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历史4月一模适应性考试试卷
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历史4月一模适应性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3高三下·广东月考)仰韶文化晚期的青海柳湾遗址墓葬中,82座男性墓中随葬石斧、石锛、石凿、石刀等生产工具的有48座,随葬石球、石镞的有2座;71座女性墓中随葬石斧、石锛.石刀者仅8座,随葬骨锥的有38座。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原始农业逐步发展 B.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C.社会组织形式转变 D.早期国家逐步形成
【答案】C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男性墓中出土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女性墓中出土的多为生活(缝制衣服)的工具,说明当时已经完成了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故选C项。
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材料体现的不是随葬品多少问题,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材料中也没有国家机器产生的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石器时代的文明,应重点掌握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种社会组织形式,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2.如图为汉代画像砖图“二桃杀三士”,齐景公与晏婴合谋,馈二桃于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人,由他们“计功而食桃”。三人述说了各自的功绩,公孙接、田开疆听了古冶子的事迹,认为“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遂拔剑自刎。古冶子耻于自己的言行,自认不仁、不义,也拔剑自刎了。据此可知,该画像砖( )
A.反映出汉代思想文化多元化 B.有利于推动儒学的社会教化
C.是研究秦汉历史的二手史料 D.再现了齐国尚武的社会风貌
【答案】B
3.(2021高三上·绵阳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故重武轻文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人还以卫青、霍去病为榜样,认为他们虽然不读书,却能成为公辅,故“男儿当横行天下,自取富贵,谁能端坐读书,作老博士也”,这反映出当时( )
A.门阀政治影响社会阶层流动 B.唯才是举成为社会共识
C.佛道两家发展为时代主旋律 D.社会动荡激发爱国情怀
【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门阀的存在,他们垄断了官位,使低阶层的民众看不到上升的希望,因此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A项正确;
“成为社会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
佛道两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不是时代主旋律,排除C项;
材料中的“以卫青、霍去病为榜样”体现的是“读书无用论”,并不能说明爱国情怀得到激发,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虽然不读书,却能成为公辅”。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4.(2023高三下·广东月考)《全宋文》收录了大量的宋代《桥记》文献,有学者统计研究发现,桥梁众多的南方水乡地区,地方官员不遗余力地向富民、僧侣劝捐,甚至不惜捐出俸禄作为表率,民间财富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修桥经费来源。这可以用来说明( )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地方治理凸显经世情怀
C.重农抑商政策亟待调整 D.中央集权制度受到挑战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解析】【分析】从材料信息看,地方官员不遗余力地向富民、僧侣劝捐,甚至不惜捐出俸禄修建桥梁这一重要的基础设施,说明地方官员具有浓厚的经世情怀,故选B项。
经济重心南移与官员劝捐没有关系,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和中央集权制度的信息,排除C、D两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的基层管理,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古代基层管理的特征来解答,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2023高三下·广东月考)明代前期修建郡县城池,受《考工记》影响,以军事防御为重点,《礼》云“城郭沟池以为固用”。明中叶以后,逐渐改为“城郭必置街坊”。这反映出明朝(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市坊限制的突破 D.儒家思想的僵化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从材料信息看,明代前期修建城池以军事防御为主,明中叶以后修建城市必置街坊,说明更注重城市的经济功能,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
材料不能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B项;
市坊限制突破唐末已经开始,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的僵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商业发展,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明清商业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2023·南京模拟) 1868年,中美签订的《蒲安臣条约》规定,中国人可以自由地出入美国,在美国享有最优惠待遇。随后大量华人赴美务工,但华工的勤劳节俭遭到欧洲移民的敌视。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限制华工人境,并对华人的留学、旅行做出了极其严格的规定。中美关系的转变反映了( )
A.两国核心利益不同 B.不同文化观念的冲突
C.中国主权遭受侵犯 D.洋务运动的成果有限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但华工的勤劳节俭遭到欧洲移民的敌视”、“限制华工人境,并对华人的留学、旅行做出了极其严格的规定”分析可知:华工勤劳节俭,与欧洲移民及本土工人产生利益冲突,因此遭到美国的抵制,这反映了中美之间的文化冲突导致了中美关系的改变,B正确;
A错误,劳工问题不是两国的核心利益,排除;
C错误,材料主要涉及排斥华工,不涉及侵犯中国主权问题;
D错误,材料无关洋务运动,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华工移民问题,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但华工的勤劳节俭遭到欧洲移民的敌视”、“限制华工人境,并对华人的留学、旅行做出了极其严格的规定”。
7.(2022高三上·郑州月考)1872年,在容闳的推动下,清廷派遣留学生之事得以实行,幼童赴美留学刚刚两年,就有人批评留学生有西化的倾向,要求撤回留学生。1881年,除因故先期撤回、在美国病故和“告长假不归”的26人外,清廷将所余94人分三批全部撤回。这一史实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清廷难以引领近代教育的纵深发展
B.表明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彻底失败
C.官僚群体天朝上国的观念根深蒂固
D.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教育影响甚微
【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在留美幼童出国后不久,清政府就因为国内的批评而逐步将留学生撤回,由此可知清政府无法引领近代教育的纵深发展,A项正确;
“彻底失败”的说法过于绝对化,B项错误;
批评留美幼童的群体不一定就是官僚群体,C项错误;
材料与西学东渐的影响关系不大,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洋务运动中教育改革的内容及其局限性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2023·南京模拟) 1924年7月,在农讲所毕业典礼上,孙中山对农讲所的毕业生说:“农民在中国是占人民的极大多数,所以农民就是中国的一个极大阶级。要这个极大阶级都能够觉悟,都能明白三民主义,实行三民主义,我们的革命才是彻底。”这反映了孙中山( )
A.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 B.提升了农民的政治素养
C.经济上主张耕者有其田 D.鼓励农民投身国民革命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农民就是中国的一个极大阶级。要这个极大阶级都能够觉悟,都能明白三民主义,实行三民主义,我们的革命才是彻底”分析可知,材料强调鼓励农民投身革命,D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三民主义,排除;
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鼓励农民参加革命,无关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排除;
C错误,材料不涉及经济上“耕者有其田”的主张,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国民大革命,答题关键啊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农民就是中国的一个极大阶级。要这个极大阶级都能够觉悟,都能明白三民主义,实行三民主义,我们的革命才是彻底”。
