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效实名校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请写在答卷 纸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学术界曾就“佛教化中国”还是“佛教中国化”展开讨论。能够分别反映两个主题的现象是( )
①宋明理学出现 ②禅宗成为主流 ③诗词注重境界 ④宣扬因果轮回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 明清时期有思想家所倡导的主张,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各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为下层民众及新兴阶层打开了精神世界的大门。这一主张最可能是
A. “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B. “天下为主,君为客”
C.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D. “循天下之公”
3. 阿尔·花拉子模出生于阿拉伯帝国大呼罗珊地区的花剌子模,是阿拉伯杰出数学家,被誉为“代数之父”。他第一个使用包括“0”在内的数码代替阿拉伯原来的字母记数法,同时他也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通常,我们称呼他的另一个名字( )
A. 穆罕默德 B. 白塔尼 C. 伊本·西那 D. 伊本·穆萨
4. 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标志。下列关于古代文字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巴利文是古印度最有代表性文字
②阿兹特克人使用图画文字进行记录
③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字
④越南谚文在中国汉字的基础上创制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②③④
5. 时空不同,文化各异。下图中,地域、文化成就及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羽蛇神金字塔——表达法老对神的敬畏
B. ②——乌尔王陵竖琴嵌板画——体现专制帝国统治者威严
C. ③——“悬诗”——融合东西方的文化遗产
D. ④——人首飞牛石雕——反映印度教的宗教信仰
6.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复杂的朝廷仪式和基于太阳崇拜的国教,进一步促进了帝国的统一。作者提及的美洲国家( )
A. 使用印章文字记录事件
B. 通过特制的陶制印模体现这一崇拜
C. 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
D. 15世纪西班牙入侵后文化毁灭殆尽
7. 希罗多德的《历史》以叙述希腊波斯战争为中心内容,并对西亚、北非以及希腊地区的自然概况、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传闻逸事等作了详细记述。虽然书中有相当多的宿命论痕迹,但大量材料来源于档案文献、石刻碑铭以及前辈作家的多种著作,还有作者的亲自调查和实地采访。这说明( )
A. 希罗多德具有求真精神和广阔的视野 B. 希罗多德受到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C. 当时古代希腊文明正由繁盛走向衰落 D. 史学家开创了古希腊理性主义传统
8. “一个事物运动,一定是受其它事物的推动,否则便不能运动,而那个推动者也是如此,这个推动者的系列不能是无穷的,因为这样就会没有第一推动者。所以必须终结到某个不受其它事物推动的第一推动者,这就是上帝。”这段文字的作者最有可能是( )
A. 亚里士多德 B. 但丁
C. 托马斯·阿奎那 D. 马丁·路德
9. 不少欧洲学者在论及拜占庭时,认为它的历史文化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下列描述符合拜占庭实际情况的有( )
①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②融汇基督教文化和西亚、北非文化
③东正教其标志性文化成就 ④圣索菲亚大教堂以哥特式风格闻名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0. 自公元前2千纪开始,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优势开始大规模迁徙,对整个亚欧大陆的区域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印欧人迁徙对下图所示序号的区域文化影响,其相关史实叙述无误的是( )
A. ①处居民在人类历史上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B. ②处居民建立的国家最终瓦解于“海上民族”
C. ③处诗歌比赛获胜的作品会悬挂在神庙壁上
D. ④处雅利安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哈拉帕文化
11. 下图是16世纪—20世纪初世界人口大迁徙示意图(简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①因自然灾害、经济恶化产生于欧洲的难民在遭到纳粹德国的迫害后流亡到大洋洲
B. ②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中国的一些“知识精英”流向北美
C. ③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把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工厂提供自由劳动力
D. ④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
12. 如表是某学生关于美洲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结构的整理条目,其中正确的有
条目一 在加拿大,混血人种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
条目二 在美国,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
条目三 在海地,黑人人口占多数
条目四 在秘鲁,印第安人超过人口半数
A. 1条 B. 2条 C. 3条 D. 4条
13. 古代商路不仅是商贸路线,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下列有关魏晋南北朝商路及其文化交流成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战乱导致陆路商路重要性下 B. 玻璃从东罗马帝国传入中国
C. 海路兴起瓷器成大宗出口商品 D. 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地区
14. 从苏美尔文明起,西亚地区历代统治者都重视编纂法典,其中最著名的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该法典的结语部分( )
A. 宣扬君权神授 B. 明示贵族财产利益不可侵犯
C. 炫耀国王功德 D. 要求所有人都必须遵守法典
15. 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的开通使中国茶叶广泛传播到欧洲等地
B. 唐中期后②在东西交通中重要性逐渐下降
C. 中国商品通过线路③进入印度、越南等地
D. 阿拉伯帝国沿着④占领了小亚细亚等地区
16. 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饮茶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随着茶叶的国际化流动,对欧洲产生深远影响。下列关于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在英国品茶逐渐成为一种宫廷时尚 B. 在荷兰形成了“下午茶”的茶文化
C. 中德之间形成了著名的“万里茶道” D. 在法国富裕家庭设有专门的“茶室”
17. “来自亚洲腹地的原始游牧民族蒙古人,对世界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征服的规模无与伦比……”。下列关于蒙古西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第三次西征以西亚为目标 ②最远曾达到今法国境内
③阻碍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④客观上推动东西方交流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18. 据考古发现,新疆哈密市南郊曾出土一组距今3000年左右具有鲜明内蒙古鄂尔多斯风格的青铜器,如鹿首弯背短刀、环首小铜刀、锨等,而同类短刀在河北、山西、陕西等省的北部地区也曾发现过。这说明( )
A. 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主要通道 B. 中原与西域生活方式没有区别
C. 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早已存在 D. 内蒙古曾是中华文明核心地区
