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资阳名校2022-2023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资阳中学高2022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 考古研究发现,在比良渚文化更晚的二里头、殷墟等许多夏商时代的遗址中,也都发现了源自于良渚文化的玉琮等玉器。良渚式的玉琮和玉锥形器等还发现在四川广汉三星堆以及成都金沙等商周时代的遗址中。这主要反映出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
A. 星罗棋布 B. 源远流长 C. 多元一体 D. 中原核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考古研究发现,在比良渚文化更晚的二里头、殷墟等许多夏商时代的遗址中,也都发现了源自于良渚文化的玉琮等玉器。……”可得出,不同地区出现的文明成果有相似之处,反映出中华文明的特点是多元一体,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其分布的特点,也没有体现其历史悠久,排除AB项;材料主旨与中原核心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 春节是中华民族阖家团聚的传统节日。在“家国一体”的古代社会中,中华民族就已形成了重血缘、重亲情的观念。这种观念的制度源头是( )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礼乐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在‘家国一体’的古代社会中,中华民族就已形成了重血缘、重亲情的观念。”并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是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维系政治等级,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特点,B项正确;禅让制是选贤举能的制度,与“重血缘”、“重亲情”无关,排除A项;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分封的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并不只注重血缘,排除C项;礼乐制度强调的是权力的认同,防止僭越,更好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的等级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
3. 如图是某位学生整理的西周制度史。据史实判断,①②处应填入的是( )
A. 内外服制、原始经济 B. 内外服制、井田制
C. 分封制、井田制 D. 分封制、原始经济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通过对贵族分封实现对权力的分配,井田制是分封制得以实行的经济基础,C项正确;商代通过内外服制对权力进行分配,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是一种奴隶制经济,而非原始经济,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4. 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 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B. 传统的政治秩序被破坏
C. 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 D. 宗法制已完全崩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鲁国国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可知,鲁国国君由朝贡周王到朝贡其他诸侯国,说明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逐渐瓦解,传统的政治秩序被破坏,B项正确;材料说明周天子地位下降,排除A项;朝贡是政治行为,而且时间跨度大,不能证明当时各诸侯国联系密切,排除C项;D项“完全”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5. 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 处于社会变革时期 B.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形成
C. 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D. 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可知,战国时期,在民族间不断交往的过程中,“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这说明华夏认同感逐步增强,D项正确;材料中主旨并非关于春秋战国社会形势,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形成是在秦朝,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不是强调兼并战争十分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
6. 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后,不断完善名号制度,将华美的词语加在自身及其亲属头上,如追尊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母亲为“皇太后”,姐妹为“长公主”,其子为“皇太子”“皇子”等。名号制度的不断完善旨在( )
A. 证明皇权来源的合法性 B. 维护皇权的至高地位
C. 论证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D. 推动权力向中央集中
【答案】B
【解析】
【详解】秦始皇不断完善皇帝名号制度,将华美词语加在自身及其亲属头上,旨在维护皇权的至高地位,B项正确;皇家特殊的名号制度不能证明皇权来源的合法性,排除A项;君权神授理念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 秦代设置三公九卿,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位九卿之首: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宗正举皇族与宗室事务,少府掌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等。据此可知( )
A. 诸卿各司其职相互制衡 B. 职能分化行政效率提高
C. 九卿服务帝王家国同构 D. 皇帝任免官员不再世袭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一些部门专门负责皇室事务,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相互制衡、行政效率提高及皇帝任免官员的说法,排除ABD项。故选C项。
8. 《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这表明当时( )
A. 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B. 盐铁专卖平抑物价
C.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D. 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初一直到汉景帝时期,汉朝一直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A项正确;汉武帝时儒家独尊地位确立,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平抑物价,在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时间上不相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9. 汉武帝实行盐铁专营,在全国设立铁官49处,垄断铁器的生产与买卖。时人评论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盐铁价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材料认为,盐铁官营( )
