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中2022-2023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上栗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一. 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人起于关中,而崤关以东的华北平原及山东半岛,在商代已是文明发达区域。较落后的周人为控制先进的东方的土地与人民,只好大力推行分封制。这说明分封制
A.有利于巩固统治 B.落后于时代潮流
C.以井田制为基础 D.植根于血缘关系
2.古人在形容某类手工业作坊生产漆器时说:“一杯圈用百人力,一屏风就万人功”。这最有可能形容的古代手工业类型是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田庄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
3.七国之乱期间,曾受叛军包围胁迫的济北王在汉军平叛后,派人通过汉景帝的胞弟进行游说“夫济北之地,东接强齐,南牵吴、越,北胁燕、赵,此四分五裂之国,权不足以自守,劲不足以寇·…”后来他被汉景帝削去原有封地,改封为淄川王,治理渤海沿岸被郡县包围的小片国土。汉景帝的这一做法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密切了兄弟情谊 C.根除了王国问题 D.充实了国防力量
4.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一时期的历史特征。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成就是
A.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B.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C.中国形成“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D.中国出现了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5.宋代读书人和士大夫能否保持其身份地位,一概以科举为转移,官僚政治内部非身份性平等竞争增加,血缘贵族特权淡化。这说明宋代
A.科举制度的完善 B.排除了家族背景影响
C.官僚政治的成熟 D.门第观念的逐步淡化
6.李贽在评价《藏书》时说:“盖我此书,此乃万世治平之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非漫然也……凿凿皆治平之事与用人之方。”李贽认为《藏书》
A.是应对科举的参考书 B.利于辅佐君主治理天下
C.具有经世致用的价值 D.否定了程朱理学的地位
7.宋代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 )
A.确保了南北方录取比例相同 B.结果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 D.顺应了文化中心南移的趋势
8.乾隆年间,在江浙一带的蚕桑产区,每当蚕茧收成时,便有商人分赴各村,利用蚕家急于出售的心理,乘机贱价收购,垄断市场。他们还通过放款预购的方式,进一步控制小生产者。这说明
A.民营手工业已居于主导地位 B.江南地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和脆弱性 D.商业资本已渗透到生产领域
9.李约瑟认为,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这说明
A.传统科技已发展为近代科技
B.西学东渐促进中国科技发展
C.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高低
D.中国科技明清仍然领先于世界
10.下图为经济学家刘逖对清代人均GDP的详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有清一代,人均收入也在其经济恢复后即开始下降,并在乾隆盛世时一度跌至最低点。”对此合理解释是
A.封建经济持续衰落
B.自然灾害的频发
C.封建赋税盘剥沉重
D.人口爆炸式增长
11.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自1912年1月28日在南京成立,中间经过一次改选,至1913年4月8日在北京自行解散。在这14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开会220次,议决230余案。这一系列会议
A.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是议会的政治实践
C.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D.核心议题是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2.1921年北京成立了电车公司,但运营却困难重重。京师总商会认为:“若势必兴办电车,定需拆毁民房,直接蒙害者既巨,利不敌害,益少损多,名为便民,实则害民。”这一现象表明
A.电车推广不符合中国国情 B.新式交通工具安全性很低
C.近代中国交通发展艰难曲折 D.商会关注民众的切身利益
13.1942年5月,日军切断了滇缅公路,中美被迫共同开辟“驼峰航线”,这是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次悲壮的空运,继续为中国提供战略物资。材料说明
A.美国充分发扬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B.中国抗战得到了同盟国的支援
C.“驼峰航线”适宜做中外联络通道
D.中国抗战主要是依靠外国援助
14.北宋李昭圮的《乐静集·属民》记载:“今天下壮有力之民,侨寓杂处,散于四方,手不服耒耜之勤,心不知田亩之乐,为淫巧奇技、屠贩游博,其无理之甚者,啸聚不逞,杀人于货。”此种现象反映出北宋( )
A.加强了军事领域控制 B.保甲制的推行有其必要性
C.社会矛盾已非常尖锐 D.儒学士人已投身基层教化
15.中共十五大提出了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一“基本方略”是
