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中考历史二模考试试卷
2017届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中考历史二模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17·沈丘模拟)河南是文物大省,既有众多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源于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 )
①殷墟②龙门石窟③黄帝故里拜祖大典④端午节⑤豫剧⑥少林功夫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③⑤⑥
【答案】D
【知识点】河南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的“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可以用排除法来做,①殷墟和②龙门石窟,属于物质文化遗产,不符合题意,④端午节不是源于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据清通州(今南通)人刘长华《梓里述闻》记载,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国舰队侵入长江以后,一直开到南京。军舰来往于南通江面时,当地人惟恐英军登陆,纷纷下乡避难。该记载反映的侵略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史料讲述了1842年,英国舰队开到南京,来往于南通江面,当地人惟恐英军登陆,纷纷下乡避难,该记载反映的侵略战争是鸦片战争。所以答案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2016八上·蚌埠期中)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突出成就是( )
A.用暴力方式推翻了清王朝 B.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C.成立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D.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度
【答案】B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在近代化探索过程中,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1912年1月1日,建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突出成就。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突出成就。
4.(2017·河南模拟)“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这一誓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新文化运动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答案】A
【知识点】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阅读题文所给关键信息“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 总理遗命,炳若晨星”可知,材料蕴含着明显的反对军阀、反对帝国主义的意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1926 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A 当选。新文化运动主要是学习 西方的民主和科学,排除 B;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排除 C;解放战争的 对象是国民党反动派,排除 D。
5.李大钊认为:“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的90%以上。当我们估计革命力量时,我们必须强调农民是一个重要部分。”下面把这一认识付诸实践的是( )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黄埔军校的创办
C.南昌起义的发动 D.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
【答案】D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黄埔军校的创办、中共“一大”的召开、南昌起义都发生在大城市,和农民无关。1927 年9 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将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向农村。选择答案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井冈山的认识。
6.(2017·沈丘模拟)2016年是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为了弘扬长征精神,某校九年级学生编排历史剧《红军不怕远征难》。下列可入选的台词或剧情是( )
甲:长征,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乙:红军巧渡金沙江后,挥师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丙:叶挺独立团攻克汀泗桥、贺胜桥,直武昌城
丁: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A.甲、乙 B.甲、丙 C.乙、丁 D.丙、丁
【答案】C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长征,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是不正确的,应该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符合题意;
乙:红军巧渡金沙江后。挥师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是正确的,符合题意;
丙:叶挺独立团攻克汀泗桥、贺胜桥,直武昌城,这是辛亥革命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丁: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是正确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红军长征。
7.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使大量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
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C.废除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消灭了资产阶级
D.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答案】C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通过土地改革,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获得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与资产阶级没有关系,故答案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的意义。
8.(2017八下·兴化月考)学习小组讨论题:“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下是几位同学的发言,其中看法正确的是( )
甲同学: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乙同学:正确认识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丙同学: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主导地位
丁同学:制定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
A.甲同学 B.乙同学 C.丙同学 D.丁同学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因此三大改造的完成使得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丙同学认识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因此他的看法正确。甲同学所述是一五计划的主要影响;乙同学所述是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丁同学所述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改造。
9.(2016八下·泗阳期末)下列“尼克松访华”、“习近平访美”事件的解读中,错误的是( )
A.尼克松访华事件发生在1971年
B.尼克松访华标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自尼克松访华以来,中美关系保持了总体稳定
D.习近平访美对于推进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A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发展的相关知识点。尼克松访华发生在1972年2月,不是1971年。BCD三项关于中美关系的发展的说法均正确,故选A。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中美关系发展的相关知识点。
10.(2017·沈丘模拟)下列成就,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科学工作者排除“左”倾错误路线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是( )
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③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④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A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革期间是1966-1976年,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1964年,不符合题意;
②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1973年,③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是1966年,④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是1973年,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科学成就。
