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生物与环境-2025届中考生物学一轮复习收官测试卷(含解析)

专题一 生物与环境-2025届中考生物学一轮复习收官测试卷(含解析)

专题一 生物与环境-2025届中考生物学一轮复习收官测试卷
分值: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4分。
1.聊天机器人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与人进行交流对话。可根据哪一标准判断聊天机器人不是生物( )
A.能否说话 B.具有一定结构 C.能否运动 D.能否繁殖
2.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成语里面都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下列成语不能体现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是( )
A.杯弓蛇影 B.蜻蜓点水 C.飞蛾扑火 D.谈虎色变
3.碰碰香是一种常见的室内盆栽植物,因触碰后可散发出令人舒适的香气而得名,其香气具有提神醒脑、驱避蚊虫的作用。以下现象反应生物的基本特征中,与碰碰香受到外力触碰时会释放香味相同的是( )
A.猫吃老鼠 B.一只母猫生了三只颜色不同的
C.猫生小猫 D.鼠听到猫叫声,立即躲进洞里
4.南北朝沈约的《有所思》中“昆明当欲满,葡萄应作花”描写的是昆明池的春水应已涨满,葡萄也该开花了的场景。这体现出的生物特征是(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C.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无锡有多处美丽的景点让人流连忘返。下列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江阴黄山森林公园 B.鼋头渚风景区的红嘴鸥
C.管社山庄的荷花 D.宜兴黄龙山原矿紫砂泥
6.无锡因拥有太湖之滨美景而成为了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名胜之地,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组成这个生态系统的要素是( )
A.太湖中的孤尾藻等沉水类植物 B.太湖中的鱼和水鸟
C.太湖中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D.太湖的河水和阳光
7.古诗词中蕴含着生物学知识。下列哪一诗句能体现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
A.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8.南海子公园是北京最大的湿地公园,有喜鹊、麻雀、白鹭等多种鸟类在此栖息,人工湖内生活着藻类、睡莲、鲢鱼等生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公园中生物生存需要的能量最终来源于藻类
B.喜鹊和鲢鱼都是消费者
C.公园中的所有动、植物共同构成了湿地生态系统
D.“藻类→鲢鱼→白鹭→微生物”是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9.某地扩建城市广场的过程中,清除了很多野生植物,铺设地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蜜蜂、蝴蝶等常见昆虫将会减少 B.城市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下降
C.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将减少 D.广场下土壤中微生物不受影响
10.“麦草方格固沙法”能阻止流沙,以提高方格中种子的萌发率。腐烂干枯的麦草被微生物分解后,有效缓解土地荒漠化。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环境能适应生物
C.肥料是影响沙漠中植物生长的唯一因素
D.腐烂干枯的麦草和微生物都属于分解者
11.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光照和土壤湿度对黄粉虫分布的影响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三种方案。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组实验的单一变量是土壤湿度
B.乙组可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分布的影响
C.丙组实验中食物、温度等要控制在相同且适宜的范围
D.在每组铁盒内放置10条黄粉虫是为了排除偶然性误差
12.红树林是全球濒危动物勺嘴鹬迁徙途中的“能量补给站”之一。如图是与勺嘴鹬有关的食物网,下列有关该食物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勺嘴鹬是生产者 B.该食物网共有5条食物链
C.箭头可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 D.该食物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13.2024年2月28日,日本正式开始排放第四批福岛核废水,对海洋造成了严重污染,海洋是许多生物的家园,保护海洋环境义不容辞,下列关于海洋的叙述中,错误的( )
A.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产氧量最大的生态系统
B.在“藻类→虾→海鱼”这条食物链中,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海鱼
C.海洋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D.海洋中的细菌等能够进行呼吸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14.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四种生物的相对数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若丙的数量减少,则短时间内乙的数量也减少
B.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甲丙乙丁
C.甲是生产者,乙、丙、丁是消费者
D.这四种生物与它们生活的非生物环境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15.某科研小组为探究温度对草履虫生长繁殖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三个锥形瓶,分别加入50mL草履虫培养液:②每瓶放置2个草履虫:③分别置于15℃、25℃、35℃环境下培养;④每隔24小时,取样计算草履虫的个数,结果如图所示,有关表述错误的是( )
A.温度是影响草履虫生长繁殖的非生物因素
B.11天之前,35℃时草履虫的数量增长的最快
C.与35℃相比,15℃和25℃更适合草履虫的生活
D.不同温度下,草履虫最终死亡可能是缺少食物
16.“鲸落”是鲸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盲虾等生物会在此觅食,当鲸尸只剩下骨骼时,厌氧细菌会趁机进入分解鲸鱼中的脂质,产生硫化氢(无机物)。硫化菌能氧化硫化氢获得能量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为蠕虫等其他生物提供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该生态系统中,厌氧细菌属于消费者
B.在该生态系统中,硫化菌属于分解者
C.该生态系统中一定存在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D.文中蕴含的其中一条食物链:硫化菌→厌氧细菌→蠕虫
17.春天,要雯同学去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踏青,她看到的下列场景与生命现象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A.盛开的玉兰花,有白色,也有粉色——生物具有遗传现象
