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2022-2023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绝密★启用前
周口市太康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 史 试 题
(考试用时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科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橡皮擦干净后,涂上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7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定期泛滥造就的肥沃土壤发展了农业,观察尼罗河水定期泛滥的规律,制定了太阳历。古希腊人因为粮食种植业的欠发达而高度依赖商贸活动,并不断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创建新的城邦。这说明( )
A.农业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 B.商业经济具有明显的扩张性
C.地理环境影响世界文明发展 D.世界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则使食物有了剩余,从而使得社会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军队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发明出来用以记事的。”这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重要前提之一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真诚的崇拜
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3.与欧亚大陆隔绝的美洲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都像欧亚大陆的文明一样,曾经建立起国家,都有自己的行政系统。这种现象说明( )
A.欧亚大陆各文明深深地影响了印第安文明
B.印第安各文明之间保持了密切的相互交流
C.人类文明的发展是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的
D.人类文明的起源以及发展都是独立进行的
4.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这主要体现了该官员( )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D.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5.下表所示为16世纪以后世界各地区新出现的部分农作物。这可用于说明( )
地区 新出现的农作物 原产地
美洲 小麦、燕麦、裸麦、橄榄 欧亚大陆
欧洲、亚洲、非洲 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 美洲
A.物种的世界性流动 B.人口迁移的趋势
C.商品的全球性交流 D.西方的野蛮掠夺
6.15—16世纪,葡萄牙形成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把中国的货物经澳门运往印度果阿,再转运到欧洲进行贸易,绝大部分白银流入中国内地。西班牙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冲击着古老的中国。上述情况将会( )
A.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 B.引发中国社会一系列变革
C.推动中国开始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D.使得欧洲主要与中国交易
7.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退还国会复议,如国会在规定期限天)届满之前休会,总统就可以把法案搁置不理,装进自己的口袋,使法案自行无效,是所谓的口袋否决权,据统计,历届美国总统使用这种特殊的否决方式700次以上。这一规定体现了( )
A.权力制衡体制遭到破坏 B.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制约
C.行政权呈现出扩大趋势 D.总统和国会的矛盾激化
8.《中国孤儿》是1775年伏尔泰所著的剧本。在《中国孤儿》中,伏尔泰借成吉思汗之口表达了对中国帝王的崇敬之情,中国帝王被赋予开明家长的角色;我看到他的文化,教育了整个人类;他的君王的权力建筑在以德临民,为了驯服四邻,制定了优良礼法,治国不需要征诛,治人只凭着风化。伏尔泰意在( )
A.极力推崇中国文化 B.宣扬中国君主专制
C.打击法国割据势力 D.讽刺法国专制王权
9.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它的形成( )
①与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紧密相关 ②使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成一体
③激发了亚非拉民族独立斗争不断高涨 ④严重地削弱了西方殖民者力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马克思所描述的未来理想中,社会广大劳动者共同占有物质生产资料,大家都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阶级没有了,国家没有了,人与人关系的阶级划分也随之消失了,人是有着独立性和个性的独立个体,人与人之间是完全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这一设想( )
A.弱化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B.深刻反思了现存的社会制度
C.催生了个人主义思潮兴起 D.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空想性
11.欧洲对非洲的殖民侵略始于16世纪。到18世纪末为止,欧洲人直接侵占的地区仅占非洲总面积的3%,到1790年,整个非洲大陆的欧洲居民不超过25000人。但从1881年开始,欧洲瓜分非洲的速度迅速提升,到1914年只剩下两个非洲国家保持独立。这( )
