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内蒙古阿拉善盟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内蒙古阿拉善盟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内蒙古阿拉善盟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则使食物有了剩余,从而使得社会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军队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发明出来用以记事的。”这说明(  )
A.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 农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重要前提之一
C. 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D. 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真诚的崇拜
2. 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都处在干旱少雨地区。尼罗河水量稳定,不易成灾,又带来大量腐殖质肥料,所以古代埃及人将洪水之神称为“欢乐喜神”。而两河水量不定,易于成灾,又会使土地盐碱化,因此古代两河流域人将洪水之神称为“恶毒的神”。由此得出(  )
A. 自然环境优劣决定文明产生先后 B. 埃及文明的成就高于两河流域
C. 自然环境影响人类古代文明特色 D. 两河流域的农业不及埃及文明
3. 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 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 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 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 在沟通东西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4. 印加人在创建帝国的过程中,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采用了和亚欧大陆上的古代帝国几乎相同的强化统治的措施。这体现(  )
A. 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同性 B. 语言宗教传播的广泛性
C. 文明区域发展的融合性 D. 人类历史发展的多元性
5.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经常被用来作为中世纪结束与近代社会开始的标志……然而我们必须牢记: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一单个事件或条件可以真正标志着旧秩序的终结和新秩序的开始,新世界的发现并没有开创新时代,而是新时代发现了新世界。材料强调的是(  )
A. 哥伦布的历史贡献 B. 哥伦布的创举具有幸运的因素
C. 肯定新时代的进步 D. 多种因素促成了哥伦布的创举
6. 有学者统计了1600年运入欧洲的部分商品(如表),由此表可知(  )
项目 经好望角 经地中海
胡椒 100万-200万磅 300万-400万磅
丁香、靛蓝、肉豆、药品 35万-65万磅 70万-100万磅
A. 商业革命引发交易商品改变 B.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了地中海
C. 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 D. 欧洲与亚洲经贸联系更加紧密
7. 自15世纪中叶以后,有几任罗马教皇是文艺复兴的热情倡导者,许多人文主义者供职于教会或者受到教会的资助,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人的艺术品绘制在西斯廷教堂的穹顶之上。据此可知,文艺复兴运动(  )
A. 是一场格调高雅的精英运动 B. 带有较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
C. 是一场回归传统的保守运动 D. 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格局
8. 参与美国制宪的威尔逊曾反复强调:“执政官应当由一人担任,可以使其具有当机立断的能力与责任……但要控制立法权,则必须将其分解。”1787年宪法最终确定,最高行政权由一名民选总统执掌。据此可知,当时美国政府此举是为了(  )
A. 通过集权强化国家的行政能力 B. 对总统的行政权加以制约
C. 改良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D. 加强总统对立法权的监督
9. 据资料统计,1803年,收入最多的2%的英国人占有国家财富的五分之一,1867年则为五分之二。1803年,最富裕的1.4%的英国家庭取得国民总收入的15.7%,1867年0.07%的最富裕家庭就取得了国民总收入的16.2%,而占家庭总数约75%的劳动者家庭在国民总收入中的份额不足40%。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因素是(  )
A. 传统贵族的衰落 B. 社会财富的集中 C. 福利制度的发展 D. 工业革命的推进
10. 有学者指出,《共产党宣言》本身就如同一幅画轴,画面中展现的人物有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最后出现的是自由发展的每一个人。由此可知,该学者旨在说明 ( )
A. 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B. 《共产党宣言》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
C. 马克思主义是艺术与真理的有机结合 D.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低级向高级演变
11. 1815年后的60年里,欧洲国家间没有发生重要的殖民地争夺,当时很多社会集团对海外殖民地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1870年或1880年左右,殖民地问题再次凸显出来,到1900年,“先进国家”瓜分了大半个世界,把这些地区变成了殖民地、保护国或势力范围。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殖民国家的军事实力得到加强 B. 列强开始重视争夺海外商品市场
C. 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D.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12. 1917年8月,中国政府对德、奥宣战前,一战华工被定义为附属于招募国家的契约性质的劳力;宣战后,被定义为中国派往协约国的“参战代表”;一战结束,中国获得战胜国身份后,一战华工被认为是国家的“功臣”。一战华工角色的变化反映出(  )
A. 历史研究有助历史记忆修复 B. 历史事实具有不确定性
C. 文字记载决定历史客观存在 D. 时局变化影响历史解释
13. 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
A.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思潮
B. 苏联的现代化道路--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
C. 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布运动
D. 第二次世界大战--七七事变--拉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
14. 下表为1913—1998年世界主要地区人均GDP(年均复合)增长率(%)表,据如表判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国家或地区依次为(  )
国家或地区 年份
1913—1950 1950—1973 1973—1998
