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山西省晋中市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2022-2023学年山西省晋中市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 如图是《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上端的图案,刻的是汉谟拉比国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玛什面前接受权杖。这一图案的寓意是( )
A. 国家统一
B. 君权神授
C. 政教分离
D. 法律至上
2. 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在古代埃及24个表音符号的影响下创造了22个字母,不仅构成了腓尼基表音文字的基础,而且后来又派生出希腊字母,希腊字母是现代欧洲一切字母直接或间接的源头。这说明( )
A. 古埃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B. 希腊人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C. 人类文明在不断汲取和创新 D. 地中海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 《一千零一夜》第一部分是波斯故事集《赫佐尔 艾夫萨乃》,最初可能来源于印度,由梵文译为古波斯文再转译为阿拉伯文;第二部分是源于伊拉克阿拔斯王朝时期的故事;第三部分是源自埃及麦马立克王朝时期流传的故事。这说明阿拉伯人( )
A. 沟通了世界贸易往来 B. 缺乏自身的民族文化
C. 善于融合东西方文化 D. 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4. 考古证据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个时期西亚技术尚末传播到埃及。据此推知,东非( )
A. 与外界没有任何交流 B. 文明发展受地理环境影响
C. 冶炼技术已基本成熟 D. 文明具有独立发展的特征
5. 某校学生在进行历史研究时,搜集了以下史料。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 古代玛雅文明 B. 古代埃及文明 C. 古代印度文明 D. 古代希腊文明
6. 随着罗马的不断征服,罗马国家的人口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罗马有许多非公民身份的人,还有许多非罗马的人。为了更好地处理这些关系,公元前3世纪,罗马( )
A. 颁布了成文法 B. 设立了万民法 C. 推行君权神授 D. 推广希腊文化
7. 1040年,意大利米兰城的中小贵族和工商业者联合起来,赶走了大主教。1045年,在出身贵族的人民领袖兰佐内的领导下,这些贵族和工商业者开始融为一体,他们的联合被称为“和平联盟”。这些行为( )
A. 摆脱了宗教影响 B. 削弱了世俗王权 C. 推动了城市自治 D. 瓦解了封建制度
8. 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当时西欧物价的上涨( )
A.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B. 是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
C. 巩固了庄园经济的地位 D. 冲击了传统的经济关系
9. 欧洲从13-15世纪便陆续办起旨在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的各种有教养的人的世俗学校,在这类学校中学习研究几何学和自然哲学(科学)等课程不仅是必需的,而且还会受到鼓励。这些世俗学校的设立( )
A. 改变了欧洲社会的发展方向 B. 解除了宗教神学的思想束缚
C. 为恢复古希腊文化做出贡献 D. 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10. 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浪漫主义学者以及19世纪以来的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中世纪并不黑暗,它对人类文明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这说明( )
A. 时代变迁影响历史认识 B. 历史研究不能达成共识
C. 历史评价缺乏统一标准 D. 历史事实决定研究方法
11. 在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过程中,路德指出教皇“把自己提高到世俗之上,是不适当的”,宗教改革在于“帮助德意志民族成为自由和基督化的,不再受教皇的异教化和反基督教的邪恶所控制”。由此可知,德国宗教改革( )
A. 削弱了基督教的影响力 B. 不利于资产阶级的统治
C. 扫除了君主专制的思想 D. 推动了民族意识的形成
12. 如表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两大阵营成员的身份。对此表最合理的解读是,当时英国( )
亲国王的阵营(信奉国教) 反国王的阵营(不信奉国教)
贵族 贵族
商人 商人
乡绅 乡绅
农民 农民
A. 革命存在妥协的客观因素 B. 各阶层政治立场摇摆不定
C. 王在法下的传统利于革命 D. 双方的宗教势力相差悬殊
13. 1804年颁布实施的《拿破仑法典》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这体现的原则是( )
A. 人民主权 B. 三权分立 C. 民主共和 D. 天赋人权
14.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命议会主席、召开和解散联邦议会。帝国议会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因为一切法律和其他决议都必须取得联邦议会和皇帝的同意方能生效。这体现了德国政体的特点是( )
A. 专制色彩浓厚 B. 议会权力至上 C. 追求政治平等 D. 倡导人民主权
15. 1854-1856年,英国本土出口贸易中,原材料占7%,食品占8%,工业制造品占85%。同期的进口贸易中,原材料占61%,食品占33%,工业制造品仅占6%。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
A. 将科学与技术相结合 B. 建立了世界殖民体系
C. 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D. 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16. 某学者说,巴黎公社的领导人都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有的是这个派别,有的是那个派别,完全以工人阶级的本性,爱国的热情搞这么一个起义。该学者意在强调,巴黎公社( )
A. 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B. 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C. 标志工人运动的兴起 D. 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一据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整理
(1) 仔细观察和对比材料一中的两幅世界地图,指出其主要变化,并予以简要说明。
(2) 从材料二中任意提取两个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其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试图解决如何让人们在社会中团结一心,既能获得保护和正义,又能保持个体自由的问题。洛克曾将统治者及其人民之间的关系描述为契约关系;与之不同的是,霍布斯声称,个人只有将自身权利交给专制统治者以换取安全,才能得到庇护,免受自然状态的野蛮之害;卢梭则想象出一种社会契约,其中,个人将自己的自然权利交给“公共意志”,以获得秩序和安全。卢梭对“公共意志”的定义是政治权利平等的公民团体的共识。公民将会和平相处,因为他们被其他公民统治,而不是被急于扩大自身领土的王朝君主统治。
——摘编自[美]约翰 梅里曼《欧洲现代史》
材料二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摘自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卢梭的主要思想。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孟德斯鸠的主要思想。
(3) 任选卢梭或孟德斯鸠其中一人,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其思想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19. 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并根据研究主题搜集到不同类型的材料。根据他们搜集到的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的欧洲,电力使电车和汽车搭载乘客在不断扩张的城镇的林荫大道上行驶。大部分欧洲人都开始拥有读写能力,但至少在西欧,人们比他们的祖辈更不愿意定期上教堂。大部分人的寿命和生活水平都达到了历史最高。与此同时,经济和社会不平等催生了工会组织、大众政党的发展和社会抗议的浪潮。
——摘编自[美]约翰 梅里曼《欧洲现代史》
材料
材料三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可以采取下面的措施:
(1) 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
