第1章 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律 测试题 (答案) 2022-2023高一下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1章《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律》测试题
一、单选题(共12题)(共12题)
1.硅及其化合物在材料领域中应用广泛。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用途 原理
A 晶体硅 电脑芯片 熔点高、硬度大
B 二氧化硅 光导纤维 透明无色固体
C 硅酸钠 玻璃粘合剂 浓度高时是一种粘稠液体
D 硅胶 吸水剂 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
A.A B.B C.C D.D
2.下列关于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和的核电荷数相等
B.和是O的两种核素
C.等物质的量的和所形成的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32
D.和的中子数相差2
3.某溶液既能溶解Al(OH)3,又能溶解H2SiO3,在该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K+、Na+、、 B.Na+、、Cl-、ClO-
C.H+、Mg2+、、 D.Ag+、K+、、Na+
4.寿山石是我国四大印章石之首,被称为国石。X,Y,M,N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M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N元素的单质常用来制造太阳能电池,和含有相同的电子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
B.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
C.第82号元素与M位于同一主族
D.X和M形成的化合物溶于水显酸性
5.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B.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中子数相同
C.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
D.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等于该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6.化合物(YW4X5Z8·4W2Z)可用于电讯器材、高级玻璃的制造。W、X、Y、Z为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4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为21,YZ2分子的总电子数为奇数,常温下为气体。该化合物的热重曲线如图所示,在200℃以下热分解时无刺激性气体逸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W、Y、Z的单质常温下均为气体
B.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X
D.500℃热分解后生成固体化合物
7.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量变引起质变
B.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
C.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D.元素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8.四种短周期元素X、Y、Z和W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W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大小:W>Y>Z
B.X的氢化物与Z的氢化物可以发生反应
C.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Z>Y>W
D.氢化物的稳定性:Y>Z
9.钼元素为人体及动植物必须的微量元素,也在钢铁工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钼作为钢的合金化元素,可以提高钢的强度,特别是高温强度和韧性。我国钼元素的储量丰富,在世界上占第二位。如图所示是元素周期表中钼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钼酸根离子)中共有76个电子
B.钼元素的相对原子量为95.96
C.92Mo、95Mo、98Mo互为同位素,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D.钼元素是第五周期的主族元素
10.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单质是相同条件下所有气体中密度最小的,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3倍,Z元素在同周期元素中金属性最强,W与Y同一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r(W)>r(Z)>r(Y)
B.Z2Y2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为1:1
C.W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Y的弱
D.X2W与Z2W所含化学键类型相同
11.氮化硅是一种新型陶瓷材料的主要成分,能承受高温,可用于制造业、航天业等领域。已知氮、硅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所示,请推测氮化硅的化学式为( ).
A.Si3N4 B.Si4N3 C.Si3N7 D.Si7N3
