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2022-2023度下学期八年级生物期末复习:专项素养综合全练(6份打包)(含解析)
专项素养综合全练(三)
资料分析
一、选择题
1.(2021山东菏泽模拟)韩城褐马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省东部,是黄土高原上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具有原始性的一片天然林区。保护区内有陆栖野生脊椎动物194种,昆虫432种(数据截止到2010年)。除栖息着褐马鸡外,还有金钱豹、金雕、黑鹳、白肩雕、大鸨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下列相关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
A.“保护区内有陆栖野生脊椎动物194种,昆虫432种”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
B.褐马鸡吃植物的叶、嫩茎、幼芽、花蕾、浆果、种子,也吃动物,既属于植食性动物,也属于肉食性动物
C.自然保护区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和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
D.褐马鸡、金钱豹都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2.(2021安徽模拟)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共抓长江大保护的决策部署,安徽省发布了《2020年巢湖禁渔通告》,决定自2020年1月1日起,对巢湖主体水域实施全面禁捕,禁渔期暂定10年。巢湖渔业生态保护区为水生生物集中分布区和鱼类重要繁殖区。禁渔期间,巢湖禁止一切渔具捕捞、采集水生动植物生产活动,禁止收购、销售巢湖非法捕携的渔获物。下列关于这一保护措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属于迁地保护
B.属于就地保护
C.保护了生物栖息地
D.是保护巢湖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二、非选择题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豆源于中国,野生大豆种类很多,现在栽培的大豆是从野生大豆中经过定向选择、改良而成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栽培大豆患萎黄病,大豆生产面临危机,从我国引进野生大豆,与当地品种进行杂交,培育出抗大豆萎黄病的优良品种,挽救了大豆产业,成为世界上大豆出口量最大的国家。
(1)材料中,从野生大豆到栽培植株的培育过程属于 (填“人工选择”或“自然选择”)的过程。美国通过引进中国野生大豆杂交而获得优良大豆品种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 多样性。
(2)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目前也面临着严重威胁,试列举两个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
4.(2022山东禹城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公园是由国家批准设立的,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域或海域,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正式设立含武夷山在内的5个国家公园,其中武夷山国家公园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拥有同纬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世界著名的生物模式标本产地。
图一
图二
(1)武夷山国家公园作为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在图一宣传图中,还应该补充的生物成分是 。
(2)流入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源头是 ,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它转化成化学能,固定在制造的有机物中,输入第一营养级,然后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在不同的营养级中依次传递,其能量流动特点是: 。
(3)在该生态系统中,穿山甲以白蚁等昆虫为食,图二所示为穿山甲所在的一条食物链中,各生物体内有机物含量的柱状图,根据能量流动特点,写出该条食物链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若穿山甲的能量增加1千焦,至少消耗植物 千焦的能量。
(4)武夷山国家公园里生物种类及数量能够较长时间保持着生态平衡,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5)伴随着能量流动同时进行的还有物质循环。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郑重承诺,我国将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碳的释放量和吸收量相等,生态系统中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
5.(2022山东淄博期末)自然界的景物牵动着人们的情感,人们将自己的情感赋予山水树木、花鸟虫鱼,谱写出许多名诗佳作,同时又将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总结,流传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农谚俗语。下列这些诗词、俗语等都蕴含着一定的生物学知识,请用生物学知识进行回答。
(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影响这种现象的非生物因素是 。
(2)“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导致“春兰秋菊”这种现象出现的非生物因素是 。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此诗句说明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了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关系是 。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绘了生物之间最常见的 关系,请写出这句话中存在的食物链: 。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能够把“落红”化成“春泥”的生物是 。
答案全解全析
一、选择题
1.B “保护区内有陆栖野生脊椎动物194种,昆虫432种”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A正确;褐马鸡吃植物的叶、嫩茎、幼芽、花蕾、浆果、种子,也吃动物,属于杂食动物,B错误;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开展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和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C正确;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褐马鸡、金钱豹等动物都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D正确。
2.A 巢湖渔业生态保护区为水生生物集中分布区和鱼类重要繁殖区。禁渔期间,巢湖禁止一切渔具捕捞、采集水生动植物生产活动,禁止收购、销售巢湖非法捕携的渔获物。这一保护措施属于就地保护,保护了生物栖息地,是保护巢湖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二、非选择题
3.(1)人工选择 基因(遗传)
(2)乱砍滥伐、乱捕滥杀、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任写2个即可)
解析 (1)从野生大豆到栽培植株的培育过程,是人们根据需求对大豆的不同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的过程,属于人工选择。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中国野生大豆和美国大豆之间的基因不相同,故美国通过引进中国野生大豆杂交而获得优良大豆品种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有乱砍滥伐、乱捕滥杀、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
4.(1)分解者
(2) 太阳能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C→A→B 25
(4)自我调节
(5)二氧化碳
