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2022-2023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试题( 含答案)
镇原县2022一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初中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七年级历史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A2.C3.B4.A5.C6.D7.D8.C9.B10.D11.C12.B13.D14.B15.D16.B
17.A18.C19.C20.A21.A22.A23.C24.A
二、非选择题(第25题14分;第26题20分;第27题18分,共52分)
25.(14分)
(1)秦孝公。(2分)
影响:经过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奠定了
基础。(或“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6分)
(2)时间:公元前221年。(2分)制度: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2分)。制
度:郡县制。(2分)
26.(20分)
(1)积极影响:①实现了局部统一(或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②促进了
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6分)(回答出两点即可,每点3分)
(2)类型:①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2分)②中原人民迁往江南(或者南方)。(2分)
(3)原因:①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南
方社会比较安定。③自然条件比较优越。④统治者比较重视农业生产。⑤南迁人民和当地人民的辛勤
劳动。(任意三点即可得8分)
27.(18分)
(1)启示:我们应当学习张赛不屈不挠、勇于探索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不畏艰难险阻,勇
于开拓进取、报效国家等。(答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6分)
(2)西域指阳关和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天山南北地区,即今新疆地区。(6分)
(3)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3分)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
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3分)准考证号 姓名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镇原县 2022— 2023学年度第一 学期期末初中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七年级 历史
(分值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 身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 己的准考证号、姓名o考生要认真 核对答题卡上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o
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 身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 目 的答案标号涂黑 身如需改 动 身用橡皮擦干净后 身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o 非选择题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 作答 身在试题卷上作答 身答案无效o
3. 考试结束 身考生只上交答题卡o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小题,每小题 2分,共 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据考古研究发现,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曾经生活在( )
A.云南元谋县
C.北京周口店
B.甘肃武威市
D.陕西蓝田县
2.我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实物史料是非常重要的证据 。通过研究下图所示实物遗存可以证 明当时已经出现了( )
A.纺织业 B.青铜铸造
C.原始农业 D.冶铁业
3.下列远古传说人物中,创造文字的是( )
A.炎帝 B.仓颉 C.尧 D.舜
4.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七年级 ·历史 第 1页 (共 8页)
5.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 ,数量众多 ,制作工艺高超 。在考古发现中 ,迄今世界上出土的 青铜器中最重的是( )
A.四羊方尊 B.利簋 C.司母戊鼎 D.青铜面具
6.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涉及祭祀、战争
C.涉及刑法、医药
B.涉及农牧业、官制
D.涉及考古化石
7.春秋时期他任用管仲为相 ,改革内政 ,发展生产 ,训练军队 ,打着"尊天子 ,攘四夷”的旗号 ,号
令诸侯 ,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他”是( )
A.晋文公 B.秦穆公
C.楚庄王 D.齐桓公
8."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燕、韩、赵、魏、秦 。其中在战国初年 ,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的诸 侯国是( )
A.齐 B.楚
C.晋 D.燕 9.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 ,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
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下列思想行为符合"仁”的是( )
A.以强凌弱 B.乐于助人
C.以大欺小 D.杀富济贫
10.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 ,并修筑了举世闻名的 )
A.灵渠 B.阿房宫
C.骊山陵墓 D.万里长城 11.田赋是古代中央政权主要的收人来源 ,也是农民非常沉重的负担。秦朝时 ,田赋为"三分取其
二”;西汉初 ,汉高祖实行什五税一,汉文帝时田赋降到三十税一。这体现了汉初的政策是( )
A.以德化民
C.休养生息
B.勤俭治国
D.以武立国
12.为解决诸侯王势力过大的问题 ,汉武帝下诏规定 ,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 ,可将封地
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 ,由皇帝制定封号 。提出这项建议的大臣是( )
七年级 ·历史 第 2页 (共 8页)
A.董仲舒 B.主父偃
C.卫青 D.司马迁 13.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 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开始
于(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文帝 D.汉武帝 14..临黄河而知中国 ,临河洛而知华夏。,河南洛阳是一个古今辉映、诗和远方相会的地方 。下
列政权曾定都洛阳的是( )
A.西汉 B.东汉
C.蜀汉 D.东晋 15.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 ,大量农作物物种开始传人中原 。在汉朝时期开始传人我国中原的物
种是( )
A.小麦 B.水稻
C.玉米 D.葡萄 16.西汉时期 ,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进一步改进了造纸工艺 ,纸的质量大大
提高 。下列人物中与纸的改进直接相关的是( )
A.华佗 B.蔡伦
C.张仲景 D.屈原
17.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 。下列史实中与曹操无关的有( )
A.自立为帝 B.招贤纳士
C.赤壁之战 D.实行屯田 18.林俊杰歌曲《曹操》中唱道:.不是英雄不读三国 ,若是英雄..东汉末年分三国 ,烽火连天