12.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N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Y的次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总数的,离子化合物ZX2是一种储氢材料,W与Y属于同一主族,NY2是医学上常用的水消毒剂、漂白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Y和W分别与X形成的简单化合物的热稳定性:X2Y>X2W
B.离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为Y2-
D.含氧酸的酸性:N>W,可证明非金属性:N>W
二、非选择题(10题)
13.把由NaOH、AlCl3、MgCl2三种固体组成的混合物,溶于足量水中后有1.16克白色沉淀,在所得浊液中,逐滴加入1mol/L的盐酸,加入盐酸的体积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混合物中NaOH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
(2)混合物中AlCl3质量为_______。
(3)混合物中MgCl2质量为_______。
(4)P点表示盐酸的体积是_______。
14.某元素的同位素,它的氯化物XCl21.11g溶于水配成溶液后,加入1mol/L的AgNO3溶液20mL恰好完全反应。若这种同位素原子核内有20个中子,求:
(1)Z值_________和A值_________。
(2)X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
15.(1)35Cl-离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
(2)16.4 g NaR含有Na+ 0.2 mol,则NaR的摩尔质量为____,则含R-的质量为5.9 g的NaR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
(3)标准状况下,3.2 g甲烷(CH4)所占的体积为___L,它与标准状况下__L硫化氢(H2S)含有相同数目的氢原子。
(4)在200 g浓度为18 mol·L-1、密度为ρ (g·cm-3)的浓硫酸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稀释成9 mol·L-1的硫酸,则加入水的体积_____200 mL。(填“>”“<”、“=”)
16.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针对表中①~⑦元素,填写下列空白:
(1)⑥表示的元素是_______(填元素符号)。
(2)②和⑥两种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小为:②_______⑥(填“<”或“>”)。
(3)①②③三种元素对应的简单氢化物中最稳定的是_______(填化学式)。
(4)元素④与⑦形成的化合物属于_______(填“共价”或“离子”)化合物。
(5)写出元素⑤的氧化物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17.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的元素,一定属于第Ⅲ族元素。( )
A.正确 B.错误
18.氮、磷、砷、锑)、铋、镆为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同族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1)砷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的中子数为_______。
(2)氨气和磷化物的热稳定性:_______(填“>”或“<”)。
19.把与下列元素有关性质相符的曲线标号填入相应空格中:
(1)第ⅢA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___________。
(2)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___________。
(3)碱金属单质的熔点:___________。
(4)第三周期离子Na+、Mg2+、Al3+、P3-、S2-、Cl-的离子半径:___________。
20.某化学兴趣小组以海带为原料制取少量碘水,现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并用分液漏斗分离两种溶液.其实验可分解为如下各步:
A.把盛有溶液的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中
B.把50mL碘水和15mL CCl4加入分液漏斗中,并盖好玻璃塞
C.检验分液漏斗活塞和上口的玻璃塞是否漏液
D.倒转漏斗振荡,并不时旋开活塞放气,最后关闭活塞,把分液漏斗放正
E.旋开活塞,用烧杯接收下层溶液
F.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上层溶液
G.将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分液漏斗口上的小孔
H.静置、分层
就此实验完成下列填空:
(1)正确操作步骤的顺序是(用上述各操作的编号字母填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H_________→E→F
(2)上述E步骤的操作中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G步骤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选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验证元素周期律。
(1)甲同学在a、b、c三只烧杯里分别加入50mL水,再分别滴加几滴酚酞溶液,依次加入大小相近的锂、钠、钾块,观察现象。甲同学设计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烧杯_______(填字母)中的反应最剧烈。
(2)乙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验证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①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干燥管D的作用是_______。
