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重点突破练(四)(课件 练习共2份)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共32张PPT)
重点突破练(四)
第四章 人类与环境
<<<
题组一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下列关于人与自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必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大力植树造林是目前解决全球变暖的根本措施
C.发展生态农业可提高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群落演替的方向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对点训练
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可能导致生物入侵,进而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A错误;
解决全球变暖的根本措施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B错误;
发展生态农业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不能改变能量的传递效率,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臭氧层能降低太空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B.人类活动对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没有影响
C.限制有关污染物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干扰
对点训练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吸收紫外线,可以降低太空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A正确;
人类活动对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会产生影响,B错误;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释放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严重干扰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D正确。
3.(2024·金华高二期末)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造成荒漠化因素的是
A.干旱 B.滥垦
C.大风吹扬 D.退耕还林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干旱使降水量减少,滥垦导致林木减少,水土保持能力降低,大风吹扬会导致沙土增多,均会导致荒漠化;退耕还林属于保护土地资源的行为,不会导致荒漠化,D符合题意。
对点训练
4.某同学设计了如图三个实验装置,在适宜的温度、光照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甲、乙对照可验证水体富营养化
与水体中含大量的N、P等矿质元
素有关
B.甲、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C.乙、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质被微生物降解后,产生大量
的N、P等矿质元素
D.甲、乙、丙对照可知,生活污水的排放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唯一因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由图示信息可以看出,甲与乙、甲与丙、乙与丙的自变量分别为有无N、P等矿质元素、有无生活污水
和污染物的种类,所以甲、乙对照可验证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体中含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有关,A正确,同理可推出B、C正确;
甲、乙、丙对照可知,生活污水的排放和水体中含有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都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因素,D错误。
5.(2024·嘉兴高二期末)我国通过一系列举措提高国土绿化面积,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退耕还林不利于减缓全球变暖
B.退耕还林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举措
C.草原大规模造林可提高草原的生态效益
D.提高人造林的植物多样性有助于碳的固定
对点训练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温室效应主要是CO2大量排放造成的,植树造林可吸收更多的CO2,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从而减缓全球变暖,A错误;
退耕还林可提高生态效益,B错误;
草原生态系统不适宜大规模造林,C错误。
6.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温室气体CO2的增加使更多的长波辐射被俘获,导致全球变暖
B.臭氧减少使更多的短波辐射到地球表面,危及所有的生物
C.控制人口数量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减缓荒漠化
D.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唯一有效的措施
√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温室效应”假说认为,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使长波辐射被截留在地球表层从而导致温度上升,引起温室效应,A正确;
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B正确;
引起荒漠化的因素有人为因素,所以控制人口数量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减缓荒漠化,C正确;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但不是唯一措施,其他措施还包括迁地保护、建立种子库和基因资源库、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等,D错误。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题组二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7.为了响应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号召,洞庭湖区进行了全境砍伐欧美黑杨、拆除外湖砂石场、拆除湖内的钢制矮围、清退外湖珍珠养殖场、沟渠塘坝清淤增蓄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根据以上措施及生态学原理,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B.长期在洞庭湖进行珍珠养殖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起水华现象
C.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能够蓄洪防旱、增加空气湿度,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
接使用价值
D.如果在洞庭湖建设生态工程,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提高生产力
对点训练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建设生态工程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生产力,但不会改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8.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鸟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对某湿地生态系统不同退化阶段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项目 典型湿地 季节性湿地 中度退化湿地 严重退化湿地
湿地特征 常年积水 季节性积水 无积水 完全干涸,鼠害严重
生物多样性指数 2.7 2.4 2.1 1.5
鸟类丰富度 25 17 12 9
注:生物多样性指数反映生物多样性水平。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项目 典型湿地 季节性湿地 中度退化湿地 严重退化湿地
湿地特征 常年积水 季节性积水 无积水 完全干涸,鼠害严重
生物多样性指数 2.7 2.4 2.1 1.5
