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景胜学校 2022-2023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月考试题(3 月)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 50 分)
1.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和空间都有不断的变化∶由黄河流城为核心的"中国",
走向世界文化中的"中国"。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
断的接触与交换,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为
一个新的"自己"。这一论述表明中华文化具有
A.起源与发展的本土性 B.博采众长的包容性
C.传承与发展的连续性 D.共同特质的凝聚性
2.有学者说:新文化运动转变了人们的观念,在长期万马齐喑的思想界撕开了一道口子。
其中“撕开了一道口子”表现为新文化运动( )
A.号召推翻清王朝统治 B.揭开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序幕
C.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 D.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3.某学者指出:如果没有火药、纸、印刷术和磁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
象的事。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如果没有四大发明,就不会有欧洲封建主义的解体
B.欧洲封建主义解体的根本动力在于四大发明的完成
C.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加速了欧洲向近代迈进的步伐
D.四大发明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4.“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方面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泛的阿拉伯文化区。
这个文化区……既有东方文化的韵味,也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这说明( )
A.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创造的 B.东西方文化在阿拉伯帝国广泛交流
C.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国家富庶 D.强大的阿拉伯帝国持续了上千年
5.依据下图知识卡所列内容,判断该国是( )
●延续一千多年
●保存有丰富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哲学思想
●颁布《罗马民法大全》
●为奥斯曼帝国所灭
A.查理曼帝国 B.法兰克王国 C.罗马帝国 D.拜占庭帝国
6.下图是印加人建造的库斯科城城墙遗址。该遗址位于( )
A.印度 B.加拿大 C.中美洲 D.南美洲
7.公元前 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以维持社会秩
序。梵语中“雅利安人”是“高贵的人”的意思。这能够说明( )
A.人口迁移推动新制度产生 B.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
C.印度社会中阶级矛盾尖锐 D.新制度适应了印度社会需要
8.约在公元 1 世纪,匈奴人开始迁徙,从而导致了一场延续数百年、波及亚欧大陆广大地
域的民族大迁徙。这一迁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进,二是南下。在西方,这一迁徙浪潮所产
生的影响是( )
A.成为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B.促成了日耳曼诸国的建立
C.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 D.使赫梯人掌握了马拉战车技术
9.有学者认为,西罗马帝国的衰亡,是“野蛮与宗教胜利”的结果。这里的“野蛮与宗教”
分别是指( )
1
A.匈奴人的西侵与伊斯兰教的崛起 B.蛮人的南侵与基督教成为国教
C.土耳其人西侵与伊斯兰教的扩张 D.日耳曼人的入侵与基督教的兴起
10.下图是 1825 年西属美洲和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人口构成。这种人口构成出现的主要原
因是( )
西属美洲 葡萄牙殖民地巴西
A.美洲开发吸引了移民涌入 B.葡、西两国最早开辟新航路
C.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D.葡西率先开展了黑奴贸易
11.19世纪初,悉尼市的街道以及医院、教堂、海岸灯塔等建筑大多出自一些罪犯(来自英
国)之手,其中有个设计师曾犯伪造罪,但由于他的贡献,其头像还印在澳大利亚 5 元钞票
的票面上。这说明( )
A.英国流放者推动了澳大利亚的殖民开发 B.贩卖黑奴是英国殖民扩张的重要手段
C.殖民扩张加剧了澳大利亚的社会动荡 D.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转变得益于工业革命
12.加利福尼亚州的合恩角记录了千百万中国劳工的痕迹:他们沿着峭壁往下降,来到离河
面 400多米的地方工作,建造了中央太平洋铁路。材料表述的是( )
A.华工对美国西部开发贡献巨大 B.美利坚国家的建立得益于华工
C.美利坚人民牢记华工的贡献 D.华工推动了美国工程技术发展
13.台湾作家杨渡在《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中描写到一位在台湾做佣人的菲律宾
妇女。这是 20世纪晚期以来大量菲律宾妇女在世界各地专门做家庭佣人、保姆的一个写
照。这种“菲佣现象”反映了全球化下( )
A.区域分工的不断发展 B.移民浪潮的再次涌现