A. 阻滞了铁农具的推广运用 B. 促进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C. 造成了官府管理的不方便 D. 推动了盐铁的生产与买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盐铁价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可知,盐铁官营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导致“贫民或木耕手耨”,这不利于铁农具推广运用,A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盐铁官营不利于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排除B项;盐铁官营加强了官府对经济的管理,排除C项;盐铁官营政策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对经济的管理,但不利于推动盐铁的生产与买卖,排除D项。故选A项。
10.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影响为“凿空”,依据的是该事件使西汉( )
A. 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 B. 夺取了河西走廊地区
C. 联合西域诸国夹攻匈奴 D. 设置了西域都护府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为张骞开辟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A项正确;“夺取了河西走廊地区”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张骞出使西域没有达到联合西域诸国夹攻匈奴的目的,排除C项;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是通过卫青、霍去病征服匈奴之后设立的管辖机构,排除D项。故选A项。
11. 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
鲜卑姓 拓跋 拔拔 丘穆陵
汉姓 元 长孙 穆
A.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B.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 改鲜卑人为汉人 D. 消灭了鲜卑族的陋习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改汉姓”,这一措施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故选A;鲜卑和汉族的民族传统和文化不同,仅仅改姓汉姓并不能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不能改鲜卑人为汉人,更不能消灭鲜卑族的陋习,排除BCD。
12. 如下图是《魏晋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图中历史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
A. 江南经济发展 B. 北方文化繁荣
C. 专制统治加强 D. 国家统一完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A项正确;北方文化繁荣不是北方民族迁往中原的直接后果,排除B项;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专制统治削弱,排除C项;这一时期处于分裂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3. 下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示意图,该图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 分裂走向统一 B. 民族交融的加强 C. 南北政权对峙 D. 政权更迭的频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朝代更迭示意图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晋经过短暂统一后灭亡,此后中国经历了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多个政权并存更迭的分裂时期,最后隋朝统一,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分裂走向统一,A项正确;示意图主要反映的是朝代更迭,不能体现民族交融的加强,排除B项;示意图中十六国与东晋、南北朝之间存在南北政权对峙的时期,但不是主要趋势,排除C项;据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示意图可知政权更迭频繁,但图中的主要趋势是最后走向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14. 下图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两幅画像,观察画像可知,这一时期
胡人牛耕图 汉人胡食图
A. 牛耕技术在边疆普及 B. 汉文化遭到外来文化侵蚀
C. 北方民族完全的汉化 D. 民族融合趋势进一步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魏晋时期,民族融合加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明得到发展,D项正确;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开始向农耕经济转变,而非牛耕技术向边疆地区扩展,但是并不能看出普及,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C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5. 如果把“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
A. 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唐朝,从政治、经济、对外交往方面展现了唐朝的社会风貌,C项正确;A项国家的产生描述的是夏朝,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项唐朝是一个统一的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D项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描述的是清朝晚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6. 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针对这一状况,统治者设置政事堂( )
A. 加强中书省权利 B. 协调三省关系 C. 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D. 增加文官人数
【答案】B
【解析】
【详解】政事堂的设立主要是由于中书门下两省相互扯皮,导致办事效率低下所致,可见两个部门合署办公有利于协调三省关系,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加强中书省权利,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地方的监督,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增加文官人数的信息 ,排除D项。故选B项。
17. 下图为西安何家村出土的窖藏文物银饼,刻有錾文“游安县开元十九年(731年)庸调银拾两专知官令彭崇嗣典梁海匠王定”。据此可知( )
A. 唐朝实行租庸调制 B. 唐德宗实行两税法
C. 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D. 交子成主要货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西安”即唐朝都城长安,“开元十九年(731年)”正是唐朝中期,“庸调银”表明当时实行租庸调制,A项正确;780年唐德宗实行两税法,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交子是北宋发行的纸币,也没有成为主要货币,排除D项。故选A项。
18. “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这体现了两税法( )
A. 放松了对农民的控制 B. 加重了百姓经济负担
C.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D. 解决了政府财政困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和“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可知在两税法下农民的经济负担加重,B项正确;材料强调了两税法下农民经济负担的加重,并没有体现对农民控制的放松、对农业发展的促进和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排除ACD项。故选B项。
