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儋州市洋浦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有答案)

海南省儋州市洋浦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有答案)

海南省洋浦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月考高二年级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
1. 为调查内蒙古某草原老鼠的种群密度,科研人员随机划定1hm2的样方并封闭,连续6天捕鼠并灭鼠,每天捕获数分别为19、16、10、12、9、7,当捕获数为0时,累计捕获数即为调查样方内的种群数量N(估计值)。科研人员根据6天的捕鼠情况绘制出下图并得出计算公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密度与出生率成正比,与死亡率成反比
B. 调查样方内老鼠种群密度接近110只/hm2
C.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老鼠种群数量比用该方法调查得到的结果更精准,操作更方便
D. 在老鼠活动频繁的区域划定样方,可使调查结果更接近该草原的真实值
2. 某农户靠养殖黑山羊发家致富,黑山羊的(K值-种群数量)/K值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曲线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呈负相关
B. (K值-种群数量)/K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
C. 捕获黑山羊后种群剩余量最好控制在S3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 S5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接近该种群在该环境中的K值
3. 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一猎物模型,如图甲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图乙为相应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乙中曲线P和图甲中横坐标代表的生物都表示捕食者
B. 图乙中N和P两曲线代表的种群数量均呈现周期性波动
C. 图乙中的b、d时间段分别对应的是图甲中的②、④区
D. 图甲中最可能代表 K值的数据是 和P
4. 在中国悠久的淡水渔业养殖历史中,人们发明了高产低耗的“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下图为夏季一个池塘中鱼的种群数量与水层优势种之间的关系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充分利用了池塘中的空间和食物资源
B. 若引入喜栖池底水草,以虾、螺蛳为食的河蟹,可能会导致能量耗损增加,青鱼产量降低
C. 用标记重捕法估算鳙鱼数目,在两次取样之间发生过鳙鱼的随机捕售,其估算的结果将偏小
D. 与夏季相比,冬季该池塘中四大家鱼在各水层的分布发生改变,这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
5. 梭梭是一种常被用于修复干旱区域退化生态系统的先锋植物。在某时间点,研究人员调查了三个不同地下水埋深的梭梭种群的不同龄级个体数目,结果如下图所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2的数量变化可用模型N =N ·λt描述
B. 这三个梭梭种群的数量主要受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
C. 种群1和种群2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 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可用样方法调查梭梭种群密度
6. 近年来,河南省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黄河沿岸建设复合型生态廊道,使流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濒危动植物种群明显增多、生态系统功能不断增强,黄河生态面貌得到有效恢复。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科学利用水资源、减少污水排放能有效降低生态足迹
B. 在湿地修复过程中,应选择净化能力强且生态位相同的水生植物
C. 生态廊道的建设有利于打破濒危动物之间的隔离,促进其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D.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维持正常的功能需要不断得到系统外的能量
7. 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频度分级标准如表所示。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下图表格所示。而某草地植物物种的频度级如下柱形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级 A B C D E
频度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A. 对群落的保护,只需保护优势种
B. 优势种能决定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的形成
C. 若某植物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该植物的频度属于E级
D. 若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介于20—26.5
8. 小天鹅是长途迁徙鸟类,一年中会有两次往返于越冬栖息地和繁殖栖息地的迁徙行为,鄱阳湖区域是小天鹅重要的越冬栖息地。2003-2015年冬季鄱阳湖区域超过10年记录到有小天鹅分布的湖泊中小天鹅被记录次数(利用频次)及其平均数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鄱阳湖区域,决定小天鹅越冬种群密度的种群数量特征是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B. 据图可知,青岚湖是小天鹅最青睐的越冬地
C. 通过建立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小天鹅实施保护的措施属于易地保护
D. 小天鹅的种群数量及动态等领域尚有很多的生态学问题可供研究,这属于潜在价值