9.(2022高三上·湖北月考)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说道:“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性,广大的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即使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在一个长时期内,他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这说明( )
A.中共大力扶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B.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
C.新民主主义政策实施有其必要性
D.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答案】C
【知识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材料中毛泽东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提出要认识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当下国情背景中存在的合理性,允许资本主义发展,以稳定国民经济,这说明了新民主主义政策实施有其必要性,C 项正确;
材料仅涉及中国共产党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大力扶持”说法夸大化,排除 A项;
1949 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与材料时间“1947 年"不符,排除 B 项;
材料强调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看法,并未体现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经济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解题关键信息是“广大的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即使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在一个长时期内,他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10.如图为1960年创作的宣传画,画中一位妇女驾驶着拖拉机,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该作品旨在( )
A.说明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 B.倡导乐观奋斗的社会风尚
C.表明妇女成为工业建设主力军 D.展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答案】B
11.(2022·广东一模)20世纪80年代,外汇市场存在官方汇价市场和外汇调剂市场,外汇调剂市场中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明显高于官方汇价市场。1994年汇率并轨改革后,人民币兑美元的官方汇价从5.7:1调整为8.7:1,同时实行单一浮动汇率制。1994年汇率改革( )
A.有利于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 B.加大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
C.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成 D.助推了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
【答案】D
【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人民币兑美元的官方汇价从5.7:1调整为8.7:1,同时实行单一浮动汇率制”可知,1994年,通过汇率改革,中央统一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价,并提高了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汇价的提高有利于推动我国出口,从而助推了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D项正确;
“有利于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夸大了我国汇率改革的作用,排除A项;
提高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价,能推动我国商品出口,缩小对外贸易的逆差,排除B项;
我国于21世纪初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极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2.(2023·南京模拟)古代两河流域人民编写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农书《农人历书》。该书以一个老农民教育儿子的故事形式,讲述了务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怎样节省灌溉用水,不要让牲畜践踏田地,驱赶食谷的飞鸟,及时收割等,这说明,古代两河流域( )
A.注重人与自然和谐 B.文化传承形式多样
C.强调规范伦理秩序 D.重视总结生产经验
【答案】D
【知识点】古代西亚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讲述了务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怎样节省灌溉用水,不要让牲畜践踏田地,驱赶食谷的飞鸟,及时收割等”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两河流域重视总结农业生产经验,D正确;
A错误,材料并非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排除;
B错误,材料无关文化传承问题;
C错误,材料主旨并非涉及伦理秩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西亚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讲述了务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怎样节省灌溉用水,不要让牲畜践踏田地,驱赶食谷的飞鸟,及时收割等”。
13.(2023高三下·广东月考)文艺复兴时期,大学图书馆、贵族图书馆、私人图书馆、教会图书馆等新型图书馆悄然诞生。图书的生产从抄写转为印刷,功能由重收藏转变为重利用;古代经典和世俗作品增多,藏书丰富并允许公众借阅。这( )
A.体现出欧洲实现了教育普及 B.打破了教会的专制统治
C.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提高了普通民众的地位
【答案】C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从材料信息看,文艺复兴时期新型图书馆出现,图书馆功能变化,实用性、开放性增强,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故选C项。
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此时并未打破教会的专制统治,排除B项;
材料,只涉及文化阅读的问题,并不代表普通民众地位的提高,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文化传承的载体,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文化传承的载体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2023·南京模拟)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通过讲述南美地区布恩迪亚家族的故事,家族第二代的奥雷良诺目睹了国家独立后政府的种种丑行,于是加入了反政府的自由党,他的理想是推翻拉美各国的独裁政权,建立自由的社会。造成拉美国家此种局面的原因是( )
A.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B.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C.独立后的政局动荡 D.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答案】C
【知识点】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推翻拉美各国的独裁政权,建立自由的社会”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拉丁美洲曾经大部分都是西班牙的殖民地,移植了本国的统治方式,使得拉丁美洲独立后建立独裁统治,独立后政局一直动荡不安,C正确;
A错误,拉丁美洲已经实现了独立才出现材料现象,因此A正确;
B错误,材料无关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排除;
D错误,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是在二战后,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15.(2023高三下·长沙月考)1918年3月,苏俄同德国签订了包含对德割地赔款等内容的《布列斯特条约》。1921年初,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放弃战时共产主义,转而采用重视市场和货币关系的新经济政策。苏俄的这些让步举措( )
A.缓和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B.反映了无产阶级力量不足
C.开辟了国家建设的新道路 D.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答案】D
【知识点】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布列斯特条约》使苏俄退出一战,缓解了苏俄的国内压力,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缓和国内的政治经济危机,也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故D项正确。
苏俄退出一战,引起了协约国的强烈不满,排除A项;