19. 2000年以来新加坡政府大幅放开移民限制,吸引海外人才移民当地。下列呈现的新加坡移民辅导活动( )
·开展参访社区俱乐部与新加坡国会等地方的学习之旅。 ·通过挨家挨户的家访,邀请新移民参与社区活动。 ·组织以多元种族和宗教为主题的“新加坡和谐之旅”。 ·在各选区定期举办典礼,为取得身份的新移民颁发公民证书
A. 重在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B. 助推国家工业化实现
C. 旨在提高社区自治水平 D. 增进移民的国家认同
20. 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学校教育、书籍出版、图书馆及博物馆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下表中①②③④依次对应的载体为( )
序号 功能
① 保存文化典籍和文化遗产、服务公众
② 国民教育、文物保护、文化传承与传播
③ 文化传承、科学研究、培养人才
④ 文化大众化、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发展
A. 博物馆、图书馆、印刷书、学校教育 B. 图书馆、博物馆、学校教育、印刷书
C. 图书馆、学校教育、印刷书、博物馆 D. 学校教育、图书馆、博物馆、印刷书
21.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为教育强国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发展史,下列各项排序正确的是( )
①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③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④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②①④ D. ②③④①
22. 图书馆、博物馆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其中博物馆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了关于自然、社会各领域的知识。下列著名博物馆(博物院)中建立于民国时期的是( )
①南通博物院 ②国立历史博物馆 ③故宫博物院 ④中国国家博物馆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3. 大约从19世纪开始,一些国家通过立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下列立法按颁布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②《保存古物推广办法》
③《古物保存法》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②③①④ D. ②③④①
24. 1986年,宁波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9年4月,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批准了宁波市人大常委会提请的《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确立每年的12月8日为“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日”。确立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的是( )
A. 《古物保存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C. 《保存古物推广办法》 D. 《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
25.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文化遗产是注释历史最好的“活字典”。下列遗产与其特点或价值描述正确的是( )
①长城——有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②昆曲——又名昆剧,明朝中后期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
③阿布辛拜勒神庙——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的巨型陵墓
④佛罗伦萨——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
A. ①③ B. ①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26题17分,27题13分,28题20分,共50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材料二 李贽提出“无私则无心”,信奉李贽之学的冯梦龙,在“三言”中把社会上一切过分的贪欲的行为都当成自己批判的对象,但又未回到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老路上,认为人们的私欲,只要不损人不贪心不欺诈,实在就有该满足的必要。后来的王夫之、戴震等思想家提出“以欲为本”的理欲观,一方面肯定人欲的合理成分,一方面强调“理重于欲”,反对认欲为理。
——摘编自温孟孚《理学的发展与“三言”中的人欲观》
材料三 19世纪后半叶由李鸿章、曾国藩等倡导的学习西方的改革,打破了儒学在知识和精神领域一统的局面。而20世纪初清政府兴新学、废科举,逼使孔子和儒学在知识领域退居次要地位。而辛亥革命皇权政治的瓦解,使孔子儒学失去政治上强有力的保护。这以后,即使没有新文化运动,孔子和儒学在精神领域的沦落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其基本原因,就是儒学中没有产生有效的抵御列强侵略和强国的有效办法。
——摘编自迟云飞《无奈的沉沦——近代中国孔子和儒学地位衰落的进程及其必然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的理学家们是如何“推陈出新”的?并简要评价理学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的人欲观,并简述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以来儒学地位的变化,并谈谈你对这种变化的认识。
27. 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又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征服的扩大,帝国的逐步建立,他才感到要想征服、统治这广袤之世界,就必须对形形色色的当地民族作出让步。他到埃及以阿蒙之子法老自居,在波斯……让步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民族文化上的交流融合。公元前3世纪是希腊化文明的形成期。在亚历山大帝国废墟上建立起的三个王国以及后来分离出去的帕加马、巴克特里亚,这时进入了稳定发展、相互竞争的“治天下”时期。
——摘编自杨巨平《希腊化文明的形成、影响与古代诸文明的交叉渗透》
材料二 这一社会差异的严重性在俄国赢得对拿破仑大军的巨大胜利之后变得明显。1815年至1818年间,一支俄罗斯占领军驻扎在法国。当他们回到俄国时,发现沙皇的独裁是无法容忍的……起义不幸地失败了。当时俄国人的生活环境完全不同于西欧普遍的生活环境,更准确地说,俄国缺乏商业、工业。那时存在的是处于社会底层的、被束缚的、无生气的农奴群众,即通常所说的“黑民”与处于社会顶端的贵族和宫廷。因而,种种改革和十二月党人所向往的西方式社会皆得不到群众的支持。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虽然这些革命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14年以前的那些年里,但正是战争本身直接促进了革命……欧洲列强的一个集团同另一个集团血战到底的惨状不可弥补地损坏了白人主子的威信。数以百万计的殖民地居民作为士兵或劳工加入战争,同样具有破坏性。印度几个师在西线和美索不达米亚作战;许多身着法国制服的非洲人在法国北部作战;大批的中国人和印度支那人在后方的劳动营里服劳役。不用说,有过如此经历后返回家园的殖民地居民对欧洲领主显然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恭顺。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作出让步”在波斯地区的表现。指出“帝国废墟上建立起的三个王国”中位于西亚的王国名称。
(2)根据材料二,概括“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说明“拿破仑大军”对欧洲政治文化重构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解读“战争本身……不可弥补地损坏了白人主子的威信”。请结合战后印度斗争史实说明殖民地居民“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恭顺”。