A.民主集中制 B.科教兴国 C.人民民主专政 D.依法治国
16.来华传教的耶稣会教士主动适应中华习俗,取汉姓,号西泰,着汉服,自称“海外酃儒”。他们还引用《诗经》《中庸》等儒家经典解释天主教义,甚至称“吾天主乃古经书所称上帝也”。传教士的上述行为旨在
A.借儒家思想开展宗教改革 B.减少在华传教阻力
C.力求实现天主教的中国化 D.深入学习儒家思想
17.当雅典法庭判处苏格拉底死刑时,有人问苏格拉底是不是应该就自己被控诉而辩护,苏格拉底的第一句话就是“难道你不认为我一辈子就在进行着这件事吗?”他说自己一辈子除了考虑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并且实行正义和避免非正义以外,任何别的事情都没有做。苏格拉底的主张
A.试图提升公民们的道德素养 B.体现了对当时民主政治的反思
C.捍卫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 D.维护了雅典法庭判决的公正
18.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这反映了( )
A.殖民活动引发了北美的族群变化 B.黑奴贸易促进了种植园经济发展
C.欧亚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美洲农业 D.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19.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以其独特的意蕴与风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 楷书变化最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③“同光十三绝”是当时京剧艺术各行当的代表人物④ 诗经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1851年,英国常任文官人数为4万人,1901年达11.6万。而到1968年,文官人数已高达76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在战后的增长更为迅速,在环境事务部等部门已占全部文官的52%—60%。这种变化表明英国
A.文官制度的成熟完善 B.冗官的问题日益突出
C.君主立宪存在严重弊端 D.政府社会干预职能扩张
21.“如果没有麦克斯韦在理论上证明无线电波的存在以及赫兹的实验验证,除了幻想家外,谁都不会想到不要导线就可以传递信号。”材料中“不要导线就可以传递信号”的发明出现于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三次科技革命 D.“新经济”时代
22.恩格斯曾说过:“当拿破仑推翻了执政内阁的资产阶级统治,恢复了秩序,巩固了农民土地占有的新条件并在自己的《民法典》中加以肯定,把外国军队越来越远地驱逐出法国国境的时候,农民就欣喜若狂地归附于他,成了他的主要支柱。”这说明拿破仑( )
A.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B.致力于减轻农民的负担
C.推动了资产阶级统治秩序法制化 D.对外战争取得重大胜利
23.截至2017年底,全球有6850万人因战争、暴力冲突与迫害被迫逃离家园。这一数字相当于泰国的总人口,比前一年增加近300万人,比10年前增加50%。以全球人口比例计算,每110人中就有1人被迫沦为难民。下列关于难民说法正确的是:( )
A.难民在收留国有基本的国民权利
B.此时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非洲
C.确定世界难民日以引起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D.目前世界上输出难民最多的国家为阿富汗
24.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体休戚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欧元的问世反映了欧盟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
C.世界银行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D.美元等同黄金标志其在金融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25.“冷战”结束前世界经济曾出现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不平衡的世界市场,“冷战”结束后的今天也出现了特朗普政府以美国“优先论”为借口打压他国经济实行贸易保护等,并把主要矛头指向中国。由此可推知
A.意识形态对经济发展仍有一定影响 B.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动摇
C.全球化进程不可阻挡 D.英国脱欧符合全球化的历史趋势
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
26.材料一
材料二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古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材料举例说明。
(2)阅读材料二,归纳《中国孤儿》与《窃国贼》两个剧本的相似之处,并从两个剧本中任选其一,分析其背景和影响。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长安开始的这条向西绵延伸展的古代陆路交通线,成为联结东西方的古代交通大动脉。这条大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沿着这条大道,我国大量独步世界的丝织品源源不绝地运往中亚、西亚以及更遥远的西方……西方的物产以及西域的音乐、舞蹈也接踵东来,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汉朝使节到安息时,安息王派大将率领两万人马出迎数千里,并派使臣随汉使到长安,献给汉武帝大鸟卵和“犁靳善眩人(是指埃及、叙利亚一带的魔术师)”。随着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远在地中海地区的人们现在也可以辗转来到中国了。
