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 2022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宁夏银川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发掘出了结构完整的古代制瓷作坊、精细白瓷和各类窑具。发掘者认为该窑在承袭北方传统窑业技术菁华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南方景德镇湖田窑等窑先进的窑业技术和审美趣向,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窑业类型——贺兰窑。填补了我国西北地区烧造精细白瓷的空白,折射出两宋时期南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场景。据此可知,贺兰窑(  )
A. 体现了宋金之间频繁的经济往来 B. 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见证
C. 证实了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存在 D. 是北方少数民族南迁的结果
2. 屈原《国殇》中写道:“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曹植在《白马篇》中写道:“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陆游在《病起书怀》中感叹:“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些作品透露出(  )
A. 天下为公的精神 B. 为家为国的情怀 C. 以人为本的思想 D. 道法自然的态度
3. “宝相花”是唐代最具影响力的丝绸纹样,其中融合了中国的莲花、牡丹、菊花,欧洲的卷草、忍冬和中亚的葡萄、石榴等形象。“宝相花”的形成反映了(  )
A. 物产种类决定艺术形式 B.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C. 唐朝文化强大的辐射力 D. 审美趣味的世俗化趋向
4. 两河流域雕刻艺术中的特定图案、主题和建筑装饰等诸多文化特征在公元前4千纪下半段已经出现在埃及,然而随着历史发展,“埃及发展成了统一的、以王权为特征的领土国家,两河流域则保持了众多城邦竞争和并存的传统”。以上观点说明(  )
A. 两大古文明各自独立发展 B. 文明形成的因素可能是复杂的
C. 空间交流决定了文明走向 D. 古埃及文明比两河文明更先进
5. 1453年土耳其攻占君士坦丁堡,一种“莫斯科是第三罗马”的意识在俄罗斯盛行,这种思想认为前两个帝国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由于背叛基督教已经崩溃。最后一个俄罗斯帝国,则是真正的基督教东正教信仰的保护者,永不泯灭。这一思想后来对俄罗斯民族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情况反映了(  )
A. 俄罗斯文化有着浓厚的宗教文化传统 B. 俄罗斯文化的源头主要来自罗马文化
C. 当时的俄罗斯帝国是政教合一的国家 D. 东正教是俄罗斯帝国维持统治的工具
6. 阿兹特克历为大多数中美洲民族所习用,由一个365天的太阳年及一个260天的神圣年所组成;两个年度周期平行运转,产生一个52年的大周期。阿兹特克祭司所掌管的繁缛的祭祀和庆典的周期,即以历法为据。这表明(  )
A. 太阳神在国家中地位极其重要 B. 历法因其精确而为多数地区使用
C. 历法与政治宗教生活密切相连 D. 阿兹特克历主要是用于祭祀活动
7. “这些新殖民出去的城邦和母邦间相聚遥远,但是希腊人为了使自身同非希腊的野蛮人相区别,有意保持了强烈的希腊性。”由此可见,希腊的殖民活动(  )
A. 延续了母邦政治制度 B. 有利于希腊文化传播
C. 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D. 推动希腊化时代到来
8.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欧洲出现移民潮,当时移民通常迁往本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自治领。据此推断,下列迁出人口和迁入地对应正确的是(  )
A. 葡萄牙人——大洋洲 B. 英国人——印度
C. 意大利人——埃及 D. 美国人——韩国
9. 1965年,美国颁布新移民法,每年专门留出2.9万个移民名额给来自国外的高级专门人才。1990年,布什总统签署新的移民法,重点向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倾斜。这些新移民法的颁行(  )
A. 不利于美国多元文化社会形成 B. 造成美国严重的人口压力
C. 吸引“知识精英”向美国迁移 D. 使移民获得了平等的机会
10. 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张骞在公元前127年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之发现美洲对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这一观点说明(  )
A. 当时中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 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
C. 张骞通西域加强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关注
D. 张骞通西域刺激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
11. 19世纪末,英国工业城市曼彻斯特的工人们会喝“跨越大陆的一杯茶”,即将东印度公司从中国或锡兰运回的亚洲毛尖茶泡在荷兰或英国生产的欧洲瓷杯中,再添加几勺南美产的糖。这表明(  )
A. 商品流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B. 欧洲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变化
C. 工业革命提高了民众的消费水平 D. 全球贸易网最终形成促进文化交流
12. 马被驯化后,马和马车成为古代人类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下列与之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印欧人制造了马拉战车
②汗血宝马随亚历山大东征传入中国
③骑士文学是古罗马上层社会生活的反映
④蒙古骑兵西征改变了亚欧政治地图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3. 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宣传的启蒙思想-自由、平等、人权-吸引了整个欧洲和美洲的人们,引发激烈而持久的“余震”。下列可以称为两场革命的“余震”的是(  )
