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01 图像分析题-2023年中考化学【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广东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热点01 图像分析题-2023年中考化学【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广东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热点01 图像分析题
图像分析题是初、高中知识衔接的重要桥梁,也是广东中考的热点题型之一,在选择、填空、实验、综合能力题和计算题中均可能出现。命题特点是利用直角坐标系来描述有关化学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以考查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信息提炼、收集与分析处理的能力和对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考查主要有坐标图象和数字化实验两大类。
解答图象题时,一定要先仔细阅读题干,明晰考查原理,再仔细观察并分析图象的关键要素,最后细致作答。具体方法和流程如图所示:
1. pH变化曲线
2.有关酸、碱、盐反应的曲线
3.金属与酸、盐反应的曲线
4.加热固体反应的曲线
5.物质溶解时的变化曲线
6.数字化实验 
1.(2022·北京·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t1℃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相等
C.将t1℃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质质量不变
D.t2℃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1:21
2.(2021·广东·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是硼酸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的硼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B.将a点的硼酸溶液升温至t2℃时,仍是饱和溶液
C.将b点的硼酸溶液降温至t1℃时,有晶体析出
D.t2℃时,向50g水中加入20g硼酸后充分搅拌,可得70g溶液
3.(2022·江苏无锡·中考真题)NaCl、KCl、MgCl2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80℃时,KCl的溶解度比NaCl小
B.t℃时,NaCl和KCl的溶解度相同
C.t℃时,KCl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40%
D.NaCl中含有少量MgCl2,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NaCl
4.(2018·广东广州·中考真题)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3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KNO3固体45.8g
B.NaNO3溶液降温一定有晶体析出
C.KCl的溶解度比NaCl的大
D.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KCl大
5.(2023·安徽六安·校考一模)某同学将未经打磨的铝片放入盛有稀硫酸的密闭容器中,用压强传感器测得容器内气体压强和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证明铝与稀硫酸反应放热
B.曲线AB段压强变化不明显的原因是铝片表面有氧化膜
C.反应在E点停止
D.曲线BC段内压强增大是生成气体和放热双重原因
6.(2022·河北·中考真题)向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慢慢滴入稀硫酸,该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N点时的溶液一定呈红色
B.P点时的溶液能与纯碱发生反应
C.M→N过程中溶液的碱性逐渐增强
D.M→P过程中生成的硫酸钠不断增加
7.(2023·广东·九年级专题练习)一定质量的M、N两种金属,分别与相同质量和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得到的以下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两种金属的活动性:M>N
B.两种金属生成氢气的质量:M=N
C.两种金属消耗稀硫酸的质量:M=N
D.充分反应后,得到溶液的质量:M=N
8.(2023·河南安阳·统考模拟预测)某同学想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后溶液的成分,他取适量反应后的滤液,向其中逐滴滴加碳酸钠溶液,并用pH传感器监测得到如图所示曲线。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p点的溶液呈碱性
B.m点的溶质为HCl、NaCl、CaCl2、Na2CO3
C.o~n段发生的反应为:↓
D.滴加碳酸钠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先有气泡,后有白色沉淀
9.(2018·广东·中考真题)向一定质量的水中加入生石灰,下列曲线错误的是
A.B.C.D.
10.(2020秋·河北·九年级统考期末)将质量相等的镁粉和铁粉分别投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所得H2质量与稀硫酸质量关系曲线正确的是(  )
A.B.C. D.
11.(2021·广西贵港·统考三模)向盛有氯化铁和盐酸混合液的烧杯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烧杯中溶液质量变化的是
A.B.C.D.
12.(2019·广东·中考真题)取一定量打磨后的铝片于某容器中,再逐渐加入稀盐酸。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有关量的变化关系图错误的是
A.B. C. D.
