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2022-2023高一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阿拉善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检测
历史学科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涂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⒉.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则使食物有了剩余,从而使得社会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军队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发明出来用以记事的。”这说明
A.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重要前提之一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真诚的崇拜
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2.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都处在干旱少雨地区。尼罗河水量稳定,不易成灾,又带来大量腐殖质肥料,所以古代埃及人将洪水之神称为“欢乐喜神”。而两河水量不定,易于成灾,又会使土地盐碱化,因此古代两河流域人将洪水之神称为“恶毒的神”。由此得出
A.自然环境优劣决定文明产生先后B.埃及文明的成就高于两河流域
C.自然环境影响人类古代文明特色D.两河流域的农业不及埃及文明
3.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该材料表明阿拉伯文化A.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B.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4.印加人在创建帝国的过程中,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采用了和亚欧大陆上的古代帝国几乎相同的强化统治的措施。这体现
A.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同性B.语言宗教传播的广泛性
C. 文明区域发展的融合性D.人类历史发展的多元性
5.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经常被用来作为中世纪结束与近代社会开始的标志…然而我们必须牢记: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一单个事件或条件可以真正标志着旧秩序的终结和新秩序的开始,新世界的发现并没有开创新时代,而是新时代发现了新世界。该材料强调的是
A.哥伦布的历史贡献B.哥伦布的创举具有幸运的因素
C.肯定新时代的进步D.多种因素促成了哥伦布的创举
6.有学者统计了1600年运入欧洲的部分商品(如下表),由此表可知
A.商业革命引发交易商品改变B.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了地中海
C.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D.欧洲与亚洲经贸联系更加紧密
7.自15世纪中叶以后,有几任罗马教皇是文艺复兴的热情倡导者,许多人文主义者供职于教会或者受到教会的资助,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人的艺术品绘制在西斯廷教堂的穹顶之上。据此可知,文艺复兴运动
A.是一场格调高雅的精英运动B.带有较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
C.是一场回归传统的保守运动D.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秩序
8.参与美国制宪的威尔逊曾反复强调:“执政官应当由一人担任,可以使其具有当机立断的能力与责任……但要控制立法权,则必须将其分解。”1787年宪法最终确定,最高行政权由一名民选总统执掌。据此可知,当时美国政府此举是为了
A.通过集权强化国家的行政能力B.对总统的行政权加以制约
C.改良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D.加强总统对立法权的监督
9.据资料统计,1803年,收入最多的2%的英国人占有国家财富的五分之--,1867年则为五分之二。1803年,最富裕的1.4%的英国家庭取得国民总收入的15.7%,1867年0.07%的最富裕家庭就取得了国民总收入的16.2%,而占家庭总数约75%的劳动者家庭在国民总收入中的份额不足40%。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因素是
A.传统贵族的衰落― B.社会财富的集中
C.福利制度的发展 D.工业革命的推进
10.有学者指出,《共产党宣言》本身就如同一幅画轴,画面中展现的人物有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最后出现的是自由发展的每一个人。由此可知,该学者旨在说明
A.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B.《共产党宣言》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
C.马克思主义是艺术与真理的有机结合D.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低级向高级演变
11. 1815年后的60年里,欧洲国家间没有发生重要的殖民地争夺,当时很多社会集团对海外殖民地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1870年或1880年左右,殖民地问题再次凸显出来,到1900年,“先进国家”瓜分了大半个世界,把这些地区变成了殖民地、保护国或势力范围。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殖民国家的军事实力得到加强B.列强开始重视争夺海外商品市场
C.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12.1917年8月,中国政府对德、奥宣战前,一战华工被定义为附属于招募国家的契约性质的劳力;宣战后,被定义为中国派往协约国的“参战代表”;一战结束,中国获得战胜国身份后,一战华工被认为是国家的“功臣”。一战华工角色的变化反映出
A.历史研究有助历史记忆修复B.历史事实具有不确定性
C.文字记载决定历史客观存在D.时局变化影响历史解释
13.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思潮
