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5月份江苏省南京市四校高二(下)调研历史试卷(答案)

南京市四校联合2022-2023学年高二(下)调研
历史试卷(5月份)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史载陆九渊与皇帝论对时,在其第一篇札子中,陆九渊明确地说:“(陛下)临御二十余年,未有(唐)太宗数年之效,版图未归,仇耻未复,生聚教训(军民同心同德)之实,可谓寒心!”陆九渊发表此言论的背景是(  )
A. 金人南下导致南宋偏安 B. 策问成为科举主要形式
C. 政府轻徭薄赋财力匮乏 D. 心学理论得到政府提倡
2. 据重庆市公安局人口调查统计,全市1936年2月有人口328805人,到1945年12月时则迅速增长到1245645人,增长了近3倍,重庆由战前的中等城市一跃为特大型城市,重庆市的范围也由原来的46.7平方公里扩张为300平方公里。这一时期,重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直接得益于( )
A. 长江上游优越的区位优势 B. 社会和经济重心整体西移
C. 近代以来雄厚的工业基础 D. 开设为西南地区通商口岸
3.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发现的拥有石磨盘、石磨棒(如图所示是河南新郑县裴李岗文化发现的石磨盘和石磨棒)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共90余处,其中只有石磨盘的有20处,只有石磨棒的有18处,盘棒同时发现的有52处。这些发现可用于说明,新石器时代(  )
A.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B. 磨制石器开始取代打制石器
C. 原始农业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D. 原始手工业已成独立的部门
4. 唐宋以来,村落共同体的色彩日益浓厚,同一村落的村民之间命运与共的理念深入人心,不同村落之间具有强烈的排他性。村民的社区观念远重于国家的行政区观念。这一现象表明唐宋时期(  )
A. 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强化 B. 农村阶级矛盾消除
C. 国家治理面临新的挑战 D. 阶层流动受到制约
5. 杜牧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写道:“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朝廷用文治,大开官职场。愿尔出门去,取官如驱羊。”该诗反映出,唐代(  )
A. 首开文治的模式治理国家 B. 科举制对世风具有导向性
C. 官员的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D. 读书与做官开始有了联系
6. 明初,在西南地区沿袭土司制度,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朝廷只是“稍与约束”,后来规定“袭替必奉朝命,虽在万里外,皆赴阙(指皇宫)受职”。新规定意在(  )
A. 消灭割据 B. 制约藩镇 C. 笼络土官 D. 彰显集权
7. 曾国藩等人认为“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必于国家大有裨益”。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先后设置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等机构;到1900年,共出各种西书555种,涉及天文学、物理、数学、公法等。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  )
A. 克服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 B. 推动了近代政治制度的变革
C. 进一步解放了广大民众思想 D. 是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8. 1902年,卢汉(京汉铁路)铁路修到石家庄;1903年,正太(今石太铁路)铁路动工兴建。石家庄成了两条铁路的交汇点,其逐渐取代正定、保定,成为控燕京南门、扼冀晋咽喉、连齐鲁中原的华北重镇。这反映了交通变迁(  )
A. 改变城市格局 B. 加强经济交流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加快物流发展
9. 1953年3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此后全国共选出基层人大代表566万余名,在此基础上,选举产生出全国人大代表1226名。该部法律的实施(  )
A. 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 B. 建立起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C. 践行人民民主的原则 D.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
10. 古罗马曾发生过多次瘟疫,当时罗马人把瘟疫的发生与神的惩罚联系起来,而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医疗条件的限制使罗马人相信对疫病的预防胜于治疗,他们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据此推知,古罗马人(  )
A. 创立巴氏消毒法 B. 重视修建饮水道、下水道等
C. 修建复合式公寓 D. 逐渐普及自来水与排水系统
11. 伴随着伊比利亚人的流动,16世纪欧洲学者们眼中的世界已不局限于《创世纪》、先知、托勒密与中世纪的世界,而是世界的“四个部分”——分布在两个半球的欧洲、美洲、非洲、亚洲。这说明欧洲学者(  )
A. 已具有明显全球意识 B. 欲将欧洲文化推广到世界
C. 瓜分世界的强烈愿望 D. 认为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12. 20世纪60年代,教皇保罗二世认为欧洲应该首先是一个基督教的欧洲:1983年的“所罗门宣言”建议把一个共同的文化遗产有意识地确定为欧洲认同的一个因素;1997年的《阿姆斯特丹条约》强调了欧盟的统一公民资格和防务认同。“欧洲认同”理念(  )
