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8小题,共56.0分)
1. “隋朝统治到后来,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动辄数百万,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修筑长城和驰道,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这则材料可用于说明(  )
A. 隋朝建立的背景 B. 隋朝灭亡的原因 C. 隋朝经济的发展 D. 隋朝统一的过程
2. 饱受争议的扬州曹庄隋炀帝墓高票入选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下列说法与隋炀帝在位期间无关的是(  )
A. 灭掉陈朝政权 B. 开通了大运河 C. 引发农民起义 D. 实行科举制度
3. 隋唐时期,江都(今扬州)发展较快,经济地位日益重要。据如图可知,江都地位的上升得益于大运河(  )
A. 其为隋朝都城之一 B. 大运河以其为中心
C. 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D. 大运河便利了其交通
4.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武则天在科举制度上的贡献是(  )
A. 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B. 创立进士科
C. 废除科举制度 D. 创立殿试制度
5. 某校七年级正在开展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历史图片展览活动,下列图片中最早出现在唐朝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
A. 水排 B. 曲辕犁
C. 铁制农具 D. 秧马
6. 如图所示文物可以直接印证“唐代”(  )
A. 手工制作水平 B. 科举选才标准 C. 思想开放程度 D. 社会政治状况
7. 唐代社会各阶层包括女性都爱好体育。唐高祖爱下围棋,唐太宗是射箭好手,唐玄宗不仅是马球能手,还爱好围棋、斗鸡、打猎等。诗人杜甫曾是蹴鞠爱好者。这反映了唐朝(  )
A. 君主专制加强 B. 民族关系和睦 C. 社会经济繁荣 D. 社会风气开放
8. 观察下列在中国出土的唐代文物——货币,这些出土文物说明了(  )
A. 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 中国古代金币、银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
C. 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 证明唐代日本、新罗与中国交往密切
9. “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
A. 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 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C. 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D. 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10. 唐朝时期,和亲成为民族交融的重要表现,颂扬这一历史佳话的诗句有:“西去和亲戈壁沙,香车泪洒故乡霞。边关大漠呈新月,雪域高原视旧家。”诗句中“西去和亲”的人是(  )
A. 文成公主 B. 武则天 C. 张骞 D. 李清照
11. 这一战乱持续了八年,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唐朝从此走向衰落。《旧唐书》曾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这一战乱指的是()
A. 黄巾起义 B. 陈桥驿兵变 C. 安史之乱 D. 大泽乡起义
12. 学习历史事件应该全面掌握它的原因、经过与影响,下面属于唐末农民起义的影响的是(  )
A. 使唐朝遭到致命打击 B. 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 平定了安史之乱 D. 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13. 有位同学在翻阅相关史料时发现,五代十国时期的开国君主有很多人曾经担任节度使。由此他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B.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C. 南方的各个政权完成统一 D. 该局面是藩镇割据的延续
14. 近日,央视新闻启动《县在出发》大型融媒体活动,网友纷纷在评论区推荐自己的家乡,有网友的评论“兵变黄袍加身”,他的家乡在(  )
A. 即城 B. 大散关 C. 陈桥驿 D. 澶州
15. 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指挥机构是枢密院。如表是这一最高军事机构文武官员的占比情况。该材料反映出宋朝(  )
宋太祖 宋太宗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宋神宗 宋哲宗 宋徽宗 宋钦宗
武职出身 60% 40% 34% 21% 8% 7% —— 8% 8%
文职出身 40% 60% 66% 79% 92% 93% 100% 92% 92%
A. 等级森严 B. 藩镇割据 C. 宦官专权 D. 重文轻武
16. 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中的措施产生的影响是(  )
A. 强化了中央集权 B. 促进了贸易发展 C. 推动了文化昌盛 D. 增强了军事力量
17. 时空观念是学习和理解历史的基础。如图是两宋时期政权并立示意图,图中的①、②分别代表的政权是(  )
A. ①金;②辽 B. ①辽;②北宋 C. ①辽;②金 D. ①南宋;②辽
18. 如图中的契丹文字、西夏文字与汉字很相似,有许多汉字的笔画,是仿照汉字创造的。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北宋钱币
契丹钱币
西夏钱币
A.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B. 礼乐文明的确立
C. 汉唐盛世文化的出现 D. 民族文化的交融
19. 小明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收集了“契丹的兴起”、“西夏建立”、“宋夏和战”等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  )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C. 统一国家的建立 D.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20. 如图是某班学生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
1.收复建康
2.取得郾城大捷
3.“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A. 卫青北击匈奴 B. 岳飞抗金 C. 文天祥抗元 D. 黄巢起义
21. 中国历史上曾以“大散关到淮水”为界的民族政权是(  )
A. 北宋和辽 B. 辽和西夏 C. 南宋和西夏 D. 南宋和金
22. 今年春节档电影《满江红》中有“靖康耻,犹未雪……”的描述,其中的靖康耻是1127年靖康之变的国耻。根据所学知识推断这一国耻指的是(  )
A. 辽灭北宋 B. 金灭北宋 C. 蒙古灭北宋 D. 西夏灭北宋
23. 学习历史要区分史实和观点。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 B. 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C. 新罗来唐学习后模仿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 D. 唐蕃会盟牌记载了唐朝与吐蕃的交往史实
24. 鉴真第6次东渡,于754年抵达日本。这一年也可以表述为(  )
A. 公元5世纪50年代 B. 公元6世纪50年代 C. 公元7世纪50年代 D. 公元8世纪50年代
25. “南海一号”古沉船为研究宋代海外贸易历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证材料。宋代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
A. 都护府 B. 蕃坊 C. 市舶司 D. 知府衙门
26.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词里“一代天骄”的历史功绩是(  )
A. 统一蒙古 B. 建立元朝 C. 统一中国 D. 营建大都
27. 《过零丁洋》《正气歌》等是文天祥被世人千古传诵的佳作,这些作品里最能表达他决心和意志的是(  )
A. 抗击元朝的掠夺 B. 抗击南宋的腐朽统治
C. 抗击西方国家的侵略 D. 抗击金朝的掠夺
28. 如图是某位同学绘制的历史示意图,★代表的朝代是(  )
