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2.2戊戌变法同步检测

川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2.2戊戌变法同步检测

川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2.2戊戌变法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2016八上·利川期中)1895年春,在北京联合应试举人给光绪皇帝上书请愿的主要人物有(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
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
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即北京大学的前身是 (  )
A.京师大学堂 B.北洋水师学堂
C.清华大学 D.保定讲武堂
4.如果让你为中国近代史总体特征进行概括描述,你会选择(  )
A.曲折里奋进 B.光辉而灿烂 C.自大显无知 D.屈辱中探索
5.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发起者是(  )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6.践行了自己“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的豪言壮语,为变法图强甘愿流血牺牲的爱国志士是(  )
A.邓世昌 B.康有为 C.梁启超 D.谭嗣同
7.就义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维新志士是 (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严复
8.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C.新文化运动创办成功 D.中国同盟会成立
9.八(3)班要举办一次“中国近代化探索”为主题的图片展,不属于这一主题的图片是(  )
A. B.
C. D.
10.“君不见:黄海波涛怒气冲,老将新疆护国门,菜市横刀血溅飞……”(注:“菜市”即北京菜市口刑场)该诗中提到的人物有(  )
①林则徐 ②左宗棠 ③邓世昌 ④谭嗣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梁启超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本,在开学校;学校之本,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认为维新变法,最重要的是(  )
A.培养人才 B.开办学校 C.废除科举 D.改变政制
12.在戊戌变法中,拒绝逃往国外,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的英雄人物是(  )
A.谭嗣同 B.康有为 C.梁启超 D.康广仁
13.为了应变时局,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外交、通商等事务;设总税务司,管理全部海关税务;设同文馆培养翻译、科技人才。这段话反映了(  )
A.封建制度的根本变化 B.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C.近代化探索由此起步 D.第一所近代高等学府创办
14.决定创办图中学校是在(  )
A.洋务运动期间 B.戊戌变法期间
C.义和团运动期间 D.辛亥革命期间
15.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天演论》的出版
C.“公车上书” D.“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16.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有(  )
A.戊戌变法历时103天,谈不上有什么影响
B.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戊戌变法裁撤了冗官,减少了财政开支,提高了政府效率
D.戊戌变法训练了新式军队,建立了三支海军
17.1898年,一位清朝官员的元老气急败坏的对康有为说:“变法、变法,你可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这位元老级的官员应属哪一派(  )
A.顽固派 B.维新派 C.革命派 D.激进派
18.在戊戌变法夭折之际,一位维新派人士慷慨陈词:“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做第一个吧!这位维新派人士是(  )
A.康有为 B.魏源 C.梁启超 D.谭嗣同
19.甲午战后,面对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如何自救 中国人对这一时代课题的回答是(  )
A.发动了虎门销烟 B.掀起了洋务运动
C.进行了黄海海战 D.发起了维新变法
20.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  )
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 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二、综合题
21.辩论会
对于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没有到日本避难而最终遭杀身之祸一事,在明明和奇奇之间又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明明说:“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很值得,他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奇奇说:“唉!他也真是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逃走再说。坐在家时等人家来抓,真是太傻了!”
你觉得明明和奇奇谁说的有道理?试说明理由。
22.1840年以来,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强盛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虽然遭遇了各种挫折,却仍然在孜孜以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注:指洋务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变革的道路上,19世纪最后几年的时代象征是康有为。从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训练新式军队等。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说出这场运动的口号是什么?它采纳了西方文明中哪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探索有什么积极作用?
(3)比较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洋务派在近代化探索道路上有什么不同?
