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江市高新区2022-2023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阳江市高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 史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选择题48分)
一 、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古代欧洲政治制度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①雅典城邦——民主政治
②斯巴达城邦——寡头政治
③罗马帝国——元首制
④古代印度——种姓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实际上反映了(  )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专制王权强大
C.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D.个人观念淡漠
3.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协理国政,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唐代设“御史台”,中央形成三省、六部、一台的格局。这一变化说明(  )
①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②监察机构地位下降
③台谏职能实现合一 ④封建皇权逐步加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在近代英国,文官是政府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和日常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他们不与内阁共进退,执政党的更换基本上与他们无关。这一现象(  )
A.确保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B.杜绝了国家政治生活的周期性动荡
C.表明文官任职时长与政党政治相关
D.反映出文官制度决定民主政治趋势
5.在司法审判中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即:法律条文是大前提,案件事实是小前提,判决结果是结论。这种审判方法在下列哪个国家比较典型(  )
A.澳大利亚 B.加拿大
C.印度 D.日本
6.朱熹围绕日常生活而作《家礼》,包括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五部分,礼仪规范详尽细致。该礼仪很快被士庶接纳并广泛施行,成为宋元以后家庭礼仪的典范。这说明当时(  )
A.理学重规范轻自律
B.理学重礼轻法
C.礼制繁琐严苛
D.礼制趋向世俗化
7.《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对洛林的争执问题提出了处理原则:“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裁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一项条约,或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而不使用武力。”这反映它倡导的原则是(  )
A.提交给罗马教廷进行仲裁
B.用和平谈判方式解决争端
C.提交维也纳会议讨论解决
D.由国际联盟大会作出仲裁
8.新中国建立后,帝国主义仍幻想“保留一些在中国的特权,想钻进来”。为了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毛泽东提出了(  )
A.“求同存异”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一边倒”
9.从1928年至1930年间,南京国民政府与美、日、英等国通过谈判废除了这些国家在关税方面
的特权,并以国定关税代替协定关税。国定关税对一些大宗出口物品予以减免税,并对发展国内工业所必需的原料、设备减轻其进口税。这(  )
A.说明中国已经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
B.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
C.表明中国享有了完全的关税自主权
D.有利于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
10.以下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实行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浮动汇率制
B.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C.20 世纪 80 年代该体系走向瓦解
D.该体系有利于欧美推行世界霸权
11.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保障理念由强调个人自助发展到过分强调国家责任;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保障理念则开始强调国家、社会与个人共同责任。这理念的变化(  )
A.与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B.说明西方社会治理能力削弱
C.反映了民众对国家的倚重
D.折射出人们的忧患意识增强
12.隋朝初期,“户口多漏。或年及成丁,犹诈为小,未至于老,已免租赋”。为解决这一问题,隋文帝(  )
A.对商人征收算缗钱
B.大索貌阅,核定户籍
C.实行纳绢代役政策
D.将户籍分为主户与客户
13.西周统治者为了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每年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谷物神,即祭祀社稷。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
A.宗法观念淡化
B.铁犁牛耕普及
C.重视农业生产
D.倡导重农抑商
14.中国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2021年10月,“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1326.77公斤,创造世界新纪录。美国也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发明(  )
A.利于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
B.成为大国博弈的新形式
C.消除了人类食物短缺的现象
D.导致粮食储备不再重视
15.到2020年,智能家电的生态产值飙升至10000亿元。如智能化炒菜锅,将准备好的主料、配料和佐料全部一次性投入,设定程序后,自动熟油、自动翻炒、自动控制火候,自动炒菜,无须看管。由此可见(  )
A.科技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B.高新产业逐步取代传统产业
C.需求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D.智能化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
16.下表为1740—1800年间英国的工业产值及出口额的相关数据。据此可知(  )
单位:万英镑
年份 英国工业产值 出口额
1740 2420 630