——摘编自任继愈《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二 从“上海精神”到“丝绸之路精神”,中国的主张一脉相承:“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奉行的内外政策,决不干涉中亚国家内政。中国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我们愿同俄罗斯和中亚各国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为建设和谐地区作出不懈努力。”
——2013年《记习近平主席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以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举措为例,论证“新中国走一条义利兼顾的外交道路”这一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经过百余年的经营与发展,学校教育制度已相当完备,在我国和世界学校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附:《唐代学制系统图》
材料二 五代时期,由于政局动荡、战乱频繁,传统的官学、私学均遭重创,一种新型学校——书院兴起。宋、元、明时书院进入兴盛时期。宋、元、明的书院一般由地方政府兴建,并为学校提供教学设施和一定的经费。但地方政府并不干预学校教学及管理,而是聘任社会名流尤其是理学大师担任山长(即校长),负责书院的教学及管理。如朱熹、陆九渊、王阳明都曾担任白鹿洞等著名书院的山长。鉴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为节约开支,书院除山长外,专职的管理人员很少。许多管理人员是由学生兼职的,由山长在学生中挑选优秀者担任经长、学长等,参与书院的日常教学管理。书院由于主办人名气大,加之不收费或很少收费,因而吸引了许多学子尤其是平民子弟前来求学,一些著名的书院在校生经常达到数百人甚至高达上千人。书院提倡讲学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山长主讲儒家经典,然后引导学生探讨、争辩、论证。书院除了对学生进行儒家文化、道德修养教育外,还引导学生评论时政,针贬社会弊病。明末著名文人顾宪成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汇聚了一大批社会正直的士大夫,号称东林党人。东林党人在明末反对黑暗政治和宦官魏忠贤专权的斗争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书院新颖的办学理念受到近代以来许多教育家的赞赏。现在许多国内著名大学的校训就出自白鹿洞等著名的古代书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学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教育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学制相比,宋、元、明时期的书院办学有何不同,并分析书院产生的重大影响。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前期纺织、采矿和冶金行业的发展,要求改进运输工具,蒸汽机车和铁路应运而生,轮船逐渐取代了帆船。交通运输迅速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工业革命向全球扩展。
第二次工业 革命时期 电力和内燃机逐渐代替蒸汽机,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运输费用。同时,以内燃机作为动力的汽车运输和飞机运输异军突起。从地面铁路、汽车,到水面轮船,再到空中的飞机,立体的运输体系逐渐完善。
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 人类对原子能的利用突飞猛进,原子能除了用于发电外,已经在海运中采用。交通动力飞跃发展,动力来源多样化。
21世纪初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各种交通运输手段的“大交通”已经成型,提高了交通运输能力,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摘编自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1.A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分封制是周人为统治先进的东方土地与人民而实行的制度,说明这一制度有助于巩固统治,A正确;分封制相比于夏商对地方的管理而言有一定的进步性,排除B;井田制与题无关,排除C;材料主旨与血缘关系无关,排除D。
2.A
【详解】官营手工业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一般规模较大,符合材料信息,故答案为A项;民营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生产规模小,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C项;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一般仅由家庭女性成员进行手工业生产,排除D项。
3.A
【详解】据材料可知,济北王原来的封地战略位置重要,改封之后其原封地受中央王朝直接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济北王被免罪,主要是因为叛乱期间罪行较轻,并非汉景帝照顾胞弟的情面,故排除B项;根除王国问题是在汉武帝时期,故排除C项;济北王和淄川王辖区均位于山东,并不在边疆,故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依据材料中“战乱纷争与民族迁徙”..北方早地耕耙耱技术形成”佛教盛行,道教传播,儒学新发展”可知,这一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诗经》成书于春秋末年,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故A错误;司南出现于战国,故B错误;“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形成于魏晋时期,故C正确;中国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故D错误。
