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顶级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5月第二次月考试题 历史 含答案
DDCCA CCDDB BCDCD ACDCB DACD
25. (1)统治者由选举产生;统治者重德;社会成员有分工;社会阶层有差等(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国家和谐有序。(8分,每点2分)
不同之处:男女平等;有神秘色彩。原因:古希腊城邦民主制度的形成;宗教信仰浓厚。(8分,每点2分)
(2) 历史价值:为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经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自的政治思想文化走向;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史料价值;为了解古代理想社会的构想提供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6分,每点2分,答三点即可)
26.(1) 英国特点:国立公共博物馆;许多文物来自对落后国家地区的掠夺;藏品丰富,种类繁多;运用先进科技保护文物。
中国特点:博物馆数量增长快;博物馆类型多;办馆主体多元(办馆格局多元化); 制度化、规范化;国际化。
(2)影响:收藏并保护了大量珍贵文物;传播了先进科学技术文化,推动思想解放;推动实业救国热潮,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增强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意识,推动了爱国救亡运动,为后世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3)博物馆是文化传承、文物保护的重要场所;发展博物馆事业应建立在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之上,运用先进科技和思想理念推动其发展;博物馆发展应体现和平交流、保护传承为主的理念,反对以保护为名对其它国家进行掠夺。
27.示例:观点:文化进步促进人的解放
论述: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兴起。孔子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孔子在教育领域的作为,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使寒门子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受教育面。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6-17世纪,近代科学兴起,其代表性事件有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等,被称为“科学革命”。“科学革命”发现了自然界的规律,冲击了天主教的思想束缚,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由于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中国社会依然黑暗,中国人民继续进行探索。1915年,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学。新文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人民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探索中国的新出路创造了条件。
古今中外教育、科学和思想的发展证明,文化领域的进步有助于打破旧制度、旧思想的束缚,促进人的解放和社会的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是探究结论论述题。时空是世界近代史。据材料“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得出观点:文化进步促进人的解放。
论述:列举中国春秋时期的文化教育发展,说明产生的背景和具体事例,如孔子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孔子在教育领域的作为,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使寒门子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受教育面。列举科学革命的背景和作用。列举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得出1915年,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学。新文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人民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探索中国的新出路创造了条件。
最后总结,得出古今中外教育、科学和思想的发展证明,文化领域的进步有助于打破旧制度、旧思想的束缚,促进人的解放和社会的发展。太原五中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
高 二 历 史
命题人:赵侠 审核人:何生浩 (2023.5)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有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 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对人、事、社会和自然进行广泛的探索。这反映出当时思想家( )
A. 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 B. 已经冲破封建迷信的束缚
C. 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 D. 关注重点由天命转向现实世界
2. 西汉后期兴起的“九族异姓”说,以“仁”为核心,“亲亲”是其特征。东汉时出现的“九族同姓”说,则将母族、妻族从九族中剔除,以“礼”为核心,“尊尊”是其特征。这一变化( )
