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第二片区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第二片区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第二片区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1. 它“展示了一幅宏伟的建设蓝图,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前,它具有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这里的它是指(  )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中华民国约法》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 从1842年的割地赔款到2021年中美战略对话中的唇枪舌剑,历史告诉人们“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中国已不是那个中国”。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的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西藏的和平解放
C.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D.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3. 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这一事件标志着(  )
A. 祖国大陆实现统一 B. 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C.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4. “正当中国人全力以赴地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的时候,一片浓密的乌云突然在中国东北边境上空出现”,为驱散这片“乌云”,中国进行了(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抗美援朝
5. 1954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
C.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6. 如图的工业建设成就属于(  )
A. 国民革命时期 B. 解放战争时期
C. 土地改革时期 D.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7. 1956年,著名纺织品牌“恒源祥”的创始人沈莱舟曾对子女说:“现在我把厂都交给了国家,由国家去经营管理,我坐在家里不用花一点心思收定息(每年5万元人民币)”。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国家在三大改造中(  )
A.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 B. 积极推进手工业的合作化进程
C. 集中全国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D. 推进企业民主改革保证工人当家作主
8. 北京同仁堂创办于1669年,是中国中药名牌老店。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同仁堂在生产、销售、开发等方面都有进一步发展。国家对同仁堂的改造形式是(  )
A. 强制没收 B. 互助合作 C. 自主经营 D. 公私合营
9. “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材料总结了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重大失误是()
A. 新中国成立初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D.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10. 雷锋、王进喜等模范人物身上共同的时代精神是(  )
A. 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 B. 执政为民的勤政精神
C. 永攀高峰的探索精神 D. 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
11. “我出生在那一九七八年,老爸说那一年变化真大,报纸上天天讨论真理的标准,安徽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北京城开了一周的大会……早春的雷声震撼了华夏……”。材料中所提到的“安徽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指的是下列哪一制度(  )
A. 中央集权制 B. 君主立宪制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 1984年,邓小平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经济特区后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这句话概括了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  )
A. 背景 B. 条件 C. 作用 D. 格局
13. 读表,提炼反映的主题(  )
时间 1980年 1984年 1990年 2001年
事件 成立四个经济特区 开放14个沿海城市 上海浦东开发区成立 加入世贸组织
A. 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B. 实行对外开放
C.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 规划中国梦宏伟蓝图
14.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这里”确立的政策是(  )
A. 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C. 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15. 如表是某本书目录中出现的部分标题。该书的主要内容最有可能是(  )
改革开放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92年南方谈话
党的指导思想
A.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B.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C.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提出 D.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
16. 最适合下图中第三单元的标题是(  )
目录
第三单元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第9课对外开放
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具体是指(  )
A.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 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C. 内地——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D. 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18. 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 邓小平于1992年到南方视察并发表讲话
B.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C. 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D. 邓小平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9. 图1、图2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 交通事业的发展 B. 东北老工业振兴 C. 西部大开发战略 D. 科教兴国战略
20. 史论结合是历史阐释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举行 中国开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B 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社会主义工业化得以实现
C 1971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有利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D 1980年深圳等经济特区设立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A. A B. B C. C D. D
21. 1992年,海峡两举关系协会和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它的核心内容是(  )
A. 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B.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 开展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 D. 海峡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22. 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世纪中叶后被葡萄牙逐步占领,1999年我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这说明澳门回归祖国后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A. 主权归属 B. 经济政策 C. 社会制度 D. 生活方式
23. 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被描述为“万国牌武器展览会”;2019年的国庆阅兵时,所有受阅武器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据此可知,我国军备发展具有(  )
A. 先进性 B. 自主性 C. 开放性 D. 复杂性
24.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大成就是(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 “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C.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完成 D.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25. 中国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对此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
A. 邓稼先 B. 袁隆平 C. 钱学森 D. 屠呦呦
26. 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领导的科研团队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
A. 研制原子弹 B. 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C. 发现青蒿素 D. 发明籼型杂交水稻
27. 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这一成就所属领域是(  )
A. 文学 B. 农业 C. 原子能 D. 航天
28. 关于掌握时间,我国一直流传这样一句话,6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钟表),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移动电话机)。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出(  )
A. 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 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
C. 我国科技发展迅速
D. 我国人民作息时间发生了很大变化
29. 2022年618大促期间,京东平台交易额达3793亿元,超过去年3438亿元的战绩,同比增长率达到10.3%。网络购物的流行,主要得益于(  )
A. 克隆技术 B. 互联网技术 C. 航天技术 D. 无线电技术
30. 2020年暑假,一位外籍游客准备带着家人到淮阴游玩,下列生活情景他们不可能看到的是(  )
A. 用微信支付
B. 穿现代服装
C. 住小洋楼
D. 用粮票买米
二、非选择题(40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图片反映了新中国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2) 小历同学的课堂笔记写道“经过这一事件,新中国的政权得以巩固。”你同意他笔记中的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的正确选择,是社会主义民主在民族地区的具体体现。西藏于1965年成立自治区,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西藏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生产总值由1965年的3.27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920.8亿元,增长281倍。
——摘编自《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成功实践》
材料二:香港、澳门以共和国两个特别行政区的身份,回到祖国怀抱。201年,香港GDP较回归前的19%年增长54%;澳门GDP较2000年翻了两番多,年均增长率达12.5%。“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成为生动现实。人们有更加充分的理由确信,原本就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当然可以成为解决海峡两岸统一问题的最佳方式。
——摘编自《中国梦 复兴路》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归纳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
(3)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实行的共同作用。
33.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回答下列问题:
(1) 1953年,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什么外交原则?其重要意义何在?
