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七年级上1.1认识生命现象同步练习(答案)
济南版七年级上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
(共18题)
一、选择题(共15题)
研究人员对长瓣兜兰上访花昆虫的活动进行统计,结果如下表,请据图表回答问题。
退化雄蕊的作用最可能是
A.吸引昆虫 B.产生精子 C.完成受精 D.产生卵细胞
为了解某中学初中生近视状况,研究人员进行相关调查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近视率最低的初一年级随机抽取 个班进行调查
B.采用发放问卷的方法调查学生近视率,准确率最高
C.为避免性别对近视率的干扰,只调查女同学近视率
D.要如实的记录调查结果,并进行整理、分析和统计
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时,要使视野内看到的细胞形态最大,在下列镜头组合中,应选择
A.目镜 ,物镜 B.目镜 ,物镜
C.目镜 ,物镜 D.目镜 ,物镜
下面是某同学学习了显微镜的使用后进行的有关叙述,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A.在光线较弱的情况下对光时,应将⑤的凹面对准通光孔
B.要使镜筒大幅度上升,应转动图中的⑥
C.低倍物镜换用高倍物镜时,应首先转动②,再调节⑦
D.视野的放大倍数等于①的放大倍数与③的放大倍数之和
研究人员对长瓣兜兰上访花昆虫的活动进行统计,结果如下表,请据图表回答问题。
能为长瓣兜兰传粉的是
A.黑带食蚜蝇和果蝇 B.三种昆虫均可
C.狭带贝食蚜蝇和果蝇 D.黑带食蚜蝇和狭带贝食蚜蝇
下列关于生物圈范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B.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
C.地球上所有生物能够生活的地方
D.整个地球
下列材料可以直接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是
A.一片树叶 B.一根头发
C.洋葱鳞片叶 D.涂抹人血液的玻片标本
某学校科技社团的同学们为了探究影响霉菌生长的环境因素,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取①、②、③三套培养皿,分别放入相同的两小块馒头,在空气中暴露 分钟,再按题 表的方法处理,然后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②和③能形成对照实验
B.①和③能形成对照实验
C.①和②能形成对照实验
D.馒头在空气中暴露 分钟,相当于接种
下列都属于生物的是
A.机器人和蘑菇 B.珊瑚和珊瑚虫
C.钟乳石和熊猫 D.含羞草和生石花
研究者为了探究“湿度对粘虫幼虫取食的影响”,做了如下设计,需要修改的内容是
A.粘虫的数量 B.光照条件 C.温度 D.相对湿度
武城县某学校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不同类化肥对校园植物的影响进行探究,他们认真思考并设计了使用某种新型化肥和使用常规用的化肥对校园某一种植物生长的影响的实验步骤,这属于科学探究基本环节的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制定计划 D.实施计划
下表为某课外活动小组探究有关黄粉虫幼虫的实验方案。该研究题目最恰当的是
A.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
B.探究黄粉虫幼虫数量对其生活的影响
C.探究温度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
D.探究湿度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
下列关于科学探究“作出假设”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作出假设要根据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
B.作出假设是在全部实验方案设计完成后
C.作出的假设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D.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需要实验验证才能证明
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时,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原因是这样的材料
A.便于放置在显微镜上 B.不易污染显微镜
C.易于被染色 D.能让光线透过
某同学使用的显微镜有如下一些镜头可供选择(见图),要使被观察的物体放大 倍,应选择的镜头为
A.④和⑤ B.③和⑥ C.①和④ D.②和⑥
二、综合题(共3题)
这个学期,我们学会了显微镜的使用,下面请你完成以下问题。
(1) 如图为了方便寻找某一目标细胞,需要尽可能观察到标本更大的范围,应选用显微镜的镜头组合是 。
(2) 在显微镜下看到了“”,实际在载玻片上的是“ ”。
(3) 同学在使用显微镜时,发现观察目标在视野的左下方,要想把观察目标移动到视野的中央,应该将装片向 方向移动。
某小组的同学尝试测定一粒核桃仁中含有的能量。首先,取一粒核桃仁,称其重量为 克,切取一部分用做实验材料,称其重量为 ,然后,组装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 用点燃的核桃仁给锥形瓶中的水加热,水量多少合适呢?水量过多,温度变化过小,不易读数;水量过少,则可能出现 现象,从而造成较大的误差。所以,将水量定为 毫升。
(2) 为了尽可能减小误差,可为这套装置增设一个防止热量散失的部件,请在如图所示装置上画出该部件的示意图。(能够简单表达设计意图即可)
(3) 要获得较为准确的测量结果,什么时候将燃烧后的核桃仁从锥形瓶下移开,并记录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呢?经过讨论,形成了以下三种不同意见,其中最为科学合理的是
A. 火焰熄灭时
B. 核桃仁灰烬凉透时
C. 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不再升高时
(4) 已知 毫升水每升高 ,需要吸收 焦的能量。测定锥形瓶中水的温度升高了 ,请计算这粒核桃仁中含有的能量(不考虑能量散失造成的误差) 焦。
(5) 从这粒核桃上再取相似大小的两块,分别用相同的装置、同样的做法重复测量,计算出这粒核桃仁中含有的能量分别是 焦、 焦。根据这三次计算的结果,确定最接近这粒核桃仁含有能量真实值的数值。 焦。
当鱼呼吸时,鱼的鳃盖会张合,可以通过观察单位时间内鱼鳃盖张合的次数,得到鱼的呼吸频率,为探究“水温对鱼呼吸的影响”,三名学生进行了如下实验。
(1) 提出问题: ?
