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甘肃省武威市天祝一中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天祝一中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根据西周时期车马祭祀制度,国君一级应随葬10车,大夫一级应随葬5车;但据考古发掘,在西周晚期虢国国君虢季墓里发现13辆殉车,大夫梁姬墓里殉车19辆。这说明当时( )
A. 统治基础动摇 B. 权力财产分配不均 C. 神权色彩浓厚 D. 政治秩序面临挑战
2. 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一些将军在军饷不足时,会在未得到公民大会允许的情况下请求雅典盟友的支持。这种行为常常受到公民大会的攻击,有些公民表示,“军事指挥官们觉得他们自己就是法律”。由此可见,在当时的雅典( )
A. 外部势力影响政治决策 B. 公民大会主导城邦事务
C. 独裁统治破坏法律传统 D. 权力滥用导致政局动荡
3. 在王安石变法前,变法派大多经历平平,位低资浅且多出身贫寒,但由于他们遇到大变革时代,在变法时,其中的很多人迅速步入权力中心。材料表明,王安石变法( )
A. 废除了贵族科举的特权 B. 冲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统治
C. 完善了官吏选拔的程序 D. 改革了科举选拔官员的标准
4. 东汉时期,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传统。至曹魏时,中正(品评官)由朝廷政府委任,私人品评变为官家品评。由此可见,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A. 与东汉察举制一脉相承 B. 以门第出身为品评标准
C. 加强了地方门阀的势力 D. 起初意在加强集权政治
5. 随着对中国选官方式优点的深入认识,1870年,英国公务员事务委员会决定:所有公务员均应通过公开的竞争性考试来录用,以确保英国公务员队伍的高水准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统一。此后,这种做法逐渐制度化,并在主要英联邦国家推广。这反映出( )
A. 英国对中国传统制度的借鉴 B. 英国政治由专制走向民主
C. 中国制度文化具普遍适用性 D. 中英民主化中的双向交流
6.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出台了《考选委员会组织法》、《典试委员会组织法》、《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等一整套文官考试任用、俸禄发放、奖惩与考核的法律。这表明当时的公务员制度( )
A. 较为科学完善,并得以全面实施 B. 进行了制度化法律化的探索
C. 提升了官员素质,杜绝了腐败现象 D. 组织严密,保证了政府的效能
7. 汉时,只有年俸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在执行死刑前须交由皇帝审核。《魏书》记载:“当死者,部案奏闻。以死不可复生,惧监官不能平,狱成皆呈,帝亲临问,无异辞怨言乃绝之。”《隋书刑法志》载:“(开皇)十五年制,死罪者,三奏而后决。”这表明( )
A. 地方司法官员权力缩小 B. 中央集权程度逐步加强
C. 封建司法体系日益健全 D. 儒家思想影响刑罚实施
8. 乡约本是宋代士大夫倡导的加强基层社会道德建设的民间自治制度,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具有强制力,不遵乡约的百姓要受到处罚。这一变化说明( )
A. 基层政权建设更加完善 B. 乡约开始具有法律效力
C. 君主专制权力加强的需要 D. 宋明理学失去了统治地位
9. 在早期的罗马市民法中,妻子对嫁资没有任何支配权,丈夫可以任意处分婚姻财产。在后来的罗马万民法中,妻子逐渐取得对婚姻财产的部分支配权,丈夫要想处分嫁资首先需要征得妻子的同意。到了罗马古典法时期,妻子已经可以在离婚或者丧偶时通过诉讼主张自己的婚姻财产权。材料意在说明罗马法( )
A. 规定婚姻关系中男女平等 B. 伴随版图扩大而日臻完善
C. 关于婚姻的规定影响后世 D. 包含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
10. 2021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建立在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九部民事法律所确立的框架下,对原有法律条文进行吸收和精炼而成文的。据此可知《民法典》的出台( )
A. 具有很强的实践连续性 B. 注重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 旨在维护政府的权威性 D. 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11. 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地流行由贝币演变而来的蚁鼻钱;中原农耕地区开始使用形制仿农具铲的布币;东部、北部渔猎地区则出现了形制仿工具刀的刀币;再后来又出现了形制取自纺轮或玉璧的圜钱,从而形成了先秦货币四大体系。由此可见,先秦货币的形成( )
A. 与各地区生产活动有关 B. 反映了农业经济的繁荣
C. 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 D. 说明冶铁技术发展迅速
12. 汉武帝初,中央政府特别发行了一种区别于地方的银锡合铸的大额货币,称为“白金币”,形状为圆形龙币、方形马币、椭形龟币,分别等值于在市面上流通的三千、五百、三百铜钱,面值远远高于了当时普遍流通的银、铜的自然比价。朝廷这种做法( )
A.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 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C. 使中央垄断了铸币权 D. 保障了商品市场稳定
13. 1816年,英国率先实行金本位制,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先后采用,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这一制度( )
A. 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 引起了西欧各国的价格革命
C. 使英镑成为唯一的国际货币 D. 是当时世界经济发展的产物
14. “大明宝钞”货币制度标示着国家权力对社会经济过程的控制,而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和普遍使用,对朝廷所长期坚守的钱钞货币体系构成致命冲击。“夫银产于地,人得而私之”相对于宝钞和铸币,白银是封建统治者们所不能控制的。材料反映了白银货币化( )
A. 打破了专制政府的货币垄断权 B. 切断了货币恶性通货膨胀
C. 是民间私有资本迅速发展产物 D. 促进了社会商品经济发展
15.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以紧急法令宣布改革币制,施行法币政策。至全面抗战前夕,收兑民间银币银物计白银3亿多盎司,并由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统制了外汇买卖业务。币制改革的施行( )