A. 唐朝 B. 元朝 C. 隋朝 D. 宋朝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4.0分)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贞观年间,兴办了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等多种中央官学,学生来自官僚子弟和普通庶民。……官学教育内容以“五经”《论语》等为主。政府还鼓励私人办学,这些兴学措施促进了人才的培养,推动了唐初治世局面的形成。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 根据材料,写出“贞观年间”在位的皇帝。
(2) 有学者认为,“贞观之治”的出现有赖于教育的发展。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的封建社会长达2000多年,先后出现过3次公认度最高的“盛世”即西汉初盛世,唐初盛世,……其实,有些没有出现过所谓封建盛世的朝代,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同样巨大,比如隋朝……在很多方面也带有开创性。
——摘编自岑大利《再论中国古代的盛世》
材料二
(1) 根据材料一写出唐朝的鼎盛时期。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隋朝“带有开创性”的成就。
(2) 根据材料二简述元朝政权的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与元朝在国家统一进程中的相同之处。
(3)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国家兴盛的因素。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宋时期南北方主要省份公共水利工程项目统计表(单位:个)
南方 南方总计 北方 北方总计
江苏 浙江 福建 陕西 河南 山西
唐朝 18 44 29 91 32 11 32 75
北宋 43 86 45 174 12 7 25 44
南宋 73 185 63 321 4 2 14 20
——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
材料二:市井之家,往往之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
(1) 根据材料一,简述经济重心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结束的朝代。
(2) 指出材料二所描述的城市;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商业繁荣的表现。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历史事件
581年 隋朝建立
589年 隋朝统一
618年 隋朝灭亡,唐朝建立
627-645年 玄奘西行
641年 文成公主嫁到吐蕃
754年 鉴真东渡到日本
755-763年 安史之乱
907年 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时期开始
——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的一个历史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A.北周灭北齐后国力兴盛,但是北周宣帝宇文赟奢侈浮华,沉湎酒色,朝政逐渐由杨坚掌握,这是隋朝建立的背景,排除。
B.根据“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动辄数百万,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修筑长城和驰道,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可知反映的隋炀帝暴政的表现。隋炀帝时期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三次征辽东,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隋朝的灭亡,符合题意。
C.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与经济发展无关,排除。
D.材料没有涉及隋朝统一的过程,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隋朝的灭亡,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隋朝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及隋朝灭亡的原因和时间,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2.【答案】A
【解析】A.灭掉陈朝政权的是隋文帝,符合题意。
B.隋炀帝在位时期开通了大运河,排除。
C.隋朝后期,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最终导致隋末农民起义,排除。
D.隋炀帝时期,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隋朝统一全国,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隋文帝和隋炀帝主要施政措施及作用,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3.【答案】D
【解析】A.根据所学可知,江都不是隋朝的都城,排除。
B.大运河的中心是洛阳,排除。
C.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是在南宋,排除。
D.根据图示可知,江都位于运河与长江的交汇之地,交通运输便利,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和作用,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4.【答案】D
【解析】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故选:D。
本题考查武则天,知道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本题考查武则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B
【解析】唐朝前期,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唐朝人民发明了新的犁地工具曲辕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农民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随水流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B项正确;东汉时期,由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水排,是一种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排除A项;铁制农具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排除C项;秧马是北宋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重点掌握唐朝创制的新式农具。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6.【答案】A
【解析】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唐舞马衔杯银壶是唐朝的艺术珍品,反映了唐朝陶瓷业发展的高超水平,体现了唐朝手工制作水平。
故选:A。
本题以两个文物图片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盛唐社会气象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盛唐社会气象的相关史实。
7.【答案】D
【解析】A.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唐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排除。
B.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关系和睦,排除。
C.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经济繁荣,排除。
D.题干材料反映了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与题意相符。
故选:D。
本题考查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记忆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拓展盛唐气象的表现和原因,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灵活应答。