(2) 作出假设:略。
制定计划: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 。
(3) 实施计划:
第一步:向大烧杯中倒入已经晒过的自来水,放入温度计记录温度后,将三条小鱼一起放入烧杯中。
第二步:向大烧杯中缓慢地加入热水,使水温逐渐上升至 并保持稳定。水温稳定 分钟后,记录 分钟内小鱼鰓盖运动次数。稍停片刻,再重复计数两次。每名学生只对一条小鱼进行观察记录。
第三步∶将大烧杯放入大玻璃缸中。向大玻璃缸中加入冰块,使烧杯中的水温下降并分别稳定在 、 、 、 、 ,再用同样的方法,记录各温度下 分钟内小鱼的鰓盖运动次数。数据汇总结果如表。
请根据以上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间题。
i 本实验中,三条小鱼的种类、生理状况应 。
ii 统计小鱼 分钟内的呼吸次数时,为什么要在温度稳定 分钟后,才开始计数?
iii 用三条小鱼,各温度下统计 次的目的都是为了 。
iv 在分析实验数据时,首先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则表格最右栏字母 所代表的内容是 。
v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得到的结论是 。
答案
一、选择题(共15题)
1. 【答案】A
【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黑带食蚜蝇多次靠近退化雄蕊,退化雄蕊最可能的作用是吸引昆虫,A正确。
故选择A选项。
2. 【答案】D
3. 【答案】D
【解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小,亮度越暗,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看到的数目较少;A的放大倍数 (倍),B的放大倍数 (倍),C的放大倍数 (倍),D的放大倍数 (倍),D的放大倍数最大。
故选D。
4. 【答案】D
【解析】①目镜、②转换器、③物镜、④载物台、⑤反光镜、⑨粗准焦螺旋、⑦细准焦螺旋,光线较弱时,应选用⑥反光镜的凹面镜和遮光器上的大光圈对准通光孔,A正确;
⑥粗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大幅度的升降镜筒:⑦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还能调岀更清晰地物像,B正确;
物镜安装在转换器上,当低倍物镜换用高倍物镜时,应首先转动②转换器,再调节粗准焦螺旋,找到物像后,再转动⑦细准焦螺旋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C正确;
物像(视野)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D错误。
故选择D选项。
5. 【答案】D
【解析】由表可知黑带食蚜蝇和狭带贝食蚜蝇均带岀过花粉,能为长瓣兜兰传粉的是黑带食蚜蝇和狭带贝食蚜蝇,D正确。
6. 【答案】A
【解析】AB选项: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故A正确,故B错误;
CD选项: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故CD错误;
故选A。
7. 【答案】D
【解析】显微镜是利用光学原理成像的,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若不透明,光线就不能通过观察的材料经物镜、目镜进入眼内,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成像。一片菜叶、一根头发、洋葱鳞片叶都不透明,光线不能透过,因此将一片树叶或一个手指头或一粒大豆种子放在通光孔的中央,用显微镜观察,视野一片黑暗导致不能看清,若要观察必需制成玻片标本才能观察人血液的玻片标本,是薄而透明的,可以直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故D正确;
故选D。
8. 【答案】C
9. 【答案】D
【解析】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是: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选项A中的机器人、选项B中的珊瑚、选项C中的钟乳石,都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选项D中的含羞草和生石花,都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
故选D。
10. 【答案】B
【解析】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因此探究“湿度对粘虫幼虫取食的影响”的唯一变量是湿度。除湿度不同外,其它条件都应该相同且适宜,如粘虫的数量、光照、温度等。所以实验方案需要修改的选项是光照,均改为同一强度的光照,故B正确。
11. 【答案】C
【解析】科学探究的过程:
某学校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不同类化肥对校园植物的影响进行探究,他们认真思考并设计了使用某种新型化肥和使用常规用的化肥对校园某一种植物生长的影响的实验步骤,这属于科学探究基本环节的制定计划。
12. 【答案】A
