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0-2022三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05世界现代史 (含解析)

安徽省2020-2022三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05世界现代史 (含解析)

安徽省2020-2022三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05世界现代史
一、选择题
1.(2020·安徽·统考中考真题)漫画家常用犀利的画笔针砭时弊。如图漫画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导致图中西方富人交通工具变化的时代背景是
A.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 B.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C.工业生产技术的革新 D.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2.(2020·安徽·统考中考真题)1921年春,列宁开始重新思考利用资本主义建设新俄国这一问题。“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思想的提出,是列宁基于现实的思考。当时的“现实”是
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C.外国武装干涉威胁新生政权 D.苏联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障碍
3.(2020·安徽·统考中考真题)1948年5月,第一次阿以战争爆发,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50号决议,决定设立联合国巴勒斯坦停战监督组织,这是联合国部署的第一次维和行动。截至2017年底,联合国总共实施了71项维和行动。这说明
A.联合国有权干预国际上一切事务 B.维和行动消除了地区霸权与冲突
C.联合国致力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D.只有安理会才有权决定维和行动
4.(2020·安徽·统考中考真题)美国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典型和代表,其意识形态中反共、反苏的理念十分明显。1945年9月美国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54%的美国人相信美国和苏联在战后能够合作。两个月后,这一数字下降到44%,到了1946年2月,这一数字下降到35%。这表明
A.意识形态对立加速国际社会分裂 B.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无法合作
C.美苏同盟破裂冷战对峙局面形成 D.遏制苏联成为全体美国民众共识
5.(2021·安徽·统考中考真题)1948年,意大利举行选举,共产党可望获得51%的选票,对此,美国明确提出,凡投票赞成共产党的国家均不能获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最终,意大利共产党只获得30%的选票,这反映出马歇尔计划
A.推进了冷战政策的实施 B.导致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C.消除了共产主义的影响 D.阻碍了意大利经济恢复
6.(2021·安徽·统考中考真题)有学者针对一战指出:“因为欧洲看起来被削弱、分裂和不堪一击了,所以这些白人不再注定是殖民地的统治者了。从欧洲和西南亚战场返回家乡的殖民地居民根据他们的亲身观察加深了这种印象。”这意在说明一战
A.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B.结束于世界人民的反战运动
C.终结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D.有利于被压迫地区民族解放
7.(2021·安徽·统考中考真题)1970年,一位西方国家领导人指出,过去的福利政策“使穷人堕落,是纳税人受骗,”必须进行改革,政府应当鼓励工作,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据此可知,福利政策
A.遭到资产阶级的反对 B.调动了全体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C.应该兼顾效率与公平 D.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
8.(2022·安徽·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某国际组织1958-1986年的发展历程示意图。该组织
A.构建了主权国家组成的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
B.标志着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力量
C.致力于制定和规范全球范围内多边贸易协定
D.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9.(2022·安徽·统考中考真题)1925一1927年夏季之前,苏联连续三年粮食丰收。然而,1927年底之前国家仅征收到240万吨粮食,为计划征收数量的52%。为解决这一问题,苏联推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垦荒运动
10.(2022·安徽·统考中考真题)1934年,洛雷纳·希科克在美国访问数月后感慨道:我原以为至少在大工业中法规会起作用,但我现在敢断言,99%的美国大企业正试图撕毁法规,而小企业则连假装遵守都不干。这表明,罗斯福新政
A.克服了经济危机的冲击 B.遭到了部分资本家抵制
C.解决了社会的基本矛盾 D.实施了全面公有制政策
二、综合题
11.(2022·安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在关于中国山东问题的会议上。中国代表顾维钧沉着镇定,不卑不亢,侃侃陈词:“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以文化言之,山东为……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以经济言之……人口既已稠密,竞存已属不易,其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固无讨论之余地。是以如就本会承认之民族领土完整原则言之,胶州交还中国,为中国当有之要求权利。”
——摘编自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概括顾维钧从哪些角度论证了中国对山东拥有主权。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山东是“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的依据。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巴黎和会最终是如何处理山东问题的。谈谈“山东问题”给你的启示。
参考答案:
1.D
【详解】考查点:经济大危机。解题思路:依据漫画的时间和图中西方富人交通工具的变化判断时代背景。观察题干漫画,时间是1928——1932年,图中西方富人交通工具越来越简单,说明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影响到了西方富人的生活,故D符合题意;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与漫画信息不符,排除A;罗斯福新政的实施时间是1933年,排除B;工业生产技术的革新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C。故选D。
2.B