B.苏联的现代化道路——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
C.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布运动
D.第二次世界大战——七七事变——拉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
14.1913~1998年世界主要地区人均G DP(年均复合)增长率(%),据下表判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国家或地区依次为
A.东欧和前苏联、日本、西欧、中国B.日本、美国、中国、西欧
C.中国、美国、东欧和前苏联、西欧D.东欧和前苏联、中国、美国、日本
15.下表统计的是《苏联经济的年增长率(1951-1985年)》。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苏联经济始终呈现下滑态势B.苏联模式制约了战后经济发展
C.二战后的改革没有任何成效D.美方情报数据不具有参考价值
16.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为了共同应对金融危机,1976年英美等国组成七国集团(G7);1997年俄罗斯加入形成八国集团(C8); 1999年中国、巴西等国加入形成二十国集团(G20)。这一历程反映出
A.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发展B.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加快
C.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D.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4道必答题,第17、18、20题各12分,19题16分)17.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
材料一 12世纪到13世纪期间,欧洲的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不但数量增多,规模也迅速扩大。这显示出中世纪欧洲经济的发展和治安的改善。城市容纳了法院(包括市政法院)、医院、宗教团体或行业协会之类的兄弟会等组织机构。此外,大多数城市除了“中产阶级”或“市民”之外,还生活着数量相对较多的神职人员.....在波兰,除了早已出现的450座城市外,1450年到1550年间又增加了约200座新城市.....但即便在那里,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比例依旧相当小,不到总人口的15%。1500年,只有6%的欧洲人居住在人口超过1万的城镇。
材料二 14世纪后,欧洲人口缓慢地恢复到原先的水平,然后开始增长……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贸易及制造业发展迅速。城市的规模愈发扩大,商人们也变得愈发富有。在每个国家,商人阶级都变得重要起来。……350年到1450年间,法兰西、西班牙、英格兰、苏格兰,丹麦、挪威、瑞典和匈牙利的统治者纷纷加强君主统治,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自身影响力,同时减少封建贵族和教会权力机构的土地。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国家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1469年因女王伊莎贝拉和国王斐迪南联姻而统一,至此现代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初步形成。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约翰·梅里曼《欧洲现代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欧洲城市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简要分析12—13世纪欧洲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出现的新变化。指出这些变化对欧洲历史产生的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
材料 表1人类文明交流史料(部分)区域
——据吴于魔、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文明的交流与进步”为主题,从经济、文化、制度交流中任选一个角度拟定具体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19.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16分)
材料一
——如图,摘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叙述》
材料二 美苏冷战对抗有非常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对立的意识形态是美苏各自在竞争中运用的旗号。贯彻始终和不断翻新的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竞赛构成了冷战的一个重要方面。冷战的另一个方面是它的自我控制机制,它们使得美苏无论怎样对抗和争斗,都不至于使地区冲突升级,不至于在彼此间爆发热战。
——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材料三 冷战结束以来,尤其是乔治·布什遵循具有帝国特征的单极秩序逻辑,体现了美国大战略的转轨。鉴于多边国际制度作为建构未来秩序的基本原则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美国当前的单边主义战略难以奏效。
——门洪华《美国霸权与国际秩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4分)
⑵)根据材料二概括美苏冷战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四例美苏冷战的重大事件。(7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当前单边主义战略难以奏效”的原因。(5分)
20.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
材料一 当时许多领导人都把实施新经济政策看作是一种退却,以拯救苏维埃政权。正如列宁所强调,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就整体而言,新经济政策确实是由军事共产主义向后退却,用当时的说法,由直接进攻改为迂回。但是,这样理解是不够的。对当时的苏俄来说,首要的任务应当是全力抓经济,为落后的俄国创造社会主义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摘编自郑异凡《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诠释及其命运》