甲 1.50 3.49 -1.10
乙 0.89 8.05 2.34
丙 0.76 4.08 1.78
丁 -0.60 2.90 5.60

A. 东欧和前苏联、日本、西欧、中国 B. 日本、美国、中国、西欧
C. 中国、美国、东欧和前苏联、西欧 D. 西欧、中国、美国、日本
15. 下列统计的是《苏联经济的年增长率(1951-1985年)》。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苏联经济始终呈现下滑态势 B. 苏联模式制约了战后经济发展
C. 二战后的改革没有任何成效 D. 美方情报数据不具有参考价值
16.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为了共同应对金融危机,1976年英美等国组成七国集团(G7);1997年俄罗斯加入形成八国集团(C8);1999年中国、巴西等国加入形成二十国集团(G20)。这一历程反映出(  )
A. 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发展 B. 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加快
C. 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 D.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2世纪到13世纪期间,欧洲的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不但数量增多,规模也迅速扩大。这显示出中世纪欧洲经济的发展和治安的改善。城市容纳了法院(包括市政法院)、医院、宗教团体或行业协会之类的兄弟会等组织机构。此外,大多数城市除了“中产阶级”或“市民”之外,还生活着数量相对较多的神职人员……在波兰,除了早已出现的450座城市外,1450年到1550年间又增加了约200座新城市……但即便在那里,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比例依旧相当小,不到总人口的15%。1500年,只有6%的欧洲人居住在人口超过1万的城镇。
材料二 14世纪后,欧洲人口缓慢地恢复到原先的水平,然后开始增长……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贸易及制造业发展迅速。城市的规模愈发扩大,商人们也变得愈发富有。在每个国家,商人阶级都变得重要起来。……1350年到1450年间,法兰西、西班牙、英格兰、苏格兰,丹麦、挪威、瑞典和匈牙利的统治者纷纷加强君主统治,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自身影响力,同时减少封建贵族和教会权力机构的土地。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国家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1469年因女王伊莎贝拉和国王斐迪南联姻而统一,至此现代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初步形成。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约翰 梅里曼《欧洲现代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欧洲城市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简要分析12-13世纪欧洲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出现的新变化。指出这些变化对欧洲历史产生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类文明交流的部分史料
区域 时间 史料
非洲 前13世纪 埃及雕刻中出现赫梯战车形象
欧洲 前5-前1世纪 塞浦路斯、撒丁岛和马赛出现许多用腓尼基字母书写的碑文
亚洲 1世纪 《汉书 地理志》关于“殷道衰,箕子去朝鲜建国,教其民以田蚕织作”的记载
亚洲 646年 日本颁布《改新之诏》,全面学习“法式备定”的唐代制度
亚洲 771年 阿拉伯天文学著作《信德欣德》运用了大量的印度数字
美洲 15世纪 哥伦布给国王的信中提到“携带有种马、母马、骡子和其他的禽类、大麦和各种果树等”运往美洲
欧洲 1750年 普鲁士政府法令规定“所有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物。”
亚洲 1912年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践行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原则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文明的交流与进步”为主题,任选三个角度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19. 20世纪以来国际秩序不断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表
A“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国于1917年参战是历史的转折点,它标志了欧洲政治时代向全球政治时代转变中的决定性阶段。” B“每天都有不满的呼声。人民需要和平。布尔什维主义正越来越为各地的人们所接受。”
C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到1929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2.2%这一产量是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的总和。 D“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治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高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
——摘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叙述》
材料二美苏冷战对抗有非常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对立的意识形态是美苏各自在竞争中运用的旗号。贯彻始终和不断翻新的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竞赛构成了冷战的一个重要方面。冷战的另一个方面是它的自我控制机制,它们使得美苏无论怎样对抗和争斗,都不至于使地区冲突升级,不至于在彼此间爆发热战。
——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材料三冷战结束以来,尤其是乔治 布什遵循具有帝国特征的单极秩序逻辑,体现了美国大战略的转轨。鉴于多边国际制度作为建构未来秩序的基本原则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美国当前的单边主义战略难以奏效。
——门洪华《美国霸权与国际秩序》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
(2) 根据材料二概括美苏冷战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四例美苏冷战的重大事件。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当前单边主义战略难以奏效”的原因。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当时许多领导人都把实施新经济政策看作是一种退却,以拯救苏维埃政权。正如列宁所强调,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就整体而言,新经济政策确实是由军事共产主义向后退却,用当时的说法,由直接进攻改为迂回。但是,这样理解是不够的。对当时的苏俄来说,首要的任务应当是全力抓经济,为落后的俄国创造社会主义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摘编自郑异凡《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诠释及其命运》材料二凯恩斯认为,在自由资本主义下,仅靠私人经济是不能达到经济最大化的,期间需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预,以使国民收入全部用来生活消费和生产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的最大化。一般而论,国家的干预和弥补,必须是在不损害个人的自由基础上进行的人性管理,因而大体上限于以财政货币手段刺激有效需求。
