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中考历史二模试卷(含解析)

2023年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中考历史二模试卷(含解析)

2023年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1. “大河村遗址位于郑州市东北郊,其遗存中的尊、背壶和锅,显示出与山东大汶口文化、湖北屈家岭文化有一定的关系”。材料可以表明,大河村遗址(  )
A. 面积广大 B. 文化内涵丰富 C. 延续时间长 D. 遗存丰富
2. 下面资料卡片反映的主题是(  )
一、战国七雄
二、商鞅变法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四、百家争鸣
A. 社会变革 B. 战争频仍 C. 经济发展 D. 思想繁荣
3. 在返日留唐学生的策动下,日本发生著名的大化改新。日本社会各阶层也深受唐文化浸染,他们吟诵唐诗,雅好唐乐,发展“唐绘”,行唐礼,着唐服。同期的朝鲜和后来的越南,均以中国为文化母国。中国文化传递出其独有的“智慧之光”。对此最全面的解读是(  )
A. 中国是朝鲜的宗主国 B. 唐文化从多方面影响着日本
C. 唐文化对周边国家影响深远 D. 大化改新使日本进入了封建社会
4. “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史学家戴逸评价康乾盛世的主要视角应是(  )
A. 古今的历史变迁 B. 经济结构的变动 C. 中外的历史比较 D. 民族意识的消长
5. 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历史史实,历史解释。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英国君主立宪制延续到了今天
B. 联合国成立初期被美国所操纵
C. 日本向欧美学习开始了社会转型的明治维新
D. 1928年,苏联开始修建第聂伯河水电站
6. 如图所示思维导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二次革命 D. 北伐战争
7. 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访问加纳时,系统阐述了中国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如中国政府一贯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对外提供援助……认为,援助是相互的“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这表明中国(  )
A. 积极支持加纳反对殖民主义
B. 构建与非洲国家的伙伴关系
C. 践行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
8. “从这以后,逐步取消了粮油等基本生活资料的计划生产与分配,实现市场交易买卖模式,开放性劳动市场形成。”材料中的“这”是(  )
A. 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C. 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 中国人民发自内心地拥护实现中国梦。中国梦的本质属性是(  )
A. 想象的梦,美好的想象来实现 B. 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C. 自由的梦,人人可以实现自己的任何愿望 D. 发展的梦,将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
10. “查士丁尼的胜利所获致的虚衔早已化为尘土,然而他作为立法者的名声却镌刻在一个公正而又持久的纪念物之上。”相关例证是(  )
A. 《汉谟拉比法典》捍卫了奴隶主的利益 B. 《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后世民法基础
C. 《十二铜表法》体现了平民的部分胜利 D. 《荷马史诗》描述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11. 文艺复兴运动使西欧发生巨大变化,从迷信到理智,从奴役到自由,从特权到平等。这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  )
A. 促进思想解放 B. 推动文化领域繁荣 C. 提倡人文主义 D. 促进资本主义产生
12. 历史学家马立博研究17世纪的世界时指出:“……其时正值俄国的‘多事之秋’,英国也发生了内战,法国则出现了农民暴动……气候变化在那时的确是一个世界范围现象,因此对解释17世纪普遍的危机有用。”材料中的“17世纪普遍的危机”应该包含(  )
A. 光荣革命 B. 电气时代 C. 拿破仑称帝 D. 萨拉托加大捷
13. 如图漫画名为《1919年巴黎“庆功宴”》,漫画内容最能反映出(  )
A. 巴黎和会的背景 B. 巴黎和会的性质 C. 巴黎和会的内容 D. 巴黎和会的影响
14. 马克思说:“机器产品的便宜和交通运输业的变革是夺取国外市场的武器。机器生产摧毁国外市场的手工业产品,迫使这些市场变成它的原料产地。例如东印度就被迫为大不列颠生产棉花、羊毛、大麻、黄麻、靛蓝等。大工业国工人的不断‘过剩’,大大促进了国外移民和把外国变成殖民地,变成宗主国的原料产地,例如澳大利亚就变成了羊毛产地。”马克思旨在说明(  )
A. 机器生产对世界产生旷日持久的影响 B. 原料产地不能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在逐步形成之中 D. 英国将印度、澳大利亚沦为殖民地
15. “由于多极化,世界力量对比趋于平衡,而在多种力量相互制衡下的世界,发生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比起为所欲为的单极世界或剧烈对抗的两极世界,将会大大降低。”这主要说明多极化(  )
A. 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 B. 加速经济全球化发展
C. 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D. 推动经济格局一体化
二、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
16. 1662年,戚继光率军打败荷兰殖民者,捍卫了我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判断:
改正:
17. 1895年,通过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日本侵略者割占了宝岛台湾。
判断:
改正:
18. 1949年,国民党在内战失败后退守台湾,造成我国海峡两岸再次分离。
判断:
改正:
19. 毛泽东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判断:
改正: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2.0分)
20. “一五”计划是新中国经济史上一个特殊的标杆,为以后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探究下列问题。
【分析表格,探究原因】
材料一中国与印度、美国钢产量和电产量的比较表
国别项目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解读材料理解中心】
材料二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成就分布示意图
(1) 结合材料一,你认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展的?
