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难点03 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2023年中考化学【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广东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重难点03 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2023年中考化学【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广东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重难点03 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一直是中考的热点知识,溶解度曲线题涵盖面广,综合性强。将溶解度曲线与溶解度定义、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转化、结晶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等知识综合起来进行命题。
1. 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内容 表示 举例
点 曲线上的点 表示物质在对应温度时的溶解度 A、B表示物质N、M在t1℃时的溶解度分别为ag和cg
两曲线交点 表示两物质在该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C点表示物质N、M在t2℃时的溶解度相等
线 表示物质溶解度随温度改变而 变化的趋势 如M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N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面 曲线下面的点 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D点表示t1℃时的N的不饱和溶液
2. 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和获得晶体的方法:
①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3;从溶液中获得晶体的方法可采用降温结晶。
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化不大,如NaCl;从溶液中获得晶体的方法可采用蒸发结晶。
③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Ca(OH)2。
1.曲线中点的含义。
2.某温度下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判断与比较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及转化
4.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与比较
5.判断物质结晶或提纯的方法
一、单选题
1.如图是硼酸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的硼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B.将a点的硼酸溶液升温至t2℃时,仍是饱和溶液
C.将b点的硼酸溶液降温至t1℃时,有晶体析出
D.t2℃时,向50g水中加入20g硼酸后充分搅拌,可得70g溶液
【答案】C
【详解】A、a点是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饱和溶液,溶解度是10g,此时硼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A错误。
B、将a点的硼酸溶液升温至t2℃时,溶解度变大,变为不饱和溶液,B错误。
C、b点是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饱和溶液,硼酸溶液降温至t1℃时,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C正确。
D、t2℃时,向50g水中加入20g硼酸后充分搅拌,溶解硼酸可得50g+15g=65g溶液,D错误。
故选:C。
2.根据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50g甲能完全溶于50g水 B.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C.t2℃时,丙和丁的溶解度相同 D.加压或升温能增加戊的溶解度
【答案】C
【详解】A.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80g,也就是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80g物质甲,所以50g甲中只有40g能完全溶于50g水,选项错误。
B.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在减小,说明溶解的物质变多,所以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选项错误。
C.t2℃时,丙和丁的溶解度相同,正确。
D.压强增大或者温度降低戊的溶解度在升高,所以加压或降温能增加戊的溶解度,选项错误。
故选:C。
3.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搅拌或加热的方法能增大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
B.40℃时,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63.9g
C.t℃时,硝酸钾饱和溶液和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相等
D.将硝酸钾溶液由40℃降温至20℃,不一定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答案】D
【详解】A. 用搅拌的方法能增大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速率,但是不会增加溶解度;加热升高温度,能增大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错误;
B. 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9g,则为163.9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63.9g,错误;
C.不确定溶液质量大小,不能判断 t℃时,硝酸钾饱和溶液和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大小,错误;
D. 不确定溶液是否饱和,故将硝酸钾溶液由40℃降温至20℃,不一定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正确;
故选D。
4.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将20℃的碳酸钠饱和溶液升温至30℃,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C.30℃时,将25g碳酸钠加入50g水中,所得溶液质量为75g