23.不同历史时期,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各不相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马可·波罗行纪》中描绘14世纪时中国人用纸币兑换银子的情景。但在当时的西方,人们还不知纸币为何物,他们把纸能等同银子的想法看为是极其荒谬的。他们还曾经要求马可·波罗收回这些无稽之谈。
材料二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的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周宁《鸦片帝国》(1840~1876)
材料三 下图为l971年11月8日时代周刊的封面,周恩来总理第四次成为其封面人物,封面英文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国人来了)。
材料四 下图为1979年1月1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邓小平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1)材料一中马可·波罗来中国时正值中国的哪一朝代 他在书中的描述为什么不是“无稽之谈”
(2)材料二 中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怎样 为改变这种形象,近代前期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重大斗争
(3)村料三中“中国人来了”指的是什么事件
(4)根据材料四,党的哪一重大会议开启了“中国的新时代” 邓小平为什么会被称为是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5)从“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24.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二、图四历史人物分别领导的中国近代化的主要运动。
(2)写出图一历史人物在其领导的近代化运动中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
(3)图三历史人物所领导的近代化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4)图三人物所领导的这场运动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5)综上内容,概括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有何特点?
25.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英、法等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二:经历了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变法维新的探索,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旧制度。于是,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共和国,接着,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
(1)材料一中,使中国开始和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不平等条约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师夷长技以制夷”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在这场运动中“师夷长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中“变法维新”开始的标志是什么?“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指的是什么事件?
(4)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难看出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呈现出了怎样的规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公车上书的领导人是康有为和梁启超。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应试举人给光绪皇帝上书请愿,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所以③④正确。而林则徐主要的功绩是领导了虎门销烟。邓世昌的主要功绩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奋力杀敌牺牲于黄海大战中。故选B。
【点评】识记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2.【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 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考试的康有为等发动“公车上书”,要求光绪帝实行变法。“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又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了,没有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排除④,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运动有关知识的认识。
3.【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时期建立的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它的创立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选项中A符合题意,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教育制度发展的相关知识。
4.【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如果让你为中国近代史总体特征进行概括描述,要求选出与之相关的主题,根据所学知识,中国近代史充满了屈辱,但是先进的中国人也在不断探索与抗争,选项中D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点。
5.【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先后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故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反思,认为是国民的思想文化落后,因而发起了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彻底改造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后期则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第二次反思”发起者。
6.【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 中国近代史上的变法事件只有戊戌变法,根据课本所学,因为戊戌变法触及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逮捕维新人士,谭嗣同不肯逃跑,愿为戊戌变法牺牲,选择答案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
7.【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此诗出自谭嗣同之口,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被羁押,临刑前,谭嗣同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从容就义。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戊戌变法,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
8.【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率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要求变法图强,这次事件被称为“公车上书”,它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选择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的过程。
9.【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 A中,江南制造总局是李鸿章在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军事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器物技术方面的近代化探索;B中,谭嗣同就义是戊戌变法失败之后的一幕,戊戌变法是政治制度方面的近代化探索;C中,《辛丑条约》签订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之后,属于“侵略与反抗”;D中,《青年杂志》的创办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新文化运动是思想文化方面的近代化探索。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和列强侵华战争。
10.【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由材料里的“黄海波涛怒气冲”一句里的“黄海”一词可以判断此句中提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邓世昌;由材料里的“老将新疆护国门”一句里的“新疆”一词可以判断此句中提到的是坚持收复新疆的左宗棠;由材料里的“菜市横刀血溅飞”一句里的“菜市横刀”可以判断此句中提到的是戊戌政变时的谭嗣同,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的能力。
11.【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材料中“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说明了梁启超认为,维新变法最重要的是改变政制,就是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体制,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制度的弊端,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维新变法运动。
12.【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在戊戌变法中,拒绝逃往国外,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的英雄人物是谭嗣同。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在戊戌变法中,拒绝逃往国外,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的英雄人物。