A. 有利于集中财力以应抗战之需 B. 促使民族工业黄金时代到来
C. 构筑抗战胜利的坚实物质基础 D. 导致国统区通货膨胀的出现
16.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遵照华北人民政府指示,发布第一号通告:本行于本年十二月一日发行伍拾圆、贰拾圆、拾圆三种面额票券。该货币的发行( )
A. 形成了稳定的货币体系 B. 解决了国统区通货膨胀
C. 成为了当时的法定货币 D. 配合了解放战争的进行
17. 汉代继承了秦朝抽取人头税的做法,规定:年龄在15到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需缴纳5倍于常人的人头税。这主要反映了汉代( )
A. 鼓励人口生育 B. 女性社会地位低 C. 社会矛盾尖锐 D. 政府管理能力差
18. 西汉地方长官须每年定期向中央汇报本地的户口,垦田,赋役等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汉宣帝曾斥责郡国“上计簿具文而已,务为欺瞒,以避其课”。这表明当时西汉( )
A. 地方财政出现危机 B. 政府运行机制待完善
C. 君主专制趋向强化 D. 地方治理体系已崩坏
19. 唐朝中期两税法实行之前,因为赋敛不时,关中地区的农民只得出卖部分农产品,买回部分缴纳赋税所需的农产品。这说明当时( )
A. 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十分密切 B. 赋税制度与实际生产有所脱节
C. 农民的部分农副产品成为商品 D. 农民出售粮食的现象比较普遍
20. 春秋时期,“坐列贩卖”的商贾开始编入市籍并缴纳租税;秦朝将市籍与普通户籍相分离,对有市籍者及其亲属“勿予田宇”、甚至发遣戍边。这一变化说明( )
A. 户籍制度源远流长 B. 抑商政策始于春秋 C. 工商食官制度形成 D. 商人社会地位下降
21. 相比唐朝,宋朝的户籍制度不再将民众区分为“良民”与“贱民”,而是根据居住地的不同,将民户划分为“坊郭户”与“乡村户”;又根据有无地产划分为“主户”与“客户”,而按宋朝立法,“客户”要退佃离开,地主是不可以阻挠的。这一变化( )
A. 说明中央集权趋于弱化 B. 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
C. 体现了宋朝户口管理的开放性 D. 说明宋朝消除了贫富贵贱观念
22. 清乾隆年间,《合水县志》记载,“偶有口角是非,批令该处乡约会同公正绅耆(绅士、德高望重的老者)查覆”;青海地区的档案也载有“地方乡约有约束乡民,排难解纷之责任”,即使需要上级政府介入,地方乡约也必须配合调查,不得推诿。由此可见,清代的地方乡约组织( )
A. 延伸了基层行政效能 B. 有利于完善民主法制
C. 被地方豪强势力控制 D. 确保了基层社会稳定
23. 在中古时期的西欧,封建主的领地采取庄园制的经营方式。庄园制的本质内容除了主要使用农奴的无偿劳役耕种领主自营地外,就是设有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这说明( )
A. 庄园实行的是封君封臣制度 B. 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
C. 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社会组织 D. 庄园中农奴受到沉重的剥削
24.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 建筑技术的进步 B. 人类学会人工取火 C. 饲养水平的提高 D. 生产工具的改进
25. 17世纪初,北美弗吉尼亚的英国移民向英王报告:“若要抵御印第安人的进攻,就必须保证粮草,小麦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谷物,必须将其栽活。”18世纪,北美已经有蛋壳、西西里岛、白、红几种小麦。据此推知,物种的洲际传播()
A. 改善了土著居民的生活 B. 促进了殖民地的近代化
C. 改变了殖民扩张的手段 D. 保障了西方的殖民活动
26. 到了18世纪,玉米和马铃薯在亚欧人饮食中的比重大大提高,支撑着众多的人口。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 欧洲的本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B. 工业化带来的粮食增长使世界人口激增
C. 物种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 D. 粮食作物是早期亚欧贸易的主要交易品种
27. 如表是根据考古资料统计的汉朝出土铁农具种类及比例。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农具类别 农具种类 所占比例
初耕农具 铁犁、铧冠、鑰土 61%
中耕农具 铁锄、铁铲、铁耖 7%
播种农具 楼车、犁铧 22%
收获农具 铁镰 10%
A. 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B. 精耕细作技术取得突破
C. 官私手工冶铁业很发达 D. 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
28. 从1872年开始,法国政府创立了一批徒工学校。1879年,成立了技术教育委员会。1880年,制定了《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教育系统。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A. 人文主义对人的关注 B. 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
C. 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D. 民主政治发展对国民的素质要求
29. 英国学者卡特莱特指出,到1830年,英格兰的大工业城市没有一个安全的饮用水供应,这些地区的河流里鱼都没有了。这反映出,英国( )
A. 工业建设不受政府重视 B.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C. 工业革命导致环境恶化 D. 渔业资源遭到过度开发
30. 阅读下表,分析这些国家重视科教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美国 (1)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要通过这个法律大大完善美国的教育制度,使之能满足国家基本安全的要求。
(2)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西欧国家 提出“尤里卡计划”,号召成员国在诸如光电子学、大型电子计算机、高速微电子学、新材料和人工智能等尖端领域进行合作,建立一个“欧洲工艺技术共同体”
日本 采纳并使用“科学技术立国”的口号
中国 1986年提出《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1995年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A. 促进了科技成就的日新月异 B. 推动了第一、二产业的发展
C. 促使贫富分化加剧 D. 使各国越来越注重可持续发展
