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江苏省四校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答案)

2023届江苏省四校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答案)

2023届江苏省四校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五祀卫鼎”内壁铭文,讲述了西周共王五年正月,一个叫裘卫的人与邻居邦君厉发生土地纠纷,并将该事报告给刑伯等王室大臣。经过调解,裘卫以“田五田”交换邦君厉靠近水源的“田四田”,三有司等官员进行实地勘察、划定地界,并办理了手续。铭文内容
A.表明西周分封制遭到破坏B.反映当时存在部分私有土地
C.可用于研究西周青铜制造D.说明周王室的权威遭到挑战
2.白居易《赠友》诗:“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贱卖粟与麦,贱贸丝与绵。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该诗反映出当时
A.土地兼并不断加剧B.钱荒导致物价上涨
C.赋税货币化的弊端D.政府官员巧取豪夺
3.曲宴是古代帝王赐宴的一种,具有私宴性质。表1为宋朝部分官员出席曲宴的记载,出席人员变化反映出
A.宋初治国方略的调整B.科举制度日益完善
C.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D.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4.清初思想家唐甄认为:“为政之道,必先田市,死刑次之,盗贼次之……农安于田,贾安于市,财用足,礼义兴,不轻犯法,是去残去盗之本也。”该思想
A.继承并发展了传统儒家学说B.根源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C.意在维护小农经济主体地位D.体现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
5.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中国遭遇特大旱灾,赈粮“费用所需甚巨”。为保证西征(新疆)军饷,清廷暂缓购置军舰,大幅减少天津机器局的经费。赈灾时轮船招商局还垫付采买了大量赈粮,亏本承运,经营困难。这表明
A.民间组织成为晚清社会救济的主体B.维护国家统一安定是清政府首务
C.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尝试成效显著D.湘淮集团崛起导致中央权力下移
6.1902年创办的山西大学堂设中学专斋和西学专斋,中学专斋初设经、史、政、艺四科,后只保留经学一门,并增设外文、理化、史地、艺体等。1905年首批毕业生分别被授予“贡生名义”。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新式学堂已摆脱传统教育的模式和观念
B.近代教育呈现出新旧交织的转型期特征
C.该学堂创办标志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D.学堂选官已经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7.1935年3月4日,《红星报》发表社论指出:“我们发扬了运动战的特长,六天之内击败了二十余团敌人,这就说明了只要有正确的军事领导,只要不怕疲劳,勇敢作战,我们就能消灭和战败任何敌人”。材料表明当时
A.反“围剿”已取得胜利B.军事上的左倾错误得到纠正
C.红军三大主力成功会师D.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始形成
8.表2为“抗战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孙中山形象”,两种教科书对孙中山的描述与评价
A.体现了两党终极教育目标的一致性B.反映了国共两党的阶级和思想差异
C.都凸显了三民主义对抗战的指导性D.肯定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积极作用
9.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后,重庆市军管会在接管城市时明确要求:对旧政权人员一概不许称伪人员,对企业生产机关必要时可冠以“原”字,对学校除需要更改名称的外,仍称原名。这些要求
A.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特点B.扩大了新中国的政权基础
C.落实了爱国统一战线的方针D.适应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10.1959年中印边界爆发冲突,苏联政府在声明中含糊地表示遗憾。1962年10月,苏联在《真理报》社论中称支持中国政府的立场,认为麦克马洪线是非法的。这种转变
A.源于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B.得益于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兴起
C.表明苏联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反映冷战局势影响苏联对华政策
11.建国初成立的供销社是唯一的商业流通系统,几十年的“统购统销”运行,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广受欢迎。但80年代起供销社经营出现了困难,1992年至1999年,全国供销社累计亏损近450亿元,
大量供销社破产、转让,580万名员工中将近一半下岗、内退。这一变化缘于
A.城市化进程加快B.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变
C.国有企业的改革D.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
12.居住文化是人类丰富多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上面图文材料能够体现出古罗马
A.民居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B.外来人口剧增造成住房紧缺
C.广大奴隶拥有一定的私有财产D.房屋功能传递浓郁宗教色彩
13.12世纪中叶,英国亨利二世出台了“盾牌钱”政策,即允许一部分骑士交纳代役钱——盾牌钱,以免除每年对国王负担的40天军役,国王用此项收入招募常备雇佣军。英国“盾牌钱”政策的出台
A.表明封君封臣制度瓦解B.推动了工商业城市兴起
C.有利于封建王权的加强D.加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14.18世纪上半期,欧洲喜歌剧有了较大变化,以市民、工场主、工人、农民、流浪汉为题材的增多,反映王公贵族豪奢生活的题材减少。这些喜歌剧题材变化还常常表现为歌颂中下层人民的热情、公正、智慧和力量。这些变化源于
A.文艺复兴运动兴起B.启蒙运动向纵深发展
C.工业革命弊端初显D.资产阶级革命席卷欧洲
15.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欧美国家兴起的学生运动、妇女权利运动、保护环境的生态运动等新社会运动,冲击和挑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权力结构,尽管与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工人阶级运动不同,但它与西
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和活动是分不开的。这反映出马克思主义
A.指引着人们追求社会公正和文明B.指导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C.受到资产阶级政治家的高度重视D.为工人运动提供思想武器
16.21世纪,不是一场技术的革命,也不是一场产品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的革命,……用电脑延伸人脑,用邮件延伸人腿,用语音延伸人嘴;光的速度、零的距离、海的容量,瞬间传导全世界。材料意在说
明互联网
A.推动了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B.重新阐释了传统的价值观念
C.代替了传统产业和已有产品D.深刻改变人们交往交流方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帝是先秦时期众多的传说英雄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尊为远古第一帝王,并奠定了“自黄帝始”的传统,而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教化之民族。在《史记》中,司马迁虽然有时也流露出对弱小民族的同情,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融合形式的赞扬,如称“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汉)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以边境征伐哉!”