19. 下列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笔记,根据所示内容判断与他整理的笔记直接相关的选官制度是( )
※中央委任品评官评定授官 ※选官标准从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到看重家世 ※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是曹魏创立,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分九等,朝廷依此授官,后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C项正确;世官制是贵族子弟继承祖权,排除A项;察举制是官吏考察推举,排除B项;科举制是考试选官,排除D项。故选C项。
20. 如图为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连珠纹边饰。关友惠先生在《敦煌隋代图案初探》中指出:“它(环形连珠纹)原是流行于波斯的一种纹样。……外来输入的工艺品与纺织品中的纹样也被我们所吸收。”这一纹饰在中国的流行说明( )
A. 中国的本土文化深受外来宗教的影响 B. 波斯纺织技术高于中国
C. 丝绸之路开启东西方技术交流之先河 D. 隋朝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隋唐文化的特征。材料信息指出图中纹饰由波斯传入,说明隋朝文化兼容并包,多元发展,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宗教文化的内容,排除A项;中国吸收外来纹饰风格,是艺术风格的相互影响,不能说明纺织技术水平的高低,排除B项;东西方技术交流的开启不是在隋唐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21.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太祖选用地方官吏的做法:“五代藩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污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的做法( )
A. 纵容官员腐败乱纪 B. 凸显崇文抑武方针
C. 注重权力制约平衡 D.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污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可以看出宋太祖认为文臣就算都贪污腐败,危害也不及武臣一人,这凸显崇文抑武方针,B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强调武将的危害,所以崇文抑武,不可能纵容官员腐败乱纪,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武将的危害,所以崇文抑武,没有体现权力制约平衡 ,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武将的危害,所以崇文抑武,这不能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B项。
22. 辽、西夏统治的北方地区民族和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生活方式存在差异,为了适应这些地区的不同情况而采取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
A. 南北面官制 B. 募兵制 C. 猛安谋克制 D. 均田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统治的北方地区民族和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生活方式存在差异,为了适应这些地区的不同情况,采取了南北面官制,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征,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募兵制是一种采用招募的方法,选拔士兵的制度,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猛安谋克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3. 元朝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同时,在财赋、刑名等庶务方面行省具有一定自主权。这种制度设计( )
A. 导致了冗官冗吏问题的突出 B. 扩大了地方的职权范围
C. 体现了集权与分权的双重性 D. 凸显了管理上的复杂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下,地方重大事务上报中央,“庶务”自行处理,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C项正确;宋朝冗官冗吏问题突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行省制扩大了地方的职权范围,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管理上的复杂性,排除D项。 故选C项。
24. 北宋时期,朝廷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劝导南方农民试种麦、黍粟等北方旱地作物,到南宋时南方多地种麦有一定规模,出现“却破麦田秧晚稻”的景象;此外,浙东一带农户在早稻未收时,多在稻田的行间种上晚稻。这说明宋朝( )
A. 政局环境影响饮食习俗变化 B. 南方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C. 农业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D. 南方经济优势地位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江南地区大规模劝导南方农民试种麦、黍、粟等北方旱地作物”“南方多地种麦有一定规模,出现‘却破麦田秧晚稻’的景象”“浙东一带农户在早稻未收时,多在稻田的行间上种上晚稻”等相关信息可得出,南方地区种植的品种增多等现象表明南方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局环境影响饮食习俗变化,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北方经济与南方经济之间的比较,没有凸显哪一方的经济优势,排除D项。故选B项。
25.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更是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科举制在两宋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 选拔官员公平公正
C. 北方民族压迫严重 D. 儒学信仰基础动摇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江浙一带更是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文化的发展根本在于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拔官员公平公正”是材料反映的是历史现象,而非原因,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民族压迫严重”与文化重心的转移无关,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儒学的主流地位没有动摇,排除D项。故选A项。
26. 商人之间在大额交易时,为了避免铸币搬运的麻烦,直接用随时可变成现钱的“交子”来支付货款的事例日渐增多。这反映出宋代( )
A. 文化生活丰富 B. 手工业的兴盛 C. 商品经济繁荣 D. 边界贸易兴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北宋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克服了金属货币不便携带的缺点,便利了长途贩运和大宗交易,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繁荣,C项正确;纸币的使用与文化生活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项;纸币的使用不能直接体现手工业的兴盛,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边界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
27. 宋朝朱熹说:“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常,是皆必有当然之。则而不容已所谓理也。”又说:“理则为仁义礼智。”由此可见,朱熹的“理”( )
