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四川省乐山市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四川省乐山市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
1.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下列有关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核酸是以脱氧核苷酸为单体组成的多聚体 B. 不同核酸之间的差别就是核糖的种类不同
C. 不同生物核酸的差异与亲缘关系远近有关 D. 服用核酸保健品可以增强基因的修复能力
2. 人体运动强度与血液中乳酸含量、氧气消耗速率之间的关系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b段肌细胞中产生ATP最多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B. b~c段肌细胞无氧呼吸速率上升有氧呼吸速率下降
C. c~d段骨骼肌细胞中CO2的产生量等于O2的消耗量
D. 运动强度超过c后人体所需ATP主要由无氧呼吸提供
3. 某生物活性分子只含有C、H、O、N元素且能多次使用。该生物活性分子最可能是( )
A. 阻止细胞不正常增殖的抑癌基因 B. 为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的ATP
C. 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D. 能吸收蓝紫光和红光的叶绿素a
4. ATP水解释放的磷酸基团使蛋白质分子磷酸化,蛋白质空间结构和活性发生变化,进而参加相应的化学反应。对图示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ATP为蛋白质磷酸化提供能量和磷酸基团
B. 蛋白质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过程是可逆反应
C. 好氧型细菌蛋白质磷酸化所需ATP主要来自线粒体
D. 磷酸化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活性发生改变称变性
5.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醋酸杆菌是严格的好氧细菌,线粒体是其“动力车间”
B. 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而核膜不具有选择透过性
C. 蚕豆叶下表皮细胞的“系统边界”是细胞壁,而不是细胞膜
D.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及众多细胞器,常用作提取细胞膜的材料
6. 如图甲表示由磷脂分子合成的人工膜的结构示意图,图乙表示人的红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及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情况,图丙中A为1mol/L的葡萄糖溶液,B为1mol/L的乳酸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图甲同图乙嵌入蛋白质①,用作图丙的半透膜,且上表面向A侧,则最终B侧液面高于A侧液面
B. 若图甲同图乙嵌入蛋白质②,用作图丙的半透膜,且上表面向A侧,则最终B侧液面高于A侧液面
C. 若图乙所示细胞处于无氧环境中,则图中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会停止
D. 若图乙所示细胞处于有氧环境中,则图中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会加速
7. 如图甲为非绿色器官在不同氧气浓度下,单位时间内O2的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的变化,其中AB=BC。图乙为CO2浓度一定、环境温度为 25℃、不同光照强度下测得的小麦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甲曲线上P点的生物学含义是无氧呼吸消失点
B. 图甲中C点时,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是无氧呼吸的
C. 图乙中B点时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是线粒体和叶绿体
D. 当植物缺镁时(其他外界条件不变),图乙中的B点将右移
8. 脲酶能够将尿素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氨(氨溶于水后形成氨根离子)。某研究人员进行了脲酶活性的系列研究,得到如图所示结果。下列关于脲酶和相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实验控制的自变量只有铜离子浓度
B. 铜离子降低脲酶的活性可能是因为影响了酶的空间结构
C. 由图中数据可知,脲酶作用的最适温度可能在60℃以上
D. 脲酶在核糖体上合成后,须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后才具有活性
9. 高等植物体内的光合产物会以蔗糖的形式从叶肉细胞移动到邻近的小叶脉,进入其中的筛管—伴胞复合体(SE-CC),再逐步汇人主叶脉运输到植物体的其他部位。如图为蔗糖进入SE-CC的途径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图可知,蔗糖分子不与膜表面受体结合,通过胞间连丝实现细胞间信息交流
B. 在运输蔗糖的过程中,其中通过胞间连丝的运输原理与胞吞、胞吐的原理相同
C. 细胞呼吸抑制剂会降低蔗糖向SE-CC中的运输速率,导致蔗糖在叶肉细胞内积累
D. SE-CC的质膜上有SU载体,蔗糖从细胞外空间通过协助扩散方式进入SE-CC中
10. 酵母菌的品质影响葡萄酒的产量和质量,研究人员为分离出产酒精能力强的酵母菌菌株,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甲、乙、丙、丁锥形瓶内分别加入100mL完全培养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Ⅰ中,步骤②涂布平板后的培养过程,可不必严格无氧条件
B. 甲锥形瓶的作用是作为对照组,检测完全培养基是否被杂菌污染
C. 葡萄酒过滤液的活菌数为6.8×109个/L,此数值可能低于实际的活菌数
D. 由图Ⅱ实验数据,得出酵母菌产酒精能力的强弱排序为:甲>乙>丙
11. 下列有关科学发展史的叙述,不符合实事的是( )
A. 2018年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
B. 2003年“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宣布正式启动,总部设在我国首都北京
C. 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
D. 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探究,发现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2. 下列是关于几类生物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冠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但也有核糖体
B. 真核生物都有线粒体,呼吸作用方式为有氧呼吸
C. 原核生物都没有线粒体,呼吸作用方式为无氧呼吸
D. 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13. 下列实验与其对应的技术手段或对科学方法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分离各种细胞器的常用方法——差速离心法
B. 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同位素标记法
C. 类比推理法得出的结论都是可靠、正确的结论
D. 对比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也会影响实验的因变量
14. 《齐民要术》记载了一种称为“动酒酢(‘酢’同‘醋’)法”的酿醋工艺:“大率酒一斗,用水三斗,合瓮盛,置日中曝之。七日后当臭,衣(指菌膜)生,勿得怪也,但停置,勿移动,挠搅之。数十日,醋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衣”位于变酸的酒表面,是由原酒中的酵母菌大量繁殖形成的
B. 加水的目的是对酒进行稀释,避免因酒精浓度过高杀死醋酸菌
C. “挠搅”有利于酒精与醋酸菌充分接触,还可以增加溶液中的溶解氧
