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七校2023届高三三诊(模)历史试题(含解析)
重庆市七校2023届高三三诊(模)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考古研究发现,进入龙山时代以来,中原地区的文化经历了调整重组并崛起的过程。出现大量来自周边的文化因素,如风土人情、地理特产等,并以各种方式甚至战争手段向其他区域输出中原的制度或社会理念,使其社会文明化进程加快。据此可知龙山时代( )
A.华夏认同观念出现 B.已形成中原文化区
C.文化交流特别频繁 D.早期国家雏形产生
2.如表是据司马迁《货殖列传》的记载编制的西汉初期10大富豪及从事行业简表。据此可知,西汉初期( )
位次 属地及人物 从事行业 位次 属地及人物 从事行业
1 四川卓氏 冶铁 6 河南洛阳师史 大型船舶业
2 四川程郑 冶铁 7 河南任氏 农业,畜养业
3 河南南阳孔氏 冶铁,长途贩卖业 8 边陲桥姚 养殖业
4 山东曹邴氏 冶铁,高利贷 9 蜀郡邓通(官商) 铸钱业
5 山东刀闲 盐业 10 江苏吴王刘濞(官商) 铸钱,冶铁,盐业
A.川豫鲁等地经济最为发达 B.冶铸技术获得了长足进步
C.铁器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D.盐铁专卖扩大了利润空间
3.东晋时设有检校御史,属于拥有实权的常设正官。但隋朝及唐前期,在正式官职前加“检校”二字使其成为代理官的现象十分普遍;唐中期后,“检校官”逐渐成为虚衔和加官。到宋代形成了检校太师、太尉、太傅、太保、司徒、司空至国子祭酒、水部员外郎的十九阶体系。检校官制度的变化( )
A.体现了重文轻武治国策略 B.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折射出集权政治发展趋势 D.推动官僚体制的完善
4.朱熹在主持白鹿洞书院期间,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如下图),成为全国性的学校和书院的“教规”。这表明书院教育的目的是( )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室欲,迁善改过。
○ 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A.修德成材 B.弘扬经典 C.传播文化 D.服务政治
5.(长寿中学)嘉庆十九年(1814年)二月,甘肃韩城县民刘兆吉家中失窃,因丢失之物不贵重,未打算报案,然而第二天却发现陈老汉拿着自家丢失之物卖给刘三,便将该案投首乡约,并诉至县衙。县衙受理案件后,知县批复“仰乡约查复详究”。后由乡约执行人左迎乾、刘法兴着手调查,将结果报呈知县,进行案件审理。据此可知清朝( )
A.皇权向基层渗透 B.政府大力倡导乡约教化
C.乡约与律法合流 D.基层社会自治色彩浓厚
6.晚清时期,地方督抚不设属官。曾国藩、李鸿章等出于地方军务需要,自设善后、厘金等局,招募官员、幕友入局办事形成幕府,幕府逐渐掌握了部分军事权、财政权和人事权,实际上行使省一级政权的职能。这一现象( )
A.抵制了帝国主义的入侵 B.推动了晚清政治的近代化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D.体现了政治权力结构变动
7.下图漫画选自1911年11月9日出版的《盛京时报》(日本人创办于沈阳),题为《疮痍满目》。该漫画创作的背景是( )
A.北洋军阀集团陷入分裂 B.瓜分中国狂潮的兴起
C.清朝黑暗统治彻底结束 D.革命形势的快速发展
8.20世纪30年代初,南京政府军事委员会把中国划分为四个防卫区。黄河以北为第一防卫区;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第二防卫区:长江以南及浙闽两省为第三防卫区;两广为第四防卫区。实行这一举措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 B.国民党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
C.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 D.华北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商业发达
9.20世纪60年代末,某外国评论家注意到了中国外交思想的转变,他将这种转变比喻为“不怕南面虎,要防北方熊”。中国外交思想的转变( )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显示了发展睦邻外交的特征
C.基于中国国防安全的考量 D.实现了同西方大国关系突破
10.1984年6月,中共四川省重庆市委、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扩大县的经济管理权限的规定》,扩大了区县在计划管理、固定资产投资、物资分配、经济技术协作、对外贸易、劳动管理、税收、物价、机构设置等方面的管理权限。这一举措( )
A.建立了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体制 B.利于优化经济资源配置
C.促进区县独立经济管理体制建立 D.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
11.下表为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重要成果。这表明( )
地区 成果
两河流域 城邦治理、泥版文书、法典、学校以及帝国的实践
埃及 国家治理、象形文字、金字塔、灌溉农业
古罗马 共和制、拉丁文、大竞技场、罗马法、地中海诸国的一统
中国 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科举制、四大发明
A.世界古代文明发展普遍缺乏连续性 B.文明优劣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文明的发展以地区间的交流为前提 D.不同地区文明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12.下图是近代某一时期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
A.葡萄牙经营着太平洋贸易 B.中国成为白银的主要流入地
C.印度洋贸易地位日益衰落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确立
13.英国约克郡一名老工人回忆其在19世纪30年代时的生活时说:“远离自己的家乡,仅有两种可供消闲的去处,即教堂、小礼拜堂抑或是酒馆。前者很少开放,后者很少关闭;前者毫无吸引力,后者极具吸引力。”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宗教改革摧毁了教会束缚 B.工业革命损害了民众健康
