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监测卷(答案)
七下第三单元 监测卷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
1.有学者指出:“明朝中后期,皇帝疏于政务,只寻欢作乐,对国家政务漠不关心,明君臣之间处于隔绝状态,在位君主和廷臣见面交接甚少。”这种现象说明( )
A.明朝政治腐败 B.相权势力增强
C.外戚势力专权 D.倭寇入侵严重
2.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它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由此可见,该机构设立的作用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C.强化君主专制 D.平衡权力部门关系
3.明朝时,朱元璋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强化皇权 B.控制军队 C.完善科举 D.钳制思想
4.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阅读中国古代时间轴,其中关于④处朝代及其阶段特征表述准确的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5.清朝末年,京剧剧目取材更加广泛,有的揭露封建压迫,有的歌颂婚姻自主,有的反抗民族压迫,等等。这表明京剧( )
A.反映了民众的现实生活 B.博采了其他剧种的优点
C.展现了多元的艺术风格 D.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支持
6.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是和哪一国家签订的( )
A.俄罗斯 B.印度 C.日本 D.朝鲜
7.报效祖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文化基因。下列诗句体现这一文化基因且与明朝历史有关的是( )
A.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8.明朝来华传教士利玛窦说:“由于皇帝不在那里,南京已逐渐衰微,像是一个没有精神的躯壳,而北京则由于有皇帝在而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带来此变化的原因是( )
A.废除丞相 B.八股取士 C.靖难之役 D.清军入关
9.清朝前期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当时由山西人组成,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并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的商帮是( )
A.闽商 B.晋商 C.徽商 D.台商
10.为缓解因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明清时期从美洲引进并推广了高产农作物。主要有( )
①马铃薯
②占城稻
③玉米
④胡豆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1.清朝为了加强对边疆的管理,统治者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其中示意图中①处应填( )
A.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B.签订《尼布楚条约》
C.设置驻藏大臣 D.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12.1999年12月19日午夜至20日凌晨,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澳门被葡萄牙占领最早开始的朝代是( )
A.南宋 B.北宋 C.元朝 D.明朝
13.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中描述某官职:“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该官职设置于( )
A.宣政院 B.军机处 C.市舶司 D.锦衣卫
14.“1561年4月的一天,倭寇即将袭击台州。突然,一杆‘戚’字旗树起。随即,一声号令‘布好鸳鸯阵!’直打得倭寇四处逃窜。”《中华军事五千年》这段材料,描述的是( )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雅克萨之战 D.三元里人民抗英
15.“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在农耕文明的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但在重农抑商、禁海闭关政策的抑制阻碍下,新经济因素未能顺利发展,导致清王朝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迅速衰弱。”材料中的“新经济因素”指的是( )
A.纸币的出现 B.商帮的形成
C.资本主义萌芽 D.各地开设“票号”
16.清朝是我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时期,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 )
A.设三司 B.废丞相 C.设锦衣卫 D.设军机处
17.我国从国外引种历史悠久。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作物是( )
A.葡萄 B.占城稻 C.玉米 D.核桃
18.清朝前期,全国各地形成了不同类型集市、市场。同时,商业活动中,不同区域也形成专业性商业性组织,如山西的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后来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徽商贾而好儒,富甲一方。以上材料说明了清朝前期( )
A.清朝前期的商业贸易很发达
B.清朝前期江南地区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商业活动中形成了垄断性组织
D.清朝前期形成的商帮大大了促进商业的发展
19.明朝时期,小说创作处于黄金时期,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最著名的是《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这三部小说体现的特点是( )
A.都是长篇历史小说 B.主题和风格各异
C.勾画了神奇光怪的情景 D.都创作于明代后期
20.清朝前期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的湖北汉口镇,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乾隆时期的苏州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这表明清朝( )
A.大型商帮开始出现 B.商品经济十分活跃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实施闭关锁国政策
21.历史的长河中,星光不灭,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不同程度地推动着历史进程。某校准备编写《中华英豪(明清时期)》的人物名录,书稿目录如下。请你为横线处选择恰当的标题( )
