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 练习题(含解析)--2022-202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第二单元 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
一、选择题
1.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创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其产生后不断发展变化,下图表现了该文字中“吃”“大麦”和“鱼”的书写形式的变化。该文字演变的总趋势是 ( )
A.由大到小 B.由繁到简
C.由象形到会意 D.由图画到符号
2.《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罚、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等方面,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上述材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是( )
A.内容全面 B.思想落后
C.传播广泛 D.影响深远
3.历经数千年风雨沧桑的金字塔,见证了古埃及文明的灿烂与辉煌。下列关于古代埃及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古埃及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B.太阴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
C.古代埃及在医学上多有建树 D.古埃及文明延续了近1 000年
4.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下列成就或作品最能体现中世纪文明交融和发展的是( )
A.《荷马史诗》 B.《哈姆雷特》
C.《吉尔伽美什》 D.阿拉伯数字
5.某旅行社为配合某校高中学生研学旅行,制作了下面的旅行广告,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一句广告词是( )
A.沿尼罗河而行,了解象形文字,领略胡夫金字塔的壮美
B.在两河流域驻足,了解种姓制度,欣赏古巴比伦城遗址
C.在恒河南岸观光,了解楔形文字,感受古代印度的风采
D.参观罗马历史博物馆,看《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感叹海洋文明的魅力
6.19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中吟咏的特洛伊战争以及其他相关传说,先后对小亚细亚及南希腊进行考古发掘,取得了惊人的成果。谢里曼的考古发掘( )
A.证明了《荷马史诗》是一手史料 B.丰富了研究古罗马帝国的史料
C.说明特洛伊是当地最早的城市 D.显示了《荷马史诗》的史料价值
7.据李维《罗马史》记载,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人将在一年一度选出的官员的治理下,成为以法律取代个人治理的国家”。文中“以法律取代个人治理的国家”中的法律是指( )
A.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
C.万民法 D.《查士丁尼法典》
8.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从此获得基督教会支持。6-7世纪的西欧,唯一有文化的人是教士,唯一的精神生活是在修道院。这样,法兰克国王控制着西欧国家的政权,但精神文化生活的领导权却属于基督教会。这些反映了( )
A.中古时期的西欧文化一片黑暗 B.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赫
C.法兰克征服者与教会平起平坐 D.教会控制中古西欧的一切权力
9.“基督教的修道院通过抄书、办学校、建图书馆三种方式,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遗产,并对其成员及周围地区的居民进行教育,传播了基督教教义,培养了一批有初步文化素养的教职人员。”从材料中可知基督教在欧洲的作用是( )
A.控制人们思想 B.保存古代文化
C.提供道德规范 D.进行宗教迫害
10.拜占庭帝国作为文化桥梁,必然得兼顾东西两头,否则桥面会不平整、桥梁也必然维持不久。在继承了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后,拜占庭帝国也“没放过”东边这头……材料强调的是( )
A.拜占庭帝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B.拜占庭帝国继承发展了古希腊、罗马文化
C.拜占庭帝国的桥梁建筑闻名于东西方 D.拜占庭帝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11.《拉夫连季耶夫编年史》是俄国编年史中最古老的抄本,于1377年编写。它和完成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的《伊帕季耶夫编年史》详尽地记载了12世纪时南部基辅罗斯的历史。文献记载的内容朴实生动,富有戏剧性。通过这两部文献,可以判断( )
A.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 B.莫斯科公国统一国家建立
C.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 D.俄罗斯帝国地跨欧亚两洲
12.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同中国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古代印度文化中对中华文化影响最大的是佛教文化,下列各项中与佛教产生相关的是( )
A.佛教是古印度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动荡、思想争鸣的产物
B.其产生的时间是公元6世纪
C.早期佛教倡导宗教领域内的“众生平等”,因此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传播迅速,成为当时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
D.它使印度种姓制度得以发展和壮大
13.当代印度著名政治家、哲学家、作家拉贾戈帕拉查理曾经说过:“一个人旅行了全印度,看到了一切东西,可是除非他读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他不可能了解印度的生活方式。”在此,他所要强调的是两部作品的( )
A.文学价值 B.艺术价值
C.史学价值 D.精神价值
14.根据日本作家丸山清子《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统计,《源氏物语》中引用中国古典文学典籍185处。其主要原因是( )
A.日本人民虚心好学 B.中国文化的先进性
C.中日关系交往密切 D.疆域邻近交通便利
15.“壮丽的金字塔、富有的宫殿和用古怪的文字刻在石板上的高度精确的历法。”——这些是古玛雅人留给我们的遗迹,同时也给世人留下了玛雅文明。那你知道玛雅文明是古代什么文明的代表吗 ( )
A.印第安 B.印度
C.华夏 D.欧罗巴
16.古代美洲地区与亚欧大陆长期隔离,但印第安文化享誉中外,其中以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为代表,但是到了16世纪,三大印第安文化相继灭亡,造成这一结果的共同原因是( )
A.内部人民起义 B.殖民者入侵