5.D
【详解】宋代科举制度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因此宋代的读书人和士大夫能否保持身份取决于科举制,这样就降低了门第对于官僚政治的影响,由此血缘贵族特权淡化,D正确;科举制度完善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家族门第的影响力下降不等于彻底丧失影响力,B表述绝对,排除;C与题无关,而且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古代官僚政治的成熟,排除C。
6.C
【详解】据材料“盖我此书,此乃万世治平之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非漫然也……凿凿皆治平之事与用人之方。”可以得出,李贽认为《藏书》包含了很多的国家治理和用人方面的内容,由此可知其具有经世致用的价值,故C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李贽等批判君主专制,因此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程朱理学的态度,故D不正确。
7.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安史之乱以来,经济重心不断南移,随之而来的是文化重心的南移,导致“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由此可知,北宋南北分卷制度顺应了文化中心南移的趋势,D项正确;“确保了南北方录取比例相同”此说法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项;北宋南北分卷有利于北方士人,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乘机贱价收购,垄断市场”“还通过放款预购的方式,进一步控制小生产者”可知,商人利用自己雄厚的资本优势已经开始控制生产领域,故选D项;材料没有民营手工业与其他类型手工业的比较,无法体现民营手工业已居于主导地位,排除A项;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鸦片战争以后,排除B项;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指的是小农在自然灾害、沉重赋役等因素的打击下容易失去土地流亡或破产,材料只提及商人“进一步控制小生产者”,故排除C项。
【点睛】
9.B
【详解】材料观点认为西学传入中国使得中国传统科学得到了复兴,这个观点表明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中国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有着明显的区别;C选项与材料无关;D选项说法错误,与材料的表述无关。
10.D
【详解】在康雍乾时期,国家政局稳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更名田”“摊丁入亩”等政策的颁行,清代人口从五千万左右爆增至四个亿,人口爆增的同时生产力并未有大的提升,人均GDP下降,故D项正确。封建经济并未衰落,甚至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A项错误。自然灾害在古代发生频率是比较平衡,对历朝历代的影响差不多,不能作为清代人均GDP下降的原因,故B项错误。人均GDP未涉及赋税,故C项错误。所以选D。
11.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临时参议员在在14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开会220次,议决230余案,这体现了对议会政治的实践,故B项正确;中华民国成立后,形式上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A项表述错误,排除;1911年12月,独立各省代表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故C项错误;1912年3月就已经颁布了《临时约法》,而题干时间范围是持续到1913年4月,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
12.C
【详解】电车是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但京师总商会却认为电车是在害民,由此可知电车的运营推广遭遇障碍,近代中国交通发展艰难曲折,C项正确;电车的推广并不是不符合中国国情,而非遭遇阻碍,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电车的安全性低,排除B项;商会是在阻碍电车的推广,而非关注民众切身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1942年中国抗日期间拍远征军,主要目的是打动滇缅交通线,中美被迫共同开辟“驼峰航线”说明中国抗战得到了同盟国的支援。B正确;美国显然不是国际主义精神,A错误;“驼峰航线”并不是中外联络线,C错误;中国抗战时独立自主,D错误。
14.B
【详解】根据材料“今天下壮有力之民,侨寓杂处,散于四方,手不服耒耜之勤,心不知田亩之乐,为淫巧奇技、屠贩游博,其无理之甚者,啸聚不逞,杀人于货。”可知,李昭圮认为,当时有一些人,不进行农业生产,整天游手好闲,杀人越货,导致社会不稳定,其旨在说明推行保甲制度,保障社会安定的重要性,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军事领域控制,排除A项;社会矛盾已非常尖锐,与材料信息描述不符,排除C项;儒学士人已投身基层教化,在材料中没有描述,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材料“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体现出的是依法治国的思想,D正确;民主集中制属于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A错误;科教兴国提出是1995年,十五大是1997年,B错误;人民民主专政属于国家性质,C错误。故选D。
