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2022-2023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2022-2023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面对这一客观形势,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严刑峻法 B.对外扩张 C.与民休息 D.盐铁官营
2、唐朝规定少数民族政权若通过互市从唐朝买入粮食,必须先由当地互市监官员斟酌所需数量且告知地方长官,方可到指定地点进行交易。清朝政府一度采取“进口大米,一律免税;对外商运来的大米,实行包运包销”等优惠政策以奖励粮食进口。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A.历代政府都重视维护农民根本利益 B.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经济政策的制定
C.粮食政策制定宗旨是维护国家安全 D.国家政策的调整保证了粮食的供应
3、宋代诸州除设知州外,另设“通判某州军州事”,简称通判,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国朝自下湖南,始置诸州通判,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尝与知州争权。”据此可知,宋代( )
A.地方事权分化 B.行政效率低下 C.武将地位弱化 D.边境防守空虚
4、下表是战国时期部分诸侯国兵器铸造业中的三级监造制度。据此可知当时( )
造者 造者(主办者) 省(监)者(监造者)
三晋 韩 冶 工师、冶尹 令、司寇
赵 冶 工师、冶尹、左右校 相邦、守相、大攻尹(中央)、令
魏 冶 工师 邦司寇(中央)、令
秦 工 工师、丞:士上造、工大人 相邦(中央及内史)、守(地方)
A.工商食官尚未被打破 B.产品的市场口碑较佳
C.管理机制渐趋体系化 D.工匠的技术水平提高
5、下表为部分文史资料中关于明代政治的表述,据此可知( )
内容 出处
明朝建国之左,右运相,位高权重 《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
(胡)惟庸总中书政,专生杀黜陟,以恣威福 《明史纪事本末》
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A.相权源于古代政治制度核心权力 B.内阁承接并行使辛相的重要权力
C.皇帝吸取统治教训借机罢黜州权 D.专制皇权因相权被废而到达顶峰
6、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官制,逐渐以“公务员”代替“官吏”,并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恤金条例》《公务员恤金条例施行细则》等法规。由此可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A.退休公务员颇受敬重 B.文官制度已初具体系
C.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 D.法治建设的成就突出
7、下图为1953—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折线图。图中促使A到B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B.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
C.“左”倾经济路线的影响 D.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
8、中世纪的西欧,基督教会拥有各种特权,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思想等各个方面对群众施加影响,还通过各种不同手段和途径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这反映了( )
A.教会控制中古西欧社会的一切权力 B.基督教导致西欧政治的黑暗腐朽
C.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特殊地位 D.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9、8—15世纪,东非海岸的商业城市日益繁华,这些城市不但与非洲内陆地区有密切的贸易和文化联系,还与埃及、阿拉伯、波斯、印度、斯里兰卡、中国等国也有贸易往来。这表明古代东非海岸城市( )
A.融入了印度洋贸易网 B.深受阿拉伯文明影响
C.因文明开放交流而繁荣 D.受阻于欧洲海路探险
10、下图为1800年—2015年世界城镇化趋势图,反映了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下列有关世界城镇化进程的解释正确的是( )
注:上图根据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2018年版)》等资料编制,反映了从1800年到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
A.1800—1850年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各国政府不重视城镇化建设
B.1850—1925年迅速增长的原因是欧美国家推动亚非拉城镇化
C.1925—1950年增长较快的原因是持久和平与稳定的世界环境
D.1950—2015年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加快
11、夸美纽斯作为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他的著作《大教学论》前六章的标题如图,下述内容反映了( )
第1章 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 第2章 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 第3章 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 第4章 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 第5章 这三者(学问、德行与虔信)的种子自然存在我们身上 第6章 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
A.教育发展促发了宗教改革 B.近代教育理论体系不完备
C.教育万能思想的逐渐流行 D.近代教育转型的时代烙印
12、1922年10月11日,苏俄政府颁布法令,授权国家银行发行切尔文券。切尔文券是通过对工业和商业的短期贷款(由票据和商品作为担保)方式发行的。1924年,外国记者惊讶地发现莫斯科“几乎没有追求美元的现象,美元的供给似乎比需求更大,现在美元也不得不屈服于本土的切尔文”。据此可知,苏俄政府发行切尔文券( )
A.体现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认识 B.为制定粮食税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C.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开始的标志 D.旨在极力消除西方经济危机的影响
13、1909年,英国议会上院否决了下院的“人民预算”案。经过激烈斗争,1911年《议会法》规定,经下院议长认证的财政法案,上院不得加以修正或否决。由此可知,英国( )