B.雯雯靠近地上觅食的小鸟,小鸟拍打着翅膀飞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岸边的垂柳发出嫩芽,长出新叶——生物能生长
D.长时间的游玩使雯雯汗流浃背——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18.下列对诗句或谚语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竞争的关系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谚语生动地反映一条食物链:蝉→螳螂→黄雀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19.2023年5月25日,呼伦贝尔草原结束45天的春季休牧期。6月1日时值初夏,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左旗乌布尔宝力格苏木夏季牧场开放,牧民们赶着牛、羊从冬营地沿着200多年的传统线路向120千米外水草丰美的夏季牧场出发,圈养一冬的牛、羊在转场通道上迤逦前行,3个多月的生态轮牧也让草原有休养生息的时间,草原生产力也得到有效释放。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下列正确的是( )
A.各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自甲 B.从进化角度分析,戊一定比丙要高等
C.乙、丙、丁、戊都属于动物 D.如果乙消失,会使生态系统崩溃
20.为了消灭蚊子,人们向其生活的湖里喷洒杀虫剂。只要杀虫剂含量在950ppm以下,就不会对脊椎动物有毒害作用。然而第二年人们发现大量食鱼鸟死在湖中。根据表(第二年测得的湖中生物体内杀虫剂含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进行分析,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生物 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 鱼 食鱼鸟
杀虫剂含量/ppm 1 10 100 1000
A.该湖泊生态系统中的浮游植物是生产者,浮游动物、鱼、食鱼鸟是消费者
B.“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食鱼鸟”是该湖泊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
C.由生物数量金字塔可推断有毒物质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递减
D.食鱼鸟营养级别最高,杀虫剂通过食物链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超过致死量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40分。
21.(8分)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将字母填在横线上。
①猫生小猫、小猫长成大猫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②猫和鼠都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③“龙生龙、凡生凡、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C.生物能进行呼吸
④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 D.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⑤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 E.生物能生长、发育、繁殖
⑥猫捉老鼠的现象 F.遗传
⑦猫的排尿和排汗 G.变异
(1)填字母: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⑤_______⑥_______⑦_______
(2)填文字:猫和老鼠的身体都是由_______构成的。
22.(10分)2023年1月9日,广东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迎来了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彩鹳。题图是彩鹳所在的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水生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制造有机物,供其他生物生命活动需要。
(2)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光、温度、虾、昆虫等是影响彩鹳生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素;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缺少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非生物部分。
(3)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顺序叫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条这样的结构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该食物网中,彩鹳和鱼之间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4)请写出该食物网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污染,那么一段时间后,生物体内含有重金属浓度最高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提出保护彩鹳的一条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6分)蟑螂,俗称偷油婆,一般喜欢生活在温暖、潮湿、食物丰富和多缝隙的地方。为了更好地了解蟑螂的生活习性,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图装置来探究“非生物因素对蟑螂分布影响”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蟑螂污染环境,该事例说明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2)该同学设计的上述三个实验装置中,装置____________探究的是光照对蟑螂分布的影响。
(3)装置____________的设计不科学,原因是违背了对照实验____________原则。
(4)该同学将40只生活状态相同的蟑螂随机均分为四组,分别放置在装置1和2两侧中央,静置2分钟后,观察并统计蟑螂数目,统计10次。经重复实验,结果均显示装置1的黑纸板一侧和装置2的细湿土一侧的蟑螂多,透明玻璃板一侧和细干土一侧的蟑螂少,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上述结论,请你为学校厨房预防蟑螂提出合理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7分)在某公园中有一片独立封闭的人工景观湖,虫鸣鸟叫一派生机勃勃。景观湖中种植有金鱼藻、荷花等多种水生植物、湖中有鲫鱼、夜鹭等动物,湖四周种植了多种绿植。请回答:
(1)写出一例该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________。
(2)在“水生植物→鲫鱼→夜鹭”这条食物链中,水生植物固定和储存的光能最多,夜鹭获得的较少,这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有________的特点。
(3)如下表是小申探究景观湖治理前后水质变化实验的分组情况。
