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大连乡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大连乡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
1. 针对“豪党兼并,户口益多隐漏”的情况,隋文帝整理户籍,以增加税收。鉴于此前的币制混乱,铸造标准的五铢钱,禁用古钱和杂钱。由此可见,隋文帝致力于( )
A. 提高行政效率 B. 推行轻徭薄赋 C. 发展社会经济 D. 削弱地方势力
2. 经过唐玄宗的励精图治,国力达到鼎盛,形成了“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这一盛世局面是( )
A. 文景之治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康乾盛世
3. 在唐朝时,由西域胡商出售的火烤、水蒸和油炸的各式胡饼,或酥脆可口,或热气腾腾,人人爱吃。材料展现了盛唐( )
A. 兼容并包的文化 B. 昂扬进取的斗志 C. 高度繁荣的经济 D. 多姿多彩的文学
4. 某班筹划出一期“中国古代的文学家”主题板报,可以入选的一组历史人物是( )
A. 秦始皇 汉武帝 唐太宗 B. 玄奘 鉴真 郑和
C. 祖冲之 贾思勰 徐光启 D. 李白 苏轼 曹雪芹
5. “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些现象是哪一政策的体现( )
A. 休养生息 B. 重文轻武 C. 文化专制 D. 闭关锁国
6. 下列古迹能体现鉴真向日本传播文化的是( )
A. 那烂陀寺 B. 唐招提寺 C. 云冈石窟 D. 龙门石窟
7. 如图为我国古代某一时期(111年)的形势示意图,其中①③所示政权的建立者分别是( )
A. 耶律阿保机、元昊
B. 赵匡胤、元昊
C. 耶律阿保机、赵匡胤
D. 元昊、耶律阿保机
8. 1005年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1141年宋金之间的和议,产生的相同影响是( )
A. 促进了黄河流域的开发 B. 维持了相当时期的和平
C. 减轻了中原人民的负担 D. 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9. 为了写一篇论文,小明同学阅读了《契丹的兴起》《陈桥兵变》《辽、西夏、宋的战与和》等书籍,对此你认为他论文的题目应是( )
A. 民族政权的并立 B. 国家的统一 C. 民族政权的繁荣 D. 中华大家庭的团圆
10. 根据表格中的相关内容,你认为在“品名”一栏中应该填写( )
品名 原产地 传入时间 特点
越南 宋朝 成熟早,抗旱力强
A. 粟 B. 水稻 C. 黍 D. 占城稻
11. 社会进步往往伴随着制度的创新,在以下“制度创新”中搭配正确的是( )
A. 世袭制-西周 B. 分封制-商朝 C. 科举制-北宋 D. 行省制-元朝
12. 宋元时期,我国出现了一批商、贸、文、教发达的大城市。宋元时期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有( )
①临安
②大都
③开封
④郑州。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3. 如图人物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家,曾为书肆刻工。他根据实践经验,发明了( )
A. 雕版印刷术
B. 活字印刷术
C. 铜活字印刷术
D. 木活字印刷术
14. 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
A. 八股取士 B. 试题类型繁多
C. 以诗词为主要内容 D. 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
15. 明朝政府为抵御倭寇设立过“卫”、“所”等军事机构,在明朝抗击倭寇的战斗中涌现出的民族英雄是( )
A. 黄巢 B. 辛弃疾 C. 戚继光 D. 郑成功
16. “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其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请问该书是( )
A. 《齐民要术》 B. 《农政全书》 C. 《本草纲目》 D. 《天工开物》
17. 在参观某一历史人物的陵墓后,有人曾赋诗一首:“身具游台志,文存史记魂,于今水浒传,流荡饰乾坤。”据此,该“历史人物”是( )
A. 吴承恩 B. 罗贯中 C. 施耐庵 D. 曹雪芹
18. 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四出游玩,甚至公开抢掠民女。这主要反映了明朝中后期( )
A. 宦官大肆专权 B. 土地兼并严重 C. 大臣争权夺利 D. 皇帝疏于朝政
19. 如图反映了我国古代对某一地区实施管辖的情况,①处应该填写的是( )
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唐: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清:设置①
A. 市舶司 B. 伊犁将军 C. 台湾府 D. 宣政院
20. 文学艺术创作源于社会生活,清朝的文学艺术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下列反映清朝文学艺术成就和特点的是( )
A. 《三国演义》和秦腔 B. 《西游记》和汉调
C. 《红楼梦》和京剧 D. 《水浒传》和昆曲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材料三:公元755年,边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见朝廷空虚,联合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志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了长达8年的战乱……战乱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1) 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
(2) 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什么样的为君之道?
