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贺州市八步区2022-2023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2022-2023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23 年春季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C B D C B B A B D D B C B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A B C B A B D B C A B B
二、材料解析题
26.(1)表现:港口增加;海外贸易的范围扩大;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很多;贸易商品
种类增加等。(2 分,答对一点得 1 分)原因: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航海与造船技
术的进步。(2 分,答对一点得 1 分,考查意图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其它答案
只给 1分)
(2)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2 分)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
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
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3 分,答对一点得 2 分,答对两点得 3 分)
(3)表现: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又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
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
格限制;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3 分,答对
一点得 1 分,考查意图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其它答案只给 1 分)影响:对西方
的殖民侵略活动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
发展历程。(3分,答对一点得 2分,答对两点得 3分)
(4)对外开放使国家繁荣,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等。(2 分,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
可)
27.(1)原因: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强大的国力(3分,答对一点得 1 分,考查意
图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其它答案只给 1 分)时代精神:追求进步的政治理想;
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2 分,答对一点即可)
(2)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3 分,答对一点得 1 分,注意对应)作用:为推
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 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3)参观博物馆或者历史文化遗址;观看影视节目;举办相关知识竞赛、话剧表演等活
动(3分,答对一点得 1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4)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
代精神进行创新,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将传统文化与时代思想紧密结合等。
(2 分,答对一点即可,言之有理即可)
28.(1)做法: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深厚感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2 分,任答一
点即可)史实:唐太宗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2分)辽宋友好:澶渊之盟
(1 分)。宋金战争:岳飞抗金(1 分)。
七年级历史答案 第 1页 (共 2 页)
{#{QQABAYQEogggAgAAAQBCAwECCkKQkhACCIgGRFAQsEAASAFABCA=}#}
(2)特点:出现民族大融合。(2分,只要答到民族融合或者交融都对)。原因:元朝
实现全国统一或者元朝疆域空前辽阔。(2分)
(3)同“外部侵略势力”斗争:雅克萨之战,击败沙俄入侵,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尼
布楚条约》,维护了中国的领土主权(2 分,史实 1分,影响 1 分);同“内部民
族分裂势力”斗争:平定格尔丹叛乱,稳定西北部边疆地区;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避免了国家的分裂,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2分)
(4)评分标准:
等级 观点 论述
紧扣观点,两个史实运用正确,能够
一等(4分) 观点正确,1分。
做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3 分。
紧扣观点,两个史实运用正确,但史
观点正确,1分。
论结合不充分,2分。
二等(3分)
只有一个史实运用正确,史论结合,
观点正确,1分。
条理清晰,2分。
只有一个史实运用正确,史论结合不
观点正确,1分。
充分,条理不够清晰,1 分。
三等(2分)
观点不够明确或者没有观 两个史实运用正确,且逻辑清晰,2
点,0 分。 分。
观点、两个史实、两个要点中只有一个正确,1分。两个要点都不正
四等(1-0 分)
确,不赋分。
【示例一】
观点:和平发展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要方式。
论述:唐太宗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唐朝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促进了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经过和谈,使得北宋与辽及西夏的边界,
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发展。
结论:由此可见,和平的交往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示例二】
观点:战争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方式之一
论述:清朝时期,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并取得重大胜利,雅克
萨之战,保卫了祖国疆土,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清朝康熙时期,平定了
格尔丹叛乱,稳定西北部边疆地区,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清朝乾隆时期,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避免了国家的分裂,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结论:当国家的统一面临威胁时,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战争就是无法逃避的选择。
七年级历史答案 第 2页 (共 2 页)
{#{QQABAYQEogggAgAAAQBCAwECCkKQkhACCIgGRFAQsEAASAFABCA=}#}2023 年春季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七年级试卷
历 史
(满分 100 分 时间 90 分钟 )
题号 一 二 总 分
得分
第Ⅰ卷(选择题 25 小题,共 50 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
共 5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1. 隋炀帝时,南方和北方的经济形势,使得加强它们之间的水路交通运输成为一件迫切