D.40℃时,碳酸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
【答案】B
【详解】A.由图可知,碳酸钠的溶解度是先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40℃后又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该选项说不正确;
B.将碳酸钠饱和溶液由20℃升温至30℃,碳酸钠的溶解度变大,则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但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该选项说法正确;
C.3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40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40g碳酸钠,则50g水中最多溶解,则将25g碳酸钠加入50g水中,所得溶液质量为20g+50g=70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4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50g,则碳酸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而不是50%,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5.KC1和KNO3的溶解度(见下表)和溶解度曲线(见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KCl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
A.曲线甲代表KCl的溶解度曲线
B.40℃时KNO3饱和溶液中KNO3的质量分数为63.9%
C.t1的值在20~30之间
D.将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
【答案】C
【详解】A、曲线甲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所以甲曲线对应的是KNO3,选项不正确;
B、40℃时KNO3饱和溶液中KNO3的质量分数为:,选项不正确;
C、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由表格可以看出在只有在20~30之间,才有相等的溶解度,因此t1的值应20~30之间,选项正确;
D、t1℃时甲和乙溶解度相等,所以甲乙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也相等,将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由于溶解度都增大,溶液都变成了不饱和溶液,但溶质,溶剂质量都不变,所以甲乙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仍相等,选项不正确;
故选:C
6.下列关于溶解度图像分析(不考滤结晶水合物)正确的是
A.高于t1℃时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更大
B.降温是将a处的甲溶液变饱和的唯一方法
C.t1℃时50g乙投入水中一定能完全溶解
D.t2℃时相同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乙溶液中溶剂质量更大
【答案】D
【详解】A、高于t1℃时甲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故选项说法错误;
B、a处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方法可以有降低温度、恒温蒸发溶剂、添加溶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C、t1℃ 时乙的溶解度为50g,则此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50g乙,若水的质量小于100g,则投入50g乙不能完全溶解,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得出t2℃时溶解度甲>乙,则此温度下,相同质量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甲的质量大于乙,则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乙大于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7.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选择甲、乙,丙三种物质中的一种物质(用R表示)按如图2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解度大小关系甲>乙>丙 B.丙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C.R是甲物质 D.①烧杯中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答案】C
【详解】A、溶解度比较,应指明温度,否则无法比较,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丙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溶解度增加,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C、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50g,乙的溶解度为50g,丙的溶解度小于50g,t2℃时,向100g水中加入50gR,R全部溶解,R不可能是丙,降温至t1℃,无晶体析出,t1℃时,甲的溶解度为50g,乙的溶解度小于50g,故R是甲物质,符合题意;
D、由C的分析可知,R是甲物质,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50g,故该温度下,向100g水中加入50gR,得到的是不饱和溶液,即①烧杯中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如图是MgCl2、KCl和MgSO4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P点表示t2℃时KCl和MgSO4的溶解度相等
B.t1℃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MgCl2
C.t2℃时,将40g MgCl2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质量为90g
D.将t2℃时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3℃,会析出晶体的是MgSO4
【答案】C
【详解】A、P点是溶解度曲线相交点,表示t2℃时KCl和MgSO4的溶解度相等,该选项说法正确;
B、t1℃时,,氯化镁的溶解度最大,故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MgCl2,该选项说法正确;
