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广西河池市南丹县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广西河池市南丹县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1.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有吃粽子的习俗。糯米是粽子的主要原料,糯米中含量最多的营养物质是( )
A. 糖类 B. 维生素 C. 脂肪 D. 蛋白质
2. 人每天应喝适量的开水,这有利于( )
A. 代谢废物及时随尿排出 B. 对无机盐的吸收
C. 对葡萄糖的吸收 D. 蛋白质、尿素、尿酸的合成
3. 下列疾病与其致病原因不相符的一组是( )
A. 夜盲症——缺乏无机盐铁 B. 大脖子病——缺乏无机盐碘
C. 坏血病——缺乏维生素C D. 骨软化症——缺乏维生素D
4. 践行节能低碳理念,提倡绿色生活,促进绿色生产,共建小康社会,共享美丽中国。为减缓温室效应,我国政府向世界庄严承诺,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采取多种方式去除二氧化碳,抵消一定时间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下列行为不符合绿色低碳生活的是( )
A. 爱护植被,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B. 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C. 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D. 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
5. 某B型血的人因车祸需要大量输血,下列最合理的做法是给受伤者输入( )
A. A型血 B. B型血 C. O型血 D. AB型血
6. 小明上体育课时,上臂擦伤出血,这说明至少伤及了皮肤的( )
A. 角质层 B. 生发层 C. 真皮 D. 皮下组织
7. 人体内器官各有分工,为人体的正常运行发挥着作用。关于如图所示器官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①心脏:是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
B. ②肺:呼出的气体只含有二氧化碳
C. ③大脑: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
D. ④眼睛:是感受外界光线的视觉器官,配戴凹透镜能矫正近视眼
8. 户外旅行时,突遇电闪雷鸣的极端天气,人们会迅速寻找安全地点躲避。其中人体感知电闪和雷鸣的感受器分别是( )
A. 虹膜、鼓膜 B. 视网膜、耳蜗 C. 晶状体、半规管 D. 瞳孔、听小骨
9. 人体有三种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我们手臂上的“青筋”属于静脉。关于静脉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静脉的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
B. 静脉是实现血液和组织细胞间物质交换的血管
C. 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个部分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D. 静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的血管
10. 如图是人体消化系统的局部示意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①是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可以分泌胆汁
B. ②是胃,可以分泌胃液,对蛋白质进行初步的消化
C. ③是胰腺,分泌的胰液中不含消化酶
D. ④是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11.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
A. 运输氧 B. 吞噬病菌 C. 止血和凝血 D. 运输养料和废物
12. 当阻塞物阻塞咽喉时,救护者可按照如图所示方法施救,被救者体内发生的变化是( )
A. 膈顶部上升,肺内气压变小 B. 膈顶部下降,肺内气压变大
C. 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变大 D. 胸腔容积扩大,肺内气压变小
13. 人体内的激素含量少,作用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的活细胞都能产生激素
B. 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患侏儒症
C. 激素对调节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起主要调节作用
D. 胰岛素分泌过多,会使人患糖尿病
14. 如图是关于狗的“铃声——唾液分泌反射”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未经训练的狗,铃声也能引起唾液分泌反射
B. 条件反射建立后,比较固定,不易消退
C. 从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来说,非条件反射比条件反射更能适应环境
D.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需要非条件刺激的不断强化
15.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儿童的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以下行为习惯不利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是( )
A. 远离毒品,拒绝吸烟和酗酒 B. 通宵打网游,烦恼皆可抛
C. 均衡膳食,保证营养合理 D. 按时作息,养成良好生活规律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2.0分)
16. 如图为人体血液循环相关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血液只能从①流向 ______ (填序号),③流向 ______ (填序号),这是因为心脏结构中有 ______ 。
(2)根据循环的途径不同,可以将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其中体循环的起点是 ______ (填序号和名称)。图中,血液从④出发,经过 ______ (填字母)处毛细血管后,变成了 ______ 血,流回到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