28. 西域是汉唐时期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催化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伴随这阵阵悦耳的驼铃和漫天的黄沙,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胡桃、胡葱等作物来到中国,葡萄和石榴的引种最为典型。葡萄最早为古埃及人栽培,后来被传到地中海沿岸。《史记》中“葡萄”写作“蒲陶”,就是希腊文Botrus的音译。当时中国不仅引进葡萄,还带来了葡萄酿酒技术。石榴原产于波斯,中亚、南亚、西亚也都有悠久的栽种历史。古代波斯的女神阿娜希塔、西传地希腊的赫拉女神、南传地古印度的鬼子母神诃梨帝,都把石榴作为自己的圣物,而她们又都是生育女神。
——摘编自李兰芳《地图上的中国史》
材料二 两汉魏晋时期,中亚地区小国林立。随着两汉政府同匈奴战争的胜利,中原王朝的势力和影响也逐渐渗透西域,大宛、康居和大月氏等国与中原王朝关系趋于热络。南北朝时期,中原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西亚萨珊波斯在公元3世纪兴起后,导致贵霜帝国逐渐衰落。隋唐时期,随着中国国力强盛,与中亚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唐朝在中亚设立羁縻府州。中亚粟特地区正式出现的安、康、米等昭武九姓国家也频繁与中原王朝发生联系,嗣后因阿拉伯人向中亚扩张,及唐王朝与阿拉伯的势力在中亚交锋,这种联系更加密切。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无力西顾,逐渐丧失对中亚的控制。
——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些物种传入中国的主要背景。结合所学,并概述物种交流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唐时期西域地区国家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当时欧亚游牧部落大迁徙的历史影响。
(3)阅读材料三,唐代对外交通线路在东西方交流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基于其作用的不同理解往往被冠以多种称呼。请结合所学知识,为唐代对外交通线拟定一个称呼,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 交流之路”为称呼,简洁明了;以拟定的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字数控制在200-300。)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请写在答卷 纸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学术界曾就“佛教化中国”还是“佛教中国化”展开讨论。能够分别反映两个主题的现象是( )
①宋明理学出现 ②禅宗成为主流 ③诗词注重境界 ④宣扬因果轮回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佛教化中国”还是“佛教中国化”,可以看出反映的主题不一样,佛教化中国指的是禅宗成为主流,佛教中国化指的是宋明理学出现,①②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思想的融合,排除BCD项。故选A项。
2. 明清时期有思想家所倡导的主张,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各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为下层民众及新兴阶层打开了精神世界的大门。这一主张最可能是
A. “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B. “天下为主,君为客”
C.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D. “循天下之公”
【答案】A
【解析】
【详解】 王阳明提出“良知’一说,认为“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只要去除物欲的“昏蔽”,人人皆可为圣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故选A;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反对君主专制,与题意无关,排除B;顾炎武提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指要把天下的权力交给全天下的百姓,而不是给皇帝一人独断,反对君主专制,不符合题意,排除C;王夫之提出 “循天下之公”,意思是遵循天下的公理,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
3. 阿尔·花拉子模出生于阿拉伯帝国大呼罗珊地区的花剌子模,是阿拉伯杰出数学家,被誉为“代数之父”。他第一个使用包括“0”在内的数码代替阿拉伯原来的字母记数法,同时他也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通常,我们称呼他的另一个名字( )
A. 穆罕默德 B. 白塔尼 C. 伊本·西那 D. 伊本·穆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根据材料“阿尔·花拉子密出生于阿拉伯帝国大呼罗珊地区的花剌子模,是阿拉伯杰出数学家,被誉为‘代数之父’。”可知,阿尔·花拉子密,全名穆罕默德·本·穆萨·阿尔·花拉子密,拉丁名阿尔戈利兹姆,花剌子模人。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代数与算术的创立人,被誉为“代数之父”,D项正确;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的先知,排除A项;白塔尼是中世纪阿拉伯著名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排除B项;伊本·西那是中世纪波斯哲学家、医学家、自然科学家、文学家,排除C项。故选D项。
4. 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标志。下列关于古代文字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巴利文是古印度最有代表性文字
②阿兹特克人使用图画文字进行记录
③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④越南谚文在中国汉字的基础上创制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印度、古代美洲、古巴比伦、古越南。根据材料“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标志。”可知,阿兹特克人使用图画文字进行记录,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巴利文是古印度的一种语言,而非文字,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和B项;朝鲜的谚文在中国汉字的基础上创制,而非越南,④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5. 时空不同,文化各异。下图中,地域、文化成就及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羽蛇神金字塔——表达法老对神的敬畏
B. ②——乌尔王陵竖琴嵌板画——体现专制帝国统治者威严
C. ③——“悬诗”——融合东西方的文化遗产
D. ④——人首飞牛石雕——反映印度教的宗教信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埃及、古印度、古代阿拉伯、古巴比伦。根据材料“时空不同,文化各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处为两河流域,孕育了苏美尔文明,其文化成就是乌尔王陵竖琴嵌板画,体现专制帝国统治者威严,B项正确;①处是尼罗河流域,其文化成就是金字塔,而非羽蛇神金字塔,排除A项;③处于阿拉伯半岛,其文化成就“悬诗”是阿拉伯古典诗歌集,而非融合东西方的文化遗产,排除C项;④处是古印度地区,而人首飞牛石雕是亚述帝国的文化成就,排除D项。故选B项。
6.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复杂的朝廷仪式和基于太阳崇拜的国教,进一步促进了帝国的统一。作者提及的美洲国家( )
A. 使用印章文字记录事件
B. 通过特制的陶制印模体现这一崇拜
C. 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
D. 15世纪西班牙入侵后文化毁灭殆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推断题,正确的时空是:古代的美洲。根据材料可知,作者提及的美洲国家是印加帝国,该帝国是11世纪至16世纪时南美洲统一的封建主义君主专制帝国,相传该帝国的发祥与太阳神印蒂有直接关系,供奉太阳神,因此材料所述为印加帝国,印加国家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C项正确;印加人用结绳纪事,而不是使用印章文字记录事件,排除A项;特制的陶制印模是阿兹特克文明的产物,排除B项;印加国家在16世纪西班牙入侵后文化毁灭殆尽,排除D项。故选C项。
7. 希罗多德的《历史》以叙述希腊波斯战争为中心内容,并对西亚、北非以及希腊地区的自然概况、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传闻逸事等作了详细记述。虽然书中有相当多的宿命论痕迹,但大量材料来源于档案文献、石刻碑铭以及前辈作家的多种著作,还有作者的亲自调查和实地采访。这说明( )