16.B
【详解】根据“他们还引用《诗经》《中庸》等儒家经典解释天主教义,甚至称“吾天主乃古经书所称上帝也”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教士活动仅仅是利用儒家思想来减少在华传教阻力,而非深入学习,故B项正确,D项错误;中国没有宗教改革,A项错误;C项“天主教中国化”与史实不符。
17.B
【详解】根据“他说自己一辈子除了考虑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并且实行正义和避免非正义以外,任何别的事情都没有做”可知,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政治进行反思,考虑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怎样维护正义,故选B;A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雅典法庭判最后处苏格拉底死刑,无法体现维护了雅典法庭判决的公正,排除D。
【点睛】
18.D
【详解】依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物种交流,同时改变了美洲的经济结构,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北美的族群变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黑奴贸易的影响,而是物种交流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西非水稻对美洲产生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9.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变化最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的是草书,①说法错误;“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传统文人画的特点,“同光十三绝”是当时京剧艺术各行当的代表人物,诗经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②③④说法正确。综上所述,故选B,排除ACD。
20.D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英国文官即公务员数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府对社会的干预程度在增强,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英国文官制度的成熟完善,排除A项;B、C材料未提及。
21.B
【详解】材料反映先有理论上的突破,才有传递信号的发明,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故选B;第一次工业革命没有传递信号的发明,排除A;第三次科技革命、“新经济”时代电报、电话已经发明出来,排除CD。
22.C
【详解】由材料“当拿破仑推翻了执政内阁的资产阶级统治,恢复了秩序”“在自己的《民法典》中加以肯定”“农民就欣喜若狂地归附于他,成了他的主要支柱”,可知拿破仑推动了资产阶级统治秩序法制化,C项正确;拿破仑的《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但这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及“巩固了农民土地占有的新条件并在自己的《民法典》中加以肯定”,未提及减轻农民的负担,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3.C
【详解】依据材料“截至2017年底,全球有6850万人因战争、暴力冲突与迫害被迫逃离家园。”“以全球人口比例计算,每110人中就有1人被迫沦为难民。”,可以看出难民问题越发的严重,需要各国通力合作,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难民在收留国是否有国民权利,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难民产生的区域,排除B项;材料不能得出阿富汗是世界上输出难民最多的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24.C
【详解】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世界银行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不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而其他三个选项的描述均是正确的描述,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例如,欧元的问世是欧盟一体化具体表现,说明欧盟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是维护国际收支平衡,有助于经济的稳定,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美元等同于黄金的地位,说明美国在金融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国际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
25.A
【详解】根据材料中“两个不平衡的世界市场”“特朗普政府”等信息可以得出意识形态对经济发展仍有一定影响,答案为A选项;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的标志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故排除B选项;全球化进程不可阻挡本身说法正确,但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C选项;英国脱欧不符合全球化的历史趋势.故排除D选项。