C.自由主义推动了经济发展 D.工业社会带来了精神困境
14.从1922到1924年,经过货币改革,苏联切尔文(币)对英镑、美元的汇率基本稳定。1924年,外国记者惊讶地发现莫斯科“几乎没有追求美元的现象,美元的供给似乎比需求更大,现在美元也不得不屈服于本土的切尔文”。这反映了当时( )
A.苏维埃政权赢得人民信任 B.世界性经济危机导致美元贬值
C.苏联工业化取得成效 D.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日趋紧张
15.当前在美国社会颇受关注的移民收紧趋势,其深层的社会原因是自1965年移民法实施以来,亚洲和拉丁美洲持续地大规模移民后,美国社会面临结构性困境,美国社会多样性快速发育,政府及社会应对不力,导致社会矛盾突出。这一趋势表明美国( )
A.移民以亚洲和拉丁美洲最多 B.移民政策具有务实性和利己性
C.政府对移民的控制有所放松 D.移民文化形成多元一体的特征
二、材料分析题
16.纵观历史,不少国家都有过在国家边境线上修筑防御工事,以此来抵御外敌的侵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9年,马奇诺再次出任法国陆军部长,经过多方努力,最终促使国会在1930年通过了防御工程的预算拨款。1935年底,绵延数百公里的地下钢铁长城马奇诺防线基本竣工。20世纪30年代,世界军事技术发生了重大变革,法国军方也及时地捕捉到这一信息,但法国因为仰赖绵亘防线的作战形式,其军事学说基本上停留于20世纪20年代对一战经验的总结。由于法国在“二战”前期迅速败北投降的糟糕表现,使得战后马奇诺防线背负了太多的骂名。
如今,这道传奇般的堡垒防线依然一直矗立在那里。不同的是,它已经变成了和埃菲尔铁塔齐名的旅游景点。
——《最强防线的破灭——二战马奇诺防线》
材料二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发展历程中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而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的816地下核工程是其中一个极具典型的案例。这里曾经是中国第二套核反应堆,现在以“世界上已知最大的人工洞体、全球解密的最大核军事工程”而著称。816工程作为国家的绝密军事工程,1967年,由中央军委直属工程兵54师承建,先后有6万余名工程兵和参建者云集白涛。工程建设期间,建设者们争分夺秒,开山掘洞,架桥铺路。76名官兵为之献出了平均只有21岁的年轻生命。1984年,因国家战略调整,工程停建。816工厂停建后,原职工队伍军转民,改建为化肥厂。2018年1月,816工程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地下核工程“816”:一代人的使命与激情》
(1)根据材料,概括“马奇诺防线”的特征。结合所学,说明“马奇诺防线背负了太多的骂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816工程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的理由。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于“五四”之后以异常迅猛之势形成高潮。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相继在各大城市组成,一个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活跃于各地论坛。舆论界表现出来的热情,正是反映出马克思主义适应灾难深重的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马克思主义在先进的中国人的心目中,被作为能够使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受到热切欢迎。
——摘编自《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二 八七会议后,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便成为摆在党面前的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必须首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在条件成熟时夺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引自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五四”之后形成“高潮”的表现,分析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对各地起义武装所起的作用。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概括“中国革命道路”的伟大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建国初期中共如何建立现代宪政政治以及在经济领域进行的理论探索。
三、论述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校历史研究小组的同学以《18世纪的欧洲——扩张的时代》为题,研究欧洲百年的整体特征,试图从全局的视角理解社会各元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目录如下:
18世纪的欧洲——扩张的时代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启蒙运动高潮的来临 二、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 三、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工业革命的发生与扩展 四、海外殖民扩张:英法殖民活动