1770 3690 1120
1800 6820 2350
A.英国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联系密切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D.英国工业水平居于世界一流
第II卷(非选择题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每个试题考生必须作答。)
17.【中西方政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三省制形成于纯晋南北朝,确定于隋朝,完善于唐朝。隋朝三省职责分工和运行机制并没有明痈,而职责明确、运行协调的三省休制,是在唐朝才得以形成的。唐朝在中央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负责草拟有关军国大事的诏旨门下省是审署下达机构,有封驳之权,负责审查中书省起草的诏旨,如认为不当,可以取回,此外,尚书省等各官署送呈的奏章,也由门下省先行审议殿正,门下省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尚书省主掌行政事务,负责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全国各项政务。唐朝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待中和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摘编自赵士祥《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结构与特点的探讨》
材料二
独立战争后,各州从维护本州统治集团的利益出发,使得原来的邦联政府名存实亡、濒于瓦解,同时,以英国为首的国外列强对关国的独立耿耿于怀、虎视眈眈。美国宪政的奠基者们开始把孟德斯鸠的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和美国化,确立了分权制衡的原则。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召开之际,富足的资产阶级之间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当1786~1787年的谢斯起义威胁着他们的基本利益的时候,这种集团间的差异就被共识所取代了。美国宪法规定国会掌握立法权,不受行政机关的干预,同时对总统具有弹劾权。行政权由恶统行使,由逃民选举产生,只对选民负责,可以对国今通过的法案行使否决权。司法权由联邦最高法院以及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来行使,最高法院有终审权,联邦法院的法官均由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进行任命,法官只要患于职守,可以终身任职,非经国会弹劾不能被免职。同时,规定任何一个机关的官员不得在任职期间担任另一机关的职务。
——摘编自魏海群《关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分权制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确立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唐代分权制与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主要不同。(8分)
18.【中西方文官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进入19世纪,在“政党分赃制”的影响下,官吏的任用是以党派为基础,从而造成官吏队伍不稳定,政府工作混乱,政策缺乏连续性。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斯坦顿父子在《一个驻中国大使权威记录》和《关于中国的杂记》中对中国政府官吏选拔的种种描述,在英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一大批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社会事务,以提高工作效率。在此期间,随着平等、自由思想的传播和民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1854年,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严重,加剧了人们对政府官员管理能力的强烈不满。随后,英国相继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材料二
民国时期建立的文官制度,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但是和古代的科举制相比,开放性要小。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中的考试与任用在实际上是相互脱轨的,无法实现所有的文官都经由考试合格才任用的设想,不乏任人唯亲的现象存在。由于民国时期的军治和党治色彩浪烈,经过一般程序通过考试合格的人,入职后还要进行学习,薪金远要比非考试合格途径上来的待遇低,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对知识分子的吸引。虽然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但是孙中山先生设立的考试独立权、任用制度,具有开创性,可以被视为我国近代文官制度之开端。虽然在当时特定社会背景下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但是在之后到南京国民政府也是得到相应的体现,如建立的一整套文官制度,有效促进当时的行政管理活动。
——摘编自刘桂君《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研究》
材料三
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挥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送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表3 西汉王朝经略河西走廊概况
时间 史实
公元前139年 张骞从长安出发,西行进入河西走廊。
公元前121年 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昆邪王降汉后,在其故地设酒泉、武成、张掖、敦煌四郡
公元前119年 汉武帝下诏,河西四郡辖35县,置军屯、民屯共71270户。
——据《史记》《汉书》
材料二
1950年底,相关部门勘探出玉门地区石油蕴含量达160.85万吨,天山南北也勘探出大量金矿、钢矿、锡矿。1953年,中央划拨1.7亿元资金,正式启动兰新铁路建设。兰新铁路从兰州出发,经河西走廊进入新疆。1956年,刚从莫斯科访问归国的周恩来总理向中央汇报,提出“要重视河西走廊,要加快兰新铁路建设。”1962年,兰新铁路全线通车。
——据史跃林《建国初期河西走廊大动脉——兰新铁路》
材料三
新时代的河西走廊,原有的兰新铁路、包兰铁路等已全面升级为高铁。截止2019年,河西走廊开通了5条国际货运列车线路、12条国际货运包机航线。河西走廊承载“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的辉煌历史,伴随“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将焕发出更加绚丽的风采。