(2) 征收高额累进税。
……
5.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
6.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的手里。
7.按照总的计划增加国家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
……
8.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
9.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工厂劳动。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简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给欧洲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不得摘抄原文)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据材料“《汉谟拉比法典》原文刻在一段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可知,《汉谟拉比法典》的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是正义之神沙马什把象征王权的权标交给国王汉谟拉比,说明国王的权力是神授予的,故B项正确;
AC在题干中不能体现,排除;
“法律至上”强调的是法律的重要性,但材料反映的是王权的来源,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汉谟拉比法典》,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君权神授的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的是《汉谟拉比法典》,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腓尼基人吸取古埃及文明创造了字母文字,而又派生出希腊字母,而希腊字母又成为欧洲一切字母直接或间接的源头,这体现了人类文明在不断汲取和创新,C正确;
材料仅仅强调的是文字,不代表“古埃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A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使者,B和材料无关,排除;
材料没有比较,不能看出地中海文明领先世界,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人类文明交流,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人类文明交流,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A.材料强调文化交流,不是经济交流,排除;
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C.根据“波斯故事集《赫佐尔 艾夫萨乃》,最初可能来源于印度,由梵文译为古波斯文再转译为阿拉伯文”、“第三部分是源自埃及麦马立克王朝时期流传的故事”等信息分析可知,阿拉伯人善于融合东西方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C正确;
D.材料无关政治制度,排除。
故选:C。
本题侧重于考查阿拉伯帝国的兴起,解题关键信息是“波斯故事集《赫佐尔 艾夫萨乃》,最初可能来源于印度,由梵文译为古波斯文再转译为阿拉伯文”、“第三部分是源自埃及麦马立克王朝时期流传的故事”。
本题侧重于考查阿拉伯帝国的兴起,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亚技术还没有传到非洲时,非洲就已经有了早期的炼铁活动,说明东非文明具有独立发展的特征,D正确;
A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材料没有强调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排除B;
C错在“成熟”,材料只是强调“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不代表冶炼技术已经成熟,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了人类文明交流,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人类文明交流,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玉米主要是玛雅人开始培育的,A正确;
BCD选项不符合题干的特征,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玛雅文明,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玛雅文明,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B
【解析】结合已学知识可知,随着罗马的不断征服,罗马国家的人口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罗马有许多非公民身份的人,还有许多非罗马的人。为了更好地处理这些关系,公元前242年罗马又设立外事裁判官,这样原来的裁判官便被称作内事裁判官。外事裁判官处理问题基于一系列对所有人都要一致的原则。这些原则具有所有人都要认可的合理性和公正性,故而被称作“万民法”,故选B;
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罗马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的对罗马法相关知识的把握。
本题考查罗马法,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C
【解析】根据“米兰城的中小贵族和工商业者联合起来,赶走了大主。………”可得出材料中的现象是中世纪的城市自治运动,打击了封建都会,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新新的城市市民阶层就会为了城市的自治权而进行斗争,所以推动了城市的自治,C项正确;
“摆脱了宗教影响”的说法太夸大,排除A项;
材料中的做法加强了王权,排除B项;
封君封臣制度并没有因此而瓦解,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大量黄金白银流入欧洲导致物价上涨,依靠传统地租的封建地主受到削弱,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增强,有力冲击了传统经济关系,D项正确;
材料未反映世界市场的形成,排除A项;
材料现象是价格革命的体现,排除B项;
材料现象冲击传统庄园生产,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结合题干“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及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经济影响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9.【答案】D
【解析】从材料“在这类学校中学习研究几何学和自然哲学(科学)等课程不仅是必需的,而且还会受到鼓励”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学校会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从而有利于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D正确;
ABC选项是对材料片面的理解,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A
【解析】从材料“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浪漫主义学者以及19世纪以来的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中世纪并不黑暗,它对人类文明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和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时期人们对中世纪的认识是不一样的,说明随着时代的变迁,会影响到对历史的认知,A正确;
BCD选项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A.宗教改革打击的是天主教会,并未削弱基督教的影响力,故A项错误;
B.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政治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项错误;
C.启蒙运动推翻了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
D.根据材料“宗教改革在于‘帮助德意志民族成为自由和基督化的,不再受教皇的异教化和反基督教的邪恶所控制’。”并结合所学可知,宗教改革有助于摆脱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主张王权高于教权,人人都有解释和阅读圣经的权利,这推动了民族意识的形成,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宗教改革,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宗教改革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A