D. “动酒酢法”的原理是醋酸菌在氧气充足、糖源缺乏时将酒精转化为醋
15. 腐乳是我国传统发酵食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某科研机构研究了腐乳生产过程中不同浓度的食盐对腐乳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发酵时间和食盐浓度均可影响腐乳中氨基酸的含量
B. 腐乳生产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曲霉菌
C. 经过发酵后,豆腐中的蛋白质均会被分解为氨基酸
D. 食盐浓度越高,对杂菌的抑制越强,对制作腐乳越有利
16. 某同学尝试自己制作泡菜前,查阅资料得知,可以向泡菜坛中加入一些“陈泡菜水”。该同学在泡菜制作过程中,在不同的时间测定了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不同的腌制时间,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可能相同
B. 检测亚硝酸盐含量的目的是为了解乳酸菌的生长状况
C. “陈泡菜水”中含有丰富的乳酸菌,可加快泡菜制作过程
D. 加入白酒的目的是抑制杂菌生长,增加醇香,但不能加快发酵进程
17. 如图为实验室培养和纯化大肠杆菌过程中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步骤①倒平板操作前需采用干热灭菌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
B. 步骤③中每次灼烧接种环,都是为了杀灭接种环上的微生物
C. 得到图④的操作③,每组平行线划线都是从上一组的末端开始
D. 图④于适宜条件下培养的结果,1处菌落最多,5处菌落最少
18. 尿素[CO(NH2)2]含氮量高,化学性质相对稳定,是现代农业生产中一种重要的氮肥。尿素施入土壤后,会被土壤中的某些好氧微生物分解。如下图操作过程,分离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并成功筛选到高效降解尿素的菌株(目的菌),培养基成分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KH2PO4 Na2HPO4 MgSO4 7H2O 葡萄糖 尿素 琼脂
1.4g 2.1g 0.2g 10g 1g 15g
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000mL,调pH为7.2
A. 为满足目的菌对氧气的需求,应对锥形瓶进行振荡或搅拌
B. 图中的接种,只能采用涂布平板法接种才可获得单个菌落
C. 若接种菌种的培养基pH升高,则表明该菌种能够分解尿素
D. 目的菌生长所需的氮源和碳源分别来自培养基中的尿素和葡萄糖
19. 如图所示的是利用废纸浆(主要成分是木质纤维)生产乙醇的基本工艺流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过程所需的微生物是纤维素分解菌
B. ②过程获得的酶是纤维素酶
C. ④过程接种的微生物X是酵母菌
D. 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可以检验是否有酒精产生
20.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则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之一,下列与该原则相符的是( )
A. 溶酶体可以合成大量的酸性水解酶,得以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B. 叶绿体和线粒体以不同的方式增大膜面积,有利于化学反应的高效进行
C. 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系统的边界,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D. 细胞骨架是由纤维素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的运动、分裂等有关
21. 下列关于探究不同类型的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以选择丝绸制品作为实验材料来探究加酶洗衣粉中是否含有蛋白酶
B. 洗衣粉的用量、污渍种类和大小、洗涤时间等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
C. “衣领净”能有效去除领口、袖口处的顽渍,因为其只含某一种特定的酶
D. 不同类型的加酶洗衣粉,使用70°C热水浸泡后洗涤,去污效果都会降低
22. 科研人员用双重固定法,即采用戊二醛作为交联剂,海藻酸钠作为包埋剂来固定小麦酯酶,以研究固定化酶的相关性质和最佳固定条件。如图甲、乙、丙为部分研究结果。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由甲图可知,固定化酶比游离酶对温度变化适应性更强
B. 由乙图可知,浓度为3%的海藻酸钠包埋效果较好
C. 由丙图可知,固定化酶的建议重复使用次数为6次左右
D. 双重固定法包含了化学结合法,降低了酶分子漏出包埋剂的可能
23. 下列关于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凝胶色谱法分离血红蛋白,分子量越大的分子在色谱柱中移动速度越慢
B. 用凝胶色谱法分离血红蛋白,当红色区带移动到色谱柱底端时停止收集流出液
C. 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蛋白质时,分子移动速度取决于分子电荷数
D. 冲洗新装好的色谱柱和对血红蛋白提取样品进行洗脱使用的磷酸缓冲液浓度相同
24. 下列有关植物有效成分提取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蒸馏法可用于提取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如薄荷油
B. 压榨法的局限性是油水分离较为困难,出油率较低
C. 萃取法是先用有机溶剂溶解芳香油,再蒸发掉溶剂
D. 水中蒸馏法和萃取法是提取植物芳香油的常用方法
25. 核孔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孔,而是至少由50种蛋白质构成的复杂结构,称为核孔复合体,如下图所示。大分子物质通过核孔时,首先与核孔复合体的中央运输蛋白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实现“主动运输”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分子物质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B. 核孔只允许大分子物质通过,实现了核质间的信息交流
C. 若中央运输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可能会影响RNA运出细胞核
D. 大分子物质与中央运输蛋白的识别与转运,体现了核孔控制物质进出的选择性
26. 酶已广泛的运用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如:在医药方面,“多酶片”是经特殊工艺制成的被双层“衣”的药片,如图所示,用于治疗消化不良;食品加工业中,果胶酶是使用量最大的酶制剂之一,被广泛地应用于果汁加工业。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充分发挥多酶片的作用,使用时应 ______ (整片吞服/嚼碎服用),理由是 ______ 。
(2)某同学为了验证多酶片中胃蛋白酶的作用,设计了以下实验。
材料用具:多酶片,蛋白块,pH=l.5的缓冲溶液,pH=8.5的缓冲溶液,蒸馏水,恒温水浴箱等。
实验步骤:
①制备胃蛋白酶溶液:取多酶片放入盛有 ______ 的烧杯中,几分钟后糖衣溶解,取上层溶液备用。
②取试管A加入适量制备的胃蛋白酶溶液,试管B加入 ______ 作为对照。
③向A、B试管分别加入大小相同的蛋白块,在37℃恒温水浴箱中保温30分钟。
④观察两支试管中蛋白块的体积变化。
预期结果: ______ 。
(3)现有一种新分离出来的果胶酶,为探究其最适温度,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取4支试管编号,每支试管均加入等量的果泥、果胶酶+缓冲液,振荡混匀后分别置于10℃、25℃、35℃、50℃下保温相同时间,测定各试管中的出汁量。实验中加入缓冲液的目的是 ______ 。该实验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______ 。