26.(1)特点: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内容涉及数学、天文、哲学、科技等诸多领域;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8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12世纪传入欧洲,经历数百年;阿拉伯人的中介地位。如印度文字,中国造纸术、印刷术等均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过程多元互动。东西方多地区及国家如印度、希腊、中国、阿拉伯之间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如10世纪阿拉伯人总结希腊、印度等地的医学知识,编纂《医学集成》在西方医学研究中使用等。(答出任意两个特点,并用相应的材料说明)
(2)相似之处:都吸收外国文艺成果,又结合本国国情,都进行剧本改编的艺术创作,均抨击当时本国的专制统治,都在当时社会民众中引起了一定反响。(答出任意两点)
选择《中国孤儿》的分析:背景:西欧处于封建专制王权和教会思想束缚下;科学革命使人们逐渐形成理性思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启蒙运动推动人们思想解放;影响:有利于借鉴与吸收中国文化,推动了民主自由平等观念的传播,推动了法国戏剧发展。
选择《窃国贼》的分析:背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统治,试图恢复帝制;新文化运动推动人们思想解放;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中国。影响:抨击袁世凯政权的反动统治,传播了民主观念,推动了中国戏剧发展。
【分析】(1)
特点:材料内容涉及数学、天文、哲学、科技等诸多领域可知,领域广泛、内容丰富;从材料8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12世纪传入欧洲,经历数百年可知,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从材料中印度文字,中国造纸术、印刷术等均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来看,阿拉伯人的中介地位;如10世纪阿拉伯人总结希腊、印度等地的医学知识,编纂《医学集成》在西方医学研究中使用等,可知体现的过程多元互动。
(2)
相似之处:从材料内容来看,都吸收外国文艺成果,又结合本国国情,都进行剧本改编的艺术创作,均抨击当时本国的专制统治,都在当时社会民众中引起了一定反响。如选择《中国孤儿》的分析,背景可从西欧处于封建专制王权和教会思想束缚下、科学革命使人们逐渐形成理性思维及思想解放运动的进行等角度进行分析;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借鉴与吸收中国文化,推动了民主自由平等观念的传播,推动了法国戏剧发展。选择《窃国贼》的分析,背景:可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统治,试图恢复帝制、新文化运动推动人们思想解放、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中国等角度进行分析;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抨击袁世凯政权的反动统治,传播了民主观念,推动了中国戏剧发展。
【点睛】
27.
论点方面 论据方面 论证方面
中国外交体现义利兼顾的外交特色(或既兼顾国家利益,又承担国际责任)
20世纪50年代举措: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利:维护国家主权
义:有利于地区与世界和平、稳定
20世纪60年代举措:对亚非各国提供经济援助
利:中国得到了亚非国家的信任和支持,如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义:尊重受援国的主权,帮助受援国走独立发展的道路
新时期举措:倡导建立新型的地区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
利:为改革开放创造和平外交环境
义:积极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分层表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流畅)
【详解】首先概括出观点:中国外交体现义利兼顾的外交特色(或既兼顾国家利益,又承担国际责任),然后依据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新时期三个阶段中国外交的史实对观点进行论证,根据材料二“我们愿同俄罗斯和中亚各国加强沟通和协调”及材料出处可得出新时期举措;倡导建立新型的地区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利:为改革开放创造和平外交环境(服务于国内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义:积极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根据材料二“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可以得出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本题没有固定答案,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即可。
28.(1)特点:教育体制完备;学制系统化(分中央和地方两大层次);官学等级性强;学校形式多样化;重视实用性的职业教育(儒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原因:政治清明,制度创新;经济发达、繁荣;科举取士,重视人才;文化多元,环境宽松。