解析 (1)图一中只有生物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要补充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2)生物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固定在制造的有机物中,输入第一营养级,然后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在不同的营养级中依次传递,其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在该生态系统中,穿山甲以白蚁等昆虫为食,则穿山甲所在的一条食物链为:植物→白蚁→穿山甲。图二是穿山甲所在的一条食物链中三种生物体内有机物含量的柱状图,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是绿色植物制造的,其沿着食物链依次传递,因此绿色植物含有的有机物最多,其次是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因此食物链应该为:C→A→B。一般来说,相邻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是10%~20%,穿山甲的能量增加1千焦,至少需要消耗植物的能量为1÷20%÷20%=25(千焦)。(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5)生态系统中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
5.(1)温度
(2)光照
(3)环境影响生物 生物影响环境
(4)捕食 树→蝉→螳螂→黄雀
(5)腐生细菌、真菌等分解者
解析 (1)橘喜欢生长在温度较高的南方,在温度较低的北方种植的橘品质不好,造成这种现象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2)光照时间的长短影响植物开花,“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导致“春兰秋菊”这种现象出现的非生物因素是光照。(3)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得晚,因此“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指白蚁在大堤内挖穴活动导致大堤的牢固性降低,洪水来临时容易溃堤,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存在“树→蝉→螳螂→黄雀”这条食物链。(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的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能将花瓣中的有机物转变成简单的无机物并供植物体重新 利用。
(www.21cnjy.com)专项素养综合全练(六)
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
一、选择题
1.【跨学科·数学】下图是生物学家记录的某海岛上中地雀鸟喙宽度年平均变化的曲线。其中1977年和2001年发生了2次旱灾,2005年以大型种子为食具有大鸟喙的大地雀入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1977年的旱灾诱发了中地雀的变异
B.干旱环境中具有较宽鸟喙的中地雀更加适应环境
C.中地雀与大地雀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D.2005年以后中地雀很可能主要以小种子为食
2.【跨学科·数学】(2022山东潍坊期中)家蚕在结茧时,有时会结出厚薄不均匀的“薄头茧”。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查找“薄头茧”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实验。他们选择的都是五龄期老熟蚕,分别在5月和9月进行了两次实验,每次实验都分三组进行,三组的光线处理不同,7天后统计“薄头茧”的总平均发生率(%),统计结果如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光线处理 光线明亮 而不均匀 光线明亮 而均匀 光线暗 而均匀
实验1(5月份) 15.48 7.50 4.92
实验2(9月份) 17.17 8.85 4.50
总平均发生率/% 16.33 8.18 4.71
A.家蚕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蚕茧是家蚕的蛹期
B.该实验设计了温度和光线亮度两个变量
C.该实验一共形成三组对照实验,分别是第一、二组,第二、三组和第一、三组
D.第二组和第三组作对照,说明光线越亮,薄头茧发生率越高
3.【跨学科·语文】(2022山东聊城三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如图①②③代表生物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可通过②光合作用被植物体所利用
B.①表示动植物体的呼吸作用
C.动植物遗体通过③作用被寄生的细菌和真菌分解
D.图中所示的过程体现了动物能促进物质循环
4.【跨学科·语文】(2022广东揭阳五校月考)下列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述的自然现象解释不科学的是 ( )
A.温度影响植物何时开花
B.“山寺桃花”适应了“山寺”的环境
C.“人间”属于生物因素
D.“山寺”属于非生物因素
5.【跨学科·发酵工程】(2022广东江门期末)制作泡菜的原理就是利用乳酸菌使蔬菜中的有机物生成乳酸。利用泡菜坛制作泡菜既要加盖,还要用一圈水来封口,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
A.造成缺氧环境,利于乳酸菌发酵
B.防止尘埃以及其他细菌进入坛内
C.防止尘埃,保持发酵适宜的温度
D.隔绝空气,抑制细菌生长、繁殖
二、非选择题
6.【跨学科·发酵工程】(2022山东枣庄三模)2022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口号是:“为所有生命构建共同的未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美丽中国”,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努力实现碳中和,广泛拥有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枣庄市在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提出,要以争创全省现代农业十强市为目标,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5处,培育知名农产品省级企业品牌2个、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1家。如图是枣庄市某一新型生态农场模式图,请据图作答:
(1)在该农业生态系统中 是最关键、最基本的成分。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它们能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是 。
(2)图中有 条食物链,假设人只有图中的食物关系,那么要使该农场供养更多的人,应减少人摄入 所占的比例。
(3)通过发酵技术,利用秸秆生产的燃料乙醇,既可以解决秸秆焚烧带来的污染,又可减少人类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依赖,从而降低其使用过程中造成的污染。 在适宜的温度和无氧条件下,能将葡萄糖转化成乙醇。
(4)从能量的角度分析,该生态农场能解决资源粗放利用的原因是 。
(5)我国政府提出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请从增加二氧化碳吸收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两方面分别提一条建议: 。
答案全解全析
一、选择题
1.A 先有变异的出现,后有自然选择,造成中地雀变异的原因是旱灾的选择作用,而非旱灾诱发了中地雀的变异,A错误;当1977年和2001年发生了旱灾后,中地雀鸟喙的年平均宽度均增加,说明干旱环境中具有较宽鸟喙的中地雀更加适应环境,B正确;中地雀与大地雀都属于地雀,食性比较相似,故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C正确;2005年以大型种子为食具有大鸟喙的大地雀入侵,使中地雀很可能主要以大地雀不吃的小种子为食,D正确。
跨学科解读 本题是一道跨数学学科的试题,本题需学生正确分析生物学家记录的某海岛上中地雀鸟喙宽度年平均变化的曲线图,并结合相关生物知识解答。
2.D 家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其中蚕茧是家蚕的蛹期,A错误;在实验中,第一组和第二组形成了以光线均匀程度为变量的对照实验,第二组和第三组形成了以光线亮度为变量的对照实验,B、C错误;第二组和第三组作对照,光线明亮的第二组的薄头茧总平均发生率高于光线暗的第三组,则可以说明光线越亮,薄头茧发生率越高,D正确。
跨学科解读 本题是一道跨数学学科的试题,学生需从表格获取数据信息进行对比,再结合一定的实验素养解答本题。
3.C 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它们能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C错误。
跨学科解读 本题是一道跨语文学科的试题,解答本题需学生理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含义。
4.C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是在山下四月里百花已经凋零,而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人间”属于非生物因素。
跨学科解读 本题是一道跨语文学科的试题,学生需要理解诗句的含义,再结合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
5.A 制作泡菜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是厌氧菌,分解有机物是不需要氧气的,因此制作泡菜时要加盖并用水封口。