C、t2℃时氯化镁溶解度是70g,将40g MgCl2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能够溶解35g,所得溶液质量为85g,该选项说法错误;
D、将t2℃时,MgCl2、KCl和MgSO4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3℃时,硫酸镁的溶解度减小,氯化镁、氯化钾的溶解度增大,所以有晶体析出的是硫酸镁,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9.硝酸钾和硝酸钠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一所示,现有80g硝酸钾和80g硝酸钠固体,分别置于两只烧杯中,再分别加50g80°C的蒸馏水,恒温条件下充分搅拌、静置,再冷却至20°C.两只烧杯80°C溶解后的现象和20°C时结晶现象如图二所示。(忽略液体体积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80°C时硝酸钠的溶解度是150
B.图二中,盛硝酸钾的烧杯在80°C和20°C时的现象是AD
C.欲使20°C时两只烧杯中的固体恰好完全溶解,硝酸钠所需水多
D.上述配制的硝酸钾和硝酸钠溶液在40°C时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是硝酸钾
【答案】B
【详解】A、由图可知,80°C时硝酸钠的溶解度是150g,溶解度的单位是g,故A说法不正确;
B、由图可知,80°C时硝酸钠的溶解度是150g,8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69g,所以8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钠的质量为75g<80g,最多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84.5g>80g,故A表示盛硝酸钾的烧杯在80℃的现象,B表示盛硝酸钠在80℃的现象,恒温条件下充分搅拌、静置,再冷却至20°C,20℃,硝酸钠的溶解度>硝酸钾的溶解度,所以降温后,硝酸钾析出的晶体较多,故D表示盛硝酸钾的烧杯在20℃的现象,C表示盛硝酸钠的烧杯在20℃的现象,故B说法正确;
C、由B分析可知,D表示盛硝酸钾的烧杯在20℃的现象,C表示盛硝酸钠的烧杯在20℃的现象,20℃,硝酸钠的溶解度>硝酸钾的溶解度,故欲使20°C时两只烧杯中的固体恰好完全溶解,硝酸钾所需水多,故C说法不正确;
D、由图可知,40℃,硝酸钠的溶解度>硝酸钾的溶解度,所以在相同溶剂中,溶解的硝酸钠较多,故硝酸钠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大,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B。
二、填空题
10.根据NaC1和KNO3的溶解度表和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20 40
溶解度/g NaCl 35.7 36.0 36.6
KNO3 13.3 31.6 63.9
(1)20℃时,KNO3的溶解度为____________g。
(2)KNO3和NaCl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_____________。
(3)按照下图进行实验,各步操作均已充分溶解,忽略实验过程中溶剂的挥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烧杯a和b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B.烧杯a和d内,溶剂质量:a>d
C.烧杯c和f内,上层清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c=f
D.烧杯c和f内,剩余固体质量:c>f
E.烧杯b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30.9%
【答案】(1)31.6
(2)氯化钠/NaCl
(3)ABCE
【详解】(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
(2)根据溶解度曲线分析可知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
(3)A、a中饱和硝酸钾的溶质质量分数=≈24%,设a中KN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则,得出x≈24g,其中溶剂水的质量=100g-24g=76g,40℃时76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的质量=,则在a中加入10g硝酸钾后硝酸钾质量=24g+10g=34g,34g<48.6g,硝酸钾能完全溶解,b中溶质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B、根据上述分析得出a中溶剂水的质量为76g,设d中NaCl的质量为y, ,y≈26.5g,其中溶剂水的质量=100g-26.5g=73.5g,76g>73.5g,故选项说法正确;
C、c与f中都有固体剩余,则上层清液都为饱和溶液,t℃时硝酸钾与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则此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D、整个过程溶剂质量不变,根据上述分析得出c烧杯中溶剂质量为76g,硝酸钾的总质量为34g,f烧杯中溶剂质量为73.5g,氯化钠的总质量为36.5g,t℃时硝酸钾与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设此时溶解度为s,则c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为,f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为,比较可知f中剩余固体的质量大于c中剩余固体质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E、根据上述计算得出b中硝酸钾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0.9%,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BCE。
11.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含义是______。
(2)t2℃时,将15克甲物质加入到2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g。
(3)若乙中混有少量甲,可用______的方法提纯乙(填“蒸发结晶”减“降温结晶”)。
(4)将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
【答案】(1)t2℃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或相同)均为50g
(2)30
(3)蒸发结晶
(4)乙、丙、甲(或乙丙甲成乙>丙>甲)
【详解】(1)由图可知,t2℃时,甲、丙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故P点的含义是:t2℃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或相同)均为50g;