A.加剧了欧美列强殖民地争夺 B.导致了欧洲工业劳动力大量缺失
C.激发了非洲的民族反抗运动 D.促进了非洲奴隶制种植园的发展
12.20世纪20年代,拉美国家的知识分子,政治家和艺术家提出了拉美民族认同的根源应该在印第安文化中寻找这一思想。它倡导恢复印第安人的价值和习惯,并要求通过社会改革提高印第安人的地位,以便将他们纳入国家发展的计划。这些主张旨在( )
A.反抗欧美国家的殖民侵略 B.增强拉美国家的文化独立性
C.保障印第安人的政治权利 D.顺应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潮流
13.下图为1870一1914年欧洲四大国的国防费用概算(单位:百万英镑)。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英德两国的国防费用持续大幅增加 B.大国矛盾使得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C.这与各国占有的殖民地数量相一致 D.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14.1924年,苏维埃政府进行币制改革,使卢布的价值逐渐稳定下来。1925年联共(布)召开中央全会,决定放宽对私人工商者的信贷条件,降低高额税率。在农村取消对农民经商的限制,增加对农民的贷款。这主要反映了苏联( )
A.根据国情调整经济政策 B.政治经济危机日趋严重
C.重视缓和与农民的关系 D.切实注重提高生产效率
15.如图是发表于1922年的《跳进去,他也会跟着跳进去的》漫画,漫画中熊熊燃烧的烈火的右侧是英国纳税人,他手持一把写有“要求国防裁军”字样的斧头,烈火左侧中间是时任英国殖民地事务部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下列对该漫画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①凡尔赛体系暂时缓和了欧洲局势 ②战后和平主义成为重要社会思潮
③英国政府被迫对殖民地做出妥协 ④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引发社会动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16.中英代表在讨论《开罗宣言》草案时产生了激烈争论。英国代表建议将草案中关于日本窃取中国领土的规定由“归还民国”改为“日本放弃”。中方代表王宠惠则强调“如此修改,只说日本应该放弃而不说应归何国,则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士,皆深感困惑……措辞如果如此含糊,则会议公报将毫无意义,且将丧失其价值。”最终规定:“满洲、台湾、澎湖当然归还中国。”《开罗宣言》终于顺利通过。这场讨论( )
A.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夕开展的 B.体现了反法西斯同盟国内部的战略分歧
C.从国际法理上维护了中国主权和尊严 D.成果的取得主要是因外交官的据理力争
二、材料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
材料二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摘编自《礼记·中庸》
材料三 希腊先民将“再过器不及”雕刻在德尔菲神庙。毕达哥拉斯《的前580—的前500)的专著《金言》载:“一切事情,中庸是最好的。”其建立的学派对于数字和音律都讲求和谐平衡,将世界看成相协的整体。赫拉克利特(约前544一前483)认为世间万物都处在对立中,世间万物保持和平发展态势的根源是“和谐”,“和谐”使对立面在斗争中得以向前推进。
——____摘编自王蕊《先秦儒学与古希腊哲学中庸观比较研究》
材料四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指出:(社会地位)过贵、过富的人和太贱、太穷的人都不符合中庸的原则,都不能顺从理性的指导。社会中,极富和极贫各趋极端,他们远离中庸,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极富阶级是寡头势力,他们本性狂暴,只愿发号施令;极贫阶级是平民势力,他们认为一事相等则万事都应相等,提倡绝对的民主和自由;唯有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才能组成最好的政体。亚里士多德把中庸看作适用于一切政体的公理。他认为,富人拥护寡头政体,穷人拥护平民政体,中产阶级最具中庸的美德,最能顺从理性而不趋向极端。
——摘编自王岩《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论》
(1)从内容及思维方式等层面,比较先秦儒学与古希腊哲学中庸观的异同。
(2)简述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形成的背景,并简要评价这一思想。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00年时,任何一位理性的观察家都会认为世界棉花生产将仍以印度或中国为中心,事实上,直到1780年,这些国家生产的原棉和棉纺织品数量远大于欧洲和北美。然而在1860年,一切都改变了……棉花不再由家庭种植,而是由奴隶种植……中国和印度以及世界上许多其他地区越来越屈从于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棉花帝国。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二 19世纪上半期后,江南地区建立在全球化基础上的早期工业化再也无法维系旧有平衡。在棉纺业中,至20世纪初,江南的土纱、土布生产已被洋纱、洋布与国内机纱、机制布击垮,销售逐渐退缩回国内市场;至1936年,农家手缫丝在全国桑蚕丝总产量中也仅占39.3%,说明土丝生产在国内也渐渐被机器缫丝代替。同样的趋势还出现在丝织业中,中国蚕丝织品出口自1926年开始下降,1932年跌至1万关担以下,至1937年仅有4767关担,较之19世纪末20世纪初萎缩了约四分之三。
——摘编自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60年世界棉花中心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欧洲为中心的棉花帝国”的形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新大陆发现后,美洲独有独产的许多重要农作物传开到其他大陆大洲,深刻地影响了全球农业和世界人民的饮食生活。其传开的路线一部分是先传入欧洲再传遍世界,也有一部分直接从美洲传入亚洲或同时从欧洲和美洲传入亚洲。比如番茄就先从美洲经太平洋传入亚洲,烟草也由美洲先传入亚洲,还有可可亦先经太平洋传入亚洲,花生从西方、东方(美洲在亚洲的 东边)双向传入亚洲,木薯也从西方、东方双向传入亚洲,等等。