8.【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唐朝出现了外国货币,说明唐朝时期中国与外国存在商品贸易,而且十分繁盛,C项正确;唐代有统一的货币,排除A项;这些金币都不是中国自己发行的货币,排除B项;这些金币来自波斯和古罗马,因此不能证明唐代与日本、新罗交往密切,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是图片型选择题,主要考查读图能力和唐代对外贸易的繁盛。
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关键点是分析图片,注意准确识记唐朝的出土文物货币的相关知识点。
9.【答案】B
【解析】唐朝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玄奘西游,求取佛经,促进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鉴真东渡日本,宣扬佛法,对日本的经济、文化影响很大。唐朝时期,中外文化相互影响,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故选:B。
本题考查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知道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是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唐朝的对外关系。
10.【答案】A
【解析】诗句中“西去和亲”的人是文成公主。7世纪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本题考查文成公主入藏,知道诗句中“西去和亲”的人是文成公主。
本题考查文成公主入藏,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C
【解析】这一战乱持续了八年,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唐朝从此走向衰落。《旧唐书》曾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这一战乱指的是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故选:C。
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知道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本题考查安史之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A
【解析】A.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发动了大规模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A项正确。
B.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他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排除B项。
C.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763年安史之乱被平定;878年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爆发,排除C。
D.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割据是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唐末农民起义相关知识,识记唐末农民起义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唐末农民起义相关知识,解题关键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13.【答案】D
【解析】A.材料信息并不涉及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排A。
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豪强地主实力发展的结果的相关内容,排除B。
C.材料无法得出政权已经完成统一,且五代十国时期属于政权分裂割据时期,不符合史实,排除C。
D.根据材料“五代中原时期的开国君主和同时期南方政权的开国君主有很多人曾经担任节度使“及所学可知,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了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藩镇割据局面。唐朝灭亡以后,形成五代十国局面。五代中原时期的开国君主和同时期南方政权的开国君主有很多人曾经担任节度使,说明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五代十国的实质,识记五代十国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解题关键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14.【答案】C
【解析】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他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拥立他做皇帝,史称“陈桥兵变”。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C项正确;ABD项与“兵变黄袍加身”不符,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陈桥兵变,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正确把握陈桥兵变的概况。
15.【答案】D
【解析】据图表数据可知,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武职出身的正职长官人数远少于文职出身的人数,甚至在宋哲宗时期没有武职出身的枢密院长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重用文臣掌握军事大权,体现了重文轻武的治国特点,D项符合题意;
材料不能体现等级森严、藩镇割据,故选项AB不符合题意;
材料不能体现宦官专权,且与史实不符,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宋代的重文轻武政策,考查学生对图表信息的正确解读分析。
本题考查宋代的重文轻武政策,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中图表信息的正确理解掌握和对选项的辨识分析能力。
16.【答案】A
【解析】根据“设置通判、设置转运使、派文官任知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A符合题意;派文官任知州与“促进了贸易发展”“推动了文化昌盛”不符,BC排除;增强了军事力量与设置转运使没有直接关系,D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关键是对历史示意图的分析与解读。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与理解能力,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17.【答案】C
【解析】A.1125年辽被金灭亡,1127年北宋被金灭亡,北宋灭亡后,赵构建立南宋,②不能是辽,排除A。
B.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立,②不能是北宋,排除B。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图中①代表的政权是辽;②代表的政权是金。金先灭辽,又于1127年灭北宋,1127年北宋被金灭亡后,北宋皇族赵构在南京称帝,后来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历史上称为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北宋与辽和西夏并立,南宋与西夏和金并立,C项正确。
D南宋在北宋灭亡后建立,①不能是南宋;辽在南宋建立前已被金灭亡,②不能是辽,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宋、辽、西夏政权并立相关知识,识记宋、辽、西夏政权并立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宋、辽、西夏政权并立相关知识,解题关键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18.【答案】D
【解析】A.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的一种局面,与题干时期不符,排除A项。
B.材料并未出现礼乐方面的变化,排除B项。