——据殷晓霞《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打造新时代“河西走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王朝经略河西走廊的重大举措。(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兴建兰新铁路的原因。(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设河西走廊的意义。(4分)
20.(12分)教化即“以教化民”、“以教道民”,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教化的传统,把教化看作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战国 荀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化”的人,将先秦时期儒家教化思想系统化。荀子认为礼与乐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荀子所说的礼,已不同于西周,而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人伦规范。他以礼来规定君臣、上下、长幼尊卑的等级规范,明确士农工商的职业分国工,使其各守其分。此外,荀子还主张“隆礼重法”。他提出“隆礼重法则国有常”、“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
汉代 汉初学者陆贾提倡“在朝者忠于君,在家者孝于亲”,并得到统治者的赞同,从惠帝汉开始,汉代皇帝都以“孝”称谥号。此外,汉初统治者还厉行节俭,并形成很强的社会感代召力。汉武帝时,董仲舒在传统伦理道德基础上,加以总结形成“三纲五常”思想,成为伦理法则。最终使儒家伦理道德转变为封建统治理论。
宋代 宋代一改唐代《开元礼》以君主、宗室、官僚为对象制定礼仪制度的特点,其修订的宋《政和五礼新仪》多涉及庶人礼仪。宋代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教化,宋仁宗皇祜年代间,陈襄知仙居县,撰制《劝谕文》,劝诫乡民:和睦宗族,救恤邻里;各依本分,勤修本业。这是宋代地方官颁布“谕俗文”的开端。
明代 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由民间自行推举年高德劭之人掌教化,其主要职责即是向民众代宣读并讲解《大明律》及《教民榜文》,使民众知法畏法,不敢犯法;明后期,乡约宣讲明大祖《教民榜文》中的六句话即所谓的“六谕”,不遵守的百姓会受到处罚。
——摘编自邢丽芳(儒家教化及其有效性研究)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教化的发展”,自行拟定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阳江市高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 史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古代欧洲政治制度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①雅典城邦——民主政治 ②斯巴达城邦——寡头政治
③罗马帝国——元首制 ④古代印度——种姓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据选必一所学可知,雅典城邦国家的民主是奴隶制民主,故①正确;据选必一所学可知,斯巴达是希腊城邦中寡头政治的代表,故②正确;据选必一所学可知,罗马帝国中,皇帝(元首)掌控罗马国家的权力,既是最高的立法者,优势最高法官,故③正确;印度是南亚国家,不是“欧洲国家”,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实际上反映了(  )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专制王权强大
C.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D.个人观念淡漠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国人的姓氏和血脉、家族相联在一起,姓位于个人名字之前说明家族宗法观念浓厚,重视家族和血缘,故选C项;女性也有姓氏,故中国人重视姓氏并不能体现男尊女卑思想,排除A项;先秦时期姓就位于个人名字之前,而此时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此项是材料表象,而非实质,排除D项。
3.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协理国政,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唐代设“御史台”,中央形成三省、六部、一台的格局。这一变化说明(  )
①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②监察机构地位下降
③台谏职能实现合一 ④封建皇权逐步加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秦汉时期监察权由副丞相兼掌,但发展到唐代,监察权脱离相权而独立,说明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故①正确;“下降”说法错误,监察权逐渐脱离相权而独立,说明监察机构的地位有所上升,故②错误;宋代台谏职能实现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与材料不符,故③错误;由秦汉到唐,监察权脱离相权而独立,实质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4.在近代英国,文官是政府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和日常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他们不与内阁共进退,执政党的更换基本上与他们无关。这一现象(  )
A.确保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B.杜绝了国家政治生活的周期性动荡
C.表明文官任职时长与政党政治相关 D.反映出文官制度决定民主政治趋势
【答案】A
【解析】“文官是政府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和日常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他们不与内阁共进退,执政党的更换基本上与他们无关”这样他们就可以让国家行政不会因政党的轮换而变更,从而保持政务的连续性,故选A项;英国的文官只是不受政党的更换的影响,但政治生活的动荡也是他们无法控制的,排除B项;从题目可以看出,文官的任职不受政党变更的影响,可见他们的任职长短与政党无关,排除C项;“文官是政府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和日常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可见文官只是具体事物的执行者,无法体现民主的程度,排除D项。
5.在司法审判中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即:法律条文是大前提,案件事实是小前提,判决结果是结论。这种审判方法在下列哪个国家比较典型(  )
A.澳大利亚 B.加拿大 C.印度 D.日本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法律条文是大前提,案件事实是小前提”可知,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一般不承认判例的效力,代表国家有法国、日本等,故选D项;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是英美法系的代表国家,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法官的地位突出,排除A、B、C项。
