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西省上饶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

2023年江西省上饶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
1. 《诗经 商颂 玄鸟》中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甲骨文则主要是指商朝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这主要说明了商朝时期(  )
A. 王权与神权结合的特征 B. 诞生了最早的成熟文字
C. 天人感应观念开始盛行 D. 强化了大宗的特权地位
2. 如表为西汉末年的社会状况统计表(部分),这表明,当时(  )
人物 身份 事件
翟方进 汉成帝时丞相 强占民田未遂,竟将当地的水利工程毁掉,使得田地枯旱
王立 汉成帝舅父 侵占南阳草田数百顷
董贤 汉哀帝宠臣 哀帝一次赏赐土地2000顷
挚纲 哀帝时的富商 以雄厚的经济力量吞并农民土地无数
A. 官商勾结的现象异常严重 B. 皇帝母族势力强大
C.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D. 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3. 宋仁宗无嗣,死后以濮王之子赵曙接位,是为英宗。欧阳修、韩琦主张英宗当称生父濮王为“皇考”,而司马光等绝大多数大臣主张英宗当称生父为“皇伯”。司马光等人的主张()
A. 彰显对父子亲情的重视 B. 体现对纲常礼教的维护
C. 为理学的产生奠定基础 D. 反映了文官集团的分裂
4. 明代,言官的弹劾权是朝中的一大利器。上至内阁首辅,下至州县官员,都受到言官的制约和纠劾。一旦受到言官的弹劾,首辅都得上疏向皇帝提出辞职,除非受到皇帝的挽留,否则便会下台。这反映出明代(  )
A. 言官权力不断扩大 B. 政治生态日益恶化 C. 专制皇权得以强化 D. 监察体系趋于完善
5. 1873年,晚清洋务重臣唐廷枢转投轮船招商局。在他十余年的苦心经营之下,轮船招商局打破了洋商垄断中国航运业的局面,完成了南漕北运和“稍分洋商之利”的任务。这说明
A. 中国海运率先利用工业革命成果 B. 民族资本主义与洋人争利
C. 帝国主义积极争夺在华的 航运权 D. 中国航运逐步走向近代化
6. 1902年以后,梁启超、马君武、朱执信都曾在他们的文章中介绍马克思及其主张;孙中山在1912年也曾认为“麦氏(按即马克思)之资本公有,其学说得社会主义之真髓”;1918年以后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专门介绍马克思主义。这一发展过程反映了(  )
A. 近代中国历史的新趋向 B. 救国道路探索趋于一致
C.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 国人对新思想普遍关注
7. 如表所示为胶东抗日根据地社会各阶层纳税标准的变化趋势(单位:%)。这一变化(  )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地主 33.2 33.1 31.8 30.5 30.2 28.9 26.1 24.5
富农 30.9 28.7 30.6 28.7 28.9 22.4 20.3 18.3
中农 20.8 18.9 15.7 12.2 12.1 9.6 8.5 8.4
贫农 16.3 12.7 9.9 7.9 8.7 3.7 3.1 1.9
(注:表中数字为每一阶层每年的负担占其当年总收入的比重)
A. 表明各阶层纳税标准的趋同 B. 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解决了后方战略物资的需求 D. 反映了胶东土地改革的完成
8. 如图是我国1954年发行的宣传画。该作品(  )
A. 反映了青年成为工业建设的主导力量 B. 赞颂了工人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热情
C. 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 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9. 苏格拉底说过:“金子和银子都不能使人好一些,而有智慧的人的思想却能使人富有美德。”据此可知,苏格拉底(  )
A. 推崇理性思维 B. 强调道德的相对性 C. 反对追求财富 D. 重视人的尊严
10. 法国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各派颁布的宪法都不同程度地冲击了封建贵族、僧侣的特权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拿破仑帝国虽有同封建贵族相妥协的一面,但本质上仍是资产阶级政权。材料重在强调法国()
A. 拿破仑统治时期的进步意义 B. 通过立法形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C. 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性 D. 大革命清除了本国的封建势力
11. 据统计,1960-1969年南北双方签订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有2个,1970-1979年有12个。至2002年年底,各国签订的双边投资条约达2181个,各国之间签订的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则达2256个,绝大部分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签订的。这表明(  )
A. 世界各国之间贸易实现了自由化 B. 国际经济合作的法制化趋向增强
C. 区域经济在协调互动中走向均衡 D. 国际法的发展提升了经济依存度
12. 马塞尔 普鲁斯特(1871年-1922年)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写道:所谓认识,只有对自身的认识可言……别人的行为是无足轻重的;我们只有从自身感到的快乐中才能引出智慧和痛苦。由此可知,该作品(  )
A. 体现了对人性价值的追求 B. 追求浪漫主义的理想生活
C. 深刻剖析了社会生活本质 D. 凸显了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后苏联的目标是具体的,即占领领土。美国所追求的目标则是抽象目标或环境目标,它关心的是世界政治大环境。战后英美法苏对于欧洲的分区管制形成的“四大警、察”理念是一种追求“双赢”的理念。而根据囚徒困境模型分析,安全感是达到“双赢”结果的基本要求。而战后美苏之间安全感从未存在过;不光是因为两极格局、东欧真空,更根本的是因为战后形成的两极力量不均衡,又不足以使一方完全支配另一方,因此弱的一方必然奋起而追之,而这又会导致强的一方产生更强的戒心。苏联作为极权主义国家,对美国天生就有戒心,因为其要控制信息的输入来维持政权的稳定。所以,罗斯福的大国合作之梦从来就没有实现过,美苏最终还是从合作走向了对抗。