(2) 在其外交原则的指导下,我国取得了一系列外交成就。请列举我国20世纪50-70年代的外交成就。(任举三例)
(3)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国应当怎样处理好与世界各国发展的关系?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表是中国40年扶贫基本情况表
阶段 主要扶贫机制 贫困人口变化 农村居民可比人均纯收入
体制改革主导的扶贫开发
(1978-1985) 农村制度改革 从7.7亿人减少到6.6亿人 从133.6元提高359.3元
解决温饱的扶贫开发
(1986-2000) 开发式扶贫战略和贫困县为主的瞄准机制 贫困人口下降到4.6亿人 从359.3元提高到646.0元
巩固温饱的扶贫开发
(2001-2010) 开发式扶贫战略和贫困村为主的瞄准机制 贫困人口下降到不足1.7亿人 从646.0元提高到1275.1元
全面小康的扶贫开发
(2011-2021) 举全党全国之力持续推进减贫事业 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从1275.1元提高到12588元
--摘编自汪三贵《中国40年大规模减贫:推动力量与制度基础》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78-1985年“农村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式。
(2)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大会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前,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故选:C。
本题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前具有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中国成立和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相关史实。
2.【答案】A
【解析】据题干“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结合所学可知是对新中国成立的描述。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华民族一百多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命运,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A项正确。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基本解放,排除B项。抗美援朝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排除C项。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相关知识的掌握,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3.【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统一的实现,故选A;BCD都与西藏和平解放这一事件的意义不符,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了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4.【答案】D
【解析】“正当中国人全力以赴地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的时候,一片浓密的乌云突然在中国东北边境上空出现”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侵略朝鲜,严重威胁到新中国安全史实。为保家卫国,1950年,中国政府组织了抗美援朝。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抗美援朝。抗美援朝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本题以抗美援朝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5.【答案】B
【解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次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会的内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会的内容。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6.【答案】D
【解析】由图中“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可知,图片反映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一五计划成就包括: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宝成铁路、川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等。
故选:D。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1953年到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本题以一五计划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7.【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分析,可以获得以下关键信息,时间是“1956年”,“现在我把厂都交给了国家,由国家去经营管理,我坐在家里不用花一点心思收定息(每年5万元人民币),这又有什么不好”,这反映了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通过赎买政策实现和平过渡,A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本题以三大改造为切入口,考查学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党对民族资本家采取团结和改造的政策,取得较好的效果。“同仁堂”就是实行的公私合营的方式。
故选D。
9.【答案】B
【解析】据“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可知,邓小平的这一席话总结的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由于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运动,导致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
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运动,导致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10.【答案】A
【解析】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主要有“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等,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乐于奉献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A符合题意;BCSD与题意不符。
故选:A。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模范人物体现的时代精神.