(2)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g,该温度下,将15克甲物质加入到20克水中,只能溶解10g,形成溶液的质量为:20g+10g=30g;
(3)由图可知,甲、乙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若乙中混有少量甲,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
(4)将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降温后,甲、乙的溶解度减小,均是饱和溶液,丙的溶解度增加,变为不饱和溶液,降温后,丙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t1℃时,乙的溶解度大于t3℃时,丙的溶解度大于t1℃时,甲的溶解度,故t1℃时,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t3℃时,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t1℃时,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丙>甲。
12.KCl和KN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g KCl 27.6 31.0 34.0 37.0 40.0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1)请在图中补充另一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_____。
(2)在图中标明两条曲线对应物质的名称______。

(3)KNO3中混有少量KCl,可用什么方法除去?____请结合图解释其原因_____。
【答案】(1)
(2)
(3) 降温结晶 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氯化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
【详解】(1)根据溶解度表格数据可得溶解度曲线如答案所示。
(2)由表格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随温度变化趋势较大,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随温度变化趋势较小,所以变化趋势较大的是硝酸钾,变化趋势较小的是氯化钾。
(3)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氯化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所以采用降温结晶
的方法除杂。原因是: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氯化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
13.有些人刚喝完牛奶就腹胀或腹泻,这是牛奶中乳糖在作怪。当人体缺少乳糖酶时,牛奶中75%以上的乳糖都不会被小肠分解、消化,吸收,而是进入大肠,并在大肠中微生物的作用下发酵,转化为H2、CH4和CO2等气体,导致肠道的压强增大,从而产生腹胀或腹泻等问题。
(1)乳糖属于糖类物质。糖类在生命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
(2)麦芽糖和乳糖的化学式相同,均为C12H22O1l。已知:20℃时麦芽糖的溶解度为64 g,如图为乳糖的溶解度曲线。
①20℃时,饱和麦芽糖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结果精确至0.1%)。
②为鉴别某样品是麦芽糖还是乳糖,可采取的一种操作方法是______。
③乳糖、麦芽糖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排列方式______(选填“完全相同”或“存在差异”),判断的理由是______。
【答案】(1)提供能量
(2) 39.0% 20℃时,取20g麦芽糖和乳糖分别加入100g水中,完全溶解为乳糖,不能完全溶解为麦芽糖 存在差异 乳糖、麦芽糖的性质不同,可推测出两者结构不同
【详解】(1)糖类是六大营养素之一,在生命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是提供能量。
(2)①根据上图可知,20℃时,麦芽糖的溶解度为64g,则饱和麦芽糖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②根据题干信息可知,20℃时,麦芽糖的溶解度为64 g,乳糖的溶解度为20g,鉴别某样品是麦芽糖还是乳糖,可采取的操作方法是20℃时,取20g麦芽糖和20g乳糖分别加入100g水中,完全溶解为乳糖,不能完全溶解为麦芽糖。
③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乳糖、麦芽糖的性质不同,所以乳糖、麦芽糖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排列方式存在差异,判断的理由是乳糖、麦芽糖的性质不同,可推测出两者结构不同。
14.地球深处的水处于超临界状态,如图为某压强下NaCl和CaCl2在超临界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在超临界水中,将不饱和的NaCl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填一种)。450℃时,配制等质量的NaCl和CaCl2的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NaCl______(填“>”、“<”或“=”)CaCl2。
【答案】 升高温度或增加溶质 <
【详解】在超临界水中,因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将不饱和的 NaCl 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增加溶质或升高温度,45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钙,则配制等质量的 NaCl和 CaCl2的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NaCl15.我国古代提纯焰硝(含KNO3和少量NaCl、CaCl2等)工艺的主要过程示意如下:
(1)步骤中,“搅拌”的作用是_______(写一种)。
(2)步骤Ⅲ加小灰水(含K2CO3)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下图为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步骤Ⅳ在较高温度下过滤的目的是_______。
(4)步骤V析出硝酸钾晶体的过程称之为_______。
(5)“溶液2”一定含有的溶质有KCl、_______和_______(填化学式)。
【答案】(1)加快溶解(或“均匀受热”)
(2)
(3)防止硝酸钾析出
(4)结晶
(5) KNO3 NaCl(或NaNO3)(两空答案可互换)
【详解】(1)在步骤中,如步骤I搅拌可以使物质充分溶解,均匀受热,步骤II和III中可以加快溶解的速度,故填:加快溶解(或“均匀受热”);