跨学科解读 本题是一道跨发酵工程的试题,学生需对泡菜制作工艺有一定了解,再结合生物技术相关知识解答。
二、非选择题
6.(1)农作物 分解者 循环流动,反复利用
(2)3 猪、鸡
(3)酵母菌
(4)实现了物质循环再生,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5)植树造林,绿色出行
解析 (1)在该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作物是最关键、最基本的成分。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它们能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循环流动,反复利用。(2)图中的食物链有:农作物→鸡→人、农作物→猪→人、农作物→人,共3条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食物链越长,能量损失越大。假如要使该农场供养更多的人,应减少人摄入猪、鸡的比例。(3)乙醇属于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在适宜的温度和无氧条件下,微生物B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乙醇)和二氧化碳。(4)该生态农场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5)碳中和是指通过多种途径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例如,我们可以多植树造林,种植树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或者绿色出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跨学科解读 本题是一道跨发酵工程的试题,学生需要了解发酵技术,再结合生态系统和生态农业相关知识解答本题。
(www.21cnjy.com)专项素养综合全练(五)
识图分析
一、选择题
1.(2022河南柘城实验中学一模)研究发现,地球上的生命诞生于约46亿年前,历经漫长的岁月,才进化出地球上多姿多彩的生命。如图表示植物的进化历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表示蕨类植物
B.②表示裸子植物
C.在植物的进化历程中,被子植物是最高等的类群
D.植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陆生到 水生
2.(2021湖南娄底中考)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距,花距底部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花距变长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花距和口器的进化与遗传变异无关
C.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D.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距变异的方向
3.(2022河南平顶山期中)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兔数量与植物数量变化的模式图。该图无法说明的是 ( )
A.生产者的数量决定消费者的数量
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C.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D.在食物链中能量是逐级递减的
4.(2022江苏连云港二模)“进化树”可以直观的表示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程。从如图所示进化树中我们可以推测 ( )
A.b、c、d、e、f五种生物的共同祖先是a
B.较b和c而言,c和f的亲缘关系更近
C.环境因素是生物进化的原因
D.c一定比e高等
5.(2022北京五中一模)我国科学家通过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了“中中”和“华华”两只猕猴,培育过程如下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克隆技术属于无性生殖
B.“中中”和“华华”与核供体猴更加相像
C.“中中”和“华华”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
D.“中中”和“华华”的诞生有利于促进人类对疾病的研究
6.(2022重庆一模)如图是反映滥用抗生素现象的漫画。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服用抗生素后,在杀死体内的有害细菌时,也可能杀死体内的有益细菌
B.对人类来说,细菌发生的变异,有的可能有利,有的可能是有害的
C.滥用抗生素可能会导致超级细菌的产生
D.抗生素会诱导细菌发生变异
7.【时事热点·保护动物】(2022陕西渭南三模)科研人员在长白山头道白河流域研究了与中华秋沙鸭生活在同一环境且有关系的动物类群,记录结果如下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长白山头道白河流域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B.在一定时间内,该地区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是相对稳定的
C.调查的动物与中华秋沙鸭之间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D.为了保护中华秋沙鸭,应捕杀以中华秋沙鸭为食的动物
二、非选择题
8.(2021安徽期中)识图题:
(1)写出字母所代表的生物类群名称:A ,C ,D ,
F 。
(2)最早真正生活在陆地上的脊椎动物是: 。
(3)苔藓、蕨类大多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是因为其生殖离不开水,它们都属于 植物。
9.(2021辽宁营口中考)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昔日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今日又重现在田埂之间。如图是某稻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请思考后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2)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来自水稻固定的 。
(3)腐生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 者,它们能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
(4)若该生态系统的青蛙被大量捕杀,会使昆虫的数量在短时期内 。当人们意识到乱捕滥杀的危害后,停止了对青蛙的捕杀,一段时间后,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相对稳定,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5)如表是生态学家为研究三种蜘蛛捕食叶蝉(水稻害虫)的能力,用含有铕元素(这种元素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的泥土培育水稻,然后测定稻田中三种蜘蛛体内的铕含量。从表中数据可知, 捕食叶蝉能力最强。
每百只蜘蛛鲜重中的铕含量/微克
锥腹肖蛸 拟水狼蛛 食虫沟瘤蛛
10.436 20.172 3.21
10.(2021安徽霍邱期中)图三为不同地层化石模式图,图一为从图三丁地层中获取的化石标本,图二为从图三丙地层中获取的化石标本,请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1)请按照时间由远至近的顺序,对图三中的地层进行排列 。
(2)图一与现代生物中的鱼类较为相似,生活环境可能为 。图二与现代生物中的鸟类较为相似,生活环境可能为 。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及对现存生物的比较,可大致推断出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生活环境变化的总体趋势为 ;身体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为 。
(3)图一和图二中的生物均属于 (填“脊椎”或“无脊椎”)动物,可推测它们具有一定的 关系,很可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
(4)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分析比较得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灭绝。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 和生活习性。
答案全解全析
一、选择题
1.C ①表示裸子植物,A错误;②表示蕨类植物,B错误;植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D错误。
2.A 花距变长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花距和口器的进化与遗传变异息息相关,B错误;蛾的口器越来越长是兰花花距选择的结果,C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蛾的口器不能决定兰花花距变异的方向,D错误。