27. 室内栽培常春藤能够有效清除甲醛污染。为研究其作用机制,科学家首先研究密闭环境中常春藤正常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测得密闭环境中的CO2浓度变化如图1所示;而后将用特殊方法处理的甲醛通入密闭环境,研究常春藤处理甲醛的途径,如图2所示为甲醛相关的代谢过程(其中HCHO为甲醛,RU5P和HU6P是中间产物)。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黑暗组常春藤的叶肉细胞内可产生CO2的场所是 ______ 。弱光照组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 ______ (大于/小于/等于)它的呼吸速率。d时间内完全光照组植株的平均实际光合速率是 ______ ppm/s。
(2)图2中:过程①属于光合作用的 ______ ,b代表的物质是 ______ ,来自基粒的物质有 ______ ,叶肉细胞同化甲醛(HCHO)的场所应是 ______ 。
(3)甲醛在被常春藤吸收利用的同时,也会对常春藤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研究人员对甲醛胁迫下的常春藤的一些生理活动进行了研究。测得常春藤在不同浓度甲醛胁迫下,可溶性糖的含量如下表。测得常春藤在不同浓度甲醛胁迫下,甲醛脱氢酶(FALDH)(甲醛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活性的相对值如图3所示。测得常春藤在不同浓度甲醛胁迫下,气孔导度(气孔的开放程度)的相对值如图4所示。
不同甲醛浓度下常春藤可溶性糖的相对含量
组别 样品 0天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① 1个单位甲醛浓度的培养液 2271 2658 2811 3271 3425
② 2个单位甲醛浓度的培养液 2271 2415 2936 2789 1840
③ 不含甲醛的培养液 2271 2311 2399 2399 2529
综合分析表、图3和图4的信息:1个单位甲醛浓度下,虽然常春藤气孔开放程度下降,但可溶性糖的含量却较高的原因是 ______ 。推测在有甲醛的环境中,常春藤降低甲醛伤害的途径有 ______ 。
28. 图甲~丁表示用新鲜菠菜叶进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主要操作步骤。图戊表示从产胡萝卜素的微生物菌体或胡萝卜中提取获得胡萝卜素的流程。请分析回答:
(1)图甲~丁中,实验操作步骤的先后顺序是 ______ (填标号)。
(2)步骤丙中,滤纸条上出现四条色素带,那么最上面一条色素带的色素名称是 ______ 。
(3)下列同学的有关操作,其中不合理的是 ______ 。
a.用蒸馏水替代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b.在充分研磨叶片后立即加入碳酸钙
c.用定性滤纸替代尼龙布过滤研磨液
d.沿铅笔线连续数次画滤液细线
(4)请尝试运用该实验方法,探究菠菜叶生长过程中色素种类和含量的变化,简要写出实验的主要思路: ______ 。
(5)在萃取胡萝卜素时,根据胡萝卜素易溶于有机溶剂的特点,可选用 ______ (乙醇/乙酸乙酯)作为萃取剂,不选用另外一种的理由 ______ 。
(6)提取到的胡萝卜素粗品可以通过 ______ 法进行鉴定。点样时,除以提取粗品样品点样外,还要点 ______ 进行对照。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是以核糖核苷酸或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单体组成的多聚体,A错误;
B、核糖核酸与脱氧核糖核酸之间的差别在于五碳糖和碱基不同,同种核酸之间的差别在于核苷酸的数量和排序不同,B错误;
C、不同生物核酸的差异与亲缘关系远近有关,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近,C正确;
D、细胞内基因的修复能力,与按时服用核酸保健品并无关联,D错误。
故选:C。
人体细胞不会直接利用外来核酸,无论是食物中的核酸,还是补充特定的核酸,都不能直接被细胞利用,都要被消化系统内的酶分解后才能被人体细胞利用;细胞内的基因修复有复杂的机制,补充核酸不会增强基因修复能力。
本题考查核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答案】C
【解析】解:A、a~b段肌细胞中产生ATP最多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三阶段),A错误;
B、由图中氧气消耗速率和血液中乳酸水平可知,b~c段肌细胞无氧呼吸速率、有氧呼吸速率均上升,B错误;
C、运动状态下,肌肉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其中有氧呼吸产生的CO2量等于消耗的O2量,而无氧呼吸既不消化氧气也不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肌肉细胞CO2的产生量等于O2的消耗量,C正确;
D、运动强度超过c后,机体氧气消耗速率达到最大,人体所需ATP主要由有氧呼吸提供,D错误。
故选:C。
人体细胞有氧呼吸的反应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反应式:C6H12O62C3H6O3+能量。
分析曲线图:图示为人体运动强度与血液中乳酸含量和氧气消耗速率的关系,其中ac段,氧气消耗速率逐渐升高,而血液中的乳酸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有氧呼吸不断增强;cd段氧气消耗速率不变,但血液中的乳酸含量逐渐升高,说明有氧呼吸达到最强,无氧呼吸不断增强。
本题考查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解:A、某生物活性分子只含有C、H、O、N元素且能多次使用,则不可能是DNA分子,不可能是抑癌基因,A错误;
B、ATP含有C、H、O、N、P五种元素,B错误;
C、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含有C、H、O、N元素,且能多次使用,C正确;
D、能吸收蓝紫光和红光的叶绿素a含有Mg元素,D错误。
故选:C。
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其中C为最基本元素,O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含量很少的称为微量元素(如Fe、Mn、B、Zn、Mo、Cu等)。
2、组成活细胞的主要元素是C、H、O、N、P、S。血钙含量过低会引起肌肉抽搐。ATP、DNA的组成元素都只有C、H、O、N、P。磷脂的元素组成有C、H、O、N、P。
本题考查元素和化合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答案】A
【解析】解:A、蛋白质磷酸化过程伴随ATP的水解,ATP水解产生ADP和Pi,并释放能量,生成的Pi转移到了蛋白质分子上,因此ATP为蛋白质磷酸化提供能量和磷酸基团,A正确;
B、由图可知,蛋白质的磷酸化过程要用蛋白激酶而去磷酸化过程要用蛋白磷酸酶,所以蛋白质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属于不可逆反应,B错误;
C、好氧型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C错误;
D、蛋白质变性是指蛋白质在物理或者化学因素的影响下,内部特有的结构发生改变,使蛋白质的生物活性丧失,某些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磷酸化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活性发生改变,但活性没有丧失,因此不属于变性,D错误。
故选:A。
磷酸化是指蛋白质在蛋白激酶的作用下,其氨基酸的羟基被磷酸基团取代,变成有活性有功能的蛋白质,去磷酸化是指磷酸化的蛋白质在蛋白磷酸酶的作用下去掉磷酸基团,复原成羟基,失去活性的过程。
本题考查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5.【答案】D
【解析】解:A、醋酸杆菌是严格的好氧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线粒体,A错误;
B、生物膜的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故细胞膜、核膜等生物膜均具有选择透过性,B错误;
C、细胞壁是全透性的结构,具有支持和保护细胞的功能;而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故蚕豆叶下表皮细胞的“系统边界”是细胞膜,C错误;
D、由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以及众多的细胞器,故常用作提取细胞膜的材料,D正确。
故选:D。