苏俄的无产阶级力量是强大的,否则也无法巩固新政权,排除B项;
签订《布列斯特条约》不属于开辟国家建设新道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经济政策,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时间、特征等知识。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16.(2023·邵阳一模)下边漫画反映出( )
A.发达国家是全球化主要受益者 B.反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主流民意
C.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D.维护国家主权必须抵制全球化
【答案】A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20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中的漫画,国际盘剥是非洲和拉丁美洲,可见在全球化中发达国家是主要的受益者,A项正确;
题干体现了全球化的弊端,但并未体现反全球化,同时反全球化也不是主流民意,排除B项;
题干并未体现全球化的潮流趋势,排除C项;
虽然全球化中发达国家是主要受益者,但发展中国家应该因势利导,积极顺应全球化的潮流,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二、非选择题:
17.(2023·南京模拟)有同学为研究宋代科举制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表3宋代科举出身人数占当年全国总人口比例
时间 科举出身人数 占全国当年总人口比
公元1100年 35600人 0.036%
公元1200年 64500人 0.101%
——摘编自余保中《宋代科举制对社会分层和垂直流动的作用探析》
材料二: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
——摘编自[宋]朱彧《萍洲可谈》
材料三:是时天下学者,杨(忆)、刘(筠)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愈)文者。
——摘编自[宋]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宋代科举制度的价值。
(2)简述宋代科举制度发展的影响。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宋代科举制度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答案】(1)价值:材料一是宋代两个年份中举人数及其所占当年全国总人数的比例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宋代科举录取的规模变化、社会阶层流动程度等问题。材料二是文人笔记中对科举后择婿的描述,可用于研究宋代科举对婚姻观念的社会影响,但要区别文人创作与历史真实,需要其他史料进行印证。材料三是欧阳修关于科举对文化影响的评论,可用于研究科举考试的形式、内容及时人对科举问题的认识,也可用于研究宋代儒学复兴运动的发展情况。
(2)影响: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大大冲击了传统门第观念;对文学的发展具有一定导向作用。
(3)类型:考古资料、宋代话本小说等文学作品、宋代绘画资料、民间传说、宋代不同时期状元的文字及文集、礼部组织科举的档案记录、地方和中央的科举考场及阅卷遗址及遗存等。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1)价值:根据材料一分析可知,材料一是宋代两个年份中举人数及其所占当年全国总人数的比例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宋代科举录取的规模变化、社会阶层流动程度等问题。材料二是文人笔记中对科举后择婿的描述,可用于研究宋代科举对婚姻观念的社会影响,但是并不是严谨的史学著作,其真实性可能受到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甄别;材料三是欧阳修关于科举对文化影响的评论,可用于研究科举考试的形式、内容及时人对科举问题的认识,也可用于研究宋代儒学复兴运动的发展情况。
(2)根据所学知识可从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扩大统治基础、冲击门第观念及促进文学等发展角度进行分析。
(3)结合所学知识还可利用考古资料、话本小说、绘画及民间学说等对科举制进行研究。
故答案为:(1)价值:材料一是宋代两个年份中举人数及其所占当年全国总人数的比例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宋代科举录取的规模变化、社会阶层流动程度等问题。材料二是文人笔记中对科举后择婿的描述,可用于研究宋代科举对婚姻观念的社会影响,但要区别文人创作与历史真实,需要其他史料进行印证。材料三是欧阳修关于科举对文化影响的评论,可用于研究科举考试的形式、内容及时人对科举问题的认识,也可用于研究宋代儒学复兴运动的发展情况。
(2)影响: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大大冲击了传统门第观念;对文学的发展具有一定导向作用。
(3)类型:考古资料、宋代话本小说等文学作品、宋代绘画资料、民间传说、宋代不同时期状元的文字及文集、礼部组织科举的档案记录、地方和中央的科举考场及阅卷遗址及遗存等。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代科举制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18.(2023·南京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国初年,历史教育的内容和重心逐渐发生变化。以中华书局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为例,此书陈述专制政体形成的原因及其弊端;对于历朝开国君主的横暴和末代亡国的经过予以渲染,“以警国民之顽固未化者”。晚清时期历史教科书中一般以“人种”来叙述民族。辛亥革命后,李大钊指出只要具有中华民国的国籍,就都属于新中华民族。钟毓龙编的《新制本国史教本》以五族共和为纲,“其(指其他民族)与汉族接触冲突之处,亦一律平视,绝无轩轾”。历史教育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历史教科书开宗明义讲述历史与国家的关系,指出“人必能对国家尽义务,为社会尽责任,而后谓之有人格”。
材料二:抗战时期不少历史教材对我国民族强盛和衰落之原因,强盛时在世界文化上所处的地位等,“均不厌求详,期有以唤起民族精神,使知我民族在世界文化上地位之重要”。此外,教科书对近代帝国主义之侵略,外交政策之失败等,为“最为注意之点”,求振奋民族之精神,洗雪我国之耻辱。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严重,《殖民地独立运动》,《世界民族解放战争的教训》、《世界弱小民族的解放运动》之类的著作出版增多,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这类著述显现出重要现实意义。抗战时期对“边疆”论述逐步课程化和专门化。有识之士主张强调边疆各民族与内地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民族外来说逐渐被摒弃。
——摘编自邓燕《时代主题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的历史教育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我国历史教育的重点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价值。
【答案】(1)特点:批判君主专制,强调共和观念;淡化种族观念,强化中华民族观念;提倡民族平等;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因:辛亥革命后国家政体变化(共和政体确立)、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2)重点内容:注重对我国民族强盛和衰落原因的研究;注重对国耻史的教育;重视对民族解放运动的研究和借鉴;边疆史成为课程内容。时代价值:强化民族复兴意识、有利于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为中国人民抗日树立榜样,激励国人持久抗战的斗志;增强边疆各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知识点】近代中国学校教育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此书陈述专制政体形成的原因及其弊端”得出:批判君主专制,强调共和观念;根据“李大钊指出只要具有中华民国的国籍,就都属于新中华民族”得出:淡化种族观念,强化中华民族观念;根据“其(指其他民族)与汉族接触冲突之处,亦一律平视,绝无轩轾”得出:提倡民族平等;根据“历史教育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出: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历史教育产生主要受到民族危机加深、辛亥革命后建立共和政体,以及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2)重点内容:根据“抗战时期不少历史教材对我国民族强盛和衰落之原因,强盛时在世界文化上所处的地位等”得出:注重对我国民族强盛和衰落原因的研究;根据“求振奋民族之精神,洗雪我国之耻辱”得出:注重对国耻史的教育;根据“《殖民地独立运动》,《世界民族解放战争的教训》、《世界弱小民族的解放运动》之类的著作出版增多,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这类著述显现出重要现实意义”得出:重视对民族解放运动的研究和借鉴;根据“抗战时期对‘边疆’论述逐步课程化和专门化”得出:边疆史成为课程内容。