A.平衡了政府财政收支 B.实现了社会的公正
C.改进了国家治理方式 D.完善了责任内阁制
14、下图反映了1940—2000年美国参加取酬工作的女性数量变化趋势,该图可以用来解释美( )
A.男性人口多于女性 B.女性主义运动兴起
C.妇女实现平等就业 D.种族歧视不断缓解
15、下表所示是欧洲七国东印度公司的经营状况。这些公司的兴衰反映出( )
国家 英国 荷兰 丹麦 葡萄牙 法国 瑞典 奥地利
起止时间 1600—1874 1602—1799 1616—1729 1616—1633 1664—1794 1731—1813 1775—1785
存续时长 274 197 113 17 130 82 10
A.英国的工业优势 B.股份制的普及化 C.激烈的殖民争夺 D.自由主义的观念
16、下表为20世纪50至80年代非洲成立的部分经济组织。据此可知( )
时间 经济组织
1959年 西非国家关税同盟
1960年 非洲国家咖啡组织
1981年 东部和南部非洲特惠贸易区
1983年 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
1987年 非洲石油生产国协会
A.南北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 B.国际经济旧秩序逐步瓦解
C.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D.非洲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二、论述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战国秦汉的农牧业分界线
如图的农牧界线在秦汉时期历经变化。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派蒙恬逐匈奴,取得今河套包括鄂尔多斯高原的“河南地”,在这块一直是游牧民族活动的“草木茂盛,多禽兽”的森林草原地带,设置了44县,并修筑长城,“徙谪戍以充之”。公元前217年又迁三万家于北河(今河套乌加河)榆中地区。这两次大规模移民戍边,将农耕区的北界推进至阴山以南一带。不久,爆发了秦末农民起义,秦朝灭亡,戍边者乘机逃回,匈奴渡河而南,与中原王朝以战国以来的故塞为界。至汉武帝时期,农牧界线又向北移动。
——摘编自邹逸麟编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所学,评析战国秦汉时期农牧业分界线的变动。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井田制瓦解;二府三司;百家争鸣;坊市分离;独尊儒术;大运河;科举取士;唐诗;军机处;盐铁官营;尊王攘夷;诸侯纷争;三省六部:存天理、灭人欲;《红楼梦》;推恩令;工场手工业;商鞅变法。
从以上历史名词中选取三个,填入相对应的图表中,并结合所填内容,论述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要求:对应准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三、材料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国家建设的重点集中在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虽在全国各地都或多或少存在,但以河南、安徽、山东、河北等省最多,这些地方的外流农民受历史习惯和职业惯例影响,到东北找活干,挣点“外快”以弥补收入不足。在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带动下,国家提出了诸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办法:有计划地发展有销路的副业、手工业和农副产品的初步加工,植树造林,养鱼捕鱼,疏浚河道,修筑道路以及建设大型水利工程;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改良水土,改良耕作技术,提倡精耕细作;大力发展工业和城市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国民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赵入坤《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述论》
材料二:随着二战后英国农业科学的发展和农业效率的提升,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英国政府调整政策,从消极应付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发展到积极创造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把他们转移到第三产业。由国家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社会安全,这促进了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二战后初期的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较好地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相比,二战后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巴拿马运河的变迁
时间 事件
16世纪 西班牙国王下令进行运河开凿的测量,受限于技术条件和拉美独立运动的开展,运河开凿没有进展。
1879年 法国全面负责运河开凿,因流行病发生及财政困难,挖凿工程于1889年停顿。
1901年 美国获得开凿、经营和管理运河的特权。随后,美国与巴拿马签订条约,规定巴拿马不得在运河区执行国家主权,由美国任命总督,施行美国法律并驻军。
1914年 运河正式通航,沟通了两大洋。
1963年 迫于巴拿马群众要求恢复运河主权的斗争,美国同巴拿马政府达成协议,同意在运河区同时悬挂两国国旗。
1964年 美国撕毁协议,连续几天单独升美国国旗,引发了巴拿马反美爱国风暴。
1977年 巴拿马与美国签订全部收回运河的管理和防务权的新约。
1999年 巴拿马于12月31日正式收回对运河行使主权。
材料二
注:漫画中一艘印有英法美三国国旗的轮船以“国际交流”的名义通过苏伊士运河,而埃及总统纳赛尔高举“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旗子两腿横跨苏伊士运河将船栏住。纳赛尔后面坐的是苏联外交部长谢皮洛夫。
——选自吴广伦《老漫画中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巴拿马运河的变迁”,概括一条世界历史发展的线索或趋势,并予以简要说明。
(2)提取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信息,并说明时政类漫画的史料价值。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西汉建立后,受秦朝暴政影响,地方混乱,百姓流移失所,粮食价格飞涨,人们生活苦不堪言,对于此种情况,汉初统治者采取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策,C项正确;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严刑峻法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对外扩张的信息,排除B项;D是汉武帝时期,排除。故选:C。