鸟类丰富度 25 17 12 9
A.严重退化湿地中的鼠类吸引部分猛禽使得食物网结构最为复杂
B.因湿地退化食物不足,鸟类死亡率增加将会导致丰富度降低
C.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湿地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影响最大
√
对点训练
严重退化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最低,而且鸟类丰富度也最低,故食物网结构最简单,A错误;
丰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因湿地退化食物不足,鸟类死亡率增加会使种群密度下降,不会导致物种数目减少,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项目 典型湿地 季节性湿地 中度退化湿地 严重退化湿地
湿地特征 常年积水 季节性积水 无积水 完全干涸,鼠害严重
生物多样性指数 2.7 2.4 2.1 1.5
鸟类丰富度 25 17 12 9
对点训练
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错误;
湿地具有蓄水调洪、补充地下水的生态功能,因此湿地的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影响最大,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项目 典型湿地 季节性湿地 中度退化湿地 严重退化湿地
湿地特征 常年积水 季节性积水 无积水 完全干涸,鼠害严重
生物多样性指数 2.7 2.4 2.1 1.5
鸟类丰富度 25 17 12 9
9.自然界中,有些新的植物或动物物种的出现会打破原来固有的生态循环系统,有时甚至给当地环境带来压力和灾难,造成生态系统退化。臭名昭著的入侵物种有能和鳄鱼搏斗的缅甸蟒蛇、疯狂繁殖的亚洲鲤鱼、数量惊人的八哥等。下列关于生物入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入侵会使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B.生物入侵会使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变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C.生物入侵会打破生态系统中生物间的制约关系,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
D.适当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加物种多样性,使当地的生态平衡更加稳定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适当引入外来物种,可建立新的食物链,增加物种多样性,使当地的生态平衡更加稳定,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但如果发生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不当(如引入我国的水葫芦、食人鱼等),则首先会使当地的物种减少,从而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其次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功能,B错误。
10.如图表示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及其比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生态系统一定是草原生态系统
B.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
是偷猎
C.生物入侵可以提高生物的多样性,
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人类活动使其栖息地丧失
√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由题中信息不能确定该地生态系统的类型;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和丧失栖息地;生物入侵不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B、C错误。
11.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态和生产力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B.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C.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不矛盾的
D.适时地、有计划地进行海洋捕捞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有力措施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12.(2024·衢州高二期末)十多年前,5对朱鹮从陕西千里迢迢来到浙江,在德清下渚湖湿地安了家。时至今日,德清的朱鹮种群数量达到761只,成为全国重要的人工繁育朱鹮种源基地之一。利用下渚湖湿地独特的物种组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当地政府开发了生态休闲旅游路线,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提高了经济效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种保护措施属于就地保护
B.通过保护使朱鹮的种群数量增加,其遗传多样性也会随之提高
C.可通过样方法调查渚湖湿地朱鹮的数量
D.当地政府开发了生态休闲旅游路线,提高了经济效益,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间接使用价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朱鹮从陕西千里迢迢来到浙江,此种保护措施属于迁地保护,A错误;
渚湖湿地朱鹮数量少,个体大,可通过逐个计数法调查朱鹮的数量,C错误;
当地政府开发了生态休闲旅游路线,提高了经济效益,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D错误。
13.(2023·湖北,19)我国是世界上雪豹数量最多的国家,并且拥有全球面积最大的雪豹栖息地,岩羊和牦牛是雪豹的主要捕食对象。雪豹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是山地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随着社会发展,雪豹生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威胁因素,如栖息地丧失、食物减少、气候变化以及人为捕猎等。1972年雪豹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动物。气候变化可使山地物种栖息地丧失和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剧。模型模拟预测结果显示,影响雪豹潜在适宜生境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两种气候变量(年平均气温和最冷月最低温度),两种地形变量(海拔和坡度)和一种水文变量(距离最近河流的距离)。回答下列问题:
综合强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根据材料信息,写出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强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草→牦牛→雪豹(或草→岩羊→雪豹)
“岩羊和牦牛是雪豹的主要捕食对象”,据此可以写出食物链;草→牦牛→雪豹、草→岩羊→雪豹。
(2)如果气候变化持续加剧,雪豹种群可能会面临______的风险,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强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灭绝
气候变化持续加剧,会影响雪豹栖息地内植被生长,进而导致栖息地丧失和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剧,雪豹种群数量减少,面临灭绝的风险。
气候变化持续加剧,会影响雪豹栖息地内植被生长,进而导致栖息地丧失和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剧,雪豹种群数量减少
(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答一点即可)。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对雪豹物种进行保护的有效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等。
综合强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或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建立自然保护区
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