1、醋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菌),细胞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2、生物膜的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结构特性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细胞壁是全透性的结构,而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故植物细胞的边界是细胞膜;4、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以及众多的细胞器,可作为提取细胞膜的材料。
本题主要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6.【答案】A
【解析】解:A、图甲表示磷脂双分子层,若图甲同图乙嵌入蛋白质①(可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运输葡萄糖),再用作图丙的半透膜,则葡萄糖可顺浓度运输,右侧液体浓度升高,液面不再变化时,则最终B侧液面高于A侧液面,A正确;
B、若图甲同图乙嵌入蛋白质②(可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运输乳酸),再用作图丙的半透膜,由于没有能量驱动,乳酸不能跨膜运输,液面不再变化时,B侧液面等于A侧液面,B错误;
C、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细胞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由无氧呼吸提供,在无氧环境中,图乙中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速率不受影响,C错误;
D、人的成熟红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故在有氧环境中,图乙中葡萄糖乳酸的跨膜运输速率不受影响,D错误;
故选:A。
分析题图,图甲表示磷脂双分子层;乙图中葡萄糖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乳酸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图丙是渗透作用的装置,只有水分子能通过半透膜,此时两侧浓度相等,液面相平。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7.【答案】C
【解析】解:A、P点以后氧气的吸收量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相等,说明此后只进行有氧呼吸,即P点的生物学含义是无氧呼吸消失点,A正确;
B、BC为有氧呼吸过程氧气的吸收量,即有氧呼吸过程二氧化碳的释放量,AB表示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AB=BC说明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相等,由于消耗等摩尔葡萄糖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之比是3:1,那么产生等量的二氧化碳,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是无氧呼吸的,B正确;
C、图乙的B点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此时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C错误;
D、镁元素是叶绿素的重要组成元素,缺镁元素时光合作用的色素合成不足,光补偿点会增大,图乙中的光补偿点B点将右移,D正确。
故选:C。
分析图甲:Q点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Q点之后,P点之前,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在A点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最低,说明此时的呼吸作用最弱,AB=BC,即有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量与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等;P点之后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
分析图乙,A点只进行呼吸作用,B点呼吸作用强度=光合作用强度,C点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即达到光饱和点。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综合应用等知识,比较综合,对学生获取图示信息和审题能力要求比较高,注重学生的重点知识的过关。
8.【答案】B
【解析】解:A、由图示可知,该实验自变量是铜离子浓度和温度,A错误;
B、由曲线可知,随着铜离子增大氨根离子质量浓度逐渐下降,说明铜离子影响脲酶将尿素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氨,可能原因是铜离子影响了脲酶的空间结构,使脲酶的活性降低,B正确;
C、由曲线可知,在铜离子浓度为0时,50℃氨根离子质量浓度最大,即脲酶活性最强,说明脲酶作用的最适温度可能在60℃以下,C错误;
D、原核生物无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其产生的脲酶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D错误。
故选:B。
1、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
2、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底物浓度和酶浓度。
(1)温度(pH)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酶促反应速率加快;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率最快;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减慢。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2)底物浓度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底物浓度的升高,酶促反应速率逐渐加快,但由于酶浓度的限制,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后保持相对稳定。
(3)酶浓度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在底物充足时,随着酶浓度的升高,酶促反应速率逐渐加快。
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酶的特性,掌握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及相关曲线,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9.【答案】C
【解析】解:A、蔗糖通过胞间连丝进入细胞实现物质运输,没有传递信息,A错误;
B、胞间连丝是通过细胞之间形成的通道,而胞吞胞吐是的原理是膜具有流动性,B错误;
C、H+从SE-CC内出来需要消耗ATP,如果加入呼吸抑制剂,导致细胞膜外的H+浓度降低,而蔗糖是利用H+浓度差进入SE-CC,所以细胞呼吸抑制剂会降低蔗糖向SE-CC中的运输速率,导致蔗糖在叶肉细胞内积累,C正确;
D、蔗糖进入SE-CC是利用H+浓度差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其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D错误。
故选:C。
自由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常见的有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需要转运蛋白,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的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常见的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等。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跨膜运输,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0.【答案】D