--何正斌《经济学300年》材料三 1979年撒切尔夫人率先在西方国家中摒弃凯恩斯主义进而推行以现代货币主义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人们通常称这种药方为撒切尔主义。它首先对付以滞胀经济为特征的结构性经济危机,重新倡导资本主义自由经营和私人首创精神,减少国家的过度干预,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职能,缩小工会组织对经济事务的影响,减轻公司和私人的税收负担,削减政府过于庞大的公共开支。
--摘编自黄安年《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
(2) 指出材料二中凯恩斯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二战后对这一理论的实践。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撒切尔夫人做了哪些改革?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A.“唯一标志”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B.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原始农业的产生促使私有制、阶级、国家、文字等产生,说明农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重要前提之一,B正确;
C.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材料重点强调生产力的变化推动生产关系的变化,排除;
D.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排除。
故选:B。
本题侧重于考查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解题关键信息是“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则使食物有了剩余,从而使得社会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军队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发明出来用以记事的”。
本题侧重于考查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河的泛滥给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灾难,尼罗河的泛滥为当地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故自然环境影响人类古代文明特色,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地理环境决定论,说法错误,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不存在两个文明之间的比较,得不出文明优劣,排除B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可知,阿拉伯文化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重新回到欧洲后,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故C项正确;
决定西方思想解放运动发展的是经济因素,而非文化因素,A项错误;
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西欧近代社会的转型,阿拉伯文化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直接促成”表述错误,排除B项;
题干信息只是体现阿拉伯文化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D项说法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阿拉伯文化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题干中“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的主旨,得出阿拉伯文化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重新回到欧洲后,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
4.【答案】A
【解析】美洲的印加人采用了和亚欧大陆上的古代帝国几乎相同的强化统治的措施,说明世界历史发展具有趋同性,故选A;
材料反映的是几乎相同的强化统治的措施,并非语言宗教,排除B;
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同性,无法体现多元性,排除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文明的交流,要求学生结合人类文明交流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人类文明交流的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5.【答案】D
【解析】材料是对传统观点的一种否定,即认为不应过度赞扬哥伦布,而更应该强调是时代造就英雄,故D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不是哥伦布的历史贡献,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不是哥伦布的创举具有幸运的因素,排除B项;
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需要考生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经过地中海到达欧洲的航线,所运输的物品仍然占很大的比例,所以说传统的商路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故C项正确;据材料无法判断商品交易的种类发生改变,故A项错误;
1600年新航路开辟已经早就开始了,欧洲的贸易中心已经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世界的贸易中心也不可能转向地中海,故B项错误;材料看不出欧洲和亚洲的联系更加密切,材料仅涉及新航路开辟后经过地中海和好望角商品交易量,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经过地中海的胡椒、丁香、靛蓝、肉豆、药品等商品的交易量”,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来分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航路开辟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7.【答案】D
【解析】根据“许多人文主义者供职于教会或者受到教会的资助,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人的艺术品绘制在西斯廷教堂的穹顶之上”可得出,文艺复兴的学者们在宣扬人文主义,反对神权统治的同时,也对封建神权产生了--定的依赖,因此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格局,D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格调高雅,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专制,排除B;