②若要证明非金属性:Cl>I,则A中加浓盐酸,B中加KMnO4,C中加淀粉碘化钾混合溶液,实验时观察到_______,即可证明。从环境保护的观点考虑,此装置缺少尾气处理装置,可用_______吸收尾气。
③若要证明非金属性:C>Si,则在A中加盐酸、B中加CaCO3、C中加_______溶液(写化学式),若观察到C中的现象为_______,即可证明。但有的同学认为该实验存在缺陷,应在两装置间添加装有_______溶液的洗气瓶,目的是_______。
22.海水中含有丰富的人体不可缺少的碘元素,它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某学生为探究海带中碘元素的存在,按如图流程进行了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A步骤的操作名称是____;A步骤用到的主要玻璃仪器是____(选填下列字母代号)
a.漏斗 b.分液漏斗 c.量筒 d.蒸发皿
(2)B步骤中加入的试剂是____。
(3)通入Cl2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其中氧化剂是____。
(4)下列试剂,可用来萃取碘水中的碘的有:____(填字母代号)
A.酒精 B.苯 C.水 D.四氯化碳
参考答案:
1.A
A.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可以用作电脑芯片,和熔点高、硬度大没有关系,故A错误;
B.光导纤维的材料是二氧化硅,故B正确;
C.硅酸钠浓度高时是一种粘稠液体,常用作玻璃粘合剂,故C正确;
D.硅胶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较强的吸附性,故D正确;
故选A。
2.C
核素的表示方法为:元素符号左下角为质子数,左上角为质量数;
A.和的核电荷数均为8,数值相等,A正确;
B.和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是O的两种核素,B正确;
C.等物质的量的和所形成的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6+18=34,C错误;
D.和的中子数相差18-16=2,D正确;
故选C。
3.B
能溶解Al(OH)3的溶液含有大量的H+或OH-,能溶解H2SiO3的溶液含大量的OH-,即能溶解Al(OH)3,又能溶解H2SiO3的溶液含大量OH-。
A.与OH-反应生成碳酸根离子和水,不能大量共存,A不符题意;
B.Na+、、Cl-、ClO-、OH-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B符合题意;
C.H+与OH-反应生成水,Mg2+与OH-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不能大量共存,C不符题意;
D.Ag+与OH-反应生成AgOH沉淀,不能大量共存,D不符题意;
答案选B。
4.B
X、Y、M、N四种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M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则M是Al元素;N元素的单质常用来制造太阳能电池,则N是Si元素;X3Y+和YX-含有相同的电子数,则X是H元素、Y是O元素,据此解答。
A.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则原子半径大小为:X<Y<N<M,故A错误;
B.非金属性越强,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大,非金属性:O>Si,则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O>Si,故B正确;
C.82号元素位于ⅡA族,Al位于ⅢA族,故C错误;
D.H和Al形成的化合物为AlH3,AlH3溶于水时,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氢气,故D错误;
故选:B。
5.B
A.宏观上,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A说法正确;
B.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一定相同,例如12C、13C、14C都是碳元素的不同碳原子,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故B说法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故C说法正确;
D.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核外电子数,故D说法正确;
答案选B。
6.C
YZ2分子的总电子数为奇数,常温下为气体,该气体应为NO2;Y为N元素,Z为O元素;在化合物(YW4X5Z8·4W2Z )中W2Z应为结晶水,则W为H元素;W、X、Y、Z为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加和为21,则X的核电外电子总数为21-1-7-8=5,则X为B元素。
A.根据分析,W、Y、Z分别为H、N、O,常温下H2、N2、O2均为气体,A正确;
B.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依次增强,因此非金属性B<N,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因此酸性H3BO3<HNO3,B正确;
C.化合物(YW4X5Z8·4W2Z )为NH4B5O8·4H2O,已知该200℃以下热分解时无刺激性气体逸出,说明失去的是结晶水,若100 ~ 200℃阶段热分解失去4个H2O,该化合物的化学式变为NH4B5O8,此时的质量保留百分数为,与图示曲线数据( 80.2% )不一致,说明100~200℃阶段不是失去4个H2O,C错误;
D.假设化合物NH4B5O8·4H2O在500℃热分解后生成固体化合物B2O3,根据硼元素守恒,则得到关系式2NH4B5O8·4H2O~5B2O3,则固体化合物B2O3质量分数为≈64.1%,与图象中的数据相符,说明假设正确,D正确;
故选C。
7.C
根据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而引起元素的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来解答。