根据材料,简述本小组的研究思路。请参照上述研究思路,任选中外近现代史上的一个世纪,另拟标题,设计目录,并简要阐释设计理由。(要求:标题明确,设计合理,阐释充分,逻辑严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龙山时代。根据材料“中原地区的文化经历了调整重组并崛起的过程。……向其他区域输出中原的制度或社会理念,使其社会文明化进程加快。”可知,龙山时代以来,中原文化不断向周边地区传播,推动了社会的文明化进程,说明此时已经形成了中原文化区,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华夏认同观念的信息,华夏认同观念产生于春秋时期,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无法得出文化交流特别频繁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中原文化的影响力,体现不出早期国家雏形的产生,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据材料可知,西汉初期十大富豪中,经营冶铁业的占一半并且囊括了前四名,说明冶铁业市场广阔,铁器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西汉初期10大富豪及从事行业简表,而未涉及各地经济状况,排除A项;料主旨是西汉初期10大富豪及从事行业简表,而未涉及冶铸业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中“成为代理官”“逐渐成为虚衔和加官”可知,检校官制度逐渐虚化,没有实质性权力,折射出集权政治发展趋势,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官”与“武官”的比较,无法得出“重文轻武”的结论,排除A项;“检校官”的虚衔化趋势,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B项;官僚体制的完善应该涉及行政、监察、选官等方面,材料只涉及“检校官”的虚职化,无法体现官僚体制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白鹿洞书院揭示”蕴含着丰富的学术思想和人生哲理,对书院师生道德情操的养成有着积极作用,因此,书院教育的目的是修德成材,A项正确;书院教育的目的是修德成材,弘扬经典不属于主要目的,排除B项;书院教育的目的是修德成材,传播文化不属于主要目的,排除C项;材料表明书院教育的目的是修德成材,服务政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和本质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县衙受理案件后……由乡约执行人左迎乾、刘法兴着手调查,将结果报呈知县,进行案件审理。”,可知县衙在受理案件后,交由乡约详细调查,最后通过审核调查结果,来最终审理案件,体现了乡约与律法合流,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乡约与律法之间的关系,并未提及皇权,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政府对乡约教化的倡导,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乡约与律法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基层社会自治,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材料“曾国藩、李鸿章等出于地方军务需要,自设善后、厘金等局,招募官员、幕友入局办事形成幕府,幕府逐渐掌握了部分军事权、财政权和人事权,实际上行使省一级政权的职能”,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下,汉族地主势力的崛起,地方掌控了部分军事权、财政权和人事权,说明晚晴的政治权力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D项正确;权力结构的变动,并没有抵制帝国主义的入侵,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晚清时期,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变化,与政治近代化无关,排除B项;洋务运动是由于清政府内忧外患,为强化封建统治而开展的,与政治权力结构变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背景题,时空是1911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11年11月9日出版的《盛京时报》(日本人创办于沈阳),题为《疮痍满目》”可知,漫画中的人物代表清政府,其头部是中国地图,但是随着各地的纷纷独立,这幅地图已经是“疮痍满目”,即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到漫画发表的这一天,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先后有湖南、云南等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说明革命形势快速发展,D项正确; 1916年,洪宪帝制失败,袁世凯猝死,导致北洋军阀陷入分裂状态,排除A项;瓜分中国狂潮是指19世纪末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发生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排除B项;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初,南京政府军事委员会把中国划分为四个防卫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背景下,国民政府通过划分防卫来应对日本侵略,C项正确;防卫区主要针对的是日本,并不是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划分防卫区的原因,无法得出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方针,排除B项;仅从防卫区的划分,无法得出华北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商业发达,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和原因题。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据材料“不怕南面虎,要防北方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末,伴随中苏关系的恶化,基于国防安全考量,中国外交思想作出了相应的调整,C项正确;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在20世纪7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国家安全的重视,并不是睦邻友好,排除B项;60年代,并没有实现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1984年6月(中国四川)。