A. 西属拉丁美洲独立 B. 十月革命 C. 一战 D. 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14. 肯尼亚学者马兹鲁伊提出了非洲“三重遗产”的观点,认为非洲是在本土、伊斯兰和西方三重文化下不断融合形成的,这三者之间既有竞争性,也有互补性。对此观点的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A. 非洲本土文化主要指埃及文化 B. 伊斯兰文化通过战争征服了整个非洲
C. 非洲文化具有多样性、复杂性 D. 非洲社会的矛盾性完全由殖民者造成
15. 1949年4月23日渡江作战取得胜利后,周恩来特意致信中宣部,要求保护好南浔镇刘氏嘉业堂藏书楼。嘉业堂藏书楼鼎盛时期藏书达五十万卷之多,包括宋元时期珍贵的刻本百余部,《永乐大典》四十余册,密藏《四库全书》原稿百余册,各种地方志千余种、三万余册。据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古籍珍本属于历史文化遗产 B. 藏书楼有保存文化典籍的功能
C. 嘉业堂的藏书属于官方藏书 D. 中国共产党重视保护传统文化
16. 观看图一和图二,巴比伦门是古巴比伦的象征之一,德国在19世纪80年代入侵伊拉克时,把古巴比伦门分割打包,运回德国重新组装,这就是德国古巴比伦门,而后伊拉克又在古巴比伦门原址上重新修建了另一座古巴比伦门,称为伊拉克古巴比伦门。那么根据世界文化遗产的登陆基本条件,这两座古巴比伦门哪座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
A. 德国巴比伦门 B. 伊拉克巴比伦门 C. 都可以 D. 都不可以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拜占庭文明是亚欧中世纪文明中一枝独具特色的奇葩。首先,它立足于东方希腊化地区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从其产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其次,它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最后,拜占庭文明还具有明显的罗马因素。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政治法律体系及官僚统治体系方面,拜占庭几乎全面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使之成为中世纪拜占庭政治制度的骨架。
——摘编自徐家玲《走进拜占庭文明》
材料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拜占庭皇帝们始终缅怀罗马大帝国的光荣,特别是在拜占庭帝国早期,皇帝们无不以恢复和重振罗马帝国昔日辉煌为己任。拜占庭帝国所在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不仅在经济上独享东西南北商业汇集的便利,而且使它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多种文化间的交流活动。活跃的商业和频繁的军事活动成为拜占庭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媒介。应该说,拜占庭文化的开放性也是其历史演化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陈志强《论拜占庭文化的独特性》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拜占庭文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拜占庭文明的历史作用。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麦哲伦发现菲律宾后不久,西班牙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占领了菲律宾,开始了对菲律宾长达三个世纪的殖民统治。为独占资源,西班牙实行经济封锁与垄断政策,使菲律宾几乎与世隔绝。与此同时,西班牙以“向世界传递福音”为名展开殖民,天主教迅速进入菲律宾,但由于菲律宾群岛国家的地理特征,方言种类众多,教士们为方便传教不得不自学并用拉丁字母重构菲律宾方言文字,这既使菲律宾最终成为亚洲地区唯一的天主教国家,也极大促进了菲律宾民族语言的发展,同时加深了西班牙语对菲律宾语的影响。
西班牙殖民者的专制暴政与苛捐杂税引发菲律宾本土民众强烈不满,300年间爆发的起义不下数十次。1898年美西战争期间,西班牙正深陷菲律宾人民抗争的浪潮中。西班牙战败后,美国发动侵菲战争,菲律宾人民在与美国抗争三年后再次沦为殖民地。美国实行新殖民主义政策,在政治、司法、经济、教育等方面全面引进西方模式,扶植当地资产阶级,力图在菲律宾本土建立亲美势力。为了更好的进行殖民统治,英语成为菲律宾的官方语言,并通过教育和文化传媒等方式在民间不遗余力地推广。这对菲律宾语言发展影响极大,本地语言中包含了越来越多的英语单词,日常谈话中也会不同程度地参杂英语,且受教育程度越高参杂的英语越多。
二战期间,日本取代美国占领了菲律宾。日本政府为缓和民族矛盾,允许菲律宾人使用母语出版图书刊物,并禁止使用英语。菲律宾人自己的语言在此期间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1946年,菲律宾取得民族独立,政府将菲律宾语和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现如今的菲律宾政府提倡多元化语言学习,鼓励菲律宾人在以英语为主的基础上学习多种语言,这也与菲律宾多元文化交融并存的特点相呼应。
——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
(1) 根据材料,分析菲律宾民族语言发展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近现代的殖民和侵略战争对菲律宾产生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卢浮宫的历史始于 13世纪初,起初是一座存放王室档案和珍宝的城堡。14世纪,查理五世将其改为王宫并进行扩建。然而,在路易十四看来,即便扩建,卢浮宫仍不足以体现王权的尊严与荣光。于是,他斥巨资新建凡尔赛宫,卢浮宫不再是法国政治中心,但依旧是王室收藏艺术珍品的地方。1791年,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既是王室居所,也是汇集科学、艺术的纪念物以及进行公共教育的场所。