13.(2021·河南开封·统考二模)某兴趣小组利用传感器进行了如图实验:如图1所示收集满两烧瓶,两个注射器内各装有85m1的水及40%的氢氧化钠溶液。连接好装置和压强传感器,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的液体注入各自烧瓶并关闭活塞。实验过程中实时测得烧瓶内气压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证明能与水发生反应
B.实验证明能与溶液发生反应
C.不改变装置药品的情况下,降低温度可以降低E点的位置
D.振荡了烧瓶可能是导致曲线1中CD段气压“急速”减小的原因
14.(2023·福建莆田·统考一模)如图1所示,向袋内缓缓吹气(袋内装有下雨天收集的空气样品),用传感器采集O2、CO2、湿度(测水蒸气)的相关数据如图2所示。纵坐标均为某气体体积分数(%),横坐标均为时间(s)。据图回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表示CO2变化的曲线是X
B.通过实验探究,呼出气体中O2的含量比吸入空气中的O2含量低
C.200s时保鲜袋内含量最多的是O2
D.Y曲线60s之后逐渐下降,推测保鲜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保鲜袋内壁有水雾产生
15.(2023·福建南平·统考一模)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分别收集满一瓶(集气瓶容积为500mL)二氧化碳气体的过程中,利用数字传感器测定二氧化碳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对比曲线①②数据可知,排水法收集到的二氧化碳纯度更高
B.根据曲线①数据计算,排水法收集到的二氧化碳体积为440.5mI
C.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8.52%
D.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更直观可见,不需要验满
16.(2023秋·福建厦门·九年级统考期末)化学兴趣小组为比较蜡烛和白磷在空气中燃烧测定氧气含量方法的优劣,开展实验探究;分别在相同条件下,在密闭容器内燃烧足量的蜡烛和白磷,用氧气传感器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与时间的关系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始终在减小
B.利用这两种物质燃烧测得空气中氧气含量均偏高
C.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3%时白磷还能反应
D.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效果较好的是蜡烛,因为它反应速率快
17.(2022·内蒙古呼和浩特·统考中考真题)小组同学用压强传感器研究蒸馏水或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注射器内各装有等体积的液体,同时等速度注入各自锥形瓶中,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锥形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曲线1表示注入蒸馏水后装置内的压强变化
B.0~t1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注入液体后气体被压缩
C.t1~t2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振荡锥形瓶,使反应进行更充分
D.对比曲线1和曲线2,可说明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蒸馏水吸收CO2的效果好
18.(2023·福建漳州·统考模拟预测)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用传感器记录集气瓶中压强、温度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对实验记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b点压强最大,说明红磷燃烧结束
B.a→b段压强增大是因为红磷燃烧放热
C.t1—t2时段,压强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氧气大量被消耗
D.若在t3前打开止水夹,则测定的氧气体积分数偏小
19.(2022·广东·统考中考真题)根据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50g甲能完全溶于50g水 B.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C.t2℃时,丙和丁的溶解度相同 D.加压或升温能增加戊的溶解度
二、填空题
20.(2019·湖北·统考中考真题)某溶液含有HCl、Na2CO3、H2SO4、MgCl2中的两种溶质,向该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产生沉淀质量与加入Ba(OH)2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则该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
21.(2022·湖北襄阳·中考真题)小明同学取镁、铝、锌三种金属,分别放入盛有质量和质量分数都相等的稀盐酸的锥形瓶中,实验装置如图1,采集数据,得到如图2所示的气压变化曲线。
(1)镁、铝、锌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相同气体是______(填化学式)。
(2)铝对应的曲线是B,反应速率先慢后快,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3)从图2分析,以下结论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金属镁对应的气压变化曲线是A ②M点时参加反应的镁锌质量相等
③实验时取用的镁铝质量可能相等
三、实验题
22.(2022·上海·统考中考真题)催化剂可显著提高反应效率,二氧化锰是常见的催化剂。
(1)实验室用H2O2溶液制取氧气,常用MnO2作催化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是因为氧气_______(选填“易”或“不易”)溶于水;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现象是_______。
(2)FeCl3对H2O2分解也有催化作用。为比较MnO2和FeCl3对H2O2分解快慢的不同影响,用下图左装置进行实验:启动传感器,注入H2O2溶液。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下:
i.初始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不为0,原因是_______。
ii.写出使H2O2分解较快的催化剂及判断依据:_______。