A. 反映了宇宙运动规律 B. 强调封建伦理秩序
C. 成为宋朝的官方哲学 D. 难以适应现实政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朱熹强调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之义,认为这就是“理”,据此可知,朱熹的“理”强调封建伦理秩序,B项正确;朱熹的“理”指的是封建伦理,而不是宇宙的运行规律,排除A项;朱熹的理学在南宋晚期受到推崇,在元代成为官方哲学,排除C项;朱熹理学思想适应了封建统治的要求,排除D项。故选B项。
28. 唐诗及其以前的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沉庄重,简洁精炼;宋词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元代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适合市井演唱需要。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城市经济繁荣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
B. 各民族政权并立,人民渴望统一
C. 印刷术的应用提高了平民的审美要求
D.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推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唐诗及其以前的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宋词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元代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适合市井演唱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词、元曲等更能迎合市民阶层的需要,A项正确;各民族政权并立会促进民族之间的交融,并不是材料变化的原因,排除B项;印刷术的应用不一定能提高平民的审美要求,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29. 明朝中后期,在内阁权威扩大的同时,代天子“批红”的司礼监权力也不断上升,甚至出现宦官专权现象。这反映出( )
A. 内阁和司礼监相互制衡 B. 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C. 内阁和司礼监削弱皇权 D.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内阁和宦官的权力都在上升,这说明当时皇帝为了加强君权,以宦官限制内阁,D项正确;A项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法看出中央集权的发展,排除B项;内阁和司礼监都是皇权加强的产物,排除C项。故选D项。
30. 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 B. 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
C. 九边重镇加剧了明蒙之间的矛盾 D. 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结果造成蒙古军队威逼北京的结局;但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D项正确;当时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是游牧经济,而中原经济是农耕经济,排除A项;诸王守边加强了边地的防御力量,排除B项;“九边重镇加剧了明蒙之间的矛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二、材料题(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广人稀、治安稳定,北方流民趋之若鹜。史载:“时百姓遭难……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这说明当时户口隐匿问题十分严重。移民迁入长江、淮河流域,最远迁到闽江、珠江流域。宋朝史学家路振的《九国志》载:“晋永嘉二年,中州板荡(动荡),衣冠(士族)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南迁移民中不乏中原世家大族和政府官吏,许多官员连同原来治所内的人民一起迁徙过来,受南方政府鼓励在侨置州郡县内继续行使职权。
——摘编自唐克周《中国古代移民问题初探》
材料二 唐代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南北方经济地位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与人口数量和空间的变动是连带在一起的。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人口向南移动,反过来说,人口向江南迁移,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迁移加速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但他们这种开发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所以给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唐后期较之唐前期,文人逐渐向南方移动,南方文学家逐渐增多。比如,诗人在浙西、婺、衢、皖南之宜州、池州和今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地相继涌现。
——摘编自任宏国《唐代人口迁移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人口南迁对南方的影响。
【答案】(1)原因:北方战乱,南方地广人稀、治安相对稳定;南方自然条件较好;门阀势力和户口隐匿现象发展;东吴、东晋和南朝政府的鼓励。
(2)影响: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使南北经济地位逐渐逆转;加速了南方边远地区的开发;破坏了南方的自然环境;促使文化、教育格局发生转变;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往交融,加速了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广人稀、治安稳定,北方流民趋之若鹜”可知当时北方战乱,南方地广人稀、治安相对稳定吸引了北民南迁;根据材料“时百姓遭难……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当时户口隐匿问题十分严重”、可知当时门阀势力和户口隐匿现象的发展推动了北民南迁;同时根据材料“许多官员连同原来治所内的人民一起迁徙过来,受南方政府鼓励在侨置州郡县内继续行使职权”可知,东吴、东晋和南朝政府的鼓励也促进了北民南迁。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反过来说,人口向江南迁移,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可知,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使南北经济地位逐渐逆转;根据材料“人口的迁移加速了边远地区的开发发,但他们这种开发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所以给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可知人口迁移加速了南方边远地区的开发,但破坏了南方的自然环境;根据材料“唐后期较之唐前期,文人逐渐向南方移动,南方文学家逐渐增多”可知,人口南迁促使文化、教育格局发生转变;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南迁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往交融,加速了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32. 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9世纪前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汉代和唐代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方式。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唐加强边疆管理的积极意义。
【答案】(1)汉代: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等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制度习俗等;扶植农业经济发展;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