A. 推动欧洲一体化深入发展 B. 弥合了欧洲的文化差异
C. 旨在复兴欧洲的古典文化 D. 实现对民族界限的超越
13. 北魏以法律的形式禁止士庶通婚。北魏文成帝拓战浚曾下令“皇族师傅百王公侯及士民之家,不得与百工使巧卑姓为婚,犯者加罪”,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也曾下令”皇族贵戚及士民之家,不得与非类婚偶”。这反映了(  )
A. 北魏的民族歧视 B. 士族的利益受到侵犯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门阀政治的畸形发展
14. 在1979~2010年的32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9%,2010年的经济规模是1978年的20.5倍;中国对外贸易年增长率达到了16.3%,在32年间完成了144倍的飞跃式增长。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 B. 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 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15. 在欧洲中世纪社会里,儿童被视为父母的隶属品,并被认为生来俱恶,因此鞭答、体罚儿童被视为合理合法。直至14世纪以后,人们才开始从儿童自然本性来看待儿童,要求尊重儿童的生有权、发展权和教育权。这一变化(  )
A. 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观点 B. 得益于启蒙运动的发展
C. 继承了欧洲传统儿童观 D. 保障了儿童的合法权益
16. 明成祖建都北京前后,曾多次从江南、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等地迁移了大量人口充实北京及其周围地区。这一现象(  )
A. 强化了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B. 推动了人口的自由流动
C. 缓解了京畿人地矛盾的难题 D. 促进了南北漕运的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谏议制度比较完善的时代,谏议形式走向多样,颇具特色。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12分)
材料一:自古以来,大臣进言,皆先具奏疏(本、简),唐人亦如此。所以,唐代谏官进谏,肯定必书于纸。而且从其它文献中可以得知,唐代谏官所用之纸是专用的,时称“谏纸”,且有“月给谏纸”的制度。正如官员月给俸禄一样,谏官也要“月给谏纸”。唐代谏官“上封事”,也基本上以一月为单元。如唐肃宗《令谏官言事制》云:“所设谏曹,欲闻讽议,允副从绳之望,须成削稿之书。其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又代宗亦要求“谏官每月上封事,无所回避”。
——傅绍良《唐诗中的“谏纸”“谏书”“谏草”与唐代谏议规范》
材料二:在唐代相对开明和开放的政治环境下,讽喻诗便被唐代诗人应用得“前无古人”。因而,也具有了明显的“谏言”性质。之所以这样说,不仅因为唐代文人不是在事后利用诗歌做一些亡羊补牢式的无力嘲弄,而在于他们在事态萌发之前就能一针见血地指陈政治得失;……白居易曾强调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时而作,不为文而作”,正体现了唐代的诗歌风貌。
——程遂营《唐代文人的“言谏”与“诗谏”》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月给谏纸”制度的主要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诗谏”盛行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 19世纪英国女工的斗争多呈现出盲目、分散、无组织的特点……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仅存不多的资料中找到妇女为工厂法的进步而斗争的例子。例如:1888年7月,在伦敦勒 博火柴厂,有672名妇女(其中有少量未成年的女工)为了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工资水平而进行了一次独立的罢工。这场罢工最终不仅取得了胜利,而且也导致了19世纪英国历史上最早的妇女工会组织——“火柴制造者工会”的诞生。
——王秀毅《试论英国工厂法对女工的保护》
材料二纵观英国女权主义的发展,可以发现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保持了密切关系。女权运动的杰出领导人潘克赫斯特夫人( 1858-1928年),促成1918年英国妇女获得普选权)就是社会主义的信奉者之一。英国女权运动一直与工会运动相呼应,在获得妇女选举权之后,又在争取福利立法、同工同酬等方面继续合作。
——吴庆宏《论女权主义在英国的演进》
材料三关于妇女解放的途径和条件,马克思主义提出消灭私有制和家务劳动社会化,女权主义又提出一些其他条件和主张,如女性教育及提高性别觉悟等。女权主义理论家朱丽叶 米切尔还提出了从生产、再生产、性和儿童社会化四种结构上进行革命的理论,这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也大有裨益。
——王志海《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西方女权主义的联系》
材料四毛主席跟她握过手,周总理向她敬过酒,邓小平多次捎去问候,江泽民竖起大拇指称赞她是“凤毛麟角”,胡锦涛亲自到西沟看望过她。
——张万金《申纪兰:半个世纪的红色人生》
注:申纪兰原为一名农家妇女,却连续担任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这成为中国人大制度史上的一道独特风景。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女工斗争的特点,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趋势,并指出马克思主义和女权主义二者之间的关系。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以申纪兰为代表的中国女性所具有的地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公元前 5世纪,希腊打败波斯后,集最优秀的建筑师和雕刻师,兴建了雅典卫城。其以神庙为中心集合大量公共活动场所,是古希腊最具代表的建筑群。古希腊柱式在卫城中广泛应用,柱式具有人体的隐喻,其形态比例来源于完美的人体。多立克柱式仿男体,古朴、庄重、雄厚;爱奥尼柱式仿女体,秀美华丽。卫城中的神庙、剧场、运动场等公共建筑满足了民众举行大型活动的需要,丰富了日常生活,体现了城邦政治的开放性与民主性。