二、非选择题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朝的疆域辽阔,漠北、东北地区设行省,但基层单位仍是其传统的千户、百户。西南地区设云南行省,仍多用土官任职。这样,“岭北、甘肃、四川等边地,唐所谓羁縻之州,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西藏地区由中央掌管全国佛教事务的机构宣政院直辖,低级官吏可由僧侣兼任,也进行了清查户口等工作。同时,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系统,做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清朝前中期,中央政府平定三藩之乱并实行了改土归流,随后收回台湾并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等叛乱,在新疆地区设将军、办事大臣等,还大规模屯田、发行统一货币。在此基础上,在西藏册封宗教领袖、设驻藏大臣、加强驻军;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盟旗之间不相统属,均直属中央机构理藩院。同时,先后签订《尼布楚条约》等条约,划定了中俄大部分边界线。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三: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做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各级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州、县等)的自治机关,除了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享有一定的立法、财政等权力,以及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国家在经济、文化建设中照顾各民族的需要。同时,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和消除民族歧视等工作。这也为世界各国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借鉴。
——摘编自李正华、张金才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元朝和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的主要相同之处。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以后的思想家们认为国家有效治理的标志是王朝的长治久安。西汉的贾谊认为,求天下之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一强干弱枝的思想为历代王朝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提供了基本原则。多数思想家认为国家统一的基础在于合理的社会治理结构。贾谊指出,统治者应“建久安之势”,稳定社会秩序。中国传统治理观念也体现出对富强的追求。历代的政论家主张富强之策应先注重边境安全。唐朝陆贽指出,“虽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无粟不能守也”,强调粟米对国家治理的重要。中国传统治理思想中蕴含的另一个主题是国家如何对待民众。儒家主张以仁义德教治国,国家之于民众,应该“明礼义以一之,至忠信以爱之,尚贤使能以次之,爵服庆赏以申重之。”统治者不应把聚集财利当作治理的目的,以免伤害民众和农业生产。
——摘编自孙晓春《中国传统治理观念与社会治理实践》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剿匪斗争和镇压反革命运动,取缔赌场妓院。 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在抗美援朝运动中拥军优属,表彰各级模范,形成示范效应,建立起新社会的道德风尚,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成为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划分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等阶级成分,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形成了新的社会阶级结构。针对劳动力市场供求的矛盾,政府将计划经济的思路引入劳动力资源配置,对失业人员和困难群众予以帮扶救济。在城市设立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把城市居民纳入到各类单位之中。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将农民纳入到农村的集体组织管理体系之中。
——摘编自王建军《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治理的探索与实践》材料三 1978-1997年间,中国社会的人口流动加快,城市化进程加速,社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政府逐步放松对经济社会的管控,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国家治理结构和主要原则作出了新的规定,改变农村“政社合一”体制,建立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适应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放松城市“单位制”“街居制”以及街道、户籍管理,推进各级政府、国有企业和城市的管理权限改革,改变对人口流动限制过死,限制条件过多的局面,推动人口在城乡之间、农村之间、城市之间以及企业之间、行业之间的社会流动。从1982年实行国家第六个五年计划起,专门增加了社会发展的内容,中共十三大制定国家发展“三步走”战略中,在确定每一步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也相应确定了国家的社会发展目标。这些表明,伴随改革开放大潮兴起的社会治理变革巨轮开始启动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日益彰显,推动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摘编自钟宁、沈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变迁的历程》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家关于国家治理的基本思想。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强化社会管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8年至1997年中国政府是如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主要特点。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计算器的演变