17. 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的机制”。细胞获取氧气首先要依赖人体的呼吸系统。如图为肺内及组织细胞中气体交换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的呼吸系统由 ______ 和 ______ 组成。
(2)图中外界空气与⑤肺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 ______ 实现的。
(3)图中③代表的物质是 ______ ,如果血液中红细胞数目和含量较高,则血液运输③的能力较强。④代表的物质是 ______ 。
(4)图中所示肺泡外包围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 ______ 。
A.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C.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D.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18. 如下表为取某健康人肾动脉中的血浆、肾小囊中的液体和尿液进行分析比较得到的如下数据;如图为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请分析回答问题。
主要成分 水 蛋白质 葡萄糖 无机盐 尿素
血浆中(克/100毫升) 90 8.00 0.10 0.72 0.03
肾小囊中(克/100毫升) 98 0.03 0.10 0.72 0.03
尿液中(克/100毫升) 96 0.00 0.00 1.10 1.80
(1)图构成肾单位的结构是③和 ______ ,④内流动是 ______ 。
(2)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成分的变化,说明肾小球有 ______ 作用。
(3)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 ______ ,在肾小囊中液体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并没有,说明肾小管有 ______ 作用。
(4)某人的尿液中出现较多的红细胞,应是肾脏的 ______ 结构出现问题。
19. 分析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鉴定出丙型肝炎病毒的三位科学家。人体感染肝炎病毒后可能患丙型肝炎,有的患者会逐渐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该病毒广泛存在于染者的血液、唾液、乳汁等处,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密切接触等方式传播。
资料二:2020年以来,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我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全国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目前疫情仍未彻底结束,不可掉以轻心。核酸检测和疫苗是防控疫情的两种重要手段,但是任何疫苗的保护效率都很难达到100%,接种疫苗后仍需做好“戴口罩、勤洗手、常消毒”等个人防护措施。
资料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养狗、猫等宠物,这为狂犬病的预防带来隐患,狂犬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狂犬病患者一旦发病几乎全部死亡。专家提醒:如被宠物咬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狂犬疫苗。
(1)从传染病的角度分析,丙型肝炎病毒、新型冠状病毒和狂犬病毒都是引起人类患病的 ______ 。
(2)核酸检测是为了检测出 ______ (填“传染源”或“易感人群”)。
(3)“戴口罩、勤洗手、常消毒”等个人防护措施,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______ 。
(4)从免疫学角度分析,新冠病毒疫苗属于 ______ (填“抗原”或“抗体”)。接种了新冠病毒疫苗能否预防丙型肝炎? ______ 。
(5)被宠物咬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狂犬疫苗,通过接种疫苗获得免疫力。该免疫类型属于 ______ 免疫。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20. 如下表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步骤,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试管 1号 2号 3号
加入的物质 馒头碎屑+2毫升唾液 馒头碎屑+2毫升清水 馒头块+2毫升唾液
搅拌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不搅拌
保温 a℃水浴10分钟 a℃水浴10分钟 a℃水浴10分钟
加入碘液 2滴 2滴 2滴
(1)表中a处应填 ______ ,原因是 ______ 。
(2)若要探究唾液对馒头有无消化作用,应该选择 ______ 试管作为一组对照实验。
(3)选择 ______ 试管进行对照实验,能够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的作用。
(4)加入碘液后不变蓝色的是 ______ 试管,这是因为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了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糖类是供能的主要物质,糯米中含量最多的营养物质是糖类,正确。
B.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少,但作用却很大,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错误。
C.脂肪是备用能源物质,错误。
D.蛋白质是人体需要的六大类营养物质之一,它是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的物质基础,错误。
故选:A。
食物中含有六大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本题考查食物中营养成分的作用。
2.【答案】A
【解析】解:健康人每昼夜大约排尿1.5升.人体摄取的水量和排出的水量必须维持在相对的平衡.我们每天应该喝适量的开水,这样不但有利于体内的废物随着尿液及时的排出体外,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
故选:A
人体内的废物要通过尿液排出体外,所以我们每天应适量的多喝开水,这样有利于废物及时排出体外.
关于排尿的意义,多以选择题或是填空题的形式考查,难度较小.