2、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唐朝规定少数民族政权若通过互市从唐朝买入粮食,必须先由当地互市监官员斟酌所需数量且告知地方长官”、“清朝政府……优惠政策以奖励粮食进口”可知,唐朝对少数民族买入粮食实行种种限制,清朝采取措施鼓励粮食进口,这说明唐朝和清朝都认识到粮食的重要性,这有利于稳定政权,维护国家安全,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粮食政策,而且唐朝和清朝政府代表的是地主阶级利益,并不是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粮食政策,没有体现其原因是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无法得出商品经济对经济政策制定的影响,故B项错误;“保证了”的说法绝对化,而且唐朝和清朝粮食政策制定的宗旨是维护国家安全,而非保证粮食的供应,故D项错误。故选:C。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国朝自下湖南,始置诸州通判,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尝与知州争权”可知,北宋时期除设置文官知州,还另设通凑对地方知州进行监督,以牵制地方权力,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行政效率的低下,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武将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边境防守,排除D项。故选:A。
4、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表格信息可知,战国时期部分诸侯国兵器铸造业中,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说明管理机制渐趋体系化,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已经被打破,排除A项;仅从表格,无法得出市场对产品的口碑信息,排除B项;三级监造制度,并不能反映工匠的技术水平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A.本题强调的是宰相制度被废,而非宰相的权力来源,故A项错误;B.材料中内阁仅备顾问,与行使宰相重要权力相距甚远,故B项错误;C.根据材料“明朝建国之左,右运相,位高权重”“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可见从相权较大威胁皇帝统治,到相权被废,设阁臣以备顾问。明太祖以宰相胡惟庸擅权乱政的例子彻底废除宰相制度,惩治胡惟庸是为废除宰相制度做铺垫,可见皇帝吸取统治教训借机罢黜州权,故C项正确;D.皇权达到顶峰是军机处的设立,故D项错误。故选:C。
6、答案:B
解析:A.材料描述官员选拔制度,没有描述关于公务员退休的信息,故A项错误;B.根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官制,逐渐以‘公务员’代替‘官吏’,并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恤金条例》《公务员恤金条例施行细则》等法规。”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颁布一系列的关于官员选拔制度的法规,重新设计官制,说明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制度已初具体系,故B项正确;C.根据官员选拔制度的描述,无法判定公务员制度素质是否得到提高,故C项错误;D.公务员选拔制度的法规制定,无法全面反映法治建设,故D项错误。故选:B。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53-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折线图”可知,A到B处所处时间大致为1958年到1961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段时间,我国政府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些“左”倾经济路线使得我国经济出现了严重失误,使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出现急速下滑趋势,C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是1966年至1976年,排除A项;自然灾害使得这一时期的经济形势更加恶劣,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中苏关系的恶化是外部原因,不是这一时期国内生产总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
8、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中世纪的西欧,基督教拥有各种特权,全方位影响社会生活,并形成了教权与王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这反映了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特殊地位,故C项正确;A项说法太绝对,与材料“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不符,错误;基督教是导致西欧政治的黑暗腐朽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原因,而且材料没有强调欧洲政治黑暗腐朽的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特殊地位,而非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故D项错误。故选:C。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8~15世纪,东非海岸的商业城市日益繁华……还与埃及、阿拉伯、波斯、印度、斯里兰卡、中国等国也有贸易往来”可得知东非海岸城市繁荣受益于与非洲内陆交流和与世界各国交流,体现了东非文明的开放性,C项正确;从材料中的东非贸易往来的区域看,8~15世纪东非海岸港口受益于东西方交流的海上丝绸之路,排除A项;材料中与东非贸易的国家众多,古代东非发展显然不仅仅受阿拉伯文明影响,排除B项;D错在“受阻”,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C。
10、答案:D
解析:二战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独立与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加快,因此,出现了1950—2015年这段时间城镇化持续增长的现象,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1800—1850年增长缓慢的原因不是各国政府不重视城镇化建设,而是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才起步,故城镇化进程相对缓慢,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1850—1925年迅速增长是欧美发达国家相继完成两次工业革命,带动本国城市化进程,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1925—1950年国际环境并不是持久和平与稳定,排除C项。故选:D。
