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如图为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山西陶寺城遗址平面图。它反映出( )
A.多元一体文明的形成 B.阶级分化开始出现
C.国家初始形态的具备 D.手工业技艺已经成熟
2、西汉初期,刘邦令诸侯王“皆立太上皇庙于国都”,惠帝“令郡诸侯王立高庙”。这表明汉初统治者意在( )
A.确保刘氏政权稳固 B.强化郡国并行体制
C.恢复宗法分封制度 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与贞观十三年相比,天宝元年江南地区户增长率为381.2%,口增长率为538.3%。而同期全国户增长率为195%,口增长率为312.7%。据此可以推知,当时南北( )
A.农业发展潜力趋于相等 B.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C.社会稳定程度差异明显 D.人口分布更加失衡
4、康熙时期,清朝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明确边界划定。条约订立之初,议政王大臣等奏称:“鄂罗斯国人,始感戴覆载洪恩,倾心归化,悉遵往议大臣指示,定其边界。此皆我皇上睿虑周详,德威遐播之所致也”。这反映出当时清朝统治者( )
A.近代国界意识的形成 B.宗藩边防思想的摒弃
C.主权国家理念的强化 D.传统夷夏观念的固守
5、如图所示为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一书目录摘编。由此可见,编者( )
卷一 筹海篇一 议守(上) 筹海篇二 议守(下) 卷二 筹海篇三 议战 筹海篇四 议款 卷三 大西洋欧罗巴各国沿革图 汉魏唐西诫沿革图总叙 亚细亚州各国图 澳大利亚及各岛图 卷四 利未亚州(非洲)各国图 《四州志》英吉利国分部图 亚墨利加州(美洲)各国图 弥利坚国全图
A.重视维护国家海疆安全 B.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强调加强中外地理对比 D.要求破除传统天下观念
6、如表为1893—1920年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统计表。据此可以推知,当时中国( )
年份 比重(%)
原料 手工制品 机器产品
1893 15.6 81.8 2.6
1910 39.8 41.4 18.8
1920 40.1 39.4 20.5
A.贸易逆差基本扭转 B.传统手工业日益消亡
C.经济结构有所改善 D.重工业基础得以奠定
7、从1937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广泛开展选举宣传活动,派宣传队进村,通过发传单、贴标语、召集群众大会、打锣喊口号等方式对农民进行动员,而且创造性地发明了投豆法、画圈法、烧洞法、投纸团法等具体投票办法。这些举措意在( )
A.丰富边区选举方式 B.落实党群众路线
C.建立人民民主专政 D.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
8、如表为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和文化事业支出分配情况表。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
部门 分配(亿元) 所占比重(%)
工业 313,2 40.9
农业、水利和林业 61 8
运输和邮电 89 11.7
贸易,银行和物质储备 21.6 2.8
文化.教育和卫生 142.7 18.6
城市公用事业 21.2 2.8
流动责全 69 9
大修理费用 36 4.7
其他经济支出 11.8 1.5
A.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并举 B.兼顾了重点建设和民生改善
C.恢复经济与巩固新生政权相结合 D.照搬了苏联的经济建设经验
9、1992年1月开始,中国各大媒体刊物陆续发表《醒来!铜陵》《“西安不安了”》《自醒,时代的呼唤》《长兴人坐不住了》等文章,引发了强烈反响。这反映出( )
A.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深入 B.经济改革试点的启动
C.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定 D.思想解放程度的提高
10、有学者认为:“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文化,基本上是希腊化的阿拉马文化和伊朗文化,在哈里发政府的保护下发展起来,而且是借阿拉伯语表达出来的……西亚的地中海文化的统一性,在这种新文化里,已登峰造极了。”该学者强调阿拉伯文化( )
A.具有独立发展的特点 B.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C.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D.成为文明传播的媒介
11、西罗马帝国灭亡和日耳曼民族南下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地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等封建国家。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赋予基督教会多项特权。这反映了当时西欧地区( )
A.原有罗马文化日渐衰落 B.政治统治推动文化认同
C.宗教信仰成为文化符号 D.二元政治格局正式形成
12、12世纪,西欧教堂建筑风格由罗马式发展至哥特式。哥特式大教堂的部分雕刻和绘画作品中出现了有关历史、地理、生产劳动等方面的题材,如英国的韦尔斯大教堂的束柱柱头的雕刻,其中一个柱头表现一位鞋匠,另一个柱头则是一个水果商贩。这反映出当时( )
A.艺术的神学化特征 B.社会转型的成功
C.城市的复兴与发展 D.资本主义的发展
13、如表为1871—191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3—15岁儿童人数统计表。这反映出( )
年代 3—15岁儿童总数 3—15岁儿童入学人数
1871 6316 1802
1881 7308 4070
1891 8105 4838
1901 8277 5778
1911 8737 6111
A.义务教育的普及 B.工业社会对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需求
C.企业童工的大量使用 D.民众对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呼吁
14、1797年,委内瑞拉反殖民统治的“战斗纲领”提出:“各省区全体居民生来一律平等,白人、印第安人、黑人同混血种人和睦相处、平等以待、亲如兄弟,所有人均论功、论德行赏。唯有功和德是人与人之间所存在着的真正的差别,将来在我们共和国的全体成员中也只有这些差别”。这一纲领( )
A.促进了新的民族认同 B.消除了种族歧视现象
C.推动了多元文化形成 D.提高了族群混合程度