不休 。..,关于那段时期的历史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曹操废掉汉献帝 ,建立了曹魏政权
B.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C.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D.刘备派卫温到达夷洲 ,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19.西晋结束了三国时期的分裂局面 ,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它却非常短命 ,迅速地走向败亡 ,
国家四分五裂 ,进人十六国时期 。到 4世纪后期才实现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实现黄河流域
统一 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 B.羌族 C.氏族 D.羯族
七年级 ·历史 第 3页 (共 8页)
20.黄河流域在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一直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中心 ,是因为该区域 ( )
A.开发较早 ,农耕发达
C.建都较多 ,地位重要
B.战乱较少 ,社会安定
D.人口密集 ,劳力充足
21.苻坚自认为兵多势强 ,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 ,足断其流",企图灭亡东晋、统一 中
国 。他所发动的这场战争是( )
A.泗水之战
C.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D.桂陵之战
2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300多年间 ,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然而 ,中国科技文化依然 灿烂辉煌 。下面属于这一时期农业科技成就的是( )
A.贾思勰撰写了《齐民要术》
B.华佗发明了"麻沸散"
C.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D.郦道元撰写了《水经注》
23.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科学家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祖冲之科技成就的是( )
A.与其子撰写数学名著《缀术》
B.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
C.撰写数学名著《九章算术》
D.创制《大明历》
24.魏晋南北朝时期 ,继续继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 ,创造出璀璨的
艺术文明 。其中绘画中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 ,人物传神 ,富
有个性 。右图《女史箴图》(摹本)是流传下来的代表作品 。其
作者是( )
(
A
.
顾恺之
C
.
钟繇
)B.王羲之
D.张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5题14分,第 26题20分,第 27题18分,共52分 。要 求字迹清晰工整、作答规范有条理)
25.(14分)人类历史上 ,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 ,都会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 。 阅读材 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君治秦,法令行至,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 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 ·秦策》
七年级 ·历史 第 4页 (共 8页)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商鞅变法 ,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的君主是谁 (2分)根据材料 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的影响是什么 (可以引用材料原文 。6分)
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2)根据所学知识 ,写出“秦王扫六合”的时间 。 (2分)统一后 ,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秦朝
创立了什么制度 (2分)秦朝哪项制度的实行 ,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 基本模式 (2分)
26.(20分)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 ,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开发江东 ,造船业 发达 ,发展了海外贸易 。..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 ,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加速 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七年级 ·历史 第 5页 (共 8页)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6分)
材料二 下图为《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 。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氏族和羌族,由 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 带;而鲜卑 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 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 口 ,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我国存在哪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口迁徙 (6
分)
七年级 ·历史 第 6页 (共 8页)
材料三 《晋书 ·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 ,时和年丰 ,百姓乐业 ,谷 帛殷阜 ,几乎家给人足矣。,
(3)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指出 ,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8分)
27.(18分)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骞 ,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探险家和外交家之一 。他本是侍卫皇宫的一个普通郎 官 ,不甘心碌碌一生 ,于是应募出使 ,投身绝域 。在他之后 ,商贾驼队、政府使节、也田军吏 在绿洲与戈壁上穿梭行进 。 史书形容当时的景象说:"驰命走驿 ,不绝于时月 ,商胡贩客 ,日 款于塞下。,
—摘编自 卜宪群《中国通史》
(1)材料一 中张骞被称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探险家和外交家之一”,他曾两次被匈奴抓住 , 被扣留 10余年 ,但坚持完成使命 。他的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6分)
七年级 ·历史 第 7页 (共 8页)
材料二 观察下图。
(2)材料二中商路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 ,经西域到中亚、西亚 ,再转运到欧洲 , 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历史上狭义的西域指的是哪里 (6分)
材料三 《汉书 · 张骞传》载:"然骞凿空 ,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 ,以为质于外国 ,外国由是
信之。”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 ,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 (6分)
七年级 ·历史 第 8页 (共 8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