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九年级化学人教上册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达标选题( 含答案 )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上册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达标选题含答案
人教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混合气体点燃后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H2和N2 B.CO和O2 C.CO2和O2 D.H2和He
2、元末陶宗仪的《辍耕录》中记载:“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熔硫黄涂木片顶端分许,名曰发烛……,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发烛”与火柴类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硫黄”比松木更易燃烧
B.“发烛”发火和燃烧利用了物质的可燃性
C.“发烛”燃烧会产生刺鼻气味
D.吹灭“发烛”利用了隔绝空气的原理
3、下列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中不正确的是( )
4、下面是对某一主题内容进行归纳的情况,其中错误的是( )
A.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元素,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氮元素
B.微观粒子与物质的关系:金属铜一一由铜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C.物质使用与安全知识:汽车在加油站加油——严禁烟火,使用燃煤取暖——注意室内通风
D.试剂(或仪器)与其使用: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时集气瓶中的水——防炸裂, 过滤时用的玻璃棒——引流
5、下列关于石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石油是一种化工产品 B.石油是一种混合物
C.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能源 D.将石油分馏可得到多种产品
6、充分燃烧1 kg天然气和煤所产生CO2和SO2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等质量的煤和天然气充分燃烧,产生CO2的量接近,但产生SO2的量却相差较大
B.煤、天然气充分燃烧产生的CO2和SO2是导致酸雨形成的主要气体
C.煤、天然气及石油等是重要的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D.由图示可知,改用天然气作燃料,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
7、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B.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所以燃烧不一定都需要氧气
C.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所有的微粒中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
D.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现象,则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8、为探究燃烧的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白磷是可燃物,红磷不是可燃物
B.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
C.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未达到它的着火点
D.实验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及隔绝氧气
9、分析和推理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原子是不带电的粒子,所以不带电的粒子一定是原子
B.化学反应通常伴有能量变化,所以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
C.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同则性质不同,所以氧气和臭氧(O3)的性质不同
D.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所以纯净物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
10、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进入面粉厂时可穿鞋底带铁钉的鞋子
B.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D.家中燃气泄漏着火,关闭燃气阀门
11、能使煤燃烧更充分的措施是 ( )
A.减少空气通入量 B.充分利用热能
C.将块状煤碾成粉末 D.净化尾气
12、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
A.垃圾分类处理 B.使用一次性塑料餐盒
C.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D.将工业废气处理后排放
13、装运汽油或乙醇的运输车上,所贴的危险化学品标志为( )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石油是一种混合物 B.可燃冰是可再生能源
C.煤燃烧时只生成二氧化碳 D.“西气东输”的“气”是指氢气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稀有气体常做灭火剂
B.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总悬浮颗粒物、PM2.5和CO2等
C.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与软水
D.海洋有自净能力,所以不存在海水污染问题
*16、某同学将燃着的红磷放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一段时间后,红磷熄灭,他立刻将燃烧匙取出,但此时红磷又开始燃烧。解释这种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红磷又接触到氧气
B.红磷的温度还高于它的着火点
C.燃烧时红磷转变成白磷,降低了着火点
D.瓶内的氧气不能耗尽红磷
二、填空题。
17、发生森林火灾,消防队员紧急奔赴现场。使用风力灭火机强力灭火,其原理是 ;砍伐部分树木建立防火隔离带,其灭火原理又是 ;利用无人机喷撒干冰,其灭火原理为 。
18、甲烷作燃料,具有清洁无毒的特点,其原因是 。
某种燃气处的燃料由水煤气(CO和H2的混合气体)改为天然气后,灶具的进风口应 (填“改大”“改小”或“不变”)。
19、如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A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 。
(2)实验B中水的作用是_____ 。
(3)实验C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和_____ 。
(4)实验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
(5)实验E中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