3.D 从图中可以看出植物的数量决定兔子的数量,A正确;在该草原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数量的变化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正确;从“兔数量与植物数量变化”模式图中可以看出: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C正确;题图不能说明能量在食物链中是逐级递减的,D错误。
4.A b、c、d、e、f五种生物都是由a进化而来的,a是这五种生物的共同祖先,A正确;从进化树看,较b和c而言,c和f的亲缘关系更远,B错误;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进化,C错误;由进化树我们不能推断出c一定比e高等,D错误。
5.C 克隆技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A正确;因为细胞核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所以“中中”和“华华”与核供体猴更加相像,B正确;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为受精卵,“中中”和“华华”不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C错误;“中中”和“华华”的诞生有利于促进人类对疾病的研究,D正确。
6.D 抗生素在杀死一些有害细菌时,也可能会杀死对人体有益的细菌,A正确;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细菌发生的变异,有的对人类可能是有利的,有的对人类可能是不利的,B正确;抗生素的滥用,使具有抗药性且抗药性强的细菌生存下来,并不断繁殖,最终产生“超级细菌”,C正确;细菌的变异是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就有的,抗生素只能对细菌的变异进行选择,D错误。
7.D 长白山头道白河流域既有生物成分,又有非生物成分,能看作一个生态系统,A正确;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时间内,该地区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是相对稳定的,B正确;题图显示调查的动物与中华秋沙鸭之间是捕食和竞争关系,C正确;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华秋沙鸭,可采取的措施有禁止人类捕杀中华秋沙鸭等,不能捕杀以中华秋沙鸭为食的动物,因为会破坏生态平衡,D错误。
二、非选择题
8.(1)哺乳类 节肢动物 扁形动物 被子植物
(2)爬行类
(3)孢子
解析 (1)由图可知:A是哺乳类;B是两栖类;C是节肢动物;D是扁形动物;E是苔藓植物;F是被子植物。(2)爬行类卵生,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爬行类的生殖发育完全摆脱了对水的依赖,成为最早真正生活在陆地上的脊椎动物。(3)苔藓、蕨类大多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是因为它们的生殖离不开水。它们都靠孢子繁殖,属于孢子植物。
9.(1)水稻→昆虫→蜘蛛→鸟
(2)太阳能
(3)分解
(4)增多 自我调节
(5)拟水狼蛛
解析 (1)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含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级消费者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图中的食物网包含三条食物链,分别是:水稻→昆虫→青蛙;水稻→昆虫→鸟;水稻→昆虫→蜘蛛→鸟;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水稻→昆虫→蜘蛛→鸟。(2)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来自水稻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3)腐生细菌、真菌能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4)若该生态系统的青蛙被大量捕杀,昆虫在短时期内数量会增多。当人们意识到乱捕滥杀的危害后,停止了对青蛙的捕杀,一段时间后,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相对稳定,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5)题述稻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为:水稻→叶蝉→蜘蛛,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表中拟水狼蛛体内积累的铕元素最多,所以拟水狼蛛捕食叶蝉能力最强。
10.(1)己戊丁丙乙甲
(2)水中(海洋、湖泊等) 陆地 从水生到陆生 从简单到复杂
(3)脊椎 亲缘
(4)形态结构
解析 (1)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越多。所以按照时间由远至近的顺序,对图三中的地层进行排列是:己戊丁丙乙甲。(2)图一与现代生物中的鱼类较为相似,生活环境可能为水中。图二与现代生物中的鸟类较为相似,生活环境可能为陆地。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及对现存生物的比较,可大致推断出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生活环境变化的总体趋势为从水生到陆生;身体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为从简单到复杂。(3)图一和图二中的生物体内都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均属于脊椎动物。可推测它们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很可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4)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各种生物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 习性。
(www.21cnjy.com)专项素养综合全练(四)
探究实践
1.(2022山东淄博期末)某学校生物兴趣班的同学进行以下实验来探究生物保护色的作用。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甲组 乙组
实验材料 菜青虫100只
生活环境 与菜青虫体色一致的青菜叶上 与菜青虫体色不一致的黄色菜叶上
实验处理 放入1只家鸽 放入1只家鸽
实验结果 一分钟后,吃剩88条 一分钟后,吃剩75条
(1)乙组的实验材料应该是 。
(2)同学们发现实验设计中有一点并不完善,请对其进行修改: 。
(3)上述实验的变量是 。设置甲组的目的是 。
(4)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长期 的结果。
2.(2022山东临沂期中)在探究食品腐败原因的实验中,李同学取三个相同的锥形瓶,各加入50毫升肉汤,高温煮沸后按下表要求进行处理。请回答:
甲瓶 乙瓶 丙瓶
瓶口 敞开 敞开 用消毒棉球塞住
温度 25 ℃ 15 ℃ 25 ℃
3天后观察 变质 不变质 不变质
(1)实验前将锥形瓶中的肉汤高温煮沸,目的是 。
(2)甲瓶与乙瓶形成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是: 对食品腐败的影响。
(3)表中共有 组对照实验可以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为了探究“肉汤腐败是不是由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这一问题,可选择哪两个瓶形成一组对照实验 。
(4)根据以上实验结果,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填字母)。
A.肉汤里会自然形成细菌
B.肉汤的腐败是由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
C.低温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5)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常常对人类有害,如造成食品腐败、引起疾病等,但也有很多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有益,请列举细菌、真菌对人类有益的一个实例: 。
(6)生活中常用的保存食品的方法有 。(写出1种即可)
3.(2022山东烟台期末)长乐甜酒产自湖南省汨罗市,口感醇甜气味清香,风味独特,富含多糖、矿物质、有机酸、氨基酸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深受人们喜爱。甜酒的制作步骤大致如下:(浸米→蒸饭→淋饭→拌酒曲→搭窝→保温培养)。
a、蒸饭:将所用容器洗净,将滤干水分的糯米,扎紧纱布口后放入灭菌锅,于115 ℃~121 ℃灭菌20~25 min,直到米饭熟透。
b、淋饭:用少许冷开水淋洗糯米饭,边淋边拌,使米饭迅速冷却至35 ℃左右。
c、拌酒曲(接种):按干糯米的重量换算接种量(0.35%);将酒曲均匀地撒在冷却的糯米饭中(稍微留下一点点酒曲最后用),拌匀。
d、搭窝:将拌好酒曲的米饭装入容器后(不能压太紧),将饭粒搭成中心下陷的凹窝(中间低、周围高);饭面和凹窝中均匀撒上少许酒曲,倒入少量的冷开水,盖上盖子或保鲜膜。
e、保温培养:28 ℃培养24~48小时,待凹窝内有少许液体渗出即可食用。
请根据甜酒的制作步骤回答下面的问题:
(1)在甜酒制作过程中,所有的用具都必须是清洁的、干净的,这是为了 。
(2)淋饭时,要加少许冷开水使糯米饭冷却至35 ℃左右的原因是 。
(3)拌酒曲(接种)时用的酒曲含有的微生物是: 。
