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二)历史试题(5月)(答案)
2023 年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历史(二)
本试卷共8页39小题。全卷满分 100分。考试用时 6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的密封线内。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涂匀、涂实,未涂、错涂、多涂或填涂不规范均不得分。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城书写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分布可以看出,一批批重大考古成果,犹如“满天星斗”分布在黄河流域沿线,尤其是黄河“几”字形段和中下游地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 B.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C.中华文明起源于长江流域 D.南北经济文化发展较不平衡
2.汉武帝时,主父偃提出实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那守统辖。这一政策
A.凝聚了宗族力量 B增加了财政负担
C.强化了中央集权 D.分割了辛相权力
3.公元493 年(太和十七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力排众议,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迁到洛阳。这次迁都
A.强化了北魏对长江流域的控制 B.推动了黄河流域走向统一
C.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彻底摧毁了北魏贵族势力
4.小明在描述中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时,说道:“这一制度创立于曹魏时期,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初创时期,选官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这一制度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由此可知,这一制度是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世卿世禄制
5.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中央机构示意图:
这一机构的设置
A.反映了唐朝三省六部制完善 B.体现了北宋中央权力的分配
C.说明北宋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D.表明宋代宰相权力得到强化
6.观察《元朝形势图(1330年)》。
据图可知,在地方管理上,元朝实行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7.宋《宝四年登科录》记载,1256 年,北宋政府录取进士 601 人中,官僚出身184人,平民出身417人。这说明宋朝
A.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 B.门第观念仍然很盛行
C.官僚与平民等级森严 D.国家对社会控制加强
8.清雍正帝在位时,在皇帝寝官旁边设立军机处。军机处负责撰拟谕旨和处理奏折;军机大臣须每天值班,等候皇帝随时召见;当天必须处理完送达的奏章,以保证军机处处理政务的极高效率。关于军机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军机大臣拥有最终决策权 C.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
B.军机处与内阁间互相牵制 D.军机处以监察百官为目的
9.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为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在武汉大力推行“兴实业、办教育”等新政,并创办了“汉阳铁厂”这一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汉阳铁厂”创办于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D.义和团运动时期
10.小明同学在查阅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部不平等条约的评价时,发现了如下材料:
该材料评价的条约是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11.1912 年3月,孙中山发布《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前文》后,中国大地上掀起了剪辉热潮,一些地方自发组织义务剪辫队,当场为人剪烨;《华盛顿邮报》报道:中国北京城内一片男子的哭声,很多男子反复摸着自己的辫子舍不得剪去。对于以上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扫荡了传统文化 B.民众受旧的思想观念束缚较深
C.辛亥革命未能促进解放思想 D.革命推动社会风俗发生了剧变
12.下图为1919年5月5日上海《新申报》印发的“号外”:
此篇“号外”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A.使民主与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是反帝反封建爱国革命运动
C.是近代前所未有的国民大革命 D.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13.习近平总书记在某次大会上发表如下讲话:“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 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这一伟大事件”指的是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中共八大的召开
C.遵义会议的召开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4.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工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
时间 工业增加值(元) 年均增长率
1978年 0.1622万亿 ------
2017年 28万亿 10.8%
这表明我国
A.经济结构变化显著 B.工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C.工业体系日益完善 D.进出口贸易迅速发展
15. 1955 年 4 月,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中发言: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15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此次国际会议指的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
16.在古代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他们”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他们”的城市建筑精美,“他们”制造出精美的陶器,发明了独特的文字,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并采用 20 进制,也知道“零”的概念,“他们”指的是
A.阿兹特克人 B.印加人
C.玛雅人 D.班图人
17.图1为中世纪的圣母像,图2 为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像。这两幅图中的圣母形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绘画技艺不断走向成熟
B.传统的宗教信仰发生了变化
C.人文主义思想不断发展
D.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8.以下为1841年和1877 年英国就业人口结构的示意图:
导致英国就业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D.启动的影响
19.毛泽东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 年7月,中共大在上海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由此可见十月革命的历史影响在于
A.冲击了传统的资本主义世界 B.推动了其他国家社会进步
C.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推动了殖民地的民族解放
20.有学者指出:“欧洲协调体制是自拿破战争后通过维也纳会议建立起来的,实际也是一种势力均衡。但自1871 年后,这种体制已不如从前那样明确,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是欧洲在19 世纪建立起来的“均势’被打破的结果。”据此可知,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
A.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 B埃及扎格鲁尔领导的反英斗争.