据材料“扩大了区县在计划管理、固定资产投资、物资分配、经济技术协作、对外贸易、劳动管理、税收、物价、机构设置等方面的管理权限”,可知通过扩大区县的管理权限,可以更好的优化经济资源配置,B项正确;此时,我国是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并没有建立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体制,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不是建立区县独立经济管理体制,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其对企业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依据材料“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重要成果”,结合图示可以看出两河流域、埃及、古罗马以及中国孕育出不同特色的文明,体现出古代世界文明的多元特征,D项正确;“世界古代文明发展普遍缺乏连续性”,表述绝对,中华文明发展具有连续性,排除A项;世界文明无优劣之分,排除B项;古代文明之处,各文明间呈现出彼此独立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根据图示中的白银流动方向可以看出,白银主要流入中国,说明这一时期中国成为了世界白银的主要流入地,B项正确;据图示可知,西班牙经营着太平洋贸易,排除A项;材料无法直接得出印度洋贸易地位日益衰落的信息,排除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建立,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30年代(英国)。据本题材料和所学,可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工人们远离家乡,缺少信仰,生活单调乏味,泡在酒馆里消磨时间,反映出工业社会带来了精神困境,D项正确;宗教改革摧毁了教会束缚与“(酒馆)很少关闭”且“极具吸引力”等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民众生活单调,精神空虚,并非工业革命损害了民众身体健康,排除B项;本题材料没有体现自由主义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苏联)。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据材料可知,1922年至1924年,苏联货币对英镑和美元基本稳定,同时在莫斯科出现“现在美元也不得不屈服于本土的切尔文”的情况,体现了人们群众对苏维埃政权的认同,稳定了苏联的金融货币体系,A项正确;据材料信息可知,苏联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稳定,不能得知美元贬值,且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人民对苏维埃政权的认同,推动了苏联货币体系稳定,没有涉及苏联工业化成效,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的敌视和封锁,不能反映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日趋紧张,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中“其深层的社会原因是自1965年移民法实施以来,亚洲和拉丁美洲持续地大规模移民后,美国社会面临结构性困境,……,导致社会矛盾突出”可知,美国面对移民融入困境而实行收紧政策,这说明了美国移民政策的务实性和利己性,B项正确;材料只提及亚洲和拉丁美洲持续地大规模移民,并没有提及其他地区,未作对比,A项排除;材料强调美国实行移民收紧趋势,不是放松,C项排除;亚洲和拉丁美洲等移民美国,形成了多元的移民文化,但没有“一体”,D项排除。故选B项。
16.(1)特征:由国家拨款修筑;防线较长;以防御为主。
原因:法国按一战经验行事,迷信马奇诺防线;马奇诺防线并未发挥功能,抵挡住来自德国的入侵;德国绕过马奇诺防线,攻入法国;法国在“二战”前期迅速败北投降。
(2)理由:它是我国三线建设的代表性工程之一;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对于研究我国核工业(国防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其建设者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忠诚爱国、不畏牺牲的精神,激励后人。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前夕(法国)。据材料“最终促使国会在1930年通过了防御工程的预算拨款”,得出由国家拨款修筑;据材料“1935年底,绵延数百公里的地下钢铁长城马奇诺防线基本竣工”,得出防线较长;据材料“防御工程的预算拨款”,得出以防御为主。
原因:据材料“其军事学说基本上停留于20世纪20年代对一战经验的总结”,得出法国按一战经验行事,迷信马奇诺防线;从本身的功能分析,得出马奇诺防线并未发挥功能,抵挡住来自德国的入侵;从其在战争中的表现分析,得出德国绕过马奇诺防线,攻入法国;据材料“前期迅速败北投降的糟糕表现”,得出法国在“二战”前期迅速败北投降。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史(中国)。据材料“而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的816地下核工程是其中一个极具典型的案例”,得出它是我国三线建设的代表性工程之一;从社会主义建设角度分析,得出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据材料“这里曾经是中国第二套核反应堆”,得出对于研究我国核工业(国防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据材料“工程建设期间,建设者们争分夺秒,开山掘洞,架桥铺路”,得出其建设者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忠诚爱国、不畏牺牲的精神,激励后人。