时代价值:根据材料“期有以唤起民族精神”得出:强化民族复兴意识、有利于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根据“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严重……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得出:为中国人民抗日树立榜样,激励国人持久抗战的斗志;根据“有识之士主张强调边疆各民族与内地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民族外来说逐渐被摒弃”得出:增强边疆各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故答案为:(1)特点:批判君主专制,强调共和观念;淡化种族观念,强化中华民族观念;提倡民族平等;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因:辛亥革命后国家政体变化(共和政体确立)、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2)重点内容:注重对我国民族强盛和衰落原因的研究;注重对国耻史的教育;重视对民族解放运动的研究和借鉴;边疆史成为课程内容。时代价值:强化民族复兴意识、有利于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为中国人民抗日树立榜样,激励国人持久抗战的斗志;增强边疆各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民国时期的历史教育,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19.(2023高三下·天津市月考)马克思曾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00年以前 世界基本上处于闭塞状态,新旧大陆更是相互隔绝的。
1500—1800年 美洲和大洋洲有近1亿人因传染病丧生,传染病造成原住民的人口大量减少和原有社会的解体。
19世纪中期 英国钢铁产量与棉布产量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产量的总和。 近代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日益在经济上把世界连成一体。
20世纪初 世界工业生产增加了近2倍。 欧美工业国家控制和奴役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 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势力范围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展开激烈的斗争,最后导致一战爆发。 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全球爆发,全世界死亡人口在2000万以上。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论题: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推动了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论述:新航路开辟之前,人类历史处于各大文明相对独立发展的状态,仅有偶然、零星的交往。从16世纪至20世纪,不同文明间的联系大大加强,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呈现出一体化的特征,这一过程的主要推动力便是欧洲资本主义的扩张。16世纪时,西班牙、葡萄牙完成了对新大陆的大部分土地和绕过好望角通往亚洲的商路的瓜分;17世纪,荷兰的贸易网遍布全球;18世纪,英国打败法国,成为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国”;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进步和交通、通信工具的革新,更是让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摧毁闭关自守的古老帝国并直接统治全球成为可能。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美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变成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世界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结论:人类文明由分散走向整体,是历史进步的表现,但这一过程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殖民地和宗主国利益分配失衡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不利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围绕主题“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反映了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以及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结合所学可从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推动了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角度提取论题。然后结合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的双重影响进行论述。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是人类文明由分散走向整体,是历史进步的表现,但这一过程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殖民地和宗主国利益分配失衡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不利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故答案为: 论题: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推动了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论述:新航路开辟之前,人类历史处于各大文明相对独立发展的状态,仅有偶然、零星的交往。从16世纪至20世纪,不同文明间的联系大大加强,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呈现出一体化的特征,这一过程的主要推动力便是欧洲资本主义的扩张。16世纪时,西班牙、葡萄牙完成了对新大陆的大部分土地和绕过好望角通往亚洲的商路的瓜分;17世纪,荷兰的贸易网遍布全球;18世纪,英国打败法国,成为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国”;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进步和交通、通信工具的革新,更是让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摧毁闭关自守的古老帝国并直接统治全球成为可能。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美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变成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世界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结论:人类文明由分散走向整体,是历史进步的表现,但这一过程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殖民地和宗主国利益分配失衡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不利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0.(2023·南京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答案】(1)日本:出台法规规范技术引进;以恢复经济为目的,从欧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由政府主导引进的方向,企业承担风险。中国:中国以实现工业化为目的;从社会主义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受挫后,走向坚持独立自主发展科技的道路。
(2)日本:二战后,日本科技遭到严重打击;日本工业化建设的需求;美国扶持政策;
中国:巩固新生政权;国民经济恢复,实现工业化的需要;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支持。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解析】【分析】(1)日本:根据“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得出:出台法规规范技术引进;根据“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得出:以恢复经济为目的,从欧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根据“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得出:由政府主导引进的方向,企业承担风险。
中国:根据“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等信息分析可知,从社会主义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根据“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得出:受挫后,走向坚持独立自主发展科技的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技术引进以实现工业化为目的。
(2)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从日本和中国在五六十年代所面临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日本:二战后,日本科技遭到严重打击;日本工业化建设的需求;美国扶持政策;中国:巩固新生政权;国民经济恢复,实现工业化的需要;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支持。
故答案为:(1)日本:出台法规规范技术引进;以恢复经济为目的,从欧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由政府主导引进的方向,企业承担风险。中国:中国以实现工业化为目的;从社会主义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受挫后,走向坚持独立自主发展科技的道路。
(2)日本:二战后,日本科技遭到严重打击;日本工业化建设的需求;美国扶持政策;