6.朱熹围绕日常生活而作《家礼》,包括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五部分,礼仪规范详尽细致。该礼仪很快被士庶接纳并广泛施行,成为宋元以后家庭礼仪的典范。这说明当时(  )
A.理学重规范轻自律 B.理学重礼轻法
C.礼制繁琐严苛 D.礼制趋向世俗化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该礼仪很快被士庶接纳并广泛施行,成为宋元以后家庭礼仪的典范”可知,朱熹围绕日常生活而作《家礼》并被大部分普通家庭所接受,成为家庭礼仪典范,说明礼制趋向世俗化,故选D项;理学树立的标准除依靠规范的约束外还要依靠自律实现,排除A项;重礼轻法即重视人治而轻视法治,材料中《家礼》是针对家庭生活而制定的礼仪规则,没有体现出礼与法孰轻孰重,排除B项;从礼制的程序上来看礼制繁琐严苛,但材料仅叙述了《家礼》的内容,并没有叙述其程序,排除C项。
7.《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对洛林的争执问题提出了处理原则:“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裁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一项条约,或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而不使用武力。”这反映它倡导的原则是(  )
A.提交给罗马教廷进行仲裁 B.用和平谈判方式解决争端
C.提交维也纳会议讨论解决 D.由国际联盟大会作出仲裁
【答案】B
【解析】据题干中《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洛林的争执问题的处理原则是“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而不使用武力”等信息,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主张用国际会议、通过谈判缔约等形式解决国际争端,故选B项;“罗马教廷”不合题意,与题干中“双方提名的仲裁人”有出入,排除A项;“维也纳会议”不合时空,维也纳会议召开于1815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于1648年,排除C项;国际联盟大会成立于1920年,排除D项。
8.新中国建立后,帝国主义仍幻想“保留一些在中国的特权,想钻进来”。为了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毛泽东提出了(  )
A.“求同存异”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一边倒”
【答案】C
【解析】“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为了清除这种现象,根据所学在外交上实行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故选C项;“求同存异”指在亚非会议,中国代表团为了消除大会分歧而提出,最终让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它针对的和我国一样有共同历史遭遇的发展中国家,不是针对帝国主义,排除A项;“另起炉灶”指在新中国成立的外交中,对原来国民政府签订的条约全部否定,排除B项;“一边倒”指在新中国外交上,根据我国的意识形态,外交上倒向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不是针对帝国主义,排除D项。
9.从1928年至1930年间,南京国民政府与美、日、英等国通过谈判废除了这些国家在关税方面的特权,并以国定关税代替协定关税。国定关税对一些大宗出口物品予以减免税,并对发展国内工业所必需的原料、设备减轻其进口税。这(  )
A.说明中国已经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 B.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
C.表明中国享有了完全的关税自主权 D.有利于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南京国民政府通过谈判废除部分国家在关税方面的特权,实行国定关税,这有利于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故选D项;此时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未摆脱帝国主义压迫,排除A项;此时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全国革命形势并未高涨,排除B项;“完全”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
10.以下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实行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浮动汇率制
B.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C.20 世纪 80 年代该体系走向瓦解
D.该体系有利于欧美推行世界霸权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本质是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故选B项;根据所学,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与黄金挂钩,其它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的汇率,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走向瓦解,排除C项;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国争霸世界的重要步骤,而欧洲处于从属地位,排除D项。
11.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保障理念由强调个人自助发展到过分强调国家责任;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保障理念则开始强调国家、社会与个人共同责任。这理念的变化(  )
A.与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B.说明西方社会治理能力削弱
C.反映了民众对国家的倚重 D.折射出人们的忧患意识增强
【答案】A
【解析】“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保障理念由强调个人自助发展到过分强调国家责任;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保障理念则开始强调国家、社会与个人共同责任”70年代以前,主要以国家干预经济来促进经济发展,而70年代后,由于经济危机政府开始部分放弃国家干预经济,恢复自由主义,所以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状况,其本质是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故选A项;“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保障理念则开始强调国家、社会与个人共同责任”这里体现的也是一种治理方式,无关优劣,排除B项;“保障理念则开始强调国家、社会与个人共同责任”可见公民也开始自己承担自己的社会保障了,而不是过分对政府的依赖,排除C项;“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保障理念则开始强调国家、社会与个人共同责任”这个转变是经济发展所导致的,而不是人们对自身的忧患产生的,排除D项。