(2)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什么?它主要分布在哪里?试举两例。
21. 随着科技发展,人类不断探索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部分世界博览会代表性展品
时间及地点 代表性展品
1876年美国费城 大功率大电机、电话、留声机
1962年美国西雅图 航天器、太空针塔、遨游太空体验馆
2010年中国上海 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馆:“2030年的交通工具”的概念车“叶子”(以电能为主要动力来源,其技术核心是自然能源转换技术)
材料三秉持着“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 2022年北京冬奥场馆实现了100%“绿电”运行,不仅在奥运史上书写新篇章,也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方面形成示范。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因而盛赞北京冬奥筹办“树立了奥运新标杆”……可持续利用,赛后向大众开放,这是冬奥场馆自规划之初就坚持的理念……可以说,绿色成为了冬奥筹办鲜亮底色。
——摘编自人民网《让绿色成为冬奥筹办鲜亮底色》
(1) 请分别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使用的新能源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
(2) 从材料二中的世界博览会中任选其一(示例除外),围绕其代表性展品拟定一个主题,并予以说明。(仿照示例完成)示例:1962年主题:航天器和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说明:航天器把地球文明和太空文明联系起来,扩大了人类活动空间,体现了人类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和巨大成就。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举办低碳环保冬奥会的认识。
22. 阅读下表:
世界近现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重大事件
17世纪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8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开始
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
19世纪60-70年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
1921年 新经济政策实施
1933年 罗斯福新政实行
请选择上表中的两个事例,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大河村遗址位于郑州市东北郊,其遗存中的尊、背壶和锅,显示出与山东大汶口文化、湖北屈家岭文化有一定的关系”表明大河村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山东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末期的文化遗存,它反映了原始社会正在解体,奴隶社会即将形成,大河村遗址与它有一定关系,说明大河村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涉及大河村遗址的面积大小、延续时间长短,排除AC;题干材料说明大河村遗址文化内涵丰富,不是强调大河村遗址遗存丰富,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大河村遗址,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大河村遗址,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大河村遗址文化内涵丰富。
2.【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政治上,各诸侯国的兼并战争频繁,出现了战国七雄;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社会秩序,如:秦国出现了商鞅变法。经济上,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大大的发展,修建了造福千秋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A项正确;“战争频仍”只符合“战国七雄”,排除B项;“经济发展”与“战国七雄、百家争鸣”不符,排除C项;思想繁荣只与“百家争鸣”符合,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的相关史实。
3.【答案】C
【解析】A.唐朝时期中国并不是朝鲜的宗主国,排除。
B.唐文化影响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排除。
C.唐朝文化影响深远,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文化。大化改新就是仿照唐朝的制度进行改革。同时期朝鲜和越南文化也受到中国影响,说明唐文化对周边国家影响深远,符合题意。
D.材料未说明大化改新的影响,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唐朝中外交流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4.【答案】C
【解析】A.材料并不是强调清朝与此前封建王朝的比较,排除A。
B.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开始缓慢解体,不符合题意,排除B。
C.根据材料“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及所学可知,清代康乾盛世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但与同时期西方的工业文明横向比较,则传统农业社会发展的滞后性凸显无疑,中国封建社会日趋衰落。故C正确。
D.材料未涉及民族意识消长的信息,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康乾盛世的表现,准确识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掌握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康乾盛世的表现,准确识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答案】C
【解析】历史史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彩;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题干选项中选项ABD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选项C不是描述某个历史事件,而是表达了对明治维新的看法,认为明治维新是一次社会转型,属于历史观点。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历史史实和历史解释,注意两者的区别。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观点的相关史实。
6.【答案】B
【解析】A.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的政治改良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不符合题意,排除A。
B.根据材料“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可知,描述的是辛亥革命的历史信息,故B正确。
C.二次革命即称讨袁之役。1913年3月20日,国会开会前夕,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杀。4月,袁世凯又非法签订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孙中山看清袁世凯的反动面目,从日本回国,力主武装讨袁。不符合题意,排除C。
D.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合作进行的一场推翻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革命战争,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答案】C
【解析】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并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据“如中国政府一贯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对外提供援助……认为,援助是相互的‘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可知,这表明中国积极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项正确;“支持加纳反对殖民主义”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A项;题干是中国的立场,不是构建伙伴关系,排除B项;“求同存异”与“中国政府一贯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对外提供援助”“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相关史实。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从这以后,逐步取消了粮油等基本生活资料的计划生产与分配,实现市场交易买卖模式,开放性劳动市场形成”可知,“从这以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被废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项正确;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A项;“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排除B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要解放整个国家,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正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9.【答案】B
【解析】2012年11月,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主席。在会上,他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强调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的本质属性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梦”的本质属性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梦”的本质属性的相关史实。
10.【答案】B
【解析】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528年,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529年,委员会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后来,委员会把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为《法学汇纂》,又编成指导学习法律文献的《法理概要》。查士丁尼还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为《新法典》。以上这4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故B符合题意;《汉谟拉比法典》是汉谟拉比制定的,排除A;《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制定的,排除C;《荷马史诗》是古希腊的文学遗产,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罗马民法大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罗马民法大全》,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查士丁尼制定的《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11.【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文艺复兴运动使西欧发生巨大变化,从迷信到理智,从奴役到自由,从特权到平等”可知,反映的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意义,说明文艺复兴促进了思想解放,故A符合题意;文艺复兴推动文化领域繁荣,题干没有涉及,排除B;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题干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文艺复兴运动促进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但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意义,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内容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影响。