3.【答案】A
【解析】解:A.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贫血;夜盲症是缺乏维生素A导致的,A符合题意。
B.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甲状腺肿大,俗称大脖子病,B不符合题意。
C.缺维生素C会导致坏血病、抵抗力下降等,C不符合题意。
D.缺维生素D会患骨软化症、骨质疏松症等,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人体对维生素和无机盐的需要量很小,但作用却很大,人体一旦缺乏,甚至引发疾病。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几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作用及缺乏症。
4.【答案】D
【解析】解:A、爱护植被,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绿色低碳生活。A正确。
B、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绿色低碳生活。B正确。
C、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既保护了环境,又节约了资源,符合绿色低碳理念。C正确。
D、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会破坏植被,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不符合绿色低碳生活。D错误。
故选:D。
低碳生活就是指在生活中要尽力减少所消耗的能量,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低碳,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作用。
5.【答案】B
【解析】解:输血的原则是应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在没有同型血而情况又紧急时,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输入少量的O型血;AB型血的人除可以少量输入O型血外,也可以输入少量的A型或B型血。但是首选的原则是输入同型血。由于是B型血的病人需要大量输血,根据输血的原则,最合理的做法是给受伤者输入B型血,B正确。
故选:B。
输血的原则是应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如A型血的人输A型血,B型血的人输B型血。情况紧急时,任何血型都可以少量输入O型血。但是异血型者之间的输血,只有在紧急情况下,不得已时才采用。
解答此题要掌握输血的原则。
6.【答案】C
【解析】解:皮肤的结构是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的.表皮位于皮肤表层,由上皮组织组成,表皮分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细菌不易进入,并且可以防止体内水分过度散失.生发层细胞可以分裂产生新细胞.表皮内没有血管和神经.
真皮比表皮厚,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内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皮肤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皮肤擦伤,渗出了一种黄色的液体(组织液),说明伤及了皮肤的表皮;如果出了血,则说明已经伤及了皮肤的真皮.
故选:C.
皮肤的结构是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的.表皮和真皮在结构上的最大区别是:是否有血管.
掌握人体皮肤的结构即可解答.
7.【答案】B
【解析】解:A.心脏时刻在跳动着,即收缩和舒张,在收缩时,把血液压向全身,进行血液循环,因此血液在血管中不断流动,为其提供动力的器官是心脏,A正确。
B.呼出的气体中氮气占78%,氧气占16%,二氧化碳占4%,水占1%,其他气体0.9%,B错误。
C.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C正确。
D.眼睛是感受外界光线的视觉器官,近视眼患者的物像成在视网膜前方,可以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D正确。
故选:B。
图中:①是心脏,②是肺,③是脑,④是眼球。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
8.【答案】B
【解析】解:视觉的形成是这样的: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可见接受电闪的感受器是视网膜;
听觉的形成是这样的: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可见接受雷鸣的感受器是耳蜗。
故选:B。
某同学之所以能够感受到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并迅速寻找避雨地点,这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形成以及神经系统的调节是分不开的。
电闪是看见的,与视觉有关;雷鸣是听到的,与听觉有关;产生视觉的感受器是视网膜,产生听觉的感受器是耳蜗。
9.【答案】C
【解析】解:A.静脉的管壁薄、弹性小、管内血流速度慢,A错误。
B.毛细血管是实现血液和组织细胞间物质交换的血管,B错误。
C.结合分析可知,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输送回心脏的血管,C正确。
D.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的血管,D错误。
故选:C。
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的比较
比较项目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功能 把血液从心脏送到身体各部分 物质交换 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
结构 管壁 较厚 最薄,只有一层扁平上皮细胞 较薄
弹性 大 小 较小
管腔 较小 最小 较大
分布 一般分布较深,也有些分布较浅,颈部和腕部内侧摸到搏动的血管是分布较浅的动脉 分布广,遍布全身各处组织中 有些分布较深,有些分布较浅,手臂上的“青筋”就是分布较浅的静脉
血流速度 快 最慢 较慢
血流方向 离开心脏,由主干流向分支 由小动脉流向小静脉 由分支流向主干,回到心脏
解题关键是熟记血管的种类、分布位置与各自功能特点。
10.【答案】C
【解析】解:A.①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成人的肝脏重约1.5kg,大部分位于腹腔的右上部,具有分泌胆汁、代谢功能和解毒等功能,A正确。
B.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位是②胃,能够暂时储存食物;胃腺分泌的胃液中含有胃酸和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对蛋白质有初步的消化作用,能把蛋白质分解成多肽,B正确。
C.③胰腺能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C错误。
D.④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这是与小肠的结构特点相适应的:小肠长约5~6m,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D正确。
故选:C。
分析图可知:①肝脏、②胃、③胰腺、④小肠。
掌握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11.【答案】A