——据高祥生《西方的古典建筑》等
材料二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完成被视为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其采用了天主教所不能容忍的穹顶。设计师布鲁内莱斯留学罗马又走访东方后设计了此穹顶,并发展了罗马的拱券技术、哥特的骨架结构、伊斯兰的叠涩,创新的脚手架施工技术等,集中展示了当时建筑的结构技术和施工方法。文艺复兴鼎盛时期,设计师们往往利用狭长的走道或者柱廊,或者是破坏均衡等方法来设计图纸,从而使建筑物有一种感动人心的效果。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越来越从人的角度对建筑与环境、人与世界进行思考与定位。文艺复兴晚期,世俗建筑变得更多,建筑风格更加倾向于对称构图和华丽,喜好富丽装饰和雕刻。
——据黎汇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特点的演变探索》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典时代雅典卫城建筑群产生的背景。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与古代希腊建筑的共同特征,并分析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史料价值。
(3) 根据材料一、二,谈谈西方建筑对我国建筑发展的启示。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历史学家伊曼纽尔 沃勒斯坦指出,迄今为止,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 3个世界性大国,17世纪是荷兰的崛起,19世纪是英国的崛起,20世纪是美国的崛起。其中,经济因素对大国崛起的影响巨大。
经济体制的维度 荷兰、英国和美国崛起的历史表明,凡是能够成功崛起的大国都必须积极建立和培育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为其经济发展注入持久的活力。
科技创新的维度 近代历史已雄辩地证明,科技创新在国家进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崛起的大国不仅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技术转化和应用能力,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先进的科研体系往往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
经济全球化的维度 从荷兰、英国和美国崛起的历程来看,能否构筑开放的贸易格局,将国内产业结构与国际分工有机衔接,在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优化配置资源,是决定大国能否成功崛起的必要条件。
——摘编自温俊萍《经济史视野中的大国崛起——基于荷兰、英国和美国的经验》等
围绕材料,选择一种观点或自拟一个观点,并运用世界史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答案和解析
1.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九渊是南宋思想家,当时,金人南下,南宋政权偏安南方,不思收复失地,所以,陆九渊批评政府“版图未归,仇耻未复”,故A正确;
策问是汉代察举制的形式,科举主要形式是考试,故排除B;
南宋经济发达,海外贸易繁荣,而非财力匮乏,故排除C;
南宋的官方哲学是程朱理学,而不是陆九渊的心学,故排除D。
故选:A。
2.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根据材料“到1945年12月时则迅速增长到1245645人,增长了近3倍,重庆由战前的中等城市一跃为特大型城市,重庆市的范围也由原来的46.7平方公里扩张为300平方公里”及所学可知,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至重庆,沿海城市的大批工厂、学校和平民纷纷西迁,社会与经济重心迅速整体西移,重庆城市化快速发展,B项正确。长江上游和中下游各有其区位优势,排除A项;近代以来沿海地区发展较快,且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而西南地区工业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排除C项;《马关条约》增开重庆为通商口岸,客观上有利于重庆城市化发展,但和题干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石器时代出现石磨盘、石磨棒等工具,这些工具促使原始农业经济得到一定发展,C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原始农业经济得到一定发展,未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排除A项;
石磨盘、石磨棒等工具促使原始农业经济得到一定发展,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原始农业经济得到一定发展,未体现原始手工业已成独立的部门,排除D项。
故选:C。
4.C
【解析】从材料“唐宋以来,村落共同体的色彩日益浓厚,同一村落的村民之间命运与共的理念深入人心,不同村落之间具有强烈的排他性。村民的社区观念远重于国家的行政区观念。”可知为此,国家不得不通过各种手段,在基层通过设立邻保、保甲、乡里、乡都等各种行政组织,以此来弱化或破坏村落的共同体力量,加强对地方的管理,C项正确;
同一村落的村民不一定都有血缘关系,无法体现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强化,排除A项;