古代 最原始的人造计算工具是算筹,计算工具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重大改革是算盘
近代
早期 1621年,英国数学家根据对数原理发明了对数计算尺,不仅能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甚至可以计算三角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它一直使用到袖珍电子计算器面世
19世纪前期 19世纪初,法国的J.M.雅卡尔发明了用穿孔卡片来控制的纺织机,1822年,英国的C.巴贝奇便根据同一原理制成了一部能执行计算程序的差分机,此后,由于电力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电动式计算器便慢慢取代以人工为动力的计算器
19世纪中后期 1886年,美国统计学家制造了第一台可以自动进行加减四则运算、累计存档、制作报表的制表机,这台制表机参与人口普查工作,使预计10年的统计工作仅用1年零1个月就完成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利用计算机进行大规模的数据处理
20世纪中期 1946年,ENIAC诞生,其特点就是采用电子器件来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存储信息,同以往的计算机相比,ENIAC突出的优点就是高速度,它的出现标志着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21世纪 50年前,计算机只能被高素质的专家使用,今天,计算机的使用非常普遍,甚至没有上学的小孩都可以灵活操作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A.国君和大夫不是周王室的统治基础,其统治基础是庶民,排除;
B.题干内容述及的是西周时期的车马祭祀制度,属于礼乐制度的一个方面,与经济方面无关,排除;
C.题干内容述及的是西周时期有关车马祭祀的相关规定,其本身与“神权”无关,排除;
D.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按照西周时期的车马祭祀制度,“国君一级应随葬10车,大夫一级应随葬5车”,但是到西周晚期,有一些国君和大夫却破坏了这一规定,这就违背了传统的等级制度和礼乐制度,据此可知,题干所述现象说明在西周晚期的时候,周王室的统治秩序面临挑战,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解题关键信息是“但据考古发掘,在西周晚期虢国国君虢季墓里发现13辆殉车,大夫梁姬墓里殉车19辆”。
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2.【答案】B
【解析】据材料“雅典的一些将军在军饷不足时,会在未得到公民大会允许的情况下请求雅典盟友的支持。这种行为常常受到公民大会的攻击”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可以各抒己见,部分公民在公民大会针对将军的行为提出质疑进行攻击,故选B项;盟友是在军饷不足时应将军的要求而对雅典进行支持,材料仅涉及雅典内部纠纷,而没有明确外部势力对于决策的干预,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到雅典内部纠纷,没有明确独裁统治是否破坏雅典原有法律传统,故C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到雅典内部纠纷,内部存在纠纷不等于社会政局动荡,故“政局动荡”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在王安石变法前,变法派大多经历平平,位低资浅且多出身贫寒,但由于他们遇到大变革时代,在变法时,其中的很多人迅速步入权力中心”可知,王安石变法使得位低资浅且多出身贫寒的人进入权力中心,冲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统治,B正确;
A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C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王安石变法,要求学生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王安石变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汉至魏晋时,察举制由本乡名士品评转为官家品评,此举是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选拔官员的控制,可见意在加强集权,D正确;
材料中可以看出两个时期选官制度的区别,并非“一脉相承”,A错误;
材料也没有提及“门第”和“地方门阀”,排除BC。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九品中正制,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九品中正制相关知识的把握。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九品中正制,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英国公务员事务委员会决定:所有公务员均应通过公开的竞争性考试来录用,以确保英国公务员队伍的高水准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统一……并在主要英联邦国家推广”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英国借鉴中国科举制度来选拔公务员,说明英国借鉴中国传统制度,A项正确;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英国借鉴中国科举制,没有体现英国政治体制由专制向民主的发展趋势,排除B项;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英国借鉴中国传统制度,但不代表中国制度文化具有普遍适用性,夸大其作用,排除C项;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英国借鉴中国的传统制度,没有体现中英之间的双向交流,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方文官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西方文官制度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方文官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公务员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无法体现当时的公务员制度是否并得以全面实施,排除A项。
B.根据题干“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出台了《考选委员会组织法》、《典试委员会组织法》、《公务员任用法》、《公务贯考绩法》等一整套文官考试任用、俸禄发放、奖惩与考核的法律”,并结合所学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对公务员制度进行了法律规范,这表明当时的公务员制度进行了制度化法律化的探索,故B项正确。