A. 希罗多德具有求真精神和广阔的视野 B. 希罗多德受到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C. 当时古代希腊文明正由繁盛走向衰落 D. 史学家开创了古希腊理性主义传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希罗多德根据档案文献、石刻碑铭以及前辈作家的多种著作,并结合自己的调查和实地采访,写成史学巨著《历史》,书中记载了西亚、北非及希腊地区诸多方面的情况,这说明希罗多德具有求真精神和广阔的视野,A项正确;材料说明希罗多德具有求真精神和广阔的视野,体现不出雅典民主政治对希罗多德的影响,排除B项;希罗多德生活于古希腊文化的全盛时期,排除C项;D项夸大了希罗多德的历史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8. “一个事物运动,一定是受其它事物的推动,否则便不能运动,而那个推动者也是如此,这个推动者的系列不能是无穷的,因为这样就会没有第一推动者。所以必须终结到某个不受其它事物推动的第一推动者,这就是上帝。”这段文字的作者最有可能是( )
A. 亚里士多德 B. 但丁
C. 托马斯·阿奎那 D. 马丁·路德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以必须终结到某个不受其它事物推动第一推动者,这就是上帝”可知这段文字认为上帝是一切的创造者和推动者,说明这段文字的作者主张以上帝为中心,所以他应该是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C项正确;亚里士多德时期还没有上帝的概念,排除A项;但丁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并不主张以上帝为中心,排除B项;马丁·路德主张宗教改革,因此他并不应该是这段文字的作者,排除D项。故选C项。
9. 不少欧洲学者在论及拜占庭时,认为它的历史文化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下列描述符合拜占庭实际情况的有( )
①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②融汇基督教文化和西亚、北非文化
③东正教是其标志性文化成就 ④圣索菲亚大教堂以哥特式风格闻名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拜占庭帝国时期(欧洲)。根据材料“不少欧洲学者在论及拜占庭时,认为它的历史文化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知,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即为拜占庭帝国,其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并融汇基督教文化和西亚、北非文化,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15世纪,东罗马帝国因君士坦丁堡战役败亡,希腊正教会与俄罗斯正教会为首的东正教会体系确立,即东正教的确立是在拜占庭帝国灭亡后,③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C项和D项。故选A项。
10. 自公元前2千纪开始,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优势开始大规模迁徙,对整个亚欧大陆的区域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印欧人迁徙对下图所示序号的区域文化影响,其相关史实叙述无误的是( )
A. ①处居民在人类历史上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B. ②处居民建立的国家最终瓦解于“海上民族”
C. ③处诗歌比赛获胜的作品会悬挂在神庙壁上
D. ④处雅利安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哈拉帕文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2千纪(欧洲)。根据材料“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优势开始大规模迁徙,对整个亚欧大陆的区域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可知,印欧人迁徙到小亚细亚,逐渐发展为赫梯人,建立了赫梯帝国,在公元前8世纪,被亚述帝国和“海上民族”所灭,B项正确;赫梯是最早发明冶铁术和使用铁器的国家,而不是希腊人,排除A项;诗歌比赛获胜的作品会悬挂在神庙壁上是在阿拉伯,而非伊朗,排除C项;雅利安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印度古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1. 下图是16世纪—20世纪初世界人口大迁徙示意图(简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①因自然灾害、经济恶化产生于欧洲的难民在遭到纳粹德国的迫害后流亡到大洋洲
B. ②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中国的一些“知识精英”流向北美
C. ③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把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工厂提供自由劳动力
D. ④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④为欧洲到美洲的航路,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D项正确;①为二战时期遭受德国法西斯迫害迁移大洋洲的路线,而不是因自然灾害、经济恶化,排除A项;②为近代中国经济恶化,美国工业革命发展需要,中国劳动流向北美,排除B项;③是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把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种植园提供奴隶,排除C项。故选D项。
12. 如表是某学生关于美洲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结构的整理条目,其中正确的有
条目一 在加拿大,混血人种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
条目二 在美国,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
条目三 在海地,黑人人口占多数
条目四 在秘鲁,印第安人超过人口半数
A. 1条 B. 2条 C. 3条 D. 4条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加拿大和美国,白色人种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在海地,黑人人口占多数;在秘鲁,印第安人较多,但是并未超过人口半数,根据以上分析可知,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 古代商路不仅是商贸路线,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下列有关魏晋南北朝商路及其文化交流成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战乱导致陆路商路重要性下 B. 玻璃从东罗马帝国传入中国
C. 海路兴起瓷器成大宗出口商品 D. 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地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古代商路不仅是商贸路线,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可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魏晋南北朝时期,玻璃是从东罗马帝国传入中国,B项正确;战乱导致陆路商路重要性下降是在唐朝中期后,排除A项;海路兴起瓷器成大宗出口商品是在宋元时期,排除C项;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地区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4. 从苏美尔文明起,西亚地区历代统治者都重视编纂法典,其中最著名的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该法典的结语部分( )
A. 宣扬君权神授 B. 明示贵族财产利益不可侵犯
C. 炫耀国王功德 D. 要求所有人都必须遵守法典
【答案】D
【解析】
【详解】《汉谟拉比法典》的正文共282条,详细规定了臣民的义务,以及违背法律后具体的惩罚措施,涉及个人道德,兵役和劳役、借贷 、债务,以及奴隶地位等方面。法典的结语要求所有人必须遵守法典,违反者将遭到严厉惩罚。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D项正确;ABC项不是结尾的内容,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 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的开通使中国茶叶广泛传播到欧洲等地