iii.用5% H2O2溶液制取氧气,若采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上述两种催化剂中较为合适的是_____。热点01 图像分析题
图像分析题是初、高中知识衔接的重要桥梁,也是广东中考的热点题型之一,在选择、填空、实验、综合能力题和计算题中均可能出现。命题特点是利用直角坐标系来描述有关化学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以考查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信息提炼、收集与分析处理的能力和对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考查主要有坐标图象和数字化实验两大类。
解答图象题时,一定要先仔细阅读题干,明晰考查原理,再仔细观察并分析图象的关键要素,最后细致作答。具体方法和流程如图所示:
1. pH变化曲线
2.有关酸、碱、盐反应的曲线
3.金属与酸、盐反应的曲线
4.加热固体反应的曲线
5.物质溶解时的变化曲线
6.数字化实验 
1.(2022·北京·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t1℃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相等
C.将t1℃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质质量不变
D.t2℃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1:21
【答案】D
【详解】A、由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A正确;
B、由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1℃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相交,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相等,故B正确;
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将t1℃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质质量不变,故C正确;
D、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故D不正确。故选D。
2.(2021·广东·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是硼酸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的硼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B.将a点的硼酸溶液升温至t2℃时,仍是饱和溶液
C.将b点的硼酸溶液降温至t1℃时,有晶体析出
D.t2℃时,向50g水中加入20g硼酸后充分搅拌,可得70g溶液
【答案】C
【详解】A、a点是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饱和溶液,溶解度是10g,此时硼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A错误。
B、将a点的硼酸溶液升温至t2℃时,溶解度变大,变为不饱和溶液,B错误。
C、b点是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饱和溶液,硼酸溶液降温至t1℃时,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C正确。
D、t2℃时,向50g水中加入20g硼酸后充分搅拌,溶解硼酸可得50g+15g=65g溶液,D错误。
故选:C。
3.(2022·江苏无锡·中考真题)NaCl、KCl、MgCl2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80℃时,KCl的溶解度比NaCl小
B.t℃时,NaCl和KCl的溶解度相同
C.t℃时,KCl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40%
D.NaCl中含有少量MgCl2,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NaCl
【答案】B
【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到, 8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在氯化钠溶解度曲线的上方,所以KCl的溶解度比NaCl大,错误;
B. t℃时氯化钠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一点,所以NaCl和KCl的溶解度相同,正确;
C. t℃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错误。
D. 氯化钠、氯化镁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氯化镁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所以NaCl中含有少量MgCl2,可以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氯化钠,错误;
故选:B。
4.(2018·广东广州·中考真题)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3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KNO3固体45.8g
B.NaNO3溶液降温一定有晶体析出
C.KCl的溶解度比NaCl的大
D.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KCl大
【答案】A
【详解】A. 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5.8g,100g水中最多溶解KNO3固体45.8g,正确;B. Na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硝酸钠的饱和溶液降温一定有晶体析出,但是未注明溶液的状态,无法判断是否有晶体析出,错误;C.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温度不同,溶解度不同,不指明温度,不能比较溶解度的大小,错误;D. 由图可知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KCl小,错误。故选A。
5.(2023·安徽六安·校考一模)某同学将未经打磨的铝片放入盛有稀硫酸的密闭容器中,用压强传感器测得容器内气体压强和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证明铝与稀硫酸反应放热
B.曲线AB段压强变化不明显的原因是铝片表面有氧化膜
C.反应在E点停止
D.曲线BC段内压强增大是生成气体和放热双重原因
【答案】C