C.“提升了官员素质,杜绝了腐败现象”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D.题干无法体现当时的公务员制度保证了政府的效能,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当死者,部案奏闻。以死不可复生,惧监官不能平,狱成皆呈,帝亲临问,无异辞怨言乃绝之。”可得出儒家思想强调慎刑杀,因此死刑要经过多重的复核才能得以实行,反映出儒家思想影响刑罚实施,D项正确;
材料与司法官员权力大小无关,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程度,排除B项;
材料不能体现司法体系的健全,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法律与教化,根据“当死者,部案奏闻。以死不可复生,惧监官不能平,狱成皆呈,帝亲临问,无异辞怨言乃绝之。”及中国古代的法治特点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法律与教化,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乡约由宋代的民间自治制度到明朝时期宣讲皇帝的“六谕”,并且“具有强制力”,可以看出统治者通过乡约加强对基层的教化,达到加强君主权力的目的,C项正确;
乡约是对基层的教化,不能说明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排除A项;
“开始”说法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B项;
明清时期乡约也是理学在基层的体现,理学仍处于统治地位,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解答本题需要古代中国乡约的相关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
9.【答案】D
【解析】材料中体现出了罗马的婚姻制度越来越注重人本主义、注重保障双方当事人的权益,但是不能引申为罗马法规定婚姻中男女平等,故排除A项;
材料主旨是罗马法对婚姻关系中的女性权益的保护,而不是罗马法的完善过程,故排除B项;
材料只描述了罗马法发展过程中关于婚姻财产权的相关规定,未涉及对后世的影响,故排除C项;
从材料对婚姻中的财产权的规定可以看出罗马法从财产、人身、婚姻权等各个方面提升了对罗马女性权益的保护,这说明罗马法包含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罗马法,解答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从选项入手,逐项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了罗马法,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在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九部民事法律所确立的框架下。对原有法律条文进行吸收和精炼而成文的”可知,材料反映《民法典》的出台具有很强的实践连续性,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注重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旨在维护政府的权威性,排除C项;
材料没有强调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要求学生结合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1.【答案】A
【解析】A.材料“贝币”“中原农耕地区开始使用形制仿农具铲的布币”“东部、北部渔猎地区则出现了形制仿工具刀的刀币”“纺轮”等体现的是各地区的生产活动对当时货币形制的影响,A项正确;
B.货币形制多仿自农业生产工具,说明了农业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但不能得出农业经济繁荣,排除B项;
C.“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D.当时货币的主要材质是铜,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货币的演进历程,解题关键信息是“南方的楚地流行由贝币演变而来的蚁鼻钱;中原农耕地区开始使用形制仿农具铲的布币;东部、北部渔猎地区则出现了形制仿工具刀的刀币;再后来又出现了形制取自纺轮或玉璧的圜钱”。
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货币的演进历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发行了一种区别于地方的银锡合铸的大额货币,称为“白金币”,…远远高于了当时普遍流通的银、铜的自然比价”可知,汉代官方发行的大额货币价值高于地方钱币有利于加强中央所发行货币的权威,加快地方货币衰落,从而有利于中央掌控铸币权,故C项正确。
A项,题干与政府财政收入无关,排除。
B项,实现说法不能体现,排除。
D项,题干并未强调中央货币对市场稳定的作用,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政策,根据题干“发行了一种区别于地方的银锡合铸的大额货币,称为“白金币”,…远远高于了当时普遍流通的银、铜的自然比价”进行分手。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政策,本题根据题干信息进行分析并综合选项进行排除解答即可。
13.【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为了促使本国工业品的输出,需要稳定汇率,再加上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国际贸易的发展,促使了金本位制度的诞生,D正确;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排除A;
B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B;
C项错在“唯一”,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要求学生结合世界货币体系建立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答案】A
【解析】材料“夫银产于地,人得而私之”相对于宝钞和铸币,白银是封建统治者们所不能控制的”体现的是白银货币化打破了专制政府的货币垄断权,A选项符合题意。
B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准确把握。
15.【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至全面抗战前夕,收兑民间银币银物计白银3亿多盎司,并由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统制了外汇买卖业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自九一八以来逐步加强对中国的侵略,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币制改革有利于集中物力财力为抗战提供物质基础,故A项正确;