13.【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中国的官僚士大夫阶层,“变局论”在思想界流行开来。为了应对变局,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外交、通商等事务;设总税务司,管理全部海关税务,但这一机构一直由洋人把持;设同文馆,培养外国语言文字、科学技术人才。中国近代化探索由此起步。C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相关史实。
14.【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综合性大学。1898年戊戌变法,京师大学堂在孙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创立,最初校址在北京市景山东街和沙滩(红楼等处。清政府制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分普通学与专门学两类。同时设师范斋和编译局等部门。以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 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所以答案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 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戊戌变法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不可能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但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基础。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建立了三支海军是洋务运动,ACD说法错误,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运动有关知识的认识。
17.【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 题文提供了解题的关键信息:“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题文所给的四个选项中,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革命;资产阶级激进派领导了新文化运动。地主阶级顽固派反对变法,选项中A符合题意,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内容。
18.【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 为了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慷慨陈词:“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有关知识的识记。
19.【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 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考试的康有为等发动“公车上书”,要求光绪帝实行变法。“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为走救国之路,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要求光绪帝实行变法。故选择答案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认识。
20.【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895《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他们领导了公车上书,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有关知识的认识。
21.【答案】同意明明观点的可以从谭嗣同慷慨捐躯,谱写了维新人士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大义凛然、义无反顾,令人敬仰等方面来阐述。同意奇奇观点的可以从保存维新力量的火种,以图将来,东山再起等方面来论证。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分析题意,要求学生先进行选择,选取其中一种观点进行阐述,无论选取哪种观点,都要充分说明自己的理由,谭嗣同既然选择留下,那就找找他留下来的理由,联系课本,是要以死警醒国人,所以可以从这方面进行深入分析、阐发。而假设他象康有为和梁启超那样逃走,联系日后的史实,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为中国的独立和富强继续奔走努力,在他身上,自始至终闪现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可以从保存力量角度阐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答案】(1)自强,求富;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筹建海军。
(2)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有利于社会进步。
(3)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制度。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1) 洋务运动是学习和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还筹建了三支海军,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2)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请求变法的“公车上书”,为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变法开始。变法开始的标志。1898年9月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变法最终失败。戊戌变法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不可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但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基础。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3) 中国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停留在学习西方的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戊戌变法的目的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洋务派在近代化探索道路上的不同在于: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制度。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有关问题的认识。(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运动有关知识的认识。(3)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23.【答案】(1)元朝:北宋时中国已经出现纸币:交子。
(2)中国是抽鸦片的国家;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3)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或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5)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国际交流等。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1) 马可·波罗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来到中国,所以马可·波罗来中国时正值中国的元朝,之所以说马可·波罗关于:中国人用纸币兑换银子,不是“无稽之谈”,是因为北宋时期我国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2) 通过“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我们可判断出材料二中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是:中国是抽鸦片的国家;为了改变这种形象,近代前期中国人民进行的重大斗争有: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3) 1971年10月25日,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中国人来了指的是: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4)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且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所以说邓小平是中国新时代的形象。(5)本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中国形象在近代是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形象,而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所以通过中国形象的变化,我们要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国际交流、坚持改革开放等。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马可·波罗的相关知识。(2)本题考查的是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3)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的外交成就。(4)本题考查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知识。(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4.【答案】(1)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新文化运动。
(2)江南制造总局。
(3)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意义:它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统治。