中国:巩固新生政权;国民经济恢复,实现工业化的需要;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支持。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20世纪50、60年代中日两国的技术引进,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历史4月一模适应性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3高三下·广东月考)仰韶文化晚期的青海柳湾遗址墓葬中,82座男性墓中随葬石斧、石锛、石凿、石刀等生产工具的有48座,随葬石球、石镞的有2座;71座女性墓中随葬石斧、石锛.石刀者仅8座,随葬骨锥的有38座。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原始农业逐步发展 B.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C.社会组织形式转变 D.早期国家逐步形成
2.如图为汉代画像砖图“二桃杀三士”,齐景公与晏婴合谋,馈二桃于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人,由他们“计功而食桃”。三人述说了各自的功绩,公孙接、田开疆听了古冶子的事迹,认为“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遂拔剑自刎。古冶子耻于自己的言行,自认不仁、不义,也拔剑自刎了。据此可知,该画像砖( )
A.反映出汉代思想文化多元化 B.有利于推动儒学的社会教化
C.是研究秦汉历史的二手史料 D.再现了齐国尚武的社会风貌
3.(2021高三上·绵阳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故重武轻文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人还以卫青、霍去病为榜样,认为他们虽然不读书,却能成为公辅,故“男儿当横行天下,自取富贵,谁能端坐读书,作老博士也”,这反映出当时( )
A.门阀政治影响社会阶层流动 B.唯才是举成为社会共识
C.佛道两家发展为时代主旋律 D.社会动荡激发爱国情怀
4.(2023高三下·广东月考)《全宋文》收录了大量的宋代《桥记》文献,有学者统计研究发现,桥梁众多的南方水乡地区,地方官员不遗余力地向富民、僧侣劝捐,甚至不惜捐出俸禄作为表率,民间财富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修桥经费来源。这可以用来说明( )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地方治理凸显经世情怀
C.重农抑商政策亟待调整 D.中央集权制度受到挑战
5.(2023高三下·广东月考)明代前期修建郡县城池,受《考工记》影响,以军事防御为重点,《礼》云“城郭沟池以为固用”。明中叶以后,逐渐改为“城郭必置街坊”。这反映出明朝(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市坊限制的突破 D.儒家思想的僵化
6.(2023·南京模拟) 1868年,中美签订的《蒲安臣条约》规定,中国人可以自由地出入美国,在美国享有最优惠待遇。随后大量华人赴美务工,但华工的勤劳节俭遭到欧洲移民的敌视。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限制华工人境,并对华人的留学、旅行做出了极其严格的规定。中美关系的转变反映了( )
A.两国核心利益不同 B.不同文化观念的冲突
C.中国主权遭受侵犯 D.洋务运动的成果有限
7.(2022高三上·郑州月考)1872年,在容闳的推动下,清廷派遣留学生之事得以实行,幼童赴美留学刚刚两年,就有人批评留学生有西化的倾向,要求撤回留学生。1881年,除因故先期撤回、在美国病故和“告长假不归”的26人外,清廷将所余94人分三批全部撤回。这一史实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清廷难以引领近代教育的纵深发展
B.表明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彻底失败
C.官僚群体天朝上国的观念根深蒂固
D.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教育影响甚微
8.(2023·南京模拟) 1924年7月,在农讲所毕业典礼上,孙中山对农讲所的毕业生说:“农民在中国是占人民的极大多数,所以农民就是中国的一个极大阶级。要这个极大阶级都能够觉悟,都能明白三民主义,实行三民主义,我们的革命才是彻底。”这反映了孙中山( )
A.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 B.提升了农民的政治素养
C.经济上主张耕者有其田 D.鼓励农民投身国民革命
9.(2022高三上·湖北月考)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说道:“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性,广大的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即使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在一个长时期内,他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这说明( )
A.中共大力扶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B.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
C.新民主主义政策实施有其必要性
D.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10.如图为1960年创作的宣传画,画中一位妇女驾驶着拖拉机,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该作品旨在( )
A.说明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 B.倡导乐观奋斗的社会风尚
C.表明妇女成为工业建设主力军 D.展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11.(2022·广东一模)20世纪80年代,外汇市场存在官方汇价市场和外汇调剂市场,外汇调剂市场中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明显高于官方汇价市场。1994年汇率并轨改革后,人民币兑美元的官方汇价从5.7:1调整为8.7:1,同时实行单一浮动汇率制。1994年汇率改革( )
A.有利于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 B.加大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
C.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成 D.助推了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
12.(2023·南京模拟)古代两河流域人民编写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农书《农人历书》。该书以一个老农民教育儿子的故事形式,讲述了务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怎样节省灌溉用水,不要让牲畜践踏田地,驱赶食谷的飞鸟,及时收割等,这说明,古代两河流域( )
A.注重人与自然和谐 B.文化传承形式多样
C.强调规范伦理秩序 D.重视总结生产经验
13.(2023高三下·广东月考)文艺复兴时期,大学图书馆、贵族图书馆、私人图书馆、教会图书馆等新型图书馆悄然诞生。图书的生产从抄写转为印刷,功能由重收藏转变为重利用;古代经典和世俗作品增多,藏书丰富并允许公众借阅。这( )
A.体现出欧洲实现了教育普及 B.打破了教会的专制统治
C.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提高了普通民众的地位
14.(2023·南京模拟)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通过讲述南美地区布恩迪亚家族的故事,家族第二代的奥雷良诺目睹了国家独立后政府的种种丑行,于是加入了反政府的自由党,他的理想是推翻拉美各国的独裁政权,建立自由的社会。造成拉美国家此种局面的原因是( )
A.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B.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C.独立后的政局动荡 D.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15.(2023高三下·长沙月考)1918年3月,苏俄同德国签订了包含对德割地赔款等内容的《布列斯特条约》。1921年初,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放弃战时共产主义,转而采用重视市场和货币关系的新经济政策。苏俄的这些让步举措( )
A.缓和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B.反映了无产阶级力量不足
C.开辟了国家建设的新道路 D.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16.(2023·邵阳一模)下边漫画反映出( )
A.发达国家是全球化主要受益者 B.反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主流民意
C.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D.维护国家主权必须抵制全球化
二、非选择题:
17.(2023·南京模拟)有同学为研究宋代科举制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表3宋代科举出身人数占当年全国总人口比例
时间 科举出身人数 占全国当年总人口比
公元1100年 35600人 0.036%
公元1200年 64500人 0.101%
——摘编自余保中《宋代科举制对社会分层和垂直流动的作用探析》
材料二: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
——摘编自[宋]朱彧《萍洲可谈》
材料三:是时天下学者,杨(忆)、刘(筠)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愈)文者。
——摘编自[宋]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宋代科举制度的价值。