17.(1)表现:各大城市出现研究团体;传播中心活跃;舆论界的热情。
认识:适应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
(2)作用:树立了榜样,提供比较完整的经验。
意义: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为中国革命胜利指明正确方向。
(3)政治领域: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国家;确立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经济领域: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正确处理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工业化道路。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相继在各大城市组成”,得出各大城市出现研究团体;根据材料“一个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活跃于各地论坛”,得出传播中心活跃;根据材料“舆论界表现出来的热情”,得出舆论界的热情。
认识:根据材料“反映出马克思主义适应灾难深重的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得出适应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根据材料“被作为能够使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得出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
(2)作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八七会议后,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便成为摆在党面前的根本性的问题”,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为各地起义武装树立了榜样,提供比较完整的经验。
意义:根据材料“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得出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结合所学,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期间,毛泽东对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及其在革命中的作用,对土地革命路线,对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与红军作战的战略战术原则,对农村与战争环境中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科学阐述,成功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为中国革命胜利指明正确方向。
(3)政治领域:结合所学,从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成就方面阐述,具体而言,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国家;确立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经济领域:结合所学,从建国初期对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方面阐述,具体而言,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正确处理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工业化道路。
18.小组首先确定了本次研究主题《18世纪的欧洲——扩张的时代》,从整体出发进行研究。研究目录从多条主线(副主题)出发,由浅入深,涉及思想发展、制度扩张、殖民扩张。形成对18世纪以“扩张”为主要特征欧洲社会的研究思路。
示例一:《20世纪的中国——探索创新的时代》
一、道路的探索创新:尝试走西方的道路一走俄国的道路一走自己的道路
二、理论的探索创新:学习西方政治理论一马列主义一毛泽东思想一邓小平理论等
三、制度的探索创新:统一战线的继承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创新等
四、文化的探索创新:科技教育的发展进步、文学艺术的转型发展、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等
设计理由:该目录紧扣“探索创新”这一时代特征展开研究,分别对百年中国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四个方面进行分类阐述,以全面、消晰力证“探索创新”是横向辐射且纵向贯穿百年的突出时代特征,这是20世纪中国留给今天的宝贵财富。(设计内容,理由)
示例二:《20世纪的世界——动荡与调整的时代》
一、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与调整: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三、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崩溃: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
设计理由:该目录紧扣“动荡与调整”进行设计,分类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殖民体系三大部分,有利于把握20世纪不同国家的探索与发展,从不同视角审视20世纪的历史,从而对百年世界的整体特征绘出准确而生动的画像。
【详解】研究思路:本题要先从整体出发,确立符合时代的主题,然后再具体进行细化,可以细化为从政治、经济、思想、制度等方面进行说明;标题及其设计理由:本题先要确立一个世纪的时代特征,然后再进行细化,从多个角度进行说明,如确立《20世纪的中国——探索创新的时代》为标题,然后就可从道路的创新、理论的创新、制度的创新以及文化的创新进行说明,再如《20世纪的世界——动荡与调整的时代》为标题,可以从不同社会性质面临的动荡与调整进行说明。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