(5)由器物而制度而文化心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而深入,推陈而出新。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1)解决本题首先需要判断图二、图四人物,图二人物是康有为,图四人物是陈独秀,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领导人物,领导了戊戌变法;陈独秀领导了新文化运动。(2)图一人物是李鸿章,李鸿章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李鸿章创办的军事工业是江南制造总局。(3)首先我们需要判断图三人物指的是孙中山,孙中山最主要的贡献是领导了辛亥革命,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所以辛亥革命的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4)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三项都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但是影响最深远的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5)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制度,新文化运动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文化,因此本题的答案是: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2)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3)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4)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5)本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25.【答案】(1)《南京条约》《辛丑条约》
(2)洋务运动;维护清朝统治。
(3)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新文化运动。
(4)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学习政治制度——学习思想文化。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分别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中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八国联军侵华后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结合所学“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由魏源提出的,它所引导的历史事件就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由地主阶级掀起的一场以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建设近代化国防的运动,但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以达到对外抵抗侵略,对内镇压人民的目的,还是为了巩固清的统治。(3)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的序幕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在这之后,维新思想开始在全国广泛传播。1898年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的诏书,标志着维新变法正式开始,这一年是戊戌年,也称戊戌变法;分析材料中所说的“民主、科学的大旗”,结合所学,1915年由陈独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是一场思想大解放运动。(4)分析材料可以看出,面对近代中国的现状,封建地主阶级先是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掀起了洋务运动;然后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接着又是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故其规律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学习政治制度——学习思想文化。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南京条约》《辛丑条约》。(2)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3)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4)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呈现的规律。
川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2.2戊戌变法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2016八上·利川期中)1895年春,在北京联合应试举人给光绪皇帝上书请愿的主要人物有(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公车上书的领导人是康有为和梁启超。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应试举人给光绪皇帝上书请愿,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所以③④正确。而林则徐主要的功绩是领导了虎门销烟。邓世昌的主要功绩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奋力杀敌牺牲于黄海大战中。故选B。
【点评】识记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2.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
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
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 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考试的康有为等发动“公车上书”,要求光绪帝实行变法。“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又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了,没有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排除④,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运动有关知识的认识。
3.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即北京大学的前身是 (  )
A.京师大学堂 B.北洋水师学堂
C.清华大学 D.保定讲武堂
【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时期建立的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它的创立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选项中A符合题意,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教育制度发展的相关知识。
4.如果让你为中国近代史总体特征进行概括描述,你会选择(  )
A.曲折里奋进 B.光辉而灿烂 C.自大显无知 D.屈辱中探索
【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如果让你为中国近代史总体特征进行概括描述,要求选出与之相关的主题,根据所学知识,中国近代史充满了屈辱,但是先进的中国人也在不断探索与抗争,选项中D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点。
5.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发起者是(  )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先后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故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反思,认为是国民的思想文化落后,因而发起了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彻底改造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后期则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第二次反思”发起者。
6.践行了自己“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的豪言壮语,为变法图强甘愿流血牺牲的爱国志士是(  )
A.邓世昌 B.康有为 C.梁启超 D.谭嗣同
【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 中国近代史上的变法事件只有戊戌变法,根据课本所学,因为戊戌变法触及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逮捕维新人士,谭嗣同不肯逃跑,愿为戊戌变法牺牲,选择答案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
7.就义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维新志士是 (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严复
【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此诗出自谭嗣同之口,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被羁押,临刑前,谭嗣同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从容就义。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戊戌变法,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
8.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C.新文化运动创办成功 D.中国同盟会成立
【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率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要求变法图强,这次事件被称为“公车上书”,它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选择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的过程。
9.八(3)班要举办一次“中国近代化探索”为主题的图片展,不属于这一主题的图片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 A中,江南制造总局是李鸿章在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军事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器物技术方面的近代化探索;B中,谭嗣同就义是戊戌变法失败之后的一幕,戊戌变法是政治制度方面的近代化探索;C中,《辛丑条约》签订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之后,属于“侵略与反抗”;D中,《青年杂志》的创办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新文化运动是思想文化方面的近代化探索。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和列强侵华战争。