B. 唐中期后②在东西交通中重要性逐渐下降
C. 中国商品通过线路③进入印度、越南等地
D. 阿拉伯帝国沿着④占领了小亚细亚等地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②为路上丝绸之路,根据所学路上丝绸之路西汉开辟,唐代开始海陆并举,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性逐渐提高,B项正确;①为草原丝绸之路,又被称为皮毛路,不是运送茶叶,排除A项;③是西南丝绸之路,又称茶马古道,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没有越南,排除C项;④为海上丝绸之路,和阿拉伯帝国占领小亚细亚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6. 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饮茶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随着茶叶的国际化流动,对欧洲产生深远影响。下列关于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在英国品茶逐渐成为一种宫廷时尚 B. 在荷兰形成了“下午茶”的茶文化
C. 中德之间形成了著名的“万里茶道” D. 在法国富裕家庭设有专门的“茶室”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欧洲)。根据材料“随着茶叶的国际化流动,对欧洲产生深远影响。”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中国的茶叶传入欧洲,在英国用中国茶和中国茶具招待客人成为主人炫耀的方式,而品茶逐渐成为一种宫廷时尚,A项正确;在英国形成了“下午茶”的茶文化,排除B项;中俄之间形成了著名的“万里茶道”,排除C项;在荷兰富裕家庭设有专门的“茶室”,排除D项。故选A项。
17. “来自亚洲腹地的原始游牧民族蒙古人,对世界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征服的规模无与伦比……”。下列关于蒙古西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第三次西征以西亚为目标 ②最远曾达到今法国境内
③阻碍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④客观上推动东西方交流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原始游牧民族蒙古人,对世界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征服的规模无与伦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蒙古第三次西征以西亚为目标,客观上推动东西方交流,①④B项正确;蒙古西征最远到达今匈牙利,西征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迁徙,排除ACD项。故选B项。
18. 据考古发现,新疆哈密市南郊曾出土一组距今3000年左右具有鲜明内蒙古鄂尔多斯风格的青铜器,如鹿首弯背短刀、环首小铜刀、锨等,而同类短刀在河北、山西、陕西等省的北部地区也曾发现过。这说明( )
A. 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主要通道 B. 中原与西域生活方式没有区别
C. 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早已存在 D. 内蒙古曾是中华文明核心地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新疆哈密市南郊曾出土一组距今3000年左右具有鲜明内蒙古鄂尔多斯风格的青铜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疆出土的文物带有内蒙古地区的风格,说明距今3000年左右新疆与内蒙古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早已存在,C项正确;材料与丝绸之路无关,排除A项;中原与西域生活方式有很大区别,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断定内蒙古曾是中华文明核心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
19. 2000年以来新加坡政府大幅放开移民限制,吸引海外人才移民当地。下列呈现的新加坡移民辅导活动( )
·开展参访社区俱乐部与新加坡国会等地方的学习之旅。 ·通过挨家挨户的家访,邀请新移民参与社区活动。 ·组织以多元种族和宗教为主题的“新加坡和谐之旅”。 ·在各选区定期举办典礼,为取得身份的新移民颁发公民证书
A. 重在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B. 助推国家工业化实现
C. 旨在提高社区自治水平 D. 增进移民的国家认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开展参访社区俱乐部与新加坡国会等地方的学习之旅……为取得身份的新移民颁发公民证书”可得出新加坡的做法让外来的移民更有归属感,逐步认同新加坡的文化,增进移民的国家认同,D项正确;新加坡的做法是要形成对新加坡的国家认同,而不是维护多样性,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工业化的信息,B项不是主旨,排除B项;这种做法能提高社区自治水平,但不是新加坡的主观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20. 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学校教育、书籍出版、图书馆及博物馆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下表中①②③④依次对应的载体为( )
序号 功能
① 保存文化典籍和文化遗产、服务公众
② 国民教育、文物保护、文化传承与传播
③ 文化传承、科学研究、培养人才
④ 文化大众化、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发展
A. 博物馆、图书馆、印刷书、学校教育 B. 图书馆、博物馆、学校教育、印刷书
C. 图书馆、学校教育、印刷书、博物馆 D. 学校教育、图书馆、博物馆、印刷书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书馆保存文化典籍和文化遗产、服务公众,①是图书馆,博物馆承担着国民教育、文物保护、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作用,②是博物馆,学校教育扮演者文化传承、科学研究、培养人才的角色,③是学校教育,印刷书使得文化大众化、提高民众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发展,④是印刷书,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21.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为教育强国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发展史,下列各项排序正确的是( )
①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③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④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②①④ D. ②③④①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结合所学可知,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在1983年10月1日为北京景山学校所作的题词,后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2019年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①②③④A项正确;其余三项顺序均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CD项。故选A项。
22. 图书馆、博物馆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其中博物馆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了关于自然、社会各领域的知识。下列著名博物馆(博物院)中建立于民国时期的是( )
