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学习目标] 1.理解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2.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生态意识。
1.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凡是能提供人类生活和生产需要的____________均可称为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包括不可枯竭资源和可枯竭资源。
(1)不可枯竭资源:是由宇宙因素、星球间的作用力在地球的形成和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其数量______、______,不会因为____________而枯竭,如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大气和气候等。
(2)可枯竭资源:是在地球演化过程的不同阶段形成的自然资源,包括可更新自然资源和非更新自然资源。
①可更新自然资源:可借助于自然循环或生物的生长、生殖而不断__________,如土壤、森林、野生动物以及人力资源等。
②非更新自然资源:经历了亿万年的生物地化循环过程而缓慢形成,基本上______更新能力,如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和化石燃料等。
2.可持续发展
(1)概念:既能满足________的需要,又对________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不构成危害的发展。
(2)含义:①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________;②______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③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__________。
(3)基本原则:________原则、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原则。
3.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1)减少对自然资源的______。
(2)减少对环境的______。
(3)不猎杀____________和受保护的动物,______古树古木及我们身边的每一寸绿地、每一株花草、每一片树木,及时______捕杀动物、砍伐树林等破坏环境和生态的行为。
判断正误
(1)风能属于不可枯竭资源,而金属矿物属于非更新自然资源( )
(2)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但不遵循公平性原则( )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1)内涵: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要求:①要求我们树立一种新的观念——生态文明观,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够认识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责任。②要把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下列人类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符的是( )
A.保护对人类有益的生物资源,消灭对人类不利的种群
B.围湖造田、扩大生产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C.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的开发和利用
D.优先考虑经济效益,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答案精析
梳理教材新知
1.物质和能量 (1)丰富 稳定 人类的利用 (2)①自我更新 ②没有
2.(1)当代人 后代人 (2)①主导 ②生态 ③根本目的 (3)公平性 持续性 系统性
3.(1)消耗 (2)污染 (3)珍稀动物 爱护 举报
判断正误
(1)√ (2)×
提示 (2)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既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也遵循公平性原则。
落实思维方法
C [对人类有益的生物资源要合理利用,对人类不利的种群可以进行控制,不是消灭,任何一个种群都有它的重要意义,A不符合题意;围湖造田会破坏生态系统,危害物种多样性,造成流域的洪涝灾害,不利于长远发展,B不符合题意;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C符合题意;经济、自然和社会三位一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D不符合题意。](共38张PPT)
第四章 人类与环境
<<<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学习目标
1.理解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
2.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生态意识。
梳理 教材新知
1.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凡是能提供人类生活和生产需要的____________均可称为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包括不可枯竭资源和可枯竭资源。
(1)不可枯竭资源:是由宇宙因素、星球间的作用力在地球的形成和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其数量 、 ,不会因为 而枯竭,如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大气和气候等。
物质和能量
丰富
稳定
人类的利用
(2)可枯竭资源:是在地球演化过程的不同阶段形成的自然资源,包括可更新自然资源和非更新自然资源。
①可更新自然资源:可借助于自然循环或生物的生长、生殖而不断_____
,如土壤、森林、野生动物以及人力资源等。
②非更新自然资源:经历了亿万年的生物地化循环过程而缓慢形成,基本上 更新能力,如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和化石燃料等。
自我
更新
没有
3.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1)减少对自然资源的 。
(2)减少对环境的 。
(3)不猎杀 和受保护的动物, 古树古木及我们身边的每一寸绿地、每一株花草、每一片树木,及时 捕杀动物、砍伐树林等破坏环境和生态的行为。
消耗
污染
珍稀动物
爱护
举报
(1)风能属于不可枯竭资源,而金属矿物属于非更新自然资源( )
(2)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但不遵循公平性原则( )
√
×
提示 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既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也遵循公平性原则。
核心归纳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1)内涵: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要求:①要求我们树立一种新的观念——生态文明观,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够认识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责任。②要把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下列人类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符的是
A.保护对人类有益的生物资源,消灭对人类不利的种群
B.围湖造田、扩大生产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C.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的开发和利用
D.优先考虑经济效益,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落实 思维方法
√
对人类有益的生物资源要合理利用,对人类不利的种群可以进行控制,不是消灭,任何一个种群都有它的重要意义,A不符合题意;
围湖造田会破坏生态系统,危害物种多样性,造成流域的洪涝灾害,不利于长远发展,B不符合题意;
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C符合题意;
经济、自然和社会三位一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D不符合题意。
网络构建
课时对点练
题组一 可持续发展
1.在自然界中,凡是能提供人类生活和生产需要的物质和能量均可称为自然资源。太阳能和土壤分别属于自然资源中的
A.不可枯竭资源、可更新自然资源
B.可枯竭资源、可更新自然资源
C.不可枯竭资源、非更新自然资源
D.可枯竭资源、非更新自然资源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2.“发展经济不应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要保护生态环境,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
A.定期休渔 B.滥伐森林