15、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现代国际法归还文物的原则”,即任何因战争原因而被抢夺或丢失的文物都应归还,没有任何时间限制。这一原则( )
A.确定了文物保护的第一要义 B.否定了战争手段的合法基础
C.促进了文物保护理念的发展 D.实现了文物保护的国际合作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北宋中期阿云案
云许嫁未行,嫌婿陋,伺其寝田舍,怀刀斫之,十余创,不能杀,断其一指。吏求盗弗得,疑云所为,执而诘之,欲加讯掠,乃吐实。
登州知县以“谋杀亲夫”将阿云定罪死刑,并上报知州。
时遵(许遵)为审刑院详议官,知登州。遵尝累典刑狱,强敏明恕。遵按云纳采之日,母服(服丧)未除,应以凡人论,谳(yan审判定案)于朝。
审刑院、大理寺以云“谋杀已伤”,“当绞刑”。遵驳言:“云被问即承,应为按问。审刑、大理当绞刑,非是”。事下刑部,以遵为妄。
熙宁元年八月,诏:“谋杀已伤,按问欲举,自首,从谋杀减二等论。”
未几,(刑部)果判大理。(遵)复言:“刑部定议非直,云合免所因之罪。今弃敕不用,但引断例,一切按而杀之,塞其自守之路,殆非罪疑惟轻之义。”
——据【元】脱脱《宋史·许遵传》等
(1)指出许遵在阿云案中的量刑主张,并说明其做出判断的依据。
(2)阿云案的审理过程体现了北宋政治制度运行的哪些特点?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完成国家计划,税利比上年增长的,奖金可以适当增加;未完成国家计划,税利比上年减少的,奖金要适当减发或停发。
……企业内部使用奖金的形式,由企业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决定。可以采取记分发奖、浮动工资、计件超额工资等形式……要体现出鼓励先进、奖勤罚懒、多劳多得、奖励超额劳动的精神。
……企业应按上级核定的比例,分别建立生产发展基金、新产品试制基金、职工福利基金、职工奖励基金和后备基金。企业发放奖金应从提取的职工奖励基金中开支……不准挪用生产发展基金、新产品试制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和后备基金发放奖金……
——《国务院关于国营企业发放奖金有关问题的通知》(一九八四年四月十六日)
(1)概括20世纪80年代国营企业奖金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国营企业奖金制度改革的背景。
三、论述题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
郑观应(1842--1921年)的早期经历简表
时间 经历
1842年 生于广东香山买办之家
1858年 科场失意,前往上海
1859年 任职于上海的英商宝顺洋行,并进入傅兰雅创办的英华书馆苦读英文
1867年 与买办唐延枢共创公正轮船公司
1873年 公正公司被英商太古轮船公司收购:发表《教时揭要),主张发展航运业打破外商垄断
1878年 任上海机器织布局願问
1883年 任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办
1884年 退隐澳门
1894年 完成《盛世危言)的编写
《盛世危言》目录摘编
《盛世危言》自序 道器 学校上 学校上 学校下 西 学 女教 考试上 考试下 藏 书 议院上 议院下 公举 原君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郑观应早期经历反映的时代特征。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口迁徙
材料二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纵向发展(指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序列)制约着横向发展(指各地区之间逐渐发展成为整体世界的过程),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横向发展与一定阶段的纵向发展相适应,就往往能促进和深化纵向发展。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结合人口迁徙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4000年(中国)。根据材料“山西陶寺城遗址平面图”、“宫殿建筑区、下层贵族、普通居民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遗址有着宫殿、贵族区、居民区,产生了国家机构,已经出现了国家的初步形态,C项正确;材料只提及了陶寺文明,未涉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阶级分化就是从这时开始的,排除B项;陶寺遗址有着手工业作坊区,只能说明当时有手工业,无法得知手工业技艺是否成熟,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初期(中国)。根据材料“皆立太上皇庙于国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皇帝命令各地的诸侯王都要在当地设置刘氏的宗庙,加强了各诸侯对汉代政权的认同,目的是确保刘氏政权稳固,A项正确;强化郡国并行体制是手段,本质是维护刘氏统治,排除B项;C项是手段,目的是巩固统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诸侯要设置宗庙,与中央集权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天宝元年江南地区户增长率为381.2%,口增长率为538.3%。而同期全国户增长率为195%,口增长率为312.7%”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宝年间,江南地区人口增加,江南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B项正确;从人口数量的变化,无法得知农业发展潜力相等,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南方人口数增多,无法得知南北的社会稳定程度,排除C项;人口分布更均衡,不是失衡,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康熙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当时清朝统治者将中俄平等的划界订约修饰成清朝对俄国的一种恩惠,据所学,夷,原指中国周边少数民族国家,后泛指外国,传统夷夏观念有尊中国贬外国之意,与材料一致,所以,材料反映出当时清朝统治者传统夷夏观念的固守,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国界观念指的是以条约的形式划定精确且固定的国界,清廷主动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明确边界划定的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其之前固有的边界意识,