B.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是一战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C.抗日战争前,中国综合国力较弱,称不上构筑抗战胜利的坚实物质基础,故C项错误;
D.国统区通货膨胀在解放战争时期,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解放区统一发行人民币有利于维护解放区金融秩序的稳定,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有利条件,D项正确。解放战争时期社会环境动荡,很难短时期内形成稳定的货币体系,排除A项;人民政府发行的货币并不在国统区流通,无法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排除B项;人民币只能在解放区流通,国统区依然流通法币和金圆券,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解放战争。
17.【答案】A
【解析】A.汉代继承了秦朝用钱抽取人头税的做法,并且制定税率来影响百姓的生活。为了鼓励结婚,西汉早期对年龄在15岁到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征收5倍于常人的人头税。到了东汉,生育的妇女享有3年的免税,她们的丈夫也享有一年的免税优惠,旨在增加人口,故A正确;
B.这种做法仅针对“年龄在15到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体现不了女性社会地位低,故B错误;
C.材料中体现不了社会矛盾尖锐的一面,故C错误;
D.材料反映不出政府管理能力方面问题,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以汉代继承了秦朝抽取人头税的做法切入,考查古代赋税制度,秦汉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
本题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关键要准确把握题文信息,考查了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8.【答案】B
【解析】根据“上计簿具文而已,务为欺漫,以避其课“可知西汉时期的“计簿“'是为了征收赋税提供依据,而地方官员对于“计簿“准备不足,由此可以说明西汉政府的运行机制有待完善,故选B;
材料反映的是西汉时期政府的运行机制,没有体现财政出现危机和君主专制趋向强化,排除AC;
“已经崩坏“的说法过于夸张,无从体现,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中央加强的措施,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汉朝加强中央加强的措施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中央加强的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汉朝加强中央加强的措施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关中地区的农民只得出卖部分农产品,买回部分缴纳赋税所需的农产品”得知政府赋税征收的农产品和关中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有部分不符合,农民需要自己出卖部分剩余产品并购买其他产品以缴纳赋税,可见赋税制度与实际生产有所脱节,B项正确;
材料表明农民与市场有一定联系,并不是联系密切,排除A项;
材料主旨为说明当时赋税制度的弊端,而不是农产品的商品化,排除C项;
材料“关中地区的农民只得出卖部分农产品”不能说明农民出售粮食是普遍现象,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两税法,根据材料“关中地区的农民只得出卖部分农产品,买回部分缴纳赋税所需的农产品”及所学两税法的弊端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两税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0.【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秦朝将市籍与普通户籍相分离,对有市籍者及其亲属‘勿予田宇’、甚至发遣戍边”来看,秦朝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下降。故答案为D项。
材料没有反映户籍制度的发展过程,排除A项;
商鞅变法首次提出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
“工商食官”是一种官营手工业制度,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通过对春秋时期和秦朝对待商人的不同态度比较,考查了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统治阶层为了满足对生活物品和战争的需求,以及为了增加国家商业收入,统治者们用行政手段鼓励发展商业。
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关键是要将春秋时期和秦朝商人的地位进行比较,考查了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不再区分“良民”与“贱民”,而是根据居住地和有无地产进行划分,并没有歧视性色彩,并且“客户”要退佃离开,地主是不可以阻挠的,体现了宋朝户口管理的开放性和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C正确;
宋朝中央集权得到加强,而且材料没有体现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民众迁移的态度,排除B;
D错在“消除”,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演变,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货币制度演变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演变,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2.【答案】A
【解析】材料“批令该处乡约会同公正绅耆(绅士、德高望重的老者)查覆”“地方乡约有约束乡民,排难解纷之责任”等信息说明清代的地方乡约组织对基层百姓事务的管理,这就补充了政府对基层的管理,同时也体现了乡约组织延伸了基层行政效能,故A项正确;
乡约组织的做法并没有体现民主,而且完善民主法制的说法也不符合清朝专制的史实,排除B项;
乡约组织和地方豪强并无关系,排除C项;