A、因结构决定性质,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与元素性质的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选项A错误;
B、因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属于元素的性质,则不能解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选项B错误;
C、因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则引起元素的性质的周期性变化,选项C正确;
D、因元素的化合价属于元素的性质,则不能解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8.B
由短周期元素W、X、Y、Z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可知,W位于第二周期,W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最外层电子数为2×2=4,可知W为C,结合元素的相对位置可知,X为N,Y为S,Z为Cl,以此来解答。
由上述分析可知,W为C,X为N,Y为S,Z为Cl,
A.一般主族元素的原子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同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减小,则原子半径为S>Cl>C,故A错误;
B.NH3能和HCl反应生成NH4Cl,故B正确;
C.元素的非金属性Cl>S>C,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HClO4>H2SO4>H2CO3,故C错误;
D.元素的非金属性Cl>S,则氢化物的稳定性:HCl>H2S,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9.D
A.图中信息可知Mo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42,1个氧原子含8个电子,(钼酸根离子)中含有电子数为:42+8×4+2=76个,故A正确;
B.钼元素的相对原子量为95.96,故B正确;
C.92Mo、95Mo、98Mo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它们互为同位素,由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几乎相同,故C正确;
D.Mo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五周期第VIB,属于副族元素,故D错误;
故选:D。
10.C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单质是相同条件下所有气体中密度最小的,则X为H元素;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3倍,则Y为O元素;Z元素在同周期元素中金属性最强,Z为Na元素;W与Y同一主族,则W为S元素,据此分析结合元素性质解答。
A.Y为O元素,Z为Na元素,W为S元素,同周期元素随核电荷数增大,半径逐渐减小,Na的半径大于S的半径,则原子半径:r(Z)>r(W)>r(Y),故A错误;
B.Y为O元素,Z为Na元素,Z2Y2为过氧化钠,属于离子化合物,有2个Na+和一个O22-构成,其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为1∶2,故B错误;
C. W为S元素,Y为O元素,非金属性越强,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非金属性:O>S,则W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Y的弱,故C正确;
D.X为H元素,W为S元素,Z为Na元素,X2W为H2S属于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Z2W为Na2S属于离子化合物,只含有离子键,二者所含化学键类型不同,故D错误;
答案选C。
11.A
由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最外层电子数为5,容易得到3个电子,则N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由硅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最外层电子数为4,一般不容易失去也不容易得到电子,但可以与其它元素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化合物,氮和硅形成化合物时,氮原子比硅原子的半径小,则硅显+4价,氮显-3价,故化学式为Si3N4,答案为A。
12.A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N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应为H元素,Y的次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总数的,则电子总数为8,应为O元素,W与Y属于同一主族,则W为S元素,N应为Cl元素,离子化合物ZX2是一种储氢材料,Z应为Mg元素,由以上分析可知X为H元素、Y为O元素、Z为Mg元素、W为S元素,N为Cl元素。
A.非金属性O>S,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氢化物热稳定性越稳定,故A正确;
B.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则离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为:Mg2+
D.比较非金属性,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判断,而含氧酸可能不是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如HClO的酸性小于H2SO4,不能比较非金属性,故D错误。
答案为A。
13. 0.09mol 1.335g 1.9g 90mL