C.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突然发生 D.尼加拉瓜桑地诺的抗美斗争.
B.帝国主义各国经济与政治发展不平衡D.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21.请你为下列历史事件拟定一个学习主题。
A.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B.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C.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D.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22.“绥靖”一词的本义是“安抚平定”;现代的“绥靖”政策却成为对侵略行为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代名词。关于绥靖政策,下列表述正
确的是
A.其实质是牺牲小国利益和维护自身利益 B政策的推行避免了战争的爆发
C.《凡尔赛条约》签订是绥靖政策的顶峰 D.这一政策维护了中小国家利益
23.下图为德国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版图:
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征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B.同盟国与轴心国集团磨战
C.东西方阵营冷战加剧 D.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世界
24.1951-1980 年苏联国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如下表所示:
1951-1960年 1961--1970年 1971--1980年
10.25% 6.45% 4.95%
导致苏联国民收人增长率不断下降的根本原因是
A.冷战拖累苏联经济 B.经济危机根源未能消除
C.计划经济体制僵化1 D.未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25.1971年7月6 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堪萨斯城发表讲话:“从经济角度看,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未来五年、十年或十五年,我们将看到五大超级经济力量: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美国将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尼克松的讲话说明了
A.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B.国际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C.美国与苏联平分世界霸权 D.旧有的两极格局已经瓦解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相应题号后的T涂黑,错误的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相应题号后的F涂黑)26.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27.陈胜、吴广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
28.“安史之乱”削弱了中央集权,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9.佛道“三教合归儒”这一理论主张是唐朝时期的儒学家提出的。
30.宋元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宋词”和“元曲”的发展。
31.魏源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他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33.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34.达·伽马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35.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
36.《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7.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6分)
38.[中西方的官员选拔制度](12 分)
材料一 科举制度从隋代创立后,到唐代进入迅速发展时期,考试的内容日渐丰富,考试的条规趋于繁密。这一制度在宋代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逐步健全,使考试取士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其公平择优原则在宋代体现得较为明显,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也较为突出。
——摘编自刘海峰、李兵著《中国科举史》
材料二 18 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1854 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诺斯科特一屈维廉报告》发表,对文官的选拔、晋升等提出改革建议。根据此报告,英国于 1855 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它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优胜劣汰、选贤任能。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有人称文官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摘编自张延华《廉洁与效率: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国家治理的积极影响。(6 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不同于中国科举制的特点。(6分)
39.[近代中西方的社会转型](14 分)
材料一 工业革命发展过程中有几个阶段清晰可见,第一阶段到 19 世纪中叶,包括棉纺织工业的、采矿业和治金业的机械化及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在工业和运输业中的运用。第二个阶段持续到 19 世纪整个下半叶,它以科学在工业上更直接的应用和大规模生产技术的发展为特征。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二 内源性现代化和外源性现代化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启动社会变迁的那些决定性因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当时的中国,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稳固模式,政治上是高度专制集权的官僚帝国,丝毫不见启动社会经济转型的内部动力和物质条件。不同于中国的单一结构式的农业社会,英国已经孕育出内源性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和变革的前提条件·...···那种认为西方更多是靠对东方掠夺而发达起来的想法并不准确,当时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才是起决定作用的,而且它们在启动阶段是起主导作用的。
——摘编自白少飞《以大历史观看待中国的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有哪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分别有什么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未能产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及启示。(8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