D项“确保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基层管理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我国基层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基层管理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2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庄园是西欧中世纪的基础,由庄园居民、庄园土地、庄园法庭构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单位,也是农村基层政治单位,是农村基本的社会组织,故选择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君封臣制度是国家制度,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如设有法庭就是政治单位的表现,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没有体现庄园中农奴受到沉重的剥削,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西欧的封建庄园制,需要结合中世纪欧洲经济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西欧的封建庄园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4.【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人类文明演进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故D项正确;
“人工取火”、“建筑技术进步”和“饲养水平的提高”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不能全面揭示人类文明发展的原因,故ABC三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人类文明的演进,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结合所学从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因,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5.【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物种传播是为了殖民活动服务,而不是改善土著居民的生活,排除A项;
近代化一般是指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
殖民扩张的手段是暴力掠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根据材料可知,物种的洲际传播为西方殖民者进行殖民活动提供了物质保证,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航路的开辟,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航路的开辟,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6.【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18世纪亚洲、美洲以及欧洲物种交流对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的影响,故C项正确。
玉米和马铃薯属于美洲的物种,故A项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工业化的影响,故B项错误。
D项中的最早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分析。
本题以18世纪亚洲、美洲以及欧洲物种交流状况为背景材料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农具类别”可知,汉朝农具分为初耕、中耕、播种、收获等类别,而农具的种类也比较多样,这均体现了汉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正确;
铁农具种类多样不能说明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故A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冶铁技术的高超和规模的扩大,不能得出官私手工冶铁业很发达,故C排除;
材料未涉及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故D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表格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演进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8.【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1872年开始,法国政府创立了一批徒工学校。1879年,成立了技术教育委员会......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教育系统。”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扩展到法国,法国对工人的需求量增加,要求提高劳动力素质,C项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人文主义,排除A项;
材料未反映无产阶级斗争,排除B项;
材料现象是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并非民主政治需要,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结合题干“1872年开始,法国政府创立了一批徒工学校。1879年,成立了技术教育委员会......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教育系统。”及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29.【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0年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大工业城市没有“一个安全的饮用水供应”“河流里鱼都没有了”说明城市水质和河流都受到了严重污染,环境恶化,C项正确;
当时的工业建设受到英国政府的重视,排除A项;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渔业资源遭到过度开发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0.【答案】BD
【解析】A、材料题干中的提问指的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而不是对科技成就的影响,排除;
B、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人才的培养,可以提高第一二产业的科技水平,推进其发展,正确;
C、贫富分化不属于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排除;
