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龙陵县2022-2023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云南省龙陵县2022-2023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本卷由系统,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龙陵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等信息
2.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 一首《英雄赞歌》“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还有迷人的《一条大河》“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多少年来,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时,多少人不免心潮澎湃,联想起 (  )
A. 土地革命战争   B. 解放战争
C. 抗日战争 D. 抗美援朝战争
2. 下图为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发行的特-13邮票《努力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第四枚“石油”,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
我国重工业基础非常雄厚
B. 到1955年“一五”计划已完成
C. 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D. 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重大成就
3. “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国谓之国。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故诸侯谓之邦国,天子谓之王国。”该材料主要说明(  )
A. 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 B. 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等级森严
C. 分封制与宗法制内在联系加强 D. 宗法制下礼乐制度的直接影响
4. 《三字经》中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
A. 秦穆公 楚国 B. 晋文公 齐国
C. 齐桓公 秦国 D. 楚庄王 秦国
5. “他们因在日常生活中接近皇帝而受到宠信,又由于皇帝对外朝官不放心而有意识地把商议军国大事的权力和部分执行权交给近臣掌握。”据此判断“他们”是(  )
A. 中朝成员 B. 三省长官 C. 三公 D. 九卿
6. 将“589年”和“杨坚”这两个历史要素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得到准确的历史信息是(  )
A. 隋朝的建立   B. 开通大运河
C. 开创科举制 D. 隋朝的统一
7. 下表为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
根据上表中的信息,可以确认的历史结论是,宋初(  )
A. 科举改革成效显著   B. 地方治理得到强化
C. 经济重心南移加快 D. 地方机构日渐臃肿
8. 公元1023年,北宋设立交子务,正式开始发行官方交子,规定交子三年一届,到期以旧换新。神宗熙宁初年将伪造交子等同于伪造官方文书。据此可知宋代(  )
A. 金属货币停止使用 B. 交子最初由官府发行
C. 金融秩序相当混乱 D. 纸币的合法地位确立
9. 2000年2月,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是对150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中国共产党80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促使其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吸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 B. 吸收了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C. 中国改革开放在城市全面展开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10. 有学者指出:虽然新政产生于自上而下的过程,但160万新式学生的出现和众多八股士类的淘汰则直接和间接地牵动了整个社会。新政造就了他们,但他们又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这表明新政(  )
A. 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B. 掀起了近代思想启蒙
C. 形成了实业救国的高潮 D. 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
11. 孙中山《国民党一大宣言》:“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解读错误的是( )
A. 民权是指具有平等普遍民权 B. 国民党已成为统一全国的执政党
C. 指出西方资本主义民权弊端 D. 重视工农的力量
12. 观察下面的战役态势,它反映的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 )
A. 辽沈战役 B. 渡江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淮海战役
13. 奇波拉在《欧洲经济史》中写道:“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17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作者在此要表明的是(  )
A.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B. 海外市场的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
C. 血腥的殖民掠夺为工业革命准备了资本
D.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
14. 马克思用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和确切作用。但他并未将自己限制在理论和写作上。为组织和鼓动工人们,他将知识活动同各种尝试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主要体现在(  )
A. 推动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B. 发表《共产党宣言》