【解析】解: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它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因此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
白细胞的能够作变形运动,当细菌侵入人体后,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并将细菌吞噬。
血小板在伤口处聚集成团,同时血小板还能释放出一些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加速受损血管的血液凝固,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故选:A。
血液的组成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三种血细胞的功能。
1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牢记呼气和吸气过程、场所,注意吸气、呼气时肋骨、膈肌的运动状态。解答的关键是熟记吸气、呼气过程中肺内气体组成、含量和气压的变化。
呼吸运动包括呼气和吸气两个过程(平静呼吸):
1、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
2、呼气时,肋间外肌舒张,肋骨因重力作用而下降,胸骨向下、向内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这时,胸廓缩小,肺跟着回缩,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升高,迫使肺泡内的部分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到体外,完成呼气动作。
【解答】
呼吸道是获得氧气的重要通道。当阻塞物经咽、喉后,堵住气管时,会引起呼吸困难。此时,救护者可按照图中所示方法施救,使被救者膈顶部上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形成较大的气流把阻塞物冲出。随后,气体才能顺利进入肺。
故选:C。
13.【答案】B
【解析】解:A.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不是活细胞都能产生激素,错误。
B.生长激素能促进骨骼、内脏和全身生长,在人体生长发育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幼年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易患侏儒症,正确。
C.人的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同时也受激素的调节,错误。
D.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具体说,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原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糖尿是糖尿病的特征之一,错误。
故选:B。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异常会引起人体患病。
掌握激素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14.【答案】D
【解析】解:A、铃声能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是复杂的条件反射,必须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形成,因此未经过训练的狗,铃声不能引起唾液分泌反射,A不正确;
B、条件反射建立后,必须用非条件刺激物强化条件刺激物,才能巩固已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否则,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就会消退,B不正确;
C、条件反射的建立能使动物适应更加复杂的环境,因此从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来说,条件反射比非条件反射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C不正确。
D、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需要非条件刺激的不断强化才能形成,D正确;
故选:D。
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非条件刺激与无关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任何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后,当无关刺激转化为条件刺激时,条件反射也就形成了。当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必须用非条件刺激物强化条件刺激物,才能巩固已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否则,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就会消退。给狗进食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非条件反射,食物是非条件刺激。给狗听铃声不会引起唾液分泌,铃声与唾液分泌无关,称为无关刺激。但是,在每次给狗进食时同时给予铃声,铃声与进食多次结合后,当铃声已出现,狗就会分泌唾液,这时铃声已成为进食的信号,称为信号刺激或条件刺激。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概念以及特点。
15.【答案】B
【解析】解:ACD.远离毒品,拒绝吸烟和酗酒;均衡膳食,保证合理营养摄入;按时作息,形成良好生活规律,利于身体健康,属于健康的生活方式,ACD正确。
B.通宵打网游,会损害健康,属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B错误。
故选:B。
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预防各种疾病,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大多数慢性疾病是在成年期发生的,但许多与之有关的不良生活方式却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形成的。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坚持平衡膳食;坚持适度体育锻炼;按时作息;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解答此题的关键熟记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人体健康的重要影响。
16.【答案】② ④ 房室瓣(瓣膜) ②左心室 B 动脉
【解析】解:(1)甲图中,①和②,③和④之间有房室瓣,保证了血液由心房流向心室而不能倒流。
(2)人体的血液循环图如图:
体循环的途径是:②左心室→主动脉→组织处的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③右心房,可见体循环的起点是②左心室。图中血液由④右心室出发,经肺动脉到达B肺部毛细血管处,在肺部毛细血管处发生气体交换,肺泡中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这样血液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流回到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
故答案为:
(1)②;④;房室瓣(瓣膜)。
(2)②左心室;B;动脉。
图中:A头部及上肢处的毛细血管;B肺部毛细血管;①左心房;②左心室;③右心房;④右心室。