11.(2017·沈丘模拟)“(人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的服饰,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这样的“改变”始于( )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开辟 C.法国大革命 D.工业革命
【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人文主义思潮广为流行。题文“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是人文主义的体现,BCD和人文主义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艺复兴的认识。
12.(2017·河南模拟)1774年,英军统帅盖奇在给伦敦的报告中惊呼:“遍及整个美洲大陆的激情把所有的人联合在一种共同的事业中……全体人民达到这样的狂热程度,以致准备进行疯狂的尝试。”报告中“共同的事业”是指( )
A.维护国家的统一 B.摧毁封建专制统治
C.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D.推翻英国殖民统治
【答案】D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关键信息“1774 年”“英军统帅”“整个美洲大陆”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一直对北美殖民地进行残酷剥削,这严重阻碍了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北美人民奋起抗争。1775 年 4 月,来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了。1776 年7月4 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托马斯·杰斐逊执笔起草 的《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由此可知,“遍及整个美洲大陆的激情把所有的人联合在一种共同 的事业中”指的就是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答案是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推翻英国殖民统治的知识。
13.(2017·沈丘模拟)下图是某位同学的学习笔记,根据所示内容判断他笔记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是( )
A.拿破仑 B.罗伯斯庇尔 C.克伦威尔 D.华盛顿
【答案】A
【知识点】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1799年,拿破仑通过雾月政变掌权,1804年拿破仑建立了拿破仑第一帝国,为了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拿破仑颁布《民法典》。拿破仑发动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扩大了法国的疆域,最后兵败滑铁卢,被迫下台。BCD和图片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拿破仑的有关知识。
14.(2017·沈丘模拟)《共产党宣言》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主要原因是它( )
A.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分析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C.指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
D.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历史客观规律
【答案】A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
【解析】【分析】做这道题,一定要看清题干要求。要想弄懂《共产党宣言》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那首先要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根据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二子目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只有能够比较全面的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在这四个选项中,A项符合我们的分析;B、C、D三项只是《共产党宣言》中的内容之一,不能全面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原理,不应成为入选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主要考查学生对《共产党宣言》能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的理解。
15.(2017·河南模拟)晚清学者诗人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诗》中写道:“玉墙旧国纪维新,万法随风倏转轮。杼轴虽空衣服粲,东人赢得似西人。”诗中描述的引起日本社会重大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
A.大化改新 B.明治维新 C.维新变法 D.农奴制改革
【答案】B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题干诗句大致是说,诗人看到日本在明治维新中的变化,其进程快得如随风转轮,结果是日本 成功转型为资本主义社会。大化改新是日本学习隋唐制度的一次改革,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与诗句中所反映的学习西方无关,排除A;维新变法发生在中国,是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不符合题 意,排除C;农奴制改革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与日本无关,排除D。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的知识。
16.(2017·河南模拟)某历史课外兴趣小组办了一期黑板报,有如下的一段宣传材料:这个发明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的更明亮的“眼睛”,而不再害怕大自然的黑暗。请你给宣传材料中的“发明”添加一个合适的标题( )
A.“火车时代”的到来 B.“汽车时代”的到来
C.“蒸汽时代”的到来 D.“电气时代”的到来
【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题干材料中的“这个发明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的更明亮的‘眼睛’,而不再害怕大自然的黑暗”指的是电灯的发明。电灯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作为新能源和新动力进入生产领域,把人类带入“电气时代”。A、B、C不符合题意,答案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知识。
17.(2017·沈丘模拟)至2017年,92岁高龄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作为英国的国家象征已经65年了,但国家最高权力却始终掌握在议会手中。这种政治体制的法律依据是( )
A.《民法大全》 B.《人权宣言》
C.《权利法案》 D.《独立宣言》
【答案】C
【知识点】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国家最高权力却始终掌握在议会手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利,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ABD不是英国的内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权利法案》。
18.(2017·沈丘模拟)二战中一德国老兵回忆说:“9月13日我们的队伍突入市区,攻占了市中心的玛玛耶夫岗。双方开始逐街逐楼逐屋地争夺厮杀,光是火车站一个地方,双方就先后易手十多次。……我感到战斗打到这种程度时已经不再是一场争夺战略要地的单纯的军事行为。正是因为这个城市名称的象征性意义,希特勒和斯大林都下定了拼死争夺的决心,一个坚决要征服,一个誓死不放弃……”上述内容描述的战役是( )
A.莫斯科保卫战 B.攻克柏林战役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诺曼底登陆
【答案】C
【知识点】《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
【解析】【分析】德国和苏联,说明战役发生在德国和苏联之间,所以排除诺曼底登陆,因为诺曼底登陆的是美英盟军;攻克柏林战役发生在1945年5月,根据题干时间排除B项;根据题文的“9月13日我们的队伍突入市区,攻占了市中心的玛玛耶夫岗。双方开始逐街逐楼逐屋地争夺厮杀,光是火车站一个地方,双方就先后易手十多次。”可以判断是斯大林格勒战役。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认识。
19.(2017·沈丘模拟)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曾经发表题为《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文。文中描述了个美国家庭抵制中国产品近一年后终于发现,“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并表示,以后10年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这件事的深层意义是( )
A.中国产品质量差,引起美国家庭的抵制
B.中国产品在美国受到不公正待遇
C.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D.中美两国关系恶化影响正常贸易
【答案】C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互相不可分割,寿命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
20.(2017·河南模拟)一位艺术家说过:“绘画并不是为了装饰住宅而创作的,它是抵抗和打击敌人的一个武器。”下面那幅作品最能反映这一观点( )
A.《蒙娜丽莎》 B.《向日葵》
C.《格尔尼卡》 D.《美国的悲剧》
【答案】C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解析】【分析】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在1937年为抗议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而创作的《格尔尼卡》,它最能体现“绘画并不是为了装饰住宅而创作的,它是抵抗和打击敌人的一个武器”这个观点。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毕加索。