(1)~(3)由生成沉淀的质量关系图可知,滴加的前10mL稀盐酸,没有影响沉淀的量,说明滴加的稀盐酸在与混合物中剩余的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继续滴加稀盐酸时,沉淀量增加,此时稀盐酸与NaAlO2发生反应产生Al(OH)3沉淀;此后再滴加的稀盐酸与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镁的沉淀发生反应,直至Mg(OH)2和Al(OH)3沉淀全部溶解;综合以上分析,混合物中的氢氧化钠溶于水后与氯化镁、氯化铝发生反应后还有剩余,剩余的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反应;固体物中的氯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NaAlO2;因此,计算出的质量就可以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氯化铝的质量;(4)P点为全部反应完全反应后所消耗稀盐酸的量,需要计算出氢氧化铝、氢氧化镁两种沉淀物完全溶解所消耗稀盐酸的量。
(1)~(3)问:从图中可以看出,Mg(OH)2的质量为1.16 g,即=0.02 mol,根据反应:MgCl2+2NaOH═2NaCl+Mg(OH)2↓,m(MgCl2)=0.02 mol×95 g mol-1=1.90 g,n1(NaOH)=2n[Mg(OH)2]=0.04 mol,开始至加入10 mL盐酸,发生反应:NaOH+HCl═NaCl+H2O,n2(NaOH)=n(HCl)=1.0mol L-1×10×10-3L=0.01mol,盐酸的加入量从10~20 mL 发生反应:NaAlO2+HCl+H2O═Al(OH)3↓+NaCln(NaAlO2)=n(HCl)=1.0 mol L-1×(20-10)×10-3L=0.01 mol,根据反应:AlCl3+4NaOH═NaAlO2+3NaCl+2H2O,n3(NaOH)=4n(NaAlO2)=0.04 mol,m(AlCl3)=0.01 mol×133.5 g mol-1=1.335g,n(NaOH)=0.04 mol+0.01mol+0.04 mol=0.09mol,故答案为:(1)0.09mol;(2)1.335g;(3)1.90g;
(4)根据反应:Al(OH)3+3HCl═AlCl3+3H2O,Mg(OH)2+2HCl═MgCl2+2H2O,n(HCl)=0.01 mol×3+0.02 mol×2=0.07 mol,V(HCl)==70mL,P点加入盐酸的体积为20mL+70mL=90mL,故答案为:90mL。
14.(1) 20 40
(2)第四周期第ⅡA族
(1)由Cl-+Ag+═AgCl↓可知,n(Cl-)=n(Ag+)=0.02L×1mol/L=0.02mol,所以n(XCl2)=0.5n(Cl-)=0.5×0.02mol=0.01mol,则M(XCl2)=1.11g÷0.01mol=111g/mol,所以XCl2相对分子质量为111,因此X的相对原子质量=111-35.5×2=40,即X的质量数为40,质子数=质量数-中子数=40-20=20,即Z=20,A=40;
(2)X的原子序数为20,X为Ca,位于第四周期第ⅡA族。
15. 82 g/mol 0.1 4.48 8.96 <
(1)Cl是17号元素,Cl原子得到1个电子变为Cl-,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书写;
(2)NaR中含有1个Na+,根据n=,计算NaR的摩尔质量,结合Na相对原子质量是23,可计算出R的相对原子质量,再根据n=,可计算出R-及NaR的物质的量;
(3)先根据n=计算甲烷的物质的量,再根据n=计算甲烷的体积,结合CH4、H2S分子中含有的H原子数目关系计算H2S的物质的量,最后根据n=计算H2S的体积;
(4) 18 mol·L-1硫酸变为9 mol·L-1硫酸,溶液的体积是原来的2倍,根据硫酸密度比水的大进行判断。
(1)Cl是17号元素,Cl原子得到1个电子变为Cl-,Cl-核外有18个电子,核外电子排布是2、8、8,所以35Cl-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2)NaR中含有1个Na+,16.4 g NaR含有Na+ 0.2 mol,则根据n=可知NaR的摩尔质量M==82 g/mol;Na相对原子质量是23,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82-23=59,5.9 gR-的物质的量为5.9g÷59 g/mol=0.1 mol,则含有R-0.1 mol的NaR的物质的量为0.1 mol;
(3)3.2 g甲烷(CH4)的物质的量为n(CH4)==0.2 mol,其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V=n·Vm=0.2 mol×22.4 L/mol=4.48 L;0.2 mol甲烷中含有0.8 molH原子,则含有0.8 molH原子的H2S的物质的量为n(H2S)=0.8 mol÷2=0.4 mol,所以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V= n·Vm=0.4 mol×22.4 L/mol=8.96 L;
(4)硫酸的浓度由18 mol/L变为9 mol/L,根据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可知稀释后溶液的体积是原来的2倍,水的密度是1 g/mL,200 g浓硫酸的体积小于200 mL,所以加入水的体积<200 mL。
16.(1)P
(2)<
(3)HF
(4)离子
(5)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位置,可推断出表中元素分别是①C、②N、③F、④Na、⑤Al、⑥P、⑦Cl,据此可分析解答。
(1)
⑥表示第三周期第VA族的P元素;
(2)
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所以②⑥元素原子半径大小顺序为②N<⑥P;
(3)
C、N、F三种元素都处于第二周期,原子半径C>N>F,其中半径最小的F的非金属性最强,氢化物最稳定,即最稳定的氢化物为HF;
(4)
④Na与⑦Cl反应易形成Na+与Cl-,通过离子键形成离子化合物;
(5)
⑤Al的氧化物Al2O3可与碱反应生成偏铝酸盐,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17.A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的元素一定是主族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主族的族序数,则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的主族元素一定位于第ⅢA族,该说法正确。