文艺复兴运动不是保守的运动,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许多人文主义者供职于教会或者受到教会的资助,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人的艺术品绘制在西斯廷教堂的穹顶之上”。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执政官应当由一人担任,可以使其具有当机立断的能力与责任”可知,詹姆斯威尔逊主张加强政府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政体,联邦政府拥有较大的权力,总统掌握行政权,A项正确;
材料“参与美国制宪的威尔逊曾反复强调:“执政官应当由一人担任,可以使其具有当机立断的能力与责任……但要控制立法权,则必须将其分解。”1787年宪法最终确定,最高行政权由一名民选总统执掌”不是制约总统权力,排除B项;
材料只是涉及强化国家的行政能力,而是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总统与立法权之间的关系,得不出加强总统对立法权的监督,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1803年,收入最多的2%的英国人占有国家财富的五分之一......而占家庭总数约75%的劳动者家庭在国民总收入中的份额不足40%”可以得出,与1803年相比,1867年英国的贫富分化加剧,据所学可知这主要源于工业革命的进行,D项正确;
传统贵族的衰落与贫富分化的现象关系不大,排除A项;
社会财富的集中是造成贫富分化加剧的原因之一,但社会财富的集中又是工业革命的进行导致的,排除B项;
贫富分化是促进福利制度发展的原因,因果倒置了,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并结合已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认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由此可知,该学者旨在说明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故选A项。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共产党宣言》。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共产党宣言》相关知识的把握。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共产党宣言》,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1.【答案】C
【解析】材料展现了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界的狂潮出现,其主要原因是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对世界的掠夺进一步加剧,C项正确;
殖民国家的军事实力得到加强,同样是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
工业革命后,列强就重视争夺海外商品市场,排除B项;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是材料现象发展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考生需要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迁移与运用的能力和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17年8月,中国政府对德、奥宣战前,一战华工被定义为附属于招募国家的契约性质的劳力;宣战后,被定义为中国派往协约国的‘参战代表’;一战结束,中国获得战胜国身份后,一战华工被认为是国家的‘功臣’。”并结合所学可知,华工角色从普通劳力变为国家“功臣”可见在庆祝协约国胜利的氛围之下,华工对国家和世界所作贡献也为社会舆论所肯定,这体现了时局变化影响历史解释,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历史记忆的修复,排除A项;
历史事实客观存在,历史的客观性是由历史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排除B项;
历史客观存在并非是文字记载决定的,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研究的方法,要求学生结合影响历史学研究的因素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研究的方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布运动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表现,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的表现,因此C正确;
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的实践,并非是思潮,A排除;
新经济政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均属于苏联现代化道路的组成部分,B排除;
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二战的序幕,D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俄国十月革命、二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俄国十月革命、二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瓦解,因此这一时期东欧和苏联的经济呈现负增长状态,即甲是东欧和前苏联;日本和西欧在二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日本在1968年,超过当时的西欧,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大国,因此可知乙是日本,丙是西欧;中国经济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保持高速增长,因此丁是中国。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项正确,排除B、C、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以来世界部分国家经济发展概况。解答本题需结合表格数据和现代以来世界部分国家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判断。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以来世界部分国家经济发展概况,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15.【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涉及的苏联经济建设情况,1951年后处于负增长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去世后,到1985年。苏联出现过一系列改革,但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因此可知以斯大林模式为特征的苏联模式制约了战后经济发展,故B正确;
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D说过好过于武断,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苏联经济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图片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了苏联经济建设,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16.【答案】A
