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一模化学试卷(答案)

2025年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一模化学试卷(答案)

腾冲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化学试卷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O 16 Cu 64 Zn 65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1.斗转星移、日月变换,大自然美丽而神奇。下列自然现象与其他有本质区别的是
A.铜雕锈蚀 B.面包发霉 C.冰雪消融 D.火山烈燃
2.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下列不符合“绿色低碳”理念的是
减少使用私家车,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B.增大吸收,大力植树造林
C.减少排放,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D.增大投入,积极开发新能源
3.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可用于生产碳酸饮料
B.氮气是无色无味气体,可用作保护气
C.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于制作铅笔芯
D.熟石灰具有碱性,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4.二硫化钼(MoS2)是重要的固体润滑剂,二硫化钼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则钼元素的化合价为
A.+1 B.+2 C.+3 D.+4
5.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对化学观念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元素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微粒观: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C.结构观:和性质不同,其原因是二者分子构成不同
D.分类观:水,氧气,氮气均属于单质
6.规范实验操作是保障实验成功的前提条件。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过滤 B.加热液体
C.量取液体 D.点燃酒精灯
7.合成材料的出现是材料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下列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铂金戒指 B.紫砂壶
C.塑料拖鞋 D.纯棉围巾
8.某学校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开展了下列实验活动:每隔十分钟取刚降到地面的雨水水样,用pH计(测pH的仪器)测定其pH,所得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刻 5:05 5:15 5:25 5:35
pH 4.95 4.94 4.86 4.85
其中水样酸性最强的时刻是
A.5:05 B.5:15 C.5:25 D.5:35
9.最近上映的电影《焚城》中由于具有放射性的铯泄漏,香港差点被毁灭。如图是铯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铯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六周期
B.铯与钠的化学性质相似
C.铯原子的质子数为55
D.铯原子的质量为132.9
10.云南普洱,名扬海内外。茶道中“赏茶”,包括察茶色,观茶形,闻茶香,常用“细、馨、苦”形容茶汤色、香、味。茶汤中含有茶黄素(化学式为)。下列有关茶黄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茶黄素由碳、氢、氧三个元素组成
B.茶黄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C.茶黄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D.茶黄素由29个碳原子、24个氢原子和12个氧原子构成
11.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多处用到水和单质磷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1集气瓶中的水和图2烧杯内的水都有提供热量的作用
B.图1中的红磷和图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时都产生大量白雾
C.图1红磷燃烧时弹簧夹未夹紧会导致测得氧气含量偏低
D.图2能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
12.下列关于与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与的化学性质相同
B.在煤炉上放一盆水能防止中毒
C.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密度比空气大,且能够支持燃烧
13.甲醇()常用作火炬燃料,科学家成功研制出一种合成甲醇的新工艺,其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生成物一共有2种物质 B.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3:1
14.化学操作要注意实验安全。下列根据实验有关图标说明不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不能用湿手操作,实验完毕及时切断电源
B.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有害气体,应开启排风管道或排风扇
C.实验中会用到明火。要正确使用火源,并束好长发,系紧宽松衣物
D.进行化学实验需要戴好护目镜,以保护眼睛
鉴别、检验、除杂和分离是认识和研究物质的常用方法。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NaOH、盐酸三种溶液 仅用组内物质之间的反应即可鉴别
B 检验CO中是否含有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是否变浑浊
C 除去氯化钠中少量的碳酸钠 加入适量的氯化钙溶液,过滤:滤液蒸发结晶
D 分离锌粉和铜粉 加足量的稀硫酸,过滤
16.在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相关数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3.9 B.该反应中甲、丁的质量变化比为14:85