12.【答案】A
【解析】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1688年(17世纪),英国发生政变,议会作出决定:废黜詹姆士二世,迎请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入主英国,这次政变史称“光荣革命”。“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题干材料中的“17世纪普遍的危机”应该包含英国的“光荣革命”,A项正确;电气时代开始于19世纪,排除B项;拿破仑称帝是在19世纪,排除C项;萨拉托加大捷是在18世纪,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光荣革命”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史实。
13.【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漫画名为《1919年巴黎‘庆功宴’》”以及“多点几个菜,反正都从德国人的银行户头支付”可知,漫画反映了战胜国瓜分战败国,这体现了巴黎和会是一场帝国主义间的分赃会议的性质,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巴黎和会的背景,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巴黎和会的内容,排除C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巴黎和会的性质,不是巴黎和会的影响,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巴黎和会的实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漫画内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巴黎和会的实质。
14.【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英国资产阶级借助物美价廉的机器产品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促进了国际分工,而交通运输业的变革提供了技术条件,促进了商品和人员流通,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因此马克思旨在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C项正确;“旷日持久”意思是历时长久,拖延时日,含贬义,而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推动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对人类社会的改变是立竿见影的,排除A项;马克思旨在说明资本主义国家在全世界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不是强调原料产地能不能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排除B项;英国不只是将印度、澳大利亚变为殖民地,D项不是马克思的主旨,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重点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理解难度较大,需要考生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发生的变化及成因。
15.【答案】A
【解析】“由于多极化,世界力量对比趋于平衡,而在多种力量相互制衡下的世界,发生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比起为所欲为的单极世界或剧烈对抗的两极世界,将会大大降低”主要说明多极化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大大降低了爆发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故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明多极化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不能说明加速经济全球化发展,排除B;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多极化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经济格局一体化,排除CD。
故选:A。
本题考查世界格局多极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世界格局多极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多极化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
16.【答案】×,戚继光改为郑成功
【解析】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的郑成功率领战舰数百艘,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湾西海岸,在当地人民支持下,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在1662年初打败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戚继光改为郑成功。
本题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7.【答案】错误,《马关条约》
【解析】据所学可知,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给日本,直到1945年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后才收回了台湾,日本侵占中国台湾长达50年。所以本题表述错误,应把《辛丑条约》改为《马关条约》。
故答案为:
错误;《辛丑条约》改为《马关条约》。
本题考查《马关条约》,属识记层面的要求,记忆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注意识记《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18.【答案】√,√
【解析】台湾在甲午战争后割让给日本。抗日战争胜利后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1949年国民党残余势力逃亡台湾,造成海峡两岸再次分离。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
本题考查的是台湾的知识。1949年,国民党在内战失败后退守台湾,造成我国海峡两岸再次分离。
解答本题需要灵活运用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台湾的相关史实。
19.【答案】错误,“毛泽东”改为“邓小平”。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实行中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
故答案为:
判断:错误。
改正:“毛泽东”改为“邓小平”。
本题考查“一国两制”伟大构想。识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识记一国两制的相关知识,运用所学知识综合作答。
20.【答案】【小题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仍然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低下,基础薄弱,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小题2】重点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它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史实。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我国基本国情。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在1953年-1957年实行的一五计划,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要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成就及背景。
21.【答案】【小题1】煤炭;第一次工业革命。石油;第二次工业革命。
【小题2】1876年主题:科技改变生活。说明:电话的发明加强了各地的联系,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方式,改善人民的生活,便利了人们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小题3】北京冬奥会坚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把发展体育事业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说明我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
【解析】本题考查三次科技革命、中国现代科技、教育、文体事业的发展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次科技革命、中国现代科技、教育、文体事业的发展等相关史实。
22.【答案】本题是小论文题,写小论文,史实要正确,语句要通顺,条理要清楚。必须做到观点明确、清楚;论据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论证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选取图表中的“工业革命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工业革命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由此可把观点拟为: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我们可围绕观点,从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进行论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18世纪中期,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工业革命向欧美的扩展,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60——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内燃机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二战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推广,对现代社会生产、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综上所述,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故答案为:
观点: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论述:18世纪中期,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工业革命向欧美的扩展,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60——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内燃机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二战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推广,对现代社会生产、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综上所述,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工业革命的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表格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