C.内乱分裂 D.政治腐败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水平。因此,历代都比较注重对先进文化的摄取。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文化的综合和创新。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希腊诸地的文化,都在阿拉伯帝国时代得到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在保留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带上了浓厚的伊斯兰教色彩。——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上自哈里发,下至平民,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间变成学生或文学的奖励者。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给发奋的学生们,并且孜孜不倦地编辑许多典籍,其卷帙之伟大与内容之丰富,不亚于现代的百科全书,而其对于现代科学的贡献,远非一般人的想象所及。
——[英]尼科尔森《阿拉伯文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
(2)依据上述材料,结合课文内容,谈谈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特点及其繁荣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由于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拜占庭帝国以西方古典文明的保存者姿态,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当时的西欧人为拜占庭有如此壮丽的城市而倍感惊讶,他们以为这就是天堂。
——环球网《罗马帝国强大与兴衰》
材料二 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果,在以后的时代里,它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庭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淘汰。
——摘编自朱寰《世界中古史》
(1)结合材料一分析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帝国能够“以西方古典文明的保存者姿态,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的原因。
(2)请举例说明材料二中拜占庭帝国曾取得的“辉煌成果”。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在密林中披荆斩棘,开辟通路,发现一座方形石柱,高约14英尺,各边宽约3英尺,四面从上到下都刻有非常醒目的浮雕。前面是一位衣着奇异富丽的人物形象,脸部明显是在表现一幅肖像,凝重、肃穆,令人极其震慑。背面是不同的图案,不同于我们以前见过的任何东西,侧面刻满独特文字。它前面3英尺远处,是一块同样刻有人物形象和装饰图案的大石块,在这些不期而遇的纪年碑刻前,我们心中立即升腾起对美洲文化遗存的神秘莫测之感,真是刻骨铭心。
——[美]诺曼·哈蒙德《寻找玛雅文明》
材料二 玛雅文明的“失落”主要有三种含义,一是作为玛雅文明黄金时代的古典期,在公元9世纪戛然而止,从此被丛林吞噬;二是出现在尤卡坦半岛的后古典期的玛雅文明,在16世纪被毁灭,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三是由于西班牙殖民者的野蛮摧残,导致古代玛雅知识失传。
——高中历史人教版《探索历史的奥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寻找玛雅文明》中作者发现了玛雅人留下的哪几方面的文化遗存。各反映了哪方面的成就
(2)在材料二中的三种“失落”中,你认为哪一种对玛雅文明的破坏最为严重 为什么
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选B。从图中提供的楔形文字的演变看,其书写形式主要经历了由繁到简的变化。
2.【解析】选A。依据材料中“《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共有282条……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信息可知,这反映的是《汉谟拉比法典》内容全面的特点,因此A正确。
3.【解析】选C。古埃及的文字为象形文字,A说法错误,排除;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是太阳历,B说法错误,排除;古代埃及在医学上多有建树,在波斯帝国宫廷中,就有许多埃及医生,C正确;古埃及文明绵延约3 000年,D错误。
4.【解析】选D。据所学可知,阿拉伯数字起源于印度人发明的数字符号,后经阿拉伯人改进并传播到世界各地,充分体现了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故D正确。
5.【解析】选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典型的文明象征是金字塔,象形文字是古埃及的古老文字,A说法正确;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制度,印度发源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B说法错误;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是古代西亚文化的代表,C、D说法错误。
6.【解析】选D。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的记载取得了惊人的考古成果,由此说明《荷马史诗》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并不能因此说明《荷马史诗》就是一手史料,故选D,排除A;谢里曼考古研究的是古希腊文化,而不是古罗马帝国,故排除B;谢里曼的考古取得了惊人成果,但并不能因此证明特洛伊是当地最早的城市,故排除C。
7.【解析】选B。注意题干时间限定“在罗马共和国时期”, 万民法、《查士丁尼法典》出现在罗马帝国时期,排除C、D。习惯法没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因此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与题干不符,排除A。公元前450年左右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故选B。
8.【解析】选B。依据材料,自496年法兰克国王寻求教会支持,到6-7世纪时基督教会成为西欧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领导者,可知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赫,故B正确;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表述错误,排除。
9.【解析】选B。依据材料“基督教的修道院通过抄书、办学校、建图书馆三种方式,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遗产”“传播了基督教教义”可知基督教在欧洲的作用是保存古代文化,故B正确;控制人们思想、提供道德规范和进行宗教迫害的内容题干都无从体现,排除A、C、D。