C.丙一定是化合物 D.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17.以化合价为纵坐标,物质类别为横坐标所绘制的图像叫价类图,如图是氮元素的价类图,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A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B.B的化学式为
C.C物质的1个分子由3个原子构成 D.D物质可以是硝酸钾
18.下列图像与对应的叙述,相符合的是
A.高温煅烧石灰石
B.向等质量的铁粉和锌粉中分别加入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至过量
C.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
D.向盐酸和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19.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B是一种气体肥料,D可用作补钙剂,C、D属于不同类别的物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能相互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是CaO B.C→D只能通过复分解反应实现
C.E一定是稀盐酸 D.A、B属于同种类别的物质
20.花鼓戏《补锅》中唱到“手拉风箱呼呼响,火炉烧得红旺旺”。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A.风箱拉动过程中增加了可燃物
B.手拉风箱为煤的燃烧提供了充足氧气
C.火炉烧得旺是因为降低了煤的着火点
D.氧气能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填空与简答(本大题共6个小题,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30分)
21.(5分)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根据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②表示的微粒符号是 。
(2)图1中,④和⑤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3)图2中的“锌”指的是 (填“单质”或“元素”)。
(4)图3中生石灰(CaO)除湿防潮的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2.(5分)利用甘蔗制白砂糖的工艺流程如下:
(1)“”中数字“2”的含义是 。
(2)榨汁机中出来的甘蔗汁液是绿色的,在硫化塔中,二氧化硫对其进行漂白可以除色,二氧化硫气体从底部缓慢通入的目的是 。
(3)生石灰搅拌池中的溶液会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硫,生成沉淀和水。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过滤泵中可以将沉淀除去,滤液中主要含有蔗糖()。蔗糖中 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23.(5分)阅读下列科技短文
化石能源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能源,但其储量有限,不可再生。《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中提出,全球能源结构正在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
由图1可见,太阳能、风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多。太阳能的利用是热门研究方向之一。例如,通过光催化可将、转化为、、、(甲醇)等太阳能燃料,示意图如图2。
随着科技的进步,能源将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例如,利用照明灯、人体散发的热量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废热发电。我国研发的“柔性、可裁剪碲化铋()/纤维素复合热点薄膜电池”,能充分贴合人体体表,实现利用体表散热为蓝牙耳机、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电子设备供电。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化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2015、2030和2050年能源结构中的化石能源,所占比例降低的是 。
(2)请写出、转化得到的太阳能燃料和的化学方程式 。
(3)碲化铋()中元素化合价为-2价,则元素化合价为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多选)。
A.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
B.科技进步会促进能源的利用
C.石油和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
D.生活中的废热可转化为电能
24.(6分)我国很早就开始冶炼金属、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冶炼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金属被广泛用于航天、化工、通信等领域。
(1)明朝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其中有关于铁的记载。
① “质有土锭,碎砂数种、凡土锭铁”其中“铁“即指赤铁矿、“赤铁矿”的主要成分为 。
②“凡钢铁炼法,用熟铁打成薄片如脂头词”、熟铁打成薄片是利用其具有良好的 性。
③铁质文物出土时表面都附着铁锈、铁制品锈蚀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 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可使用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取3.2g下列合金粉末中的一种,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得到0.11g氢气。则该合金粉末可能为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黄铜(Cu、Zn) B.生铁(Fe、C)
C.18K黄金(Au、Ag、Cu) D.硬铝(Al、Cu、Mg)
25.(5分)从古至今,家用燃料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1)家用燃料(括号内表示燃料的主要成分)更新历程如下图所示。
写出甲烷(CH4)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氨基钠(NaNH2)是合成维生素A的原料。工业上以煤、空气为原料合成氨基钠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①炭化塔中H2、N2不参加反应,写出炭化塔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反应釜中的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26.(4分)用如图所示实验验证金属的性质。