二、综合题
21.(2017·沈丘模拟)历史地图记载着前人的足迹,历史书籍讲述着过去的故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图一这条商路形成于何时 对当时中国有何积极作用
(2)图二与图一有何联系 这部书对欧洲哪一事件产生了影响
(3)通过上述材料与问题,你有何认识
【答案】(1)西汉或(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汉朝对外交往或国家兴盛。
(2)马可·波罗曾沿丝绸之路到达中国,后将其在中国的经历和见闻写成《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后来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对后来的新航路的开辟(或地理大发现,或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产生了影响。
(3)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交流有利于自身和世界的发展等。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⑴根据图片一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这条商路形成于西汉,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汉朝对外交往,国家兴盛,民族交流和融合。
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可·波罗曾沿丝绸之路到达中国,后将其在中国的经历和见闻写成《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后来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对后来的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影响。
⑶新航路的开辟和丝绸之路都是不同地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都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突出的作用,由此可见,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交流有利于自身和世界的发展。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2)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2.(2017·沈丘模拟)下面三段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情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一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帐,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也皆消沉”。
(1)根据材料一,我国民族工业产生于近代史上哪一次探索
(2)根据材料二,我国民族工业发展进入了怎样的时代 请你分析其出现的内外原因。
(3)根据材料三,一战后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怎样的状况
(4)请总结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总体特点。
【答案】(1)洋务运动。
(2)进入了发展迅速的“”黄金时代。内因: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 级受到鼓舞,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的民族工业得 到了发展的机会。
(3)再度受挫。
(4)①整体较为落后,发展艰难;
②发展不平衡,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从地区上看,沿海沿江大城市的民族工业比较发达,而在广大内地却非常薄弱。;
③发展时间短暂,过程曲折。
【知识点】洋务运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分析】⑴根据材料一图片的时间是1863-1898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民族工业产生于近代史上洋务运动,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⑵根据材料二的曲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是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因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 级受到鼓舞,同时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的民族工业得 到了发展的机会。
⑶根据材料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再加上三座大山的压迫,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再度受挫,日渐萎靡。
⑷根据上述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近代的民族工业的特点是:①整体较为落后,发展艰难②发展不平衡,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从地区上看,沿海沿江大城市的民族工业比较发达,而在广大内地却非常薄弱。 ③发展时间短暂,过程曲折。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2)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民族工业发展。(3)本题主要考查一战后我国民族工业发展。(4)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总体特点。
23.(2017·沈丘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到2007年的249530亿元。其中,从1978年的3645亿元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的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的时间,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趕过10万亿元大关,2002-2006年进入高速增长期,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在此基础上,2007年一年又增加3.76万亿元。
材料二: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安徽省农村发生了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变革,其中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严俊昌、严宏昌等18户农民是最初响应这次变革的。
材料三: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同志从武昌、深圳、珠海到上海等地,一路大讲改革开放,反复强调改革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基本路线要管100年,动摇不得。他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谁不改革谁下台。
(1)材料一反映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表明了什么
(2)材料二中“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变革”指的是我国在农村推行的哪一项重大改革?这项改革带来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邓小平所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中的“发展是指什么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死路一条”这句话新时期中国的发展有什么指导意义。
【答案】(1)表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要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不动摇,继续深化改革等等。
【知识点】对外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邓小平理论
【解析】【分析】⑴根据材料一反映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可知,这说明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变革”指的是我国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项改革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⑶根据材料三的“一路大讲改革开放,反复强调改革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息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南方谈话,其中材料三中,邓小平所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中的“发展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⑷结合以上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死路一条”这句话 新时期中国的发展的指导意义是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要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不动摇,继续深化改革。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本题主要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所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中的“发展是指什么。(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4.(2017·沈丘模拟)战争与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对李生起妹,战争中孕育着和平,和平中又潜伏着战争。远离战争,维护和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硝烟中飘扬着的一面残破的美四国旗。画面上有点明主题的文字“ REMEMBER DEC.7th!",意思是“记住12月7日!”