(4)搭窝时,要将饭粒搭成中心下陷的凹窝(中间低、周围高)的目的是: 。
(5)将制作甜酒的容器放在温暖的地方是由于 。
4.【新考向·中华传统文化】(2022山东聊城一模)泡菜的制作工艺是我国悠久饮食文化遗产之一。在制作泡菜过程中,应控制亚硝酸盐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以免对人体产生危害。
兴趣小组要探究不同浓度食醋对泡白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具体做法是:称取等量白菜4份,每份均加入等量浓度为7%的盐水、鲜姜和辣椒,再加入食醋,食醋浓度分别为0、0.3%、0.6%、0.9%,重复做3次。从泡菜制作第1天开始,每天测定亚硝酸盐含量,测定10天,结果如下。
(1)制作泡菜所利用的细菌是 。
(2)设置食醋浓度为0的组,目的是 ;实验中添加的材料需取等量,目的是 。
(3)分析曲线,随着时间的增加,亚硝酸盐含量变化趋势均表现为 ,并在第 天均达到最大值。
(4)分析比较四条曲线亚硝酸盐含量的最大值,不同浓度食醋对泡白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是 ;
实验重复3次的目的是 。
(5)结合本实验,对家庭自制泡白菜提出一条建议: 。
答案全解全析
1.(1)菜青虫100只
(2)放入多只家鸽
(3)菜叶的颜色 形成对照
(4)自然选择
解析 (1)该实验探究的是生物保护色的作用。实验中设置的甲、乙两组除了生活环境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所以乙组的实验材料应该是菜青虫100只。(2)实验中甲、乙两组都各放1只家鸽来捕食菜青虫,由于1只家鸽的捕食量有限,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所以应该多放几只家鸽。(3)题述实验的变量是菜叶的颜色。设置甲组的目的是形成对照。(4)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2.(1)高温灭菌(或杀灭锥形瓶和肉汤中的细菌等)
(2)温度
(3)两 甲和丙
(4)A
(5)利用酵母菌酿酒、制作馒头(或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酸奶等)
(6)将食物低温冷藏、真空包装、干燥处理、盐渍等
解析 (1)实验前将锥形瓶中的肉汤高温煮沸相当于高温灭菌,杀灭锥形瓶和肉汤中的细菌等,以免锥形瓶和肉汤中原有细菌等对实验产生影响。(2)甲瓶与乙瓶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因此探究的是:温度对食品腐败的影响。(3)题表中共有两组对照实验,一组是甲和乙,变量是温度;另一组是甲和丙,变量是空气中的细菌能否进入肉汤。为了探究“肉汤腐败是不是由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这一问题,可选择甲和丙形成一组对照实验。(4)甲瓶与乙瓶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可以得出:低温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C正确;甲和丙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空气中的细菌能否进入肉汤,可以得出:肉汤的腐败是由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B正确,故选A。(5)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有益的实例:利用酵母菌酿酒、制作馒头,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酸奶等。 (6)生活中常用的食品保存方法有:将食物低温冷藏、真空包装、干燥处理、盐渍等。
3.(1)防止杂菌污染 (2)防止高温杀死酒曲中的酵母菌等 (3)酵母菌、霉菌 (4)增加糯米饭中的氧气,有利于酵母菌的繁殖 (5)酵母菌的发酵需要适宜的温度
解析 (1)在制作甜酒的过程中,为防止杂菌的污染,所有用具都要保持清洁。(2)酿酒时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温度过高会杀死酵母菌,温度过低会抑制酵母菌的生长和繁殖,影响发酵,因此淋饭时要加少许冷开水使糯米饭冷却。(3)酿酒时需要用到霉菌和酵母菌,霉菌可以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所以拌酒曲(接种)时用的酒曲含有的微生物是霉菌和酵母菌。(4)搭窝时,要将饭粒搭成中心下陷的凹窝(中间低、周围高)的目的是增加糯米饭中的氧气,有利于酵母菌的繁殖。(5)酵母菌的发酵需要适宜的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发酵,所以需要将制作甜酒的容器放在温暖的地方。
4.(1)乳酸菌
(2)设置对照 控制无关变量,保证变量唯一
(3)先上升后下降 3
(4)食醋能抑制泡菜中亚硝酸盐的产生,浓度为0.6%的食醋抑制作用最强,浓度过高或过低抑制作用均下降 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增加实验的可信度
(5)制作泡白菜时可适当加醋
解析 (1)制作泡菜要用到乳酸菌。(2)本实验探究的是不同浓度食醋对泡白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则实验变量是食醋浓度,其中设置食醋浓度为0的组,目的是设置对照。实验中添加的材料需取等量,目的是控制无关变量,从而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3)在添加不同浓度食醋的泡白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图中,每条曲线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第3天都达到最大值。(4)四条曲线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在第3天均达到最大值,在第3天时,四条曲线中,泡白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不同,同时按照泡白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其添加的食醋浓度分别是0、0.3%、0.9%、0.6%,则说明食醋能抑制泡白菜中亚硝酸盐的产生,且食醋浓度为0.6%时抑制作用最强,食醋浓度过高或过低抑制作用均下降。实验测得的数据往往存在误差,因此需要进行重复实验,有利于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增加实验的可信度。(5)根据(4)可知,食醋能抑制泡白菜中亚硝酸盐的产生,因此结合本实验,可以对家庭自制泡白菜提出一条建议:制作泡白菜时可适当加醋。
(www.21cnjy.com)专项素养综合全练(二)
生态系统
一、选择题
1.(2022山东淄博期末)“草尽狐兔愁”直接说明了 ( )
A.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人为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2022山东临沂期末)下列选项中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
A.变色龙随环境变化改变体色
B.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C.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D.土壤中缺少含硼的无机盐,会影响油菜结果
3.(2022山东济宁期末)因为地球上有了“清洁工”,动植物的遗体、残落物、排出物才没有堆积如山,扮演“清洁工”角色的是 ( )
A.植物、动物
B.植物、真菌
C.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
D.人类、动物
4.(2022山东济南期末)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图中的2是消费者
B.图中的3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C.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是图中的1
D.图中的1、2、3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5.【时事热点·生态文明】(2022山东威海期末)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了生态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统一发展的自然系统。关于上述观点理解错误的是 ( )
A.“林田湖草”代表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
B.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
C.人类的活动会影响不同的生态系统
D.每种生物都能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存在
6.(2022山东德州期末)下列关于生物圈、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白沙湖公园的所有植物可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B.翠屏山是一个生态系统
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D.食物链的起点是阳光,万物生长靠阳光
7.(2022山东寒亭期末)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箭头未标出,已知图中各食物链的起点和终点是一致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食物网共有3条或4条食物链