C.题干所述为辽、西夏与北宋三个政权的文化,而不是汉朝与唐朝的文化,排除C项。
D.在中国古代,北宋、辽、西夏曾出现过并立的时期,辽和西夏的统治者在同中原的密切交往中,逐渐受到先进中原文化的影响。如西夏就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北宋是汉人建立的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封建王朝,而辽和西夏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过着游牧的生活,故体现出了民族文化的交融,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宋、辽、西夏民族交融,识记宋、辽、西夏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宋、辽、西夏民族交融,考查识图、理解、分析能力。
19.【答案】D
【解析】据题干“契丹的兴起”、“西夏建立”、“宋夏和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16年契丹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契丹国(辽),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历史上称为西夏。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议,北宋与辽、西夏并立。这些史实都体现了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故选:D。
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
20.【答案】B
【解析】A/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开始西迁,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
B.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岳飞是一名出色的抗金将领,他的部队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人称岳家军,金军很惧怕他们。郾城大战中,面对身披重甲的金军精锐骑兵,岳飞指挥步兵手持大刀冲杀,上砍骑兵,下砍马腿,获得大胜,由此判断材料讲述的是岳飞抗金,B项正确。
C.元朝建立后,继续进攻南宋。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南宋大臣文天祥等人拥立南逃的宋宗室成员,继续展开抗元斗争,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排除C项。
D.黄巢起义是878年至884年由黄巢领导的民变,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岳飞抗金相关知识,识记岳飞抗金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故中国历史上曾以大散关为界的民族政权是南宋和金,D项正确;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1004年,辽军大举攻宋,一直达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澶渊之盟的签订增加北宋的财政负担,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辽和西夏没有以淮水——大散关一线为界,形成对峙局面,排除B项;南宋和西夏没有以淮水——大散关一线为界,形成对峙局面,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南宋与金的对峙等史实,掌握宋金和议的内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南宋与金的对峙等史实。
22.【答案】B
【解析】1125年,辽被金灭亡,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靖康之变是指1127年来自北方黑龙江的金军攻占当时北宋帝国的首都汴京,掳走徽、钦二帝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3000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使北宋的政治进入最黑暗、最腐朽的时期,最后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B项正确;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排除C项;在蒙古军队的进攻下,1227年西夏灭亡,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北宋的灭亡与靖康之耻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宋的灭亡与靖康之耻等知识。
23.【答案】B
【解析】A.“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是对遣唐使历史事件的描述,没有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属于史实,排除。
B.“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对玄奘西行事件的评判,属于历史观点,符合题意。
C.“新罗来唐学习后模仿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是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
D.“唐蕃会盟牌记载了唐朝与吐蕃的交往史实”是客观描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分清史实和观点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观点则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观的评判表达,分清其含义,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24.【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世纪的计算看三位数的第一位,四位数的前两位,把这个数字加一,就是世纪;年代要看十位数,十位是几,就是几十年代,40到60年代常被称为世纪中期。754年是三位数,第一位是7,7+1=8,就是8世纪,十位数是5,属于50年代,故754年是公元8世纪50年代,D项正确;ABC三项计算错误,排除AB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纪年方法和年代计算,属于基本历史能力,掌握其方法多加训练即可得出答案。
熟练掌握纪年方法和年代计算,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25.【答案】C
【解析】A.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食,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排除。
B.蕃坊是中国唐宋时期阿拉伯、波斯穆斯林侨民在华聚居区,排除。
C.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符合题意。
D.知府也称太守,是中国古代的地方官职,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和表现,做的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26.【答案】A
【解析】“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历史贡献是统一蒙古。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被尊为“成吉思汗”,被毛主席称为“一代天骄”,A符合题意;忽必烈建立元朝,排除B;铁木真没有统一中国,排除C;忽必烈营建大都,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成吉思汗的历史贡献。经过多年征战,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被尊为成吉思汗。被毛主席称为“一代天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蒙古统一的相关知识。
27.【答案】A
【解析】文天祥是南宋著名抗元文臣,他的《过零丁洋》《正气歌》充分表达了他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A项正确;文天祥是维护南宋的大臣,是抗元英雄,不可能抗击南宋的腐朽统治,排除B项;南宋时期,尚无西方国家侵略我国,排除C项;文天详是南宋末年人,抗元英雄,不是抗金英雄,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文天祥抗元等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天祥抗元等史实。