A. 排除了外戚干政的困扰 B. 构建了新型的思想学说
C. 有助于大一统局面形成 D. 折射出皇权弱化的现实
3如表为部分典籍中对汉代历史人物的记载。这在客观上反映出汉代( )
出处 内容
《后汉书·王充传》 (王充)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闻所卖书
《后汉书文苑传下·刘梁》 梁,宗室子孙,而少孤贫,卖书于市以自资
《续汉书》 荀悦十二能读《春秋》。贫无书,每至市间阅篇牍,一见多能诵记
A. 文化传播方式的进步 B. 市场交易的繁荣
C. 儒家思想影响的扩大 D. 学校教育的发展
4. 北魏太祖时期,群臣认为本朝乃黄帝之后,应为土德,“于是始从土德,数用五,服尚黄”;北朝后期的《魏书》也强调鲜卑“拓跋氏”的氏族名称来源与黄帝存在紧密关联。北朝时期推崇黄帝的意图在于
A.彰显黄老之学以兴文教 B.践行友好交流的民族政策
C.借助民族认同稳定政权 D.消除鲜卑贵族的改革阻力
5. 如图为刘炜在《中华文明传真》中阐述佛教与儒家对应观念的示意图。据此可知( )
A. 佛教积极融合本土文化 B. 儒学汲取佛学自我革新
C. 三教交融互补趋势明显 D.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6. 宋代大量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如《梅谱》《牡丹谱》《海棠谱》《荔枝谱》《橘录》《蟹谱》《昆虫草木略》《禽经》等。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 )
A. 自然科学教育的逐渐普及 B. 传统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 “格物致知”的时代精神 D. 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转变
7. 徐光启认识到数学是一门“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的学科,便决定与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他与传教士熊三拔翻译《泰西水法》,一边翻译,一边制器。该书雕版之前,其中一些工具已经在农田中开始运用了。徐光启的译书活动( )
A.彰显了“工商皆本”观念 B.旨在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C.蕴含着“经世致用”思想 D.推动了农业生产关系的改变
8.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的谋臣方孝孺被朱棣所杀,《明太宗实录》和清代编著的《明史》中只记载方孝孺本人被杀,清乾隆所修的《四库全书》存目中的《立高闲录》和《革除遗事》中记载方本人及父族共847人被诛杀。只有明代私人史著《野记》中记载方孝孺被灭十族(此说流传至今)。梳理这些史料后,分析可知( )
A. 明末清初宫廷档案大量遗失 B. 官方正史明显存在为尊者讳
C. 儒家士人竭力维护正统文化 D. 叙事演化容易造成史实流变
9. 明清时期,湖南和湖北的移民运动持续时间长、规模大。所谓“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呈现出与明代以前不同的移民态势。这反映明清时期
A.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 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剧
C.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D.长江流域开发重心向中上游转移
10. 下图是中国古代时期一条重要商路。对此描述正确的是
A.是欧亚间直接交流的重要通道 B.促进了中国与南亚地区的联系
C.属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分支 D.成为游牧民族迁移的重要路线11. 1868年6月,中美《蒲安臣条约》第六条规定:中国人至美国,或经历各处,或常行居住,美国亦必须按照相待最优之国所得经历与常住之利益,俾中国人一体均沾。材料表明( )
A. 美国意识到与清政府交好的重要意义 B. 为美国资本家招募华工提供法律依据
C. 中国开始在条约中有相互最惠国待遇 D. 美国利用世界工业第一地位压榨中国
12. 近代以来,一些开明士绅和封疆大吏主张建立各类图书馆等城市公共资源,清政府以非常积极的姿态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1910年颁布了图书馆章程,准备用三年时间完成京师图书馆和各省图书馆的建设工作,这说明( )
A. 绅吏阶层支持推动新政兴起 B. 社会读书风气浓厚
C. 公共资源建设彰显国家自觉 D. 西学东渐影响深刻
13.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中国一年只有几千人出国留学,且大部分是公费留学生。到2011年底,中国共送出约224.5万名留学生,成为全球最大留学生输出国,且自费留学的比例高达90%。这一现象反映出
A. 恢复高考促进了出国留学普及 B. 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得以满足
C. 已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 人才培养机制顺应了经济发展要求
14. 莎草纸起源于古代埃及,大约在公元前650年左右传入希腊并很快成为古代地中海地区一种通用的书写材料。罗马帝国时代,对埃及的占领使莎草纸很快遍及帝国境内,从不列颠到两河流域的广袤疆域里都使用莎草纸。据此可知,莎草纸( )
A. 提升了古埃及国际地位 B. 是古埃及重要的经济来源
C. 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传播 D. 是最早的成熟的造纸技术
15. 公元1世纪时,日耳曼人还没有金属工业,但至公元3世纪上半叶,已经有了自己的金属、织布和造船等工业。到公元5世纪末,日耳曼人的金属工业“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仅是铁和青铜,甚至连金和银也可以经常加工制作,还出现了仿照罗马钱币而铸造的装饰用金片。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 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领先世界 B. 亚欧大陆政治格局的变化过程较为缓慢