11.【答案】D
【解析】由“一九七八年,安徽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结合所学,人民公社挫伤农业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为解决饥荒问题,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十八户农民签定生死状,实行大包干,包产到包,首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知,材料中所提到的“安徽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故选:D。
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的政策。
本题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2.【答案】C
【解析】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福建(厦门)兴办4个经济特区。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特区设立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材料中概括了经济特区的作用。故C符合题意;背景是指经济特区设立的原因,排除A;条件是指经济特区设立具备的东西,排除B;对外开放的格局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排除D。
本题考查经济特区的建立。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福建(厦门)兴办4个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
本题以经济特区的建立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3.【答案】B
【解析】1980年中央确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第一批经济特区,拉开了对外开放的序幕;1988年中国划海南岛为经济特区,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带动了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些都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的体现,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综合国力。
本题考查对外开放。识记我国对外开放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对外开放的内容。
1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分析结合所学知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序幕,十一届三中全会扭转了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C符合题意,A、B、D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掌握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B
【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作出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并取得了巨大成就。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在党的十三大上,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成就。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92年南方谈话”“党的指导思想”等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故该书的主要内容最有可能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故选:B。
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答案】C
【解析】观察题干图片可知,伟大的历史转折、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C项符合题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56年——1966年属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内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史实。
17.【答案】A
【解析】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后来又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1980年,我国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了广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后来又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渐深入内地,形成了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故选:A。
本题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对外开放的有关内容。
18.【答案】B
【解析】所谓“史实”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不带有作者个人的思想观点。所谓“观点”就是个人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看法,带有显明的个人感彩。ACD三项都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属于“史实”。B项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其中“总设计师”这个词,就包含着作者对邓小平贡献的一种肯定,这是“观点”。
故选:B。
本题以属于观点的表述为切入点,考查的是邓小平理论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邓小平理论的有关内容。
19.【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实施西气东输工程有利于促进我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经济共同发展,改善管道沿线地区人民生活质量。青藏铁路是通往西南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改变了西南地区的贫困落后面貌,增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两个事件都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共同反映的主题是西部大开发战略,C项正确;青藏铁路反映交通事业的发展,排除A项;题干图片没涉及东北老工业振兴、科教兴国战略,排除B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西气东输工程、青藏铁路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气东输工程、青藏铁路的相关史实。
20.【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有利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进一步发挥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C项正确;中国开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标志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排除A项;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但并没有实现工业化,排除B项;1980年深圳等经济特区设立标志我国对外开放的开始,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一五计划、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的设立、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一五计划、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的设立、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答案】B
【解析】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国的原则,它不仅是两岸和平的基础,也是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基石。
本题主要考查两岸关系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九二共识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只要熟记九二共识的内容就可以准确选择,难度不高。
22.【答案】A
【解析】据“16世纪中叶后被葡萄牙逐步占领,1999年我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可知,这说明澳门回归祖国后主权归属发生了主要变化,选项A符合题意。经济政策、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在题干中均未体现,排除BC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澳门回归祖国后发生的主要变化的相关史实。“16世纪中叶后被葡萄牙逐步占领,1999年我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澳门回归祖国后发生的主要变化的相关史实。
23.【答案】B
【解析】由材料“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被描述为‘万国牌武器展览会’;2019年的国庆阅兵时,所有受阅武器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可知,这主要反映了我国军备发展具有自主性,主要装备都是国产的,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军备发展的特点,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中国军备发展的特点。
24.【答案】B
【解析】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我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少数国家的核垄断和核讹诈,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大成就是“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的相关史实。
25.【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给出的可知是袁隆平。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故选:B。
本题考查了袁隆平。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贡献。
26.【答案】C
【解析】为寻找治疗疟疾的药物,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攻关克难终于发现了青蒿素。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她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故领导的科研团队取得的重大成果是发现青蒿素。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屠呦呦。她为人类治疗和控制疟疾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屠呦呦的主要贡献与获得的荣誉。
27.【答案】D
【解析】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属于航天成就,只有D项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航天领域的成就,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中国航天领域的成就。
28.【答案】B
【解析】材料说明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人民获取时间信息的途径发生了多重变化,这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结果,它能反映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
故选:B。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重点掌握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表现。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注意掌握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
29.【答案】B
【解析】网络购物的流行依赖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故B正确;克隆技术与网络购物无关,排除A;航天技术与网络购物无关,排除C;无线电技术主要用于与无线电相关的制造业等,与网络购物无关,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网络购物的流行,主要得益于。
30.【答案】D
【解析】改革开放前凭粮票供应,食物匮乏、单调,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未解决温饱,粮食定量供应。改革开放后不但能“吃饱”,还要讲“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2020年暑假,一位外籍游客准备带着家人到淮阴游玩,生活情景他们不可能看到的是用粮票买米。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解题的关键是仔细阅读图片,把握相关历史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和意义。
31.【答案】【小题1】土地改革。
【小题2】我同意小历同学的观点。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人民政府为了巩固新生人民政权采取的重大措施。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人民政府为了巩固新生人民政权采取的措施:土地改革、和平解放西藏和抗美援朝。
该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了土地改革、和平解放西藏和抗美援朝,解答该题需要用全面的观点,善于从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32.【答案】【小题1】基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与现实;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小题2】一国两制构想得到了成功实践;中国人民洗雪百年国耻;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促进香港、澳门经济的发展;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范例。
【小题3】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解析】本题以两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等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分析,掌握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等知识。
33.【答案】【小题1】(1)1953年,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这一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1972年中日建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在处理和周边国家的关系时,将坚持与邻为善、睦邻友好。积极参与世界多边事务,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故答案为: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1972年中日建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在处理和周边国家的关系时,将坚持与邻为善、睦邻友好。积极参与世界多边事务,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取得重大成就。
掌握新中成立后的外交政策及取得的成就。
34.【答案】【小题1】主要方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小题2】观点:改革开放为实现全面脱贫提供了根本的保证。论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超过一百万亿元。伴随着人均GDP的高速增长,贫困发生率也快速下降。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思想解放,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冲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和陈旧僵化的思想观念,变被动救济为主动脱贫,提升了自主脱贫能力。结论:改革开放以来,从国情出发,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全面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物质基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对外开放相关知识的掌握。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对外开放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