材料二:
(1)材料一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哪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对当时的战争有什么影响?
(2)运用数据和图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看出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结合当今国际形势,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战争的悲剧重演
【答案】(1)日本偷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2)涉及国家多,伤亡人数多,经济损失大;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是人类历史上的浩劫。
(3)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加强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各国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
【知识点】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解析】【分析】⑴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偷袭珍珠港,这一历史事件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达到最大规模。
⑵根据材料二中的数据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世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及国家多,伤亡人数多,经济损失大;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是人类历史上的浩劫。
⑶结合当今国际形势可知,为了避免战争的悲剧重演,我们应该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加强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各国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2)本题主要考查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5.(2017·沈丘模拟)20世纪的世界局势激烈动荡,跌宕起伏,犹如一部精彩的史诗巨片,请你结合20世纪世界格局的变化,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答案】要求:史实正确,语句通顺,条理清晰。
给分要点:关键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一超多强”的局面;语句通顺,表述完整,条理清晰。若小短文不足80字,可酌情扣分。
【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北约”与“华约”的对峙;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的世界局势激烈动荡,跌宕起伏,一战之后,世界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矛盾,不能长久的存在下去,事实证明,二战的爆发打破了这一体系,二战结束后,美国实力大增,迫切的想要称霸世界,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阻碍了他称霸的步伐,1947年,美国发表杜鲁门主义,开始了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逐渐形成了两极格局,这一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但美苏争霸也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随着1991年的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形成了一超多强的特点,开始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7届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中考历史二模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17·沈丘模拟)河南是文物大省,既有众多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源于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 )
①殷墟②龙门石窟③黄帝故里拜祖大典④端午节⑤豫剧⑥少林功夫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③⑤⑥
2.据清通州(今南通)人刘长华《梓里述闻》记载,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国舰队侵入长江以后,一直开到南京。军舰来往于南通江面时,当地人惟恐英军登陆,纷纷下乡避难。该记载反映的侵略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2016八上·蚌埠期中)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突出成就是( )
A.用暴力方式推翻了清王朝 B.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C.成立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D.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度
4.(2017·河南模拟)“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这一誓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新文化运动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5.李大钊认为:“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的90%以上。当我们估计革命力量时,我们必须强调农民是一个重要部分。”下面把这一认识付诸实践的是( )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黄埔军校的创办
C.南昌起义的发动 D.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
6.(2017·沈丘模拟)2016年是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为了弘扬长征精神,某校九年级学生编排历史剧《红军不怕远征难》。下列可入选的台词或剧情是( )
甲:长征,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乙:红军巧渡金沙江后,挥师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丙:叶挺独立团攻克汀泗桥、贺胜桥,直武昌城
丁: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A.甲、乙 B.甲、丙 C.乙、丁 D.丙、丁
7.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使大量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
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C.废除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消灭了资产阶级
D.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8.(2017八下·兴化月考)学习小组讨论题:“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下是几位同学的发言,其中看法正确的是( )
甲同学: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乙同学:正确认识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丙同学: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主导地位
丁同学:制定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
A.甲同学 B.乙同学 C.丙同学 D.丁同学
9.(2016八下·泗阳期末)下列“尼克松访华”、“习近平访美”事件的解读中,错误的是( )
A.尼克松访华事件发生在1971年
B.尼克松访华标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自尼克松访华以来,中美关系保持了总体稳定