11、答案:D
解析:夸美纽斯受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对人具有的智慧和创造力充满信心,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获得和谐发展,希望通过教育改良社会;相关内容体现对人自身教育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故D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宗教改革,故排除A;题干没有涉及近代教育体系,故排除B; 题干没有体现教育万能的思想,故排除C。故选:D。
1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2年(苏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货币、市场和价值规律,这导致粮食紧张、生活用品奇缺,激化了供求矛盾,使原本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的通货膨胀更加严重。面对这种困境,列宁转变了过去的认识,形成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实施货币改革的构想,A项正确;1921年3月,粮食税政策已经实行,排除B项;十月革命已经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产物,排除C项;此时西方经济危机尚未爆发,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09年,英国议会上院否决了下院的‘人民预算’案。经过激烈斗争,1911年《议会法》规定,经下院议长认证的财政法案,上院不得加以修正或否决。”可知,材料反映英国议会上院的权力缩小,下院权力扩大,体现了英国改进了国家治理方式,C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议会的改革,并不是政府财政收支的平衡,排除A项;英国社会没有实现公平公正,排除B项;材料反映英国的是议会上下院权力的变化,并没有体现责任内阁制完善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40-2000年美国工人数量增长,女性工人数量也不断上涨,说明二战后种族歧视不断缓解,工人总数增加,D项正确:材料并未显示男女人口的比例,无法说明男性人口多于女性,排除A项;女性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无法解释其他时间段,排除B项:材料只能说明女性就业人口增加,无法说明妇女实现平等就业,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C
解析:表格反映了欧洲七国东印度公司的成立、解散和存续时长,由此可知欧洲七国都在亚洲进行了殖民掠夺,从东印度公司存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推知当时殖民竞争的胜负状况,故C正确;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时,工业革命尚未展开,且东印度公司的竞争优势并非依托本国的制造业水平,故排除A;从材料中无法看出东印度公司的组织管理方式,且其衰落也不能说明股份制的普及,故排除B;东印度公司一般以国家力量为后盾,属于特权贸易公司,且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是亚当·斯密在18世纪下半叶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完全相符,故排除D。故选:C。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些经济组织的建立都有利于加强非洲国家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动了非洲经济的一体化,故选C项:表格内容仅仅体现了非洲国家之间的联系,没有体现南北合作,更不能根据非洲国家间经济组织的建立说明国际经济旧秩序瓦解,排除A,B两项:仅仅根据经济组织的建立不能说明非洲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排除D项。
17、答案: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处于各个政权分立和混战状态,不能集中力量抵御匈奴的进攻,匈奴势力南下,深入到今河北、山西、陕西一带,农牧业分界线比较偏南。
秦统一后,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向这一地区大量移民,开展农耕活动。秦朝统治时期将农牧业分界线向北推移到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受秦末农民战争、楚汉战争的影响,西汉初年经济残破,国力衰弱,匈奴势力南下,农牧业分界线有回归到战国时期的位置。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农牧分界线向北方和西北地区大幅度推移,到达今内蒙古地区和河西走廊一带。
除了政权的盛衰和战争等人文因素之外,必要的水资源也是影响农牧业分界线的重要条件。
农业分界线的北移有利于边疆开发和民族交融,但是,会带来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根据材料“战国秦汉的农牧业分界线变迁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处于各个政权分立和混战状态,不能集中力量抵御匈奴的进攻,匈奴势力南下,深入到今河北、山西、陕西一带,农牧业分界线比较偏南。根据材料“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派蒙恬逐匈奴,取得今河套包括鄂尔多斯高原的‘河南地’,……并修筑长城,‘徙谪戍以充之’。……这两次大规模移民戍边,将农耕区的北界推进至阴山以南一带。”可知,秦统一后,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向这一地区大量移民,开展农耕活动。秦朝统治时期将农牧业分界线向北推移到今内蒙古河套一带;根据材料“不久,爆发了秦末农民起义,秦朝灭亡,戍边者乘机逃回,匈奴渡河而南,与中原王朝以战国以来的故塞为界。”可知,受秦末农民战争、楚汉战争的影响,西汉初年经济残破,国力衰弱,匈奴势力南下,农牧业分界线有回归到战国时期的位置。根据材料“至汉武帝时期,农牧界线又向北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农牧分界线向北方和西北地区大幅度推移,到达今内蒙古地区和河西走廊一带。综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农牧业分界线除了受到政权的盛衰和战争等人文因素之外,必要的水资源也是重要因素,还可从农业分界线的北移有利于边疆开发和民族交融,但是,会带来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等分析其影响。