【详解】考查点:新经济政策。解题思路:当时的“现实”指的是新经济政策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导致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列宁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1921年春,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故B符合题意;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十月革命中被推翻,排除A;十月革命胜利后,经过3年的艰苦斗争,苏维埃政府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新生政权,排除C;苏联模式在1936年形成,排除D。故选B。
3.C
【详解】考查点:联合国。解题思路:根据题干的“维和行动、设立联合国巴勒斯坦停战监督组织”认识联合国的作用。题干的“设立联合国巴勒斯坦停战监督组织,联合国总共实施了71项维和行动”说明联合国致力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故C符合题意;联合国有权干预国际上一切事务的说法过于绝对,错误,排除A;维和行动消除了地区霸权与冲突的说法错误,排除B;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只有安理会才有权决定维和行动,排除D。故选C。
4.A
【详解】考查点:意识形态对国家的影响。解题思路:美苏的意识形态是对立的。美国意识形态中反共、反苏的理念十分明显,这是解题的关键。依据题干的“意识形态中反共、反苏的理念十分明显”和“54%的美国人相信美国和苏联在战后能够合作。两个月后,这一数字下降到44%,到了1946年2月,这一数字下降到35%。”可知题干材料表明意识形态对立加速国际社会分裂,故A符合题意;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无法合作的说法错误,排除B;美苏同盟破裂,冷战对峙局面形成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遏制苏联成为全体美国民众共识与题干数据不符,排除D。故选A。
5.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马歇尔计划成功阻止了意大利共产党当选执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开始推行冷战政策。1947年3月,杜鲁门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故A项正确;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排除B项;冷战政策只能遏制共产主义,而非消除了共产主义的影响,排除C项;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各国渡过了战后难关,使其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了西欧各国资产阶级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据题意可知,材料说明一战导致欧洲被削弱、分裂和不堪一击,即一战使欧洲的殖民统治地位下降,从而有利于被压迫地区的民族解放,故选D;材料反映了一战对欧洲的打击,说明有利于被压迫地区的民族解放,ABC都不符合这一主旨,排除。
7.C
【详解】根据题干“使穷人堕落,是纳税人受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国家福利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造成人们工作积极性降低;题干材料“政府应当鼓励工作,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反映了福利政策的调整,应该兼顾效率与公平,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政府应当鼓励工作,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排除A项﹔题干材料认为调整福利政策的目的在于激发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而不是福利政策已调动了积极性,排除B项;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 根据材料“成员国”、“1958年”、“1973年”、“1981年”、“1986年”及所学知识可得,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合并为欧共体,这说的是欧共体,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D项正确;欧共体不属于构建了主权国家,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欧共体成员国,不能说明发展中国家,排除B项;欧共体不能体现制定和规范全球范围内多边贸易协定,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根据材料“1925一1927年夏季之前,苏联连续三年粮食丰收。然而,1927年底之前国家仅征收到240万吨粮食,为计划征收数量的52%”及所学知识可得,苏联为了发展工业征收粮食推行了农业全盘集体化,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是在1921年前推行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21年推行新经济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垦荒运动只能是增加种地面积,不能体现政府征收的数量,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33年罗斯福实施新政,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用以规范工业生产,但遭到一些资本家的抑制,B项正确;材料是说一些资本家对新政的态度,不是说新政的作用,排除AC二项;罗斯福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1.(1)角度:历史、文化、经济。
依据:山东是孔孟故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启示: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基础;弱国无外交。(2分,任意一点)
【详解】(1)角度:根据材料“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可概括出历史角度;根据材料“以文化言之,山东为……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可概括出文化角度;根据材料“以经济言之……人口既已稠密,竞存已属不易,其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固无讨论之余地”可概括出经济角度。依据:结合所学可知,山东是孔孟故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山东是“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
(2)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以失败而告终,列强最终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启示: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近代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衰微,仅靠个别外交家是不能维护国家利益的,这说明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基础;弱国无外交。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