B.若e为三级消费者,则c是生产者
C.若a属于第二营养级,则b一定是生产者
D.若e固定的能量最多,则e一定是生产者
8.【新独家原创】某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稻、草、害虫、青蛙构成食物网,下表是这四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由表可知甲是 ( )
生物名称 甲 乙 丙 丁
相对数量 15 000 5 000 2 000 200
A.水稻 B.草 C.害虫 D.青蛙
9.(2022山东烟台期末)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食物网中不包含分解者
B.昆虫与兔存在竞争关系
C.该食物网中有7条食物链
D.鹰和食虫鸟的存在,有利于农田作物产量的提高
10.(2022山东滨城期末)稻田里农民拔除稗草,鱼塘中人们不断清除食肉的“黑鱼”,人们这样做是为了 ( )
A.保持生态平衡
B.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方向
C.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促进物质循环
11.(2022山东钢城期末)下列能够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是 ( )
A.减少捕食者的数量
B.增加生物的种类
C.减少分解者的数量
D.使消费者和生产者数量相等
12.(2022山东烟台期中)下列有关农田生态系统和生态农业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
A.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依赖人的作用
C.生态农业就是农田生态系统
D.生态农业是一种自然生态系统
13.(2022山东泰安期中)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关系如图所示。假设这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减少,最可能引起的变化是 ( )
A.乙和丙数量减少
B.丙和丁数量增加
C.乙、丙和丁数量减少
D.乙和丁数量增加
14.【跨学科·数学】(2022山东东营二模)“硅藻→虾→小鱼”为东营某农业科技合作社的水塘中的一条食物链,图中三条曲线分别表示该食物链中各生物在水塘不同深度的分布情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物种丙表示小鱼,该种群营养级最高,所含能量最少
B.物种甲在不同水深处个体数量不同主要受光照的影响
C.物种甲的数量突增,物种丙的数量一定会增加
D.若水体内存在汞等有害物质,则丙体内的含量一般最高
15.(2022山东潍坊二模)生态学家对某地云杉林中四种林莺的生态需求进行了研究,四种林莺主要取食树皮和树叶上的昆虫,觅食部位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林莺在生态系统中属于三级消费者
B.该地所有云杉与林莺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C.栗颊林莺与黄腰白喉林莺之间的竞争强度较弱
D.栗颊林莺和黄腰白喉林莺在食性上更相似
二、非选择题
16.(2021山东淄川一模)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组成统一的整体。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成分之间的关系示意图(A是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②表示生理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是依靠图中草的①过程固定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不开图中A的②过程,A是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通过 实现的。
(2)该生态系统中,鹰与蛇之间的种间关系为 。若该生态系统中的蛇被大量捕杀,这会导致鼠的数量在短期内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3)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会加速 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
17.(2021湖北襄阳中考)襄阳倡导“建设生态文明,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请回答下列问题:
(1)襄阳市常见树种230多种,兽类40多种,鸟类30多种,昆虫500多种,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多样性。
(2)襄阳市月亮湾公园是一个湿地生态系统,该系统具有一定的
调节能力。
(3)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 。
(4)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请写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 (用图中数字和箭头表示)。
(5)我市大力推广植树造林工程,不断扩大绿化面积,移植来的常绿树种也给冬天的襄阳带来绿色生机,人们都赞叹襄阳环境好、空气好,是生态宜居城市。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6)垃圾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请你对垃圾处理提出一条可行性建议:
。
(7)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减排力度最大、减排贡献最多的国家。我国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实现碳的相对零排放),下列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填序号,多选)。
①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
②利用风能发电
③农作物的秸秆就地焚烧处理
④推广太阳能路灯
⑤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⑥常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塑料杯
18.(2021福建泉州模拟改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具有陆地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包括森林、灌丛、草原、稀树草原、草甸、荒漠、高山冻原等。由于不同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又进一步分为各种亚类型,约600种。如我国的森林有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草甸有典型草甸、盐生草甸、沼泽化草甸和高寒草甸等。除此以外,我国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类型也很齐全。
材料二 水稻草丛矮缩病是一种危害水稻生长发育的病毒性疾病,很难防治。后来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野生水稻种群,这个种群对草丛矮缩病具有较强的抗性,从而为培育抗草丛矮缩病的水稻新品种找到了必要的基因。
材料三 位于我国大别山的某县,曾经是森林茂密、鸟兽繁多、气候宜人的地方。后来,人们在山坡上毁林开荒,改种农作物,破坏了当地的生活环境,使得林中的鸟类和哺乳类大量减少。鸟类减少后,各种农林害虫失去了天敌的控制,就大量繁殖起来,给农作物和树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1)材料一说明了我国 的多样性十分丰富。
(2)材料二说明了基因对培育农作物新品种有重要作用,也说明了生物多样性具有 使用价值。
(3)材料三说明了每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 中,并且与其他的生物相联系。生物圈中生物的数量减少或灭绝,必然会影响它所在的 ,当后者发生剧烈变化时,会加速 和 的丧失。
(4)由材料三可知,动物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请举一例说明: 。 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 (写出两条即可)。
答案全解全析
一、选择题
1.A 兔吃草,狐吃兔,如果没有草,兔子会饿死,狐也会因缺乏食物而死亡,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正确。
2.C 变色龙随环境变化改变体色,说明生物适应环境,A不符合题意;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适应寒冷的环境,是生物适应环境,B不符合题意;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符合题意;硼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土壤中缺少含硼的无机盐,会影响油菜结果,属于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3.C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的遗体、残落物、排出物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等无机物,并归还到环境中,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