【解析】解:A、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可以增殖,所以步骤②涂布平板后的培养过程,可不必严格无氧条件,A正确;
B、甲锥形瓶中接种无菌水,作为空白对照,可以检测完全培养基是否被杂菌污染,B正确;
C、该实验计数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有可能两个或多个菌形成一个菌落,导致测定值偏小,C正确;
D、据图可知,产酒精的能力,乙和丁相当,且最高;丙较低,甲接种无菌水,没有产酒能力,D错误。
故选:D。
常用灭菌方法: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适用于对一般培养基和玻璃器皿的灭菌,干热灭菌适用于空玻璃器皿的灭菌,微生物接种时的金属接种工具和试管口可以用灼烧灭菌。
本题意在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微生物数量的测定和培养基,意在考查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解:A、中科院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为生命本质的研究开辟了新方向,A正确;
B、2003年“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宣布正式启动,而人类胰岛素也属于该计划之一,总部设在我国首都北京,B正确;
C、1965年9月17日,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C正确;
D、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探究光合作用中O2中氧的来源,D错误。
故选:D。
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探究光合作用中O2中氧的来源时,设置了给小球藻分别供应O、CO2和H2O、C18O2两组,属于对比实验。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科学发展史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2.【答案】D
【解析】解:A、新冠病毒属于病毒,无细胞结构,不含核糖体,A错误;
B、真核生物不一定都有线粒体,如蛔虫无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B错误;
C、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但有的原核细胞具有有氧呼吸有关的酶,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如蓝细菌),C错误;
D、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属于细胞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D正确。
故选:D。
1、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含有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是DNA。
2、真核细胞: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有复杂的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等),遗传物质是DNA。
本题考查了细胞结构和功能及病毒等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能识记常见细胞的结构特点并能判断,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结构的异同点,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
13.【答案】C
【解析】解:A、差速离心法主要是采取逐渐提高离心速率分离不同大小颗粒的方法,细胞器的分离使用的就是差速离心法,A正确;
B、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就是运用同位素示踪法,B正确;
C、类比推理法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需要用实验进一步证明,C错误;
D、对比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也会影响实验的因变量,D正确。
故选:C。
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研究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组成成分和功能,需要将这些细胞器分离出来,常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将细胞膜破坏后,形成由各种细胞器和细胞中其他物质组成的匀浆,将匀浆放入离心管中,用高速离心机在不同的转速下进行离心处理,就能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4.【答案】A
【解析】解:A、“衣”位于变酸的酒表面,是由原酒中的醋酸杆菌大量繁殖形成的,A错误;
B、酒精对细胞具有毒害作用,加水可对酒进行稀释,避免因酒精浓度过高杀死醋酸菌,B正确;
C、“挠搅”有利于酒精与醋酸菌充分接触,还可以增加溶液中的溶解氧,利于醋酸菌进行醋酸发酵,C正确;
D、“动酒酢法”的原理是醋酸菌在氧气充足、糖源不足时将酒精转化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D正确。
故选:A。
果醋制作中起到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其代谢类型属于异养需氧型。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为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本题主要考查果醋发酵的相关知识,需要注意的细节较多,如果醋发酵的原理、所需菌种、发酵过程等,正确分析题干,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利用相关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A
【解析】解: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发酵时间和食盐浓度,从图中可以看到,在同一发酵时间的不同食盐浓度,氨基酸含量不同;在同一食盐浓度的不同发酵时间,氨基酸含量也不同,所以发酵时间和食盐浓度均可影响腐乳中氨基酸的含量,A正确;
B、生产腐乳发挥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毛霉,B错误;
C、经过发酵,豆腐中的蛋白质被分解为小分子肽和氨基酸,C错误;
D、高浓度食盐能抑制微生物生长,但同样会影响腐乳的口感,这对制作腐乳不利,D错误。
故选:A。
腐乳制作过程中多种微生物参与了发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等微生物产生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转化成小分子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将脂肪转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本题考查腐乳制备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16.【答案】B
【解析】解:A、酸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因此在不同的腌制时间,酸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可能相同,A正确;
B、泡菜发酵过程中检测亚硝酸盐含量的目的是为了解取食泡菜的最佳时间,B错误;
C、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陈泡菜水“中含有大量的乳酸菌,C正确;
D、加入白酒的目的是抑制杂菌生长和增加醇香,不能促进菌种的生长,也不能加快发酵进行,D正确。
故选:B。
制作传统泡菜是利用植物体表面天然的乳酸菌来进行发酵的。制作泡菜①用清水和食盐配制质量分数为5%~20%的盐水,并将盐水煮沸(灭菌;除去水中氧气)。②将新鲜蔬菜(放置时间长,蔬菜中的硝酸盐容易被还原成亚硝酸盐)、香辛料等装至八成满。③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无氧环境)。