组别材料 A组 B组 C组
水样 治理前水样30mL 治理后水样30mL ?30mL
水蚤 30只 30只 30只
C组?的水样应该是________。A~C每组放入的应该是大小相似、活力相近的水蚤其目的是为了________。实验还需要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重复3次,其目的是________。
(4)研究表明,通过向水体中投加适量的微生物,可以降解水体中过多的有机污染物。这些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生物成分中的________。
(5)巴西龟原产美洲,喜食肉食,适应力强、繁殖快、天敌少,你赞同这种做法吗?为什么?____________。
25.(9分)蟹岛生态园区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采用“稻﹣蟹混养”模式,在稻田中投放适量河蟹。河蟹取食水稻及稗草(一种杂草),啃食水稻的稻苞虫和稻蝗也是它们的“美味佳肴”。相对于单一的水稻种植,“稻﹣蟹混养”模式不仅增加了经济效益,也体现了绿色环保的生态农业理念。
(1)园区中影响水稻、河蟹等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_________。
(2)蟹岛生态园区属于农田生态系统,它是由园区中的水稻、河蟹、细菌等生物和共同组成的,其中水稻和稗草之间是_________关系。
(3)上述资料中_________是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稻蝗和河蟹是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它们体内能量的根本来源是_________。
(4)根据以上信息,写出一条包含稻蝗的食物链_________。随着动物摄食的过程,食物中的_________和_________就流入动物体内。
(5)相对于单一的水稻种植,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相对多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能力。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聊天机器人能说话、能运动,也有一定的结构,但不能繁殖后代,因此不属于生物。
2.答案:B
解析:ACD.杯弓蛇影 、飞蛾扑火、谈虎色变都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ACD不符合题意。
B.蜻蜓点水是产卵,属于生物的生殖行为,B符合题意。
故选B。
3.答案:D
解析:碰碰香受到外力触碰时会释放香味,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A.猫吃老鼠,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故A不符合题意。
B.一只母猫生了三只颜色不同的,说明生物具有变异的特性,故B不符合题意。
C.猫生小猫,说明生物具有繁殖的特点,故C不符合题意。
D.鼠听到猫叫声,立即躲进洞里,是动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答案:C
解析: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指的是生物都需要通过自身或者外界获取有机物来生活,故A错误。
B.生物的遗传(亲子代间的相似性)和变异(亲子间或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故B错误。
C.诗句“昆明当欲满,葡萄应作花描写了昆明池的春水涨满和葡萄开花的景象,反映了自然界中生物在特定季节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因此,这体现了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特性,故C正确。
D.当受到外界的刺激时,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5.答案:A
解析:A.江阴黄山森林公园,既包括了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因此属于生态系统,A符合题意。
B.鼋头渚风景区的红嘴鸥,只有部分消费者,没有生产者、分解者,也没有环境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B不符合题意。
C.管社山庄的荷花,只有部分生产者,没有消费者、分解者,也没有环境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C不符合题意。
D.宜兴黄龙山原矿紫砂泥,只有部分非生物,没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故选C。
7.答案:C
解析:A.“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体现了温度对柳树的影响,A错误。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B错误。
C.在自然界中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不会一直保留着,因为大量的腐生细菌、真菌等会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可见它们作为分解者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如题中叙述的把“落红”化作“春泥”,其原因就是被土壤中的腐生细菌等微生物给分解掉了。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C正确。
D.穿花蛱蝶是蝴蝶在采食花蜜,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点水蜻蜓是蜻蜓在产卵,说明生物能繁殖,D错误。
故选C。
8.答案:B
解析:A.公园中生物生存需要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A错误。
B.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随着摄食,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也进入动物体内,因此喜鹊和鲢鱼都是消费者,B正确。
C.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所以公园中的所有动、植物不能构成了湿地生态系统,C错误。
D.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藻类→鲢鱼→白鹭”是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D错误。
故选:B。
9.答案:D
解析:A、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花粉和种子,扩建城市广场的过程中,清除了很多野生植物,蜜蜂、蝴蝶等常见昆虫将会减少。A正确;B、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人为的清除了很多野生植物,导致城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B正确;C、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人为的清除了很多野生植物,会使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减少。C正确;D、在广场上铺设地砖,会破坏土壤中微生物的生活环境,导致腐生生活的微生物食物缺乏等,影响广场下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D错误。故选:D。
10.答案:A
解析:A.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A正确。
B.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环境不能适应生物,B错误。