答案为A。
18.(1) 第四周期ⅤA族 173
(2)>
(1)砷的原子序数为33 ,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ⅤA族,的中子数为288—115=173,故答案为:第四周期ⅤA族;173;
(2)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氢化物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则氨气的热稳定性强于磷化氢,故答案为:>。
19.(1)B
(2)C
(3)A
(4)E
(1)第ⅢA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3,图象B符合;
(2)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从+1→+7,最后以稀有气体的0价结束,图象C符合;
(3)碱金属单质熔点自上而下升高,图象A符合;
(4)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离子的电子层越多,离子半径越大,故同周期元素中,阳离子半径小于阴离子半径,且阳离子半径、阴离子半径均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图象E符合。
20. C B D G 使分液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及时关闭活塞,不让上层液体流出 使分液漏斗内外空气相通,以保证进行E操作时漏斗里的液体顺利流出 CCl4与水既不反应也不互溶,且碘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得多
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并用分液漏斗分离两种溶液,
(1)操作为查漏→装液→振荡→静置→分液;
(2)旋开活塞,分离下层液体;(G)步骤可使液体顺利流下;
(3)将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分液漏斗口上的小孔是保持内外压强相同,便于液体流下;
(4)根据碘在水、四氯化碳中的溶解性不同分离。
(1)操作为查漏→装液→振荡→静置→分液,则步骤为C→B→D→A→H→G→E→F,缺少的步骤为C;B;D;G;
(2)上述E步骤的操作中应注意旋开活塞,分离下层液体,应使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及时关闭活塞,不要让上层液体流出;
(3)步骤G操作的目的是为了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以保证进行液体顺利流出.
故答案为: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以保证漏斗里液体能够流出;
(4)选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的原因是CCl4与水不互溶;而且碘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大得多。
21.(1) 探究同主族元素金属性的强弱 c
(2) 分液漏斗 防止倒吸 溶液变蓝 饱和NaOH溶液 Na2SiO3 溶液变浑浊 饱和NaHCO3溶液 吸收CO2气体中混有的HCl气体
【解析】(1)
实验目的是验证元素周期律,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和水反应置换出氢气就越容易。锂、钠、钾是同主族元素,甲同学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同主族元素金属性的强弱,金属性:K>Na>Li,则K和水反应最剧烈,故填c。
(2)
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可以根据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非金属性单质的氧化性的强弱)来判断。
①根据仪器的构造可知,仪器A为分液漏斗。球形干燥管球部膨大,可以起到防止倒吸的作用。
②浓盐酸和KMnO4反应生成氯气,氯气和KI反应生成I2,I2遇淀粉变蓝。若氯气能将碘从KI中置换出来,则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则Cl的非金属性比I强。氯气有毒,不能排放到空气中,氯气能和NaOH溶液反应,可以用饱和NaOH溶液吸收氯气。
③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盐酸具有挥发性,盐酸也能和Na2SiO3溶液反应生成硅酸,若要证明碳酸的酸性强于硅酸,应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除去杂质的二氧化碳和Na2SiO3溶液反应生成硅酸白色胶状沉淀,根据强酸制弱酸规律,说明碳酸的酸性强于硅酸,即可证明C的非金属性比Si强。
22. 过滤 a 淀粉溶液 Cl2+2I =2Cl +I2 Cl2 B、D
海带灼烧可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海带灰中含有碘化钾等物质,溶于水,浸泡过滤得到含有碘离子的溶液,加入氯水或通入氯气,氯气置换出碘,得到碘的水溶液,用四氯化碳或苯萃取得到含碘的有机溶液,经蒸馏可得到碘,据此分析解答。
(1)依据提取流程分析海带灰悬浊液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得到溶液,除去不溶性杂质;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玻璃棒,答案选a;
(2)淀粉与碘单质反应生成蓝色,依据转化关系可知溶液1通入氯气把碘离子氧化为碘单质,加入B变蓝证明加入的是淀粉;
(3)依据分析可知,溶液中含有碘离子,通入氯气会和碘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I =2Cl +I2,氧化剂是化合价降低的氯元素,所以氧化剂是Cl2;
(4)萃取的基本原则两种溶剂互不相溶,且溶质在一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比在另一种大的多,故可用汽油、四氯化碳或苯,酒精与水溶液互溶,溶液不分层,无法用于分液操作分离碘单质,所以B、D符合条件,答案选:B、D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