1792年,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将属于大众,成为公共博物馆。1793年,卢浮宫正式向公众开放。19世纪初,卢浮宫的扩建规模空前,在拿破仑的东征西伐中,被征服国家的大量艺术珍品变为卢浮宫的藏品。滑铁卢战役失败后,约有5000件艺术品物归原主,但仍然有很多掠夺而来的艺术珍品留在了卢浮宫。第三共和国时期,共和派特别重视利用各种平台与途径开展公民教育。为此,他们通过收藏并展示《自由引导人民》之类的作品,将卢浮宫打造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摘编自吕一民《卢浮宫:“法国的象征与骄傲”》材料二辛亥革命后,大量珍贵文物以各种方式流出皇宫。后来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复辟的企图。为杜绝这一妄想,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 1925年,故宫博物院宣告建立,皇宫成了故宫,终于向平民百姓开放。此后,国民政府组织人员整理、刊布清宫档案,共出版各类档案书刊达50余种,300多册,1200万字,同时也产生了我国近代第一批从事历史档案工作的专业队伍。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19世纪卢浮宫博物馆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故宫博物院成立的意义。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外来新词简表
时期 主要外来新词 来源
汉代到唐代 苜蓿、葡萄、琵琶、胡豆、胡琴 西域
佛陀、和尚、袈裟、菩萨 古代印度
晚清到 五四运动前后 赛恩斯—科学、德谟克拉西—民主、布尔什维克—无产阶级、布尔乔亚—资产阶级、德律风—电话、梵婀玲—小提琴、伯理玺天德—总统、沙发、咖啡、三明治、幽默 英国、 俄国、 日本
改革开放后 艾滋病、因特网、迪斯科、 IT、WTO、DVD、 XP、巴士、热狗、超级市场、纳米、派对、脱口秀 西方发达国家
阅读上面表格,从中提取变化的相关信息,确定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A.根据材料信息“宁夏银川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两宋时期南北方民族交往”结合所学可知,这次体现了宋与西夏的经济往来,排除A;
B.根据材料“宁夏银川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发掘出了结构完整的古代制瓷作坊、精细白瓷和各类窑具。发掘者认为该窑在承袭北方传统窑业技术菁华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南方景德镇湖田窑等窑先进的窑业技术和审美趣向,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窑业类型——贺兰窑”可知,苏峪口瓷窑作为一手史料,吸收了南北方瓷器制造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征,故B正确;
C.结合所学可知,“宁夏银川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发掘”属于当时西夏统治时期,当时西夏控制了重要路线河西走廊,并非西南丝绸之路,排除C;
D.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对峙,体现了民族交融,结合“折射出两宋时期南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场景”可知,不能得出北民南迁的结果,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瓷器,解答本题根据关键信息“宁夏银川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发掘出了结构完整的古代制瓷作坊......折射出两宋时期南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场景”结合两宋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瓷器,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三首诗歌,都有“国”的共同点,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家国情怀,B项正确;
材料“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位卑未敢忘忧国”“位卑未敢忘忧国”体现的是家国情怀,没有反映天下为公,也没有民本思想,排除AC项;
道法自然的态度是道家的主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诗经》和楚辞,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诗经》和楚辞,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宝相花”融合了欧洲的卷草、忍冬和中亚的葡萄、石榴等形象,推动“宝相花”成为唐代最具影响力的丝绸纹样,说明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B正确;
A项“决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唐朝对欧洲文化的吸收,没有体现唐朝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影响,排除C;
材料和世俗化无关,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了中西方文化交流,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西方文化交流,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材料“两河流域雕刻艺术中的特定图案、主题和建筑装饰等诸多文化特征在公元前4千纪下半段已经出现在埃及”体现了古代文明之间存在交流,而“埃及发展成了统一的、以王权为特征的领土国家,两河流域则保持了众多城邦竞争和并存的传统”则体现了古代文明存在差异,体现了文明形成的因素可能是复杂的,受到地理环境、文明交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B正确;
材料“两河流域雕刻艺术中的特定图案、主题和建筑装饰等诸多文化特征在公元前4千纪下半段已经出现在埃及”体现了古代文明之间存在交流,排除A;
C项“决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材料没有比较,不能看出那个文明更先进,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莫斯科是第三罗马”,“最后一个俄罗斯帝国,则是真正的基督教东正教信仰的保护者,永不泯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认为俄罗斯背负救世使命的意识,可知俄罗斯文化有浓厚的宗教文化传统,A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俄罗斯文化的源头是斯拉夫文化,且材料并未提及俄罗斯文化源头的信息,排除B项;
结合所学可知,俄罗斯帝国并非政教合一的国家,排除C项;
