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市郊联体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市郊联体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1. 三星堆商代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出土的若干新器物,如顶尊脆坐铜人像、铜圆口方尊、玉琮、丝织品、金面具和象牙雕刻,兼有古蜀文明、中原文明和国内其他地区文化因素,这进一步印证了(  )
A.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B. 内外服体制的优越性
C. 古蜀文明领先于中原地区 D.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2. 据史载,在原始社会末期的“三皇五帝”时期,存在着一种“政治美德”,有人称其为政治行为的“童话”,亦称“柏拉图式的理想国”。这一“政治美德”指的是(  )
A. 传位贤者 B. 王位世袭 C. 阶级平等 D. 直接民主
3. 下图所示文物大量出土于隋唐墓葬中,而在此前和此后的墓葬中却很罕见。这间接说明隋唐时期
A. 对外贸易处于顶峰 B. 西北边疆战乱频繁 C. 丝路贸易较为兴盛 D. 榷场互市相当活跃
4. 宋代不仅以粗犷自发的娱乐、诙谐滑稽的表演、亲呢粗野的调笑、开怀尽兴的消受,使人们实现了往日难以实现的自我表现。而且这种种的肆无顾忌的行为,在文化上完全展示了一个非官方、摆脱政治禁锢的另一个世界,或社会生活的另一个方面。这反映出当时()
A. 官方意识形态弱化 B. 门第观念的淡化 C. 个人主体意识觉醒 D. 市民文化的发展
5. 如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官员奏事的流程,这一时期是(  )
A. 秦朝 B. 汉朝 C. 明朝 D. 清朝
6. 《资政新篇》是当时中国最完整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但在当时,它游离于农民斗争之外,这就决定了它不会在太平天国的群众中激起“用拜上帝会造小天堂”那样的反响,还不能真正地把农民群众和资本主义联系起来,也不会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据此判断,《资政新篇》(  )
A. 不是农民运动的革命纲领 B. 是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产物
C. 没有实施的经济和群众基础 D. 不能顺应当时时代发展潮流
7.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该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辛丑条约》 C. 《马关条约》 D. 《北京条约》
8. 如图表达的鲜明主题是(  )
A. 现代性国家的构建 B. 宪政体制的实践 C. 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D. 社会共识的崩解
9. 有学者研究新文化运动时注意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以为可以轰动一时但是第一年,并不如所想象,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1917年起,为数渐增,日后达万五六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争先购阅,才算真正轰动一时,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这种因素是(  )
A. “社会主义” B. “文学革命 C. “民主科学 D. “实业救国”
10.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是热播的电视节目。节目中介绍过的四幅油画如下,按其反映的革命活动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③②④ B. ②①④③ C. ③④①② D. ④③②①
11. 如图是1919年5月《新申报》的“号外”,有“今日各校学生游街”“声明不认二十一款……撤回赴欧和会专使”等内容。这张“号外”报道的历史事件是(  )
A. 五四运动的爆发 B.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C. 北伐战争的开始 D. 东北改旗易帜
12. 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展开了抵抗日军进攻的持久作战,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誓死不屈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阅读如表,其中错误的历史解释是(  )
中国正面战场抗击日寇部分会战一览表
会战 意义
A 淞沪会战 中国军队毙伤日军4万余人,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
B 忻口会战 抗战相持阶段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C 武汉会战 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役,共毙伤日军近4万人
D 第三次长沙会战 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军队重兵防御,歼灭大批日军,鼓舞了英美等国反法西斯的信心
A. A B. B C. C D. D
13. 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是(  )
A.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C. 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D. 解放战争即将胜利
14. 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一张照片,其中有“人民政府领导我们分到田地”“郁金友分到五亩田地”等字样。照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银元之战
B. 米棉之战
C. 土地改革
D. 抗美援朝
15. 20世纪50年代中期,面对亚非团结自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毛泽东重申了中间地带的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面对新形势,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的理论;进入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又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看法。据此可知,毛泽东的外交策略()
A. 充分预判多极格局演变的复杂性 B. 基于对世界政治形势的客观分析
C. 表明国际军事安全形势的严峻性 D. 受到不结盟运动出现的深刻影响
16. 1978年后,我国逐步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发展到41184个。上述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D. 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
17. “大一统”理念是贯穿中国历代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主线之一,更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材料二 及至汉代,在汉高祖及其后汉文帝、汉景帝积累的强大国力基础上,汉武帝极大推动了“大一统”王朝的构建。
材料三 元朝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实现前所未有“大一统”的王朝,将东北渔猎经济区、北方游牧区、西北和西南的游牧与农耕兼营区、南方及中原农耕区、滨海农耕与渔业区囊括一起,可谓疆域“大一统”开拓者。
材料四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深刻指出,“秦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诩中华正统;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称为‘桃花石’;统一如秦汉、隋唐、元明清,更是‘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一后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分析秦统一的意义。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尊奉哪种思想实现了休养生息,以及汉武帝为发展和巩固思想上的“大一统”采取的思想措施及其建议者。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朝为了巩固统一在地方管理和民族关系实行的制度。
(4) 根据材料四,谈一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18. 社会转型是社会进步的体现,现代化之路各有差异,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是艰难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鸦片战争)、经济起步、政体变革(辛亥革命)、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自 1921年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就担负起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中国人民付出诸多努力,最终使中华民族“站起来”了。
——党史学习教育,以“赶考”精神做好新时代答卷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经济起步”对应的代表性事件。并概括这事件爆发的主要背景和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为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人民解放所作出的重大努力。