【解析】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从表格中看出,纸盒的左半侧和右半侧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照,因此研究题目最合适的是探究光照对黃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A正确。
故选择A选项。
13. 【答案】B
【解析】科学探究分为六大步骤: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作出假设要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知识,A正确;
在提出问题后,根据已经提出的问题作出相关的假设,而不是在全部实验方案设计完成后再作出假设,B错误;
作出的假设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C正确;
作出假设后,再根据假设制定相关的计划,并实施实验计划,从而判断制定的假设是否正确,D正确。
故选择B选项。
14. 【答案】D
【解析】显微镜是利用光学原理成像的,光线必须通过观察材料反射到物镜、目镜、眼内才能形成物像。因此观察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如观察材料不透明就不能形成清晰的物像,D正确。故选择D选项。
15. 【答案】C
【解析】显微镜的镜头有目镜和物镜两种,物镜是安装在转换器上的,因此物镜有螺丝纹。目镜是直接放在镜筒里的,因此目镜无螺纹。所以图中的③④⑥是目镜,①②⑤是物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据此,要使被观察的物体放大 倍,应选择的是镜头①和④。
故选择C选项。
二、综合题(共3题)
16. 【答案】
(1) 甲和丁
(2)
(3) 左下
【解析】
(1)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因此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用放大倍数小的甲目镜和丁物镜。如图为了方便寻找某一目标细胞,需要尽可能观察到标本更大的范围,应选用显微镜的镜头组合是甲和丁。
(2) 显微镜呈倒立的像,在显微镜下看到了“”,实际在载玻片上的是“”。
(3) 显微镜呈倒立的像,发现观察目标在视野的左下方,要想把观察目标移动到视野的中央,应该将装片向左下方向移动。
17. 【答案】
(1) 沸腾
(2)
(3) C
(4)
(5)
【解析】
(1) 用点燃的核桃仁给锥形瓶中的水加热,水要适量( 毫升)。水量过多,温度变化过小,不易读数;水量过少,则可能出现沸腾现象,从而造成较大的误差。
(2) 为了尽可能减小误差,可为这套装置增设一个防止热量散失的部件,如图所示:
。
(3) A . 火焰熄灭时,还有余热,此时若及时计数,会导致数据偏低,A错误;
B . 核桃仁灰烬凉透时,由于这一过程热量的散失,会导致数据偏低,B错误;
C . 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不再升高时,说明不再有热量产生,此时记录数据比较科学,C正确;
(4) 已知 毫升水每升高 ,需要吸收 焦的能量。测定锥形瓶中水的温度升高了 ,请计算这粒核桃仁中含有的能量: 焦 毫升 焦。
(5) 为了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因此应该设置重复实验(或重复组),多做几次,然后取平均值。即 。
18. 【答案】
(1) 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频率有影响吗
(2) 水温
(3) i 相同
ii 使鱼适应新的水温后再进行实验,使实验结果准确。
iii 减小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iv 平均值
v 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频率有影响
【解析】
(1) 根据资料可提出问题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频率有影响吗。
(2) 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实验。据表中数据可见:该实验的变量是水温。
(3) i 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实验。
ii 为使鱼适应新的水温后再进行实验,使实验结果准确,因此恒温 分钟后才开始计数。
iii 我们在进行探究实验时,为了避免偶然因素的影响,常需要设置重复组,取其平均值,减小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iv 我们在进行探究实验时,为了避免偶然因素的影响,常需要设置重复组,取其平均值,减小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表中的 表示平均值。
v 由表中的数据可知: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水温升高,金鱼的呼吸次数会增多。实验结论: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频率有影响。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