(3) 材料三中的这场战乱带来了什么影响?联系所学知识,你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国家富裕、人民幸福?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初期,少数民族将领在朝廷中被重用、受到优待的事情时有发生。《新唐书》中记载了20位诸夷蕃将和后代,这些被记载的蕃将都因战功受封,不仅官职显赫,还享受荣誉。唐前期国力强盛,一共有18次和亲。主要民族有突厥、吐蕃、回纥、吐谷浑、契丹等,这些民族和唐朝保持友好关系。
材料二:“澶渊之盟”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双方军事实力均衡、政治上互相妥协的结果。它在客观上起了安定边境的积极效果,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澶渊之盟”签订后的117年间,两国相互遣使279次,基本上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举一例能体现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的史实。
(2) 材料二中的“澶渊之盟”是哪两个政权签订的?
(3)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古代的民族关系对我们当今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取,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材料二: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冢(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少)所参决。……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谷,其考核则听于府部。
(1) 材料一中的“我朝”指我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
(2) 材料二中的“六部”是哪六个部门?(写出三个即可)材料二中的“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
(3) 上述史料所反映出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乾隆五十七年(1792),纯皇帝(乾隆帝)特旨裁之。”
材料二: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材料三:乾隆二十二年,下令关闭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也规定了许多禁令。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军机处的职能。
(2) 材料二反映了清朝“与外界隔绝”的目的是什么?
(3) 材料三反映出清朝实行什么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5. 下面是有关清朝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相关事件,请你阅读并深思。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写一篇60-100字的小短文,谈谈你对清朝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认识。(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1661年,郑成功率领25000名将士……1662年2月,经过8个月的围攻,郑成功发动总攻,荷兰殖民长官被迫投降。……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南。
1653年,顺治皇帝赐予五世达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的》。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隋文帝整理户籍、增加税收、规范币制,可以解决北齐以来“豪党兼并”所导致的户口隐漏、税收不足的情况,这说明隋文帝致力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隋文帝实行户籍管理和币制改革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发展社会经济,增加财政收入,与“提高行政效率”“推行轻徭薄赋”“加强中央集权”不符,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开皇之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开皇之治,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隋文帝致力于发展社会经济。
2.【答案】C
【解析】经过唐玄宗的励精图治,国力达到鼎盛,形成了“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这一盛世局面是开元盛世。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故选:C。
本题考查开元盛世,知道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
本题考查开元盛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A
【解析】A.据材料“在唐朝时,由西域胡商出售的火烤、水蒸和油炸的各式胡饼,或酥脆可口,或热气腾腾,人人爱吃”,可知唐朝的饮食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故A正确。
B.昂扬进取的斗志,题干内容没有涉及,因为题干内容是指“由西域胡商出售的火烤、水蒸和油炸的各式胡饼,或酥脆可口,或热气腾腾,人人爱吃”,与饮食相关,排除B。
C.高度繁荣的经济,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相关,而题干只涉及饮食一个方面的内容,“火烤、水蒸和油炸的各式胡饼”,排除C。
D.多姿多彩的文学,题干内容没有涉及,因为题干内容是指“由西域胡商出售的火烤、水蒸和油炸的各式胡饼,或酥脆可口,或热气腾腾,人人爱吃”,与饮食相关,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唐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唐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选项A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家;B为中国古代加强中外交流的人物;选项C是中国古代的科学家;选项D为中国古代的文学家,李白为唐朝的诗人,苏轼是北宋的词人,曹雪芹为清朝的小说家,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家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李白 苏轼 曹雪芹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的文学家的相关史实。
5.【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为防止唐末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B项正确;汉朝初年经济凋敝,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排除A项;文化专制是文化方面政策,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闭关锁国是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北宋重文轻武政策以及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北宋重文轻武政策以及影响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6.【答案】B
【解析】鉴真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以及寺内的鉴真塑像,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唐招提寺见证了鉴真对日本佛教文化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故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鉴真向日本传播佛教文化做出的重大贡献。唐玄宗时高僧鉴真历经六次东渡,才到达日本。
本题以唐招提寺为依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唐朝时期的中日友好交往的史实。
7.【答案】A
【解析】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①处为辽;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为东京,②处为北宋;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③处为西夏。A项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
8.【答案】B
【解析】1005年澶渊之盟的订立,结束了宋辽之间连续数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1141年宋金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边境出现了和平的局面。所以,宋辽的澶渊之盟和宋金和议都维持了相当时期的和平。
故选:B。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辽、金的之间和议,把握和议的影响。
把握宋辽的澶渊之盟和宋金和议的内容及影响,分析和概况和议的共同影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答案】A
【解析】后周大将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契丹人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与北宋并立。
故选:A。
本题考查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
本题考查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10.【答案】D
【解析】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强,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知道占城稻是由越南传入的。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D
【解析】元朝把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故D正确;世袭制是夏朝开始的,排除A;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制度,排除B;科举制是隋朝开创的,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正式形成,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行省制度,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行省制度,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12.【答案】A
【解析】宋元时期中外交往频繁,海外贸易发达,这一时期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有广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宁波),闻名世界的大都市有大都、开封、杭州、苏州、扬州、临安等.所以①②③选项符合题意;④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元时期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宋元时期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的相关知识点.