1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很弱。民族资本中工业资本只占 1/5,在工业资本中主要是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缺少重工业的基础。1952年,我国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是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现代工业在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但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也落后于1950年的印度。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1) 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上述模范人物是哪一时期涌现出的?他们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是什么?
2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78-1988年,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多万人,城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1990年代后,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1982年,规模最大的10个城市吸纳了11.86%的流动人口,1990年上升为17.04%。大城市和沿海城市逐渐主导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摘编自殷江滨、李邮《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 93.8%。我国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上升40.6个百分点。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我国社会大局保持长期稳定,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1)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人口流动的原因,并概括其阶段性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材料“顶尊跪坐铜人像、铜圆口方尊、玉琮、丝织品、金面具和象牙雕刻,兼有古蜀文明、中原文明和国内其他地区文化因素”体现了中华多个文明之间相互交流,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A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内外服体制,排除B;
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D是在秦朝,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的特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据史载,在原始社会末期的‘三皇五帝’时期,存在着一种‘政治美德’,有人称其为政治行为的‘童话’,亦称‘柏拉图式的理想国’。”并结合所学可知,部落统治时代推行禅让制,传位贤者,带有原始民主的色彩,A项正确;
夏朝启建立了王位世袭制,排除B项;
当时出现了特权阶级,“阶级平等”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部落统治时代的制度不是直接民主,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部落统治与禅让制,需要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部落统治与禅让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胡人牵骆驼俑出现于唐朝墓葬说明隋唐时期边疆飞民族贸易发展,故D项正确;
材料不能反映对外贸易出现顶峰,排除A项;
材料并不能直接反映战乱频繁,排除B项;
材料不能反映丝路贸易,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结合图片中出现胡人牵骆驼俑出现于唐朝墓葬的现象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宋代不仅以粗犷自发的娱乐、诙谐滑稽的表演、亲呢粗野的调笑、开怀尽兴的消受,使人们实现了往日难以实现的自我表现。而且这种种的肆无顾忌的行为,在文化上完全展示了一个非官方、摆脱政治禁锢的另一个世界,或社会生活的另一个方面”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的文化娱乐使人们实现了往日难以实现的自我表现,在文化上完全展示了一个非官方、摆脱政治禁锢的另一个世界,主要原因在于市民阶层的壮大,在文化上表现为自发粗犷的娱乐,诙谐滑稽的表演,市民文化兴起发展,D项正确;
自秦汉以来,官方意识形态一直居于主导地位,排除A项;
题干没有设计门第观念,排除B项;
题干主要叙述宋代的市民文化兴起,并没有说明个人的主题意识,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元文化艺术,可结合市民文化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元文化艺术,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答案】C
【解析】材料“内阁……票拟”体现的是明朝官员的奏事的流程,故C项正确;
AB没有内阁,排除;
清朝是内阁权力地位被军机处代替,排除D项。
故选:C。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还没有产生且农民阶级的愿望是分得土地和劳动成果,故没有经济和群众基础,C项正确,排除B项;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产物,由洪秀全批准颁布,属于农民运动的革命纲领,只是未能施行,排除A项;
发展资本主义是当时世界的潮流,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的纲领,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纲领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太平天国纲领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综合理解题干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出口缴纳的关税,中国须向英国商定,这是《南京条约》的内容,A项正确;
《辛丑条约》、《马关条约》和《北京条约》均没有协定关税的条款,排除BC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南京条约》的内容。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图片的信息可知,北洋派和革命党的相互斗争,实质上属于民主与专制的斗争,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主题是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而不是现代性国家的构建和宪政体制的实践,排除A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未体现社会共识的崩解,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要求学生结合近代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表现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掀起文学革命,因此出现材料现象,故B项正确。
AC两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D项与新文化运动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结合文学革命的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A
【解析】①是192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②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斗争,③是1935年红军长征中召开的遵义会议,④是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A项正确;
BCD项错误,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求学生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1.【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5月,“各校学生游街”,要求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等,反映出题干《新申报》报道的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一大召开于1924年初,改组了国民党,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不是1919年5月的新闻,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是1926年夏到1927年,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与材料描述的时间和内容不符,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北易帜是张学良于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并在东北各省同时降下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的政治转向事件,标志着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需要结合五四运动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B