C.科技资本的疯狂扩张 D.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14.20世纪 90年代,德国因为翻修柏林国会大厦启用外来劳动力,导致国内工人暴动;在
西班牙南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的居民深受传说中外来者“窃取”本国工作机会的困扰;
欧洲高科技产业工人心酸地称自己被“班加罗尔(印度的高科技中心)化了”。上述材料反映
了( )
A.世界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平衡 B.全球化时代国家间休戚相关
C.经济全球化激化了国际矛盾 D.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15.欧洲难民危机是欧债危机以来西方遭遇的又一次严重挑战,规模为二战后所罕见,西亚、
北非成为难民来源的重灾区。应该说,在这场难民危机中,美国是罪魁祸首,欧洲则是助纣
为虐。欧洲难民危机不是天灾,而是人祸。这是因为西方国家推行( )
①霸权主义 ②强权政治 ③人权优先论 ④冷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
16.1988年,斯坦福大学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后,决定把西方文明这门课程改成包括黑人、
拉丁美洲、亚洲内容在内的一种世界文明概述。1990 年,英国历史学家们就一份新的全国
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进行了类似的争论。这表明在 20世纪末期欧美( )
A.社会精神危机影响文明史研究 B.开始重视亚非拉文明的研究
C.多元文化观念的影响逐渐增强 D.历史学率先突破西方中心论
17.晚清时期,台湾茶业逐渐发展起来,厦门“泉郡五县乡民渡台做茶佣工者向以数万
计”,其中许多就是采茶工;而武夷山茶工几乎全由江西男子充任,“闽山摘茶”成为江西贫
苦农民谋生的一大出路。由此可知
A.茶叶生产中心发生转移 B.茶业发展带动人口流动
C.东南地区租佃关系盛行 D.对外贸易刺激茶叶经济
18.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西北士大夫遭靖康之难,多挈家寓武陵……四方之
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又据庄绰的《鸡肋篇》载:“建炎之后,江浙湖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
2
满。”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当时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南方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社会环境影响人口分布
19.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上以族群、宗教为冲突的暴力行为越发严重。据统计,冷战结束
以后在冲突中死亡人数超过 1000人的族群冲突有 61 起,死亡人数高达 195.9万人,涉及
37个国家,其中有过被殖民经历的国家 30 个,占 81.1%。这说明了( )
A.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B.种族隔阂难以逾越
C.殖民政策带来的“后遗症” D.深刻改变了世界历史的政治格局
20.保留地是美国人对印第安人驱逐的最后地区。它的作用就是把印第安人与白人社区隔
离开来,负担“文明开化”的功能,迫使保留地印第安人采取白人的生活方式。在政府支持
下,宗教团体和传教士开赴印第安人的居住区进行大规模地传教活动。伴随西进运动,从
19世纪前期开始,广泛在印第安人居住区实行。该制度最重要的影响是( )
A.促进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B.改变了北美洲的族群结构
C.导致美国长期的种族矛盾 D.南北矛盾激化且不可调和
21.“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大地并存,与日月同光。”中华文明之所以绵
延不绝,是因为( )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B.中华文明由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
C.中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明古国 D.文化力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灵魂中
22.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东罗马帝国金币及仿制品共计 40 多枚。这些金币跨越两个世
纪(408-610 年),其中新疆出土 5 枚、宁夏 4 枚、青海 2 枚、内蒙古 2 枚、甘肃 1 枚、陕西
8枚。这说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有一定优势 B.政治动乱并未完全阻隔陆路贸易
C.黄金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货币 D.西北地区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23.在荷兰画家维米尔(1632-1675)《窗前读信的少女》画作中(如图),前景处有一条颇具东
方风情的毛毯和中国风格的瓷碗。从中透露出的正确信息是 ( )
A.印象派画风盛行 B.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全球贸易发展
C.中国瓷器进入西方寻常百姓家 D.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24.下图为 1948—1970 年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示意图。世界贸易呈现这一发展趋
势的主要原因是 ( )
A.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B.世界贸易组织的大力推动