唐代:通过战争维护边疆稳定;设置机构加强管理;和亲、会盟;册封爵位,促进友谊。
(2)积极意义: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鉴。
【解析】
【小问1详解】
汉代:根据材料一中的“汉王朝对勾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勾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信息可以得出,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等政策;根据材料一中的“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信息可得出,尊重少数民族的制度习俗等;根据材料一中的“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信息可得出,扶植农业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一中的“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可得出,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
唐代:根据材料二中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9世纪前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通过战争维护边疆稳定;和亲、会盟;根据材料二中的“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册封爵位,促进友谊;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方式还有,设置机构加强管理等。
【小问2详解】
积极意义:根据材料一中的“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信息可得出,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根据材料一中的“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信息可得出,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唐加强边疆管理的积极意义还有,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鉴,等。资阳中学高2022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 考古研究发现,在比良渚文化更晚的二里头、殷墟等许多夏商时代的遗址中,也都发现了源自于良渚文化的玉琮等玉器。良渚式的玉琮和玉锥形器等还发现在四川广汉三星堆以及成都金沙等商周时代的遗址中。这主要反映出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
A. 星罗棋布 B. 源远流长 C. 多元一体 D. 中原核心
2. 春节是中华民族阖家团聚传统节日。在“家国一体”的古代社会中,中华民族就已形成了重血缘、重亲情的观念。这种观念的制度源头是( )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礼乐制
3. 如图是某位学生整理的西周制度史。据史实判断,①②处应填入的是( )
A. 内外服制、原始经济 B. 内外服制、井田制
C. 分封制、井田制 D. 分封制、原始经济
4. 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 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B. 传统的政治秩序被破坏
C. 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 D. 宗法制已完全崩溃
5. 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 处于社会变革时期 B.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形成
C. 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D. 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
6. 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后,不断完善名号制度,将华美的词语加在自身及其亲属头上,如追尊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母亲为“皇太后”,姐妹为“长公主”,其子为“皇太子”“皇子”等。名号制度的不断完善旨在( )
A. 证明皇权来源的合法性 B. 维护皇权的至高地位
C. 论证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D. 推动权力向中央集中
7. 秦代设置三公九卿,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位九卿之首: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宗正举皇族与宗室事务,少府掌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等。据此可知( )
A. 诸卿各司其职相互制衡 B. 职能分化行政效率提高
C. 九卿服务帝王家国同构 D. 皇帝任免官员不再世袭
8. 《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这表明当时( )
A. 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B. 盐铁专卖平抑物价
C.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D. 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9. 汉武帝实行盐铁专营,在全国设立铁官49处,垄断铁器的生产与买卖。时人评论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盐铁价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材料认为,盐铁官营( )
A. 阻滞了铁农具的推广运用 B. 促进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C. 造成了官府管理的不方便 D. 推动了盐铁的生产与买卖
10.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影响为“凿空”,依据的是该事件使西汉( )
A. 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 B. 夺取了河西走廊地区
C 联合西域诸国夹攻匈奴 D. 设置了西域都护府
11. 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
鲜卑姓 拓跋 拔拔 丘穆陵
汉姓 元 长孙 穆
A.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B.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 改鲜卑人为汉人 D. 消灭了鲜卑族的陋习
12. 如下图是《魏晋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图中历史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
A. 江南经济发展 B. 北方文化繁荣
C. 专制统治加强 D. 国家统一完成
13. 下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示意图,该图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 分裂走向统一 B. 民族交融的加强 C. 南北政权对峙 D. 政权更迭的频繁
14. 下图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两幅画像,观察画像可知,这一时期
胡人牛耕图 汉人胡食图
A. 牛耕技术在边疆普及 B. 汉文化遭到外来文化侵蚀
C. 北方民族完全的汉化 D. 民族融合趋势进一步加强
15. 如果把“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
A. 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16. 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针对这一状况,统治者设置政事堂( )