(2)简述宋代科举制度发展的影响。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宋代科举制度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18.(2023·南京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国初年,历史教育的内容和重心逐渐发生变化。以中华书局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为例,此书陈述专制政体形成的原因及其弊端;对于历朝开国君主的横暴和末代亡国的经过予以渲染,“以警国民之顽固未化者”。晚清时期历史教科书中一般以“人种”来叙述民族。辛亥革命后,李大钊指出只要具有中华民国的国籍,就都属于新中华民族。钟毓龙编的《新制本国史教本》以五族共和为纲,“其(指其他民族)与汉族接触冲突之处,亦一律平视,绝无轩轾”。历史教育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历史教科书开宗明义讲述历史与国家的关系,指出“人必能对国家尽义务,为社会尽责任,而后谓之有人格”。
材料二:抗战时期不少历史教材对我国民族强盛和衰落之原因,强盛时在世界文化上所处的地位等,“均不厌求详,期有以唤起民族精神,使知我民族在世界文化上地位之重要”。此外,教科书对近代帝国主义之侵略,外交政策之失败等,为“最为注意之点”,求振奋民族之精神,洗雪我国之耻辱。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严重,《殖民地独立运动》,《世界民族解放战争的教训》、《世界弱小民族的解放运动》之类的著作出版增多,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这类著述显现出重要现实意义。抗战时期对“边疆”论述逐步课程化和专门化。有识之士主张强调边疆各民族与内地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民族外来说逐渐被摒弃。
——摘编自邓燕《时代主题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的历史教育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我国历史教育的重点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价值。
19.(2023高三下·天津市月考)马克思曾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00年以前 世界基本上处于闭塞状态,新旧大陆更是相互隔绝的。
1500—1800年 美洲和大洋洲有近1亿人因传染病丧生,传染病造成原住民的人口大量减少和原有社会的解体。
19世纪中期 英国钢铁产量与棉布产量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产量的总和。 近代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日益在经济上把世界连成一体。
20世纪初 世界工业生产增加了近2倍。 欧美工业国家控制和奴役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 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势力范围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展开激烈的斗争,最后导致一战爆发。 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全球爆发,全世界死亡人口在2000万以上。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023·南京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男性墓中出土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女性墓中出土的多为生活(缝制衣服)的工具,说明当时已经完成了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故选C项。
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材料体现的不是随葬品多少问题,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材料中也没有国家机器产生的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石器时代的文明,应重点掌握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种社会组织形式,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2.【答案】B
3.【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门阀的存在,他们垄断了官位,使低阶层的民众看不到上升的希望,因此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A项正确;
“成为社会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
佛道两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不是时代主旋律,排除C项;
材料中的“以卫青、霍去病为榜样”体现的是“读书无用论”,并不能说明爱国情怀得到激发,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虽然不读书,却能成为公辅”。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4.【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解析】【分析】从材料信息看,地方官员不遗余力地向富民、僧侣劝捐,甚至不惜捐出俸禄修建桥梁这一重要的基础设施,说明地方官员具有浓厚的经世情怀,故选B项。
经济重心南移与官员劝捐没有关系,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和中央集权制度的信息,排除C、D两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的基层管理,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古代基层管理的特征来解答,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从材料信息看,明代前期修建城池以军事防御为主,明中叶以后修建城市必置街坊,说明更注重城市的经济功能,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
材料不能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B项;
市坊限制突破唐末已经开始,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的僵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商业发展,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明清商业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但华工的勤劳节俭遭到欧洲移民的敌视”、“限制华工人境,并对华人的留学、旅行做出了极其严格的规定”分析可知:华工勤劳节俭,与欧洲移民及本土工人产生利益冲突,因此遭到美国的抵制,这反映了中美之间的文化冲突导致了中美关系的改变,B正确;
A错误,劳工问题不是两国的核心利益,排除;
C错误,材料主要涉及排斥华工,不涉及侵犯中国主权问题;
D错误,材料无关洋务运动,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华工移民问题,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但华工的勤劳节俭遭到欧洲移民的敌视”、“限制华工人境,并对华人的留学、旅行做出了极其严格的规定”。
7.【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在留美幼童出国后不久,清政府就因为国内的批评而逐步将留学生撤回,由此可知清政府无法引领近代教育的纵深发展,A项正确;
“彻底失败”的说法过于绝对化,B项错误;
批评留美幼童的群体不一定就是官僚群体,C项错误;
材料与西学东渐的影响关系不大,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洋务运动中教育改革的内容及其局限性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农民就是中国的一个极大阶级。要这个极大阶级都能够觉悟,都能明白三民主义,实行三民主义,我们的革命才是彻底”分析可知,材料强调鼓励农民投身革命,D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三民主义,排除;
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鼓励农民参加革命,无关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排除;
C错误,材料不涉及经济上“耕者有其田”的主张,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国民大革命,答题关键啊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农民就是中国的一个极大阶级。要这个极大阶级都能够觉悟,都能明白三民主义,实行三民主义,我们的革命才是彻底”。
9.【答案】C
【知识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材料中毛泽东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提出要认识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当下国情背景中存在的合理性,允许资本主义发展,以稳定国民经济,这说明了新民主主义政策实施有其必要性,C 项正确;
材料仅涉及中国共产党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大力扶持”说法夸大化,排除 A项;
1949 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与材料时间“1947 年"不符,排除 B 项;
材料强调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看法,并未体现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经济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解题关键信息是“广大的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即使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在一个长时期内,他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10.【答案】B