材抖二 凯恩斯认为,在自由资本主义下,仅靠私人经济是不能达到经济最大化的,期间需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预,以使国民收入全部用来生活消费和生产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的最大化。一般而论,国家的干预和弥补,必须是在不损害个人的自由基础上进行的人性管理,因而大体上限于以财政货币手段刺激有效需求。
——何正斌《经济学300年》
材料三 1979年撒切尔夫人率先在西方国家中摒弃凯恩斯主义进而推行以现代货币主义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人们通常称这付药方为撒切尔主义。它首先对付以滞胀经济为特征的结构性经济危机,重新倡导资本主义自由经营和私人首创精神,减少国家的过度干预,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职能,缩小工会组织对经济事务的影响,减轻公司和私人的税收负担,削减政府过于庞大的公共开支。
——摘编自黄安年《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说明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 (4分)
(2)指出材料二中凯恩斯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二战后对这一理论的实践。(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撒切尔夫人做了哪些改革 (4分)
历史学科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C C A D C D A D A C D C A B A
二、非选择题 (共52分)
17.(1)(4分)特征:发展速度快,数量多,规模大;组织机构众多;主要由市民和神职人员组成;城市人口较少。(2分)
主要原因:封建社会走向稳定,社会治安改善;封建经济发展;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2分)
(2)(8分)新变化:人口恢复增长;工商业(贸易及制造业)发展迅速;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商人阶层的力量不断增强;君主统治加强;现代国家的雏形开始出现。(4分)
历史影响:促进工商业阶层兴起,促进商品经济繁荣(有利西欧社会经济繁荣;为欧洲近代资本主义萌芽创造条件);有利王权加强和民族国家形成;兴办大学,促进了世俗教育发展;孕育近代社会因素,推动欧洲近代社会转型。(4分)
18.(12分) 评分说明
等级 论题 史事 阐述 结论
等级一(9-12分) 论题明确合理 围绕论题提取史事充分,相互关联 紧扣论题史论结合; 说明充分,逻辑清晰 围绕论题和论述, 有结论或认识;符合逻辑
等级二(5-8分) 论题明确合理 围绕论题提取 史事不充分; 基本关联 能够围绕论题;运用史事进行说明,但不充分; 条理基本清楚 无结论、无认识; 或不符合逻辑
等级三(1-4分) 无论题或论题与材料无关 未提取史事; 史事与论题无关或关联性不强 说明与论题无关; 仅仅重复材料中的内容 无结论、无认识; 或不符合逻辑
示例一:论题:经济交流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阐述:商周时期,中国养蚕缫丝技术传到朝鲜,有利于朝鲜丝织技术进步;原产美洲马铃薯从美洲传到欧洲并进一步传到世界各地,丰富了饮食种类,改变了饮食结构,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总之,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推动人类共同进步。
示例二:论题:文化交流促进文明进步
阐述:字母文字传到东西方,推动文化发展与交流;阿拉伯人将印度人发明的数字传到世界各地,促进了科学文化进步。总之,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推动人类共同进步。
示例三:论题:制度交流推动政治文明的进步
阐述:日本学习唐制,开展大化改新,走上封建道路;南京临时政府学习西方民主制度,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进政治近代化。总之,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推动人类共同进步。
19.(1)(4分)变化: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十月革命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局面出现;美国实力和国际地位提升;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斗争高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4分)
(2)(7分)特点: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军备竞赛贯穿始终;具有自我控制机制。(3分)
事件:杜鲁门主义出台;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组织的成立;德国的分裂;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4分)
(3)(5分)原因:建构多边国际制度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共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霸权主义的衰落;国际上反霸权主义力量的增长。(5分)
20.(1)(4分)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俄国经济落后。让步: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4分)
(2)(4分)定位:政府用经济办法调节有效需求,刺激消费,即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实践: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4分)
(3)(4分)推行私有化和自由化;减少国家干预;调整国家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削减政府开支,减税。(4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