4.D 图中的2以1为食,不能制造有机物,属于消费者,A正确;图中的3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属于分解者,B正确;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是图中的1生产者,C正确;图中1属于生产者,2属于消费者,3属于分解者,但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非生物成分,D错误。
5.D 生物圈中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每种生态系统中的水、温度等条件差别很大,生活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并不是每种生物都能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存在,D错误。
6.B 白沙湖公园的所有植物无法构成生态系统,缺少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A错误;翠屏山既包括了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因此属于生态系统,B正确;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总和,C错误;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最高级消费者,起始点是生产者,D错误。
7.D a、b、c、e都可以作为生产者,无论是其中哪一个作为生产者,该食物网都只有3条食物链,A错误;若e为三级消费者,则a、b或c是生产者,B错误;若a属于第二营养级,则生产者是b或c,C错误;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若e固定的能量最多,则e一定是生产者,D正确。
8.A 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递减的,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低,数量往往越多,故生产者数量最多,该稻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水稻和草,水稻数量多于草,故甲是水稻,A正确。
9.C 食物网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A正确;昆虫和兔都以禾谷类为食,二者之间形成竞争关系,B正确;该食物网中的食物链包括:禾谷类→食草籽的鸟→鹰,禾谷类→兔→鹰,禾谷类→昆虫→食虫鸟→鹰,共3条,C错误;鹰是食草籽的鸟及兔的天敌,食虫鸟是昆虫的天敌,所以鹰和食虫鸟的存在,有利于农田作物产量的提高,D正确。
10.B 水稻与稗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农民拔除稻田中的稗草,人们不断地清除鱼塘中食肉的“黑鱼”,都是为了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方向,B正确。
11.B 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丰富,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所以能够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是增加生物的种类。
12.A 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其稳定性依赖人的作用,A正确、B错误;生态农业是一种农田生态系统,但与一般的农田生态系统并不完全等同,C错误;生态农业是一种人工生态系统,D错误。
13.A 图中生物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丙、丁、甲、乙,因此这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是丙→丁→甲→乙。如果甲的数量减少,在一段时间内,乙会因食物减少而数量减少,丁因捕食者减少而数量增加,进一步导致丙减少,A正确。
14.C 甲在浅水处分布较多,说明其对光的需求较大,应是硅藻。乙的数量低于甲,高于丙,乙是虾,丙是小鱼。丙所处营养级最高,所含能量最少,A正确。光在水中的强度由浅到深越来越弱,浅处光强,植物分布多,因为植物要利用光进行光合作用。因此物种甲在不同水深处个体数量不同主要受光照影响,B正确。影响物种丙的因素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物种甲的数量突增,物种丙的数量不一定会增加,C错误。丙是最高级消费者,所以如果水中存在汞等有害物质,则体内汞积累最多的生物是丙,D正确。
跨学科解读 本题是一道跨数学学科的试题,学生需要从曲线图中获取该食物链中各生物在水塘不同深度的分布情况,再结合生态系统相关知识解答本题。
15.C 林莺主要取食树皮和树叶上的昆虫,属于初级消费者或者次级消费者, A错误;该地所有云杉与林莺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错误;栗颊林莺的觅食部位是树顶新生针叶区与嫩芽区,黄腰白喉林莺的觅食部位是无地衣区及有地衣覆盖的较低树干与中层枝条区,两者几乎没有共同食物区,竞争强度较弱,C正确;栗颊林莺的觅食部位是树顶新生针叶区与嫩芽区,黄腰白喉林莺的觅食部位是无地衣区及有地衣覆盖的较低树干与中层枝条区,食性差距比较大,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6.(1)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2)竞争和捕食 增加
(3)物种
解析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不开图中A的②过程,A是分解者。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2)该生态系统中,鹰和蛇都捕食鼠,鹰又捕食蛇,所以鹰与蛇之间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和捕食。若该生态系统中的蛇被大量捕杀,这会导致鼠的数量在短期内增加。(3)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会加速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
17.(1)物种
(2)自我
(3)生产者
(4)②→③→⑤
(5)生物既适应环境,又影响环境
(6)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回收利用
(7)①②④⑤
解析 (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襄阳市常见树种230多种,兽类40多种,鸟类30多种,昆虫500多种,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物种多样性。(2)襄阳市月亮湾公园是一个湿地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4)食物链反映的是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所以,题图中的一条食物链是:②→③→⑤。(5)题干内容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既适应环境,又影响环境。(6)垃圾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对垃圾处理的合理化建议有: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回收利用等。(7)③农作物的秸秆就地焚烧处理,会造成空气污染;⑥常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塑料杯,会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①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②利用风能发电、④推广太阳能路灯、⑤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18.(1)生态系统
(2)潜在
(3)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物种多样性 基因多样性
(4)动物为人类提供食物(合理即可) 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解析 (1)我国具有陆地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类型也很齐全,表明我国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十分丰富。(2)利用野生水稻的抗草丛矮缩病的基因,能培育出抗草丛矮缩病的水稻新品种,表明基因对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具有重要作用,也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潜在使用价值。(3)每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并且与其他的生物相联系。生物圈中生物的数量减少或灭绝,必然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会加速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4)动物可供人类食用、药用、观赏用,生产某些人类需要的物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有些动物是农业害虫的天敌,它们可以对害虫的数量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以及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等。