第一章铁血丹心御外侮第一节戚继光抗击倭寇第二节郑成功收复台湾第三节康熙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 第二章注重实践成巨著第一节李时珍著《本草纲目》第二节宋应星写《天工开物》第三节______…… 第三章炉火纯青赏昆曲第一节汤显祖写《牡丹亭》第二节洪昇撰写《长生殿》第三节孔尚任著《桃花扇》
A.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 B.贾思勰著《齐民要术》
C.徐光启著《农政全书》 D.曹雪芹写《红楼梦》
22.某项制度的主要特点:从儒家经书中命题作文,考生对题目的解释以《四书集注》为标准;需要模仿古代“圣贤”口吻写作,不许自由发挥个人见解。这项制度( )
A.强化了专制集权
B.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C.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23.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与这一条约关联最密切的史实是( )
A.雅克萨之战 B.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C.文天祥抗元 D.岳飞抗金
24.如图反映了我国古代对某一地区实施管辖的情况,①处应该填写的是( )
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唐: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清:设置①
A.市舶司 B.伊犁将军 C.台湾府 D.宣政院
25.电视剧《太祖秘史》展现了一代君王努尔哈赤史诗般波澜壮阔的一生。在这部剧中,大家可以看到努尔哈赤建立的宏图伟业是( )
①统一女真各部
②建立后金政权
③改女真族名为满洲
④建立大清政权,统一全国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
——摘编自《皇明祖训 祖训首章》
材料三(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即军机大臣只是抄写传达皇帝的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
——摘编自赵翼《檐曝杂记》
(1)材料一中,图一反映唐朝完善了哪一制度?图二在地方制度上有什么创新之处?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除此之外,明朝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强化皇权?
(3)材料三与哪一机构的设立有关?请简要概括这一机构的职能。
(4)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
材料二:郑和七次下西洋,都统领着规模巨大的船队,船上满载瓷器、丝绸、铁器等货物。随行人员多达两万七八千人,包括官员、一水手、军士、工匠、翻译、医生等各类专业人员。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1)依据材料一分析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特点。(至少三条)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前期实行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实行期间,清政府唯一开放的对外通商口岸是哪里?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国商人的机构是什么?这一政策给近代中国带来了什么消极影响?
(4)你认为当代中国应该采取怎样的对外政策才能发展?
28.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的繁盛吸引了当时世界各国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强大的国力、博大的胸怀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的开放和广泛的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唐朝时期中国人的思想是开放的、兼收并蓄的。
材料二 宋朝时中外交往活动更加频繁,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商船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摘编自人教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的原因。
材料三 历史将记住这个日子,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而不是抢掠,是很不简单的,它不是武力的征服者,却用自己友好的行动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几乎所有的国家,这种征服是心底的征服,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当那浩荡荡的船队来到时,人们不会四处躲避,而是纷纷出来热烈欢迎这些远方而来的客人。
——摘自当年明月《明朝的那些事儿》
(3)根据材料三,分析郑和船队受到当地民众欢迎的原因。船队最远到达哪里?此事件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
1-10 ACADA ACCBD
11-20 CDBAC DCABB
21-25 CAABA
26.(1)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
(2)丞相专权;设置厂卫机构、实行八股取士等。
(3)军机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4)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27.(1)社会安定,国力雄厚。
(2)时间长,范围广,规模大。
(3)闭关锁国政策;广州;广州十三行;影响: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两百年,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中国只有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才能迅速发展。
28.(1)唐政府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玄奘西游(天竺)并取回大量佛经潜心研究。
(2)原因:宋代经济发达为海外贸易奠定基础;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发达的造船业及指南针的使用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3)原因:不以大国、强国自居;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平等交流;公平交易等。最远到达: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意义: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