——摘编自袁茵《论冷战的起源——虚假均势、集权主义政体与冷战的爆发》
材料二:冷战结束后,全球治理出现众多问题,如资本的配置正在向那些具有资本垄断权利的国家集中;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之间内部贫富失衡问题严重;一些国家主张的所谓民主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民主意义,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动乱;全球面临的生态平衡挑战非常严重等。随着美国霸权在国际体系中不断衰退和新兴经济体的陆续崛起,全球治理由霸权时代的垂直结构逐渐趋于扁平,一元化治理由于国际权力的不断分散开始走向多元的全球治理模式。
——摘编自刘长喜、毛博《全球治理之殇与中国方案》
(1) 依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美苏从合作走向对抗的原因。结合所学说明冷战格局下中国外交新思维的表现。
(2) 依据材料二,分析当前全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指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图。
图一:1933年《选举运动》。该画赞扬了苏区的民主选举运动把“贪官”和“官僚”分子扫出苏维埃的大门,维护苏维埃政府的党风廉洁。
图二1939年《打仗、学习与生产合一》。该画中除了一位端着武器的战士外,还有一位正在聚精会神读书的战士,旁边还放着耕田的农具,表现出打仗、学习与生产合一的一种状态。
图三1946年《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该图生动地反映了解放军的战略战术,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国民党军队占领的解放区越多,等于背上的包袱就越重。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内容,以“政权建设”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题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5. 材料:北魏孝文帝特别注重祭礼和婚礼。他把祭丧之礼提高到“劝孝为立教之本”的高度,通过立法矫正鲜卑贱老的旧俗,在人们心中熔铸新的伦理道德。孝文帝太和七年(483年),颁布诏令强调婚姻“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夫妇既亲,然后父子君臣。礼义忠孝,于斯备矣”。孝文帝以儒家“明德、慎罚”的刑罚观为据,经常躬自断狱。孝文帝于太和元年至太和五年(477 481年)、十六年至十八年(492 494年)两次组织修律,亲自下笔定流徙限制,又屡诏改善狱政,限制枷杖,要求解决案件积压问题。他择人不拘出身和地域,为修律广罗人才,法制改革收到取精用宏之效。孝文帝深知吏治好坏乃兴废之所由,于太和八年(484年)制定班禄制,同时降低计赃处死标准。“枉法十匹,义赃二百匹大辟”改为“义赃一匹,枉法无多少皆死”。为释滞时务,提高行政效率,太和十七年(493年)和二十三年(499年)定官制,两颁《职员令》,制定两令“远依旧籍魏晋,近采时宜南朝”,对百官职权和活动准则作出量和质的规定。
——摘编自邓奕琦《论北魏孝文帝的法制改革》
(1) 根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A.根据“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朝王室用于占卜记事”可知,甲骨文的内容都附会着商王与“神”之间的紧密关系,体现了王权与神权结合的特征,故A项正确;
B.“诞生了最早的成熟文字”不是材料主要说明的结论,是对材料片面解读,故B项错误;
C.天人感应观念是董仲舒提出的,故C项错误;
D.“大宗”是宗法制中的概念,且“大宗”是相对于“小宗”而言的,系泛指,并不单指国王,且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商朝的建立和内外服制度,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商朝的建立和内外服制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C
【解析】A.材料看不出官商勾结,故A项错误;
B.汉成帝舅父属于皇帝母族,但丞相、富商不属于,故B项错误;
C.根据材料“强占民田未遂,竟将当地的水利工程毁掉,使得田地枯旱”“西汉后期官僚富商大肆兼并农民土地”“侵占南阳草田数百顷”并结合所学,土地兼并恶性发展使得大量自耕农沦为佃农,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故C项正确;
D.材料主要反映土地兼并,与中央集权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A.“彰显对父子亲情的重视”是欧阳修等人的出发点,故A项错误;
B.根据材料“欧阳修、韩琦主张英宗当称生父濮王为‘皇考’,而司马光等绝大多数大臣主张英宗当称生父为‘皇伯’”可分析得出,欧阳修等人的主张是从父子之情的角度出发,而司马光等人的主张则是从维护纲常名教的立场出发,故B项正确;
C.这些主张能体现理学的一些理念,但不能说这些主张就能奠定理学产生的基础,故C项错误;
D.司马光与欧阳修等人的政见不同,不能说是文官集团的分裂,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言官的弹劾权来自于皇帝授予,依附于皇权,遭受弹劾的官员最终由皇帝决定去留,这表明了明代专制皇权得以强化,C项正确;
言官权力不断扩大只是表面现象,其品秩不高,依附于皇权,排除A项;
言官的设置有利于纠劾百官不法行为,改善政治生态,澄清国家吏治,排除B项;
D项“完善”的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要求学生结合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答案】D
【解析】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民用企业,材料“打破了洋商垄断中国航运业的局面,完成了南漕北运和‘稍分洋商之利’的任务”说明洋务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也表明中国航运逐步走向近代化,故选D项;
A项中的“率先”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轮船招商局属于洋务企业,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B项;
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需要考生掌握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