12.隋朝初期,“户口多漏。或年及成丁,犹诈为小,未至于老,已免租赋”。为解决这一问题,隋文帝(  )
A.对商人征收算缗钱 B.大索貌阅,核定户籍
C.实行纳绢代役政策 D.将户籍分为主户与客户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隋初隐瞒户口现象严重,为解决这一问题,隋文帝“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故选B项;算缗是西汉武帝时国家向商人和高利贷者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排除A项;唐代“纳绢代役即为庸”,也叫“输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排除C项;宋朝将户籍分为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排除D项。
13.西周统治者为了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每年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谷物神,即祭祀社稷。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
A.宗法观念淡化 B.铁犁牛耕普及 C.重视农业生产 D.倡导重农抑商
【答案】C
【解析】西周统治者每年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谷物神,祈求五谷丰登,说明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故选C项;宗法观念是随着宗法制度的萌芽、发展和确立而产生的观念,也可称为宗法意识,如忠孝观念、男尊女卑等,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汉代,铁犁牛耕普及,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重农抑商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材料不涉及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排除D项。
14.中国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2021年10月,“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1326.77公斤,创造世界新纪录。美国也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发明(  )
A.利于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 B.成为大国博弈的新形式
C.消除了人类食物短缺的现象 D.导致粮食储备不再重视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1326.77公斤,创造世界新记录。美国也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可知,我国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发明,可以极大提高水稻的亩产,同时其他地区和国家也可以利用相关技术提高产量,粮食产量得以提高有利于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到多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农作物以提高作物产量,没有明确国际间博弈的具体情况,故“大国博弈的新形式”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技术的发展有利于缓解粮食短缺的情况,但“消除”一词表述绝对,逻辑错误,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到多国利用技术提高粮食产量,没有明确对于粮食储备的具体情况,且当下粮食储备仍然很受重视,排除D项。
15.到2020年,智能家电的生态产值飙升至10000亿元。如智能化炒菜锅,将准备好的主料、配料和佐料全部一次性投入,设定程序后,自动熟油、自动翻炒、自动控制火候,自动炒菜,无须看管。由此可见(  )
A.科技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B.高新产业逐步取代传统产业
C.需求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D.智能化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
【答案】A
【解析】材料可见智能家用电器可以改变人们的做饭方式,这是科技对人们生活的改变,故选A项;材料可知智能家电生产值增加,但无法判断传统产业是否下降,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直接指出智能家电的出现是基于市场的何种需求,排除C项;家用电器不属于公共服务领域,排除D项。
16.下表为1740—1800年间英国的工业产值及出口额的相关数据。据此可知(  )
单位:万英镑
年份 英国工业产值 出口额
1740 2420 630
1770 3690 1120
1800 6820 2350
A.英国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联系密切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D.英国工业水平居于世界一流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自1740—1800年,英国工业产值和出口额均显著增加,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史实可知,这一时期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增加了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即英国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故选A项;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B项;此时工业革命尚未完成,英国还未成为世界贸易中心,排除C项;材料说明英国工业产值和出口额增加,并未与其他国家对比,难以得出“世界一流”的结论,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中西方政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三省制形成于纯晋南北朝,确定于隋朝,完善于唐朝。隋朝三省职责分工和运行机制并没有明痈,而职责明确、运行协调的三省休制,是在唐朝才得以形成的。唐朝在中央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负责草拟有关军国大事的诏旨门下省是审署下达机构,有封驳之权,负责审查中书省起草的诏旨,如认为不当,可以取回,此外,尚书省等各官署送呈的奏章,也由门下省先行审议殿正,门下省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尚书省主掌行政事务,负责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全国各项政务。唐朝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待中和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摘编自赵士祥《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结构与特点的探讨》