①南通博物院 ②国立历史博物馆 ③故宫博物院 ④中国国家博物馆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国立历史博物馆是中华民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博物馆,1912 年蔡元培主持在北京国子监旧址筹建,任命胡在缙为主任,②正确;故宫博物院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在北京故宫内,建于1925年,以历代艺术馆为主,设立各类专馆及陈列室,存有大量的珍贵文物,③正确。②③正确,B项正确;南通博物院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博物馆,1905年张謇创设于江苏通州,与材料中民国时期不符,①错误,排除A项;200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组建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材料中民国时期不符,④错误,①、④错误,排除C项;④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23. 大约从19世纪开始,一些国家通过立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下列立法按颁布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②《保存古物推广办法》
③《古物保存法》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②③①④ D. ②③④①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颁布于1964年,《保存古物推广办法》颁布于1906年,《古物保存法》 颁布于19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于1982年,因此先后顺序②③①④,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24. 1986年,宁波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9年4月,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批准了宁波市人大常委会提请的《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确立每年的12月8日为“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日”。确立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的是( )
A. 《古物保存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C. 《保存古物推广办法》 D. 《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2年(中国)。根据材料“1986年,宁波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11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确立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B项正确;《古物保存法》在1930年6月7日由国民政府公布,排除A项;1906年,清政府拟定了《保存古物推广办法》,排除C项;2018年10月,《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印发,排除D项。故选B项。
25.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文化遗产是注释历史最好的“活字典”。下列遗产与其特点或价值描述正确的是( )
①长城——有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②昆曲——又名昆剧,明朝中后期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
③阿布辛拜勒神庙——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的巨型陵墓
④佛罗伦萨——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
A. ①③ B. ①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秦朝、明朝(中国),古埃及时期(埃及),14——17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历史文化遗产是注释历史最好的‘活字典’”可知,长城的修建,有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意大利佛罗伦萨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①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昆曲,又名昆剧,是元朝时期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戏曲艺术,②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和D项;金字塔是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的巨型陵墓,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26题17分,27题13分,28题20分,共50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材料二 李贽提出“无私则无心”,信奉李贽之学的冯梦龙,在“三言”中把社会上一切过分的贪欲的行为都当成自己批判的对象,但又未回到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老路上,认为人们的私欲,只要不损人不贪心不欺诈,实在就有该满足的必要。后来的王夫之、戴震等思想家提出“以欲为本”的理欲观,一方面肯定人欲的合理成分,一方面强调“理重于欲”,反对认欲为理。
——摘编自温孟孚《理学的发展与“三言”中的人欲观》
材料三 19世纪后半叶由李鸿章、曾国藩等倡导的学习西方的改革,打破了儒学在知识和精神领域一统的局面。而20世纪初清政府兴新学、废科举,逼使孔子和儒学在知识领域退居次要地位。而辛亥革命皇权政治的瓦解,使孔子儒学失去政治上强有力的保护。这以后,即使没有新文化运动,孔子和儒学在精神领域的沦落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其基本原因,就是儒学中没有产生有效的抵御列强侵略和强国的有效办法。
——摘编自迟云飞《无奈的沉沦——近代中国孔子和儒学地位衰落的进程及其必然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的理学家们是如何“推陈出新”的?并简要评价理学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的人欲观,并简述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以来儒学地位的变化,并谈谈你对这种变化的认识。
【答案】(1)“推陈出新”:
朱熹:倡导“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
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或者答到核心理论:形成以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评价: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2)人欲观:肯定正当合理的人欲,强调人欲要服从伦理道德。
思想主张: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3)变化:儒学在封建时代作为主流思想和正统文化代表,但在近代儒学地位迅速衰落。认识:从儒学地位的变化可知,思想文化的演变通常受到时代需求、自身发展和统治者支持等各种因素影响。思想的发展应顺应时势的发展而自我更新。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
第一小问“推陈出新”:根据材料“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即保存心中本具的天理,消灭人的私有欲望,继而提出获得理的方法论,即格物致知,强调探究万物以获得其中存在的理;南宋哲学家陆九渊发展理学,主张“心即理也”,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要认识宇宙本来面目,只要认识本心。
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材料“‘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时期,北宋五子、朱熹、王守仁等人进一步发展丰富儒学,创立了理学,理学是中国古代较为精致、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