(2)根据碳酸钾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化学方程式为:;
(3)步骤Ⅳ在较高温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较大,而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温度下降会使其析出,故在较高温度下过滤可以只滤除杂质不溶物,不会滤出硝酸钾,故填:防止硝酸钾析出;
(4)固体由溶液中结晶析出的过程叫结晶,所以步骤V析出硝酸钾晶体的过程是结晶,故填:结晶;
(5)根据碳酸钾除去了溶液中的氯化钙,但生成了氯化钾,故溶液中的离子有钾离子、钠离子,硝酸根离子、氯离子,虽有硝酸钾析出但溶液中仍会溶解部分硝酸钾,故“溶液2”一定含有的溶质有KCl、KNO3、NaCl(或NaNO3),故填:KNO3、NaCl(或NaNO3)。
四、选择填充题
16.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t1℃时,100g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C.将a点的乙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改变
D.t2℃时,在50g水中加入20g甲物质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__g
【答案】 C 65
【详解】A、溶解度比较应指明温度,否则无法比较,不符合题意;
B、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该温度下,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但是溶液状态未知,无法比较,不符合题意;
C、将a点的乙溶液通过降低温度的方法转化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如果采取增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溶质质量分数增加,符合题意;
D、t2℃时,甲的溶解度为30g,该温度下,在50g水中加入20g甲物质,只能溶解15g,所得溶液的质量为:50g+15g=65g。
故选C,填65。重难点03 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一直是中考的热点知识,溶解度曲线题涵盖面广,综合性强。将溶解度曲线与溶解度定义、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转化、结晶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等知识综合起来进行命题。
1. 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内容 表示 举例
点 曲线上的点 表示物质在对应温度时的溶解度 A、B表示物质N、M在t1℃时的溶解度分别为ag和cg
两曲线交点 表示两物质在该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C点表示物质N、M在t2℃时的溶解度相等
线 表示物质溶解度随温度改变而 变化的趋势 如M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N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面 曲线下面的点 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D点表示t1℃时的N的不饱和溶液
2. 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和获得晶体的方法:
①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3;从溶液中获得晶体的方法可采用降温结晶。
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化不大,如NaCl;从溶液中获得晶体的方法可采用蒸发结晶。
③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Ca(OH)2。
1.曲线中点的含义。
2.某温度下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判断与比较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及转化
4.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与比较
5.判断物质结晶或提纯的方法
一、单选题
1.如图是硼酸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的硼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B.将a点的硼酸溶液升温至t2℃时,仍是饱和溶液
C.将b点的硼酸溶液降温至t1℃时,有晶体析出
D.t2℃时,向50g水中加入20g硼酸后充分搅拌,可得70g溶液
2.根据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50g甲能完全溶于50g水 B.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C.t2℃时,丙和丁的溶解度相同 D.加压或升温能增加戊的溶解度
3.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搅拌或加热的方法能增大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
B.40℃时,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63.9g
C.t℃时,硝酸钾饱和溶液和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相等
D.将硝酸钾溶液由40℃降温至20℃,不一定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4.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将20℃的碳酸钠饱和溶液升温至30℃,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C.30℃时,将25g碳酸钠加入50g水中,所得溶液质量为75g
D.40℃时,碳酸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
5.KC1和KNO3的溶解度(见下表)和溶解度曲线(见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KCl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
A.曲线甲代表KCl的溶解度曲线
B.40℃时KNO3饱和溶液中KNO3的质量分数为63.9%
C.t1的值在20~30之间
D.将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
6.下列关于溶解度图像分析(不考滤结晶水合物)正确的是
A.高于t1℃时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更大
B.降温是将a处的甲溶液变饱和的唯一方法
C.t1℃时50g乙投入水中一定能完全溶解