D.习近平访美对于推进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0.(2017·沈丘模拟)下列成就,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科学工作者排除“左”倾错误路线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是( )
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③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④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 D.②③
11.(2017·沈丘模拟)“(人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的服饰,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这样的“改变”始于( )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开辟 C.法国大革命 D.工业革命
12.(2017·河南模拟)1774年,英军统帅盖奇在给伦敦的报告中惊呼:“遍及整个美洲大陆的激情把所有的人联合在一种共同的事业中……全体人民达到这样的狂热程度,以致准备进行疯狂的尝试。”报告中“共同的事业”是指( )
A.维护国家的统一 B.摧毁封建专制统治
C.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D.推翻英国殖民统治
13.(2017·沈丘模拟)下图是某位同学的学习笔记,根据所示内容判断他笔记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是( )
A.拿破仑 B.罗伯斯庇尔 C.克伦威尔 D.华盛顿
14.(2017·沈丘模拟)《共产党宣言》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主要原因是它( )
A.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分析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C.指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
D.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历史客观规律
15.(2017·河南模拟)晚清学者诗人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诗》中写道:“玉墙旧国纪维新,万法随风倏转轮。杼轴虽空衣服粲,东人赢得似西人。”诗中描述的引起日本社会重大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
A.大化改新 B.明治维新 C.维新变法 D.农奴制改革
16.(2017·河南模拟)某历史课外兴趣小组办了一期黑板报,有如下的一段宣传材料:这个发明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的更明亮的“眼睛”,而不再害怕大自然的黑暗。请你给宣传材料中的“发明”添加一个合适的标题( )
A.“火车时代”的到来 B.“汽车时代”的到来
C.“蒸汽时代”的到来 D.“电气时代”的到来
17.(2017·沈丘模拟)至2017年,92岁高龄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作为英国的国家象征已经65年了,但国家最高权力却始终掌握在议会手中。这种政治体制的法律依据是( )
A.《民法大全》 B.《人权宣言》
C.《权利法案》 D.《独立宣言》
18.(2017·沈丘模拟)二战中一德国老兵回忆说:“9月13日我们的队伍突入市区,攻占了市中心的玛玛耶夫岗。双方开始逐街逐楼逐屋地争夺厮杀,光是火车站一个地方,双方就先后易手十多次。……我感到战斗打到这种程度时已经不再是一场争夺战略要地的单纯的军事行为。正是因为这个城市名称的象征性意义,希特勒和斯大林都下定了拼死争夺的决心,一个坚决要征服,一个誓死不放弃……”上述内容描述的战役是( )
A.莫斯科保卫战 B.攻克柏林战役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诺曼底登陆
19.(2017·沈丘模拟)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曾经发表题为《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文。文中描述了个美国家庭抵制中国产品近一年后终于发现,“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并表示,以后10年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这件事的深层意义是( )
A.中国产品质量差,引起美国家庭的抵制
B.中国产品在美国受到不公正待遇
C.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D.中美两国关系恶化影响正常贸易
20.(2017·河南模拟)一位艺术家说过:“绘画并不是为了装饰住宅而创作的,它是抵抗和打击敌人的一个武器。”下面那幅作品最能反映这一观点( )
A.《蒙娜丽莎》 B.《向日葵》
C.《格尔尼卡》 D.《美国的悲剧》
二、综合题
21.(2017·沈丘模拟)历史地图记载着前人的足迹,历史书籍讲述着过去的故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图一这条商路形成于何时 对当时中国有何积极作用
(2)图二与图一有何联系 这部书对欧洲哪一事件产生了影响
(3)通过上述材料与问题,你有何认识
22.(2017·沈丘模拟)下面三段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情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一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帐,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也皆消沉”。
(1)根据材料一,我国民族工业产生于近代史上哪一次探索
(2)根据材料二,我国民族工业发展进入了怎样的时代 请你分析其出现的内外原因。
(3)根据材料三,一战后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怎样的状况
(4)请总结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总体特点。
23.(2017·沈丘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到2007年的249530亿元。其中,从1978年的3645亿元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的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的时间,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趕过10万亿元大关,2002-2006年进入高速增长期,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在此基础上,2007年一年又增加3.76万亿元。
材料二: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安徽省农村发生了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变革,其中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严俊昌、严宏昌等18户农民是最初响应这次变革的。
材料三: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同志从武昌、深圳、珠海到上海等地,一路大讲改革开放,反复强调改革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基本路线要管100年,动摇不得。他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谁不改革谁下台。
(1)材料一反映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表明了什么
(2)材料二中“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变革”指的是我国在农村推行的哪一项重大改革?这项改革带来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邓小平所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中的“发展是指什么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死路一条”这句话新时期中国的发展有什么指导意义。
24.(2017·沈丘模拟)战争与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对李生起妹,战争中孕育着和平,和平中又潜伏着战争。远离战争,维护和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硝烟中飘扬着的一面残破的美四国旗。画面上有点明主题的文字“ REMEMBER DEC.7th!",意思是“记住12月7日!”