C. 领导法国巴黎公社革命 D. 指导建立第一国际
15. 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殖民扩张在客观上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  )
A. 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C. 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D. 促进了世界各地的平衡发展
16.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包含一些大多数国家的宪法均不涉及的内容。例如关税、商业、铁路、邮政和电报等,关于个人权利却只字未提。这反映了德国(  )
A. 帝国结构的松散性 B. 对外政策的扩张性
C. 资本主义的保守性 D. 君主制度的脆弱性
17. (2023·河南豫南九校高三联考)下表是某学者归纳的涉及近代英国的一系列重要的人与事,表格内容(  )
A. 凸显出思想先行才能成就霸业 B. 在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中被复制
C. 在《海国图志》中均留下记录 D. 说明英国具备领先世界的潜能
18. “在马克思身上,嗅不到一点空想家的气味……常被工人们亲切地称为‘马克思老爹’”。这除了和马克思深入工人群众、指导工人运动有关,与之关系更加密切的是马克思创立了(  )
A. 科学社会主义 B. 辩证唯物主义
C. 历史唯物主义 D. 剩余价值学说
19.1905年,英国殖民政府决定把孟加拉地区分成两个省,印度的一些民族团体为反对这一行为提出了“自治”和“自产”的口号,号召人们抵制英国商品,使用国货。这一运动(  )
A. 促进了印度工人阶级的觉醒 B. 宣扬了民族解放思想
C. 促进了印度民族企业的产生 D. 打击了印度封建势力
20. 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宣称:“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一个美国庇护下的欧洲是不能接受的。我希望一个站起来的欧洲。”其意图在于(  )
A. 建立一个强大的单边主义的欧洲
B. 建立平等的欧美伙伴关系
C. 重新确立欧洲的国际中心地位
D. 努力构建一个统一的欧洲
21.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兜售繁荣》一书中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代人时间里,美国经济就像是一种魔力经济。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美国普通工人的实际收入、普通家庭的实际收入、人均消费等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翻了一番。”这里推动“魔力经济”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自由放任 B. 宏观调控 C. 科技进步 D. 福利制度
22.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中,涌现出一批英雄人物。下列人物与事件搭配正确的是(  )
A. 玻利瓦尔——非洲独立运动 B. 尼赫鲁——埃及独立
C. 卡斯特罗——古巴革命 D. 纳赛尔——加纳独立
23. 希腊史学形成之初,历史叙述多涉及公众的记忆,史书的价值只有在城邦的语境中才能得以体现。希罗多德也承认,《历史》需要保存公众的记忆,使人类的丰功伟绩不被遗忘。据此可知古希腊(  )
A. 重视城邦的公共利益 B. 推崇人文主义精神
C. 增强公民的参政意识 D. 忽视历史的真实性
24. 古代希腊人以移民方式扩大影响。在200年左右的时间里,他们建立的众多城邦国家主要分布在(  )
A. 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 B. 东起里海东岸、西到意大利
C. 东起黑海西岸、西到意大利 D. 东起里海西岸、西到西班牙
25. 入侵英格兰后,威廉一世主要依靠法国贵族进行统治。没收反抗的盎格鲁撒克逊贵族土地,分封给随他而来的法国封建主。受封者要按照土地面积的大小,提供一定数目的骑兵,并亲自率领他们为国王作战。这反映了(  )
A. 建立起比英国强大的法国王权
B. 诺曼征服延缓了英国封建化进程
C. 威廉一世建立起强大的王权统治
D. 清除了统治机构和法律上的英王旧制
26. 16世纪的西欧,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拥有小块土地,需向庄园主交纳定额货币地租的农民也获得较大收益,由此形成了一批“富裕”佃农。这反映出(  )
A. 新航路开辟促进资本原始积累
B. 商业革命增强地主经济实力
C. 生产技术的提高加速贫富分化
D. 价格革命加速社会阶层分化
27. “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据此观点,推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是(  )
A. 殖民扩张 B. 代议制确立 C. 新航路开辟 D. 圈地运动
28.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既不是互不关联的也不是彼此独立的。希腊文化传播到整个东方,主要是靠追随亚历山大军队东进的希腊商人。同样,印度佛教传播到中国的过程也可以沿着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了解到。”这表明促进东西方文明交融的两种方式是(  )
A. 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 B. 马可·波罗和阿拉伯商人
C. 希腊商人和亚历山大军队 D. 暴力冲突与和平交流
29. 如图描绘的场景表明,拉美人民(  )
A. 开展反抗英国殖民者的武装斗争
B. 完全冲破了世界殖民体系的藩篱
C. 共同构建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D. 面临着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任务
30.明英宗时期,有朝臣援引古训谏称“欲怀远者必先安近,中国如本根,四夷如枝叶,疲中国以奉四夷,犹拔本根以益枝叶也”。孝宗时期,又有人上书称“今各处地方水旱相仍,人民穷困,却乃疲中国,以供远夷,费有用而易无用”。从中折射出明朝(  )
A. 华夷观念的松动 B. 朝贡体制的终结
C. 民间贸易的禁绝 D. 对外交往的收缩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G8(八国集团)是传统的工业化大国“俱乐部”。随着新的重要经济体的崛起,国际舞台上既有G8+5,即八国集团与五个发展中大国非正式对话的形式(由G8发出邀请,五个发展中大国被动接受);又有G20(二十国集团),即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国家之间平等协调机制。此外,以“金砖国家”为代表,新兴大国也在事关全球治理、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等问题上积极进行协商配合。——据陈伟光、曾楚宏《新型大国关系与全球治理结构》