C.垃圾分类投放 D.低碳绿色出行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滥伐森林,破坏生态环境,不利于可持续发展,B符合题意。
3.下列事实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相悖的是
A.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B.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C.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D.控制人口增长,同时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
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但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故选A。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法规遵循持续性原则
B.该法规没有遵循公平性原则
C.该法规要求我们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D.该法规的执行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该法规遵循持续性原则,有利于可持续发展,A正确;
该法规遵循了公平性原则,B错误;
该法规要求我们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利于可持续发展,C正确;
该法规的执行可有效地保护耕地,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正确。
5.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A.夏季在使用空调时尽量将温度调低
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
C.通过垃圾分类处理,实现再生资源的利用
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夏季在使用空调时尽量将温度调低,会增加能量的消耗,不利于减缓全球变暖,A错误;
化学农药的使用会导致环境污染,而且长期使用某种化学农药也会导致害虫的耐药性增强,B错误;
垃圾分类处理,可以节省土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再生资源的利用,C正确;
湿地面积大量减少,会导致其蓄洪抗旱等功能的减弱,D错误。
6.农业谚语是人民群众用简单通俗、精练生动的话语总结出的丰富农业生产经验,它们反映出深刻的生物学原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山无衣,地无皮,人要饿肚皮”——体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B.“肥料不下,稻子不大”——作物生长所需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肥料
C.“犁地深一寸,等于上层粪”——犁地松土有利于根部细胞厌氧呼吸
D.“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储藏粮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光强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山无衣,地无皮,人要饿肚皮”指由于过度开垦、乱砍滥伐导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作物就会生长不好,呼吁人们要进行可持续农业发展,A正确;
生产者不能直接利用有机物,肥料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无机盐,B错误;
松土有利于氧气进入土壤,有利于根部细胞进行需氧呼吸,促进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储藏粮食首先是要晒干水分,其次要放在适宜温度下储藏,主要影响因素是水的含量和温度,氧气浓度也有一定影响,D错误。
题组二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7.人类活动会对生物圈造成影响,我们应形成环境保护意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关注
B.环境问题只存在于城市
C.人类在环境保护方面不是无能为力的
D.必须采取措施,停止破坏环境的行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
8.(2024·温州高二期末)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也是在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铺路。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节约用水用电,多骑车多爬楼梯
B.工业污水与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后排放
C.禁止捕杀濒危生物,合理利用数量较多的生物
D.借助生态工程来促进物质与能量的多途径循环利用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9.下列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只有讲究生态效益,才能有稳定的经济效益
B.生物多样性锐减是目前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C.生态环境的问题是区域性问题,所以某些地区的环境恶化对生物圈不
会造成威胁
D.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大于其食用、药用、工业原料、科学研究、文艺
创作等价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生态环境的问题是全球性问题,C错误;
生态系统的间接使用价值大于直接使用价值,即其生态功能大于其食用、药用、工业原料、科学研究、文艺创作等价值,D正确。
10.生态环境的保护主要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下列选项不符合这种环保措施的是
A.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即“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当代
人的需要”
B.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
C.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平衡
D.利用生物防治农田害虫,有利于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
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B错误。
11.如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对森林的两种开发模式Ⅰ、Ⅱ,其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完全砍伐后再种植的树通常具有一样的树龄和种类
B.选择性砍伐使森林变得更有层次性和多样性
C.选择Ⅱ模式更有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D.进行大面积砍伐,让其自身恢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进行大面积砍伐,让其自身恢复需要漫长的时间,再生时间长,生物多样性降低,D错误。
12.下列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分析,正确的是
A.提倡“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有利于减缓全球变暖
B.实施垃圾分类,有利于加快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C.湿地种植芦苇、美人蕉等植物,吸收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
D.大量引进国外物种以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提倡“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减缓全球变暖,A正确;
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
湿地种植芦苇、美人蕉等植物,用于吸附和富集污水中的重金属和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植物不能直接吸收有机物,C错误;
大量引进国外物种可能造成生物入侵,使当地生物多样性降低,D错误。
13.随着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认识,我国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各级政府也在不断践行着这个理念,思考着如何将“绿水青山”更有效地变为“金山银山”,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可持续发展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不构成危害的发展