10.【解析】选A。从“兼顾东西两头”“继承了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没放过’东边这头”可以分析得出,材料旨在强调拜占庭帝国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中起到桥梁的作用,故A正确。
11.【解析】选A。材料显示,两份文献主要记载了12世纪南部基辅罗斯的历史,而基辅罗斯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可能在文献中有所反映,故选A;莫斯科公国在16世纪初建立起统一的俄罗斯国家;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17世纪末,俄罗斯扩张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的帝国,B、C、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2.【解析】选A。公元前6世纪后,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严格规定社会等级的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的不满加剧,佛教应运而生,故A符合题意;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故B不符合题意。早期佛教倡导宗教领域内的“众生平等”,因此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传播迅速,但此时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尚未产生,故C不符合题意。早期佛教倡导宗教领域内的“众生平等”,否定种姓制度,故D不符合题意。
13.【解析】选C。材料“可是除非他读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他不可能了解印度的生活方式”强调的是两部作品的史学价值,C符合题意;A、B、D与材料无关,排除。
14.【解析】选B。《源氏物语》中大量引用中国古典文学典籍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文化的先进性,B正确;日本人民虚心好学、中日关系交往密切和中日疆域邻近交通便利,都只是客观因素,不是“中国古典文学典籍”在这本书中被大量引用的最主要的原因,A、C、D错误。
15.【解析】选A。玛雅文明位于今中美洲墨西哥一带,排除属于亚洲的B、C和属于欧洲的D,故A正确。
16.【解析】选B。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大量涌入美洲进行殖民掠夺,对美洲文化造成了致命打击,故选B;三大印第安文化的相继灭亡的共同原因来自外部,A、C、D都是内因,排除。
二、非选择题
17.【解析】第(1)题,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根据材料一信息归纳即可。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文化的综合和创新”可知兼有东西方文化的特征,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与创新。第二问,根据材料三“上自哈里发,下至平民,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间变成学生或文学的奖励者。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给发奋的学生们”可以总结出统治者提倡和重视;阿拉伯人热爱学习、热爱文学;从材料一也可以知道阿拉伯文化吸取其他文明的成果并加以创造;其兼容并蓄、开放性为阿拉伯文化带来繁荣。
【答案】(1)重视人才;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整合东西方文化。
(2)特点:兼有东西方文化的特征,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与创新。
原因:统治者提倡和重视;阿拉伯人热爱学习、热爱文学;吸取其他文明的成果并加以创造;兼容并蓄、开放性。
18.【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由于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方面说明原因。第(2)题,依据所学,从拜占庭帝国修建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和《罗马民法大全》方面回答。第(3)题,根据材料二中“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果”“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和“封闭保守的心态”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第(4)题属于开放性题目,综合以上两则材料的内容并结合所学从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和共容性、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以及封闭导致落后,开放促进发展等方面分析回答。
【答案】(1)拜占庭帝国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
(2)成果:圣索菲亚大教堂、《罗马民法大全》等。
(3)只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夜郎自大导致落伍;没有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没有居安思危,缺乏创新,丧失生机和活力,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潮流。
(4)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和共容性;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开放促进发展;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开放促进国家繁荣富强。
19.【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各边宽约3英尺,四面从上到下都刻有非常醒目的浮雕”可得出发现了玛雅人留下的醒目的浮雕,这体现了玛雅文化中的建筑成就;根据材料一“背面是不同的图案,不同于我们以前见过的任何东西,侧面刻满独特文字”可得出发现了方形石柱侧面刻满独特文字,这反映了玛雅人发明了独特的文字。第(2)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西班牙殖民者对玛雅文明的破坏最为严重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方殖民者对玛雅文明、人口方面的毁灭性打击和破坏角度分析回答。
【答案】(1)发现了玛雅人留下的醒目的浮雕,反映了玛雅人的建筑成就。发现了方形石柱侧面刻满独特文字,反映了玛雅人发明了独特的文字。
(2)西班牙殖民者对玛雅文明的破坏最为严重。正是由于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使玛雅地区的文化受到野蛮摧残。同时,也有迹象表明,在西班牙人的征服之后,源于欧洲的疾病起了很大的破坏作用,疟疾和天花等造成了玛雅人口数量和质量的极大倒退,造成亡族灭种的惨祸,使古文明毁灭殆尽。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