材料二
独立战争后,各州从维护本州统治集团的利益出发,使得原来的邦联政府名存实亡、濒于瓦解,同时,以英国为首的国外列强对关国的独立耿耿于怀、虎视眈眈。美国宪政的奠基者们开始把孟德斯鸠的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和美国化,确立了分权制衡的原则。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召开之际,富足的资产阶级之间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当1786~1787年的谢斯起义威胁着他们的基本利益的时候,这种集团间的差异就被共识所取代了。美国宪法规定国会掌握立法权,不受行政机关的干预,同时对总统具有弹劾权。行政权由恶统行使,由逃民选举产生,只对选民负责,可以对国今通过的法案行使否决权。司法权由联邦最高法院以及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来行使,最高法院有终审权,联邦法院的法官均由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进行任命,法官只要患于职守,可以终身任职,非经国会弹劾不能被免职。同时,规定任何一个机关的官员不得在任职期间担任另一机关的职务。
——摘编自魏海群《关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分权制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确立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唐代分权制与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主要不同。(8分)
【答案】
(1)特点:决策与行政分离;分工明确,效率高;门下省处于枢纽地位;采取集体宰相制。(4分,任答两点即可)
(2)原因: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启蒙思想的影响农民起义的推动现实政治发展的需要。(4分,任答两点即可)
主要不同:唐代分权是基于前代分化宰相权力的历史传统,而美国分权则是基于建国前已存在的民主传统;唐代分权主要是将草拟、下达、执行三权平行分立,而美国分权则是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交叉分立;唐代分权是为了加强皇权专制统治,而美国分权则是为了防止专制和暴政。(4分,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1)据材料一“中书负责草拟有关军国大事的诏旨门下省是审署下达机构,有封驳之权,负责审查中书省起草的诏旨,如认为不当,可以取回,此外,尚书省等各官署送呈的奏章,也由门下省先行审议殿正,门下省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可得门下省处于枢纽地位;据材料一“尚书省主掌行政事务,负责执行政令”可得决策与行政分离;据材料一“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全国各项政务”可见分式明确,效率高;据材料一“唐朝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待中和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可见这属于采取集体宰相制等特点。
(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独立战争后”可得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据材料二“美国宪政的奠基者们开始把孟德斯鸠的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和美国化,确立了分权制衡的原则”这体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据材料二“当1786~1787年的谢斯起义威胁着他们的基本利益的时候”可得农民起义的推动;据材料二“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召开之际,富足的资产阶级之间还没有形成共识”可得现实政治发展的需要。第二小问不同,据材料一“三省制形成于纯晋南北朝,确定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可得唐代分权是基于前代分化宰相权力的历史传统;据材料二“美国宪政的奠基者们开始把孟德斯鸠的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和美国化,确立了分权制衡的原则”可得美国分权则是基于建国前已存在的民主传统;据材料一“中书负责草拟有关军国大事的诏旨门下省是审署下达机构,有封驳之权,负责审查中书省起草的诏旨,如认为不当,可以取回,此外,尚书省等各官署送呈的奏章,也由门下省先行审议殿正,门下省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尚书省主掌行政事务,负责执行政令”可见唐朝只是将草拟、下达、执行三权平行分立;据材料二“美国宪法规定国会掌握立法权,不受行政机关的干预,同时对总统具有弹劾权。行政权由恶统行使,由逃民选举产生,只对选民负责,可以对国今通过的法案行使否决权。司法权由联邦最高法院以及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来行使,最高法院有终审权”可得美国是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交叉分立;据材料一“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可得其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专制统治;而材料二“分权制衡的原则”其主要目的是防止专制和暴政等。
18.【中西方文官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进入19世纪,在“政党分赃制”的影响下,官吏的任用是以党派为基础,从而造成官吏队伍不稳定,政府工作混乱,政策缺乏连续性。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斯坦顿父子在《一个驻中国大使权威记录》和《关于中国的杂记》中对中国政府官吏选拔的种种描述,在英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一大批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社会事务,以提高工作效率。在此期间,随着平等、自由思想的传播和民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1854年,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严重,加剧了人们对政府官员管理能力的强烈不满。随后,英国相继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材料二