(2)为了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发展经济,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有些地方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开展了各式各样的立体农业,请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立体农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的原因是因为它更好地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有些地方甚至提出了“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口号,请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远大于其直接使用价值
(4)为保护“绿水青山”,同时又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农业生产中,最佳的防治害虫的技术是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生物防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14.“要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必须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鲜明理念。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干年前,黄河下游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的破坏后,生物多样性也降低。为了恢复其生物多样性,治理环境工作者应在非生物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应首先增加_______的种类和数量,从而增加_________的复杂程度,进而使湿地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增强。
生产者
营养结构
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其他生物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所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应首先增加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从而增加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进而使湿地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增强。
为防止生物入侵以及考虑到引进生物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在引进生物时需要考虑引进生物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引进生物与现存生物的种间关系(或引进生物的数量及繁殖能力)等,从而使引进生物与当地生物构建相对稳定的营养结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2)为响应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现拟通过引进部分生物的办法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需要考虑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引进生物对黄河流域生态环
境的适应能力
引进生物与现存生物的种间关系(或引进生物的数量及繁殖能力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3)虽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有明显向好的趋势,但由于黄河流域的工业、城镇生活和农业面源三方面污染,加之尾矿库污染,使得2018年黄河137个水质断面中,劣V类水占比达12.4%。如果你是一位环境工作者,请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对黄河水域治理给出一些建议: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增加水生植物的种类,增强河流的自我净化能力;减少污水排放量,控制污染源;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具有分解污染物能力的“转基因细菌”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由于黄河流域的工业、城镇生活和农业面源三方面污染,加之尾矿库污染等,使黄河水质中污染物的来源较多,所以在水域治理时,可从减少污染物的流入和增加污染物的分解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治理,如增加水生植物的种类,增强河流的自我净化能力;减少污水排放量,控制污染源;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具有分解污染物能力的“转基因细菌”等。作业20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分值:100分)
第1~6题,每题6分;第7~12题,每题7分,共78分。
题组一 可持续发展
1.在自然界中,凡是能提供人类生活和生产需要的物质和能量均可称为自然资源。太阳能和土壤分别属于自然资源中的( )
A.不可枯竭资源、可更新自然资源
B.可枯竭资源、可更新自然资源
C.不可枯竭资源、非更新自然资源
D.可枯竭资源、非更新自然资源
2.“发展经济不应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要保护生态环境,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 )
A.定期休渔 B.滥伐森林
C.垃圾分类投放 D.低碳绿色出行
3.下列事实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相悖的是( )
A.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B.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C.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D.控制人口增长,同时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法规遵循持续性原则
B.该法规没有遵循公平性原则
C.该法规要求我们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D.该法规的执行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
A.夏季在使用空调时尽量将温度调低
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
C.通过垃圾分类处理,实现再生资源的利用
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6.农业谚语是人民群众用简单通俗、精练生动的话语总结出的丰富农业生产经验,它们反映出深刻的生物学原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山无衣,地无皮,人要饿肚皮”——体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B.“肥料不下,稻子不大”——作物生长所需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肥料
C.“犁地深一寸,等于上层粪”——犁地松土有利于根部细胞厌氧呼吸
D.“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储藏粮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光强度
题组二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7.人类活动会对生物圈造成影响,我们应形成环境保护意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关注
B.环境问题只存在于城市
C.人类在环境保护方面不是无能为力的
D.必须采取措施,停止破坏环境的行为
8.(2024·温州高二期末)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也是在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铺路。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节约用水用电,多骑车多爬楼梯
B.工业污水与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后排放
C.禁止捕杀濒危生物,合理利用数量较多的生物
D.借助生态工程来促进物质与能量的多途径循环利用
9.下列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只有讲究生态效益,才能有稳定的经济效益
B.生物多样性锐减是目前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C.生态环境的问题是区域性问题,所以某些地区的环境恶化对生物圈不会造成威胁
D.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大于其食用、药用、工业原料、科学研究、文艺创作等价值
10.生态环境的保护主要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下列选项不符合这种环保措施的是( )
A.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即“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