B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B项;
村落共同体与制约阶层流动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5.B
【解析】依据材料“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朝廷用文治,大开官职场”可知,杜牧希望侄子认真学习,将来可以通过科举入仕,这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对世风具有导向性,故B项正确;
“首开文治模式”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素质得到提高,故C项错误;
“开始”的说法无法从材料得出,而且在察举制下,读书就与做官有联系,故D项错误。 故选:B。
6.D
【解析】据“袭替必奉朝命,虽在万里外,皆赴阙(指皇宫)受职”可知,明代的土司由最初的稍加约束到必须“赴阙受职”,这种变化就加强了中央政府对于西南地区土司的管辖,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D项正确;
虽然“赴阙受职”,但依然是土司世袭,因此并不是消灭割据,且西南地方土司也没有形成割据,排除A项; 西南地区的土司不属于藩镇,排除B项; 新规定是为了加强对土司的管辖,而不是为了笼络土官,排除C项。 故选:D。
7.D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起.......公法等。”可知,曾国藩认为翻译之事十分重要,设置机构进行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及国际法的翻译,体现了这一时期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理念,作为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产生,D项正确;
材料当中的活动作为中体西用思想指导的一部分,既体现了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想法,但也体现了其局限性,排除A项;
洋务运动并未推动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政治近代化的变革从戊戌变法开始,排除B项;
洋务运动并未解放广大民众的思想,在阶级基础上具有局限性,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A
【解析】根据材料“石家庄成了两条铁路的交汇点......连齐鲁中原的华北重镇。”可知,体现了铁路建设对石家庄城市格局的影响,A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铁路建设对经济交流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交通变迁与行政效率的关系,排除C项;
材料未体现交通变迁对物流发展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A。
9.C
【解析】依据材料“此后全国共选出基层人大代表566万余名,在此基础上,选举产生出全国人大代表1226名”可知,1953年,全国选举产生大量基层人大代表,又在此基础上选举产生10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这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践行人民民主原则,故C项正确;
1956年三大改造后我国才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1953年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未建立,故A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选举人大代表,不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故B项错误;
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召开于1954年,1953年时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还未召开,故D项错误。
故选:C。
10.B
【解析】根据材料“他们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可见,古罗马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重视修建饮水道、下水道等,B项正确;
巴氏灭菌法亦称低温消毒法,由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明的低温杀菌法,排除A项;
复合式公寓与卫生清洁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
普及自来水与排水系统与卫生清洁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 故选:B。
11.A
【解析】根据材料“伴随着伊比利亚人的流动,16世纪欧洲学者们眼中的世界已不局限于《创世纪》、先知、托勒密与中世纪的世界,而是世界的‘四个部分’——分布在两个半球的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连为一个整体,受此影响,欧洲学者对世界的认识已具有明显全球意识,A项正确;
材料是对世界格局的认识,没有体现欧洲文化推广的消息,排除B项;
材料中没有描述对世界的瓜分,排除C项;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形成,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A。
12.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欧洲从宗教、文化等方面强调“欧洲认同”,有利于推动欧洲一体化深入发展,A正确; B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欧洲认同”理念的目的不是复兴欧洲的古典文化,排除C; “欧洲认同”不等于超越民族界限,排除D。 故选:A。
13.D