的事情。于是,隋炀帝
A. 南下灭陈 B. 营建东都
C. 开通大运河 D. 创立科举制
2. 《贞观长歌》是比较有名的一部电视剧,它所描述的是唐朝哪位皇帝的统治盛况
A. 唐高祖 B. 唐太宗 C. 唐玄宗 D. 武则天
3. 右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 该图主要反映唐朝的
A. 市井生活
B. 社会风俗
C. 社会经济
D. 民族关系 《步辇图》局部
4. 文物具有多元的历史价值,下列图片中既能证明唐朝手工业水平,又能反映当时社会
风气的是
A. 人面鱼纹彩陶盆 B. 兵马俑 C. 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 D. 开元通宝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 1页 (共 6 页)
{#{QQABAYQEogggAgAAAQBCAwECCkKQkhACCIgGRFAQsEAASAFABCA=}#}
5. 唐朝时,一位高僧前后用了 12 年,历经各种磨难抵达日本,并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
越贡献。与高僧这段曲折经历相关的史实是
A. 张骞出使西域 B. 鉴真东渡 C. 玄奘西行 D. 文成公主人藏
6. 区分史实和观点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之一。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 755 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交 B. 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C. 安史叛军于 763 年被平定 D. 安史叛军逼近长安
7. 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这
首诗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A. 农田水利法 B. 保甲法 C. 方田均税法 D. 募役法
8. 右图中的文字为契丹文字。它由几个音符叠成契丹语的一个音缀,在形体上仿汉字合
成一个方块字。这说明契丹族和中原民族之间存在
A. 政治对立
B. 文化交流
C. 经济往来
D. 军事冲突 契丹文字
9. “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
丢太大的面子……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品,
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材料表明澶渊之盟
A. 宋朝财产损失重大 B. 辽朝获得巨大利益
C. 从此辽宋完全没有战争 D. 促成双方和平局面的形成
10. 陆游有诗“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诗中的“瓜洲渡”“大散关”是南
宋政权的边界,下列对这一边界形成的解释,正确的是
A. 源于宋夏和约的签订 B. 该边界是自然形成的
C. 得益于边境贸易的发展 D. 从此形成宋金对峙局面
11. 下列句子中,反映宋朝时期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的是
A. 公私仓廪俱丰实 B. 苏湖熟,天下足
C. 小邑犹藏万家室 D. 湖广熟,天下足
12.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在下面的时间轴中,
1279 年发生的历史事件是
公元前 221 年 公元 581 年 公元 1279 年
A. 隋朝建立 B. 隋朝统一全国 C. 元朝统一全国 D. 元朝建立
13. 魏晋时期的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的风气,元朝时期,各族之间的通婚很普遍。
这些现象反映了
A. 文化昌盛 B. 民族交融发展 C. 江南地区开发 D. 中央集权加强
14.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元朝时为加强对澎湖和琉球(台湾)的管辖,设立的专门机构是
A. 巡检司 B. 中书省 C. 宣政院 D. 都护府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 2页 (共 6 页)
{#{QQABAYQEogggAgAAAQBCAwECCkKQkhACCIgGRFAQsEAASAFABCA=}#}
15. 假如你生活在宋代,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是
A. 去瓦子中听说书 B. 观看杂剧《窦娥冤》
C. 看苏轼作品 D. 吃羊肉
16.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
极为神速。”这段史料反映的是
A. 造纸术 B. 火药 C. 活字印刷术 D. 指南针
17. 元朝有众多的海外贸易港口和管理规章,使运载货物更多,来往更便捷。当时与中国
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 140 多个,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上述材料说明
了元朝
A. 科学技术发达 B. 对外贸易繁荣
C. 民族关系融洽 D. 军事实力强大
18. 下表是一位同学整理的关于明朝加强专制统治措施的学习笔记。请你从下列选项中帮
他再补充一项
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A. 设厂卫特务机构
1 废丞相,权分六部
B. 建立行省制度
2 设内阁大学士
C. 设立军机处
3
D. 加强相权
19. “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与这首明朝军歌相关的历史事历件是
A. 霍去病北击匈奴 B. 戚继光抗倭
C. 郑成功收复台湾 D. 左宗棠收复新疆
20. 下列著作的共同特点是
A. 传统医学不断发展 B. 手工技艺推陈出新
C. 农业技术推广普及 D. 古代科技经验总结
21. 某同学在探究明朝历史时,收集了下面三幅绘画作品。从所收集的作品看,他探究的
主题是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 明代《流民图》(局部) 李自成像
A. 明朝统治者的生活 B. 明朝灭亡的原因
C. 明朝英雄人物故事 D. 明朝老百姓的生活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 3页 (共 6 页)
{#{QQABAYQEogggAgAAAQBCAwECCkKQkhACCIgGRFAQsEAASAFABCA=}#}
22. 17 世纪中期的一份文献提道:“台湾者,,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
则地当归我。”与文献中的“来索”“归我“”相关的事件是
A. 岳家军抵抗金军 B. 戚继光抗击倭寇
C. 郑成功收复台湾 D. 清朝设置台湾府
23. 下表反映了清朝人口与耕地的关系。据此可知,清朝
年份/年 人口 /亿人 耕地面积/亿亩 人均耕地面 积/(亩·人)
1650 1.00~1.50 6.00 6.00~4.00
1750 2.00~2.50 9.00 4.50~3.60
1850 4.10 12.10 2.95
A. 人口压力日趋增大 B. 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C. 人口流动规模空前 D. 垦荒政策收效甚微
24. 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南方的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献艺。后来,徽调不断吸收昆曲、
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逐渐形成京剧。由此可知
A. 京剧由徽剧、汉调合并而成 B. 京剧的形成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C. 京剧形成于乾隆五十五年 D. 京剧代表着我国古代戏曲最高水平
25.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许多原先分散孤立的民族单位,逐渐形成一个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的多元统一体。材料表明,中国疆域最终奠定主要得益
A. 中央集权制度的连续不断 B. 多民族的交融与统一
C. 历代政府正确的民族政策 D. 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26 小题 17 分,第 27 小题 15 分,第 28 小题 18 分,