C.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D.新兴独立国家的快速发展
25.民国时期,巴黎的时新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一首流行俚语说道:“人人都学
上海样,学来学去不像样,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又变新花样。”材料主要反映出当 ( )
3
A.巴黎为世界服饰潮流中心 B.中国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
C.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D.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材料分析题(共 50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到了公元前 500 年,欧亚范围内大规模的古印欧人各部落的迁徙浪潮终于渐渐平
息,而此时的欧亚大平原已经被古印欧人的迁徙完全改变了面貌,将那里带入了青铜时代
和铁器时代,并且融合当地风俗,创造了安纳托利亚文明、吠陀文明、古波斯文明、古希
腊文明、古意大利文明、古日耳曼文明和凯尔特文明,整个欧亚大陆从此真正意义上走出
了蒙昧时代。一一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魏晋以来,入居中原的少数民族上层已具有相当高的汉文化修养。内迁较早的匈
奴贵族如刘渊、刘宣等莫不综览经史、著诗文、工书草。北魏孝文帝亲政后重用儒士进行
政治改革,实施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政策,促使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同汉族大致趋
同。这一时期,胡服在中原流行,推动中国传统服饰由“上衣下裳制”向“上衣下裤制”
转变。另外,以肉食、奶酪、茶酥、胡饼为特征的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也为中华民族的
饮食文化增添了新内容。著名的《敕勒歌》和《木兰诗》作为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文化碰撞
的产物,可谓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北方民族的乐器、百戏杂伎以及绘画、雕塑、书法等
也都为中华民族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
一—摘编自陈琳国、侯旭东《中国大通史·魏晋南北朝下》
(1)根据材料一,归纳“印欧人迁徙浪潮”对“欧亚大平原”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交融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西方人口迁
徙的共同作用。(10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许多证据证明,丝绸之路在商朝就已存在。比如,在商潮的妇好墓中发现了一些玉
器,经鉴定是和田玉、昆仑玉等。汉武帝时,迫于匈奴的军事压力,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
虽历经千辛万苦,但张骞没有完成汉武常交给他的使命。尽管如此,他的亲身见闻,引起了
汉武帝的巨大兴趣。第二次奉命出使西域时,张骞带了很多副使,浩浩荡荡几百人,并携带
了大量的礼品。汉武帝认为自己是天下共主、最高统治者,所以要吸引西域各国到中原来,
就需要带很多礼品,其中就包括大量的丝绸。随着张骞和副使们的出使,大批中亚国家和当
地的民族都体会到丝绸的美丽,同时又通过商人扩大了与中亚、西亚的丝绸贸易。
——摘编自《改变世界经济地理的一带一路》
材料二 15世纪末到 16世纪初,欧洲人开辟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绕道非洲南端到达印度
的新航线以及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成功,历史上习惯称之为“地理大发现”。葡萄牙以当时不
4
到一百万的人口,在几十年间奇迹般崛起,成为西欧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一度与西班牙瓜分
了整个地球。……葡萄牙 16 世纪控制了跨越半个地球的商业航线,打破了阿拉伯人和意大
利商人对印度洋的传充垄断,垄断了世界上的香料、食糖、黑奴贸易,成为世界性的商业帝
国,欧洲的贸易中心也从意大利转移到了萄牙(它的邻国西班牙也因美洲的黄金、白银而强
大来)。——摘编自《大国崛起》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形成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航路开辟与丝绸之路形成的不同,并简析其世
界意义。(12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历史上的“中国”一词含义较多,大致进程如下:
西周 青铜铭文中最早出现“中国”一词,指天子所居之城或“王畿”地区,即
时期 周人的政治中心;或以洛阳居“天下之中”,称为“中国”。
“中国”有了民族名称即华夏族的含义,与“蛮夷戎狄”等相对,且华夏
春秋战
族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如原被视为“蛮夷”的秦、楚,在战国时期逐渐成为
国时期
华夏族,其分布区也因之成为地理空间意义上的“中国”。
将汉朝所统治区域视为中国,常与西域的一些国家对举。但在更多的情况
汉代
下,“中国”一词仍是华夏族和汉族、汉朝核心控制区的含义。
“中国”一词多指汉族、汉族政权及汉族分布的中原地区,但少数民族入
魏晋南
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拓跋魏认为自己才是中国的正统,反而把汉
北朝隋
族建立的南朝叫作“岛夷”。唐代李延寿的《南史》《北史》把所有政权和民族
唐时期
都作为一体,仅有南北之分,但都是“中国”。
宋人只把宋朝看成“中国”,把辽、金、元等看成夷狄,但辽、金、元则
宋元时
常常自称“中国”。元朝的脱脱主持撰修前朝历史时把辽、金、西夏等国与宋