C.光照、空气、水、温度、肥料等非生物因素都会影响沙漠中植物的生长,故肥料不是影响沙漠中植物生长的唯一因素,C错误。
D.腐烂干枯的麦草属于非生物成分,导致其腐烂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D错误。
故选:A。
11.答案:B
解析:A.甲组实验中一侧是湿土,一侧是干土,使两侧形成了潮湿和干燥两种环境,故该实验的变量是土壤湿度,故A不符合题意。
B.乙组实验中一侧是湿土,一侧是干土,使两侧形成了潮湿和干燥两种环境,左侧盖黑纸板,右侧盖玻璃板,两侧形成了有光和无光两种环境,变量不唯一,故B符合题意。
C.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因此食物、温度等要控制在相同且适宜的范围,故C不符合题意。
D.为增强实验的准确性,避免偶然性,应该选择多条黄粉虫,而不能只用一条,所以在每组铁盒内放置10条黄粉虫是为了排除偶然性误差,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答案:C
解析:勺嘴鹬是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属于消费者,A错误;图中食物链有:藻类→钩虾→勺嘴鹬,藻类→浮游动物→钩虾→勺嘴鹬,藻类→浮游动物→招潮蟹→勺嘴鹬,藻类→招潮蟹→勺嘴鹬,共4条,B错误;该食物网中缺少生物部分中的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错误。
13.答案:D
解析:A.辽阔的海平面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海洋中的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因此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产氧量最大的生态系统,故A正确。
B.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多。在食物链“藻类→虾→海鱼”中,营养级最高的是“海鱼”,因此海洋生态系统被核废水污染,体内有害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海鱼,故B正确。
C.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的。海洋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故C正确。
D.海洋中的细菌等能够进行呼吸作用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故D错误。
故选D。
14.答案:D
解析:A.若丙的数量减少,乙由于食物减少,短时间内其数量也会减少,故A正确。B.在一个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其数量越少,因此该食物链可表示为甲一丙一乙一丁,故B正确。C.甲相对数量最多,是生产者,乙、丙、丁直接或间接以甲为食,是消费者,故C正确。D.这四种生物只有生产者、消费者,缺少分解者,与它们生活的非生物环境还不构成一个生态系统,故D错误。故选D。
15.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草履虫在35℃环境下,生长繁殖速度最快,达到个体数量最高值的时间最短,15℃环境下,能长期保种,25℃环境下,能长期大量培养,所以与35℃相比,25℃更适合草履虫的生活,故选C。
16.答案:C
解析:A.厌氧细菌会趁机进入分解鲸鱼中的脂质,产生硫化氢(无机物),属于分解者,A错误。
B.硫化菌能氧化硫化氢获得能量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B错误。
C.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因此,生态系统中一定存在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C正确。
D.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D错误。
故选C。
17.答案:A
解析:生物的特征有: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A.盛开的玉兰花,有白色,也有粉色是性状的差异性,反映了生物具有变异现象,A不正确。
B.雯雯靠近地上觅食的小鸟,小鸟拍打着翅膀飞走了,说明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即生物具有应激性,B正确。
C.岸边的柳树发出嫩芽,长出新叶,说明生物能够生长,C正确。
D.长时间的游玩使雯雯汗流浃背,这种现象说明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D正确。
故选A。
18.答案:C
解析:“草盛豆苗稀”是草和豆苗相互争夺阳光、水分和无机盐等,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A正确。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蚁对环境河堤的影响,B正确。
任何一条食物链都起始于生产者,终止于最高级的消费者,所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谚语生动地反映一条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C错误。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温度对生物桃花的影响,D正确。故选C。
19.答案:C
解析:该食物网中各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甲为生产者,A错误;食物链中也存在进化程度低的生物捕食进化程度高的生物,如蛇捕食老鼠,B错误;如果乙消失,丙、丁的数量会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乙,生态系统并不会崩溃,D错误。
20.答案:C
解析: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很难被分解,会随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
21.答案:(1)E;C;F;G;B;A;D
(2)细胞
解析:(1)①猫生小猫、小猫长成大猫,属于生物能生长、发育、繁殖的特征,对应的是E。
②猫和鼠都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属于生物能进行呼吸的特征,对应的是C。
③“龙生龙、凡生凡、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说明了遗传现象,对应的是F。
④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说明了变异现象,对应的是G。
⑤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进洞里,这是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特征,对应的是B。
⑥猫捉老鼠的现象,表示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对应的是A。
⑦猫的排尿和排汗,属于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的特征,对应的是D。
(2)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猫和老鼠的身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2.答案:(1)生产者;光合
(2)生态;分解者
(3)食物链;捕食/竞争;竞争/捕食
(4)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虾→鱼→彩鹳;彩鹳;建立自然保护区
解析:(1)该生态系统中,水生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属于生产者。
