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广西梧州市岑溪市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广西梧州市岑溪市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1. 歌曲是时代的最强音。下列歌词最能体现新中国成立的是( )
A.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B.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C.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D.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
2.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此次改革( )
A. 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B. 废除土地私有制
C. 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D. 成立了人民公社
3.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选项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950年土地改革 土地公有制建立
B 1953年一五计划 优先发展农业
C 1953年三大改造 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
D 1956年中共八大 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A. A B. B C. C D. D
4.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三位人物共同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是( )
A. 同仇敌忾、国际主义 B. 崇尚法治、健全民主
C. 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D.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5.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材料叙述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 )
A. 时间 B. 背景 C. 内容 D. 影响
6.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以下关于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说法正确的是( )
A. 到1952年,全国大陆全部完成了土地改革
B. 农业合作化运动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C. 人民公社化运动改变了我国农业落后面貌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性质
7. 以下从左至右所列四个城市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这格局是( )
A. 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B.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 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D. 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沿海开放城市
8. 1992年,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其主要目的是()
A. 加入世贸组织 B. 实施拨乱反正 C. 加强科教兴国 D. 解放人们思想
9. 某校九年级(一)班在设计板报内容时选取了以下几个部分:毛泽东电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符合这些内容的板报主题应该是()
A.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思想成果 B.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社会主义理论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思想 D.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10. 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邓小平说“我是人民的儿子”,习近平提出“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由此可见,他们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
A. 追求民族独立 B. 建立新中国 C.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D. 实行改革开放
11. 广西在农历三月三开展壮族歌圩、抢花炮、打扁担、打铜鼓等民族风俗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壮乡民族风情、壮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反映少数民族重视( )
A. 经济开发 B. 文化传承 C. 科技创新 D. 民族平等
12. 构建知识体系是学习的有效方法。某同学将下列史实串连成线,据此可知他探讨的主题是()
A. 体制改革 B. 钢铁长城 C. 国家统一 D. 民族团结
13. 俄乌冲突的爆发与持续,使国防建设再次成为人们探讨的重要话题。下列国防建设成就中属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是( )
A. 建立华东军区海军 B.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 组建第二炮兵部队 D. “辽宁舰”交接入列
14. 近年来,“直播带货”“线上拼单”等热词频出,这表明我国商业领域( )
A. 销售渠道单一 B. 物资供应充沛 C. 信息技术发展 D. 市场监管规范
15. 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并且使用粮票,1993年2月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粮票的使用与废除实际上体现了()
A. 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B. 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C. 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D. 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16. 20世纪的中美关系复杂多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争端应在此基础上予以解决,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中实行这些原则。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三:
(1)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图1的目的是什么?图2对新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美双方达成什么共识?与材料一对比,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三史料所属的类别。(只填序号)并对材料三中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文献史料: ______
图像史料: ______
(4) 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中美关系顺利、稳定发展的前提是什么?
17. 民族品牌代表一个国家相关行业的生产力与影响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7月,一汽成功生产第一辆国产解放牌卡车,但其基本源自苏联技术的转移;1958年5月,一汽从仿制国外产品起步。成功研制东风牌轿车,其车头“金龙”与后照灯“传统宫灯”设计均体现了民族风格;1958年7月,一汽又成功试制出自主设计成分更为显著的红旗牌高级轿库。从此中国汽车工业有了一个名号最响的民族品牌。
--摘编自关云平《中国汽车工业的早期发展(1920-1978年)》材料二 1956-1972年解放牌汽车历年返修率(产品质量问题)
--整理自《第一汽车厂历年资料汇编》材料三在改革开放中,国家给了一汽利润递增包干政策,同时下放了产品销售权,资金筹措权和工厂发展权。而一汽也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走开放型自力更生的道路。到 20世纪末,一汽将建设成年产60万辆,品种350个,产值2000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占1/3,出口占10~15%的初具国际竞争实力的民族汽车工业集团。
--摘编自李文海《改革与一汽的崛起》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民族汽车品牌发展的三段式过程。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放牌汽车返修率出现提升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概括一汽改革的措施及目标。
(4)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民族品牌崛起的所需条件。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现代的制度创新
时间 会议 建立的制度
1949年 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4年 ②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 ……
1992年 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①②③的会议名称。并举出一例本学期学过的材料所列以外的制度名称。
(2)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和所举例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成立,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根据“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可知,使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是新中国成立,D项正确;
A项体现的是抗美援朝,排除;
B项体现的是我国改的对外开放,排除;
C项体现的是我国的民族政策,排除。
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在新解放区,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施行土地改革,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A项正确;1953 年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废除土地私有制,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排除BC项;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出现的“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明确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识记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运用所学进行作答。
3.【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土的地改革是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仍是土地私有制。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优先发展的是重工业。1953年开始的三大改造是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C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史实与结论的正确对应。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土地改革、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相关史实。
4.【答案】D