11.【答案】D
【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人民币兑美元的官方汇价从5.7:1调整为8.7:1,同时实行单一浮动汇率制”可知,1994年,通过汇率改革,中央统一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价,并提高了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汇价的提高有利于推动我国出口,从而助推了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D项正确;
“有利于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夸大了我国汇率改革的作用,排除A项;
提高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价,能推动我国商品出口,缩小对外贸易的逆差,排除B项;
我国于21世纪初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极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2.【答案】D
【知识点】古代西亚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讲述了务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怎样节省灌溉用水,不要让牲畜践踏田地,驱赶食谷的飞鸟,及时收割等”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两河流域重视总结农业生产经验,D正确;
A错误,材料并非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排除;
B错误,材料无关文化传承问题;
C错误,材料主旨并非涉及伦理秩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西亚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讲述了务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怎样节省灌溉用水,不要让牲畜践踏田地,驱赶食谷的飞鸟,及时收割等”。
13.【答案】C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从材料信息看,文艺复兴时期新型图书馆出现,图书馆功能变化,实用性、开放性增强,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故选C项。
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此时并未打破教会的专制统治,排除B项;
材料,只涉及文化阅读的问题,并不代表普通民众地位的提高,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文化传承的载体,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文化传承的载体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答案】C
【知识点】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推翻拉美各国的独裁政权,建立自由的社会”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拉丁美洲曾经大部分都是西班牙的殖民地,移植了本国的统治方式,使得拉丁美洲独立后建立独裁统治,独立后政局一直动荡不安,C正确;
A错误,拉丁美洲已经实现了独立才出现材料现象,因此A正确;
B错误,材料无关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排除;
D错误,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是在二战后,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15.【答案】D
【知识点】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布列斯特条约》使苏俄退出一战,缓解了苏俄的国内压力,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缓和国内的政治经济危机,也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故D项正确。
苏俄退出一战,引起了协约国的强烈不满,排除A项;
苏俄的无产阶级力量是强大的,否则也无法巩固新政权,排除B项;
签订《布列斯特条约》不属于开辟国家建设新道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经济政策,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时间、特征等知识。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16.【答案】A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20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中的漫画,国际盘剥是非洲和拉丁美洲,可见在全球化中发达国家是主要的受益者,A项正确;
题干体现了全球化的弊端,但并未体现反全球化,同时反全球化也不是主流民意,排除B项;
题干并未体现全球化的潮流趋势,排除C项;
虽然全球化中发达国家是主要受益者,但发展中国家应该因势利导,积极顺应全球化的潮流,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17.【答案】(1)价值:材料一是宋代两个年份中举人数及其所占当年全国总人数的比例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宋代科举录取的规模变化、社会阶层流动程度等问题。材料二是文人笔记中对科举后择婿的描述,可用于研究宋代科举对婚姻观念的社会影响,但要区别文人创作与历史真实,需要其他史料进行印证。材料三是欧阳修关于科举对文化影响的评论,可用于研究科举考试的形式、内容及时人对科举问题的认识,也可用于研究宋代儒学复兴运动的发展情况。
(2)影响: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大大冲击了传统门第观念;对文学的发展具有一定导向作用。
(3)类型:考古资料、宋代话本小说等文学作品、宋代绘画资料、民间传说、宋代不同时期状元的文字及文集、礼部组织科举的档案记录、地方和中央的科举考场及阅卷遗址及遗存等。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1)价值:根据材料一分析可知,材料一是宋代两个年份中举人数及其所占当年全国总人数的比例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宋代科举录取的规模变化、社会阶层流动程度等问题。材料二是文人笔记中对科举后择婿的描述,可用于研究宋代科举对婚姻观念的社会影响,但是并不是严谨的史学著作,其真实性可能受到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甄别;材料三是欧阳修关于科举对文化影响的评论,可用于研究科举考试的形式、内容及时人对科举问题的认识,也可用于研究宋代儒学复兴运动的发展情况。
(2)根据所学知识可从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扩大统治基础、冲击门第观念及促进文学等发展角度进行分析。
(3)结合所学知识还可利用考古资料、话本小说、绘画及民间学说等对科举制进行研究。
故答案为:(1)价值:材料一是宋代两个年份中举人数及其所占当年全国总人数的比例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宋代科举录取的规模变化、社会阶层流动程度等问题。材料二是文人笔记中对科举后择婿的描述,可用于研究宋代科举对婚姻观念的社会影响,但要区别文人创作与历史真实,需要其他史料进行印证。材料三是欧阳修关于科举对文化影响的评论,可用于研究科举考试的形式、内容及时人对科举问题的认识,也可用于研究宋代儒学复兴运动的发展情况。
(2)影响: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大大冲击了传统门第观念;对文学的发展具有一定导向作用。
(3)类型:考古资料、宋代话本小说等文学作品、宋代绘画资料、民间传说、宋代不同时期状元的文字及文集、礼部组织科举的档案记录、地方和中央的科举考场及阅卷遗址及遗存等。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代科举制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18.【答案】(1)特点:批判君主专制,强调共和观念;淡化种族观念,强化中华民族观念;提倡民族平等;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因:辛亥革命后国家政体变化(共和政体确立)、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2)重点内容:注重对我国民族强盛和衰落原因的研究;注重对国耻史的教育;重视对民族解放运动的研究和借鉴;边疆史成为课程内容。时代价值:强化民族复兴意识、有利于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为中国人民抗日树立榜样,激励国人持久抗战的斗志;增强边疆各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知识点】近代中国学校教育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此书陈述专制政体形成的原因及其弊端”得出:批判君主专制,强调共和观念;根据“李大钊指出只要具有中华民国的国籍,就都属于新中华民族”得出:淡化种族观念,强化中华民族观念;根据“其(指其他民族)与汉族接触冲突之处,亦一律平视,绝无轩轾”得出:提倡民族平等;根据“历史教育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出: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历史教育产生主要受到民族危机加深、辛亥革命后建立共和政体,以及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2)重点内容:根据“抗战时期不少历史教材对我国民族强盛和衰落之原因,强盛时在世界文化上所处的地位等”得出:注重对我国民族强盛和衰落原因的研究;根据“求振奋民族之精神,洗雪我国之耻辱”得出:注重对国耻史的教育;根据“《殖民地独立运动》,《世界民族解放战争的教训》、《世界弱小民族的解放运动》之类的著作出版增多,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这类著述显现出重要现实意义”得出:重视对民族解放运动的研究和借鉴;根据“抗战时期对‘边疆’论述逐步课程化和专门化”得出:边疆史成为课程内容。
