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学试卷(答案)
开滦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生物试卷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8)页,第Ⅱ卷第(9)页至第(12)页。
2、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1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1.马来西亚特有寄生植物凯氏大王花(又称腐尸花)无根和叶,其花苞展开时直径可达一米,散发出腐臭的气味,吸引腐食丽蝇为其传粉。绿色植物角蜂眉兰的花极像一只雌性胡蜂,并模仿雌性胡蜂特有的气味,吸引雄性胡蜂“上当交配”为其传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腐尸花和角蜂眉兰都是生产者 B.丽蝇和雄性胡蜂都是消费者
C.角蜂眉兰属于第一营养级 D.腐尸花从宿主直接获取无机养料
2.氢细菌是利用氢气氧化释放的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还原成有机物的一类细菌,关于该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具有核糖体 B.属于生产者 C.可进行细胞呼吸 D.可发生染色体变异
3.俗话说“旱极必蝗”,也就是说大旱之年通常会有蝗灾肆虐。干旱导致土地大面积裸露,为蝗虫的产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气候干旱是蝗虫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
B.潮湿环境中蝗虫的K值比干旱环境中的K值大
C.通过样方法调查蝗虫卵的密度可预报蝗灾
D.可通过引入蝗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4.2020年9月,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其中“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如图为碳循环模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循环发生在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之间
B.该图中“碳中和”可表示为①+②+③=④
C.① ② ③ ④ ⑤过程中碳主要以CO2形式传递的
D.⑥ ⑦过程中碳的传递是沿着食物链(网)进行的
5.生态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生态环境的好坏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环境保护部门梳理出十大重点任务,包括增蓝天、保碧水、护净土、优生态等,为完成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下列相关措施错误的是( )
A.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强化工地码头扬尘治理可实现增蓝天
B.减少生活污水排放,加强河流污染防治,有助于保碧水
C.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控,加强农业用药污染防治,有助于护净土
D.加强山水林田综合治理,严禁开发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有助于优生态
6.生物富集的效率可以用生物富集系数(BCF)进行量化,计算公式为:BCF=生物体中某种物质的浓度/环境中同种物质的浓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富集的过程一般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B.生物富集效率会受到生物特性、有害物质性质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C.BCF数值越大,说明该物质越容易在生物体内分解
D.污染物沿着营养级传递过程中,其浓度在较高营养级中一般较高
7.项圈藻是一种蓝细菌,单个项圈藻细胞接近圆球形,直或弯曲的丝状体由分裂后未互相脱离的单列子细胞构成,状如项圈。噬藻体是一类以蓝细菌为宿主的DNA病毒。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噬藻体和项圈藻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中都含有核糖
B.项圈藻细胞中的DNA呈环状,增殖时能进行复制
C.在生态系统中噬藻体属于分解者,项圈藻属于生产者
D.项圈藻“项圈”中每个细胞内的叶绿体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8.生态养殖模式包括立体养殖、食性互补养殖等模式。上菜下鱼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养殖模式;鱼类与甲壳贝类肉食性鱼类与植食性鱼类混养是常见的食性互补养殖模式。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立体养殖和食性互补养殖可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间和资源
B.“上菜”可以吸收鱼塘水中的无机盐,控制鱼塘水体的富营养化
C.食性互补养殖模式促进了鱼塘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利用
D.上菜下鱼立体养殖模式可加快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9.下图表示某水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型植物 B.该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构成
C.信息在鲤鱼和梭子鱼之间单向传递 D.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4个营养级
10.科学家统计了1961年至2014年间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总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
B.图中“生态盈余”或“生态赤字”表示全球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差额
C.生态赤字越来越大的原因是1961年至2014年全球生态承载力总量增加的速度小于生态足迹总量增加的速度
D.光盘行动、开车出行、桑基鱼塘均可减小生态足迹
11.群落中的不同种群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系,这些种间关系可用不同的曲线表示出来。请判断有关以下三种曲线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A.鹰与鼠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其中曲线a表示鹰种群的数量变化
B.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二者分开一方有利
C.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彼此有利
D.在同一个牧场的牛和羊的关系可用图③表示,曲线a代表占优势者
12.某地区以种植玉米为主,收获玉米后,秸秆往往被焚烧从而造成环境污染。为解决此问题,当地政府建设了“生态桥”工程,将废弃秸秆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农场土壤中,减轻污染的同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设计“生态桥”主要遵循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是循环、整体
B.废弃秸秆加工成的有机肥能为农作物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
C.农田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大于森林生态系统
D.该生态系统的结构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
13.图为某草场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中Q表示牧草在一年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Q1、Q2、Q3分别表示流入昆虫、牲畜、鼠体内的能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Q为输送到地球的太阳能中的大部分能量
B.Q1/Q表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C.太阳能→牧草→牲畜→人构成一条食物链
D.保护鹰和食虫鸟,利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
14.2023年1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一篇研究论文认为,大气臭氧层破坏是2.5亿年前生物大灭绝的主要原因。上世纪后叶,全球再次出现臭氧层危机。经过全世界几十年的共同努力,南北极的臭氧空洞正在逐渐修复,并有望在2060年左右被完全修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臭氧层破坏直接导致地球温室效应现象加剧