材料二:
(1)材料一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哪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对当时的战争有什么影响?
(2)运用数据和图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看出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结合当今国际形势,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战争的悲剧重演
25.(2017·沈丘模拟)20世纪的世界局势激烈动荡,跌宕起伏,犹如一部精彩的史诗巨片,请你结合20世纪世界格局的变化,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河南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的“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可以用排除法来做,①殷墟和②龙门石窟,属于物质文化遗产,不符合题意,④端午节不是源于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史料讲述了1842年,英国舰队开到南京,来往于南通江面,当地人惟恐英军登陆,纷纷下乡避难,该记载反映的侵略战争是鸦片战争。所以答案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B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在近代化探索过程中,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1912年1月1日,建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突出成就。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突出成就。
4.【答案】A
【知识点】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阅读题文所给关键信息“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 总理遗命,炳若晨星”可知,材料蕴含着明显的反对军阀、反对帝国主义的意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1926 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A 当选。新文化运动主要是学习 西方的民主和科学,排除 B;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排除 C;解放战争的 对象是国民党反动派,排除 D。
5.【答案】D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黄埔军校的创办、中共“一大”的召开、南昌起义都发生在大城市,和农民无关。1927 年9 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将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向农村。选择答案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井冈山的认识。
6.【答案】C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长征,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是不正确的,应该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符合题意;
乙:红军巧渡金沙江后。挥师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是正确的,符合题意;
丙:叶挺独立团攻克汀泗桥、贺胜桥,直武昌城,这是辛亥革命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丁: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是正确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红军长征。
7.【答案】C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通过土地改革,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获得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与资产阶级没有关系,故答案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的意义。
8.【答案】C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因此三大改造的完成使得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丙同学认识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因此他的看法正确。甲同学所述是一五计划的主要影响;乙同学所述是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丁同学所述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改造。
9.【答案】A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发展的相关知识点。尼克松访华发生在1972年2月,不是1971年。BCD三项关于中美关系的发展的说法均正确,故选A。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中美关系发展的相关知识点。
10.【答案】A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革期间是1966-1976年,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1964年,不符合题意;
②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1973年,③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是1966年,④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是1973年,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科学成就。
11.【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人文主义思潮广为流行。题文“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是人文主义的体现,BCD和人文主义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艺复兴的认识。
12.【答案】D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关键信息“1774 年”“英军统帅”“整个美洲大陆”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一直对北美殖民地进行残酷剥削,这严重阻碍了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北美人民奋起抗争。1775 年 4 月,来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了。1776 年7月4 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托马斯·杰斐逊执笔起草 的《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由此可知,“遍及整个美洲大陆的激情把所有的人联合在一种共同 的事业中”指的就是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答案是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推翻英国殖民统治的知识。
13.【答案】A
【知识点】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1799年,拿破仑通过雾月政变掌权,1804年拿破仑建立了拿破仑第一帝国,为了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拿破仑颁布《民法典》。拿破仑发动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扩大了法国的疆域,最后兵败滑铁卢,被迫下台。BCD和图片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拿破仑的有关知识。
14.【答案】A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
【解析】【分析】做这道题,一定要看清题干要求。要想弄懂《共产党宣言》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那首先要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根据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二子目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只有能够比较全面的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在这四个选项中,A项符合我们的分析;B、C、D三项只是《共产党宣言》中的内容之一,不能全面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原理,不应成为入选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主要考查学生对《共产党宣言》能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的理解。
15.【答案】B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题干诗句大致是说,诗人看到日本在明治维新中的变化,其进程快得如随风转轮,结果是日本 成功转型为资本主义社会。大化改新是日本学习隋唐制度的一次改革,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与诗句中所反映的学习西方无关,排除A;维新变法发生在中国,是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不符合题 意,排除C;农奴制改革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与日本无关,排除D。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的知识。
16.【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题干材料中的“这个发明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的更明亮的‘眼睛’,而不再害怕大自然的黑暗”指的是电灯的发明。电灯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作为新能源和新动力进入生产领域,把人类带入“电气时代”。A、B、C不符合题意,答案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知识。
17.【答案】C
【知识点】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国家最高权力却始终掌握在议会手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利,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ABD不是英国的内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权利法案》。