(2)不同:办学体制新颖,公办民营;管理新颖,采取名人治校,学生参与的管理新方式;教学方法新颖,提倡讲学与讨论相结合,倡导讨论、争辩;教学内容丰富,儒学文化教育和评论时政相结合;书院办学规模较大;扩大受教育对象,大量吸收平民子弟入学。
影响:加强了理学的社会影响和正统地位;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有利于教育平民化;有利于培养具有自主精神的优秀人才,提高了学校教育的质量;对弘扬社会正气、政治清明起到一定作用;对近现代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唐代经过百余年的经营与发展,学校教育制度已相当完备”可知,教育体制完备;根据材料“《唐代学制系统图》”可知,唐代学制系统化(分中央和地方两大层次);从官学层级来看,中央层级和地方府州县学之间有较强的等级性;从学校的形式来看,唐代学校形式多样化;唐代教育体系中有专门的律学、算学、天文学、医学等,说明其重视实用性的职业教育(儒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政治制度、文化氛围等角度分析。政治方面,唐代政治清明,制度创新;从经济方面分析,唐代经济发达、繁荣;从制度方面看,唐代科举取士,重视人才;从文化角度分析,唐代文化多元,环境宽松。
(2)不同:根据材料“宋、元、明的书院一般由地方政府兴建,并为学校提供教学设施和一定的经费。但地方政府并不干预学校教学及管理”可知,办学体制新颖,公办民营;根据材料“聘任社会名流尤其是理学大师担任山长(即校长),负责书院的教学及管理”“许多管理人员是由学生兼职的,由山长在学生中挑选优秀者担任经长、学长等,参与书院的日常教学管理,有山长主讲儒家经典,然后引导学生探讨、争辩、论证”可知,管理新颖,采取名人治校,学生参与的管理新方式;根据材料“书院提倡讲学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知,教学方法新颖,提倡讲学与讨论相结合,倡导讨论、争辩;根据材料“书院除了对学生进行儒家文化、道德修养教育外,还引导学生评论时政,针贬社会弊病”可知,教学内容丰富,儒学文化教育和评论时政相结合;根据材料“一些著名的书院在校生经常达到数百人甚至高达上千人”可知,书院办学规模较大;根据材料“书院由于主办人名气大,加之不收费或很少收费,因而吸引了许多学子尤其是平民子弟前来求学”可知,扩大受教育对象,大量吸收平民子弟入学。
影响:根据材料“聘任社会名流尤其是理学大师担任山长(即校长),负责书院的教学及管理。如朱熹、陆九渊、王阳明都曾担任白鹿洞等著名书院的山长”可知,加强了理学的社会影响和正统地位;书院“吸引了许多学子尤其是平民子弟前来求学”,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有利于教育平民化;书院采用儒学文化教育和评论时政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具有自主精神的优秀人才,提高了学校教育的质量;根据材料“书院除了对学生进行儒家文化、道德修养教育外,还引导学生评论时政,针贬社会弊病”可知,书院对弘扬社会正气、政治清明起到一定作用;根据材料“现在许多国内著名大学的校训就出自白鹿洞等著名的古代书院”可知,对近现代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29.示例一
论题:技术革新促进交通运输发展。
论述
工业革命时期,以改良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发明,促进了火车、轮船的产生,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工业革命进而向全球扩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发明层出不穷,特别是内燃机和电力的出现,引发了汽车、飞机的发明,逐步形成海、陆、空立体的交通运输体系,提高了运输效率,加强世界各地的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原子能技术的应用推动交通动力发展,能源来源多样化,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加速各种交通工具的整合,推动“大交通”的形成。
综上,技术进步有助于动力革新、交通工具的改进,运输体系的多元与整合,推动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
示例二
论题:交通发展加强世界各地联系。
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论述:首先,阅读材料,从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如根据“蒸汽机车和铁路应运而生,轮船逐渐取代了帆船”“以内燃机作为动力的汽车运输和飞机运输异军突起。从地面铁路、汽车,到水面轮船,再到空中的飞机,立体的运输体系逐渐完善”“原子能除了用于发电外,已经在海运中采用。交通动力飞跃发展,动力来源多样化”等信息,可得出论题——技术革新促进交通运输发展;确定论题后,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如通过分析两次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内燃机等动力的发明,促使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的问世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导致海、陆、空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的形成和世界各地的联系的加强,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能源来源多样化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加速各种交通工具的整合,推动“大交通”的形成等;最后在史实论证基础上,总结、升华,如说明技术进步有助于动力革新、交通工具的改进,运输体系的多元与整合,推动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中2022-2023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