【详解】A、由压强与时间的曲线可知:BC段压强迅速升高、CD段压强降低,一般情况下,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BC段随着反应进行,盐酸浓度降低,但反应速率升高,说明该实验证明铝与稀硫酸反应放热,说法正确;
B、曲线AB段压强变化不明显的原因是铝片表面有氧化膜,氧化铝先和稀硫酸反应,没有气体生成,压强变化不明显,说法正确;
C、DE段压强不变,说明反应在D点停止,说法错误;
D、由A可知:曲线BC段内压强增大是生成气体和放热双重原因,说法正确;
答案:C。
6.(2022·河北·中考真题)向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慢慢滴入稀硫酸,该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N点时的溶液一定呈红色 B.P点时的溶液能与纯碱发生反应
C.M→N过程中溶液的碱性逐渐增强 D.M→P过程中生成的硫酸钠不断增加
【答案】B
【详解】A、N点时,硫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此时为中性,酚酞溶液在中性溶液中是无色的;错误;
B、P点时,硫酸过量了,溶液中含有硫酸,硫酸和纯碱(碳酸钠)发生反应产生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正确;
C、根据图像,M→N过程中溶液的碱性逐渐减弱,M点pH大于7,N点pH=7;错误;
D、M→N,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硫酸钠和水,该过程中生成的硫酸钠不断增加;N点时,两者恰好完全反应,N→P过程中硫酸过量,没有硫酸钠产生;错误;
故选B。
7.(2023·广东·九年级专题练习)一定质量的M、N两种金属,分别与相同质量和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得到的以下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两种金属的活动性:M>N
B.两种金属生成氢气的质量:M=N
C.两种金属消耗稀硫酸的质量:M=N
D.充分反应后,得到溶液的质量:M=N
【答案】D
【详解】A、由图可知,反应结束前M金属反应速率更快,故两种金属的活动性:M>N,正确;
B、由纵坐标可知,反应结束后,两种金属生成氢气的质量:M=N,正确;
C、生成的氢气中氢元素全部来自酸中的氢,氢气质量相等,故两种金属消耗稀硫酸的质量相等:M=N,正确;
D、不确定金属种类,不能判断那种金属反应的质量大,故充分反应后,得到溶液的质量不能判断大小,错误。
故选D。
8.(2023·河南安阳·统考模拟预测)某同学想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后溶液的成分,他取适量反应后的滤液,向其中逐滴滴加碳酸钠溶液,并用pH传感器监测得到如图所示曲线。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p点的溶液呈碱性
B.m点的溶质为HCl、NaCl、CaCl2、Na2CO3
C.o~n段发生的反应为:↓
D.滴加碳酸钠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先有气泡,后有白色沉淀
【答案】B
【分析】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是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根据溶液分析可知,pH刚开始呈酸性,说明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稀盐酸和氯化钙,加入碳酸钠后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盐酸反应完后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
【详解】A、由图可知在P点时pH大于7,溶液呈碱性,说法正确;
B、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的药品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后溶液的成分一定含有氯化钙,由图可知滴加碳酸钠前溶液呈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碳酸钠先和稀盐酸反应,m点溶质应为HCl,NaCl、CaCl2,说法错误;
C、 o~n段pH没有发生变化,可见碳酸钠已经把稀盐酸反应完了,碳酸钠在和氯化钙发生反应,说法正确;
D、 由图可知碳酸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二氧化碳,再和氯化钙发生反应生成沉淀,说法正确。
故选B。
9.(2018·广东·中考真题)向一定质量的水中加入生石灰,下列曲线错误的是
A.B.C.D.
【答案】D
【详解】A、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溶液质量增加。当溶液饱和后溶液质量最大,继续加入氧化钙,氧化钙与水继续反应,当水反应完后,溶液质量为0,正确;B、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当溶液饱和后,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继续加入氧化钙,氧化钙与水继续反应,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溶解度变小,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当水反应完后,溶液质量分数为0,正确;C、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当加入氧化钙达到一定量时恰好与水完全反应,此时水的质量为0,正确;D、氧化钙与水反应温度升高,当氧化钙恰好与水完全反应后温度最高,此后温度开始降低,但不会低于反应前的温度,错误。故选D。
点睛:要准确解答此类题,关键要对化学反应的知识熟练掌握,并能结合图象的数学意义,综合考虑;图象的意义要抓住三点:①抓图象的起点,②抓图象的终点,③抓图象的变化过程。
10.(2020秋·河北·九年级统考期末)将质量相等的镁粉和铁粉分别投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所得H2质量与稀硫酸质量关系曲线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详解】因为题中曲线反映的是所得H2质量与稀硫酸质量关系,实验中反应的稀硫酸质量相等时,生成氢气质量也相等,因此在反应时,两种金属的曲线应该是重合的。从发生的两个反应:Mg+H2SO4=MgSO4+H2↑ ,Fe+ H2SO4= FeSO4+ H2↑ 中可以求出,Mg和H2的质量比是24∶2,Fe和H2的质量比是56∶2,因此质量相等的镁粉和铁粉,如果全部反应最终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多,A、C、D三个对应关系错误,B对应关系正确。故选B。
11.(2021·广西贵港·统考三模)向盛有氯化铁和盐酸混合液的烧杯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烧杯中溶液质量变化的是