(www.21cnjy.com)专项素养综合全练(一)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
一、选择题
1.(2022江苏大丰期末)1953年,美国科学家米勒设计装置(如图)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实验,下列对他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
A.1处的气体成分与现在大气成分的主要区别是没有氧气
B.火花放电的作用是模拟原始地球上的闪电
C.沉积在3处的物质是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
D.该实验可以证实,原始生命起源于无机物
2.(2022北京海淀期末)下列能支持“鲸是从古四足哺乳动物进化而来的”这一猜想的最直接证据是 ( )
A.鲸的前肢骨排列与哺乳动物接近
B.鲸胎生且具有胎盘这一结构
C.发现了具有四肢的早期鲸类化石
D.鲸的DNA分子与河马的最接近
3.【新独家原创】海带、大豆、满江红、地钱这四种植物从简单到复杂的排列顺序是 ( )
A.海带 地钱 满江红 大豆
B.海带 地钱 大豆 满江红
C.海带 满江红 地钱 大豆
D.地钱 海带 满江红 大豆
4.【新独家原创】“进化”又称演化,在生物学中是指种群里的遗传性状在世代之间的变化。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鸟类是由两栖类直接进化来的
B.生物进化速度均较慢
C.原始鱼类为适应不同环境而进化为多种鱼类
D.进化过程中生物的某些器官也会退化
5.(2022山东枣庄期末)如图为脊椎动物的心脏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图甲表示鱼类的心脏
B.图丙的心室内有不完全的隔膜
C.图丁表示爬行类和哺乳动物的心脏
D.图丙、丁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的心脏
6.(2022北京延庆一模)椿象是一种昆虫,口器上的喙长而锋利,可刺穿植物坚硬的果皮而获得食物。有关椿象喙的功能及形成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不具有呼吸功能 B.有利于椿象取食
C.与遗传和变异都有关 D.为刺穿果皮不断伸长
7.(2022山东潍坊二模)滇金丝猴是世界上栖息地海拔最高的灵长类动物,仅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缘云岭山脉中。与长期生活在热带丛林中的金丝猴相比,它们四肢短小、躯干健壮、皮毛厚实。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
A.滇金丝猴和人类的祖先都是森林古猿
B.环境的变化使滇金丝猴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变异
C.滇金丝猴的进化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结果
D.滇金丝猴产生的变异一定都有利于适应环境
8.(2022湖南长沙月考)帝王蝶的身体呈现很多黑黄相间的花纹,这种恫吓天敌的体色是一种“警戒色”。洋洋和同学们学习了生物进化之后,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行解释,如下是他们进行的讨论,其中你不认同的是 ( )
A.洋洋:由于天敌的出现,帝王蝶产生了不同体色的个体
B.欣欣:黑黄相间个体被天敌多次误食后中毒,以至天敌敬而远之
C.乐乐:在生存斗争中,其他体色的帝王蝶易被捕食,逐渐被淘汰
D.莉莉:黑黄相间的个体幸存下来后,经过多代积累成为警告天敌的警戒色
9.(2022山东临沂期末)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证据,各类生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有一定的顺序
B.通过对不同种类生物的基因和蛋白质(如细胞色素c等)进行比较,可以知道这些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
C.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D.科学家往往根据一些已有的证据提出某种假说,然后搜集证据进一步证明假说,并且找到的证据都是支持假说的
二、非选择题
10.(2021广东普宁期中)生物分类学家根据各类生物间亲缘关系的远近,把各类生物安置在树状有分支的图上,简明地表示生物的进化历程和亲缘关系,称为“进化树”。如图是生物进化树的一部分,请仔细分析,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A和B代表的动物类群分别是 、 。
(2)从图中可以看出,A与鸟类都起源于原始的 ,现在的A与鸟类存在很大差别,这是适应不同生活环境的结果。
(3)地球上较早出现的单细胞动物和腔肠动物大多生活在水中,而较晚出现的爬行类、鸟类和哺乳动物大多生活在 上,从生物生活环境的变化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趋势是 。
(4)研究发现在古老的地层中只有低等生物化石出现,而高等生物化石则出现在较晚的地层中。从这一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生物的进化趋势是 。
(5)在现存的生物中,有许多非常简单、低等的生物并没有在生物的进化中灭绝,而且分布还非常广泛,原因是 。
(6)鸟类对人类的益处极大,“爱鸟”运动早已成为一些国家的时尚。请你结合生活实际,写出两条有效的保护鸟类的措施:
。
答案全解全析
一、选择题
1.D 1处的气体相当于原始大气,有水蒸气、氨气、甲烷等,与现在大气成分的主要区别是无氧气,A正确;火花放电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的闪电,B正确;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物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沉积在3处的物质是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C正确、D错误。
2.C 发现了具有四肢的早期鲸类化石,这是证明鲸从古四足哺乳动物进化而来的最直接证据。
3.A 海带属于藻类植物,大豆属于被子植物,满江红属于蕨类植物,地钱属于苔藓植物,这些植物从简单到复杂的排列顺序是海带、地钱、满江红、大豆,A正确。
4.D 鸟类由爬行类进化而来,A错误;人工选择引起的生物进化速度较快,B错误;原始鱼类生活环境不同,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了适应各自环境的各类鱼类,C错误;一些寄生生物的繁殖器官越来越发达,运动器官逐渐退化,D正确。
5.C 图甲的心脏为一心房一心室,表示鱼类的心脏结构示意图,A正确;图丙的心脏为两心房一心室,心室内有不完全的隔膜,表示爬行类的心脏结构示意图,B正确;图丁为两心房两心室,表示鸟类和哺乳类的心脏结构示意图,C错误;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都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D正确。
6.D 椿象群体中原来就存在喙长而锋利的个体,不是为了刺穿果皮不断伸长的结果,D叙述错误。
7.C 滇金丝猴不是类人猿,类人猿和人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A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最终环境选择了与之相适应的变异,B错误;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C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有的变异有利于适应环境,有的变异不利于适应环境,D错误。
8.A 帝王蝶本身就存在体色上的变异,A符合题意。
9.D 科学家往往根据一些已有的证据提出某种假说,然后搜集证据进一步证明假说,但找到的证据不一定都是支持假说的,D叙述错误。
二、非选择题
10.(1)哺乳类 两栖类 (2)爬行类 (3)陆地 由水生到陆生 (4)由低等到高等 (5)它们能够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6)控制城市噪音和灯光的应用;加大城市绿化建设,为鸟类提供可栖息的家园等
解析 (1)由题图可以看出,A代表哺乳类,B代表两栖类。(2)从图中可以看出,A哺乳类与鸟类都起源于古代的爬行类,现在的哺乳类与鸟类存在很大差别,这是适应不同生活环境的结果。(3)地球上较早出现的单细胞动物和腔肠动物大多生活在水中,而较晚出现的爬行类、鸟类和哺乳动物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从生物生活环境的变化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4)研究发现在古老的地层中只有低等生物化石出现,而高等生物化石则出现在较晚的地层中。从这一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生物的进化趋势是由低等到高等。(5)在现存的生物中,有许多非常简单、低等的生物并没有在生物的进化中灭绝,而且分布还非常广泛,原因是它们能够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6)保护鸟类,刻不容缓。可以采取的措施有:控制城市噪音和灯光的应用;加大城市绿化建设,为鸟类提供可栖息的家园等。
(www.21cnjy.com)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