清朝的边界意识并非因俄国入侵或《尼布楚条约》的签订而产生,而是早已有之,不是近代国界观念,而且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当时清朝统治者的传统夷夏观念,排除A项;据所学,“宗藩边防思想”指的是通过维持与周边藩属国的宗藩关系,希冀边防稳固,材料没有藩属国的信息,排除B项;据所学,主权国家是不受其他国家干预或限制,独立自主地处理国内和国际事务的国家,材料主要说的是清朝统治者将中俄平等的划界订约修饰成清朝对俄国的一种恩惠,体现的是传统夷夏观念,不是主权国家理念,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筹海篇”、“亚细亚洲各国”、“大西洋欧罗巴各国沿革图”可知,《海国图志》中涉及了两卷有关筹海的内容,还涉及了世界主要地区的地理状况,结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史实,可知魏源重视维护国家海疆安全,A项正确;《海国图志》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但与材料目录内容不符,排除B项;这本书重视中国海疆安全,而不是中外地理对比,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传统天下观念,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3—1920年(中国)。从图表的内容可以看出,从1893年到1920年,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中,原料出口比重逐年增加,手工制品出口比重减少,机器产品出口比重增加,反映出民族工业有了一定发展,经济结构有所改善,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供进出口总额数据,无法得知贸易逆差情况,排除A项;消亡一词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供重工业发展状况,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广泛开展选举宣传活动,采用多种方式对农民进行动员,发明了具体投票办法,方便农民参与政治活动,目的是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D项正确;“丰富边区选举方式”是措施,不是目的,排除A项;材料中的活动有利于落实党的群众路线,但结合“1937年下半年”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的这些举措主要目的是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从而更好地进行抗日战争,排除B项;据所学,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据材料,这些举措主要目的是推行抗日民主制度,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年至1957年(中国)。根据材料“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和文化事业支出分配情况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支出分配中,工业比重最大,第二位的是文化、教育和卫生,第三位是运输和邮电,体现出国家对于工业建设和民生事业的重视,兼顾了重点建设和民生改善,B项正确;1953年,中国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即“一化三改”,特点是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并举,排除A项;1952年,国民经济已经恢复,排除C项;照搬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中国的一五计划借鉴了苏联的经验,但不是照搬,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2年(中国)。根据材料“《醒来!铜陵》《“西安不安了”》《自醒,时代的呼唤》《长兴人坐不住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改革开放已进行了多年,改革遇到了新的瓶颈,这一年多篇文章发表,号召人们解放思想,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D项正确;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在1978年,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改革试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思想解放,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文化,基本上是希腊化的阿拉马文化和伊朗文化,在哈里发政府的保护下发展起来,而且是借阿拉伯语表达出来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文化构成看,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基本上是由希腊化的近东文化和波斯文化两股主流汇合而成,它既是新月沃地古代闪族文化逻辑发展的继续,也是西亚地中海文化统一性的集中表现,阿拉伯的文化保留了希腊文化和伊朗文化,成为了文明传播的媒介,D项正确;阿拉伯文化吸收了希腊文化和伊朗文化,并不是独立发展出来的,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阿拉伯文化保留了其他文化,传播了这些文明,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阿拉伯地区的地理环境,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496年(西欧)。根据材料“,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赋予基督教会多项特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兰克王国建立后,国王皈依基督教,赋予了教会多项特权,扩大了基督教的影响力,反映出政治统治推动文化认同,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文化的衰落,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宗教信仰成为文化符号,排除C项;此时王权强于政权,没有二元这政治格局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世纪(西欧)。