10.“君不见:黄海波涛怒气冲,老将新疆护国门,菜市横刀血溅飞……”(注:“菜市”即北京菜市口刑场)该诗中提到的人物有(  )
①林则徐 ②左宗棠 ③邓世昌 ④谭嗣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由材料里的“黄海波涛怒气冲”一句里的“黄海”一词可以判断此句中提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邓世昌;由材料里的“老将新疆护国门”一句里的“新疆”一词可以判断此句中提到的是坚持收复新疆的左宗棠;由材料里的“菜市横刀血溅飞”一句里的“菜市横刀”可以判断此句中提到的是戊戌政变时的谭嗣同,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的能力。
11.梁启超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本,在开学校;学校之本,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认为维新变法,最重要的是(  )
A.培养人才 B.开办学校 C.废除科举 D.改变政制
【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材料中“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说明了梁启超认为,维新变法最重要的是改变政制,就是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体制,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制度的弊端,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维新变法运动。
12.在戊戌变法中,拒绝逃往国外,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的英雄人物是(  )
A.谭嗣同 B.康有为 C.梁启超 D.康广仁
【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在戊戌变法中,拒绝逃往国外,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的英雄人物是谭嗣同。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在戊戌变法中,拒绝逃往国外,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的英雄人物。
13.为了应变时局,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外交、通商等事务;设总税务司,管理全部海关税务;设同文馆培养翻译、科技人才。这段话反映了(  )
A.封建制度的根本变化 B.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C.近代化探索由此起步 D.第一所近代高等学府创办
【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中国的官僚士大夫阶层,“变局论”在思想界流行开来。为了应对变局,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外交、通商等事务;设总税务司,管理全部海关税务,但这一机构一直由洋人把持;设同文馆,培养外国语言文字、科学技术人才。中国近代化探索由此起步。C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相关史实。
14.决定创办图中学校是在(  )
A.洋务运动期间 B.戊戌变法期间
C.义和团运动期间 D.辛亥革命期间
【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综合性大学。1898年戊戌变法,京师大学堂在孙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创立,最初校址在北京市景山东街和沙滩(红楼等处。清政府制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分普通学与专门学两类。同时设师范斋和编译局等部门。以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天演论》的出版
C.“公车上书” D.“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 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所以答案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有(  )
A.戊戌变法历时103天,谈不上有什么影响
B.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戊戌变法裁撤了冗官,减少了财政开支,提高了政府效率
D.戊戌变法训练了新式军队,建立了三支海军
【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 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戊戌变法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不可能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但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基础。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建立了三支海军是洋务运动,ACD说法错误,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运动有关知识的认识。
17.1898年,一位清朝官员的元老气急败坏的对康有为说:“变法、变法,你可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这位元老级的官员应属哪一派(  )
A.顽固派 B.维新派 C.革命派 D.激进派
【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 题文提供了解题的关键信息:“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题文所给的四个选项中,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革命;资产阶级激进派领导了新文化运动。地主阶级顽固派反对变法,选项中A符合题意,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内容。
18.在戊戌变法夭折之际,一位维新派人士慷慨陈词:“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做第一个吧!这位维新派人士是(  )
A.康有为 B.魏源 C.梁启超 D.谭嗣同
【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 为了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慷慨陈词:“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有关知识的识记。
19.甲午战后,面对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如何自救 中国人对这一时代课题的回答是(  )
A.发动了虎门销烟 B.掀起了洋务运动
C.进行了黄海海战 D.发起了维新变法
【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 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考试的康有为等发动“公车上书”,要求光绪帝实行变法。“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为走救国之路,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要求光绪帝实行变法。故选择答案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认识。
20.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  )
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 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895《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他们领导了公车上书,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有关知识的认识。
二、综合题
21.辩论会
对于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没有到日本避难而最终遭杀身之祸一事,在明明和奇奇之间又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明明说:“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很值得,他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奇奇说:“唉!他也真是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逃走再说。坐在家时等人家来抓,真是太傻了!”
你觉得明明和奇奇谁说的有道理?试说明理由。
【答案】同意明明观点的可以从谭嗣同慷慨捐躯,谱写了维新人士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大义凛然、义无反顾,令人敬仰等方面来阐述。同意奇奇观点的可以从保存维新力量的火种,以图将来,东山再起等方面来论证。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分析题意,要求学生先进行选择,选取其中一种观点进行阐述,无论选取哪种观点,都要充分说明自己的理由,谭嗣同既然选择留下,那就找找他留下来的理由,联系课本,是要以死警醒国人,所以可以从这方面进行深入分析、阐发。而假设他象康有为和梁启超那样逃走,联系日后的史实,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为中国的独立和富强继续奔走努力,在他身上,自始至终闪现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可以从保存力量角度阐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1840年以来,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强盛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虽然遭遇了各种挫折,却仍然在孜孜以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注:指洋务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变革的道路上,19世纪最后几年的时代象征是康有为。从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训练新式军队等。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说出这场运动的口号是什么?它采纳了西方文明中哪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探索有什么积极作用?