20、在化学课上老师表演了用水点火的魔术,只见老师用滴管向棉花上滴1~2滴水,棉花立即燃烧起来,其诀窍就是:将一小块过氧化钠藏在棉花中。已知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则该反应必定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充满好奇的小明亲自进行了该魔术,为了使反应迅速,他将一吸管的水挤向棉花,却惊奇地发现其不能燃烧起来。试分析:失败的原因最可能是:
,除此之外,通常可燃物的燃烧还必须满足另一个条件: 。
21、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就得到乙醇汽油。
(1)乙醇(C2H5OH)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下列关于乙醇汽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
A.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 B.乙醇汽油不能用作汽车燃料
C.使用乙醇汽油可减少大气污染 D.使用乙醇汽油可节省石油资源
(3)汽车尾气中含有CO、NO,一种新型催化剂能使二者发生反应,生成两种常见的无毒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2、能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氢气是未来最理想的清洁燃料,原因是:_____ ;
(2)煤不充分燃烧时会产生大量CO气体面造成空气污染,其原因是_____ ;
(3)从“低碳经济“的角度分析,在氢能、化石燃料、太阳能、风能等能源中,应尽量减少_____ 的使用。
三、综合应用题。。
23、某市危险品仓库火灾爆炸事故,造成了巨大伤亡和损失。该危险品仓库存放的危险品有氰化钠()、压缩天然气、遇湿易燃物品电石()、金属钾、钠、烧碱等。
(1)氰化钠()中氮元素为价,则碳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2)天然气能被压缩,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原因是_____ 。
(3)爆炸发生的同时大量的易燃液体瞬间雾化,加剧了火势蔓延,从燃烧的角度分析,火势加剧的原因是_____ 。
(4)电石()、金属钠、钾等物质能够跟水反应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
①电石与水反应生成乙炔气体()有可燃性,乙炔充分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
②金属钠、钾都能跟水剧烈反应。已知金属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一种可燃性气体,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③堆放有金属钠、电石的仓库着火,灭火的方法是_____(填字母)。
A用水 B用泡沫灭火剂 C用沙土处理
(5)学习化学要善于用化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图书、档案失火、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B发现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
C被困火灾区,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加水灭火
四、科普阅读题。
24、阅读下列科普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提到炸药,同学们可能会想到战争和暴力,但炸药的发明却促进了工业和经济的进步。我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黑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主要分为硝酸钾、硫、木炭等。黑火药经点燃,发生剧烈燃烧,反应原理为2KNO3+S+3CK2S+N2↑+3CO2↑。黑火药经阿拉伯传到欧洲,随后各国化学家陆续研制出各种炸药,如意大利化学家索布雷洛发明的硝化甘油,爆炸时威力很大,但安全性很低。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实验,研制出安全性很高的硝化甘油炸药,提高了它的利用价值。炸药的研发还在继续,安全烈性炸药不断问世,如TNT、黑索金等。
黑火药推动了炸药的快速发展,它虽然已退出军事领域,但依然发挥着重要的民用价值,如用于制造焰火、定向爆破等。我国近年来研制的纳米级黑索金,在理论和实验制备等方面获得了突破,将会继续在工业和军事领域作出贡献。
请根据短文回答以下问题。
(1)黑火药不需外界提供氧气也可以发生爆炸,这是因为其成分中的________生成氧气的结果。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下同)。
a.黑火药作为一种古老的炸药,现已停止使用
b.黑火药能发生爆炸与它燃烧后生成气体并放出热量有关
c.使用危险物质时,我们应采取一些措施提高其安全性,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3)炸药属于易爆物,生活中我们有时会接触一些易爆物,下列建议正确的是________。
a.在加油站、加气站禁止打电话
b.夜晚发现家中燃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五、实验探究题。
25、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的实验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查阅资料】
五氧化二磷白烟有毒,会刺激人的呼吸道。白磷的着火点40℃,红磷的着火点240℃。
【实验与事实】
【1】甲组同学依据图甲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如下的实验现象:
A.薄铜片上红磷不燃烧 B.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C.薄铜片上白磷燃烧
请用上述的实验现象的序号(“A”或“B”或“C”)填空;
①根据实验现象 B和C ,对比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②根据实验现象A 和C ,对比得出:可燃物燃烧,温度要达到它的着火点。
【2】乙组同学依据图乙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
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
②只加热b干燥管,立即改通O2,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理由是步骤①中b通N2,不燃烧;步骤②中b通O2,燃烧 。
(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反思与拓展】
(1)乙组实验①中通入N2的目的是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
(2)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P2O5 。
(3)从环保角度分析,图乙 组实验更优秀,理由是不污染空气 。
(4)熄灭酒精灯的方法是盖灭酒精灯 ,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 。
(5)图丙熄灭蜡烛火焰的方法中,利用“将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的原理的是
① (填序号)。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上册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达标选题含答案
人教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混合气体点燃后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H2和N2 B.CO和O2 C.CO2和O2 D.H2和He
【答案】B
2、元末陶宗仪的《辍耕录》中记载:“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熔硫黄涂木片顶端分许,名曰发烛……,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发烛”与火柴类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硫黄”比松木更易燃烧