本题考查制作泡菜,要求学生识记制作泡菜的原理、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等知识,对于泡菜制作过程及原理的掌握及种群数量变化因素的理解是结题的关键。
17.【答案】A
【解析】解:A、培养基的灭菌一般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A错误;
BC、步骤③中,每次灼烧接种环是为了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残留在接种环上的菌种,使下一次划线时,接种环上的菌种来源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通过划线次数的增加,使每次划线时菌种数目逐渐减少,以便得到单菌落,BC正确;
D、平板划线法可通过划线次数的增加,使每次划线时菌种数目逐渐减少,从而得到单菌落,故1处菌落最多,5处菌落最少,D正确。
故选:A。
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和纯化,能正确辨析两种接种方式,掌握平板划线法的原理、步骤,并利用相关知识综合解决问题。
18.【答案】B
【解析】解:A、高效降解尿素的菌株(目的菌)是需氧型微生物,为满足目的菌对氧气的需求,应对锥形瓶进行振荡或搅拌,使目的菌与氧气充分接触,A正确;
B、采用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接种都可获得单个菌落,B错误;
C、尿素分解菌能将尿素分解成氨,而氨呈碱性,因此若接种菌种的培养基pH升高,则说明该菌种能够分解尿素,C正确;
D、分析表格可知,高效降解尿素的菌株(目的菌)在培养基上生长所需要的氮源来自尿素,碳源来自葡萄糖,D正确。
故选:B。
采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能将单个微生物分散在固体培养基上,之后经培养得到的单菌落一般是由单个微生物繁殖形成的纯培养物。
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培养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9.【答案】D
【解析】解:A、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纤维素分解菌)主要分布在富含纤维素的地方,该微生物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能够生存繁殖,其他微生物不能生存因此可达到分离的目的,刚果红能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分解菌分解后,刚果红一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上就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废纸浆的主要成分是木质纤维,①过程所需的微生物是纤维素分解菌,A正确;
B、纤维素能被微生物分解利用,这是因为它们能够产生纤维素酶,故②为纤维素酶,B正确;
C、生产乙醇离不开酵母菌,故④过程接种的微生物X是酵母菌,C正确;
D、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用于检验二氧化碳,D错误。
故选:D。
1、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纤维素分解菌)主要分布在富含纤维素的地方。
2、刚果红能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分解菌分解后,刚果红一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上就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本题主要考查发酵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20.【答案】B
【解析】解:A、酸性水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A错误;
B、叶绿体和线粒体以不同的方式增大膜面积,前者以类囊体薄膜形成基粒形式、后者以内膜折叠形成嵴的形式增大膜面积,有利于化学反应的高效进行,B正确;
C、植物细胞的系统边界是细胞膜,C错误;
D、细胞骨架是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和分化等有关,D错误。
故选:B。
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由蛋白质聚合而成的三维的纤维状网架体系。细胞骨架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细胞骨架在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细胞物质运输、细胞壁合成等等许多生命活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题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1.【答案】C
【解析】解:A、丝绸制品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酶能水解蛋白质,故可选择丝绸制品作为实验材料来探究含有加酶洗衣粉中是否含有蛋白酶,A正确;
B、在“探究不同类型的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实验中,自变量为加酶洗衣粉的类型,因变量为洗涤效果;洗衣粉的用量、污渍种类和大小、洗涤时间等均为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的处理,B正确;
C、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衣领净”能有效去除领口、袖口处的顽渍,是因为“衣领净”中含有脂肪酶和蛋白酶,可以快速分解污渍中的脂质和蛋白质,从而有效地去除这些顽渍,C错误;
D、绝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低温会使酶的活性降低,高温会使酶变性、甚至失活;70℃热水对于酶来说温度较高,会降低酶的活性,从而降低了去污效果,D正确。
故选:C。
在“探究不同类型的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实验中,自变量为加酶洗衣粉的类型,因变量为洗涤的效果;洗衣粉的用量、污渍种类和大小、洗涤时间等均为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的处理。
本题主要考查酶的特性及应用,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22.【答案】C
【解析】解:A、由图甲可知,游离酶的酶活力比固定化酶变化明显,这说明固定化酶比游离酶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更强,A正确;
B、由图乙可知,酶活力在海藻酸钠浓度为3%时酶活力最大,故浓度为3%的海藻酸钠包埋效果最好,B正确;
C、由图丙可知,固定化酶的活力随使用次数的增多而下降,且在使用3次以后酶活力显著下降,C错误;
D、固定化小麦酯酶采用双重固定法固定的原因是酶分子很小,很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因此双重固定法包含了化学结合法,降低了酶分子漏出包埋剂的可能,D正确。
故选:C。
由题图信息分析可知:图甲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固定化酶和游离酶的活力均先升高后下降,游离酶的酶活力比固定化酶变化明显;图乙中,随着海藻酸钠浓度的增加,固定化酶的活力先增加后下降,当海藻酸钠浓度为3%时酶的活力最高;图丙中,固定化酶的活力随使用次数的增多而下降,且在使用3次以后酶活力显著下降。
本题主要考查酶的特性及应用,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3.【答案】D
【解析】解:A、用凝胶色谱法分离血红蛋白,分子量越大的分子在色谱柱中移动速度越快,A错误;
B、用凝胶色谱法分离血红蛋白,当红色区带移动到色谱柱底端时开始收集流出液,B错误;
C、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蛋白质时,分子移动速度取决于分子量的大小,C错误;
D、冲洗新装好的色谱柱和对血红蛋白提取样品进行洗脱使用的磷酸缓冲液浓度相同,D正确。
故选:D。
1、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步骤主要有:
(1)样品处理:①红细胞的洗涤(低速短时间离心),②血红蛋白的释放(需要加入蒸馏水和甲苯),③分离血红蛋白(中速长时间离心).