17世纪初,亚洲人(包括菲律宾人、中国福建人、菲籍福建人)已在菲律宾马尼拉湾建造西班牙船。亚洲人还挤入和逐步取代西班牙海员的位置,他们中有些人早在1565年就随乌尔达涅塔的船到了墨西哥。在那次航行中,勒加斯比把亚洲奴隶送到他在阿卡普尔科西北的柯尤卡庄园。从那时起,菲律宾人、东南亚人、在菲律宾的中国人便以各种身份走这条航路乘西班牙船去了美洲墨西哥,其中许多人不再返回。
——张箭《论亚——美跨太平洋新航路的开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注释①为例,对图中②③④三项进行注释。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航路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
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7年日本发动对中国的全面进攻,严重损害了英国在华的殖民利益。张伯伦抱怨说:“在当前欧洲有两个脾气暴烈的独裁者这种情况下,我们简直经不起同日本进行争吵”。同时他还认为日本不仅可以作为反苏的突击力量,而且可以作为英国在远东牵制美国力量的平衡器。英国报刊不断发表文章,宣扬日本的军事威力,直言日本能够迅速征服中国。英国军队主动从华北和长江流域撤出,把自己所占据的地盘腾出来让给日军,日军很快占领中国的大片领土。1938年,日本20.19%的进口物资来自英国。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奔走于日本侵略军与国民党政府之间,积极进行劝降活动,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反对,英国的劝降阴谋才没有得逞。中国先后于1937年9月和1938年9月,两次向国联提出申诉,控告日本侵略中国,要求国联对日本实行制裁,英国操纵国联,否决中国要求对日本实行制裁的提案。日本占领广州后,中国与外界的水上交通已基本上被日本封锁,英国开始在缅旬公路上加以阻挠,切断中国从陆上与外界联系的重要交通线,阻止外国货物运进中国,企图迫使中国屈服。英国还大谈中国军事力量的软弱,鼓吹中国难能抵挡住日本的侵略,散痪中国人民的斗志,以免影响英国在印度、缅甸及其他附属国的殖民统治。如果英国不压制中国的抗日斗争,日本不敢贸然扩大侵华战争,更不敢悍然发动太平洋战争。
——摘编自杨湘海《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1)据材料,指出日本全面侵华后英国采取的政策及具体措施。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采取该政策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定期泛滥造就的肥沃土壤发展了农业,观察尼罗河水定期泛滥的规律,制定了太阳历。古希腊人因为粮食种植业的欠发达而高度依赖商贸活动,并不断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创建新的城邦。”可知,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发展了农业,制定了太阳历,古希腊人在种植业欠发达的情况下,依赖商贸活动,进行海外殖民扩张等现象,说明地理环境影响世界文明发展,C项正确;农业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与“(古希腊人)粮食种植业的欠发达而高度依赖商贸活动”等不符,排除A项;商业经济具有明显的扩张性与“(古埃及人)发展了农业”“制定了太阳历”等不符,排除B项;世界文明的“一体”特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私有制出现,一些人脱离生产转而从事管理性工作,进而文字得以产生,这体现了农业为人类迈向文明创造了前提条件,B项正确;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因此不能说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排除A项;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文字是祭司发明的,这是在说文字出现的过程,而非文明产生的原因,因此不能说“文明产生于祭司”,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农业的发展促使文明进步,而不是私有制的产生,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与欧亚大陆隔绝的美洲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都像欧亚大陆的文明一样,曾经建立起国家,都有自己的行政系统。”结合所学可知不同地区的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出现国家形态,说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的,C项正确;说明根据材料“与欧亚大陆隔绝的美洲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印第安文明相对独立并未深受亚欧大陆的影响,排除A项;根据所学印第安各文明之间交流比较有限,排除B项;根据所学人类古代文明起源与发展不是完全独立进行的,存在交流,比如古代西亚文明和古代埃及文明,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丽王朝官员主张学习中国制度、文化,同时保留本地习俗,这种有选择地学习中国的做法,反映出其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D项正确;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与“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高丽与中国关系,推断不出高丽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排除B项;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整体反映的核心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16世纪以后世界各地区新出现的部分农作物”表中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原产美洲的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等传播到欧洲、亚洲、非洲;在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原产于欧亚大陆的作物“小麦、燕麦、裸麦、橄榄”等传播到美洲。