A. B.
C. D.
【答案】D
【详解】向盛有氯化铁和盐酸混合液的烧杯中滴加NaOH溶液,氢氧化钠会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此过程中溶液的质量增加量即为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
待盐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开始与氯化铁反应,该过程中溶液的质量仍会增加,但由于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故溶液的质量增加量小于加入的氢氧化钠的质量。
待氯化铁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此时溶液质量增加量等于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
故选D。
12.(2019·广东·中考真题)取一定量打磨后的铝片于某容器中,再逐渐加入稀盐酸。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有关量的变化关系图错误的是
A.B. C. D.
【答案】B
【详解】A、向一定量的铝片中加入稀盐酸,随着盐酸的加入,氢气质量不断增大,至铝片完全反应后不再产生气体;图示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向一定量的铝片中加入稀盐酸,随着盐酸的加入,溶液的质量不断增大,铝元素反应后进入到溶液中,但由于又产生了氢气,其质量增大仍然较快,至铝片完全反应后不再产生气体;继续加入盐酸,溶液增加的质量只是盐酸溶液的质量,变化会比开始时变化更缓和一点;图示错误;故符合题意;
C、向一定量的铝片中加入稀盐酸,随着盐酸的加入,铝片不断反应,质量在不断减少,完全反应后铝片质量为零;图示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铝元素的质量是一定的,不管是否发生反应,其质量始终等于开始加进去的铝片的质量,图示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2021·河南开封·统考二模)某兴趣小组利用传感器进行了如图实验:如图1所示收集满两烧瓶,两个注射器内各装有85m1的水及40%的氢氧化钠溶液。连接好装置和压强传感器,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的液体注入各自烧瓶并关闭活塞。实验过程中实时测得烧瓶内气压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证明能与水发生反应
B.实验证明能与溶液发生反应
C.不改变装置药品的情况下,降低温度可以降低E点的位置
D.振荡了烧瓶可能是导致曲线1中CD段气压“急速”减小的原因
【答案】A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性质和反应现象进行解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压强会变小,振荡烧瓶会加快反应等。
【详解】A、能本身是溶于水的,所以通过以上实验不能得出与水反应,需要做一个对比实验,所以A错误;
B、加入后急剧减少,压强减小的很明显,说明发生反应了,所以B正确;
C、降低温度使烧瓶内物质冷却,故可以降低E点位置,所以C正确;
D、振荡烧瓶会加快溶解,使烧瓶内物质冷却,所以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二氧化碳的性质,捕捉题中信息解答此题,相对简单。
14.(2023·福建莆田·统考一模)如图1所示,向袋内缓缓吹气(袋内装有下雨天收集的空气样品),用传感器采集O2、CO2、湿度(测水蒸气)的相关数据如图2所示。纵坐标均为某气体体积分数(%),横坐标均为时间(s)。据图回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表示CO2变化的曲线是X
B.通过实验探究,呼出气体中O2的含量比吸入空气中的O2含量低
C.200s时保鲜袋内含量最多的是O2
D.Y曲线60s之后逐渐下降,推测保鲜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保鲜袋内壁有水雾产生
【答案】C
【分析】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0.036%,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增大,曲线X表示二氧化碳;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0.77%,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氧气的含量逐渐降低,则Z表示氧气;Y曲线表示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含量增大,60s后含量下降,Y曲线表示水蒸气。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表示二氧化碳变化的曲线是X,说法正确;
B、呼吸作用是消耗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0.77%,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氧气的含量逐渐降低,则Z表示氧气;通过实验探究,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降低,说法正确;
C、由图可知,Z表示氧气,则Z中呼出气体中约含有17.17%的氧气,200s时保鲜袋内含量最多的不是氧气,说法错误;
D、温度降低,水蒸气会冷凝成水滴,所以Y曲线60s之后逐渐下降是因为水蒸气冷凝造成的,可推测保鲜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保鲜袋内壁有水雾产生,说法正确。
故选C。
15.(2023·福建南平·统考一模)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分别收集满一瓶(集气瓶容积为500mL)二氧化碳气体的过程中,利用数字传感器测定二氧化碳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对比曲线①②数据可知,排水法收集到的二氧化碳纯度更高
B.根据曲线①数据计算,排水法收集到的二氧化碳体积为440.5mI