(2)粗分离:①分离血红蛋白溶液,②透析.
(3)纯化:调节缓冲液面→加入蛋白质样品→调节缓冲液面→洗脱→收集分装蛋白质.
(4)纯度鉴定--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析蛋白质的有效方法,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蛋白质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长,移动的速度慢,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质不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短,移动的速度快,因此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得以分离.
本题考查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4.【答案】D
【解析】解:A、水蒸气能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因此蒸馏法适用于提取玫瑰油、薄荷油等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A正确;
B、压榨法的实验原理是通过机械加压,压榨出果皮中的芳香油,一般适用于从柑橘、柠檬等易焦糊的原料中提取芳香油,局限性是油水分离较为困难,出油率相对较低,B正确;
C、萃取法一般适用于提取易溶于有机溶剂、化学性质稳定的芳香油,实验方法是使芳香油溶解在有机溶剂中,蒸发掉溶剂后就可获得芳香油,C正确;
D、提取植物芳香油的常用方法是水蒸气蒸馏法,D错误。
故选:D。
提取植物有效成分常用提取方法有:蒸馏法、压榨法和萃取法。
蒸馏法:芳香油具有挥发性。把含有芳香油的花、叶等放入水中加热,水蒸气能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油水混合物又会重新分成油层和水层,除去水层便得到芳香油,这种提取方法叫蒸馏法。植物芳香油的蒸馏提取过程:浸泡、加热蒸馏、乳浊液的分离。根据蒸馏过程中原料放置的位置的标准,将水蒸气蒸馏法划分为水中蒸馏、水上蒸馏和水气蒸馏。
压榨法:在橘子、柠檬、甜橙等植物的果皮中,芳香油的含量较多,可以用机械压力直接榨出,这种提取方法叫压榨法。
萃取法:这种方法需要将新鲜的香花等植物材料浸泡在乙醚、石油醚等低沸点的有机溶剂中,使芳香油充分溶解,然后蒸去低沸点的溶剂,剩下的就是芳香油。
其中,蒸馏法对于有些原料不适用,如柑橘和柠檬。这是因为蒸馏法会导致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水解等问题。因此柑橘和柠檬芳香油的制备通常采用压榨法。
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有效成分提取,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25.【答案】B
【解析】解:A、RNA、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
B、核孔是大分子物质通道,但某些小分子也能通过,B错误;
C、RNA通过核孔运出细胞核,若中央运输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可能会影响RNA运出细胞核,C正确;
D、大分子物质与中央运输蛋白的识别与转运,体现了核孔控制物质进出具有选择性,D正确。
故选:B。
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的数目较多。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核的结构组成,掌握各组成结构的功能,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6.【答案】整片吞服 肠溶衣不溶于胃液,确保肠溶衣包裹的酶在肠溶液中发挥作用(或若嚼碎服用,肠溶衣包裹的酶释放后会在酸性的胃液中失活,无法发挥作用) pH=l.5的缓冲溶液 等量pH=1.5的缓冲溶液 A试管的蛋白块体积变小/消失,B试管蛋白块基本不变 维持反应液的pH稳定,排除pH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 温度范围设置和梯度设置不合理不应该将果胶酶和果泥先混合,再放置在不同温度下保温
【解析】解:(1)肠溶衣不溶于胃液,确保肠溶衣包裹的酶在肠溶液中发挥作用,若嚼碎服用,肠溶衣包裹的酶释放后会在酸性的胃液中失活,无法发挥作用,因此,为充分发挥多酶片的作用,使用时应整片吞服。
(2)①胃部环境呈酸性,因此应选用pH=l.5的缓冲溶液;②胃蛋白酶溶液是用缓冲液配制的,因此作为对照组的试管B,应加入等量 pH=1.5的缓冲溶液;④A试管中存在胃蛋白酶,可以将蛋白质水解,因此其中的蛋白块体积变小/消失,B试管由于没有相关酶降解,蛋白块基本不变。
(3)缓冲液可以维持反应液的pH稳定,排除pH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温度范围设置和梯度设置不合理;不应该将果胶酶和果泥先混合,再放置在不同温度下保温。
故答案为:
(1)整片吞服 肠溶衣不溶于胃液,确保肠溶衣包裹的酶在肠溶液中发挥作用(或若嚼碎服用,肠溶衣包裹的酶释放后会在酸性的胃液中失活,无法发挥作用)
(2)pH=l.5的缓冲溶液 等量 pH=1.5的缓冲溶液 A试管的蛋白块体积变小/消失,B试管蛋白块基本不变
(3)维持反应液的pH稳定,排除pH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 温度范围设置和梯度设置不合理 不应该将果胶酶和果泥先混合,再放置在不同温度下保温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2、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本题主要考查酶的特性及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27.【答案】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大于 暗反应 五碳化合物(或C5) ATP、NADPH 叶绿体基质 1个单位甲醛浓度下,虽然气孔导度有所降低,影响了CO2的吸收,但甲醛脱氢酶(FALDH)的活性增强,甲醛代谢产生的CO2更多,光合作用速率更高(或1个单位甲醛浓度使甲醛脱氢酶(FALDH)的活性增强,甲醛代谢过程产生的CO2多于气孔关闭减少的CO2,光合作用速率更高) 降低气孔的开放程度,减少甲醛的吸收;在低浓度(1个单位)甲醛时,还可以提高甲醛脱氢酶(FALDH)的活性,增强甲醛的代谢能力