C. 欧洲农耕文明的进程被迫打断 D. 民族迁徙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16. 下图是欧洲中世纪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复试,由此可推知,中世纪晚期
早期达尔马提卡式 晚期柯达弟亚式
A.民众在禁锢中寻求突破 B.宗教信仰遭受严峻挑战
C.逆转了严谨的服饰风格 D.社会风气不断腐化堕落
17. 有学者指出,蒙古西征在踏碎了城市的同时,却也摧毁或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尤其是蒙古对征服地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这说明蒙古西征客观上()
A. 加强了文化交流 B. 推动了民族迁徙
C. 促进了思想解放 D. 引发了宗教改革
18. 下侧是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一书的目录,从中可以看出贯穿全书的主线是( )
第一章发现新世界第二章细菌战役第三章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第四章哥伦布将梅毒带回欧洲 第五章新世界作为旧世界的农场第六章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A. 说明美洲对全球发展的贡献 B. 论证世界近代政治格局形成
C. 阐述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D. 基于生态环境视角解读历史
19. 17世纪末,法兰西院士佩罗尔说:“翻开一本书,我们不能判断是用拉丁语、希腊语,还是用法语写的。”面对这一现状,1719年8月,《特雷乌报》刊行《拼写构想》,制定了印刷字体大写的规范,法语的统一化方案在印刷领域中得到了有效实践。这一现象
A. 制约了不同文化的交流 B. 推动了法国民族国家形成
C. 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 D. 打击了罗马天主教的统治
20. 1836年,法国学者开始将南部美洲称为“具有拉丁文化特征的美洲”。1856年,面对着美国的南扩,哥伦比亚学者发表《两个美洲》的长诗,吟道:“拉丁美洲人哟/面对着撒克逊人”,“拉丁美洲”的概念从此在南部美洲迅速传播开来。这一概念的传播
A. 推动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战争 B. 强化了拉美人民的区域认同
C. 源于南北美洲文化传统的差异 D. 反映列强争夺拉美日趋激烈
21. 1846年,由英国清教徒建立的纽敦镇因哈佛与麻省理工两所大学而升格为剑桥市;1886年,美国铁路巨头斯坦福捐款250万美元创建斯坦福大学,汇聚一批科研机构和国际知名企业,逐渐形成帕罗奥多市,并成为美国硅谷的核心区。这些史实说明( )
A. 科技进步带来城市类型多样 B. 美国城市深受殖民文化影响
C. 慈善事业推动城市功能完善 D. 文教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22. 下表是新加坡主要节日。由此可知新加坡( )
节日 所属族群 节日 所属族群
元旦 全民 新加坡国庆节 全民
春节 华人 哈芝节 马来-穆斯林
国际劳动节 全民 屠妖节 印度族
卫塞节 佛教徒 圣诞节 基督徒/欧亚人
A.多元文化并存共处 B.以欧洲文化为主流
C.最具移民社会特征 D.宗教矛盾十分突出
23. 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的资料显示,1990年后全球移民工人共有1.75亿,其中5600万在欧洲;又据联合国人口司推断,2005年初国际移民的数量已达1.85亿至1.92亿之间,其中欧洲是最主要移民接收地之一,国际移民多数前往欧洲的根源在于( )。
A. 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加速 B. 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
C. 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 欧盟各国人口政策的吸引
2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增加了线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遗产三种遗产项目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延伸。如表1所示,我国有多项遗产列入。这 ( )
A. 体现了中国文化领先世界 B. 展现了中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坚定性
C. 体现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D. 维护了文化遗产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礼记 礼运》是战国末年、秦汉之际儒家学者假托孔子之名的思想集合。其用精炼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大同”社会:“天下为公,选贤与(举)能,讲信修睦”,人们不仅仅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子有职分、女子有归宿,物尽其用、人尽其力,“是故谋闭(杜绝)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据《礼记 礼运》等
材料二 “理想国”一词出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的经典著作《理想国》。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柏拉图提出了一套政治方案。在理想国中,男女平等,国民中出类拔萃者被选出来。理想国居民分为三个等级:哲学家王、军人和生产者,他们的德性分别是智慧、勇敢和节制。这三部分人各安其位、各任其事,就会实现正义和国家和谐。柏拉图指出,众人虽非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神工在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黄金,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白银,在有些人身上则加入了铁和铜。