B.“发烛”发火和燃烧利用了物质的可燃性
C.“发烛”燃烧会产生刺鼻气味
D.吹灭“发烛”利用了隔绝空气的原理
【答案】D
3、下列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中不正确的是( )
【答案】C
4、下面是对某一主题内容进行归纳的情况,其中错误的是( )
A.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元素,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氮元素
B.微观粒子与物质的关系:金属铜一一由铜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C.物质使用与安全知识:汽车在加油站加油——严禁烟火,使用燃煤取暖——注意室内通风
D.试剂(或仪器)与其使用: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时集气瓶中的水——防炸裂, 过滤时用的玻璃棒——引流
【答案】D
5、下列关于石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石油是一种化工产品 B.石油是一种混合物
C.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能源 D.将石油分馏可得到多种产品
【答案】A
6、充分燃烧1 kg天然气和煤所产生CO2和SO2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等质量的煤和天然气充分燃烧,产生CO2的量接近,但产生SO2的量却相差较大
B.煤、天然气充分燃烧产生的CO2和SO2是导致酸雨形成的主要气体
C.煤、天然气及石油等是重要的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D.由图示可知,改用天然气作燃料,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
【答案】B
7、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B.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所以燃烧不一定都需要氧气
C.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所有的微粒中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
D.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现象,则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答案】B
8、为探究燃烧的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白磷是可燃物,红磷不是可燃物
B.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
C.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未达到它的着火点
D.实验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及隔绝氧气
【答案】A
9、分析和推理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原子是不带电的粒子,所以不带电的粒子一定是原子
B.化学反应通常伴有能量变化,所以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
C.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同则性质不同,所以氧气和臭氧(O3)的性质不同
D.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所以纯净物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
【答案】C
10、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进入面粉厂时可穿鞋底带铁钉的鞋子
B.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D.家中燃气泄漏着火,关闭燃气阀门
【答案】A
11、能使煤燃烧更充分的措施是 ( )
A.减少空气通入量 B.充分利用热能
C.将块状煤碾成粉末 D.净化尾气
【答案】C
12、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
A.垃圾分类处理 B.使用一次性塑料餐盒
C.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D.将工业废气处理后排放
【答案】B
13、装运汽油或乙醇的运输车上,所贴的危险化学品标志为( )
【答案】C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石油是一种混合物 B.可燃冰是可再生能源
C.煤燃烧时只生成二氧化碳 D.“西气东输”的“气”是指氢气
【答案】A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稀有气体常做灭火剂
B.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总悬浮颗粒物、PM2.5和CO2等
C.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与软水
D.海洋有自净能力,所以不存在海水污染问题
【答案】C
*16、某同学将燃着的红磷放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一段时间后,红磷熄灭,他立刻将燃烧匙取出,但此时红磷又开始燃烧。解释这种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红磷又接触到氧气
B.红磷的温度还高于它的着火点
C.燃烧时红磷转变成白磷,降低了着火点
D.瓶内的氧气不能耗尽红磷
【答案】C
二、填空题。
17、发生森林火灾,消防队员紧急奔赴现场。使用风力灭火机强力灭火,其原理是 ;砍伐部分树木建立防火隔离带,其灭火原理又是 ;利用无人机喷撒干冰,其灭火原理为 。
【答案】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隔离可燃物; 降温到着火点以下和隔绝氧气。
18、甲烷作燃料,具有清洁无毒的特点,其原因是 。
某种燃气处的燃料由水煤气(CO和H2的混合气体)改为天然气后,灶具的进风口应 (填“改大”“改小”或“不变”)。
【答案】甲烷中只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污染环境; 改大
19、如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A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 。
(2)实验B中水的作用是_____ 。
(3)实验C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和_____ 。
(4)实验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
(5)实验E中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
【答案】(1)加快溶质的溶解速率
(2)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3)隔绝氧气 (4)4P+5O22P2O5
(5)2KMnO4K2MnO4+MnO2+O2↑
20、在化学课上老师表演了用水点火的魔术,只见老师用滴管向棉花上滴1~2滴水,棉花立即燃烧起来,其诀窍就是:将一小块过氧化钠藏在棉花中。已知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则该反应必定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充满好奇的小明亲自进行了该魔术,为了使反应迅速,他将一吸管的水挤向棉花,却惊奇地发现其不能燃烧起来。试分析:失败的原因最可能是:
,除此之外,通常可燃物的燃烧还必须满足另一个条件: 。
【答案】放热 他挤出的水太多,使温度降到了棉花的着火点以下, 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21、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就得到乙醇汽油。
(1)乙醇(C2H5OH)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下列关于乙醇汽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
A.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 B.乙醇汽油不能用作汽车燃料
C.使用乙醇汽油可减少大气污染 D.使用乙醇汽油可节省石油资源
(3)汽车尾气中含有CO、NO,一种新型催化剂能使二者发生反应,生成两种常见的无毒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C2H5OH+3O22CO2+3H2O
(2)B (3)2CO+2NON2+2CO2
22、能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氢气是未来最理想的清洁燃料,原因是:_____ ;
(2)煤不充分燃烧时会产生大量CO气体面造成空气污染,其原因是_____ ;
(3)从“低碳经济“的角度分析,在氢能、化石燃料、太阳能、风能等能源中,应尽量减少_____ 的使用。
【答案】(1)发热量高、燃烧的产物只有水,不污染环境
(2)氧气不足 (3)化石燃料
三、综合应用题。。
23、某市危险品仓库火灾爆炸事故,造成了巨大伤亡和损失。该危险品仓库存放的危险品有氰化钠()、压缩天然气、遇湿易燃物品电石()、金属钾、钠、烧碱等。
(1)氰化钠()中氮元素为价,则碳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2)天然气能被压缩,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原因是_____ 。
(3)爆炸发生的同时大量的易燃液体瞬间雾化,加剧了火势蔓延,从燃烧的角度分析,火势加剧的原因是_____ 。
(4)电石()、金属钠、钾等物质能够跟水反应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
①电石与水反应生成乙炔气体()有可燃性,乙炔充分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
②金属钠、钾都能跟水剧烈反应。已知金属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一种可燃性气体,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③堆放有金属钠、电石的仓库着火,灭火的方法是_____(填字母)。
A用水 B用泡沫灭火剂 C用沙土处理
(5)学习化学要善于用化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图书、档案失火、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B发现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
C被困火灾区,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加水灭火
【答案】 分子之间有间隔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 C
四、科普阅读题。
24、阅读下列科普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提到炸药,同学们可能会想到战争和暴力,但炸药的发明却促进了工业和经济的进步。我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黑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主要分为硝酸钾、硫、木炭等。黑火药经点燃,发生剧烈燃烧,反应原理为2KNO3+S+3CK2S+N2↑+3CO2↑。黑火药经阿拉伯传到欧洲,随后各国化学家陆续研制出各种炸药,如意大利化学家索布雷洛发明的硝化甘油,爆炸时威力很大,但安全性很低。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实验,研制出安全性很高的硝化甘油炸药,提高了它的利用价值。炸药的研发还在继续,安全烈性炸药不断问世,如TNT、黑索金等。
黑火药推动了炸药的快速发展,它虽然已退出军事领域,但依然发挥着重要的民用价值,如用于制造焰火、定向爆破等。我国近年来研制的纳米级黑索金,在理论和实验制备等方面获得了突破,将会继续在工业和军事领域作出贡献。
请根据短文回答以下问题。
(1)黑火药不需外界提供氧气也可以发生爆炸,这是因为其成分中的________生成氧气的结果。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下同)。
a.黑火药作为一种古老的炸药,现已停止使用
b.黑火药能发生爆炸与它燃烧后生成气体并放出热量有关
c.使用危险物质时,我们应采取一些措施提高其安全性,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3)炸药属于易爆物,生活中我们有时会接触一些易爆物,下列建议正确的是________。
a.在加油站、加气站禁止打电话
b.夜晚发现家中燃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答案】(1)KNO3(或硝酸钾) (2)bc (3)a
五、实验探究题。
25、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的实验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查阅资料】
五氧化二磷白烟有毒,会刺激人的呼吸道。白磷的着火点40℃,红磷的着火点240℃。
【实验与事实】
【1】甲组同学依据图甲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如下的实验现象:
A.薄铜片上红磷不燃烧 B.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C.薄铜片上白磷燃烧
请用上述的实验现象的序号(“A”或“B”或“C”)填空;
①根据实验现象 B和C ,对比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②根据实验现象A 和C ,对比得出:可燃物燃烧,温度要达到它的着火点。
【2】乙组同学依据图乙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
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
②只加热b干燥管,立即改通O2,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理由是步骤①中b通N2,不燃烧;步骤②中b通O2,燃烧 。
(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反思与拓展】
(1)乙组实验①中通入N2的目的是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
(2)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P2O5 。
(3)从环保角度分析,图乙 组实验更优秀,理由是不污染空气 。
(4)熄灭酒精灯的方法是盖灭酒精灯 ,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 。
(5)图丙熄灭蜡烛火焰的方法中,利用“将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的原理的是
① (填序号)。
【答案】【实验与事实】①B;C;②A;C。
(1)步骤①中b通N2,不燃烧;步骤②中b通O2,燃烧;(2)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反思与拓展】(1)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2)4P+5O22P2O5;
(3)图乙;不污染空气; (4)盖灭酒精灯;隔绝氧气; (5)①。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