结合所学可知,东正教服务于世俗权力,D选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俄罗斯文化和东正教,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俄罗斯文化和东正教,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由一个365天的太阳年及一个260天的神圣年所组成;两个年度周期平行运转,产生一个52年的大周期。阿兹特克祭司所掌管的繁缛的祭祀和庆典的周期,即以历法为据”可以看出阿兹特克历法与政治宗教生活密切相连,故C项正确。
材料无法得出太阳神在国家中地位极其重要,故A项错误。
材料并没有体现阿兹特克历被其他地区使用的信息,故B项错误。
材料只是反映阿兹特克历法与政治宗教生活密切相连,不能得出阿兹特克历主要是用于祭祀活动,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古代美洲文明。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由一个365天的太阳年及一个260天的神圣年所组成;两个年度周期平行运转,产生一个52年的大周期。阿兹特克祭司所掌管的繁缛的祭祀和庆典的周期,即以历法为据”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希腊人为了使自身同非希腊的野蛮人相区别,有意保持了强烈的希腊性”可知,新殖民出去的希腊城邦刻意保持自身的民族特性,有利于形成区域的民族文化认同,促进文化的传播,B项正确;
材料未强调政治制度的延续,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宗教色彩,排除C项;
亚历山大的东征,开启了希腊化时代,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古希腊城邦,结合题干“希腊人为了使自身同非希腊的野蛮人相区别,有意保持了强烈的希腊性”及古希腊城邦的特点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古希腊城邦,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8.【答案】B
【解析】印度在近代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英国人会迁入印度,嗯B正确;
ACD选项中的搭配都不准确,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跨地域转移,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跨地域转移,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90年,布什总统签署新的移民法,重点向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倾斜”可知,美国的新移民法向投资和技术倾斜,吸引“知识精英”向美国迁移,这种做法有利于美国高新科技获得资本和技术支持,有利于保持优势,C项正确;
ABD这些材料片面的理解,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人的视野获得极大开阔,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张骞出使西域也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加强了中国与中亚和欧洲国家的联系,故C项正确;
汉朝时商品经济并不发达,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故B项错误;
张骞通西域与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没有直接联系,这也不是材料要说明的内容,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和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丝绸之路和新航路开辟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丝绸之路和新航路开辟的特点以及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末,英国工业城市曼彻斯特的工人们会喝‘跨越大陆的一杯茶’”“将东印度公司从中国或锡兰运回的亚洲毛尖茶泡在荷兰或英国生产的欧洲瓷杯中,再添加几勺南美产的糖”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英国工人所饮之茶由世界各地众多地区的作物共同构成,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全球贸易逐渐兴盛,人们的生活内容变得丰富,A项正确;
伴随全球航路的开辟,欧洲物种有发生变化,但材料仅涉及到饮茶的构成,没有明确欧洲农作物的具体种植情况,故“欧洲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变化”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
工业革命提高了民众的生活物质水平,但材料仅涉及到饮茶的构成,没有明确物资的价格及工人的薪资情况,故“提高了民众的消费水平”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途径之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过程即促进了文化交流,而非最终形成才能促进文化交流,逻辑错误,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世界市场,要求学生结合世界市场形成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世界市场,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2.【答案】A
【解析】①印欧人制造了马拉战车是正确的表述;
②汗血宝马随亚历山大东征传入中国是错误的;
③骑士文学是古罗马上层社会生活的反映是错误的表述;
④蒙古骑兵西征改变了亚欧政治地图是正确的。
故选:A。
本题考查人类文明交流,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人类文明交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A