时代价值:根据材料“期有以唤起民族精神”得出:强化民族复兴意识、有利于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根据“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严重……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得出:为中国人民抗日树立榜样,激励国人持久抗战的斗志;根据“有识之士主张强调边疆各民族与内地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民族外来说逐渐被摒弃”得出:增强边疆各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故答案为:(1)特点:批判君主专制,强调共和观念;淡化种族观念,强化中华民族观念;提倡民族平等;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因:辛亥革命后国家政体变化(共和政体确立)、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2)重点内容:注重对我国民族强盛和衰落原因的研究;注重对国耻史的教育;重视对民族解放运动的研究和借鉴;边疆史成为课程内容。时代价值:强化民族复兴意识、有利于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为中国人民抗日树立榜样,激励国人持久抗战的斗志;增强边疆各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民国时期的历史教育,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19.【答案】论题: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推动了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论述:新航路开辟之前,人类历史处于各大文明相对独立发展的状态,仅有偶然、零星的交往。从16世纪至20世纪,不同文明间的联系大大加强,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呈现出一体化的特征,这一过程的主要推动力便是欧洲资本主义的扩张。16世纪时,西班牙、葡萄牙完成了对新大陆的大部分土地和绕过好望角通往亚洲的商路的瓜分;17世纪,荷兰的贸易网遍布全球;18世纪,英国打败法国,成为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国”;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进步和交通、通信工具的革新,更是让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摧毁闭关自守的古老帝国并直接统治全球成为可能。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美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变成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世界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结论:人类文明由分散走向整体,是历史进步的表现,但这一过程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殖民地和宗主国利益分配失衡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不利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围绕主题“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反映了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以及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结合所学可从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推动了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角度提取论题。然后结合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的双重影响进行论述。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是人类文明由分散走向整体,是历史进步的表现,但这一过程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殖民地和宗主国利益分配失衡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不利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故答案为: 论题: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推动了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论述:新航路开辟之前,人类历史处于各大文明相对独立发展的状态,仅有偶然、零星的交往。从16世纪至20世纪,不同文明间的联系大大加强,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呈现出一体化的特征,这一过程的主要推动力便是欧洲资本主义的扩张。16世纪时,西班牙、葡萄牙完成了对新大陆的大部分土地和绕过好望角通往亚洲的商路的瓜分;17世纪,荷兰的贸易网遍布全球;18世纪,英国打败法国,成为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国”;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进步和交通、通信工具的革新,更是让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摧毁闭关自守的古老帝国并直接统治全球成为可能。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美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变成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世界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结论:人类文明由分散走向整体,是历史进步的表现,但这一过程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殖民地和宗主国利益分配失衡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不利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0.【答案】(1)日本:出台法规规范技术引进;以恢复经济为目的,从欧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由政府主导引进的方向,企业承担风险。中国:中国以实现工业化为目的;从社会主义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受挫后,走向坚持独立自主发展科技的道路。
(2)日本:二战后,日本科技遭到严重打击;日本工业化建设的需求;美国扶持政策;
中国:巩固新生政权;国民经济恢复,实现工业化的需要;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支持。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解析】【分析】(1)日本:根据“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得出:出台法规规范技术引进;根据“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得出:以恢复经济为目的,从欧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根据“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得出:由政府主导引进的方向,企业承担风险。
中国:根据“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等信息分析可知,从社会主义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根据“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得出:受挫后,走向坚持独立自主发展科技的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技术引进以实现工业化为目的。
(2)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从日本和中国在五六十年代所面临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日本:二战后,日本科技遭到严重打击;日本工业化建设的需求;美国扶持政策;中国:巩固新生政权;国民经济恢复,实现工业化的需要;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支持。
故答案为:(1)日本:出台法规规范技术引进;以恢复经济为目的,从欧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由政府主导引进的方向,企业承担风险。中国:中国以实现工业化为目的;从社会主义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受挫后,走向坚持独立自主发展科技的道路。
(2)日本:二战后,日本科技遭到严重打击;日本工业化建设的需求;美国扶持政策;
中国:巩固新生政权;国民经济恢复,实现工业化的需要;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支持。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20世纪50、60年代中日两国的技术引进,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