28.【答案】B
【解析】A.唐朝是618年建立,907年灭亡,排除。
B.根据所学知识,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铁木真被尊奉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首先进攻西夏,1227年西夏灭亡。1234年,蒙古灭金,1258年,蒙古灭大理,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元朝建立。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符合题意。
C.隋朝是581年建立,排除。
D.宋朝在960年建立,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元朝的建立与统一,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元朝的建立与统一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29.【答案】【小题1】唐太宗(或李世民)。
【小题2】【答案一】判断:同意。理由:贞观年间,唐太宗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在教育上,兴办太学等多种官学,还鼓励私人办学,这些办学措施促进人才的培养;唐太宗还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给众多能人志士参与国家政治、经济建设提供了机会,从而推动了治世局面的形成。
【答案二】判断:不同意。理由:贞观之治出现主要是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写出一项具体措施),因此促成了治世局面的形成。
【答案三】判断:不同意。理由: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不仅仅是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唐太宗还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写出一项具体措施),因此促成了治世局面的形成。
【解析】本题考查贞观之治,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唐太宗施政措施及作用,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30.【答案】【小题1】开元盛世;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大运河。
【小题2】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朝代(或元朝是第一个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结束我国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
【小题3】因素:①制度创新;②民族团结;③国家统一;④社会稳定。
【解析】本题考查开元盛世、隋朝开通大运河、创立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元朝的建立等知识点,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隋唐和元朝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31.【答案】【小题1】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宋。
【小题2】东京(或开封、汴京)出现早市、夜市;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店铺林立;商品种类多;商业为市民生活提供便利。
【小题3】兴修水利工程;改进生产工具;政局稳定;国家政策的推动;积极对外开放等(言之有理,写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商业贸易的发展、宋代社会生活、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和原因,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和原因,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32.【答案】例一:事件1.隋朝统一,事件2.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时期开始;观点:国家统一是社会繁荣昌盛的基石。
论述:589年,隋文帝灭陈,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大趋势。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907年,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时期开始。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而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综上所述,国家统一,社会才能稳定,统一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繁荣发展。
例二:事件1、安史之乱,事件2、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时期开始。观点: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国家的发展。论述: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亡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大增,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朱温投降唐朝后,被封为节度使,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时期开始,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故维护社会稳定,关系到国家的长久发展,是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证。
故答案为:
例一:事件1.隋朝统一,事件2.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时期开始;观点:国家统一是社会繁荣昌盛的基石。
论述:589年,隋文帝灭陈,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大趋势。统一后的隋朝采取发展经济的措施,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907年,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时期开始。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而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综上所述,国家统一,社会才能稳定,统一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繁荣发展。
例二:事件1、安史之乱,事件2、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时期开始。观点: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国家的发展。论述: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亡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大增,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朱温投降唐朝后,被封为节度使,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时期开始。故维护社会稳定,关系到国家的长久发展,是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证。
【解析】本题考查隋唐建立、灭亡、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相关知识,识记隋唐建立、灭亡、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隋唐建立、灭亡、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相关知识,考查概括、论述能力。
第1页,共1页

2022-2023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