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2022-2023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铧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符合题目要求。
春秋战国以来,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夫妇同一个已婚子女组成的直系家庭,成为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家庭形式。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大一统国家形成 B. 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铁犁牛耕的出现 D.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下表是西汉高祖至宣帝年间官员文化出身变化统计表。这一变化反映出
出身 法家 儒家 道家 其他及不可考者
时间 比例
高祖一武帝初年 45.9% 5% 13.5% 约35.6%
武帝初年—宣帝末年 25.5% 45.1% 很少 约29.4%
A.非儒家学派的消亡 B.官僚素质显著提高
C.察举制度日益完善 D. 大一统国家的强化
3. 下表为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官员月俸表(单位:贯)。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品级 京官职官 京官月俸 外官职官 外官月俸
从三品 御史大夫 60 刺史 80
从四品 国子司业 30 别驾 55
从五品 郎中 25 长史 50
从六品 侍御史 25 县令 40
从七品 殿中侍御史 20 录事参军 40
从八品 拾遗 12 博士 15
从九品 诸总监主簿 1.917 县尉 20
A.外官月俸较之以前增多 B.地方势力有所膨胀
C.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 D.政府调整行政体制
4. 秦始皇说:“我首创皇帝制度,功劳盖世。”唐太宗说:“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我
的独尊地位。”明太祖说:“我废宰相制度,设内阁,大权在握。”雍正帝说:“我设军机处,
进一步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他们的言论与史实相符的有几位
1 B. 2 C. 3 D. 4
5.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局面岌岌可危,此时远道而来的洪仁玕受命于危难之际,着手进
行近代化制度改革。1860年颁布的改革纲领是根据其在香港期间积累的与欧洲各国相关的
知识而写成,但最终成为一纸空谈。这一“改革纲领”
A.反映农民追求财富平均的愿望 B.试图回答农民革命的前途问题
C.动摇了“恪守祖训”的思想观念 D.极力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6.“朱老总”是公认的中国红军之父,新中国十大元帅之首。1909年初朱德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1911
年8月从特别班提前毕业,10月参加云南“重九起义”,树起了“汉”字大旗;1915年得蔡锷将军密信,
带兵在蒙自通电全国,宣布讨袁。在这一段经历中,“朱老总”参与的两个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 B.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
C.“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 D.直奉战争和“中原大战”
7.下表为20世纪上半叶国文教科书选文情况(部分)。据此可知
出处 选文(部分) 语体情况
1923年版叶圣陶《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 《大铁椎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庄子秋水篇》《最后一课》《天演论导言》《莫尔斯传》 文言文119篇,白话文59篇,文白的比例约为2:1
1935年版叶圣陶、夏丐尊编《国文百八课》 《庄子四则》《杨修之死》《愚公移山》《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一课》《荷塘月色》《项链》《背影》 文言文58篇,白话文86篇,文白的比例约为2:3
A.编者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理性继承 B.培养实务人才成为社会共识
C.民主与共和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 D.文学革命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8.1930年代,台湾地区稻米产量大幅增产,但当时人均稻米消费量却比1910年代减少了23.1%。粮食不足部分,当地居民主要以番薯代替。这一状况说明,当时台湾地区
A.大力支持全民族抗战 B.受限于工业化进程缓慢
C.受制于特殊的政治状况 D.遭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9.一位同学绘制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示意图,标出了会议
的关键词。①至④对应的会议名称分别是
A.中共二大 中共七大 七届二中全会 中共八大
B.八七会议 遵义会议 中共七大 七届二中全会
C.八七会议 遵义会议 中共七大 中共八大
D.中共二大 八七会议 中共七大 七届二中全会
10.1938年6月,国民党军队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企图阻滞日军,形成了“黄泛区”。1945年冬,国民党当局决定引黄河水回归故道,提出堵塞花园口决堤口与引导黄河改道同时进行的方案,以“解除黄泛区人民灾难”。中共则提出先恢复黄河故道的堤岸,再堵塞决口,并给予黄河故道区城民众经济补偿的提议(如图所示),后者的提议
1946年6月的国内形势图(局部)
A.意在完善治河方案以加快经济恢复 B.利于维护解放区利益巩固联合政府
C.体现了中共针对国内时局的战略判断 D.反映了中共对敌后战场主导权的重视
11.下图是创作于1955年的年画《拖拉机到咱社来代耕了》。该作品
A.宣传了党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政策 B.表达了农业服务国家工业建设的诉求
C.描绘了农民投身社会主义改造的场景 D.展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已建成的自豪感
12.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主席进行了新的理论探索。
要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可以查阅
A.《井冈山的斗争》 B.《论持久战》
C.《论联合政府》 D.《论十大关系》
13.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总任务。1962年初,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了国民经济十年初步设想:一是“基本上解决我国人民的吃、穿、用的问题”,二是“基本上建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经济体系”。这一变化
A.改变了大力发展工业的基本方针
B.促进了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C.开始提出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方针
D.明确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14.“一国两制”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明确提出“ 一国两制” 伟大构想的国家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 邓小平 D.叶剑英
15.1990年到1999年间,以《红河谷》《黄河绝恋》《紧急迫降》为代表的中国主旋律影片的创作实现了真正的商业化、产业化,并充分借助国外最具影响力的好莱坞运作模式,不断构建新的故事模型。这主要得益于
A.我国已全面融人世界市场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
C.社会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共计55分。)
16.唐、宋是我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朝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制度创新是隋唐时期的一大特色。以唐代三省六部制为例:中书省主管命令的拟定,经过画敕成为皇帝的命令后再送达门下省。门下省对每一道命令都有副署权,如果门下省不同意副署,中书省的命令就不能下达。诏书经过门下审核以后,送到尚书省执行。尚书省是最高权力执行机关,总揽六部。这样,在最高决策权和最高行政权之间形成了一种较为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
——摘编自王小甫等《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材料二 (北宋皇帝)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宋朝政府要求地主与佃户必须要订立契约……家仆与主人的关系也不再是奴婢人身依附关系,而是经济意义上的雇佣关系……释其耒耜而游于四方,择其所乐而居之。
