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基础训练(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基础训练
1.太平洋邮船公司于1866年从美国邮政总局拿到了与中国和日本通邮的长期合约,开始了茶叶和丝绸等交易。1867—1877年间,中美建立了正常的通航服务,从旧金山经日本横滨到香港,不仅给美国带来了劳动力,也给邮船公司带来巨大的收益。这表明( )
A.华人移民给太平洋铁路建设带来转机
B.中美正常通航服务的建立启动了茶叶和丝绸交易
C.华人移民带动美国航运和邮政的发展
D.华人移民推动了中日通邮的长期合约
2.美国成为“两洋国家”过程中,损失最大的是
A.白人移民 B.黑人移民 C.墨西哥人 D.印第安人
3.英国的黑奴贸易通常以“三角贸易”的形式进行。下面关于“三角贸易”的示意图中,②处的“商品”应为
A.黑奴
B.工业产品
C.茶叶、丝
D.金银、原料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使德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的推动因素——劳动力过剩问题,已经演变为劳动力短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已有大量外国劳工遍布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德国因此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劳动力输入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德国( )
A.工业化推进的速度较快 B.海外移民导致劳动力不足
C.战争使得人口大量减少 D.民主政治有了长足的发展
5.在欧洲定居者到来之前,美洲大平原上生活着约1000万-3000万头野牛,印第安人狩猎野牛的历史超过一万年。到1879年,美国南部的野牛群已完全消失。下列选项中与“野牛群消失”相关的有( )
①横跨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的修建 ②制革技术进步对野牛皮需求的刺激
③印第安部族的资源和产业遭到破坏 ④工业流水线改变了美国的产业结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1518年西班牙国王颁布特许状,允许本国在美洲的殖民者把非洲黑奴输入加勒比海群岛,被视为欧洲各国“合法”从事黑奴贸易的起点。到1825年,西属美洲和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人口构成如下表。在此期间( )
项目 西属美洲(%) 葡萄牙殖民地巴西(%)
欧洲人 18.2 23.4
混血种人 28.3 17.8
非洲奴隶 11.9 49.8
印第安土著 41.7 9.1
A.西葡两国的黑奴贸易远超他国 B.土著印第安人遭到种族灭绝
C.美洲的人口结构产生显著变化 D.非洲文化发展为拉美的主流
7.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长率领的一支有6艘船的船队共1530人的“第一舰队”抵达澳大利亚的植物学湾,当中有736名囚犯。八天后的1788年1月26日,他们正式在澳大利亚杰克逊港建立起第一个英国殖民区。这说明当时的澳大利亚
A.是英国流放罪犯的场所 B.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
C.原住民遭到驱赶屠杀 D.是英国“第一舰队”发现的
8.如图为坎迪斯·古切尔在其著作《全球文明史》中描绘的全球人口迁徙模式图(1650—1940年)。其中,1840年至1940年间欧洲人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
A.奴隶贸易利润的刺激 B.世界大战的影响
C.美洲对劳动力的需求 D.工业革命的推动
9.如图是16—19世纪世界人口大迁移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路线1:英法荷德等国迁往北美,导致当地人口的替代性变化
B.路线2:西班牙葡萄牙等迁往拉美,不禁止不同族群间的通婚
C.路线3:非洲黑人被迫迁往美洲,主要为手工工场提供劳动力
D.路线4:华人迁往美洲和大洋洲,客观上保留和传播中华文化
10.在澳大利亚,英国人到来之前原住民人口达75万人,1901年只剩下9万多人。在新西兰,18世纪原住民有25万,19世纪中叶只剩下5万多人。这一变化客观上导致大洋洲( )
A.难民救助问题尤为突出 B.华工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C.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 D.主流文化出现替代性变化
11.下面是1500-1850年全球人口迁移情况表,其中人口迁移主流方向出现的原因是 ( )
时间 迁出地 迁入地 概况
1500—1850年 欧洲、非洲 美洲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A.欧洲大举进行殖民扩张 B.美洲人大量对外移民
C.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 D.工业革命向美洲传播
12.16世纪初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地区印加帝国统治末期的印第安人至少有900万人,到了17世纪人口已减少到60万人。这一变化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使拉丁美洲长期落后 B.西班牙失去海上霸权
C.在欧洲引发价格革命 D.非洲损失大量劳动力
13.下图为1570年前后墨西哥和秘鲁地区人口变化(单位:万人)示意图,这表明( )
A.葡萄牙人是殖民扩张的急先锋 B.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人口布局
C.罪恶的黑奴贸易进行的必要性 D.西属拉美种植园经济的繁重性
14.“闯关东”通常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时期内,我国山海关内的百姓去东北谋生的历史。如图反映的是民国时期山东省民众“闯关东”的情况,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A.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山东民众第一次闯关东高潮 B.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促使山东省民众闯关东骤减
C.华北事变后导致山东民众出现第二次闯关东高潮 D.日本投降、山东解放促使山东民众闯关东情况骤减
15.16世纪,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后极力推广天主教,排斥当地宗教信仰,遭到当地人的强烈反对。17世纪中期后,以天主教圣母形象为原型、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的瓜达卢佩圣母像却逐渐流行开来,成为墨西哥的象征之一。据此推知,西班牙的殖民( )
A.改变了区域人口结构 B.摧毁了美洲本土文化
C.影响了欧洲宗教改革 D.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16.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17.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
——[美]斯基德莫尔、史密斯、格林著,张森根等译《现代拉丁美洲》
想一想: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有什么影响?