18、答案:示例1: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农具和牛耕使用,井田制瓦解;经济变动推动宗法分封制瓦解,出现诸侯纷争局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各国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这推动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可见,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示例2: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手工业生产中出现工场手工业,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明清小说取得重要成就,出现了《红楼梦》等伟大作品:政治上,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进—一步发展,这阻碍了经济领域新生产关系的发展和新思想文化的传播。可见,政治、思想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要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材料中关键词分别填入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如:经济上:井田制瓦解、政治上:诸侯纷争、文化上百家争鸣。然后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说明,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19、答案:(1)特点:受到国家干预和限制;覆盖范围较广,迁出地以中东部省份为主;转移途径多元化。
原因:土地改革和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推动;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历史传统和职业惯例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2)不同: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转向第三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与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
积极作用: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优化了产业结构,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缩小了城乡差距,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条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加速了战后英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解析:(1)本题为材料信息提取及历史解释类试题,需要考生选取熟悉的角度,围绕论题选择正确的史实进行史论结合的阐述。根据材料“1914年,运河正式通航,沟通了两大洋。”及所学知识可知,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反映了世界经济联系加强。论述时可结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分析。根据材料“1936年,迫于巴拿马群众要求恢复运河主权的斗争,美国同巴拿马政府达成协议,同意在运河区同时悬挂两国国旗。……1999年,巴拿马于12月31日正式收回对运河行使主权。”可以看出,巴拿马运河的变迁反映了巴拿马人民争取独立的过程。论述时可结合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内容分析。
(2)信息:根据漫画注解分析得出1956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美苏冷战对峙,新兴独立国家面临挑战。史料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时政漫画是时人用漫画形式对时事发表的时论。它具有漫画性、新闻性、评论性等特点,既能生动活泼地折射历史进程中的时代特征,也能深刻鲜明地张扬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一幅出色的时政漫画是一份难能可贵的史料。考生围绕时政漫画的特点言之有理即可。
20、答案:(1)示例1线索:巴拿马运河的变迁反映了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说明: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联系加强,西班牙、法国出于殖民扩张的需要,相继进行了开辟巴拿马运河的探索。工业革命提升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20世纪初,巴拿马运河正式开通,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间的航程,加强了世界经济联系,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示例2线索:巴拿马运河的变迁反映了巴拿马人民争取独立的过程。
说明:16世纪,巴拿马在内的拉美独立运动,挫败了西班牙开凿运河的计划。二战后,巴拿马人民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反侵略斗争,收回了运河主权,维护了民族独立。
(2)信息:1956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美苏冷战对峙,新兴独立国家面临挑战。史料价值:时政漫画具有时效性、形象性,可以较好地还原历史情境、再现历史,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时政漫画具有主观性,需要辨析作者立场、意图等,去伪存真,并与其它史料进行互证。
解析:(1)本题为材料信息提取及历史解释类试题,需要考生选取熟悉的角度,围绕论题选择正确的史实进行史论结合的阐述。根据材料“1914年,运河正式通航,沟通了两大洋。”及所学知识可知,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反映了世界经济联系加强。论述时可结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分析。根据材料“1936年,迫于巴拿马群众要求恢复运河主权的斗争,美国同巴拿马政府达成协议,同意在运河区同时悬挂两国国旗。……1999年,巴拿马于12月31日正式收回对运河行使主权。”可以看出,巴拿马运河的变迁反映了巴拿马人民争取独立的过程。论述时可结合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内容分析。
(2)信息:根据漫画注解分析得出1956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美苏冷战对峙,新兴独立国家面临挑战。史料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时政漫画是时人用漫画形式对时事发表的时论。它具有漫画性、新闻性、评论性等特点,既能生动活泼地折射历史进程中的时代特征,也能深刻鲜明地张扬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一幅出色的时政漫画是一份难能可贵的史料。考生围绕时政漫画的特点言之有理即可。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