【解析】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埋下了拉丁美洲人民争取独立的火种。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法国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也严重削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地的控制:美国的独立更是大大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1804年海地的独立,拉开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随后,独立运动的浪潮席卷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人领导下,经过多年征战,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于1826年基本实现了独立,A项正确;
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离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时间较久远,其背景是沙俄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排除B项;
一战是1914到1918年,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排除C项;
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是在二战后,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需要考生掌握拉丁美洲争取民族独立的史实及推动因素。
本题主要考查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C
【解析】从材料“认为非洲是在本土、伊斯兰和西方三重文化下不断融合形成的,这三者之间既有竞争性,也有互补性”和所学知识可知,对非洲文化的认识有很多的不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非洲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C正确;
ABD选项都不符合题干的特点,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古代非洲的文化,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古代非洲的文化,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明清两代出现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浙江湖州的嘉业堂藏书楼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私家藏书楼,C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历史文化遗产是指具有一定历史意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存在历史价值的文物,其主要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珍本属于历史文化遗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根据材料“嘉业堂藏书楼鼎盛时期藏书达五十万卷之多,包括宋元时期珍贵的刻本百余部,《永乐大典》四十余册,密藏《四库全书》原稿百余册,各种地方志千余种、三万余册”可知,藏书楼保存了丰富的文化典籍,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根据材料“周恩来特意致信中宣部,要求保护好南浔镇刘氏嘉业堂藏书楼”可知,中国共产党重视保护传统文化,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及文化传承的载体,重点掌握中国图书文献保存的方式及作用。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及文化传承的载体,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16.【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信息显示出这两处的历史遗产都遭到了人为破坏,后人进行了修复,但不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得出材料中的历史遗产都经历了人为破坏后,经过后人的修复,然后结合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条件可知,都不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本题以德国和伊拉克古巴比伦门为切入点考查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条件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特点:包容性、开放性;与宗教密切联系;融汇东西方文化。
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多种文化间的交流;活跃的商业和频繁的军事活动;统治阶层的重视和努力。
【小题2】历史作用:架起了东西方文明交往的桥梁;是古典文明和中世纪文明传承的纽带;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保存延续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促进了近代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解析】(1)本题考查古罗马的历史遗产,结合题干它立足于东方希腊化地区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从其产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它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从其产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最后,拜占庭文明还具有明显的罗马因素“拜占庭帝国所在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活跃的商业和频繁的军事活动成为拜占庭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媒介”“皇帝们无不以恢复和重振罗马帝国昔日煌为己任”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古罗马的历史遗产,结合题干“拜占庭文明是亚欧中世纪文明中一枝独具特色的奇葩”“拜占庭几乎全面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使之成为中世纪拜占庭政治制度的骨架”进行分析阐述即可。