关键是把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的途径。
17.【答案】呼吸道(肺) 肺(呼吸道) 呼吸运动 氧气 二氧化碳 B
【解析】解:(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的。
(2)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肺的通气)。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是通过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所以,图中外界空气与⑤肺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3)当血液流经全身的毛细血管的时,由于组织细胞中氧的浓度比血液中氧浓度低。血红蛋白与氧迅速分离,③氧气经扩散作用进入组织细胞,而细胞中的④二氧化碳则扩散进入血液。通过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4)肺由大量的肺泡组成,肺泡数目多,增加了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面积。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是一层扁平上皮细胞,这样肺泡与血液很容易发生气体交换。故选B。
故答案为:(1)呼吸道(肺);肺(呼吸道)
(2)呼吸运动
(3)氧气;二氧化碳
(4)B
人体呼吸的全过程包括四个环节: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图中:①③氧气、②④二氧化碳、⑤肺(肺泡)。
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及人体呼吸的全程是解题的关键。
18.【答案】①② 尿液 滤过(过滤) 原尿 重吸收 肾小球
【解析】解:(1)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③肾小管、①肾小球和②肾小囊,④集合管里的液体是肾小管重吸收后形成的尿液。
(2)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因此,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成分的变化,说明肾小球有滤过作用。
(3)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
(4)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不能过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若肾小球病变,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原本不能过滤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进入了原尿。而肾小管又不重吸收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因此尿液中会出现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所以某人的尿液中出现较多的红细胞,则病变的部位可能是①肾小球。
故答案为:(1)①②;尿液
(2)滤过
(3)原尿;重吸收
(4)肾小球
图中:①肾小球、②肾小囊、③肾小管、④集合管。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尿液的形成过程和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19.【答案】病原体 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抗原 不能 特异性
【解析】解:(1)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从传染病的角度分析,丙型肝炎病毒、新型冠状病毒和狂犬病毒都是引起人类患病的病原体。
(2)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活动物。核酸检测是为了检测出传染源。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以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戴口罩、勤洗手、常消毒”等个人防护措施,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
(4)抗原是指能够刺激人体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病原体或异物从免疫学角度分析,新冠病毒疫苗属于抗原。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对其他病原体不起作用,所以接种了新冠病毒疫苗只能预防新冠肺炎,不能预防丙型肝炎。
(5)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被宠物咬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狂犬疫苗,通过接种疫苗获得免疫力。该免疫类型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1)病原体
(2)传染源
(3)切断传播途径
(4)抗原;不能
(5)特异性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传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以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预防措施及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20.【答案】37℃ 模拟人体口腔温度 1号和2号 1和3号 1号 麦芽糖
【解析】解:(1)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高温和低温都会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在人体内酶的活性最高,在37℃左右酶的催化作用最强,因此实验过程中应将装置放在37℃的水中进行水浴,所以37度水浴恒温模拟的是人体口腔温度,表中a处应填37℃。
(2)若要探究的唾液对馒头有无消化作用,要选择1号和2号作为一组对照实验。1号试管中加入的是唾液,2号试管中加入的是清水,则实验的变量是唾液。
(3)“要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唯一不同的变量是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因此应选用1和3号两个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4)由于3号试管中加入的是馒头块遇碘变蓝;2号试管中的淀粉没有发生变化,遇碘变蓝,1号试管中加入的是唾液,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了麦芽糖,加入碘液后不变蓝色。
故答案为:(1)37℃;模拟人体口腔温度;
(2)1号和2号;
(3)1和3号;
(4)1号;麦芽糖。
该实验有两组对照实验:一组是1试管与2试管对照,实验变量是唾液,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另一组是1试管与3试管对照,实验变量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目的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关键是熟练掌握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的实验。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