9. 群落演替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竞争平衡阶段→相对稳定阶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侵入定居阶段到竞争平衡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了变化,但水平结构并未改变
B. 成功定居的先锋植物可能会通过影响环境来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生物创造有利条件
C. 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竞争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可以达到相对平衡
D. 相对稳定阶段群落内物种对资源的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
10. 生态果园与传统果园最大的区别是增加了果园中生物的种类,例如利用果树下光照强度弱、空气湿度高、风速低等环境条件,在两行果树间种植喜湿、喜温、喜半阴的草菇(一种食用菌),或种植生草,还可以向果园中引入鸡、鸭等动物,甚至可以在果园中养殖蚯蚓,以此提高果园的稳定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光能输入到果树﹣草菇园的途径是果树和草菇等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B. 果园中养殖鸡、鸭时,鸡、鸭粪便中的能量可以被果树利用
C. 果树种植过程需要治虫,目是使能量多级利用
D. 果树固定的太阳能,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
11. 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的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 )
A. ①是指由草流入兔的能量
B. 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到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C. ③是草的同化量中流入分解者中的能量的一部分
D. 草与兔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而兔与狐之间是双向的
12. 多数植物遭到昆虫蚕食时会分泌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如分泌杀虫物质、产生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物质等。烟粉虱能合成Bt56蛋白,该蛋白会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产生挥发物质吸引昆虫天敌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
B. 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C. 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比未被抑制的对照组快
D. 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可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
13. 孑遗植物桫(suō)椤,在贵州数量多、分布面积大。调查发现,常有害虫啃食桫椤嫩叶,影响桫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桫椤的植株高度不属于生态位的研究范畴
B. 建立孑遗植物桫椤的基因库属于易地保护
C. 桫椤有观赏性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D. 能量从桫椤流向害虫的最大传递效率为20%
14. 土壤镉污染影响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种植富集镉的植物可以修复镉污染的土壤。为了筛选这些植物,某科研小组研究了土壤中添加不同浓度镉后植物A和B的生长情况,以不添加镉为对照(镉含量0.82mg·kg-1)。一段时间后,测量植物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植物体镉含量,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镉浓度(mg·kg-1) 地上生物量(g·m-2) 地下生物量(g·m-2) 植物体镉含量(mg·kg-1)
植物A 植物B 植物A 植物B 植物A 植物B
对照 120.7 115.1 23.5 18.0 2.5 2.7
2 101.6 425 15.2 7.2 10.1 5.5
5 105.2 35.2 14.3 41 12.9 7.4
10 97.4 28.3 12.1 2.3 27.4 11.6
A. 在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和B都发生了镉的富集
B. 与植物A相比,植物B更适合作为土壤镉污染修复植物
C. 在被镉污染的土壤中,镉对植物B生长的影响更大
D. 若以两种植物作动物饲料,植物A的安全风险更大
15. 1961年到2007年间全球人类的生态足迹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1961年到2007年间人类的生态足迹从未明显下降过
B. 2005年人类的生态足迹约为地球生态容量的1.4倍
C. 绿色出行、节水节能等生活方式会增加生态足迹
D.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引导人类利用科技缩小生态足迹的重要基础
二、非选择题(4道大题,共55分)
16. 下图1表示生活在某地海洋潮间带岩石上的生物及相互关系,其中海藻、藤壶、贻贝和海葵都固着在岩石表面,而海星等在岩石表面爬动;图2是根据这些生物绘制的能量金字塔模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岩石表面物种丰富度、优势种属于__________水平上的问题。图1中的生物位于图2中Ⅲ的有__________。
(2)调查显示,海星的食物中,藤壶、贻贝、石槭、石鳖和荔枝螺中所占的数量比例(%)大约分别是64、27、5、3、1,若只考虑图1中的捕食关系,从维持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分析,在以上5种生物中, __________的数量最多,其原因是__________。
(3)海藻与藤壶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理由是__________。当除去全部海星一年后,与对照样地相比,实验样地中藤壶成为优势种,而石鳖和石槭数量大大减少,其原因是__________。