【解析】材料“为了共同应对金融危机,1976年英美等国组成七国集团(G7)……”说明为了共同应对金融危机,世界国家成立了专门的组织,并且国家随之逐渐增加,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集团为世界性组织,排除B项;
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正在逐步加强,但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排除C项;
材料体现不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需要考生掌握全球化加快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主要特征:发展速度快,数量多,规模大;城市人口较少,但组织机构众多;主要由市民和神职人员组成。
主要原因: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社会治安得到改善;封建经济获得发展;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
【小题2】新变化:人口得到恢复并缓慢增长;工商业发展迅速;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商人阶层的力量不断增强;君主统治得到强化,现代国家的雏形开始出现。
历史影响:促进了工商业阶层的兴起,有利于西欧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稳定;促进了现代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为欧洲近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创造了条件,促进了西欧社会经济的转型,也为现代欧洲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世纪的欧洲。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世纪欧洲城市的主要特征和12-13世纪欧洲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出现的新变化和这些变化对欧洲历史产生的影响。
本题考查的是中世纪的欧洲,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8.【答案】根据材料中所涉及的文明交流的内容,可得出文明交流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经济交流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论述时,可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内容进行概括,可得出原产美洲马铃薯从美洲传到欧洲并进一步传到世界各地,丰富了饮食种类,改变了饮食结构,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商周时期,中国养蚕缫丝技术传到朝鲜,有利于朝鲜丝织技术进步。文化交流促进文明进步。根据所学,可得出字母文字传到东西方,推动文化发展与交流。阿拉伯人将印度人发明的数字传到世界各地,促进了科学文化进步。制度交流推动政治文明的进步。日本学习唐制,开展大化改新,走上封建道路;南京临时政府学习西方民主制度,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进政治近代化。文明交流的方式多元,内容丰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推动人类共同进步。
故答案为:
观点:文明交流促进人类社会进步。
经济交流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原产美洲马铃薯从美洲传到欧洲并进一步传到世界各地,丰富了饮食种类,改变了饮食结构,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商周时期,中国养蚕缫丝技术传到朝鲜,有利于朝鲜丝织技术进步。
文化交流促进文明进步。字母文字传到东西方,推动文化发展与交流。阿拉伯人将印度人发明的数字传到世界各地,促进了科学文化进步。
制度交流推动政治文明的进步。日本学习唐制,开展大化改新,走上封建道路;南京临时政府学习西方民主制度,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进政治近代化。
文明交流的方式多元,内容丰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推动人类共同进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人类文明交流,要求学生结合人类文明交流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人类文明交流,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9.【答案】【小题1】变化: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十月革命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局面出现;美国实力和国际地位提升;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斗争高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答出任意3点即可)
【小题2】特点: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军备竞赛贯穿始终;具有自我控制机制。
事件:华约组织的成立;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答出任意2点即可)
【小题3】原因:建构多边国际制度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共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霸权主义的衰落;国际上反霸权主义力量的增长。
【解析】本题考查了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多极化趋势加强、美苏冷战,第一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作出回答;第二问结合美苏冷战的重大事件分析;第三问结合“美国当前单边主义战略难以奏效”的原因分析。
本题考查了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多极化趋势加强、美苏冷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0.【答案】【小题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俄国经济落后。让步: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小题2】定位:政府用经济办法调节有效需求,刺激消费,即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实践: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小题3】推行私有化和自由化;减少国家干预;调整国家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削减政府开支、减税。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以及二战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调整,第一小问要结合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和内容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和理论特点来分析,第三小问要结合二战后英国经济政策变化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特征,及次要搞清楚凯恩斯主义的内容以及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