B.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
C.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平衡
D.利用生物防治农田害虫,有利于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11.如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对森林的两种开发模式Ⅰ、Ⅱ,其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完全砍伐后再种植的树通常具有一样的树龄和种类
B.选择性砍伐使森林变得更有层次性和多样性
C.选择Ⅱ模式更有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D.进行大面积砍伐,让其自身恢复
12.下列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提倡“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有利于减缓全球变暖
B.实施垃圾分类,有利于加快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C.湿地种植芦苇、美人蕉等植物,吸收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
D.大量引进国外物种以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
13.(8分)随着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认识,我国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各级政府也在不断践行着这个理念,思考着如何将“绿水青山”更有效地变为“金山银山”,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可持续发展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发展经济,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有些地方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开展了各式各样的立体农业,请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立体农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的原因是因为它更好地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有些地方甚至提出了“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口号,请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保护“绿水青山”,同时又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农业生产中,最佳的防治害虫的技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4分)“要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必须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鲜明理念。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干年前,黄河下游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的破坏后,生物多样性也降低。为了恢复其生物多样性,治理环境工作者应在非生物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应首先增加__________的种类和数量,从而增加________________的复杂程度,进而使湿地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__增强。
(2)为响应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现拟通过引进部分生物的办法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需要考虑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有明显向好的趋势,但由于黄河流域的工业、城镇生活和农业面源三方面污染,加之尾矿库污染,使得2018年黄河137个水质断面中,劣V类水占比达12.4%。如果你是一位环境工作者,请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对黄河水域治理给出一些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答案精析
1.A
2.B [滥伐森林,破坏生态环境,不利于可持续发展,B符合题意。]
3.A [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但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故选A。]
4.B
5.C [夏季在使用空调时尽量将温度调低,会增加能量的消耗,不利于减缓全球变暖,A错误;化学农药的使用会导致环境污染,而且长期使用某种化学农药也会导致害虫的耐药性增强,B错误;垃圾分类处理,可以节省土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再生资源的利用,C正确;湿地面积大量减少,会导致其蓄洪抗旱等功能的减弱,D错误。]
6.A [“山无衣,地无皮,人要饿肚皮”指由于过度开垦、乱砍滥伐导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作物就会生长不好,呼吁人们要进行可持续农业发展,A正确;生产者不能直接利用有机物,肥料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无机盐,B错误;松土有利于氧气进入土壤,有利于根部细胞进行需氧呼吸,促进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C错误;储藏粮食首先是要晒干水分,其次要放在适宜温度下储藏,主要影响因素是水的含量和温度,氧气浓度也有一定影响,D错误。]
7.B
8.D [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9.C
10.B [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B错误。]
11.D [进行大面积砍伐,让其自身恢复需要漫长的时间,再生时间长,生物多样性降低,D错误。]
12.A [提倡“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减缓全球变暖,A正确;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湿地种植芦苇、美人蕉等植物,用于吸附和富集污水中的重金属和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植物不能直接吸收有机物,C错误;大量引进国外物种可能造成生物入侵,使当地生物多样性降低,D错误。]
13.(1)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不构成危害的发展 (2)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 (3)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远大于其直接使用价值 (4)生物防治
14.(1)生产者 营养结构 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 (2)引进生物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 引进生物与现存生物的种间关系(或引进生物的数量及繁殖能力等) (3)增加水生植物的种类,增强河流的自我净化能力;减少污水排放量,控制污染源;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具有分解污染物能力的“转基因细菌”等
解析 (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其他生物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所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应首先增加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从而增加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进而使湿地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增强。(2)为防止生物入侵以及考虑到引进生物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在引进生物时需要考虑引进生物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引进生物与现存生物的种间关系(或引进生物的数量及繁殖能力)等,从而使引进生物与当地生物构建相对稳定的营养结构。(3)由于黄河流域的工业、城镇生活和农业面源三方面污染,加之尾矿库污染等,使黄河水质中污染物的来源较多,所以在水域治理时,可从减少污染物的流入和增加污染物的分解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治理,如增加水生植物的种类,增强河流的自我净化能力;减少污水排放量,控制污染源;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具有分解污染物能力的“转基因细菌”等。
0 条评论