18.16—19世纪,欧美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巨变,并逐步影响到了更多国家和地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王权一方面与地方势力展开斗争,指向建立民族国家的目标,另一方面又与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发生剧烈的冲突。三十年战争就是这一大规模的社会转型的折射。.....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第一次以国际法的形式否定了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大一统”权威,完成了欧洲的政治区域化进程,并为以后的西欧民族国家国际政治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近代国际关系史的新局面。
——摘编自吴忠超《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与近代民族国家体系建立的新思考》
材料二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生活在这一块大陆上的居民都是在不同的时期来自世界不同的地方。......美国被公认为一-座民族“大熔炉”,全世界不同的民族和种族在这里被“冶炼”成美利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初来乍到时,其文化、习俗、语言结构、文学模式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受旧世界的影响。即使随着社会发展,最后被融合为一一个美利坚民族整体,但共性中依然凸现各个民族的文化个性。
——引自裔昭印《世界文化史》
材料三 “中心一边缘”论是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的核心观点和立论基础。在世界体系理论中,所谓“中心地区”,是指利用边缘地区提供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生产加工制品以销售牟利,并控制世界经济体中贸易和金融市场运转的地区。......在生产力大发展的基础上,由少数金融寡头垄断的统一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最终形成,并形成“中心一边缘”的世界经济格局。......工业化向远离中心的边缘国家和地区扩散。有的囿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走上了依附型的工业化道路。一一据舒建中 《沃勒斯坦“中心一边缘”论述评》等整理
(1)结合所学,指出英国国王16世纪“与教皇发生剧烈冲突”的结果。根据材料一,说明《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开创了近代国际关系史的新局面。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美国移民社会具备的特质,并用事实说明。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述工业革命期间世界贸易“中心地区”的演变概况,并分析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最终形成时拉丁美洲走上“依附型工业化道路”的成因。
参考答案:
1.C2.D3.A4.A5.A6.C7.A8.D9.B10.D11.A12.D13.C14.D15.A16.A
17.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侵略活动带来了欧洲宗主国的文化,他们的文化在殖民地得到发展。同时,印第安人文化和黑人文化也得以保存。美洲出现了以欧洲宗主国文化为主,多元文化并存的现象。
18.(1)结果:国王成为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
说明:第一次以国际法的形式否定了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威,完成了欧洲的政治区域化进程,为西欧民族国家国际政治体系莫定了坚实基础。
(2)特质:多元文化并存,相互交融,美国社会存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事实:北美居民在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他们使用的英语已经发展为美式英语,与英国本土英语不尽相同:他们的饮食文化、艺术生活也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
因素:北美印第安人数量锐减,遭白人驱逐、消灭,印第安文化的正常发展被阻碍,同时也吸收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
(3)概况:19世纪中期,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新格局。
成因: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资本输出,牢牢控制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搜取大量财富;英美等国在“援助”的幌子下,加紧对拉丁美洲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控制(或门罗主义的具体内容);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国家考迪罗独裁权力形成(或“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国家大多时局动荡,实行军事独裁统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