本题考查晚清海运的近代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至1917年十月革命期间,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被引入中国并逐步得到认可,这反映了中国因在五四之前由于各种探索救亡图存的尝试都失败了,而开始寻找新的出路的现象,A项正确;
材料并未反映救国道路的趋同,排除B项;
材料只是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不能反映它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排除C项;
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解读题意并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相关知识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答案】B
【解析】A.各阶层的纳税标准并没有趋同,故A项错误;
B.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抗日战争时期胶东抗日根据地社会各阶层的纳税比例基本保持稳定,纳税标准还不断降低,这有助于得到各阶层的拥护,能够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B项正确;
C.仅根据纳税标准不能说明解决了后方战略物资的需求,故C项错误;
D.仅根据纳税标准不能说明完成了土地改革,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抗日战争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我国为参加国家工业化而自豪”可知,国家正在进行工业化建设,宣传画的内容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故D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青年成为工业建设的主导力量,故排除A;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故排除B;
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故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我国为参加国家工业化而自豪”并结合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有智慧的人的思想却能使人富有美德”可知苏格拉底注重知识,提出知识即美德,具有理性思维,A项正确;
苏格拉底强调的是有智慧的人的思想,没有提到道德的相对性,排除B项;
CD均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苏格拉底,要求学生结合苏格拉底思想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苏格拉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法国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各派颁布的宪法都不同程度地冲击了封建贵族、僧侣的特权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拿破仑帝国虽有同封建贵族相妥协的一面,但本质上仍是资产阶级政权”并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不同派别以及拿破仑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冲击了封建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法国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体现了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性,C项正确;
材料除了拿破仑帝国外,还强调资产阶级其他派别的积极作用,排除A项;
大革命并未在法国确立共和政体,排除B项;
大革命打击而非“清除”了法国的封建势力,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法国大革命,要求学生结合法国大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法国大革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60—1969年南北双方签订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有2个.......各国之间签订的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则达2256个,绝大部分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签订的。”可知,世界上签订的双边投资协定或条约由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极少数发展到21世纪初的数量急剧增加,这说明各国之间经济合作趋于理性,呈现出法制化发展趋向,B项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世界各国之间贸易实现了自由化的信息,排除A项;
材料体现不出区域经济的对比情况,排除C项;
材料体现的是全球化下各国经济依存度提升促进了国际法的发展,选项因果倒置,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需要结合经济全球化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别人的行为是无足轻重的;我们只有从自身感到的快乐中才能引出智慧和痛苦”可知,马塞尔 普鲁斯特只自己的关注内心世界,对现实处于绝望,凸显了西方社会精神危机,D项正确;
人文主义强调对人性价值的追求,排除A项;
浪漫主义强调对美好生活追求,排除B项;
现实主义深刻剖析了社会生活本质,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主义文学,要求学生结合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主义文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3.【答案】【小题1】原因:国家目标不同;“四大警察”理念的驱使;美苏之间安全感缺失;两极力量不均衡;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的差别。