【解析】从材料“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两大阵营成员的身份”和所学知识可知,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双方的阶级身份都大致相似,存在着和解和妥协的可能性,A正确;
BCD选项是对材料片面的理解,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D
【解析】ABC三项均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根据“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这体现了自由平等原则、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的天赋人权的思想,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拿破仑法典》,解答本题依据法典内容结合启蒙思想的主张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拿破仑法典》,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4.【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帝国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命议会主席、召开和解散联邦议会”“因为一切法律和其他决议都必须取得联邦议会和皇帝的同意方能生效”可知帝国皇帝具有立法等权利,专制色彩浓厚,故A正确;
B.根据“帝国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命议会主席、召开和解散联邦议会”可知“议会权力至上”说法错误,排除B;
C.材料并未体现政治平等,排除C;
D.材料体现了专职色彩浓厚,并未涉及人民主权,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德意志帝国宪法》,解答本题根据“帝国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命议会主席、召开和解散联邦议会”“因为一切法律和其他决议都必须取得联邦议会和皇帝的同意方能生效”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德意志帝国宪法》,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5.【答案】C
【解析】A.第二次工业革命将科学与技术相结合,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排除;
B.材料无关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排除;
C.根据材料“英国本土出口贸易中,原材料占7%,食品占8%,工业制造品占85%”、“进口贸易中,原材料占61%,食品占33%,工业制造品仅占6%”分析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工业生产能力大增,大量进口原材料,出口工业制成品,成为世界工厂,C正确;
D.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解题关键信息是“英国本土出口贸易中,原材料占7%,食品占8%,工业制造品占85%”、“进口贸易中,原材料占61%,食品占33%,工业制造品仅占6%”。
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6.【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巴黎公社的领导人都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巴黎公社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A正确;
B.材料无关人民群众支持,排除;
C.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工人运动兴起,排除;
D.材料无关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排除。
故选:A。
本题侧重于考查巴黎公社,解题关键信息是“巴黎公社的领导人都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有的是这个派别,有的是那个派别,完全以工人阶级的本性,爱国的热情搞这么一个起义”。
本题侧重于考查巴黎公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7.【答案】【小题1】变化:图一的世界范围包括欧亚非,轮廓模糊;图二的世界范围扩大到美洲,轮廓更为清晰准确。
说明:新航路开辟前,人类基本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交往的最大范围主要是欧亚非之间;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世界范围扩大到欧亚非美,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
【小题2】示例一:现象:物种交换。
影响:美洲的马铃薯、玉米传入欧洲乃至世界,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对人口的增加和贫瘠地区的开发产生了直接影响等。
示例二:现象:罪恶的奴隶贸易。
影响:欧洲殖民者在大肆屠杀印第安人后,又把大量的非洲人贩卖到美洲。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丝绸之路。第一问要结合新航路的开辟、丝绸之路的特点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新航路的开辟、丝绸之路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丝绸之路,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卢梭的主要思想: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小题2】孟德斯鸠的主要思想:分权制衡。
【小题3】卢梭: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推动了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思想解放;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的民族民主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第一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卢梭的主要思想作出回答;第二问结合孟德斯鸠的主要思想分析;第三问结合启蒙运动的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答案】【小题1】影响:出现了许多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增加了人们寿命;形成了以电力技术为主导的技术体系;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钢铁时代;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促进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但也使得贫富差距拉大,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小题2】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日益暴露,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尖锐,工人运动蓬勃开展,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奠定了实践基础。在工人斗争的同时,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他们的很多设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工人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与、领导工人运动,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小题3】内容:无产阶级建立政权,争取民主;消灭私有制,代替资产阶级;实现人民的民主与自由。背景:资产阶级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剥削;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长期研究。
【解析】本题考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共产党宣言》,第一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给欧洲带来的影响作出回答;第二问结合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分析;第三问结合《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分析。
本题考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共产党宣言》,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