材料二 中国崛起是国际格局变革重大的推动因素,日益影响着国际规则和国际秩序的进程,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有声有色,风生水起。——据李兴、成志杰《大国关系与中国声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国际形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运用具体史实,说明中国在当前国际格局变革中发挥的作用。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攻势,导致了冷战。美国之所以采取进攻……从政治上来说,美国政府的主要决策人极端仇视共产主义和苏联。从经济角度而言,美国资本家及其在政府中的代言人谋求世界对美国商业利益的开放。美国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以避免美国的经济陷于停滞和难以接受的失业。——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二 20世纪70-90年代初期,是旧的两极化世界由动摇走向解体、新的多极化世界初露端倪的交替时期。导致世界格局变化的原因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轮番升级的军备竞赛和全球争霸导致两国国力的相对削弱。第三世界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和西欧、日本力量的崛起,有力地牵制和冲击着美苏两霸的势力。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和苏联的“新思维”成为推动苏联社会质变的催化剂。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挑起冷战的根源。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40年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旧的两极化世界由动摇走向解体”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性事件。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美尔人担心“纠缠人类的忧虑和肠道疾病”,在泥板上记录下各种关于制作“具有神奇力量的药品”方面的东西,而啤酒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医药文献是一块公元前2500年的楔形文字泥板,上面罗列了15种药方,其中包括这样一味:“磨碎梨子和甘露植物的根,掺入到啤酒中让这个人喝下。”现存的一个巴比伦治疗牙疼的药方或称咒语,最后的附言是:“将二等啤酒和食油等掺和在一起,默诵三遍以后将该药敷在病牙上。”
材料二 公元前1525年制定的《赫梯法典》里规定:“第164至165条:若某人去抵押并发生了争吵,或者掰碎了献祭面包,或者打开了酒坛,他要交出一头羊、10片面包、一个容器的啤酒……”
《汉谟拉比法典》第108至111条分别有这样的规定:不收大麦作为啤酒的价钱、而用石秤砣多收银子、或者使啤酒的价值低劣于正常酿酒的大麦价值的卖酒妇应被扔入水里淹死;没有把在卖酒店里聚集策划罪行的歹徒抓住、并押送到宫廷里的卖酒妇应被处死……普通阶层允许每天2升啤酒,公职人员可以允许3升,僧侣和特权阶层则可以允许5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比较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在治病方式和啤酒在医药使用方面的异同。(9分)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可知啤酒在当时社会中的运用有何变化?材料二中《汉谟拉比法典》有关巴比伦的“酒政”有何特点?(7分)
1. D 2. D 3. B 4. C 5. A 6. D 7. B 8. D 9. D 10. D 11. B 12. D 13. A 14. D 15. C 16. C 17. D 18. A 19. B 20. B 21. B 22. C 23. A 24. A 25. C 26. D 27. A 28. D 29. D 30. D
31.  
(1)发达国家地位削弱但仍占据优势,并力图继续维持其主导地位;新兴大国地位日益提高,作用不断增强;新的协调机制、新型大国关系正在形成,国际关系日益民主化;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2)作用:①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公正、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②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推动和平解决诸如朝鲜半岛核问题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③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巴黎协定》生效。
④倡议建立亚投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
⑤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核心理念,即共商、共建、共享,是各方推动“一带一路”的重要共识,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等重要国际文件。
⑥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32. (1)根源: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对共产主义和苏联的仇视。
表现:推行“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原因:美苏两国因军备竞赛和全球争霸导致两国国力相对削弱;第三世界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或第三世界的崛起);西欧、日本力量的崛起;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苏联的“新思维”(或戈尔巴乔夫改革)。
事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33. (1)相同:都曾采用过以啤酒作为主溶剂的做法。不同:苏美尔医生治病并不求助于魔法或是巫术,而巴比伦人相信巫术除魔;相比苏美尔人,巴比伦人在医药方面把啤酒的应用扩大到外敷。(2)变化:啤酒开始从献祭品或牙疼药的角色转变成具备更多货币符号的意味,啤酒成为民事纠纷的调解赔偿物之一。特点:所推出的一系列关于啤酒与酒馆的法律规范十分严格;按照等级制度建立了啤酒的配给制度。
答案第2页 总2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