——据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等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三省制的运作程序,并分析这一制度的主要优点。(8分)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社会出现了哪些新变化。造成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7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19世纪六十年代洋务运动兴起发展,但是新式人才的匮乏很快成为洋务事业所面临的重大难题。洋务派在兴办学堂的同时派遣学生出国留学。1872年第一批中国幼童30名乘船赴美,成为中国近代官派留学生之始。1876年福建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先后选派88人赴美、法留学。这一时期官费留学生回国以后成为著名人物的有:留美的詹天佑、唐绍仪等,留欧的严复、萨镇冰、刘步蟾等。这批人在新兴的邮电、铁路、矿业等工业和教育、外交、海军建设中做出较大贡献。
——摘编自梁燕波《近代中国的留学教育及其影响》
材料二 甲午战后,经历重创的清政府开始把眼光从“泰西各国”转向小国日本。1898年光绪皇帝发布上谕,“自以派人出洋游学为要”“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此后又令各省督抚遴选在职官员及学生送日游历游学,并颁布了有关的鼓励章程,赴日留学之风骤然兴起。除了清政府派出大量的官费留日学生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自费出国的留学生。在长达16年 (1896—1911年)的留学热潮中,留日学生多达45000多人,60%的留日学生在留学科目选择法政科和师范科。留日学生中的一些先进分子,如黄兴、宋教仁、陈独秀、蔡元培、蒋志清 (蒋介石)等成为中国同盟会的成员和骨干,跟随孙中山为推翻清朝腐败政权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摘编自彭洁《简论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甲午战后的留学活动较之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活动发生的变化。(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后留学活动新变化的原因。(8分)
18.(25分)民本 民富 国强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提出很多治国思想,节录如下: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管子 治国》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 梁惠王》 足国之道,节用而裕民…… 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实出百倍。……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荀子 富国》
(1)概括材料中治国思想的共同点。依据所学分析产生原因及影响(8分)
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和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当权统治集团开始把西方科技与新式工业引入中国,开创了近代第一轮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同时他们还提出了为政要先利民的主张,主张政府应更多关注经济领域。洋务运动以后,以严复为首的早期维新派人士逐步意识到振兴工商业是国家富强之道,历立国之本。郑观应提出同列强要“决胜于商战”,马建忠认为“民富,商务为首”,康有为也主张通过发展商业,促进民富,进而推动国强。实业家张謇主张“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黄茂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国富民强”思想的理论嬗变和实践探索》
(2)与古代相比,晚清时期的“民富”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意识到要将工作的重心从革命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 “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西方国家通过工业化迅速强大的事实、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对工业化探索的基础、苏联工业化发展的借鉴等使得中国共产党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走工业化道路,寄希望于通过工业化迅速改变落后的面貌,使国家能在短期内强大起来。
1951年12月,毛泽东指出:“从一九五三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了,准备以二十年时间完成中国的工业化。完成工业化当然不只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向前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1953年8月,毛泽东在修改中央财经会议结论时,正式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其核心就是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计划 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我们国家在过渡时期的中心任务,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则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黄茂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国富民强”思想的理论嬗变和实践探索》
(3)依据材料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重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
意义。(5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富民强与国家实力的增长,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相关具体表述如下:
1979年3月在中央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 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4)仿照示例,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从“民富国强与 ”角度提炼一个主题,
运用相关史实对该主题加以简单说明。(8分,抄写示例不得分)
铧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5CDBCC 6-10AACBC 11-15CDBCC
16【答案】(1)运作程序:中书草拟,门下审核,尚书执行。优点: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三省相互制衡,防范宰相擅权;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弥补政务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8分)
(2)新变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门第观念的淡化;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7分)
17.(1)地点:赴欧美留学为主转为赴日留学;方式:官派留学转为官派和自费并举;规模:留学规模扩大,人数大幅增加;内容:以学习技术为主转为政法、教育为主。(7分)
(2)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并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取胜;戊戌维新运动的开展;“清末新政”,官方鼓励留学;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8分)
18.(25分)
(1)共同点:民为邦本;富民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2分)
产生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秩序动荡,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思想解放促使有识之士提出了许多思想主张。(3分)
影响: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仁政为后世统治者所继承,为历代盛世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3分)
(2)变化:逐步摒弃重农抑商思想,以发展近代工商业为民富之道;从学习西方技术与制度并在与西方竞争中寻求民富之道;强化政府的经济职能与发展经济的责任。(4分)
(3)重点: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
意义:优先发展重工业增强了国防力量,有利于粉碎帝国主义国对新中国的围剿,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然之路,实现工业化能够迅速改变国家经济落后的面貌,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3分)
(4)评分标准:主题提炼观点正确得2分,史实说明与主题构成正确的逻辑关系得3分,史实运用充分得3分。(8分)
【示例】
主题:民富国强与党的政策
说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等设立经济特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国富民强的重要保障.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