这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后物种的世界性流动,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作物的世界性交流,未体现人口迁移的趋势,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农作物的交流,不是商品的全球性交流,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物种的世界性流动,黑奴贸易、屠杀印第安人体现西方的野蛮掠夺,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据材料“绝大部分白银流入中国内地……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冲击着古老的中国”及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形成了一个围绕着白银流入中国的贸易网络,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引发了引发中国社会一系列变革,如白银的货币化,赋税制度的变革等,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的中心是欧洲,排除A项;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并未推动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顶峰的时期,排除C项;欧洲与中国的贸易只是欧洲世界贸易的一部分,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美国宪法授权总统以搁置方式否决国会法案的规定,体现了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制约,B项正确;据所学,美国自宪法生效后,权力制衡体制一直存在,并未遭到破坏,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国行政权扩大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宪法激化了总统和国会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在《中国孤儿》中,伏尔泰借成吉思汗之口表达了对中国帝王的崇敬之情,中国帝王被赋予开明家长的角色;我看到他的文化,教育了整个人类;他的君王的权力建筑在以德临民,为了驯服四邻,制定了优良礼法,治国不需要征诛,治人只凭着风化。”可知,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主张国家要由开明的君主进行管理,推行君主立宪,伏尔泰借《中国孤儿》中对中国帝王的崇敬之情,来讽刺当时法国的专制王权,D项正确;《中国孤儿》是伏尔泰的著作,其目的是宣扬启蒙思想主张,而非推崇中国文化,排除A项;伏尔泰主张国家要由开明的君主进行管理,推行君主立宪,其反对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法国割据势力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①正确;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列强加紧对外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使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成一体,②正确;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列强加紧对外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激发了亚非拉民族独立斗争不断高涨,③正确;两次世界大战,严重地削弱了西方殖民者力量,与材料无关,④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在对现存制度中的私有制导致的阶级矛盾等问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在他的思想中描绘了未来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没有阶级划分,人格平等等内容,是对现存社会制度深刻反思的结果,B项正确;材料并未表明对阶级斗争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这一设想与个人主义的关系,而是对制度的反思,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具备空想性,而是科学的理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材料表明19世纪后期开始欧洲列强加快了侵略和瓜分非洲的步伐,根据所学知识,这激发了非洲的民族反抗运动,埃及的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和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是突出的事件,C项正确;这一时期在非洲的殖民地争夺主要在欧洲国家之间展开,美国参与较少,排除A项;当时欧洲人口增长较快,移民非洲的欧洲人数量不多,并未出现工业劳动力大量缺失的情况,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洲列强对殖民地的侵略方式逐渐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且当时奴隶制种植园主要是在美洲,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由题干中的“它倡导恢复印第安人的价值和习惯,并要求通过社会改革提高印第安人的地位,以便将他们纳入国家发展的计划”,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所以拉美很多国家寻求独立,B项正确;题干所讲述的是要增强拉美国家的文化独立性,并未涉及反抗欧美国家殖民侵略的内容,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到提高印第安人的政治权利,排除C项;题干要求的是文化的独立性,顺应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潮流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以及选项中“对此分析正确的是”“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这与各国占有的殖民地数量相一致”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根据时间信息“1870一1914年欧洲四大国”可知,准确时空是1870一1914年欧洲四大国。