(3)比较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洋务派在近代化探索道路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1)自强,求富;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筹建海军。
(2)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有利于社会进步。
(3)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制度。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1) 洋务运动是学习和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还筹建了三支海军,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2)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请求变法的“公车上书”,为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变法开始。变法开始的标志。1898年9月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变法最终失败。戊戌变法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不可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但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基础。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3) 中国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停留在学习西方的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戊戌变法的目的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洋务派在近代化探索道路上的不同在于: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制度。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有关问题的认识。(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运动有关知识的认识。(3)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23.不同历史时期,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各不相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马可·波罗行纪》中描绘14世纪时中国人用纸币兑换银子的情景。但在当时的西方,人们还不知纸币为何物,他们把纸能等同银子的想法看为是极其荒谬的。他们还曾经要求马可·波罗收回这些无稽之谈。
材料二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的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周宁《鸦片帝国》(1840~1876)
材料三 下图为l971年11月8日时代周刊的封面,周恩来总理第四次成为其封面人物,封面英文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国人来了)。
材料四 下图为1979年1月1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邓小平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1)材料一中马可·波罗来中国时正值中国的哪一朝代 他在书中的描述为什么不是“无稽之谈”
(2)材料二 中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怎样 为改变这种形象,近代前期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重大斗争
(3)村料三中“中国人来了”指的是什么事件
(4)根据材料四,党的哪一重大会议开启了“中国的新时代” 邓小平为什么会被称为是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5)从“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案】(1)元朝:北宋时中国已经出现纸币:交子。
(2)中国是抽鸦片的国家;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3)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或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5)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国际交流等。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1) 马可·波罗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来到中国,所以马可·波罗来中国时正值中国的元朝,之所以说马可·波罗关于:中国人用纸币兑换银子,不是“无稽之谈”,是因为北宋时期我国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2) 通过“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我们可判断出材料二中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是:中国是抽鸦片的国家;为了改变这种形象,近代前期中国人民进行的重大斗争有: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3) 1971年10月25日,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中国人来了指的是: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4)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且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所以说邓小平是中国新时代的形象。(5)本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中国形象在近代是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形象,而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所以通过中国形象的变化,我们要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国际交流、坚持改革开放等。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马可·波罗的相关知识。(2)本题考查的是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3)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的外交成就。(4)本题考查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知识。(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4.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二、图四历史人物分别领导的中国近代化的主要运动。
(2)写出图一历史人物在其领导的近代化运动中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
(3)图三历史人物所领导的近代化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4)图三人物所领导的这场运动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5)综上内容,概括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有何特点?
【答案】(1)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新文化运动。
(2)江南制造总局。
(3)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意义:它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统治。
(5)由器物而制度而文化心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而深入,推陈而出新。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1)解决本题首先需要判断图二、图四人物,图二人物是康有为,图四人物是陈独秀,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领导人物,领导了戊戌变法;陈独秀领导了新文化运动。(2)图一人物是李鸿章,李鸿章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李鸿章创办的军事工业是江南制造总局。(3)首先我们需要判断图三人物指的是孙中山,孙中山最主要的贡献是领导了辛亥革命,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所以辛亥革命的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4)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三项都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但是影响最深远的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5)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制度,新文化运动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文化,因此本题的答案是: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2)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3)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4)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5)本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25.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英、法等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二:经历了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变法维新的探索,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旧制度。于是,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共和国,接着,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
(1)材料一中,使中国开始和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不平等条约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师夷长技以制夷”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在这场运动中“师夷长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中“变法维新”开始的标志是什么?“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指的是什么事件?
(4)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难看出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呈现出了怎样的规律?
【答案】(1)《南京条约》《辛丑条约》
(2)洋务运动;维护清朝统治。
(3)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新文化运动。
(4)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学习政治制度——学习思想文化。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分别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中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八国联军侵华后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结合所学“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由魏源提出的,它所引导的历史事件就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由地主阶级掀起的一场以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建设近代化国防的运动,但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以达到对外抵抗侵略,对内镇压人民的目的,还是为了巩固清的统治。(3)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的序幕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在这之后,维新思想开始在全国广泛传播。1898年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的诏书,标志着维新变法正式开始,这一年是戊戌年,也称戊戌变法;分析材料中所说的“民主、科学的大旗”,结合所学,1915年由陈独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是一场思想大解放运动。(4)分析材料可以看出,面对近代中国的现状,封建地主阶级先是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掀起了洋务运动;然后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接着又是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故其规律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学习政治制度——学习思想文化。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南京条约》《辛丑条约》。(2)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3)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4)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呈现的规律。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