B.臭氧层破坏将使地表生物多样性大大下降
C.人口剧增和工业的快速发展是上世纪臭氧层破坏的重要因素
D.减少氟氯烃、哈龙等物质排放是目前臭氧层保护的重要方法
15.《东观汉记 ·光武纪》:“商贾重宝,单车露宿,牛马放牧,道无拾遗。” 放牧指人类将驯化的草食性家畜 (比如牛、羊、马等) 放到户外环境自由进食野生植物或其他多细胞自营生物的行为,是畜牧业的重要一环。为了研究草原不同放牧强度最佳载畜量,科研人员开展调查与研究。科研人员在不同放牧强度下,检测了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地上生物量(g/m2) 地下生物量(g/m2)
对照组 170 6.3
轻度放牧 145 5.2
中度放牧 120 5.9
重度放牧 88 3.1
注:生物量是指在某一时刻调查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上的有机物量
A.治理草地沙化和制定合理载畜量的措施遵循了自生和协调原理
B.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放牧会导致地上生物量减少
C.食草动物和草之间良好的互利共生关系促进了两者的协同进化
D.该草原生物群落中存在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16.在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青草→兔→狐”中,其能量流动如下表所示(单位:kJ·hm-2·a-1),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青草 免 狐
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108 1.05×106 7.50×105 7.15×105 2.44×104 2.25×104 2.18×104
A.兔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3.0×105kJ·hm-2·a-1
B.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0.31%
C.兔同化量中只有遗体残骸流向分解者
D.狐的同化量中约有3.11%的能量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17.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能体现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作用的是( )
A.长日照可促进苗圃中的落叶松幼苗推迟休眠
B.油蒿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多种植物种子的萌发
C.鲣鸟表演复杂的舞蹈动作吸引异性前来交配
D.昏暗蜂房内蜜蜂用触角感受同伴的蜜源信息
18.关于白酒、啤酒和果酒的生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白酒、啤酒和果酒的发酵初期需要提供一定的氧气
B.白酒、啤酒和果酒酿制的过程也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过程
C.葡萄糖转化为乙醇所需的酶既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也存在于线粒体
D.生产白酒、啤酒和果酒的原材料不同,但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都是酵母菌
二、多选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漏选得1分,错选、多选不给分)
19.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战役,不断谱写“绿色、宜居、开放、文明”崭新篇章。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加快推进纯电动公交车使用是防治酸雨的主要有效措施
B.当地农户利用秸秆培养蘑菇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C.江畔湿地公园能消除污染、净化水源,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大量引入外来物种,能提高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0.下图甲是青海湖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示意图,图乙是其中的裸鲤和鸬鹚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裸鲤占有4个营养级,若过度捕捞裸鲤,短期内会导致鸬鹚数量减少
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裸鲤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估计值偏高
C.鸬鹚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c-d
D.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高原咸水湿地,其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
21.中国丹顶鹤的主要繁殖地在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其主要越冬栖息地为苏北地区。人类在丹顶鹤栖息地分布点及周围的活动使其栖息地面积减小、生境破碎化。调查结果显示,苏北地区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1991~1999年均值为873只,2000~2015年均值为642只;丹顶鹤主要越冬栖息地中的沼泽地和盐田相关指标的变化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栖息地类型 栖息地面积/km2 斑块数/个 斑块平均面积/km2
1995年 2005年 2015年 1995年 2005年 2015年 1995年 2005年 2015年
沼泽地 1502 916 752 427 426 389 3.51 2.15 1.93
盐田 1155 1105 1026 98 214 287 11.79 5.17 3.57
A.据表分析,人类活动导致的沼泽地和盐田生境破碎化,斑块平均面积减小是生境破碎化的重要体现
B. 丹顶鹤主要以栖息地鱼虾为食,栖息地鱼虾数量属于影响种群发展的密度制约因素。
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负反馈调节机制为基础,该机制的作用是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
D.丹顶鹤的食性特征、种群数量及动态等领域尚有很多生态学问题,可供科研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丹顶鹤的这种价值属于间接价值
22.某农场中甲、乙、丙三种生物分别属于三个相邻的营养级,三者的数量变化如曲线如图1所示,其中甲是生产者;该农场中的能量流动关系如图2所示,其中a2、b3分别为第二、三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流入该农场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总能量
B.图1中乙属于第二营养级,丙属于第三营养级,且乙和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C.图2中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a3,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b2
D.该农场中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2+d1)/(a1+a2+a3)×l00%
23.在制作发酵食品的学生实践中,控制发酵条件至关重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有( )
A.泡菜发酵后期,尽管乳酸菌占优势,但仍有产气菌繁殖,需开盖放气
B.制作果酒的葡萄汁不宜超过发酵瓶体积的2/3,制作泡菜的盐水要淹没全部菜料
C.葡萄果皮上有酵母菌和醋酸菌,制作好葡萄酒后,可直接通入无菌空气制作葡萄醋
D. 缺少糖源时,醋酸菌能将乙醇转变成乙酸
(
考场号
座位号
准考证号
姓 名
班 级
学 校
) (
———————————————————————————————————————————————————————————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
———————————————————————————————————————————————————————————————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开滦二中2022~2023学年度高二年级3月份考试
生物试题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9分)
24.(12分)藏羚羊是中国特有物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生活在海拔3700 至5500米的青藏高原。主要以禾本科和莎草科的植物为食,天敌有狼、棕熊、鹰、秃鹫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_______________特征,要较准确的估算藏羚羊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2)从保持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我国保护藏羚羊的目的是为了保护_______________多样性和 _______________多样性。