根据本题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当时各国军费增长较快,说明大国矛盾使得国际局势日益紧张,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提到英国和德国的具体名称,无法看出两国军费大量增加,排除A项;德国占有的殖民地少,但是其国防费用增长的多,排除C项;材料信息是西欧四大国国防费用,而非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苏联在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不同时期具体国情不同造成的,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苏联政治经济危机日趋严重,材料体现的是苏联根据国情调整经济政策,排除B项;材料中的信息不能反映苏联政府重视缓和与农民的关系,材料主要体现苏联根据国情调整经济政策,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体现的是苏联根据国情调整经济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战期间(英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英国纳税人强烈要求“裁军”,反映出战后和平主义成为重要社会思潮,印度、埃及等殖民地烈火燃烧、丘吉尔高呼“危险”以及海军、陆军的“废物”形象,反映出面临双重危机,英国政府被迫对殖民地做出妥协,说法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凡尔赛体系对欧洲局势的影响,据所学,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爆发是在1929年,说法①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6.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期间(中国、英国)。根据材料可知,中方代表坚持将草案中关于日本窃取中国领土的规定改为“归还民国”,从国际法理上维护了中国主权和尊严,C项正确;这场讨论从国际法理上维护了中国主权和尊严,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这场讨论维护了中国主权和尊严,未涉及反法西斯同盟国内部的战略分歧,排除B项;成果的取得主要是因为中国在二战中的突出贡献,排除D项。故选C项。
17.(1)同:都认为中庸是一种美德;都反对极端主义;都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
异:先秦儒家认为不同阶层有不同的中庸追求,古希腊哲学认为中庸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先秦儒家侧重于从人际关系和治国经验当中探究中庸之道,古希腊哲学侧重于从物质世界和经济关系中探寻中庸之道;先秦儒学偏重感性,古希腊哲学偏理性。
(2)背景:古希腊商品经济发展,中产阶级势力较强;雅典民主政治和斯巴达寡头政治弊端凸显;希腊古典哲学的兴起和发展;理性主义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传播。
评价:深刻揭示了经济基础(阶级构成)和国家政体选择之间的关系;彰显了理性主义思维;对西方近现代政治民主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一定的唯心主义和理想主义倾向;受亚历山大帝国(奴隶制大帝国)崛起的影响,其中庸政治理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难以付诸实践(长期不受重视)。
18.(1)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蒸汽机的改良和工厂制度的建立);殖民扩张与奴隶贸易的进行;全球联系的加强。
(2)影响:冲击传统棉纺织业,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棉纺织业的国际市场日益萎缩,由产品出口方变成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机器制品逐步取代手工制品,客观上促进了棉纺织业的近代化转型。
19.(1)②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③达·伽马1497年—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④1519年—1522年麦哲伦的船队完成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
(2)影响:打破了大洲之间的孤立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开阔);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思想的解放;推动了人口迁移、物种交换,推动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20.(1)政策:绥靖政策。
措施:舆论上怂恿日本发动战争;军事上支持日军侵华;政治上劝降国民政府;经济上供应日本、封锁中国;外交上操纵国联否决对日制裁。
(2)原因:一战后国力衰落;经济危机打击;德意法西斯威胁;利用日本反苏制美;压制民族解放运动(维护殖民地利益)。
影响:助长法西斯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牺牲了中国人民利益;损害了自身利益。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