17. 气候变化条件下的入侵生物防治是当前全球共同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今年,吉林省在“莫让豚草破坏我们的美丽家园”专项治理活动的实践基础上,持续开展对豚草这一外来入侵物种治理的实践,不断探索丰富着豚草治理的“吉林模式”。
(1)豚草的花粉可引起很多人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医学上认为,过敏反应是指_____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2)估算豚草种群密度则采用_____法。经调查发现豚草刚入侵时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若豚草的初始种群数量为800株,每繁殖一代比原来增加a倍,若在此条件下繁殖b代,该外来物种的种群数量为_____株。
(3)引入天敌广聚萤叶甲属于_____防治,调查被咬食的豚草,其体内代谢产物的分泌情况如图所示。分析广聚萤叶甲能够缓解豚草入侵的原因是_____。
(注:将未引入天敌时,豚草种群代谢物分泌量均正态分布,最大值定义为0)
18. 近年来我国在保护生态环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如图为某生态果园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调查该生态系统中趋光性害虫的种群密度,可使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果园中,玉露香梨花的花色有白色和粉色,根本上体现了___________多样性。
(2)研究发现在果园里养鸡、鸭有重要的生态效益,体现在___________。(答出两点)
(3)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一种害虫靠吸取农作物的汁液为食,它们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利用性外激素扰乱害虫的雌雄交配这属于___________防治
(4)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农民进行除草、除虫等农业活动的意义是___________。
19.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图1是稻蟹共生稻田生态系统结构简图,图2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图中的数值表示能量,单位是(10KJ/m2·a)。请根据相关信息回答问题。
(1)稻田养蟹是我国稻作区重要的生态农业模式,稻田中的植物吸引昆虫前来觅食,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的功能,稻田内所有稻田昆虫_______(填“是”或“不是”)一个种群。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形式有______。
(2)图2中的A代表_______;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
(3)我国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CO2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净零排放)的目标。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
①“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CO2排放总量,实现相对“零排放”,达到“碳中和”时,图中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理由是_______。
②植树造林是“碳捕集”的重要措施之一,造林的树种应以本地树种为主,原因是_______、本地物种具有较高的生态适应性 ,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原理。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体系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主要原因是_______。
海南省洋浦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月考高二年级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A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A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B
【14题答案】
【答案】B
【15题答案】
【答案】C
二、非选择题(4道大题,共55分)
【16题答案】
【答案】(1) ①. 群落 ②. 海星、 荔枝螺和海葵
(2) ①. 藤壶 ②. 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
(3) ①. 海藻与藤壶都固着在岩石表面,两者会竞争生存空间 ②. 藤壶占据了岩石表面,使海藻不能生长,石鳖和石槭因失去食物而数量减少
【17题答案】
【答案】(1)(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过敏原)刺激时
(2) ①. 样方 ②. 800(1+a)b
(3) ①. 生物 ②. 广聚萤叶甲咬食豚草后,豚草通过提高防御性代谢物的分泌来抵御天敌,减少促进生长繁殖的代谢物的分泌,虽然豚草存活几率增加,但其生长繁殖受到抑制
【18题答案】
【答案】(1) ①. 黑光灯诱捕法 ②. 基因
(2)鸡鸭捕食害虫,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鸡鸭的粪便经生物分解可以肥田可减少化肥的使用;增加或延长食物链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①. 寄生 ②. 生物
(4)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9题答案】
【答案】(1) ①. 信息传递 ②. 不是 ③. 光能(太阳能)和化学能
(2) ①. 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 ②. 17.6
(3) ①. 大于 ②. 达到“碳中和”时,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应等于CO2排放总量,而CO2排放总量除包括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外,还包括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过程中排放的CO2 ③. 避免外来物种入侵,保证本地生态系统的安全性 ④. 协调 ⑤.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