【解析】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主要有“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等,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了王进喜、焦裕禄、雷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主要有“两弹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等,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模范人物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的事迹及时代精神。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可以判断出来,材料叙述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间、背景和影响,ABD三项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知识。
6.【答案】D
【解析】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故A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故B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没能改变我国农业落后面貌,故C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性质,土地仍然属于国家公有,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相关知识。
7.【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深圳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1984年又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1988年增设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浦东开发区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现在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B项正确;ACD三项顺序错误,排除AC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以及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以及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
8.【答案】D
【解析】邓小平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旨在解放人们思想,明确对“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正确认识,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邓小平的思想、南方谈话的根本问题,需结合邓小平理论来解答。
本题偏难,考查邓小平理论,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思想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D项正确;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思想成果,其他理论成果都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思想成果,排除A项;毛泽东思想不属于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社会主义理论,排除B项;毛泽东思想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0.【答案】C
【解析】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材料中“为人民服务”“我是人民的儿子”“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都体现出他们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志向,C项正确;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民族独立的实现,排除A项;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排除B项;材料中初心不是改革开放,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11.【答案】B
【解析】在我国,每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组成了中华文化,没有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壮族的“三月三节”的民族风俗活动,反映了少数民族重视文化传承,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自治区,由当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本题属基础知识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根据教材知识,依据题意分析,选出正确答案。
12.【答案】C
【解析】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割香港岛给英国,台湾回到祖国怀抱,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历史史实说明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据此可知他探讨的主题是国家统一。
故选:C。
本题考查国家统一。只有国家统一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进步。
本题以国家统一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3.【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建立华东军区海军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是在1967年,组建第二炮兵部队是在1966年,“辽宁舰”交接入列是在2012年。1978年我国进入到改革开放时期,故D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防建设成就的相关史实。1978年我国进入到改革开放时期。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防建设成就的相关史实。
14.【答案】C
【解析】近年来,“直播带货”“线上拼单”等热词频出,这表明我国商业领域信息技术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人际交往等领域,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现在社会也互联网的存在而更加丰富多彩。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C
【解析】粮票反映出当时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废除粮票体现出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反映了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掌握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表现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
【小题4】
【解析】(1)由图中所示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率领下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环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2)依据材料二“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可知,中美双方达成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双方关系的共识。20世纪70年代,由于美国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缓慢;美国侵略越南受到严重挫折;苏联经济、军事力量增强;中国重返联合国,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等因素,美国的对华政策从敌对状态转变为实现关系正常化。
(3)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由对抗到缓和,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报纸属于文献史料;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进入正常化发展阶段,照片属于图像史料;所以排序为BA。
(4)本题属于发挥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中美关系顺利、稳定发展的前提是台湾问题,相互尊重主权,不干涉内政。中国发展壮大、立足于世界舞台等方面解答。
故答案为:
(1)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或国际地位);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2)共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双方关系;变化:从敌对状态到走向关系正常化。
(3)文献史料:图A;图像史料:图B。排序:BA。
(4)相互尊重(或支持;合作);互不干涉内政;中国发展壮大、立足于世界舞台。
本题第一问考查抗美援朝;第二问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中美关系;第三问以图片为依托,考查的是中美关系;第四问考查中美关系顺利、稳定发展的前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建交的前提等史实。
17.【答案】【小题1】引进技术——仿制学习——自主设计开发。
【小题2】原因:1958-1961年,解放牌汽车返修率大幅度上升与大跃进时期的盲目生产有关;1966-1971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运动盛行,一定程度上影响一汽汽车的产品质量。
【小题3】措施:管理体制改革,政企分开,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技术创新方面,引进国外先进汽车生产管理技术;目标: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汽车工业集团。
【小题4】品牌要有民族特色、民族认同(消费者支持国货);产品质量过硬、改革创新思维(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等。
【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国有企业改革。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依据材料进入深入分析即得出答案。
本题以一五计划、国有企业改革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8.【答案】【小题1】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③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国两制”构想等。
【小题2】观点:制度创新是国家进步的重要动力(或制度创新推动了社会发展;或先进的社会制度促进社会发展)。
论述: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尊重和保障了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为继续深化城市改革奠定了基础;或“一国两制”构想:为香港、澳门的回归开辟了新途径,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方向,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找到了新思路)
结论:综上所述,制度创新是国家进步的重要动力(或制度创新推动了社会发展;或先进的社会制度促进社会发展)。我们要坚定制度自信。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国两制”构想等。依据课本知识分析材料,依据材料实际组织答案。
解答时注意认真研究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和答题方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国两制”构想,综合运用基础知识作答,做到准确无误,思维发散,多角度多方面作答。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