13.【答案】B
【解析】图片人物是毕昇,他生活在北宋时期,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故B符合题意;雕版印刷术是隋唐时期发明的,与毕昇无关,排除A;铜活字印刷术是元朝发明的,排除C;毕昇发明的是活字印刷术,不是木活字印刷术,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人物是毕昇,他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14.【答案】A
【解析】明代实行八股取士,国家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这种形式的文章叫做“八股文”。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明朝的八股取士。
中国的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朝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15.【答案】C
【解析】明朝时期,倭寇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他们由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组成,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明朝政府派戚继光抗击倭寇,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了抗倭的重大胜利,后来他又率军开赴福建、广州抗倭,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C项符合题意。黄巢是唐朝的农民起义领袖,辛弃疾是宋朝著名词人,郑成功是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排除ABD三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戚继光抗倭的相关知识。
16.【答案】D
【解析】根据“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可知该书是《天工开物》。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天工开物》。明朝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科学家,积极投入科学技术的研究、试验和总结,写出了一批优秀的科技巨著。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明代《天工开物》的内容和地位。
17.【答案】C
【解析】在参观某一历史人物的陵墓后,有人曾赋诗一首:“身具游台志,文存史记魂,于今水浒传,流荡饰乾坤。”据此,该“历史人物”是施耐庵。施耐庵的《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根据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创作而成,小说围绕“官逼民反”的主题,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刻画了性格、经历不同的各种反抗者的英雄形象。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水浒传》。《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水浒传》的作者、内容。
18.【答案】D
【解析】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纷纷发动起义,反抗朝廷的统治。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四出游玩,甚至公开抢掠民女。这主要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皇帝疏于朝政。选项ABC均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李自成起义的原因和经过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的相关史实。
19.【答案】B
【解析】A.宋朝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排除A。
B.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B符合题意。
C.清朝设立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辖,排除C。
D.元朝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清朝对新疆的管辖,识记清朝对新疆的管辖的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熟记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20.【答案】C
【解析】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涌现出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生活、表达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由幸福意愿的作品。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成书于明朝中期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北京是戏曲荟萃之地。在19世纪中期,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形成京剧。选项C反映了清朝文学艺术成就和特点,选项ABD不符合题意,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文学艺术成就和特点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四大文学名著和清朝的艺术特色。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清朝文学艺术成就和特点的相关史实。
21.【答案】【小题1】三省六部制。
【小题2】以民为本。
【小题3】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爱惜百姓,关心百姓疾苦;提倡节俭;注重经济发展,保持社会安定。
【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贞观之治、安史之乱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省六部制、贞观之治、安史之乱等相关史实。
22.【答案】【小题1】文成公主入藏。
【小题2】北宋与辽。
【小题3】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等。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澶渊之盟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的民族关系、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澶渊之盟等相关史实。
23.【答案】【小题1】朝代:明朝。
【小题2】六个部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意思:皇帝大权独揽。
【小题3】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
【解析】本题以二则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本题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熟记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24.【答案】【小题1】军机处的职能是讨论国是并提出建议;记录旨意,起草谕旨。
【小题2】目的:维护和巩固清朝统治。
【小题3】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军机处的设置、闭关锁国政策的矛盾以及危害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军机处的设置、闭关锁国政策的矛盾以及危害等知识。
25.【答案】本题可以从事件之间关系的角度去提炼观点,如观点为国家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然后围绕观点用具体的史实进行论述,如1624年,荷兰殖民者出兵侵占我国宝岛台湾。1662年2月,经过8个月的围攻,郑成功发动总攻,荷兰殖民长官被迫投降,至此,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故答案为:
观点:国家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论述:1624年,荷兰殖民者出兵侵占我国宝岛台湾。1662年2月,经过8个月的围攻,郑成功发动总攻,荷兰殖民长官被迫投降,至此,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解析】本题考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解答的关键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认识。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