第一小问人欲观:根据材料“认为人们的私欲,只要不损人不贪心不欺诈,实在就有该满足的必要”可知,肯定正当合理的人欲,强调人欲要服从伦理道德。第二小问思想主张:根据材料“社会上一切过分的贪欲的行为都当成自己批判的对象,但又未回到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老路上,认为人们的私欲,只要不损人不贪心不欺诈,实在就有该满足的必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思想家们肯定政党合理的人欲,说明这时期出现了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明清时期,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在思想领域出现了反对封建专制体制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思想家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他们在明末清初社会激烈变革之际,提出了许多人本主义论点,比如反对君主专制,提高商人地位,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主义、批判理学等。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20世纪初(中国)。
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19世纪后半叶由李鸿章、曾国藩等倡导的学习西方的改革,打破了儒学在知识和精神领域一统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在封建时代作为主流思想和正统文化的代表,但在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我国民族危机的逐渐加剧,儒学地位迅速衰落。
第二小问认识:根据材料“基本原因,就是儒学中没有产生有效的抵御列强侵略和强国的有效办法”结合所学知识,儒学在中国古代长期作为主流和正统思想而存在,适应了古代封建君主加强专制统治的需求,而近代随着社会形式的变化,儒学社会地位发生变化,面对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不同的阶层逐渐从西方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说明思想文化的演变通常受到时代需求、自身发展和统治者支持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且思想的发展应顺应时势的发展而自我更新。
27. 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又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征服的扩大,帝国的逐步建立,他才感到要想征服、统治这广袤之世界,就必须对形形色色的当地民族作出让步。他到埃及以阿蒙之子法老自居,在波斯……让步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民族文化上的交流融合。公元前3世纪是希腊化文明的形成期。在亚历山大帝国废墟上建立起的三个王国以及后来分离出去的帕加马、巴克特里亚,这时进入了稳定发展、相互竞争的“治天下”时期。
——摘编自杨巨平《希腊化文明的形成、影响与古代诸文明的交叉渗透》
材料二 这一社会差异的严重性在俄国赢得对拿破仑大军的巨大胜利之后变得明显。1815年至1818年间,一支俄罗斯占领军驻扎在法国。当他们回到俄国时,发现沙皇的独裁是无法容忍的……起义不幸地失败了。当时俄国人的生活环境完全不同于西欧普遍的生活环境,更准确地说,俄国缺乏商业、工业。那时存在的是处于社会底层的、被束缚的、无生气的农奴群众,即通常所说的“黑民”与处于社会顶端的贵族和宫廷。因而,种种改革和十二月党人所向往的西方式社会皆得不到群众的支持。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虽然这些革命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14年以前的那些年里,但正是战争本身直接促进了革命……欧洲列强的一个集团同另一个集团血战到底的惨状不可弥补地损坏了白人主子的威信。数以百万计的殖民地居民作为士兵或劳工加入战争,同样具有破坏性。印度几个师在西线和美索不达米亚作战;许多身着法国制服的非洲人在法国北部作战;大批的中国人和印度支那人在后方的劳动营里服劳役。不用说,有过如此经历后返回家园的殖民地居民对欧洲领主显然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恭顺。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作出让步”在波斯地区的表现。指出“帝国废墟上建立起的三个王国”中位于西亚的王国名称。
(2)根据材料二,概括“起义”失败主要原因。结合所学,说明“拿破仑大军”对欧洲政治文化重构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解读“战争本身……不可弥补地损坏了白人主子的威信”。请结合战后印度斗争史实说明殖民地居民“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恭顺”。
【答案】(1)表现: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穿波斯服装;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任用波斯人为官员;推广波斯礼仪;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
名称:塞琉古王国 (2)原因:俄国经济落后(或缺乏商业、工业);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沙皇专制独裁统治;农奴制盛行。
影响:封建、专制成众矢之的(或封建贵族特权被废除或封建制度受到沉重打击);民主、独立(或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自由、法治(或《拿破仑法典》成为许多国家编纂民法典的蓝本,或使“大陆法系”日益成熟)越来越成为欧洲普遍的政治诉求。
(3)解读: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或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或传播自由、民主、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决原则,推动殖民地民族民主运动)。
史实: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尼赫鲁更加明确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并为之奋斗。
【解析】
【小问1详解】
表现:根据材料“到埃及以阿蒙之子法老自居”可分析出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根据所学可分析出穿波斯服装;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任用波斯人为官员;推广波斯礼仪;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
名称:根据所学可知,这指的是塞琉古王国。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国缺乏商业、工业”可分析出俄国经济落后(或缺乏商业、工业);根据材料“西方式社会皆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可分析出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根据材料“沙皇的独裁”可分析出沙皇专制独裁统治;根据材料“存在的是处于社会底层的、被束缚的、无生气的农奴群众,即通常所说的“黑民””可分析出农奴制盛行。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封建、专制成众矢之的(或封建贵族特权被废除或封建制度受到沉重打击);民主、独立(或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自由、法治(或《拿破仑法典》成为许多国家编纂民法典的蓝本,或使“大陆法系”日益成熟)越来越成为欧洲普遍的政治诉求。
【小问3详解】
解读:根据材料“损坏了白人主子的威信”可分析出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或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根据材料“数以百万计的殖民地居民作为士兵或劳工加入战争,同样具有破坏性”可分析出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或传播自由、民主、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决原则,推动殖民地民族民主运动)。史实: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尼赫鲁更加明确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并为之奋斗。
28. 西域是汉唐时期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催化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伴随这阵阵悦耳的驼铃和漫天的黄沙,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胡桃、胡葱等作物来到中国,葡萄和石榴的引种最为典型。葡萄最早为古埃及人栽培,后来被传到地中海沿岸。《史记》中“葡萄”写作“蒲陶”,就是希腊文Botrus的音译。当时中国不仅引进葡萄,还带来了葡萄酿酒技术。石榴原产于波斯,中亚、南亚、西亚也都有悠久的栽种历史。古代波斯的女神阿娜希塔、西传地希腊的赫拉女神、南传地古印度的鬼子母神诃梨帝,都把石榴作为自己的圣物,而她们又都是生育女神。