C.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8.52%
D.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更直观可见,不需要验满
【答案】C
【详解】A、对比曲线①②,可知排水法收集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较高,则排水法收集到的二氧化碳纯度更高,该选项分析正确;
B、根据数据,可知排水法收集到的二氧化碳体积为500mL×88.1%=440.5mL,该选项分析正确;
C、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则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500mL×(1-72.4%)×21%=28.98mL,体积分数是该选项分析错误;
D、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由于直观可见,则不需要验满,该选项分析正确。
故选C。
16.(2023秋·福建厦门·九年级统考期末)化学兴趣小组为比较蜡烛和白磷在空气中燃烧测定氧气含量方法的优劣,开展实验探究;分别在相同条件下,在密闭容器内燃烧足量的蜡烛和白磷,用氧气传感器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与时间的关系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始终在减小
B.利用这两种物质燃烧测得空气中氧气含量均偏高
C.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3%时白磷还能反应
D.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效果较好的是蜡烛,因为它反应速率快
【答案】C
【详解】A、由图像可知,两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先减小后增加,说法错误;
B、由图像可知,利用这两种物质燃烧测得空气中氧气含量均偏低,因为两个实验都没有将氧气全部消耗完,都有剩余,说法错误;
C、由图像可知,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3%时,体积分数还在减小,表明白磷还在继续反应,说法正确;
D、由图像可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效果较好的是白磷,因为它消耗的氧气较多,使测量结果更接近理论值,说法错误。
故选C。
17.(2022·内蒙古呼和浩特·统考中考真题)小组同学用压强传感器研究蒸馏水或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注射器内各装有等体积的液体,同时等速度注入各自锥形瓶中,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锥形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曲线1表示注入蒸馏水后装置内的压强变化
B.0~t1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注入液体后气体被压缩
C.t1~t2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振荡锥形瓶,使反应进行更充分
D.对比曲线1和曲线2,可说明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蒸馏水吸收CO2的效果好
【答案】C
【详解】A、1体积的水只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而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t3时,曲线1的压强几乎没变,曲线2变化很大,则说明曲线1表示注入蒸馏水后装置内的压强变化,该选项说法正确;
B、0~t1段两个曲线的压强均增大,是因为短时间内注入液体后气体被压缩,该选项说法正确;
C、由图可知,t2~t3段压强变化更快,则说明该阶段振荡锥形瓶,使反应进行更充分,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对比曲线1和曲线2,可知氢氧化钠吸收的二氧化碳更多,效果更好,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8.(2023·福建漳州·统考模拟预测)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用传感器记录集气瓶中压强、温度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对实验记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b点压强最大,说明红磷燃烧结束
B.a→b段压强增大是因为红磷燃烧放热
C.t1—t2时段,压强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氧气大量被消耗
D.若在t3前打开止水夹,则测定的氧气体积分数偏小
【答案】A
【详解】A、由温度变化曲线可知,c点温度最高,说明c点红磷燃烧结束,放出热量最多,分析不正确;
B、a→b段压强增大是因为红磷燃烧放热,气体受热膨胀,气压增大,分析正确;
C、红磷燃烧:红磷与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图中t1—t2时段,压强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红磷燃烧,氧气大量被消耗,分析正确;
D、由图示可知,t3是装置冷却,若在之前即冷却前打开止水夹,因气体受热膨胀,倒流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偏小,则测定的氧气体积分数偏小,分析正确。
故选A。
19.(2022·广东·统考中考真题)根据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50g甲能完全溶于50g水 B.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C.t2℃时,丙和丁的溶解度相同 D.加压或升温能增加戊的溶解度
【答案】C