(2)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可见,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光、温度、虾、昆虫等是影响彩鹳生活的生态因素。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分、空气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的食物网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若要构成生态系统还应有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的分解者。
(3)结合分析可知,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顺序叫作食物链。捕食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竞争是指由于争夺同一食物、栖息地等两物种之间的争斗关系。在题图食物网中,彩鹳捕食鱼,且彩鹳与鱼都捕食虾,故两者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4)图中的食物网具有4条食物链:水生植物→昆虫→彩鹳;水生植物→浮游动物→昆虫→彩鹳;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虾→彩鹳;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虾→鱼→彩鹳。可见,该食物网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虾→鱼→彩鹳。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被分解、无法被排出,能沿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该食物网中彩鹳的营养级别最高,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也叫就地保护。因此,提出保护彩鹳的建议可以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23.答案:(1)生物影响环境
(2)1
(3)3;单一变量
(4)蟑螂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5)保持厨房清洁,及时清理食物残渣和垃圾
解析:(1)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同时也不断的影响环境。蟑螂污染环境,该事例说明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生物影响环境。
(2)装置1的一面是黑纸板,一面是玻璃板,盒子里面是细湿土,所以装置1探究的是光照对蟑螂分布的影响。
(3)
装置3设计不合理,不足之处是有光照和水分两个变量,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4)根据该同学的实验过程,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光和水分(或湿度)对蟑螂的分布有影响,蟑螂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5)蟑螂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所以要保持厨房清洁,及时清理食物残渣和垃圾,减少蟑螂滋生。
24.答案:(1)水(温度或阳光等)
(2)逐级递减
(3)清水;控制单一变量;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减少误差
(4)分解者
(5)不赞同,巴西龟是一种外来物种,它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在野外天敌也不多,如果随意放生,会破坏生态平衡
解析:(1)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主要是指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由题干可知,该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有水、温度、阳光等。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会随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过程中生物自身会消耗掉一部分,传递过程中会散失掉一部分,因此这条食物链中,水生植物固定和储存的光能最多,夜鹭获得的较少,这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有逐级递减的特点。
(3)实验探究的是治理前后的水质变化,因此实验是以水样为变量的对照实验,故C组?的水样应该是清水。除变量外其他实验条件都应相同,因此A~C每组放入的应该是大小相似、活力相近的水蚤其目的是为了控制单一变量,实验还需要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重复3次,其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减少误差。
(4)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盐,因此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生物成分中的分解者。
(5)“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因此不赞同向景观湖中放生巴西龟等外来动物,原因是巴西龟是一种外来物种,它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在野外天敌也不多,如果随意放生,会破坏生态平衡。
25.答案:(1)生态因素。
(2)非生物;竞争。
(3)水稻、稗草;消费者;太阳能。
(4)水稻→稻蝗→河蟹;物质;能量。
(5)自我调节。
解析:(1)园区中影响水稻河蟹等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稻-蟹”生态系统属于农田生态系统,是由水稻、河蟹、细菌等生物和非生物共同组成的,其中水稻和稗草之间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形成竞争关系。
(3)水稻和稗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属于生产者,稻蝗和河蟹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地以为水稻和稗草食,是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它们体内能量的根本来源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太阳能储存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
(4)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包含稻蝗的食物链有:水稻→稻蝗→河蟹。随着动物摄食的过程,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流入动物体内,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物质循环是往返循环。
(5)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所以相对于单一的水稻种植,“稻-蟹”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相对多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自我调节能力。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