——摘编自王盛恩《司马迁的民族观及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材料二
西欧诸国在反对封建王朝国家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首先产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思潮。资产阶级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政治意义的民族主义。这样,这种新型民族国家的基础不仅是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共同政治认同,即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原则和观念。当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要把本民族本国的统治扩张到别的民族别的国家,而不管后者同意与否。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简析其民族观形成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6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银元成为西方列强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之一,清末外国金属币和钞票占到了中国流通货币的65.71%。清政府不得不调整币制与之竞争。咸丰年间(1851—1861年),为了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清政府决定铸造大钱、发行钞票,而户部“铁既可以抵铜,铅似可以抵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1886年,张之洞购进了英国的造币机,开始铸造广东银币,引起各省效仿。1900年,清政府开始铸造无孔铜圆,各省都有自己的风格和样式,1910年清政府将银币造币权收归中央(部分省份也可以代中央铸造银币并标明省份名称),开始铸造统一的“大清银币”,其主体形制与铜圆相似。全国的行用银元形制基本上得到了统一。
——摘编自李钰《浅析晚清货币形制变革的原因》
材料二
1948年12月1日中国银行成立并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明确人民币在发行中必须坚持三条原则:坚持经济发行,反对财政发行;坚持计划发行,反对盲目发行;坚持中央集中统一发行,反对分散发行。在国家一系列统一财经政策的配合下,很短的时间内就结束了国民党时期持续十二年的通货膨胀局面,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为开展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统一的“大清银币”出现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6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吴晓林《社区里的国家:国家行为的转变与社会传统的底色——以英美国家的百年实践为例》
根据材料,围绕“近现代英美国家社区治理”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14分)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缩影,城市发展的轨迹和国家政策息息相关,下图是2002年我国城市化地区差异分布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上图提取两条我国城市化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解释。(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届江苏省四校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A A B B B B B D B B C B A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52分。
17.(14分)
(1)民族观:各族同源同祖;华夏处于文明的主导地位;赞成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3分)
原因:春秋以来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加速;秦汉以来国家统一;西汉的强盛和繁荣;儒家大一统思想形成。(5分)
(2)影响:推动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促进欧洲民族共同体观念的形成;推动了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殖民侵略和掠夺提供了借口。(6分)
18.(12分)
(1)背景:货币制度混乱;太平天国运动加剧了通货膨胀;西方侵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鸦片走私、巨额赔款);洋务运动引进西方造币技术;清末新政的推行。(6分)
(2)作用:配合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军;确立了人民币的法定地位;抑制了长期的恶性通货膨胀;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基础。(6分)
19.(12分)
示例1:
国家在近现代英美国家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2分)
随着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国家开始有限介人社区治理,承担进行社会教济的重要角色。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凯恩斯主义,国家对社区治理的干预增强。自20世纪80年代起,虽然国家行为在社区治理中有所弱化,但国家仍是社区“合作治理”中时隐时现的行动主体。(8分)
国家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但始终受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其作用是有限的,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质决定的。(2分)
示例2:
近现代英美国家社区治理主要受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
19世纪末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爆发前,西方一直奉行古典自由主义,国家基本不参与社区治理,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社区组织。经济大危机到二战前,美国虽然求助于凯恩斯主义,加强国家救济,但英国仍奉行自由主义,实行社区自助。二战后英美国家虽然加强了国家对社区治理的干预,但社区发展公司依然发挥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在社会治理中开始撤退,新自由主义兴起。
近代英美国家社区治理受自由主义思想影响是由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决定的。
示例3:
经济危机影响近现代英美国家社区治理行为的变化。
1929年至1933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英美国家开始求助于凯恩斯主义,通过国家救济加强对社区治理的干预;二战后,国家对社区治理干预不断加强,促进了社区发展;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出现“滞涨”,国家在社区治理中开始撤退,削减福利,减少救济,将社区治理让位于非政府组织。
西方国家总是将社区治理当作国家纾难的临时性安排,而不是像中国那样视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心,这是两种制度的本质区别。
20.(14分)
提取信息:①东北、内蒙古、东部沿海地区基本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广大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处于初期阶段。(2分)②1980年以前的超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后形成的特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和内陆省会城市。(2分)
历史解释: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东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临近苏联便于接受援助,并为加强国防,我国工业化建设集中于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这些地区城市化水平发展较快。(2分)
20世纪60年代,针对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开展三线建设,改善了工业布局,促进了中部、西南和西北部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取得较大发展。(2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面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开放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以及内陆省会城市,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20世纪9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省会城市。(6分)
国家政策的调整影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