D.t2℃时相同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乙溶液中溶剂质量更大
7.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选择甲、乙,丙三种物质中的一种物质(用R表示)按如图2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解度大小关系甲>乙>丙 B.丙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C.R是甲物质 D.①烧杯中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8.如图是MgCl2、KCl和MgSO4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P点表示t2℃时KCl和MgSO4的溶解度相等
B.t1℃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MgCl2
C.t2℃时,将40g MgCl2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质量为90g
D.将t2℃时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3℃,会析出晶体的是MgSO4
9.硝酸钾和硝酸钠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一所示,现有80g硝酸钾和80g硝酸钠固体,分别置于两只烧杯中,再分别加50g80°C的蒸馏水,恒温条件下充分搅拌、静置,再冷却至20°C.两只烧杯80°C溶解后的现象和20°C时结晶现象如图二所示。(忽略液体体积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80°C时硝酸钠的溶解度是150
B.图二中,盛硝酸钾的烧杯在80°C和20°C时的现象是AD
C.欲使20°C时两只烧杯中的固体恰好完全溶解,硝酸钠所需水多
D.上述配制的硝酸钾和硝酸钠溶液在40°C时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是硝酸钾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填空题
10.根据NaC1和KNO3的溶解度表和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20 40
溶解度/g NaCl 35.7 36.0 36.6
KNO3 13.3 31.6 63.9
(1)20℃时,KNO3的溶解度为____________g。
(2)KNO3和NaCl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_____________。
(3)按照下图进行实验,各步操作均已充分溶解,忽略实验过程中溶剂的挥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烧杯a和b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B.烧杯a和d内,溶剂质量:a>d
C.烧杯c和f内,上层清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c=f
D.烧杯c和f内,剩余固体质量:c>f
E.烧杯b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30.9%
11.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含义是______。
(2)t2℃时,将15克甲物质加入到2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g。
(3)若乙中混有少量甲,可用______的方法提纯乙(填“蒸发结晶”减“降温结晶”)。
(4)将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
12.KCl和KN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g KCl 27.6 31.0 34.0 37.0 40.0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1)请在图中补充另一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_____。
(2)在图中标明两条曲线对应物质的名称______。

(3)KNO3中混有少量KCl,可用什么方法除去?____请结合图解释其原因_____。
13.有些人刚喝完牛奶就腹胀或腹泻,这是牛奶中乳糖在作怪。当人体缺少乳糖酶时,牛奶中75%以上的乳糖都不会被小肠分解、消化,吸收,而是进入大肠,并在大肠中微生物的作用下发酵,转化为H2、CH4和CO2等气体,导致肠道的压强增大,从而产生腹胀或腹泻等问题。
(1)乳糖属于糖类物质。糖类在生命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
(2)麦芽糖和乳糖的化学式相同,均为C12H22O1l。已知:20℃时麦芽糖的溶解度为64 g,如图为乳糖的溶解度曲线。
①20℃时,饱和麦芽糖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结果精确至0.1%)。
②为鉴别某样品是麦芽糖还是乳糖,可采取的一种操作方法是______。
③乳糖、麦芽糖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排列方式______(选填“完全相同”或“存在差异”),判断的理由是______。
14.地球深处的水处于超临界状态,如图为某压强下NaCl和CaCl2在超临界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在超临界水中,将不饱和的NaCl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填一种)。450℃时,配制等质量的NaCl和CaCl2的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NaCl______(填“>”、“<”或“=”)CaCl2。
三、流程题
15.我国古代提纯焰硝(含KNO3和少量NaCl、CaCl2等)工艺的主要过程示意如下:
(1)步骤中,“搅拌”的作用是_______(写一种)。
(2)步骤Ⅲ加小灰水(含K2CO3)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下图为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步骤Ⅳ在较高温度下过滤的目的是_______。
(4)步骤V析出硝酸钾晶体的过程称之为_______。
(5)“溶液2”一定含有的溶质有KCl、_______和_______(填化学式)。
四、选择填充题
16.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t1℃时,100g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C.将a点的乙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改变
D.t2℃时,在50g水中加入20g甲物质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__g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