——摘编自李兰芳《地图上的中国史》
材料二 两汉魏晋时期,中亚地区小国林立。随着两汉政府同匈奴战争的胜利,中原王朝的势力和影响也逐渐渗透西域,大宛、康居和大月氏等国与中原王朝关系趋于热络。南北朝时期,中原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西亚萨珊波斯在公元3世纪兴起后,导致贵霜帝国逐渐衰落。隋唐时期,随着中国国力强盛,与中亚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唐朝在中亚设立羁縻府州。中亚粟特地区正式出现的安、康、米等昭武九姓国家也频繁与中原王朝发生联系,嗣后因阿拉伯人向中亚扩张,及唐王朝与阿拉伯的势力在中亚交锋,这种联系更加密切。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无力西顾,逐渐丧失对中亚的控制。
——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些物种传入中国的主要背景。结合所学,并概述物种交流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唐时期西域地区国家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当时欧亚游牧部落大迁徙的历史影响。
(3)阅读材料三,唐代对外交通线路在东西方交流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其作用的不同理解往往被冠以多种称呼。请结合所学知识,为唐代对外交通线拟定一个称呼,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 交流之路”为称呼,简洁明了;以拟定的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字数控制在200-300。)
【答案】(1)主要背景:汉朝,张骞通西域,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历史意义:物种交流丰富人们食物种类,改变饮食习惯;丰富地当文化,促进技术传播。
(2)特点:以小国为主,互不统属;受中原王朝影响较大(或中原王朝对其进行间接统治为主);大帝国交锋、博弈的重要区域。(任意2点即可)
历史影响:改变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促进区域文化在交流、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不同程度发展;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基础上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任意2点即可)
(3)称呼:商贸交流之路、宗教交流之路、文化交流之路(论证围绕拟定称呼,且言之成理的也可给分)
【论述评分参考】
阐述部分实行三档水平给分,评分参考的要素是: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水平1:
论述:围绕所选或自拟观点,结合准确史实,合乎逻辑地充分论证。史论结合,能例举2-3个重要史实论证所选观点,涉及东西方不同国家和地区,如中国、日本朝鲜、阿拉伯、天竺、东南亚等国家或地区。
语言:叙述成结构层次分明,表达清晰,字数合理。
【示例】
商贸交流之路
唐前期,东西贸易往来以陆路为主,唐朝中后期,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海上贸易日益兴盛,广州、扬州等地成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丝绸、瓷器、茶叶等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沿海路外销东南亚、波斯湾、红海沿岸等地。唐都长安聚集各国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国际性大都会。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宗教交流之路
唐朝初年,玄奘前往天竺取经,钻研佛学,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佛学大师。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佛教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中国传统诗词、书法和绘画吸收佛教理念,更加注重意境表达。敦煌莫高窟等佛教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日本、新罗等国派僧人来长安求法,日本的海空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佛教的发展影响到周边国家。(祆教、景教等在中原传播)。
文化交流之路
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杂技、魔术、音乐、舞蹈等在唐朝广受欢迎,异域文化在很多方法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朝鲜、日本等国把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历法、建筑、绘画、饮食、节日、习俗等深受唐文化影响。交通线上的敦煌莫高窟等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中国的医药知识和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水平2:
论述:能够运用1-2个史实进行阐述,有一定的史论结合,但论证史实不完整、史实表述不够准确,与自选观点不太适切。
语言:叙述基本连贯通顺,字数较合理。
水平3;
论述:与所选观点存在较大偏差。史实不清,论述逻辑混乱。
语言:仅能简单罗列史实,逻辑混乱,字数严重不够。
【解析】
【小问1详解】
主要背景:依据材料“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胡桃、胡葱等作物来到中国,葡萄和石榴的引种最为典型”并结合所学可知,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胡桃、胡葱等作物属于西域地区的物种,结合所学可知,其传入中国的原因是汉朝张骞通西域,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历史意义:结合所学可知,物种交流丰富人们食物种类,改变饮食习惯;丰富地当文化,促进技术传播。
【小问2详解】
特点:依据材料“两汉魏晋时期,中亚地区小国林立”可知,以小国为主,互不统属;依据“随着两汉政府同匈奴战争的胜利,中原王朝的势力和影响也逐渐渗透西域,大宛、康居和大月氏等国与中原王朝关系趋于热络”、“唐朝在中亚设立羁縻府州”可知,受中原王朝影响较大;依据“因阿拉伯人向中亚扩张,及唐王朝与阿拉伯的势力在中亚交锋,这种联系更加密切。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无力西顾,逐渐丧失对中亚的控制”可知,大帝国交锋、博弈的重要区域。历史影响:依据材料“西亚萨珊波斯在公元3世纪兴起后,导致贵霜帝国逐渐衰落”、“中亚粟特地区正式出现的安、康、米等昭武九姓国家也频繁与中原王朝发生联系”可知,改变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依据“中原王朝的势力和影响也逐渐渗透西域,大宛、康居和大月氏等国与中原王朝关系趋于热络”、“隋唐时期,随着中国国力强盛,与中亚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唐朝在中亚设立羁縻府州”、“嗣后因阿拉伯人向中亚扩张,及唐王朝与阿拉伯的势力在中亚交锋,这种联系更加密切”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区域文化在交流、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不同程度发展;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基础上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
【小问3详解】
本小问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根据题干要求为唐代对外交通线拟定一个称呼,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述。依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对外交通线路在东西方交流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结合唐朝对外交往的相关知识可从商贸交流之路、宗教交流之路、文化交流之路等角度拟定称呼。论述方面,商贸交流之路可从唐朝对外经济交流的概况和影响角度进行论述,并举例重要史实;宗教交流之路可从唐朝中外宗教交流的概况及其影响进行论述,并举例重要史实;文化交流之路可从唐朝文化和异域文化相互交流的表现及其影响进行论述,并举例重要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