D、材料中充分体现了科技在发展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各国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力度,正确;
故选:BD。
本题以国家重视科教为考查背景,考查对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题干的提问方式指的是对于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31.【答案】【小题1】疆域广阔(统治面积较广);有效治理时间长(统治时间长);加强了直接治理(逐渐内地化或加强了中央集权);形式多样(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宗教力量(部分地区有宗教色彩、与宗教势力相结合);中央政府主导。
【小题2】特点:在民主革命时期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有法律保障(1954年宪法确定并保障);注重民族平等;将民族与区域(不限于边疆地区,还包括内地少数民族聚集区;适应民族聚居的国情)相结合;将政治治理与社会发展(经济、文化等领域发展)相结合。
意义:推动了少数民族及自治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巩固了新中国政权;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其他国家的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和现代民族制度,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元朝和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的主要相同之处分析;第二问结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意义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和现代民族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2.【答案】【小题1】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秩序;强化中央集权;发展经济,实现国家富强;不侵害民众利益。
【小题2】意义:稳定了社会治安,为巩固新生政权;保证土地改革和经济恢复等工作的顺利进行;新的社会阶级结构带来了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变化,树立起社会主流价值观;奠定了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基础。
【小题3】从计划管理调整为社会管理;强化基层管理;政府主导的管理型社会;放松管制,释放社会活力。
遵循传统治理观念;体现政府主导;不断循序渐进。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史综合、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等。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家关于国家治理的基本思想;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强化社会管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三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政府是如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和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主要特点。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史综合、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等,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33.【答案】本题属于小论文形式的考试题,首先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相关结论,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如依据材料“最原始的人造计算工具是算筹,计算工具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重大改革是算盘”可知早期经济发展水平低,计算方式简单;再依据题干显示,随着科学的发展,计算技术在不断向前发展,计算机更新换代迅速,操作日趋简单,据此可得出如下结论“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计算器演变”,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结论。示例如下: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计算器演变。古代经济发展落后,人们的计算工具简单,以算筹为主;近代早期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计算器不断进步,出现对数计算尺,能够运行多和运算;工业革命开展,对计算能力要求的提高,逐渐产生差分机;进入20世纪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电子技术的发展,逐渐影响到计算器,出现电子计算机。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促使计算器逐渐向综合运算发展,运算速度越来越高。其它答案结合所学知识一直以来也可。
故答案为:
示例:论题: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计算器演变。阐述:古代经济发展落后,人们的计算工具简单,以算筹为主;近代早期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计算器不断进步,出现对数计算尺,能够运行多和运算;工业革命开展,对计算能力要求的提高,逐渐产生差分机;进入20世纪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电子技术的发展,逐渐影响到计算器,出现电子计算机。综述: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促使计算器逐渐向综合运算发展,运算速度越来越高。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计算机技术演变的相关知识。题干表格信息主要是围绕计算机、经济、科技发展的关系进行说明。可以从计算机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科技发展与计算机发展的关系角度进行归纳分析。
本题考查世界计算机技术发展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