18.【答案】C
【知识点】《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
【解析】【分析】德国和苏联,说明战役发生在德国和苏联之间,所以排除诺曼底登陆,因为诺曼底登陆的是美英盟军;攻克柏林战役发生在1945年5月,根据题干时间排除B项;根据题文的“9月13日我们的队伍突入市区,攻占了市中心的玛玛耶夫岗。双方开始逐街逐楼逐屋地争夺厮杀,光是火车站一个地方,双方就先后易手十多次。”可以判断是斯大林格勒战役。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认识。
19.【答案】C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互相不可分割,寿命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
20.【答案】C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解析】【分析】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在1937年为抗议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而创作的《格尔尼卡》,它最能体现“绘画并不是为了装饰住宅而创作的,它是抵抗和打击敌人的一个武器”这个观点。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毕加索。
21.【答案】(1)西汉或(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汉朝对外交往或国家兴盛。
(2)马可·波罗曾沿丝绸之路到达中国,后将其在中国的经历和见闻写成《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后来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对后来的新航路的开辟(或地理大发现,或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产生了影响。
(3)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交流有利于自身和世界的发展等。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⑴根据图片一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这条商路形成于西汉,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汉朝对外交往,国家兴盛,民族交流和融合。
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可·波罗曾沿丝绸之路到达中国,后将其在中国的经历和见闻写成《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后来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对后来的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影响。
⑶新航路的开辟和丝绸之路都是不同地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都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突出的作用,由此可见,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交流有利于自身和世界的发展。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2)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答案】(1)洋务运动。
(2)进入了发展迅速的“”黄金时代。内因: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 级受到鼓舞,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的民族工业得 到了发展的机会。
(3)再度受挫。
(4)①整体较为落后,发展艰难;
②发展不平衡,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从地区上看,沿海沿江大城市的民族工业比较发达,而在广大内地却非常薄弱。;
③发展时间短暂,过程曲折。
【知识点】洋务运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分析】⑴根据材料一图片的时间是1863-1898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民族工业产生于近代史上洋务运动,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⑵根据材料二的曲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是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因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 级受到鼓舞,同时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的民族工业得 到了发展的机会。
⑶根据材料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再加上三座大山的压迫,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再度受挫,日渐萎靡。
⑷根据上述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近代的民族工业的特点是:①整体较为落后,发展艰难②发展不平衡,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从地区上看,沿海沿江大城市的民族工业比较发达,而在广大内地却非常薄弱。 ③发展时间短暂,过程曲折。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2)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民族工业发展。(3)本题主要考查一战后我国民族工业发展。(4)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总体特点。
23.【答案】(1)表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要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不动摇,继续深化改革等等。
【知识点】对外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邓小平理论
【解析】【分析】⑴根据材料一反映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可知,这说明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变革”指的是我国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项改革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⑶根据材料三的“一路大讲改革开放,反复强调改革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息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南方谈话,其中材料三中,邓小平所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中的“发展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⑷结合以上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死路一条”这句话 新时期中国的发展的指导意义是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要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不动摇,继续深化改革。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本题主要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所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中的“发展是指什么。(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4.【答案】(1)日本偷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2)涉及国家多,伤亡人数多,经济损失大;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是人类历史上的浩劫。
(3)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加强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各国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
【知识点】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解析】【分析】⑴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偷袭珍珠港,这一历史事件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达到最大规模。
⑵根据材料二中的数据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世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及国家多,伤亡人数多,经济损失大;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是人类历史上的浩劫。
⑶结合当今国际形势可知,为了避免战争的悲剧重演,我们应该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加强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各国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2)本题主要考查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5.【答案】要求:史实正确,语句通顺,条理清晰。
给分要点:关键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一超多强”的局面;语句通顺,表述完整,条理清晰。若小短文不足80字,可酌情扣分。
【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北约”与“华约”的对峙;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的世界局势激烈动荡,跌宕起伏,一战之后,世界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矛盾,不能长久的存在下去,事实证明,二战的爆发打破了这一体系,二战结束后,美国实力大增,迫切的想要称霸世界,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阻碍了他称霸的步伐,1947年,美国发表杜鲁门主义,开始了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逐渐形成了两极格局,这一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但美苏争霸也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随着1991年的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形成了一超多强的特点,开始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