【解析】“北魏以法律的形式禁止士庶通婚”“皇族贵戚及士民之家,不得与非类婚偶”体现的是门阀士族的影响力较大,体现了门阀政治的畸形发展,D正确; 材料并不涉及民族歧视,体现的是士族、门第观念的深刻影响,排除A; 材料做法正是维护士族利益的体现,排除B;
材料不是强调中央控制地方,排除C。 故选:D。
14.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9—2010年,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进行了局部调整,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对外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是其中的具体内容,B项正确、排除D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于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 故选:B。
15.A
【解析】A.根据材料“直至14世纪以后,人们才开始从儿童自然本性来看待儿童,要求尊重儿童的生有权、发展权和教育权”分析可知,材料变化主要得益于文艺复兴运动弘扬人文主义,A正确;
B.启蒙运动发生于17、18世纪,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C.材料中的变化是对欧洲传统的变革,不是继承,排除;
D.“保障了”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故选:A。
16.D
【解析】根据材料“曾多次从江南、山西……北京及其周围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隐含背景信息是经济重心位于江南地区,因而明初京畿人口的增加,必然促进南北漕运的发展,D项正确;明成祖时期的经济重心位于江南地区而不是北方,排除A项;
古代受户籍管理的影响,人口的自由流动受限制,排除B项;材料体现京畿人口增加,人口增加会加重人地矛盾,而不是缓解,排除C项。
17.【小题1】特点:进谏纸张专用;谏官须每月上封,指陈时政得失;谏官未尽职事会有处罚;奏事不需回避。
【小题2】原因:
社会:唐代的社会环境比较开明开放;
制度:谏议制度的发展;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思想文化: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经世致用”风气的盛行,文化教育繁荣。
影响: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防止君主过失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推动唐朝政治清明和社会进步;对后世谏议风气有一定积极影响。
18.【小题1】特点:大部分盲目、分散、无组织;少数具有政治和经济目的。原因:前期工人缺乏经验,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后期有马克思主义指导,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工业革命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
【小题2】趋势:英国女权主义运动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联系日益密切。关系:英国女权主义运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指导了英国女权主义运动。
【小题3】新中国宪法和法律文件的颁布,扫盲运动的开展,妇女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妇女思想的解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实现了男女平等,妇女拥有和男子同等的政治权利。
19.【小题1】希波战争的胜利: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公民素养高,城邦利益至上;人文精神的影响;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任意4点)
【小题2】共同特征: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适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状况。
史料价值:材料二中所提及建筑是文艺复兴时期修建的建筑,属于研究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一手(直接)史料;可用于研究西方14~16世纪建筑风格;可展现当时欧洲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可用于研究欧洲人与自然哲学发展;可用于研究西方人文主义发展状况。(第一点必答)
【小题3】继承、融合,不断发展创新:重视建筑与人、与自然的和谐。(言之成理即可)
20.观点:英国的工业强国之路。
论述: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和《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国内环境。对外通过殖民扩张、三角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广阔的海外市场。19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外进行商品输出,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也确立了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大国地位。综上所述,工业革命促使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国崛起过程中工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2-20235月份江苏省南京市四校高二(下)调研历史试卷(答案)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