【解析】解:(1)黑暗组常春藤的叶肉细胞既能进行无氧呼吸也能进行有氧呼吸,故可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弱光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由于植株存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所以弱光照组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大于它的呼吸速率。d时间内呼吸作用速率为a-b,净光合作用速率为b-c,实际光合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故d时间内完全光照组植株的平均实际光合速率是ppm/s。
(2)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为:二氧化碳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因此过程①属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b代表C5。暗反应所需要的ATP和NADPH来自发生在基粒上的光反应。由图2可知,同化甲醛(HCHO)的场所应是叶绿体基质。
(3)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会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由图3和图4可知,1个单位甲醛浓度下,虽然气孔导度有所降低,影响了二氧化碳的吸收,但甲醛脱氢酶(FALDH)的活性增强,甲醛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更多,光合作用速率更高,产生的可溶性糖越多(或1个单位甲醛浓度使甲醛脱氢酶的活性增强,甲醛代谢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多于气孔关闭减少的二氧化碳,光合作用速率更高),因此1个单位甲醛浓度下,虽然常春藤气孔开放程度下降,但可溶性糖的含量却较高。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甲醛浓度越高,常春藤气孔的相对开放程度越小,且相比不含甲醛的培养液(对照组),含有1个单位甲醛浓度的实验组中FALDH酶的活性增大,含有2个单位甲醛浓度的实验组中FALDH酶的活性减小,故推测在有甲醛的环境中,常春藤降低甲醛伤害的途径有降低气孔的开放程度,减少甲醛的吸收;在低浓度(1个单位)甲醛时,还可以提高甲醛脱氢酶(FALDH)的活性,增强甲醛的代谢能力。
故答案为:
(1)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大于
(2)暗反应 五碳化合物(或C5) ATP、NADPH 叶绿体基质
(3)1个单位甲醛浓度下,虽然气孔导度有所降低,影响了CO2的吸收,但甲醛脱氢酶(FALDH)的活性增强,甲醛代谢产生的CO2更多,光合作用速率更高(或1个单位甲醛浓度使甲醛脱氢酶(FALDH)的活性增强,甲醛代谢过程产生的CO2多于气孔关闭减少的CO2,光合作用速率更高) 降低气孔的开放程度,减少甲醛的吸收;在低浓度(1个单位)甲醛时,还可以提高甲醛脱氢酶(FALDH)的活性,增强甲醛的代谢能力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NADPH与氧气,同时合成ATP。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28.【答案】乙→丁→甲→丙 胡萝卜素 abcd 选不同生长时期的菠菜,取颜色最深的叶片(或选取不同叶龄的菠菜叶),分别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观察、记录、比较滤纸条上色素带条数和宽度、颜色深浅 乙酸乙酯 乙醇是水溶性的,沸点低 纸层析 标准样品
【解析】解:(1)据题图分析,甲表示画滤液细线,乙表示提取色素,丙表示分离色素,丁表示过滤。则实验的操作步骤的先后顺序是乙→丁→甲→丙。
(2)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扩散的速率最快,故最上面一条色素带的色素名称是胡萝卜素。
(3)a、光合色素不溶于水,不能用用蒸馏水替代无水乙醇提取色素,a不合理;
b、在研磨叶片前应加入碳酸钙,b不合理;
c、滤纸会吸收大量的滤液,不能用定性滤纸替代尼龙布过滤研磨液,c不合理;
d、沿铅笔线画滤液细线,吹干后再画滤液细线,d不合理。
故选:abcd。
(4)为探究菠菜叶生长过程中色素种类和含量的变化,自变量为不同生长时期的菠菜,因变量为色素的含量。实验思路为:选不同生长时期的菠菜,取颜色最深的叶片(或选取不同叶龄的菠菜叶),分别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观察、记录、比较滤纸条上色素带条数和宽度、颜色深浅。
(5)胡萝卜素易溶于有机溶剂,又由于乙醇是水溶性的,沸点低,故在萃取胡萝卜素时,应选择乙酸乙酯。
(6)提取到的胡萝卜素粗品可以通过纸层析法进行鉴定,鉴定过程中需要用胡萝卜标准样品作为对照。
故答案为:
(1)乙→丁→甲→丙
(2)胡萝卜素
(3)abcd
(4)选不同生长时期的菠菜,取颜色最深的叶片(或选取不同叶龄的菠菜叶),分别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观察、记录、比较滤纸条上色素带条数和宽度、颜色深浅
(5)乙酸乙酯 乙醇是水溶性的,沸点低
(6)纸层析 标准样品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1)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本题考查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从生物材料中提取特定成分,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