共 50 分。请用黑色签字笔将各题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6.(17 分)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
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由于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北自京东路,南自海南岛,港口以十数,数量有明显增长……由于造船技术的进步
和航道的改善……中国商船开始了向阿拉伯海西岸及更广范围的航行……与中
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至少在 60 个以上。宋代进出口商品种类明显增加,
数以百计……
——摘编自《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表现(2分)。分析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2分)
材料二 明代初期,郑和统率技术上最先进的“宝船”船队出洋,远至爪哇、印度、非洲
之角……郑和下西洋时,欧洲的探险时代尚未开始……航海期间,郑和每到一地,
便宣示中国当朝皇帝的德威,厚赠遇到的君主。
——摘编自[美]亨利·基辛格《论中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2分)。简述郑和下西洋产
生的历史影响。(3 分)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 4页 (共 6 页)
{#{QQABAYQEogggAgAAAQBCAwECCkKQkhACCIgGRFAQsEAASAFABCA=}#}
材料三 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又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
迁数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清朝在台湾设立行政建制后,开放宁
波、漳州等地,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
出严格限制……1757 年,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
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
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管理外国商人。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闭关锁国”的具体表现(3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它
产生的影响。(3 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我国对外贸易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中,你有何感想?(2 分)
27.(15 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
信”是实现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转变的关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盛唐)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强大的国力,促成了文化的全面繁荣,同时也
使诗歌创作进入一个黄金时期。那种追求进步的政治理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英
雄气概……乃是盛唐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盛唐诗歌的主流。
——摘编自叶朗、费振刚、王天有《中国文化导读》
(1)根据材料一,分析盛唐文化全面繁荣的原因(3分)。概括盛唐诗歌体现的时代精
神。(2 分)
材料二 伟大的发明
图一 图二 图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张邮票对应的我国古代三项发明(3 分,注意
顺序)。概括这三项发明的共同历史作用。(2 分)
材料三
节目名称 主要内容
探寻故宫文物与历史,将现代的文化创意与历史、文
《上新了·故宫》 物相结合
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重温古诗词,分享诗词的优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 美与趣味。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第三季新
增了手机端的互动功能
用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重唱经典诗词,为文化传承寻
《经典咏流传》 找新落脚点
通过亦讲亦演、古今对话的舞台形式,借由不同时空
《典籍里的中国》 坐标里写书人,读书人的闪亮故事,展现经典书籍中
的中华文化立场和中华文化基因
——摘编自《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 5页 (共 6 页)
{#{QQABAYQEogggAgAAAQBCAwECCkKQkhACCIgGRFAQsEAASAFABCA=}#}
(3)根据材料三,概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3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 (2 分)
28.(18 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
发展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真心
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
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到
了宋辽夏金时期,民族关系发生了变化,既有阶段性的友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是如何处理民族关系(2 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
宗“赢得了他们的爱戴”的史实。(2分)结合所学知识, 分别指出辽宋友好与宋
金战争的史实一例。(2 分)
材料二 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
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进入黄河流域,各族
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当时,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
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摘编自《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发展有何特点(2分)。根据材料二,
分析形成这个特点的原因(2分)。
材料三 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帝时期,经过同外部侵略势力及内部民族分裂势力的一
系列重大斗争,建立起一个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国家,这基本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
的规模。
——摘编自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例说明清朝政府如何同“外部侵略势力”斗争、
同“内部民族分裂势力”斗争。(4 分,注意史论结合)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从“和”或“战”的角度,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这一
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用材料中的两个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逻辑清晰,总结提升。4分)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 6页 (共 6 页)
{#{QQABAYQEogggAgAAAQBCAwECCkKQkhACCIgGRFAQsEAASAFABCA=}#}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