14.阅读下列三个事例,并回答有关问题:
事例一:某海岛的森林覆盖率在1956年为25.7%,1964年为18.7%,1981年为8.53%,并且遮盖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坡垒等珍贵植物濒临灭绝,裸实等珍贵药用植物灭绝。
事例二:某县野生甘草面积1967年为4万多公顷,30年后已经有一半被挖尽。
事例三:一种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侵入某地区,并且由于缺乏天敌而迅速蔓延开来。据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13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
综合强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事例一说明造成这两种野生生物资源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2)事例二说明造成野生生物资源明显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事例三说明__________入侵或引种到__________的地区,使得这些地区原有物种受到威胁。
(4)除上述原因外,你还能举出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其他原因吗?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强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植被的破坏
掠夺式开发利用
外来物种
缺乏天敌
人为捕杀、环境污染等
(5)你认为生物多样性有什么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应采取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强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
建立自然保护区;饲养繁殖(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种子库、精子库、基因库等);加强教育和法律、法规的建设及政策的调整;限制珍稀物种的贸易等作业21 重点突破练(四)
(分值:100分)
第1~6题,每题5分;第7~12题,每题6分,共66分。
题组一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下列关于人与自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必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大力植树造林是目前解决全球变暖的根本措施
C.发展生态农业可提高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群落演替的方向
2.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臭氧层能降低太空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B.人类活动对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没有影响
C.限制有关污染物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干扰
3.(2024·金华高二期末)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造成荒漠化因素的是( )
A.干旱 B.滥垦
C.大风吹扬 D.退耕还林
4.某同学设计了如图三个实验装置,在适宜的温度、光照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甲、乙对照可验证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体中含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有关
B.甲、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C.乙、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质被微生物降解后,产生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
D.甲、乙、丙对照可知,生活污水的排放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唯一因素
5.(2024·嘉兴高二期末)我国通过一系列举措提高国土绿化面积,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退耕还林不利于减缓全球变暖
B.退耕还林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举措
C.草原大规模造林可提高草原的生态效益
D.提高人造林的植物多样性有助于碳的固定
6.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温室气体CO2的增加使更多的长波辐射被俘获,导致全球变暖
B.臭氧减少使更多的短波辐射到地球表面,危及所有的生物
C.控制人口数量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减缓荒漠化
D.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唯一有效的措施
题组二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7.为了响应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号召,洞庭湖区进行了全境砍伐欧美黑杨、拆除外湖砂石场、拆除湖内的钢制矮围、清退外湖珍珠养殖场、沟渠塘坝清淤增蓄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根据以上措施及生态学原理,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B.长期在洞庭湖进行珍珠养殖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起水华现象
C.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能够蓄洪防旱、增加空气湿度,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
D.如果在洞庭湖建设生态工程,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提高生产力
8.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鸟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对某湿地生态系统不同退化阶段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项目 典型湿地 季节性湿地 中度退化湿地 严重退化湿地
湿地特征 常年积水 季节性积水 无积水 完全干涸,鼠害严重
生物多样性指数 2.7 2.4 2.1 1.5
鸟类丰富度 25 17 12 9
注:生物多样性指数反映生物多样性水平。
A.严重退化湿地中的鼠类吸引部分猛禽使得食物网结构最为复杂
B.因湿地退化食物不足,鸟类死亡率增加将会导致丰富度降低
C.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湿地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影响最大
9.自然界中,有些新的植物或动物物种的出现会打破原来固有的生态循环系统,有时甚至给当地环境带来压力和灾难,造成生态系统退化。臭名昭著的入侵物种有能和鳄鱼搏斗的缅甸蟒蛇、疯狂繁殖的亚洲鲤鱼、数量惊人的八哥等。下列关于生物入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入侵会使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B.生物入侵会使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变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C.生物入侵会打破生态系统中生物间的制约关系,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
D.适当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加物种多样性,使当地的生态平衡更加稳定
10.如图表示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及其比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生态系统一定是草原生态系统
B.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
C.生物入侵可以提高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人类活动使其栖息地丧失