【详解】A.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80g,也就是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80g物质甲,所以50g甲中只有40g能完全溶于50g水,选项错误。
B.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在减小,说明溶解的物质变多,所以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选项错误。
C.t2℃时,丙和丁的溶解度相同,正确。
D.压强增大或者温度降低戊的溶解度在升高,所以加压或降温能增加戊的溶解度,选项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共0分)
20.(2019·湖北·统考中考真题)某溶液含有HCl、Na2CO3、H2SO4、MgCl2中的两种溶质,向该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产生沉淀质量与加入Ba(OH)2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则该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
【答案】HCl、MgCl2
【详解】加入Ba(OH)2溶液,一段时间后产生沉淀,因此氢氧化钡先和酸发生中和反应,且当溶液中有酸的存在就不能存在碳酸钠,所以后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钡。而氢氧化钡好硫酸反应会生成沉淀,故开始与氢氧化钡反应的酸为盐酸。因此该溶液中的溶质是HCl、MgCl2。
故答案为HCl、MgCl2。
21.(2022·湖北襄阳·中考真题)小明同学取镁、铝、锌三种金属,分别放入盛有质量和质量分数都相等的稀盐酸的锥形瓶中,实验装置如图1,采集数据,得到如图2所示的气压变化曲线。
(1)镁、铝、锌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相同气体是______(填化学式)。
(2)铝对应的曲线是B,反应速率先慢后快,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3)从图2分析,以下结论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金属镁对应的气压变化曲线是A ②M点时参加反应的镁锌质量相等
③实验时取用的镁铝质量可能相等
【答案】(1)H2
(2)铝表面有一层氧化铝薄膜,刚开始发生的反应是氧化铝与盐酸的反应
(3)①③
【分析】装置中的压强越大,则表示产生的氢气越多。
(1)
镁、铝、锌均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产生的气体的化学式为H2。
(2)
由于铝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而盐酸先与氧化铝反应,故一开始几乎无氢气生成;
(3)
①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镁>铝>锌,则镁与盐酸反应的速率最快,则曲线A表示的是镁对应的气压变化,该结论正确;
②由前面分析可知,镁对应的曲线是A、铝对应的曲线是B,则锌对应的曲线是C,而、,可知等质量的镁、锌与稀盐酸反应时,镁产生的氢气比锌多,由图可知,M点时镁、锌产生的氢气质量相同,则该结论不正确;
③曲线B表示的是铝对应的气压变化,由于、,参与反应的铝的质量与生成的氢气的质量比为,即等质量的镁、铝与稀盐酸反应时,铝产生的氢气比镁的多,而由图可知,铝产生的氢气比镁多,则该结论正确。
故正确的是①③。
三、实验题
22.(2022·上海·统考中考真题)催化剂可显著提高反应效率,二氧化锰是常见的催化剂。
(1)实验室用H2O2溶液制取氧气,常用MnO2作催化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是因为氧气_______(选填“易”或“不易”)溶于水;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现象是_______。
(2)FeCl3对H2O2分解也有催化作用。为比较MnO2和FeCl3对H2O2分解快慢的不同影响,用下图左装置进行实验:启动传感器,注入H2O2溶液。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下:
i.初始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不为0,原因是_______。
ii.写出使H2O2分解较快的催化剂及判断依据:_______。
iii.用5% H2O2溶液制取氧气,若采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上述两种催化剂中较为合适的是_____。
【答案】(1) 不易 带火星木条复燃
(2) 装置中含有空气,空气中约含21%体积的氧气 MnO2,因为MnO2作催化剂时,产生等量氧气所需的时间比FeCl3短 FeCl3
【详解】(1)①实验室用H2O2溶液制取氧气的原理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剂条件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填: 。
②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故填:不易。
③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所以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带火星木条复燃,故填:带火星木条复燃。
(2)①由于装置中空气含有氧气,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所以初始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不为0,故填:装置中含有空气,空气中约含21%体积的氧气。
②比较MnO2和FeCl3使H2O2分解快慢的曲线图,可知当氧气体积分数都达到32%时,加MnO2用的时间为9s,加FeCl3的时间大于60s;所以使H2O2分解较快的催化剂是MnO2,原因是MnO2作催化剂时,产生等量氧气所需的时间比FeCl3短,故填:MnO2,因为MnO2作催化剂时,产生等量氧气所需的时间比FeCl3短。
③选择FeCl3可以使H2O2分解反应速率适中,得到平稳的氧气流,故填:FeCl3。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