(3)某研究团队对甲、乙、丙三个地区的藏羚羊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图中Ⅰ、Ⅱ 、Ⅲ 、Ⅳ 分别对应大(5-8龄)、中(3-5龄)、小(1-3龄)、幼(0-1龄)四个年龄等级(藏羚羊最长寿命8年左右)。则图1中甲的年龄结构组成类型为_______________ ,预测此后一段时间_______________(选填“甲”“乙”“丙”)种群藏羚羊数目将保持增长。
(4)某草原中藏羚羊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R=出生率/死亡率)如图2,据图分析,曲线a-b段藏羚羊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为________(选填“增加”或“减小”)。c-d段藏羚羊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为_________(选填“增加”或“减小”)。除题图中因素外,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内部因素还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5.(11分)下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过程③④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下图2所示的营养关系,请据下图回答问题:
(1)图1中,碳元素在③④过程中以__________形式存在。图2生物成分中没有图1中的_________(填字母)。
(2)若图2中E所处的营养级含有的能量为7.3×109kJ,B的能量为1.5×108kJ,D的能量为1.8×108kJ,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10%,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15%,则A的能量是___________kJ,每年输入A的能量,除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外,其余能量______________。
(3)若该生态系统是草原生态系统,其中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狼和鼠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属于______调节,这也体现出信息传递能够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26.(8分)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①②③为特定的生理过程;图乙表示该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图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1、2、3三个物种的环境容纳量和某时刻种群的实际大小。请据图分析回答:
(1)在图甲①③过程中碳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
(2)图乙中,若鼠和昆虫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为a,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b,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c,则图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可表示为________。
(3)假设蛇从鼠处直接获得的食物占其食物总量的60%,则蛇增加10 kg,至少需要植物________ kg。
(4)由图丙可知,________物种的种内竞争最剧烈,1、2、3三个物种的环境容纳量不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从营养级或能量流动角度分析)。
27.(11分)郑州黄河湿地地处黄河中下游交界处,气候适宜,蕴含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近年来郑州市加大投入,重点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并建成了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请回答下列问题:
(1)湿地公园坚持“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理念,规划实施了退耕还湿、退耕还滩、沟通水道等湿地保护恢复工程,共计恢复湿地面积430余亩。发生在湿地公园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___,这体现了人类活动能够使群落演替___________。湿地公园独特、多样性的景观,吸引了一些摄影受好者到此,激发灵感并进行摄影艺术创作,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价值。
(2)湿地公园中有观测记录的鸟类有一百多种,其中不乏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它们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很多鸟类在求偶时,会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这属于___________信息,这里体现的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若湿地受到外界轻微的干扰时,其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这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稳定性。
28.(7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参观某市市郊建立的以沼气为中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的“猪—沼—鱼—肥—果蔬”生态模式时绘出了如下模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构建以沼气为中心的“猪—沼—鱼—肥—果蔬”生态模式时主要依据的生态学原理是 ,该生态系统最大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 ___________________
(3)沼气池中有产甲烷菌和不产甲烷菌等微生物,其生态学作用是
(4)若农田内有害虫发生,采用何种措施既能保护环境又能有效防治害虫 (答出一种即可)。 开滦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生物试卷 答案
选择题答案
C 2.D 3.B 4.C 5.D 6.C 7.B 8.D 9.D 10.D 11.D 12.A 13.D 14. A 15.C 16.D 17. B 18.C
19.BC 20.ABC 21.ABC 22.AD 23.AC
(每空1分,共12分)
(1)数量 标记重捕法
(2)遗传(基因) 物种
(3)衰退型 丙
(4)增加 (2分) 减少(2分) 迁入率和迁出率 (2分)
(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1分)
(1) 含碳有机物 a
(2) 6×107 (3分)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储存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2分)
(3) 负反馈(2分)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2分)
26.(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8分)
(1) CO2
(2) b+c(2分)
(3) 650(2分)
(4) 2 1、2、3三个物种的营养级不同,营养级越高,所获得的能量越少,环境容纳量越小(2分)
27.(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1分)
(1) 次生演替 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2分) 直接
(2) 消费者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2分)
行为 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2分)
(3) 抵抗力
28. (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7分)
(1)循环原理 提高物质和能量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或答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环境污染)(2分)
(2)水稻和大豆
(3)分解有机物,产生沼气(2分)
(4)引入害虫天敌防治(激素防治、转基因培育抗虫害农作物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