民国时期建立的文官制度,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但是和古代的科举制相比,开放性要小。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中的考试与任用在实际上是相互脱轨的,无法实现所有的文官都经由考试合格才任用的设想,不乏任人唯亲的现象存在。由于民国时期的军治和党治色彩浪烈,经过一般程序通过考试合格的人,入职后还要进行学习,薪金远要比非考试合格途径上来的待遇低,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对知识分子的吸引。虽然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但是孙中山先生设立的考试独立权、任用制度,具有开创性,可以被视为我国近代文官制度之开端。虽然在当时特定社会背景下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但是在之后到南京国民政府也是得到相应的体现,如建立的一整套文官制度,有效促进当时的行政管理活动。
——摘编自刘桂君《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研究》
材料三
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挥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送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4分)
【答案】
(1)背景:“政党分赃制”存在严重弊端;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影响;工业革命推动政府管理职能的扩大;英国民主制度逐渐完善;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众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克里米亚战争暴露了政府管理低效无能。(6分,任答三点即可)
(2)评价:积极:提高了官员素质;建立了比较公平的官员选拔制度;利于推动中国政治的近代化。
局限:考试与任用脱节不能充分吸引知识分子成为国民政府维护专制的工具。
(4)分,“积极”“局限”各任答一点即可)
(3)独特性:政治立场明确;坚持党管干部;不搞“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4分,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1)据材料一“官吏的任用是以党派为基础,从而造成官吏队伍不稳定,政府工作混乱,政策缺乏连续性”可得“政党分赃制”存在严重弊端;据材料一“对中国政府官吏选拔的种种描述,在英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可得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影响;据材料一“英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一大批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社会事务”可得工业革命推动政府管理职能的扩大;据材料一“随着平等、自由思想的传播和民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可得英国民主制度逐渐完善,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众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据材料一“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严重,加剧了人们对政府官员管理能力的强烈不满”可得克里米亚战争暴露了政府管理低效无能等。
(2)对历史事物的评价可以从积极和局限两个方面进行,从积极方面来看,据材料二“孙中山先生设立的考试独立权、任用制度,具有开创性,可以被视为我国近代文官制度之开端”可以看出建立了比较公平的官员选拔制度,利于推动中国政治的近代化;同时由通过考试的方法,提高了官员素质等。从局限性方面来看,“民国时期建立的文官制度,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可得成为国民政府维护专制的工具;据材料二“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中的考试与任用在实际上是相互脱轨的”可得考试与任用脱节不能充分吸引知识分子等。
(3)据材料三“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挥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可得政治立场明确;据材料三“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送的推荐权”可得坚持党管干部;据材料三“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可得不搞“两官分途”;据材料三“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可得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表3 西汉王朝经略河西走廊概况
时间 史实
公元前139年 张骞从长安出发,西行进入河西走廊。
公元前121年 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昆邪王降汉后,在其故地设酒泉、武成、张掖、敦煌四郡
公元前119年 汉武帝下诏,河西四郡辖35县,置军屯、民屯共71270户。
——据《史记》《汉书》
材料二
1950年底,相关部门勘探出玉门地区石油蕴含量达160.85万吨,天山南北也勘探出大量金矿、钢矿、锡矿。1953年,中央划拨1.7亿元资金,正式启动兰新铁路建设。兰新铁路从兰州出发,经河西走廊进入新疆。1956年,刚从莫斯科访问归国的周恩来总理向中央汇报,提出“要重视河西走廊,要加快兰新铁路建设。”1962年,兰新铁路全线通车。
——据史跃林《建国初期河西走廊大动脉——兰新铁路》
材料三
新时代的河西走廊,原有的兰新铁路、包兰铁路等已全面升级为高铁。截止2019年,河西走廊开通了5条国际货运列车线路、12条国际货运包机航线。河西走廊承载“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的辉煌历史,伴随“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将焕发出更加绚丽的风采。
——据殷晓霞《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打造新时代“河西走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王朝经略河西走廊的重大举措。(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兴建兰新铁路的原因。(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设河西走廊的意义。(4分)
【答案】(14分)
(1)举措: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大败匈奴,设郡县管理;移民实边开发。(6分)
(2)原因:实施一五计划,开发西北矿藏资源的需要;中苏关系变化提升了西北地区国防战略地位。(4分)
(3)意义: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推进民族交融;有利于开发西北地区,发展经济;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任意2点4分)
【解析】
(1)据材料一“张骞从长安出发,西行进入河西走廊”可知,张骞开通丝绸之路;据材料一“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昆邪王降汉后,在其故地设酒泉、武成、张掖、敦煌四郡”可知,大败匈奴,设郡县管理;据材料一“置军屯、民屯71270户”可知,移民实边开发。