——据柏拉图《理想国》等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典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和“理想国”的异同并分析其不同的原因。(16分)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两种社会构想共同的历史价值。(6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首家国立公共博物馆。1753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决定将大批重要文物集中收藏,遂建立了大英博物馆,对所有好学求知的人免费开放。大英博物馆收藏了珍贵文物数百万件,包括古埃及木乃伊、古希腊雕像、古罗马遗迹、美洲石器等,有些文物的收藏量仅次于甚至超过文物原生地。博物馆还收藏了许多珍贵的中国文物,如英国冒险家斯坦因从敦煌盗取的大量文物。一战后博物馆成立了研究实验室,报告收藏品的状况并进行修复和保存,许多被破坏的文物在修复者和先进仪器的帮助下重获新生。
————摘编自中文百科在线“大英博物馆”词条等
(近年来我国)经济类、军事类、政法类、民族民俗类和科技类博物馆快速增长,逐渐形成国家办、部门办、行业办、集体办、私人办的办馆格局。2005年文化部颁发《博物馆管理办法》,2008年国家文物局启动全国博物馆评估定级的质量认证工作,2010年在上海开了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次代表大会。
————摘编自陈红京《博物馆学概论》
材料二 洋务运动时期,一些中国官员在参观了外国博物馆后正面肯定了其对开启民智的积极作用,维新派更是提出了开设博物馆的具体设想。实业家张謇意识到保护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于1905年创办了以“为本校师范生备物理上的实验,为地方人民广农业上之知识”为宗旨的南通博物范。在该时期,中国博物馆多以介绍各行业发展状况的“劝业型”和传播自然科学知识的"救育型"为主,以为富国强民之助,人们更看重博物馆的传播教育功能而非收藏特性。1933年,国民政府决定在南京建立中央博物院,下设自然、人文和工艺三馆,并明确提出"自然馆中……求其利用中国材料。人文馆中,求能系统的表示世界文化之演进,中国民族之演进。工艺馆中,表示物质文化之精要,尤其是关于国防者,用以激励国人。”20世纪 40年代,当时的教育部通令全国,要求各省都要成立一座科学馆博物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少省博物馆就是在原科学博物馆或科学馆基础上重建的。
——摘编自黄春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博物馆发展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英国和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特点。(8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的影响。(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博物馆的认识。(4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无论对外部自然的规律,或对支配人本身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规律来说,都是一样的……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选自恩格斯《反杜林论》
依据材料,确定一个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重要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不少于3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高二历史 第7页(共8页) 高二历史 第8页(共8页)
高二历史 第5页(共8页) 高二历史 第6页(共8页)报告查询:登录或扫描二维码下载App
(用户名和初始密码均为准考证号)
太原五中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
高 二 历 史 26. (1)
姓名: 班级:
考场/座位号:
贴条形码区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
条形码上的姓名和准考证号。
2.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2B铅笔填涂方框,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不 (正面朝上,切勿贴出虚线方框)
留痕迹。
3.非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否则作答
无效。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时,必须用2B铅笔,并描浓。 正确填涂 缺考标记 (2)
4.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
单选题
1 [A] [B] [C] [D] 6 [A] [B] [C] [D] 11 [A] [B] [C] [D] 16 [A] [B] [C] [D] 21 [A] [B] [C] [D]
2 [A] [B] [C] [D] 7 [A] [B] [C] [D] 12 [A] [B] [C] [D] 17 [A] [B] [C] [D] 22 [A] [B] [C] [D]
3 [A] [B] [C] [D] 8 [A] [B] [C] [D] 13 [A] [B] [C] [D] 18 [A] [B] [C] [D] 23 [A] [B] [C] [D]
4 [A] [B] [C] [D] 9 [A] [B] [C] [D] 14 [A] [B] [C] [D] 19 [A] [B] [C] [D] 24 [A] [B] [C] [D] (3)
5 [A] [B] [C] [D] 10 [A] [B] [C] [D] 15 [A] [B] [C] [D] 20 [A] [B] [C] [D]
材料题
25. (1) 论述题
27.
(2)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