【解析】忻口会战是太原会战的组成部分时间是1937年9月,当时是防御阶段,而不是相持阶段,故选B项。
淞沪会战击毙了大量日军,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选项表述是正确的,A项排除;
武汉会战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役,击毙了大量日军,C项排除;
第三次长沙会战是从1941年~1942年,属于抗战的相持阶段,歼灭大批日军,鼓舞了英美等国反法西斯的信心。D项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表现来分析。
13.【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1月-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为迎接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新中国的建立,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发生在1926年至1928年,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需要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C
【解析】A.银元之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在上海发生的一场经济风波,故A项错误;
B.米棉之战与农民分得土地无关,故B项错误;
C.根据材料“人民政府领导我们分到田地”“郁金友分到五亩田地”可知涉及的历史事件为土地改革,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土改,故C项正确;
D.抗美援朝与土地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需要学生分析图片信息并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经济的措施作出回答。
本题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B
【解析】A.多级格局属于世界政治形势变化的一部分,B项包含A项,故A项错误;
B.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50年代中期,面对亚非团结自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毛泽东重申了中间地带的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面对新形势,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的理论;进入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又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看法。”可见不同时代毛泽东的外交策略不断调整,其策略的调整基于对世界政治形势的客观分析,故B项正确;
C.毛泽东的外交策略并未表明表明国际军事安全形势的严峻性,故C项错误;
D.1961年不结盟运动形成,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思想并未受到其影响,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78年后,我国逐步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发展到41184个。”可知,1978年改革开放,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到1982年油料、肉类产量大量增加,农村集市数量大量增加,这些成绩得益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C项正确;
在1982年,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尚未实现,排除A项;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1984年开始启动,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减弱,而非增强,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经济体制改革,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的是经济体制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制度:郡县制。意义:结束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了社会安定,符合人民愿望;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建立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奠定祖国疆域的初步基础。
【小题2】汉初:黄老思想。汉武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小题3】元朝:行省制、四等人制。
【小题4】认识:中国古代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其中和平是主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地方管理制度和民族政策。第一小问要结合秦朝政治制度的特征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汉朝思想统治的特点来分析;第三小问要结合语言朝的地方管理制度来分析;第四小问要结合古代民族政策的特点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地方管理制度和民族政策,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事件:经济起步:洋务运动。
背景:内忧外患(外国侵略、农民起义)。
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培养了人才;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等。
【小题2】努力:国民革命、“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一问结合洋务运动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答案】【小题1】(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很弱”可知新中国的成立;根据材料一“缺少重工业的基础。1952年,我国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是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可知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重工业基础薄弱;落后农业国的现实;根据材料一“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但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也落后于1950年的印度”可知迫切需要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
(2)时期:结合材料二中的主要人物可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时代精神:结合几位模范人物的主要事迹可知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敢于创新等时代精神。
故答案无:
(1)原因:新中国的成立;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重工业基础薄弱;落后农业国的现实;迫切需要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
(2)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时代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敢于创新等。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了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原因,需要学生分析史料并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状况作出回答。
(2)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模范人物,需要学生分析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0.【答案】【小题1】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激活了劳动力市场;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
特点:20世纪80年代,以短距离迁移为主,从乡村转移到小城镇;20世纪90年代,向大中城市和沿海城市流动。
【小题2】成就: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建立了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城市化取得重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第一问结合我国人口流动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结合改革开放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2022-2023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市郊联体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