(1)实验1中观察到铜片表面被划出刻痕,说明黄铜硬度 纯铜。(填“大于”或“小于”)
(2)实验2中为探究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及它们和氢元素的位置关系,其中省略实验
(填字母)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3)实验2中C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三、实验与探究(本大题共3个小题,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5分)
27.(5分)用如下图所示装置可以制备初中常见的气体,并进行相关性质的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 ;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所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填序号);
(3)装置C对比装置B的优点是 ;
(4)装置D中小试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填序号)
A.打开或关闭K时,可以使装置D中的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
B.形成液封,防止装置D中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5)实验结束后,要将F中的混合物变得澄清,可用的方法有______(填序号)。
A.将混合物过滤 B.向其中加肥皂水 C.向其中加食盐水
28.(5分)果蔬洗涤盐既能去除水果和蔬菜表面的农药,又能杀菌、去小虫。小璇同学发现家中有一袋果蔬洗涤盐,其说明书如图所示。她对配料表中的成分很好奇,于是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展开了化学探究之旅。
任务一:检测果蔬洗涤盐水溶液的酸碱性
(1)取少量果蔬洗涤盐于烧杯中,加入适量水,搅拌,得到果蔬洗涤盐溶液,用pH试纸测得该溶液的,则该果蔬洗涤盐溶液显 性。
任务二:探究果蔬洗涤盐的成分
【查阅资料】
I.果蔬洗涤盐中含有几种常见的钠盐,成分可能是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中的一种或几种。
Ⅱ.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硝酸钙溶液呈中性。
Ⅲ.碳酸氢钠溶液不与硝酸钙溶液反应。
(2)【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分析与结论
①取少量果蔬洗涤盐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硝酸钙溶液,过滤 果蔬洗涤盐中含有碳酸钠
②取①中滤液,滴加 溶液 溶液变为红色 果蔬洗涤盐中含有碳酸氢钠
③取①中滤液,先加入过量稀盐酸,再滴加硝酸银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果蔬洗涤盐中含有氯化钠
【反思与评价】
(3)小璇同学认为上述方案不能证明果蔬洗涤盐中含有氯化钠,理由是 。
【拓展延伸】
(4)在生活中碳酸氢钠不仅可用作果蔬洗涤盐,还可用作 (写一种即可)。
【表述与交流】通过实验探究,同学们认识到化学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29.(5分)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在学习了酸的化学性质后,利用稀硫酸进行了如下实验:
【学习交流】
(1)试管A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将试管A反应后的物质过滤,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一步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
(2)猜想1:HCl
猜想2:HCl、
猜想3:
【实验验证】实验小组同学为了验证猜想,取少量滤液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3)实验中观察到甲、乙中都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猜想 正确。
【交流反思】
(4)小组讨论后认为只根据乙中的现象不能得出正确结论,理由是 。
(5)有同学提出,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试管B中的溶液与滤液反应,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也可得出正确结论,你认为该方案 (填“合理”或“不合理”)。
【归纳总结】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要考虑反应物是否剩余。
四、分析与计算(本大题包含1个小题,共6分)
30.实验室中双氧水可用于制备氧气,某兴趣小组同学发现一瓶标签破损的双氧水,为测定了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组成员进行如下实验:取该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一定量,充分反应后测定生成氧气质量为。
试分析并计算: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
提示:
一模化学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D D D A C D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A A D B B B D B
21.(1)Na+
(2)Al2O3
(3)元素
(4)
22.(1) 1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2)使甘蔗汁液与二氧化硫充分接触
(3)
(4) 氧/O
23.(1)煤、石油、天然气
(2)
(3)+3
(4)ABD
24.(1) Fe2O3/氧化铁 延展 氧气和水 (2)D
25.(1)
(2) 置换
26.(1)大于
(2)C
(3)
27.(1)长颈漏斗
(2) A
(3)能控制反应速率
(4)B
(5)A
28.(1)碱
(2) 有白色沉淀生成 酚酞溶液
(3)HCl引入Cl-
(4)做发酵粉(合理即可)
29.(1)有白色沉淀产生
(2)HCl、
(3)3
(4)和HCl反应也会产生白色沉淀,无法证明有存在
(5)合理
30.解:设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为x
x=10%
答: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为10%。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