(2)据材料二“1950年底,相关部门勘探出玉门地区石油蕴含量达160.85万吨,天山南北也勘探出大量金矿、钢矿、锡矿”可知,实施一五计划,开发西北矿藏资源的需要;据材料二“1956年,刚从莫斯科访问归国的周恩来总理向中央汇报,提出‘要重视河西走廊,要加快兰新铁路建设’”可知,中苏关系变化提升了西北地区国防战略地位。
(3)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推进民族交融;河西走廊是内地链接西北地区的重要通道,建设河西走廊有利于开发西北地区,发展经济;河西走廊是沟通“一带一路”的重要纽带,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
20.(12分)教化即“以教化民”、“以教道民”,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教化的传统,把教化看作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战国 荀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化”的人,将先秦时期儒家教化思想系统化。荀子认为礼与乐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荀子所说的礼,已不同于西周,而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人伦规范。他以礼来规定君臣、上下、长幼尊卑的等级规范,明确士农工商的职业分国工,使其各守其分。此外,荀子还主张“隆礼重法”。他提出“隆礼重法则国有常”、“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
汉代 汉初学者陆贾提倡“在朝者忠于君,在家者孝于亲”,并得到统治者的赞同,从惠帝汉开始,汉代皇帝都以“孝”称谥号。此外,汉初统治者还厉行节俭,并形成很强的社会感代召力。汉武帝时,董仲舒在传统伦理道德基础上,加以总结形成“三纲五常”思想,成为伦理法则。最终使儒家伦理道德转变为封建统治理论。
宋代 宋代一改唐代《开元礼》以君主、宗室、官僚为对象制定礼仪制度的特点,其修订的宋《政和五礼新仪》多涉及庶人礼仪。宋代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教化,宋仁宗皇祜年代间,陈襄知仙居县,撰制《劝谕文》,劝诫乡民:和睦宗族,救恤邻里;各依本分,勤修本业。这是宋代地方官颁布“谕俗文”的开端。
明代 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由民间自行推举年高德劭之人掌教化,其主要职责即是向民众代宣读并讲解《大明律》及《教民榜文》,使民众知法畏法,不敢犯法;明后期,乡约宣讲明大祖《教民榜文》中的六句话即所谓的“六谕”,不遵守的百姓会受到处罚。
——摘编自邢丽芳(儒家教化及其有效性研究)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教化的发展”,自行拟定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答案】(12分)
示例一:.
中国古代的教化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2分)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转型,经济发展,在此情况下,荀子主张以礼乐作为地主阶级的人伦规范来明确等级和职业分工;面对统一的历史潮流,荀子提出将教化和法律结合作为治国的重要手段,以实现“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的政治理想。汉初,经济凋敝,统治者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以忠孝、节俭思想教化百姓;汉武帝为加强专制集权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也从单纯的伦理道德准则发展为封建统治理论。宋代门第观念日渐淡薄,受此影响,礼仪的制定对象多涉及社会下层;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影响了社会风气,加之理学兴起,儒者积极投身基层教化,在此情况下,地方政府重视教化,教化不断向基层渗透,并深入到百姓日常生活之中。明代废丞相,皇权高度强化,教化与法律合流,乡约也具有强制力,逐渐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8分)
中国古代的教化深受时代发展的影响,随着时代发展,教化的被重视程度、对象、推动力量、作用影响等都在不断发展变化。(2分)
示例二:
中国古代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2分)
战国时期的荀子第一次提出教化的概念,但当时儒家思想没有被统治者认可,教化的社会功能有限。汉初经济凋敝,统治者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以忠孝、节俭思想教化百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大大增强。宋代商品经济影响社会风气,加之理学兴起,推动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教化;受门第观念日渐淡薄的影响,宋代礼仪的制定对象多涉及社会下层,因此宋代教化重心不断下移,其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也不断增强。明代废丞相,皇权高度强化,教化与法律合流,乡约也具有强制力,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8分)
随着时代发展,统治者对教化日加重视,教化对百姓的影响越来越大,教化逐渐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并最终与法律合流成为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2分)
【解析】
首先,围绕“中国古代教化的发展”根据材料信息拟定论题:如中国古代的教化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然后,按照时代进行论述,如面对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和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背景,荀子主张将教化和法律结合作为治国的重要手段,以实现“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的政治理想。汉初,面对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的背景,统治者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以忠孝、节俭思想教化百姓;汉武帝时期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因此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也从单纯的伦理道德准则发展为封建统治理论。宋代面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加之理学兴起的背景,地方政府重视教化,教化不断向基层渗透,并深入到百姓日常生活之中。明代面对皇权高度强化的时代特征,教化与法律合流,乡约也具有强制力,逐渐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广东省阳江市高新区2022-2023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