A. 加强中书省权利 B. 协调三省关系 C. 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D. 增加文官人数
17. 下图为西安何家村出土的窖藏文物银饼,刻有錾文“游安县开元十九年(731年)庸调银拾两专知官令彭崇嗣典梁海匠王定”。据此可知( )
A 唐朝实行租庸调制 B. 唐德宗实行两税法
C. 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D. 交子成为主要货币
18. “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这体现了两税法( )
A. 放松了对农民的控制 B. 加重了百姓经济负担
C.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D. 解决了政府财政困难
19. 下列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笔记,根据所示内容判断与他整理的笔记直接相关的选官制度是( )
※中央委任品评官评定授官 ※选官标准从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到看重家世 ※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20. 如图为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连珠纹边饰。关友惠先生在《敦煌隋代图案初探》中指出:“它(环形连珠纹)原是流行于波斯的一种纹样。……外来输入的工艺品与纺织品中的纹样也被我们所吸收。”这一纹饰在中国的流行说明( )
A. 中国的本土文化深受外来宗教的影响 B. 波斯纺织技术高于中国
C. 丝绸之路开启东西方技术交流之先河 D. 隋朝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21.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太祖选用地方官吏的做法:“五代藩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污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的做法( )
A. 纵容官员腐败乱纪 B. 凸显崇文抑武方针
C. 注重权力制约平衡 D.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22. 辽、西夏统治的北方地区民族和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生活方式存在差异,为了适应这些地区的不同情况而采取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
A. 南北面官制 B. 募兵制 C. 猛安谋克制 D. 均田制
23. 元朝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同时,在财赋、刑名等庶务方面行省具有一定自主权。这种制度设计( )
A. 导致了冗官冗吏问题的突出 B. 扩大了地方的职权范围
C. 体现了集权与分权的双重性 D. 凸显了管理上的复杂性
24. 北宋时期,朝廷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劝导南方农民试种麦、黍粟等北方旱地作物,到南宋时南方多地种麦有一定规模,出现“却破麦田秧晚稻”景象;此外,浙东一带农户在早稻未收时,多在稻田的行间种上晚稻。这说明宋朝( )
A. 政局环境影响饮食习俗变化 B. 南方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C. 农业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D. 南方经济优势地位确立
25.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更是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科举制在两宋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 选拔官员公平公正
C. 北方民族压迫严重 D. 儒学信仰基础动摇
26. 商人之间在大额交易时,为了避免铸币搬运的麻烦,直接用随时可变成现钱的“交子”来支付货款的事例日渐增多。这反映出宋代( )
A. 文化生活丰富 B. 手工业的兴盛 C. 商品经济繁荣 D. 边界贸易兴旺
27. 宋朝朱熹说:“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常,是皆必有当然之。则而不容已所谓理也。”又说:“理则为仁义礼智。”由此可见,朱熹的“理”( )
A. 反映了宇宙运动规律 B. 强调封建伦理秩序
C. 成为宋朝的官方哲学 D. 难以适应现实政治
28. 唐诗及其以前的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沉庄重,简洁精炼;宋词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元代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适合市井演唱需要。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城市经济繁荣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
B. 各民族政权并立,人民渴望统一
C. 印刷术的应用提高了平民的审美要求
D.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推动
29. 明朝中后期,在内阁权威扩大的同时,代天子“批红”的司礼监权力也不断上升,甚至出现宦官专权现象。这反映出( )
A. 内阁和司礼监相互制衡 B. 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C. 内阁和司礼监削弱皇权 D.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30. 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 B. 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
C. 九边重镇加剧了明蒙之间的矛盾 D. 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二、材料题(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广人稀、治安稳定,北方流民趋之若鹜。史载:“时百姓遭难……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这说明当时户口隐匿问题十分严重。移民迁入长江、淮河流域,最远迁到闽江、珠江流域。宋朝史学家路振的《九国志》载:“晋永嘉二年,中州板荡(动荡),衣冠(士族)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南迁移民中不乏中原世家大族和政府官吏,许多官员连同原来治所内的人民一起迁徙过来,受南方政府鼓励在侨置州郡县内继续行使职权。
——摘编自唐克周《中国古代移民问题初探》
材料二 唐代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南北方经济地位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与人口数量和空间的变动是连带在一起的。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人口向南移动,反过来说,人口向江南迁移,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迁移加速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但他们这种开发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所以给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唐后期较之唐前期,文人逐渐向南方移动,南方文学家逐渐增多。比如,诗人在浙西、婺、衢、皖南之宜州、池州和今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地相继涌现。
——摘编自任宏国《唐代人口迁移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人口南迁对南方的影响。
32. 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9世纪前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汉代和唐代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方式。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唐加强边疆管理的积极意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