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欧教堂建筑风格由罗马式发展至哥特式,出现了有关历史、地理、生产劳动等方面的题材,这反映出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世俗生活,C项正确;据材料,雕刻和绘画作品内容是世俗生活,体现了世俗化,不是神学化,排除A项;“社会转型的成功”的最主要的标志是社会性质的变化,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据所学,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1—191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英格兰和威尔士3—15岁儿童入学人数越来越多,结合时间“1871——1911年”可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要求提高劳动者素质,B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证明是义务教育,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儿童教育,不是童工问题,排除C项;3—15岁儿童入学接受教育不知费用多少,不能体现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97年(委内瑞拉)。据本题材料“全体居民生来一律平等,白人、印第安人、黑人同混血种人和睦相处、平等以待、亲如兄弟”、“唯有功和德是人与人之间所存在着的真正的差别”、“共和国的全体成员中也只有这些差别”可知,这一纲领有利于各种族间的友好相处,加强对新生的共和国的认可,促进了新的民族认同,A项正确;“消除了种族歧视”的表述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这一纲领有利于推动多元文化的融合,然后形成统一的文化,排除C项;据材料规定“全体居民生来一律平等”,主要促进新的民族认同,而不是提高族群混合程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5年(世界)。据本题材料“任何因战争原因而被抢夺或丢失的文物都应归还,没有任何时间限制”可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避免战争期间对文物的抢夺和破坏,这一原则促进了文物保护理念的发展,C项正确;据所学,文物保护的第一要义是真实性,排除A项;战争手段掠夺文物本身就不合法,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出原则,不能得出“实现了文物保护的国际合作”,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1)主张:从轻处罚(慎刑)。
依据:礼法结合;个人经验;案情情节。(任答两点即可)
(2)中央集权;分散中央机构权力;注重权力的监督与管理;重视政务运作程序化。(任答三点即可)
17、答案:(1)发放奖金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企业的自主权扩大;奖金形式多样,体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强化管理,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资金需求等。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原有国营企业发展的弊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任答三点即可)
18、答案:19世纪中后期、1842—1894年、“郑观应的早期经历”等信息,反映了当时中国内忧外患、西学东渐、先进中国人救亡图存、传统与近代并行等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
“科场失意”(参与科考失利的结果)反映出当时中国仍然实行传统政治制度,传统文化依然影响深远“买办”等新社会阶层的出现,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买办”“洋行”“英商太古收购”等新社会阶层与贸易机构的经营活动,反映出当时列强加强对华经济侵略,中外经济联系加强。
“公正轮船公司”“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近代企业的涌现,反映出当时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英文”“轮船”“轮船公司”“救时揭要”以及《盛世危言》的目录等,反映出当时西学东渐,先进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探索。
19、答案:示例观点:人类历史纵向与横向发展相互影响。
说明:纵向发展制约横向发展。在古代社会,因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人口迁徙、物质文化交流局限于欧亚大陆与北非,如印欧人的迁徙、亚欧民族大迁徙等。到了近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全球航路开辟,引起人口、商品的全球性流动,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
横向发展促进和深化纵向发展。在古代,中国北部鲜卑族、欧洲日耳曼族的迁徒,打开了民族间的闭塞局面,加速了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近代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而缺少横向联系的文明或地区,纵向发展则略显迟滞,如美洲的印第安文明,与世界长期隔绝,在西方殖民入侵的情况下走向衰落。
历史的纵向和横向发展是世界历史过程中的两个基本方面他们的共同基础和最终推力都是物质生产的进步。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和近代世界。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材料一是5世纪亚欧民族大迁徙和1650-1940全牛人口迁徙示意图,材料二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的关系,结合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根据材料“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可得出人类历史纵向与横向发展相互影响;其次,结合印欧人的迁徙、新航路开辟、中国北部鲜卑族的迁徙、近代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印第安文明的衰落等相关史实,对观点进行分析说明。要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观点。最后,对所分析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