11.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态和生产力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B.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C.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不矛盾的
D.适时地、有计划地进行海洋捕捞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有力措施
12.(2024·衢州高二期末)十多年前,5对朱鹮从陕西千里迢迢来到浙江,在德清下渚湖湿地安了家。时至今日,德清的朱鹮种群数量达到761只,成为全国重要的人工繁育朱鹮种源基地之一。利用下渚湖湿地独特的物种组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当地政府开发了生态休闲旅游路线,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提高了经济效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种保护措施属于就地保护
B.通过保护使朱鹮的种群数量增加,其遗传多样性也会随之提高
C.可通过样方法调查渚湖湿地朱鹮的数量
D.当地政府开发了生态休闲旅游路线,提高了经济效益,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
13.(18分)(2023·湖北,19)我国是世界上雪豹数量最多的国家,并且拥有全球面积最大的雪豹栖息地,岩羊和牦牛是雪豹的主要捕食对象。雪豹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是山地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随着社会发展,雪豹生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威胁因素,如栖息地丧失、食物减少、气候变化以及人为捕猎等。1972年雪豹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动物。气候变化可使山地物种栖息地丧失和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剧。模型模拟预测结果显示,影响雪豹潜在适宜生境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两种气候变量(年平均气温和最冷月最低温度),两种地形变量(海拔和坡度)和一种水文变量(距离最近河流的距离)。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信息,写出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气候变化持续加剧,雪豹种群可能会面临________的风险,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一点即可)。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对雪豹物种进行保护的有效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等。
14.(16分)阅读下列三个事例,并回答有关问题:
事例一:某海岛的森林覆盖率在1956年为25.7%,1964年为18.7%,1981年为8.53%,并且遮盖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坡垒等珍贵植物濒临灭绝,裸实等珍贵药用植物灭绝。
事例二:某县野生甘草面积1967年为4万多公顷,30年后已经有一半被挖尽。
事例三:一种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侵入某地区,并且由于缺乏天敌而迅速蔓延开来。据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13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
(1)事例一说明造成这两种野生生物资源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事例二说明造成野生生物资源明显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事例三说明____________入侵或引种到____________的地区,使得这些地区原有物种受到威胁。
(4)除上述原因外,你还能举出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其他原因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生物多样性有什么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应采取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1.D
2.B [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吸收紫外线,可以降低太空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A正确;人类活动对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会产生影响,B错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释放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严重干扰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D正确。]
3.D [干旱使降水量减少,滥垦导致林木减少,水土保持能力降低,大风吹扬会导致沙土增多,均会导致荒漠化;退耕还林属于保护土地资源的行为,不会导致荒漠化,D符合题意。]
4.D
5.D [温室效应主要是CO2大量排放造成的,植树造林可吸收更多的CO2,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从而减缓全球变暖,A错误;退耕还林可提高生态效益,B错误;草原生态系统不适宜大规模造林,C错误。]
6.D [“温室效应”假说认为,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使长波辐射被截留在地球表层从而导致温度上升,引起温室效应,A正确;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B正确;引起荒漠化的因素有人为因素,所以控制人口数量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减缓荒漠化,C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但不是唯一措施,其他措施还包括迁地保护、建立种子库和基因资源库、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等,D错误。]
7.D [建设生态工程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生产力,但不会改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8.D
9.B [适当引入外来物种,可建立新的食物链,增加物种多样性,使当地的生态平衡更加稳定,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但如果发生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不当(如引入我国的水葫芦、食人鱼等),则首先会使当地的物种减少,从而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其次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功能,B错误。]
10.D [由题中信息不能确定该地生态系统的类型;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和丧失栖息地;生物入侵不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B、C错误。]
11.B
12.B [朱鹮从陕西千里迢迢来到浙江,此种保护措施属于迁地保护,A错误;渚湖湿地朱鹮数量少,个体大,可通过逐个计数法调查朱鹮的数量,C错误;当地政府开发了生态休闲旅游路线,提高了经济效益,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D错误。]
13.(1)草→牦牛→雪豹(或草→岩羊→雪豹) (2)灭绝 气候变化持续加剧,会影响雪豹栖息地内植被生长,进而导致栖息地丧失和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剧,雪豹种群数量减少 (3)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或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建立自然保护区 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
14.(1)植被的破坏 (2)掠夺式开发利用 (3)外来物种 缺乏天敌 (4)人为捕杀、环境污染等 (5)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 (6)建立自然保护区;饲养繁殖(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种子库、精子库、基因库等);加强教育和法律、法规的建设及政策的调整;限制珍稀物种的贸易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