本题考查拜占庭文化,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西班牙殖民者传播天主教客观上促进了菲律宾民族语言的形成;吸收西班牙语、英语词汇融入当地语言;日本占领时期积极推动菲律宾语的使用;民族独立后菲律宾语成为官方用语;政府提倡、鼓励多语言学习。
【小题2】促进了西班牙语和英语在菲律宾传播;有利于菲律宾民族语言的形成;天主教成为菲律宾的主要宗教;限制了菲律宾的发展;客观上刺激了菲律宾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菲律宾的近代化;使菲律宾形成多元文化社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殖民扩展的后果和历史影响。第(1)问,提炼概括材料信息分析作答;第(2)问,结合所学殖民侵略的影响辩证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殖民扩展的后果和历史影响,侧重于考查考生阅读和提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19.【答案】【小题1】主要变化:从凸显王权的政治中心到成为公共文化教育的场所;馆藏规模扩大(藏品日益丰富)。
原因: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殖民扩张与掠夺;民族主义观念的影响;公民教育与大众文化的发展。
【小题2】意义:消除帝制残余,弘扬民主共和精神;培育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识;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一中“卢浮宫仍不足以体现王权的尊严与荣光。于是,他斥巨资新建凡尔赛宫,卢浮宫不再是法国政治中心”、“将卢浮宫打造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及“19世纪初,卢浮宫的扩建规模空前,在拿破仑的东征西伐中,被征服国家的大量艺术珍品变为卢浮宫的藏品”的主旨,并正确认识推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因素。
(2)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二中“辛亥革命后,大量珍贵文物以各种方式流出皇宫。后来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复辟的企图。为杜绝这一妄想,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的主旨,并正确认识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意义。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20.【答案】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从材料中的诸多信息提炼主题进行理解。如可根据外来新词所反映的社会发展与变化的角度理解。如汉唐时期“苜蓿、葡萄、琵琶、胡豆、胡琴”等反映的外来作物,体现了对外交往。而晚清时期“赛恩斯 -科学、德谟克拉西-民主、布尔什维克-无产阶级、布尔乔亚-资产阶级、德律风-电话、梵婀玲-小提琴、伯理玺天德-总统、沙发、咖啡、三明治、幽默”体现的是近代化进程。而改革开放后的“因特网、迪斯科、IT、WTO、DVD、XP、巴士、热狗、超级市场”反映的是科技革命及全球化的进程等。最后再总结得出,外来新词的输入从侧面反映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其它角度言之有理亦可。
故答案为:
示例一:
主题:外来新词与中国社会发展。
阐述:汉唐时期的外来新词,大多数为宗教、农作物、乐器等。对于政治、文化等方面几乎没有涉及。从历史上看,当时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各方面皆处于领先的行列,对外交流时处于优势,吸收的外来新词较为单一。而晚清到“五四”前后,外来新词则是较多关于民主政治、科学技术相关词汇,所谓民主政治是世界发展潮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此可见,中国在明清之时已是落后了。
综上所述,外来新词的输入从侧面反映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
示例二:
主题:外来新词与中国开放。
阐述:晚清后外来新词与民主政治、新的社会风貌密切相关,反映出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追求思想解放,学习西方先进政治改革、文明进步。但受制于封建制度、文化的封闭性和落后性,未取得明显突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摆脱了近代对外来文化的恐惧和担心。向西方学习的外来新词是建立在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开放性的基础上,集中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使得新时期中国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不同时期中国引入的外来新词展现出中国社会的开放程度。
示例三:
主题:外来新词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阐述:汉代至唐朝的外来新词,反映了汉至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状况。张骞通西域以后,打通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西域及外来的物品及文化因素大量传入中原地区,故而出现大量的相关词汇。进入近代社会以后,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大量传入中国,因而出现了大量的外来新词。改革开放以后,全球化加速,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大量的新词也就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综上所述,外来新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状况。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考生可根据材料中国外来新词出现的背景和影响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既考查了考生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考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第1页,共1页

2022-2023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