表现: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一边倒”外交思维;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求同存异”的思维;20世纪70年代,美中联合抗苏等。
【小题2】问题:强权政治;资本失衡;贫富分化;民主失真;生态失衡。
中国方案:承担大国责任;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国际制度改革;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美苏冷战、新中国外交、经济全球化,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二战后美苏从合作走向对抗的原因来分析;第二问结合当前全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美苏冷战、新中国外交、经济全球化,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答案】三幅图片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政权建设成就。第一幅图片的主题是土地革命时期的“三三制”民主选举、图二主题是大生产运动、图三是解放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题目:近代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时期,中共的政权建设实践并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根据所学知识,将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所进行的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举措了效果进行说明会,以完成短文。具体而言;政治上,中共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中共领导人民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经济上,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积极参军参战,巩固了革命根据地;军事上,成功击退了国民党的四次围剿斗争。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政权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抗战的进程,中共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政治上,实行“三三制原则”,组建新型抗日民主政府,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体现;经济上,以“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原则发展生产,开展大生产运动,使抗日根据地军民胜利地度过了抗战的困难时期,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思想上,开展整风运动,提高了干部的思想觉悟,增强了党内的团结。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政治上,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经济上,颁布了《中共土地法大纲》,使解放区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军事上,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综上,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权建设,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为建设新中国做出来有益的探索。
故答案为:论题:近代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时期,中共的政权建设实践并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阐述: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政权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抗战的进程,中共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政治上,实行“三三制原则”,组建新型抗日民主政府,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体现;经济上,以“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原则发展生产,开展大生产运动,使抗日根据地军民胜利地度过了抗战的困难时期,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思想上,开展整风运动,提高了干部的思想觉悟,增强了党内的团结。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政治上,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经济上,颁布了《中共土地法大纲》,使解放区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军事上,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综上,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权建设,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为建设新中国做出来有益的探索。
【解析】本题考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权建设,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权建设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小题1】特点:注重礼制和伦理道德;以儒家思想来断案;修订法律,解决案件积压;光罗人才;改革效果明显。
原因:鲜卑贵族内部的矛盾尖锐;汉文化对鲜卑族的影响;农民起义不断;外部矛盾尖锐等。
【小题2】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特点及改革的原因;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第1页,共1页

2023年江西省上饶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