期
朝一样,都看成“中国”的王朝。
明朝官私文献中涉及与海外国家和民族交往的语境之下,“中国”一词开
明清时
始具有国家的含义。晚清时期,传统的国家观即“华夷观”开始发生巨大变
期
化,“中国”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发生质的变化。
5
民国时 “中国”正式具有了包含各民族在内的历史文化、政治主权实体的含义,
期 成了具有近现代国家意义的正式国名。
——摘编自龙晓燕、王文光:《地域、民族、国家:“中国”一词作为国家
名称的历史过程述论》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中国”一词含义的变化,拟定一个论题,
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6景胜学校 2022-2023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月考试题(3 月)
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BDCBD DABDC AADDA CBDCA DBBCD
二、材料分析题
26.(16 分)(1)影响:改变了欧亚大平原的原有面貌,将欧亚大平原带入了青铜时代和铁
器时代,使欧亚大陆走出了蒙昧时代;融合当地风俗,形成了新的族群。(6 分)
(2)特点:内迁少数民族的汉化程度较高;相互学习,多方面交流。
共同作用:破坏了迁入地的原有社会秩序;促进了民族交融;传播了先进技术;改变了人
口分布的结构;推动了历史的进步等。(10 分)
27. (22 分)(1) 特点:出现时间早,逐渐形成,时间跨度大,带有政治、军事目的。
影响:扩大了西汉在西域的政治影响,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推动了西汉时期中外经济贸
易的发展,增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民族交融等。(10 分)
(2)不同:新航路的开辟是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商业危机等因素推动的结果,丝绸之路的形
成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新航路通过海路连通全球,而丝绸之路则海陆兼有,但局限于欧
亚非三大洲;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充斥着血腥和暴力,如掠夺各地的金银、劳动力、廉价原
料等,而丝绸之路则呈现出和平友好往来的特点;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原始积
累,但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和贫穷,而丝绸之路使交往双方受益。(8 分)
世界意义: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文明相对隔绝的状态,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世界
市场雏形开始出现。(4 分)
28. (12 分)
示例:“中国”一词含义的变化体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趋势
“中国”一词含义的演变与古代民族关系有内在联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是“天下
共主”,诸侯服从于周天子,故此时的“中国”指周天子所在的国都。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中国”逐渐指代拥有礼乐文化的
华夏族。在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的背景下,中原及周边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增多,推动
了周边民族对华夏的认同;“中国”所指的地域范围和人群也在扩大,但华夷之别的色彩还较
为浓厚。
秦汉时期,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各民族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民族多元一
体格局逐渐形成,“中国”已用以指代整个王朝统治区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族民族入主中原、人口大迁徙与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等,大大加
强了北方的民族交融,“中国”一词被少数民族所接受并用以自称,加上隋唐时期的再度统
一与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各民族的交融进一步加强,华夷之别也受到冲击。
宋元时期,两宋与辽金对峙、元代版图空前辽阔,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拓展,各族之间
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北方民族交融加快,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自称中国”并写入官方
正史,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明清时期,随着中西交流的增多,以及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冲击与影响“中国”成为我
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具有了国家的含义,与外国相对,体现了转是之汕的进一步削弱、
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一词的演变,反映了古代境内各族交融日益密切,华夷之别逐渐消
除,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历史趋势。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